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观测措施

沉降观测措施

沉降观测措施
沉降观测措施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编制依据

3.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目的

基准点选择

沉降观测标设计、制作、埋设

沉降观测路线的布设

沉降观测操作步骤及观测程序

沉降观测周期及要求

精度评定及内业计算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

4.沉降观测人员组成

5.沉降观测仪器配备

6.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7.沉降原因分析

8.沉降观测标的保护

9.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工程概况

大唐保定热电厂八期扩建工程包括汽机间、除氧煤仓间、锅炉间、集控楼、主厂变等,土建、安装同时进行,沉降观测制约因素较多,同时安装各阶段观测周期确定,希望项目部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专业工地密切配合,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完成。

此次沉降观测总计包括43个点,其中汽机间(A列)布置6个点;除氧煤仓间布置13个点;锅炉间布置10个点;汽机基座0m10个点、10m运转层4个点。

2.编制依据

《主厂房沉降观测图》(F1031S-T0238)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工程篇、锅炉机组篇、汽轮机机组篇)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电力建设安全操作规程》

3.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目的

首先,通过沉降观测取得沉降量、沉降观测曲线图,可监视建(构)筑物在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的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在发现不正常现象(如框架下沉、裂缝等)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改善运营方式,以保证安全生产。

其次,通过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工程建(构)筑物原体进行观测分析研究,可验证地基与基础的计算方法、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的地基与工程结构规定合理的允许沉降、变形数值,为工程建(构)筑物的设计、施工、运行工作提供资料。

基准点的选择

基准点选择2个,在主厂房固定端并经验收通过。

在沉降观测首次观测前,必须对水准基点进行联测,以后每半年或发现工作基点有异常时联测一次,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确保沉降观测成果资料真实可靠。

沉降观测标设计、制作、埋设

按《主厂房沉降观测点》(T208(4)—01)要求,0m层观测标选用详图TG—1中(6)型制作。观测标选用φ25不锈钢,由修造厂机加工成型;护圈用φ18 A3钢制作。观测标标高为+。

汽轮机10m运转层观测标选用详图TG—1中(1)型制作。

钢筋混凝土柱在封模浇筑砼前事先在设计位置埋设(300×300×10)预埋件,钢柱在就位并柱脚二次浇灌后,把观测标焊接在预埋件及钢柱设计位置上,焊缝高≥5mm。汽轮机10m运转层观测标在钢筋绑扎完毕,将观测标焊接固定于设计位置。

沉降观测路线的布设

观测路线布设成四个闭合环,其中主厂房(A)、(B)、(C)、(D)列13个点一个闭合环;锅炉间(K1-K4)列10个点一个闭合环;汽机基座0m10个点一个闭合环,10m运转层4个点组

成一个闭合环。

首次观测必须认真选择观测路线及置镜位置,一旦确定,以后观测不在改变,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沉降测量,不仅避免了寻找设置仪器位置的麻烦,加快施测进度,而且由于路线固定,比任意选择观测路线可提高观测精度。

沉降观测操作步骤及观测程序

整平仪器,要求望远镜在任何方向时,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象分离不超过10mm。

望远镜照准前(后)视水准尺、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象精确符合,用楔形丝照准水准尺分划,然后读取分划和测微器读数计入观测手簿。

每一测段水准路线的总站数应为偶数,若进行往返观测,往测时奇数测站按“后—前—前—后”的程序观测,偶数测站按“前—后—后—前”的程序观测:返测时,观测程序与往测相反,奇数测站由前视开始,偶数测站由后视开始,往返测应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

沉降观测周期及要求

汽机间A列柱每层平台完观测一次,结顶观测一次、屋面结构吊装观测一次,以后每月观测一次直到投产移交。

除氧煤仓间每浇筑(砌筑)一层,观测一次结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到投产移交。

锅炉构架每安装一层,观测一次;整体水压实验前后,各观测一次;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包括汽包就位前后、大板梁吊装前后)观测一次,设备安装期间每半月观测一次,以后每月观测一次直到投产移交。

