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法思考题

辩证法思考题

辩证法思考题
辩证法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1)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2)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这些材料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的这种飞跃,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二)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天地演化的研究

2、物理学的进展

3、化学上的成就

4、生物学的飞跃

*4、简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还以哲学的语言、理性思维的方式表达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做是由物质元素在宇由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试图从对立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事物的根源,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和特征(P40)

(1)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2)它的方法是辩证的。即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3)它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5、填空: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二章思考题:一、选择题

1、德布罗意提出( c ),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A:量子假说 B:测不准原理 C:物质波假说 D:光量子假说

2、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b ),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A:分叉 B:涨落 C:对称破缺 D:进化

3、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大,信息量就越小。信息和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 a )。

A:负熵 B:熵 C:序参量 D:对称性

4、1916年爱因斯坦创建的广义相对论,以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出发,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 c ),光的路程要弯曲。 A:不会变 B:会变快 C:会变慢 D:会停止

5、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 d )。

A:不可逆 B:分叉 C:有序化 D:破缺

6、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 c )的。

A:高速领域 B:宇观领域 C:微观领域 D:宏观领域

7、混沌理论表明,只要确定性系统具有稍微复杂的非线性,就会在一定控制参数范围内产生出( b)。

A:蝴蝶效应 B:内在随机性 C:混沌吸引子 D:自相似性

8、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

A:高速领域 B:宇观领域 C:微观领域 D:宏观领域

9、曼德布罗特在0、1、2、3…维之外提出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 d )的概念,它的维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

A:无限自相嵌 B:标度无关 C:吸引子 D:分数维

第二章思考题:

二、问答题

*2、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3、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二)相对论(三)量子力学(四)分子生物学(五)现代系统科学

*5、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信息(指令)的情况下,其内部各子系统(要素)默契配合,自发地协调一致地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或排列)的过程。

组织与自组织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组织过程。

生物体有自己的组织,社会集团和银河系也有自己的组织。

组织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从无联系的状态,排除了许多别的可能联系方式,只取某一种或几种联系方式的过程。比如,把混乱的人群排成队,也是一种组织过程,这个过程的意义无非是原来每个人都可任意处在空间各点,而一旦排起了队,可取位置的可能性就比原来大大地缩小了。 因此,所谓组织过程是事物之间联系的可能性空间从大变小的过程。或者说是从混乱无序发展到有秩序的过程,是一个建立联系的过程。

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着这样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现象普遍地存在于天体的、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各类系统之中。

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的两个条件:(1)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2)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必须存在着非线性机制,确切地说,即系统的涨落得到非线性放大。自组织机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7、联系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理论,谈谈你的《宇宙与人》观后感。

第三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大飞跃。人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又受到来自人类的极大影响,人类已成了一种可以改变自然界演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生物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的产生过程也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过程。今天的人类,之所以能区别于猿和其他动物,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对自然界的自觉的能动性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当使用制造的工具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的时候才有的。真正的劳动及“准劳动”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这是因为劳动促进了人的器官功能的分工、语言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劳动具有社会性。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3、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自然界不断失去平衡,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集中体现。人类虽不会立即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而毁灭,但是,人类现有的发展方式却已变得岌岌可危。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人口问题是引发其他问题的基本因素。

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2)资源危机

在资源方面,人类目前消耗的能源和其他物质资源绝大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如土地荒漠化、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失、垃圾泛滥、矿物等资源问题尤为突出。例如:(3)环境污染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臭氧洞)、和温室效应。

酸雨

酸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由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雨中含有这种沉降物,所以习惯上称为酸雨,实际上雨、雪、雾和尘粒上都有。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部放出来的氮氧化物,都可形成酸雨。酸雨不仅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加速金属、石料、涂层等风化,降低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而且还会造成湖泊、河流酸化,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酸雨引起的环境污染还会损害人的大脑,引起早老性痴呆症。

臭氧层耗损

臭氧(O3)是大气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密集在离地面20-25公里的平流层内,称为臭氧层。

臭氧层的含量只有大气质量的1/10,但它好比地球的“保护伞”,过滤了太阳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物。但科学探测发现,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出现了“空洞”。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使用挥发剂、冷冻剂、清毒剂、起泡剂、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类物(尤其是氟里昂)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夺去臭氧中的一个氧原子,使臭氧变成纯氧,从而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的减少会使更多的紫外线射入地面,使人类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增加,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温室效应

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烃以及水气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地变暖的效应。随着人口的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二氮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温室效应”也在不断增强。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3-0.7度。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65多亿吨,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平均气温将上1.5-4.5度。

*4、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哪三个“实现”?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三个实现:第一: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二: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第三: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第四章思考题:

一、填空:

1、(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c )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A:经验B:证实

C:可检验性D:主体际性

二、问答题:

*2、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一般有哪两条途径?