汽机基座基础浇筑每层观测一次,结顶后每月观测一次,汽轮机和发电机安装前观测一次、安装后观测一次以后每月观测一次直到投产移交。

从建成至移至生产,所有观测对象每月观测一次。在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一月以上)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后进行观测。

施工期间总观测次数不少于6 次。

精度评定及内业计算

水准路线一测点高差中误差:μ=√[pdd]/4n ≤±1mm

水准路线闭合差:fn≤±√n

式中:p i=1/Ni(I=1,2,3…n)

d≤±√n

n—水准路线的测段数

Ni—各测段的测站数

di—各测段往返高差较差

外业成果符合上述要求,按测站平均分配闭合差.再根据工作基点的高程推算各观测观测点的标高,并求出本次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

仔细校核原始记录,做到计算、校核分人把关。

认真填写沉降观测成果表,并说明观测日期和建(构)筑物状态及荷重情况。

绘制单位工程观测点位置平面图。

绘制时间—荷载—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6.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每次作业前,需对水准仪、水准尺进行严格检验,水准仪i角误差不得大于15″(DS1),水准尺上圆水准器必须居中,水准尺上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不得超过. 符合上述才可使用。观测时必须按照往返观测方法进行,不得只进行单向(往测或返测)观测,避免人为观测错误而造成观测成果不准确。

观测时必须用视距法观测或钢尺丈量前后视距,一测站前后视距差不大于1m,各测点视距累计差不大3m。

每测段返测高差较差超限必须重测,不得涂改原始记录胡编乱造,更不得闭门造车编写观测成果。

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依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观测工作的矛盾现象(如点位沉降量出现上下波动)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首次观测必须同时期进行两次往返观测后方可确定各观测高程。

观测时每测回必须专人专仪器,严禁多人混用,避免人为视线差造成观测成果不准确。

7.沉降原因分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引起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主要有以下原因: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的;

相邻建筑距离过近;

地基内填土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

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构)筑物。

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限差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除氧煤仓间框架相邻柱基沉降差≤,整体倾斜≤,平均沉降量≤200mm

汽机间A列排架相邻柱基沉降差≤,整体倾斜≤,平均沉降量≤200mm

锅炉间相邻柱基沉降差≤,整体倾斜≤,平均沉降量≤200mm

其中: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距离的比值。

当建(构)筑物沉降超出以上限差,立即通知甲方及设计院,共同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补救方案,确保建(构)筑物安全运行。

8.沉降观测标的保护

沉降观测点一般布设在能垂直置尺,通视条件良好且本身牢固稳定,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地点,但由于在施工期间,土建安装作业交叉进行,观测标被机械和人为拉、砸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观测资料间断,使沉降观测资料无实际意义。为此,对观测点保护防范一方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宣传,使人人皆知测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醒目的地方,观测点上方白底红字书写“测量标志”字样以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对明知故犯者除按照《国家工程测量收费标准》二倍以上处罚外,并限其立即恢复观测标。

9.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穿好防滑鞋。

作业前必须进行班前安全交底,使每个作业人员都熟悉施工步骤及现场情况。

作业人员除司镜、司尺、记录人员外,必须设置专人进行安全监护。

严防仪器受损,司镜人员搬离仪器动作必须规范,如地面光滑需有相应防范措施,(可置镜于平面三角架或摩擦力较大的其它物品上)。

严防观测标被破坏,不同观测标分别设置钢护圈及钢盖板。

未尽之项执行《电力建设安全操作规程》

塔吊沉降观测记录措施

一、情况概述 8#塔吊垂直度观测记录 于9月25日对塔吊基础节顶部水平位移观测发现,南北向水平误差约为15mm,为此次塔吊倾斜的直接原因。 经过对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对现场的勘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无塔吊安装基础数据及塔吊基础误差数据,无法判断塔吊倾斜是由安装误差造成的还是由于使用过程中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 2、观测点布置随意(多次观测点仪器安装位置不统一、观测频次也无具体要求),观测人员,仪器使用不固定。观测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塔吊的垂直偏差状况。 针对以上问题,特制定本措施以规范塔吊观测,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找出塔吊垂直偏差的原因和确定塔吊的安全状况,进而确定是正常使用还是拆除重装。