(1)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经验定律。

例如,开普勒行星三定律,拥有直接可判定或测量的经验内容。

(2)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理论定律。

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不是直接源于经验概括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关关科学精神的界定。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1、求真务实精神。2、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3、开拓创新精神。

第五章思考题:一、选择题:

1、原理定律型假说的提出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其基本模式为:“(1)相关的经验定律L;(2)如果H(设定的原理定律型假

说)为真,则( c );(3)所以,有理由认为H为真

A:L不能被解释 B:H不能被解释 C:L可被解释 D:H可被解释

二、问答题:

*3、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经验定律型假说形成的主要方法是概括。

概括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是追求普遍性认识的方法。经验定律型假说的概括通常以经验概括(偶适概括)开始,完成于与演绎方式结合的定律概括。其中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在概括中的应用。

理论型假说形成的主要方法是溯因和猜想。

溯因是由结果回溯原因,是“把表面的可以看见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运动”的过程。这些“内部的物质运动”并不是由现象所直接提供的,而是猜测出来的,所以想象力在理论原理的提出过程中就起着主要作用。

*4、试述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并举例说明之。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

第二,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理论自身的非自洽性;

第四,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第五,已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例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类问题被称为“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例2: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牛顿理论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

例3光的波动理论解释不了光电效应。例4: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天文学中的地心说与日心说,地质学中的渐变论与灾变论,生物学中的进化论与突变论,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进化说

第六章思考题

一、选择题:

1、从特定的对象或领域推导到另一特定对象或领域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 d )。

A:演绎 B:联想 C:综合 D:类比

2、从个别或特殊推导到一般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b )。

A:类比 B:归纳 C:综合 D:演绎

3、从一般推导到个别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d )。

A:分析 B:归纳 C:类比 D:演绎

二、问答题

*2、试述创造性思维过程。

创立新理论的整个思维过程,即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新理论的证明和检验的全过程。创造性思维过程可概括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第二,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第三,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第四,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3、试述科学抽象的过程。

科学抽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理性手段,是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关键环节。科学抽象的结果必然形成科学概念,提出科学假说,得出科学规律,建立理论体系。而要达到这种水平,就必须求助于逻辑方法。逻辑思维是科学抽象的重要形式。

科学抽象的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从个别到一般,即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再从一般到个别,即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科学抽象的过程就是由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的过程。

例如:人们对光的认识,通过这个体系把光的运动形态作为具体的总体在思维中再现出来,使人们对光的现象达到真理性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关于光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识。

*4、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运行的;形象思维是通过意象、联想和想像而运作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基本最常见的两种思维形态。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

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想象)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两种思维的协同作用,有益于全面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2、顿悟思维--直觉与灵感。顿悟思维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所谓灵感,是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如苯环的发现,就是化学家反复探索化学键的结构时,因在梦中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环状而得到灵感的,使有机化学取得了了不起的进展。阿基米德是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等等。所谓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直觉不是通常所谓的演绎逻辑或归纳逻辑的思维方式,而是以潜意识活动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在高度复杂思维活动中产生的非常规而又奇异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式,直觉包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的因素,所不同的是,直觉并非按一般形式逻辑方式采用这些理性成分,而是采取了“跳跃”的形式,压缩和简化了许多逻辑过程。

3、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如果有,也就不是创新思维了。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当它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做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创新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思维形式是意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的思想模型的方法。创造性思维是解决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关键。实证的科学哲学家总结概括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指出:从经验(个别)上升到理论(一般)"没有逻辑通道",其基本途径是直觉、灵感与想像力等。创造性思维主要就是由形象思维和模型化推理而激发的,表现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张力。人工智能的研究加深了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4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的发散度: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第七章思考题

一、问答题:

*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作出评价,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称之为理性检验。新的理论首先应当经得起理性的检验。理性的检验会发现理论的逻辑结构的欠合理和欠完备之处,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指出方向,而经不起理性检验的理论则没有必要经受进一步的经验检验。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它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简单性评价

1、相容性评价

相容性评价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也就是通过与相关理论的比较,评价该理论是否与相关理论相违背。如果被评价的理论与相关理论一致,则是相容的,反之则不相容。相容性评价过程中,相关理论一般都是科学上已确立的理论。

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新理认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推论,

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它得到了公认理论的支持。

如果从新理论T2推出了公认的理论T1的否定,或者从新理认T2推出了与T1相矛盾的推论,

那么,T2与T1就是不相容的。它没有得到公认理论的支持。

相容性评价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相容的情况: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之初,人们认为这两个新理论似乎是与牛顿力学不相容的,有些人甚至认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推翻了牛顿力学。实际上,从逻辑的相容性关系来看,牛顿力学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量子力学研究微观客体的高速运动;相对论研究宇观物体的高速运动。因而牛顿力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相对论在低速世界的近似表现,因此,从逻辑的相容性关系来看问题,可以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成是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微观世界的拓展,它们是相容的。

(2)不相容的情况:

①新理论包含有错误。例如,有位科学家发现β衰变中出现能量“亏损”的现象,于是他提出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质疑。(而物理学家泡利通过分析“质量亏损”说与能量守恒之间的不相容性,提出中微子假说。泡利提出在β衰变过程中,很可能是某种尚属未知的粒子带走了部分能量。)

②旧理论包含有错误。例如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建立,表明与之不相容的公认理论的被抛弃。新量子论表明,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的“太阳”模型及其背景理论(经典电动力学)在微观领域是有问题的。

2、自洽性评价

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本身是否自相矛盾。没有发现自相矛盾的理论,具有自洽性,反之不具有自洽性。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冲突。

一个理论T,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A和非A,那么T就没有逻辑矛盾,就是自洽的,反之就不是自洽的。评价一个理论是否自洽,这是逻辑问题,可以不借助直接的实验。伽利略就是不仅通过实验,而且通过推理,揭示出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下落速率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理论”的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推翻亚里士多德关的这个理论。

(1)处于退化阶段的科学理论

处于退化阶段的科学理论,在新的关键性的反例越来越多的时候,总是力图对理论的非自洽性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只能使该理论进一步暴光露出其内在矛盾,加快其被新理论取代的速度。如燃素说的非自洽性:燃素说认为燃烧是物体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元素即燃素的过程,可以解释木头燃烧后得到的灰烬比木轻的现象。但金属煅烧后形成的煅灰却比燃烧前的金属重。于是燃素论者提出一个新的辅助性假设,即燃素具有负责重量,来解释金属煅烧后重量增加的事实。同一种燃素,在木头中具有正的重量,而在金属中却具有负的重量。这是自相矛盾的观点。拉瓦锡提出的氧化说,克服了燃素说的不自洽性,取代了燃素说的地位。

(2)处于进化阶段的科学理论

处于进化阶段的科学理论,会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消解自身的不自洽处。

如化学元素周期律的非自洽性:门捷列夫提出化学元素周期理论的时候,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其原子量的周期函数,还据此成功地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新元素的性质。但是,一些元素,例如碘和,碘的原子量小于碲的原子量,而根据化学性质,碘在周期表上却被排在碲之后。反映出门捷列夫周期理论的不自洽。在人们弄清了原子核结构和同位素的概念之后,把周期律的核心假定修改为“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其原子序的周期函数”,消解了周期律的例外,消除了自身的不自洽性。

3、简单性评价

简单性评价就是理论的形式结构是否简单。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应具有最大的简单性,即该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最少。如果两个理论都能够同样好地解释类似的现象,那么,形式结构简单的理论被称为简单性的理论。形式结构的简单并不意味着思想内容的简单。在相同条件下,简单性的理论更易被科学共同体接受。逻辑简单性之所以对科学理论起评价作用,主要是因为逻辑简单性的理论在科学认识中有以下作用:

(1)它包含的信息量往往较大,因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如广义相对论比狭义相对论更为简单,但它包含更大的普遍性和信息量。(2)它往往具有更大的可否证性。波普尔认为,两个假设中较简单的解释含有较多的经验内容,因此更容易被证伪。

(3)它是一个美学原则。彭加勒认为,科学美具有统一、和谐、对称、简单性等内容。逻辑简单性是科学家的一种审美理想,一个科学追求的目标。

可以把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分别表述如下:

(1)首先是看理论的普遍性。科学家们追求普遍的理论,就是要用简单的原理把把握复杂的世界。

(2)看理论的前提或者基本假定是否足够的少。前提或者基本假定少的理论是简单的理论,反之则是复杂的理论。

(3)可以通过考察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者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来进行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理论的普遍性。

我们说“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转”,比采用分别列举一个一个行星的办法说:“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火星围绕太阳运转、木星围绕太阳运转等等”,在逻辑上就简单得多。

(2)看理论的前提或者基本假定是否足够的少。

前提或者基本假定少的理论是简单的理论,反之则是复杂的理论。科学理论体系中,形式最完美的是公理化体系。所谓公理化体系,就是从少数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公理或者原理出发,推导出的整个理论体系。运动三定律就是牛顿力学理论的公理,由此演绎出整个牛顿力学理论来。它可以解释开普勒关于天体运动的规律,也可以解释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等等,所以它是比以前的有关理论更为简单的理论。

(3)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者变量是否较少,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