二、测量安排 三、观测频次 1、每两天测一次:定于2009年9月28日、30日,10月2日、4日、6日、8日、10日。 2、同期对7#、9#、10#塔吊进行塔吊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塔吊垂直度进行测量,至少每周一次(2009年9月28日起),责任人:7#—吴佳禄、9#—段玉龙、10#—包文。 四、数据收集及报送 观测数据整理后及时报送至:杨勇、陈芝轩、杨寿坤处。报送及时,数据真实、有效。 五、观测点布置 1、位移测量 测点固定,每次仪器安装于同一位置进行测量(分1#、2#位进行两个角点的测量),大臂方向统一置于东西方向。沿塔高分上、中、下分别测设两个垂直偏差值。 2、基础不均匀沉降测量 按图示位置选定一个测点,以15#控制点为基准进行塔吊四个角

点的沉降观测 六、对8#塔吊限制使用的要求 1、在未确定塔吊已可正常使用和变形仍在增加过程中,均只允许白天使用,禁止晚上使用,以免发生异常情况而不能及时处理。 2、再次对塔吊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用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用。 3、指挥人员到位(起吊点一人、落点一人),保持信号畅通,密切关注塔吊整体变形情况,禁止出现拖、拉、拽等违规操作,坚持“十不吊”,在吊运物料的过程中禁止挂碰任何物件,防止意外发生。 4、由指挥人员保证塔吊不超载。 云南建工第五建设有限公司新机场项目部 2009年9月28日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XXXXXXXXXXXXXXX合同 DX桩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工程名称:XXXXXXXXXXXX大桥 委托单位:XXXXXXXXXXXXXXX 编制: 审核: 审定: XXXXXXXXXXXXXXX 2011年XX月XX日

目录 一、概述 (2) 1、工程概况 (2) 2、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2) 二、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3) 1、观测点的布置 (3) 2、观测频次 (3) 三、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7) 1、水准基点的布设 (3) 2、工作基点布设 (3) 四、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4) 五、观测精度 (6) 六、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7) 七、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8) 八、质量保证措施 (9) 1、仪器的质量控制 (9) 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9) 3、质量保证体系 (9) 九、保护措施和制度 (10) 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 (10) 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保护标识 (10) 3、保护奖罚措施 (10)

一、概述 1、工程概况 多节挤扩灌注桩是国内新兴的一种技术,又称“DX”桩,是贺德新先生在总结了国内外桩基的基础上以新的理念于1998年研制开发出的专利技术国内新兴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挤扩桩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它以其成盘腔的可靠性,对称性和稳定性,合理地实现了由桩身、承力岔、承力盘和桩基共同承载的,使摩擦桩成为摩擦兼多端支点承的新桩型。这种桩型改变了桩周土的受力状态,较大限度地挖掘了地基土的潜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桩的承载力,通过几年来大量实践证明“DX”桩在同类桩型中,具有显著优势。XXXXXXXX 合同位于XXXXXXXX,本标段中XXXXXXXX大桥桩基础均采用此种技术,其中XXXXXX大桥桩基XXX根。 2、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通过沉降观测,可以监测结构物的沉降变形情况,为今后的工程设提供参考数据。 目前,“DX”桩在山东省、陕西省、天津等地获得建设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并已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次沉降观测的目的就是为“DX”提供沉降变形提供可靠的数据,使这种新型的技术在XX市场得到更好的推广,在XX高速公路中的到更多的应用,发挥其优越性,减少工程建设资金投入。 沉降观测的依据标准: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2006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2004) 二、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 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 测 方 案 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2012年3月26日 委托单位:安徽华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瀚盛项目部 项目名称: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监测单位: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院长:石华胜 项目负责:汪明新 设计编写:朱智勇 提交时间:2012年3月26日 目录

1、工程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本次监测项目包括6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楼号是1#至8#(不包括2#和3#)。其中1#、6#和7#楼设计为地上20层;4#楼设计为地上22层;其余设计为地上27层。楼房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1.2、周边环境概况 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在地块南侧紧邻一最高点达70多米高的马鞍山。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变形观测委托书(《测绘合同文本》)。 3、监测内容及监测点位设置 3.1、监测内容 本次工作内容是6栋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沉降观测。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3.2、基准点位布设 本次拟布设基准点3个,布设位置位于施工影响范围之外且稳定易于保存的地方,与邻近地物的距离大于150米,标石选用深埋钢管水准标石。 3.3、房屋监测点位布设 本次根据设计单位对监测点的要求在楼房四周拐角处、沿外墙每10~20m处直接布设沉降监测点。监测点布设:采用冲击钻钻孔,嵌入φ10mmL型螺钉或钢筋(详见下图),每栋楼布设7-8个沉降监测点,点位间距为1个/15m左右,编号规则为:1-1(楼号-点号)。 监测点布设详见附图1-1。 4、监测方法与技术措施 4.1、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测设 基准水准点共布设3个,布设位置位于施工影响范围之外,且保持一定距离,分别在水泥路面采用冲击钻钻孔,嵌入φ10不锈钢螺钉,并在水泥路面上刻框及点号。基准点高程系假定,并视现场情况而定。基准点编号为:JZ01、JZ02、JZ03。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分别测量两条闭合水准路线,平差后取其平均值。水准观测的技术指标按下表执行: 4.2、垂直位移监测点测设 垂直位移监测点采用二等水准闭合线路要求测量,点位布设完成后,首次观测两次,平差后取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的初始值,其后固定人员和设备按相同的线路和方法施测,所测量的数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

力帆·红星广场项目一期工程B2组团和 C13组团工程 边坡沉降监测方案 编制单位:力帆·红星广场项目一期工程B2组团和C13组团项目 编制日期:二〇一七年九月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东北临龙安路、西南侧为金州大道,东南侧为金开大道。总建筑面积约17.16万m2,主要由35栋3F/-1F别墅,1栋30F/-2F高层住宅,1栋23F/-2F酒店,1栋6F/-2F商业,2个地下车库组成,本工程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基础采用旋挖桩、人工挖孔桩、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板基础。 2、监测依据 全部观测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2-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 2-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2) 2-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2-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 3、监测目的 建筑物前期施工期间,基坑在回填之前由于卸除地基土自重或降水等因素而引起的基坑外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及道路的结构应力也在缓慢调整。变形观测的目的就是:通过测量基坑周围预设的工作点和其周围建筑物特征部位之间的不对称变异量,对基坑在回填前及回填过程中的整体稳固趋势作出评估,为建筑质量评价和最

后验收提供参考依据。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内容为:基坑周围建筑物和道路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4、监测项目 根据业主提供的地质勘查报告、设计支护方案及现场实际情况,具体监测内容为基坑坡顶位移监测。 5、测点布置 按照规范要求,各水准基点的间距应在20-40米范围以内;水准基点与被测建筑物的间距不应大于100米,且不小于30米,现根据场地条件、场地使用性质、地下埋藏物的情况、长期保存条件等,水准基点不应设置在高层建筑附近,本工程考虑设在基坑的东侧。 5.1监测点布设 本次观测的监测点布设沉降点8个,设计方案依据: (1)基坑边坡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2)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下图为沉降观测点布设图:

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 ... .. . 目录 1概述 (2) 1.1工程概况 (2) 2沉降变形观测容 (2) 2.1观测点的布置 (2) 2.2观测频次 (9) 3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0) 3.1水准基点的布设 (10) 3.2工作基点布设 (10) 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12) 5观测精度 (14) 6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14) 7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7) 8质量保证措施 (18) 8.1仪器的质量控制 (18) 8.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8) 8.3质量保证体系 (18) . .