一组观测数据反映在坐标图上如果能够用几条不同的曲线模拟,那么,科学家们习惯于选择最简单的曲线。在选择反映简单定律的曲线时,通常假定线性函数比二次函数简单,圆比椭圆简单,等等。简单的陈述比不简单的陈述能够造诉我们更多的东西,因为它们的经验内容更多,更可检验。

*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之。

由于假说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性的猜测,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无法通过经验直接验证。因此,需要由假说逻辑地推演出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然后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也就是说:理论的实践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换句话说,由于假说一般都是全称命题,无法直接与经验相比较,因此通过逻辑推理从假说演绎出单称命题(经验陈述),然后通

过观察与实验来证实单称命题。

在假说的实验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推论与实验对照的三种情况:

1)推论和已知的经验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已知经验的理论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从假言命题P→Q的逻辑性质看,结论Q真,前提P可能真,也可能假。

例如,化学史上一度流行的燃素说,能解释许多燃烧现象,但后来被认为是错误的。

(2)推论和未知的现象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未知的理论预见。一个理论不仅要有解释力,而且要有预见力,这样的理论才能被称为科学真理。

(3)推论和未知现象不相符合,这就是假说被否证。

在这种情形下,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结果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修改或补充原来的假说;二是推翻原来的假说,出现科学革命。

以上是从理论层面作出的分析,下面将从操作层面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1、对应规则

我们首先从科学理论的结构来看事实命题与理论命题之间的关系。

科学理论的结构在语言形式方面,可按从经验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实验数据,(指针的读数)第二个层次是科学事实,(指针读数=2.0大气压)第三个层次是科学定律,(波义耳定律)第四个层次是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

这四个层次之间具有这样的关系:

(1)每个较高的层次都是对较低层次的解释。(上述例子第四解释第三,类推)

(2)陈述的预见力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逐渐增加。(预见力从指针到分子运动论顺序递增)

(3)较低层次为较高层次提供检验基础。(指针可检验大气压,大气压检验波义耳定律,波义耳定律检验气体分子运动论)

(4)可以把上述四个层次的语言归为观察层次(第一至第三)和理论层次(第四)两类。

2、检验蕴涵

我们再来看理论命题如何与经验命题(事实命题)进行比较。经验命题大多是单称命题和全称命题两类。单称命题涉及特定的对象、事物或事件的命题,比如“太阳是由气体构成的”。全称命题是涉及普遍意义上的事物、对象或事件的命题,比如“如果一块冰受热,它将会融化”。理论命题都是全称命题。单称命题可以直接与经验比较,比如“这只天鹅是白的。”只要我们看看那只天鹅的颜色就行了。但是,全称命题无法直接与任何个人所有的经验进行比较。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从这个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地推出一个单称陈述,再直接验证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陈述进行检验。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命题,是蕴涵在那个全称命题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涵。

检验蕴涵的前提是全称陈述。有些看上去前提是由单称陈述得出的蕴涵,其实其中往往含有全称陈述。比如,我们由“外面正在下雨”得出“如果你走到外面,你将会弄湿自己”的检验蕴涵,其实里面包含着“淋雨会湿衣服”的全称陈述在其中。

3、确证

如果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那个检验蕴涵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证;如果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不一致,我们就说那个全称命题被否证了。但是,我们不能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说某个理论被证实或者推翻了。如果从理论命题 t 推出一个单称命题 p,而事实正是 p,是不是就证明了t 呢?不是,因为 t 推出的检验蕴涵几乎无限多,单单一个甚至几个检验蕴涵是不可能穷尽这些检验蕴涵的。确证不同于证实,因为证实具有最终的意义。通过检验蕴涵确证一个理论命题,用公式表示就是:如果 t 为真,则 p 亦为真

p 为真

——————————

t 为真或者为假

就是说,从逻辑上看,一个检验蕴涵与一个观察结果相符,并不能决定由之推出检验蕴涵的那个理论命题是真还是假,就是说决定不了其最终命运。但是这样的相符是对理论命题的一种确证。确证在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中具有重要意义。确证实际上就是新观察到的证据对理论的支持。一般说来,证据支持理论包括四个方面,这就是证据的数量、种类、精确和创造性。

4、否证

前面我们讨论的是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一致的情况。现在我们讨论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不一致的情况。如果从理论命题 t 推出单称命题 p,而事实却是非 p,从逻辑上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理论命题 t 并非正确。我们用公式表示为:如果t为真,则p亦为真

P为假

————

t亦为假

5、判决性检验

前面讨论的主要是检验单个理论或者理论命题的情况。但是,在科学发展史上,常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对于相同的对象,会有两个不同的理论,而这两个理论各自都能解释一部份现象。对于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科学家们往往设计出所谓的判决性检验,来决定假说的取舍。如果关于同一问题存在着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已有的证据并非有利于其中的一个理论而不利于另一个理论,就是说这些证据不足以决定两个理论的孰是孰非。在这种况下,我们就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竞争的理论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通过相应的观察或者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涵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理论、接受哪个理论.这个过程就是判决性检验。判决性检验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不会最终决定两个竞争的理论孰是孰非,但是却可以支持其中一个理论而不利于另外一个理论。因为相互对立的理论的真正竞争,在于它们的核心假定相互矛盾,而如果只拿两个相互矛盾的单个陈述来说,两者不可能同为真,但却可能同为假。

请看下面这个简单的例子

这两个陈述不可能全为真,但却可能全为假,比如这堆白色粒状物既不是糖与不是盐。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根据这两个陈述,在一个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来做判决性检验。(1)相同的条件:强热时。(2)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如果是糖,则会变黑(炭化)如果是盐,则颜色不变。当然,我们会说,强热后变黑了的不一定就是糖,强热后不变色的也不一定就是盐。决性检验的结果虽然不能断定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糖、是盐或者既不是糖也不是盐而是其他某种东西,但是它还是会支持其中一个陈述而不支持另外一个陈述。比如,强热后变黑的结果就会支持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糖的陈述。

*4、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

就是说,观察渗透着理论、动机和经验,而这一切均是可谬的。因此,如果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摒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理论。当哥白尼的理论与对于金星的观测发生矛盾时的情况恰恰就是如此。科学史上这种用理论纠正观察的错误的事例屡见不鲜。

(2)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诸如辅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企图通过有限数目的观察和实验,去证实某种科学理论或普遍原理不可能,要明确地证伪它同样也不可能,因为人们总是可以通过指责诸如实验结果、所预设的条件或其他辅助性假说的方法,来保护该受检理论,使其免遭证伪的可能性。科学理论的辩护方式一般是转嫁难题。最常见的办法是把问题转嫁给观察陈述,就是对观察结果提出质疑,以保护理论。如果受质疑的观察结果得到确证,理论的辩护者就把难题转嫁给背景理论。如果背景理论没有问题,一般是修改受检验理论的辅助性假定,以保证该理论的核心假定。

如果核心假定遭到证伪,这才意味着受检理论的失败。

(3)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我们在前文已知,关于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两个判决性检验,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这与这两个检验的历史背景有关。此外,科学家的教育背景、个人心理因素和个性气质等等,也会影响到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4)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段。比如,在科学理论表述的可视化方面,有的习惯于采用图表,有的习惯于采用符号等等。科学家在申请科学基金的时候会采取一些修辞学手段表达其采用的理论的恰当性,在正式投寄学术论文之前会以预印本的形式在小圈子内进行必要的的社会协商。这一切,都会作为社会因素而影响到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

二、选择题:

1、牛顿力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相对论在低速世界的近似表现,因此,从逻辑的相容性关系来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新理论与牛顿力学是:b

A:不相容的 B:相容的 C: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力学 D:量子力学推翻了牛顿力学

2、如果一个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实践结果)一致,则该假说被( )了。

A:证实 B:确证 C:证伪 D:否证

3、“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糖”和“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盐”两个陈述,强热时,推出它们的检验蕴涵为颜色变黑的是糖,颜色不变的是盐。根据判决性检验,强热后,它的颜色不变,所以它( c )。

A:一定是盐 B:一定是糖 C:可能是盐 D:可能是糖

第八章思考题

一、问答题:

*3、科学的进步有哪两方面的标志?

(1)理论的可否证度。增加理论的可否证度,就是增加了一个理论被否证的可能性,增加了该理论的经验内容。可否证度是科学理论潜在的进步标准。

(2)确证度的增加。高度可否证的理论如果得到不断的确证,那就使我们的知识经受住了否证的考验。确证度是科学理论的实际进步标准。

*4、试述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社会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他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科学观,即把科学看作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并描绘了一种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他系统论述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的社会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这个侧面,把科学从认识论范畴扩大到社会历史范畴,从而补充了科学哲学中传统逻辑主义的不足。80年代以后,他注重科学语言的研究,力图摆脱其割裂科学的历史与逻辑所造成的困境。著有《科学革命的结构》等。与波普尔“不断革命”的科学发展模式不同,库恩刻划出一个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即:

在这一模式中,库恩用范式(Paradigm)而不是传统的理论来说明科学的发展。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

库恩所说的范式,一般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等同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它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范式是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理论观点,也是理解这一模式的关键。

①前科学阶段

恩根据科学史研究,把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段,称之为前科学阶段。前科学的特点,是从事同类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形成许多学派,对共同研究的问题基本观点很不一致,许多理论经常争论,相互批评和竞争,没有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公认理论,也就是没有形成该学科的范式。