. ... .. . 1概述 1.1工程概况 立交桥,全长95米,最大跨度25米,箱梁截面采用直腹式单箱双室截面。顶板宽11.5-9.0m,底板宽8.5-6.0m,梁高采用1.5m。箱梁翼缘宽度为1.5m,翼缘根部厚0.45m,端部厚0.2m;桥梁横坡为2.0%,底板平行于顶板,基础采用旋挖灌注桩。墩身结构为方形桥墩结构、桥台为一字形桥台,本工程桥墩1#、2#、4#和0#、5#桥台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根据本桥的工程实际情况。墩台高度在5~6m之间。选在在每个墩台设置一个观测点,7个墩台共设置沉降观测点7个,5个承台,每个承台设置2个观测标,共设置10个,2个桥台,每个桥台,每个桥台设置2个观测标,桥台沉降观测标4个。 1.2 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技术标准 《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沉降变形观测容 鼎山大道与塔坪路交叉口立交工程跨鼎山大道立交桥的观测围容主要是墩台的沉降观测,梁体徐变变形、梁体变形。 2.1观测点的布置 2.1.1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按照《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沉降观测点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承台观测标,一种是墩身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主要作用是作为首次观测的观测点,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 .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 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 测 方 案 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2012年3月26日 委托单位:安徽华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瀚盛项目部 项目名称: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测单位: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院长:石华胜 项目负责:汪明新 设计编写:朱智勇 提交时间:2012年3月26日 目录 1.1、工程概况................................................... 1.2、周边环境概况...............................................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3、监测内容及监测点位设置 (1) 3.1、监测内容 (1) 3.2、基准点布设 (1) 3.3、房屋监测点布设 (1) 4、监测方法与技术措施 (2) 4.1、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测设 (2) 4.2、垂直位移监测点测设 (3) 5、监测频率 (3) 6、建筑沉降稳定值的控制标准 (4) 7、数据处理与成果提交 (4) 8、业主与施工单位应提供的配合要求 (4) 9、安全与文明施工 (5)

1、工程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本次监测项目包括6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楼号是1#至8#(不包括2#和3#)。其中1#、6#和7#楼设计为地上20层;4#楼设计为地上22层;其余设计为地上27层。楼房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1.2、周边环境概况 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在地块南侧紧邻一最高点达70多米高的马鞍山。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变形观测委托书(《测绘合同文本》)。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 标二工区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总则 (2)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2)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 四、一般规定 (3) 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4)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 七、观测精度 (4) 八、沉降观测频度 (4) 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5) 十、组织与管理 (6) 一、总则 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2-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 (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 (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 (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3、沉降观测的意义 有碴轨道对桥梁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4、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 (1)沉降观测范围:DK171+218.46-DK179+100段站场路基(其中,D K177+527.15-DK177+604.85为子婴干渠中桥、DK178+713.15-DK178+846. 85为龙翔大桥)、DK179+100-DK179+282.375段区间路基、路基段落内的涵洞、高邮特大桥的所有墩台及梁体。 (2)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涵洞、桥梁的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主体沉降观测方案

***项目 (2#商业、社区卫生服务站、1~16栋)主体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广东省***建筑质量检测站有限公司 2018年5月3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观测方案设计依据 (3) 三、观测实施方案 (3) 3.1观测项目及精度要求 (3) 3.2观测频率 (3) 3.3基准点、沉降点的埋设及观测 (4) 3.3.1基准点及观测点埋设 (4) 3.3.2观测点的埋设 (5) 3.3.3观测方法 (5) 3.4数据记录及处理 (6) 3.5观测项目组主要职责 (6) 3.6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7) 四、观测工作设备汇总 (8) 五、成果提交方式 (8)