②常规科学阶段

范式的出现使百家争鸣转到定于一尊,促成了常规科学的产生。范式的产生是一门科学达到成熟的标志。这种形成了范式的成熟科学就是常规科学。常规科学活动本质上就是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支配下的一种“解难题活动”,它集中研究范式内肯定有解的难题,并提供解决难题的方法。常规科学活动的任务是不断验证和发展范式,促进范式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科学渐进性发展时期。

③反常

当科学家发现了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用范式难以解释,这就是反常现象。反常的出现,推动更多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更多的反常去证实反常。科学史表明,反常的科学发现往往预示了范式的更新和革命。

④危机

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科学共同体开始分化,这时反常便导致了危机。危机的出现有可能打破旧范式的统治而转向接受新范式。

⑤科学革命

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过渡就是科学革命。危机发生后,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就不再盲目迷信旧范式,而是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和新范式,从而取代旧理论和旧范式,以解释和吸收反常。科学革命就是冲破旧理论创立新理论,就是新范式战胜和取代旧范式。

⑥新常规科学阶段

科学革命以后,科学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进入了在新范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科学的发展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的特点:首先,他的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即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旧理论,接受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库恩高度赞扬青年人在科学共同体范式转换中的先锋作用,认为他们较少保守思想,思维敏捷,勇于创新,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坚定地献身于新理论、新范式。

其次,库恩从科学史的研究中看到,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其发展受科学内部因素和科学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因而他不仅把范式看作认识论上的知识体系,而且看作知识的社会形式、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行为规范。范式不仅要依靠它本身的科学性,而且要依靠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条件——科学共同体对范式的信念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因素等。

二、填空:

1、科学累积发展的图景是:归纳使科学理论得到论证和——。得到高度确证的理论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很难被——,它们或者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或者合并到更一般的理论之中。

2、从累积的观点看,科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导致科学的进步。第一种情况是,某个理论在原来的范围内继续得到确

证后,其适用范围得到扩展。第二种情况是,若干个得到确证的理论,被新的理论所包容。这两种情况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旧理论没有被抛弃,而是被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之中。

3、否证原则不仅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而且还是推进知识增长的重手段。科学的进步不仅有不断归纳、证实、积累的过程,而且还有不断否证、不断批评旧理论,不断大胆猜测新理论的过程。没有否定就没有科学革命,就没有科学知识的增长。

第九章思考题

*1、试述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2、试述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

技术的结构:

(1)经验型技术结构。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

(2)实体型技术结构。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3)知识型技术结构。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向双向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和实体型技术结构)和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三种技术结构并存将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4、简述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方法和手段。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

(1)经验形态,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2)实体形态,主要是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3)知识形态,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的技术要素。

各种技术活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独立性与相关性、互补性与主导性、自稳性与变异性等特点。(P190)

第十章思考题:

*1、试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2、什么是原理推演法?试举例说明之。

原理推演法

所谓原理推演,是指由基础科学中的普遍规律向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特殊规律的推演。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现代技术创造发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越来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原理推演也就成为技术构思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一种方法。例如:

麦克斯韦(英国)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迪生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创建

5年后,即1901年12月12日,他在英国的一个小镇将天线系在50米高的风筝上,发射了一个莫尔斯电码s(…),该无线电信号即以光速穿越了约3600公里,跨越了浩瀚的大西洋,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便到达了接收地圣约翰。人们听到了三声微弱的滴答声(…)。

原理推演法的大致过程是:

由基础科学给出的基本原理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理性思维加工,得出一些比较具体的概念或原理,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构思,最后导致技术原理的形成。

因此,从科学原理演绎出新技术的基本构思就成为一种普遍的方法。常常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导致新技术的诞生和生产上的运用。例如:

1831年发现电机原理,1882年生产出发电机,1862年发现内燃机原理,1876年生产出内燃机,1925年发现雷达原理,1935年制造出雷达,1928年发现青霉素,1943年生产出青霉素

1938年发现核裂变,1945年造出原子弹1948年发现半导体,1954年生产出半导体收音机

*3、什么是德尔菲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技术预测常用的方法,是专家意见调查法的发展。所谓专家调查法是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让专家在掌握一定客观情况和资料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

尽管专家调查法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从技术预测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来看,一般的专家调查法(如面对面的专家组调查法)常常存在不足,概括有如下

·专家小组成员,特别是那些资历较低的成员不能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即使个人认为这种意见不正确,常常有形无形地受到压力使其同意小组中权威专家的意见;

·小组常常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使全组人员的意见达成一致,其结果是,所谓小组的“一致意见”是某种倾向意见的折中;

·有时也会出现只关注自己论点取得胜利的情况;