一、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增城**镇麻车村、横岭村青年农场,由广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兴建,广州市**城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项目(1~16栋)楼层均为地上33层、2#商业楼层地上3层。为了解在建设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的沉降情况,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工作。基准点布置3个、**每栋均布置8个观测点、16栋布置13个观测点、2#商业布置7个观测点、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置9个观测点,共布置149个观测点。拟2018年5月开始对进行观测至2021年5月最后一次观测期间约三年,精度按二级沉降变形进行。当发现建筑物变形超过警戒值或建筑物出现危险征兆时立即发出预警,并及时通知业主、监理、设计、勘察有关各方。必要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观测方案设计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5、甲方及设计单位提出的观测要求 三、观测实施方案 3.1观测项目及精度要求 按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根据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地质特点及周边环境,本项目观测内容为二项:基准点埋设、建筑物主体沉降观测。具体内容及数量如下所示。 3.2观测频率 根据设计说明及相关规范,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应尽量在二层楼板浇灌前进行)连测两次取平均值。观测频率如下

房屋建筑沉降观测方案(1)

本页为作品封面,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欢迎下载!!! 精 品 文 档 1 【精品 word 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观测等级确定 四、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

五、基准网的建立及高程系统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与埋设 七、观测 八、请甲方、施工方协助解决的问题 九、补充说明 十、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十一、提交资料 北京金融街F10 大厦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北京金融街F10 号地东部,南临广宁伯街,东临太平桥大街,西临金城坊街,北临金城 坊南街;总建筑面积48432.3 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17562.3 平米,地上 30870 平米;建筑物主要屋面高 度 63.6 米。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上16 层(另有出屋面的电梯间和水箱间共 2 层),地下5层;基础形式为天然地基上的平板式筏基,基底标高为-20.15 米,从基底进行沉降观测难度极大。另场 区附近无固定的可用作沉降测量的水准基点。 二 .编制依据

1.甲方提供的地下结构施工图; 2.《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 93 ); 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 DBJ 01-21-95 ); 三 . 沉降监测的等级确定 该项工程属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物,按规范要求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结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有关规定,并参考同类工程经验,确定该项工程属二等变形监测等级,即:变形点 的高程中误差≤±0.5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3mm。 四 .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 1.Leica NAK2 自动安平水准仪、GPM3 平行玻璃板及配套精密铟钢尺;50m 经鉴定钢尺及测量专用重锤等。 2.人员配置: 工程主持人 1名; 现场负责1名(兼安全员); 技术人员 1名; 司仪 1-2 名; 测工 2-4 名。 3.所有使用仪器设备均具有鉴定计量证书,测量施工主要人员均做到持证上岗。 五 . 基准网的建立及高程系统 1.建网 鉴于该工程工期较长,沉降观测持续约 4 年左右,为便于沉降观测的顺利实施,必须设立稳固可靠 的沉降观测基准点,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及周边地形环境,我们拟在远离该工程变形影响区域(至少应距 离施工场区 200m 开外。)的地方埋设3个水准基点于原状土层,构成闭合环形式的沉降观测基准网。 2.水准基点埋设 拟采用普通标石,埋设形式见附图—水准基点示意图,埋设深度应达到冻土线以下,北京地区最大

2021年塔吊沉降观测记录措施

关于停车楼8#塔吊变形观测措 施及要求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情况概述 8#塔吊垂直度观测记录 于9月25日对塔吊基础节顶部水平位移观测发现,南北向水平误差约为15mm,为此次塔吊倾斜的直接原因。 经过对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对现场的勘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无塔吊安装基础数据及塔吊基础误差数据,无法判断塔吊倾斜是由安装误差造成的还是由于使用过程中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

2、观测点布置随意(多次观测点仪器安装位置不统一、观测频次也无具体要求),观测人员,仪器使用不固定。观测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塔吊的垂直偏差状况。 针对以上问题,特制定本措施以规范塔吊观测,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找出塔吊垂直偏差的原因和确定塔吊的安全状况,进而确定是正常使用还是拆除重装。 二、测量安排 三、观测频次 1、每两天测一次:定于2009年9月28日、30日,10月2日、4日、6日、8日、10日。 2、同期对7#、9#、10#塔吊进行塔吊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塔吊垂直度进行测量,至少每周一次(2009年9月28日起),责任人:7#—吴佳禄、9#—段玉龙、10#—包文。 四、数据收集及报送 观测数据整理后及时报送至:杨勇、陈芝轩、杨寿坤处。报送及时,数据真实、有效。 五、观测点布置 1、位移测量

测点固定,每次仪器安装于同一位置进行测量(分1#、2#位进行两个角点的测量),大臂方向统一置于东西方向。沿塔高分上、中、下分别测设两个垂直偏差值。 2、基础不均匀沉降测量 按图示位置选定一个测点,以15#控制点为基准进行塔吊四个角点的沉降观测 六、对8#塔吊限制使用的要求 1、在未确定塔吊已可正常使用和变形仍在增加过程中,均只允许白天使用,禁止晚上使用,以免发生异常情况而不能及时处理。 2、再次对塔吊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用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用。 3、指挥人员到位(起吊点一人、落点一人),保持信号畅通,密切关注塔吊整体变形情况,禁止出现拖、拉、拽等违规操作,坚持“十不吊”,在吊运物料的过程中禁止挂碰任何物件,防止意外发生。 4、由指挥人员保证塔吊不超载。 云南建工第五建设有限公司新机场项目部 2009年9月28日

沉降观测方案

江西进贤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污水处理厂(BOT)项目 沉 降 观 测 监 测 专 项 方 案 批准人: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编制人: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2) 第二章工程概况 (3) 一、参见单位 (3) 二、工程简介 (3) 三、工程地质条件 (5) 四、水文地质条件 (6) 五、施工条件及影响因素 (7) 第三章施工部署 (8) 一、组织机构 (8) 二、人员安排 (8) 三、器具准备 (9) 第四章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10) 一、监测项目 (10) 二、沉降观测的原理 (10) 三、沉降观测基准点 (10)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1) 五、沉降观测 (12) 六、沉降观测点的观测及计算 (14) 第五章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 (16) 第六章成果资料的提交 (18) 第七章测量管理制度 (19) 一、测量管理制度 (19) 二、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19)

第一章编制依据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 二、土建施工主要规程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1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 三、其它依据 1、依据本工程设计图纸 2、依据本工程地勘报告 3、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本工程现场勘查记录

沉降观测方案范文

沉降观测方案范文

二十工区项目部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工程管段起屹里程为DK912+434.33~ DK924+801.78,该段主要的施工任务有特大桥两座,大桥六座,共计3967.23米,涵洞22座,框架小桥1座、公跨铁立交桥2座,路基AB料填方475689m3,夯填土5683m3。主要存在的施工内容有桥梁墩台身、承台(扩大基础)、钻孔桩、CFG桩地基处理、路基AB料填方、路基级配填筑、路基挖方等。 二、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 ]158号); 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 ]189号);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 4、《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5、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三、人员及仪器 测量表仪器

1 电子水准仪DNA03 徕卡333821 33825 2 338867 3 测量人员表 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较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徕卡DNA03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需经常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

沉降观测监测方案

xxxx 沉降观测监测案市中建测绘工程有限公司

二0 一六年五月二十日

xxxx 沉降观测监测案 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 技术负责人: 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单位或部门(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目录 、工程概况------------------------------------------ 1 二、监测依据------------------------------------------ 1 三、监测容----------------------------------------- 1 四、精度要求------------------------------------------ 2 五、基准点测设-------------------------------------- 2 六、沉降观测点的选定及制做安装------------------------------ 3 七、沉降观测点精度------------------------------------ 5 八、监测频率---------------------------------------- 5 九、投入技术人员及仪器设备------------------------------- 6 十、技术保障措施---------------------------------------- 7 十一、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 7 十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8 十三、资料提交--------------------------------------- 8 附图:XXXX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模板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 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施工测量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测量部署......................................................................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测量仪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测量施工组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校核水准控制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水准点控制网的测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沉降观测周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 签。 5.4沉降观测点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沉降观测埋设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控制点保护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沉降观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确定沉降观测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沉降观测方案