·多次反复讨论对取得正确的意见常常作用不大。

*4、什么是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trend projection)是生产预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找出一系列历史数据的趋势线并外推于将来做中长期预测。应用趋势外推法时,是以下面两个假设为前提的:第一,根据一定的事实认为,所研究的对象是按某种规律发展的,其趋势线可近似地看成比较规则的光滑曲线或直线。第二,原来的发展趋要求预测的期间内无转折型变化。

第十一章思考题

*1、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主要内容?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

(1)技术的自然价值

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例如:农业的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在处理与传输信息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等。因此可以说技术的自然价值是中立的。

(2)技术的社会价值

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技术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技术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

*2、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4、技术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技术价值只有在( a )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

A: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 B:与自然发生相互关系C:自然属性形成 D:社会属性形成

第十二章思考题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实施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即实施与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的本质: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

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主要包括:创新决策的制定;样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商品的营销等阶段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它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它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技术创新则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指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其结果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通常存在“滞后期”。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的技术经济活动。包括渐进技术创新和基本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2、试述创新的过程与机制。结合自己专业或科研来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制定并确定创新决策,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

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3、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一般分为哪6大技术领域?它们在高技术中的地位如何?

所谓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对“高技术”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从经济的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应用先进和复杂的方法和工艺制造产品的技术,它表现出高增长率、高研究开发费用、高附加值和劳动密集等特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根据基础科学研究而创造出的新的技术。如果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体现社会最新价值目标和最新生活方式的新技术。现在对高技术一般认为可分为6大技术领域,12项标志技术。所谓6大技术领域和12项标志技术是:

信息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先导,其标志技术是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

生物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其标志技术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新材料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基础,其标志技术是材料设计或分子设计、超导材料:

新能源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支柱,其标志技术是核聚变能和太阳能;

海洋技术——这是21世纪技术的向内拓展,其标志是深海挖掘和海水谈化;

空间技术——这是21世纪技术的外向延伸,其标志技术是航天飞机和永久太空站。

*5、为保证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哪些机制?

(1)市场创新机制(2)研究与开发机制(3)风险投资机制(4)官、产、学合作机制

(5)法律制度机制(6)激励机制等

*6、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结果?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进人到生产领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中,科技成果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过程,首先完成科学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化;然后,再通过设计——试制——中间试验——工业试验等过程,完成技术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最后,通过技术成果的进一步扩散,完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见,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结果,它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关键部分。

十三章思考题

*1 、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7 、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并简述其任务和主要形式。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并且共同培养后继人才。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科学学派和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的两种主要形式。

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创新者网络”是技术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

在科学的前沿,往往是由“无形学院”通过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大范围的正式交流系统来评价、承认、推广和传播。

“无形学院”(invisible?Couge)一词,是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在1646前后提出来的。科研人员组成了许多松散的民间及私人组织的柔性弹性研究网络。这些名为“科学沙龙”、“假日聚餐会”、“周末茶话会”、“学术车间”、“业余闲聊”等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团体,人们统称它为“无形学院”。

技术共同体有一种重要形式叫"创新者网络",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创新者网络"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8、科学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无形学院”,技术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c )。

A:“有形学院” B “专利制度” C “创新者网络” D:“技术协会”

9、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其中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 c )。

A科学精神 B创新精神 C批判精神 D:求真精神

10、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的( a )。

A:社会建制 B:社会体制化 C:社会运行 D:社会发展

11、技术的评价标准是经济性,注重技述发明的经济效益与( d )。

A:创造性 B:先进性 C:价值 D:社会效益

第十四章思考题

*1、试述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中的“科学-技术-生产”体系结构变迁。

古代的体系结构:在古代,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的主要源泉,生产和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结构模式为“生产→技术→科学”;

近代的体系结构:近代以来,科学实验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源泉,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愈益密切,而且科学往往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于是结构模式逐渐变为“科学→技术→生产”;

现代的体系结构: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已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化的双向、动态结构模式,体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开发)三者相互联系与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前后,更是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结构态势。

现代科学技术活动过程基本上是从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到工程实施,直到投产和推广的过程。

在大科学、高技术、新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功能使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相辅相成,成为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核心。R&D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状况的决定因素。

*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1、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

国家创新系统实质上是通过研究与发展促进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制度系统,它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系统。

保障国家研发能力、衡量国家创新系统力度,一般有如下指标:R&D总资金、R&D/GDP、R&D增长率/GNP增长率、R&D/国家财政总支出等。

高技术领域的竞争首先表现在R&D的高投入上,一般发达国家R&D/GDP在2%-3%。而中国刚向1%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创新全球化,还出现了国际创新网络。

2、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

国家的科学技术决策机构,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政策、法规、研发投入等,应用资金、市场、政策法律、社会创新组织等杠杆作用,保障和规范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活动。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1)科学奖励制度。