郑州西太康路·360广场 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河南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及观测点的布置..................................... 三、监测依据................................................... 四、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五、沉降观测的周期............................................. 六、警戒值..................................................... 七、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 八、监测资料和报告............................................. 九、监测工作质量技术控制措施及监测组织机构..................... (一)质量技术控制措施...................................... (二)监测组织机构.......................................... 十、沉降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西太康路与彭公祠街交叉口东北角。建设用地面积15565平方米。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60969.4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867.5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8101.92 平方米。 本项目为一类高层综合楼,地上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等级为特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10。 本项目地下一层层高5.4米,地下二至四层层高均为4.8米。室内外高差为0.20米,地上首层层高为5.4米,二至四层层高均为5.1米,五~八层5.0米(除A座)。A座八层层高为4.7米,九~十一层及层高均为3.1米,十二层层高3.6米,十三层以上层高3.0米,建筑高度98.27米;B座九层层高5.09米,十层层高3.6米,十一层及以上层高均为3.0米,建筑高度96.76米。A、B座均为26层。 1区、3区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天然地基平板式筏形基础; 2区、4区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形式为平板式筏形基础,桩基形式为钻孔灌注桩。 二、监测目的及观测点的布置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沉降变形量均在允许值内。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建筑物的主要墙角、后浇带、沉降缝两侧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之上设置。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本工程观测点数量见下表1“沉降观测点数量统计表”,观测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附图。 表1 沉降观测点数量统计表

沉降观测施工实施方案

中铁五局沪昆客专江西段站前工程HKJX-2 标项目二分部 沉降观测培训方案 新建沪昆铁路在采用无砟轨道结构形式时,要求线下工程工后沉降必须满足铺设无砟轨道的需要,而沉降观测及其分析评估作为判定线下工程工后沉降是否达到设计预期值的唯一依据,是决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的关键。要做好线下工程工后沉降的预测,就必须对线下工程进行精确、系统的沉降变形观测,并对观测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了保证新建沪昆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制定本培训及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 成立沪昆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室、各架子队沉降变形观测组两级组织机构。 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室,作为一级观测机构,由经理部总工师牵头,设一名观测室主任,全面负责观测资料管理工作。 各架子队沉降变形观测组设在所在架子队技术室,由各队技术主管牵头,设组长 1 名,每组至少配 4 人(至少 4 名专职测量技术人员)。每个架子队设一个组,主要人员应固定,直到本项目所有观测内容结束。各级机构中主要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电脑(Excel等软件)操作能力和数据统计分析能 二、职责划分 (一)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室职责

1、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室主要负责制订全标段的观测管理制度,完成观测方案设计,制订观测作业指导书,组织各架子队观测组编制观测计划,并对各队之间的接口进行协调;组织对管段内沉降观测人员进行培训。 2、观测室主任负责组织其他成员对观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系统评价,并对最终结果负责。 (二)各架子队观测组职责 1、各观测组具体负责编制其管段内的观测计划,完成所有测点的布置、埋设,并做好日常保护工作。 2、按照观测频率要求,完成所有观测项目的观测、数据采集、整理、初步分析,并将该数据上报该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和局经理部沉降变形观测负责人。 3、各观测组必须下辖一定数量的工人组建成专业工班,专门负责测点埋设和观测设备的巡守保护,确保变形观测点按时、准确埋设,观测设备保护完好、不丢失。 4、每个路基工点,在埋设智能数码传感观测元器件前,要修建牢固的房屋,对智能数码传感器的有线传输设备(如数据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等)进行集中安置、保护。 三、测量仪器配置表及管理 一)主要仪器配置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