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是对科学家独创性贡献和科学能力的承认。科学家所期望的承认,实际上就是发现的优先权。

(2)技术专利制度

技术因其知识的专有性而注重技术发明的专利权。专利法和专利制度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权益及其有序扩散和转化的保障。与此同时,对技术成果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便成了技术社会承认的最重要依据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由于科学技术活动的复杂性,使其各种因素及其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除了科学技术自身运行过程各环节的中介服务外,还包括非技术、非生产性的中介服务,如律师、市场调查、咨询、公共关系、风险投资、产品分销等,以及非生产性公司,包括研发实验室、产品设计室、猎头公司、相关辅助服务公司等。其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活动、高风险的研发投入更需要通过社会化中介机构来推进。

5、填空: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 b ),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

A:创新中心 B:新体制 C:战略产业 D:制高点

第十五章思考题

*2、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此消彼长、你追我赶的发展过程。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路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前者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后者是英国→德国→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三次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的成功范例

发展模式的新变化 ,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

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不断地变革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日本为了追赶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面向21世纪重新确立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知识产权战略立国"的基本国策,并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变化。

欧盟委员会的《2000议程》提出了“将知识化放在优先地位”;《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再公布了欧盟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思路。

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的发展战略,纷纷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人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手段的发展。

*3、面向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物品→高技能、高技术、服务;经营观念:高产量→高价值;提高竞争力起作用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如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自然资源丰富但竞争力却较弱,而新如坡、日本、瑞士、芬兰等国自然资源匮乏而国际竞争力却十分强劲。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在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度上形成的战略体系,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第十六章思考题

*1、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第二,新型工业化要以信息化为主导。

第三,新型工业化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总结了2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现,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4、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在哪些方面有了新发展?

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内容与范围有了很大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第一,系统自然观:第二,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一是规范认识论方向二是实证认识论方向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阐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2018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源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做限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挤不动的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吧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移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各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然生态馆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 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 P 2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P 2 3、任何形成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P 3 4、试分析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机制与社会条件P 4 5、如何理解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 P 5 6、简述技术发明过程及其方法论特点P 5 7、试述远古时期以来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P 6 8、工业文明时期主体性的张扬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P 6 9、自然界的价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价值?P 7 10、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评述 P 8 11、难于操作的理论进步—动植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P 9 12、所有生命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生物中心主义 P 9 13、觉醒的“激进主义”—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 P 10 14、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P 10 15、如何看待“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P 11 16、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P 12 17、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P 13 18、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P 13 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P 13 20、稳定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P 14 21、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P 14 22、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 P 14 23、机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 16 24、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发生有什么关联?P 16 25、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的科学发展有何关联?P 17 26、机械还原论有何局限性?P 18 27、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论自然观的? P 18 28、如何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P 18 29、科学试验有何特点?它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P 19 30、科学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它具体有什么样的功能? P 19 31、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 P 20 32、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有何区别? P 20 33、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P 21 34、科学理论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P 21 35、反科技的思潮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P 21 36、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 P 22 37、试述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 P 23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研究生课程)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二、简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以及学术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十九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科学为哲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各种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6、劳动创造人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 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 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自然辩证法期末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札记、计划草案共181篇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6部分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简述)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同点: (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物质不灭论) 不同点: (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 (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 (3)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3.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4.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天体论)。 1.本质特性: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本原与状况实现了统一。例如“八卦”“五行”学说。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2.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一般的概念。 3.猜测性:用假设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哲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5.结合古代科技成果,论述古代方法论的巨大成就。 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运用和完善了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在古希腊时代,成就最丰富的还是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谜底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Ch1 3.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普遍性:系统性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 4.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 (1)虽然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它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要以系统的方式才能确切地理解它。 (2)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比电子更深一层的内部结构。 (3)系统可以从结构上理解,也可以从功能上理解,电子具有整体性。 5.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2)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原理。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6.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在决定系统功能的四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具有更为直接的根本意义。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Ch2 1.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顺序、规则,具有某种确定性和规律性,就是一种有序。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熵最初是用于热力学中,还可以描述系统中微观状态数的大小,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申农和维纳提出的信息熵概念是对熵概念一次最深刻的发展。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信息熵表示的是不确定的大小即信息量。维纳认为,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愈大,信息熵减少愈多,系统就愈有序,组织化程度就愈高。 3.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吗?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两者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4.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5.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系统演化的总趋势是确定的,即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但是由于系统的演化具有混沌性、复杂性、突现性等特点,如混沌是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复杂性系统具有内在随机性与复杂性,因此系统的演化是确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1)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并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2)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特质的多样性。(3)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物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的规模规定其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它主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其结果:“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它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意义应该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够彻底,在自然观方面承认唯物主义,但在历史方面承认唯心主义。 历史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 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 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