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体制雷达发展述评

新体制雷达发展述评

新体制雷达发展述评
新体制雷达发展述评

新体制雷达发展述评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8研究所蒋庆全

摘要无论在现代电子战还是在未来的信息战中,雷达皆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相控阵技术为基础的雷达新体制给整个雷达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本文将对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三坐标雷迭、双/多基地雷达、毫米波雷达、超视距雷达及预誓机雷达等新体制雷达的发展进行了综述与评论。

关键词雷达新体制雷达相控阵雷达

一、引言

现代战争中,军用雷达的作用无法替代,以雷达为代表的战场感知系统必将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的获取能力、处理能力、综合能力及控制能力已成为现代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未来海战将是海空一体化的多维空间立体战,不仅有水下、水面、岸基及空中硬杀伤兵器在有形空间展开的火力战,而且还有信息获取传感器与软杀伤兵器在无形空间展开的信息战。无论在现代电子战还是在未来的信息战中,雷达皆占有重要的地位,因雷达不仅是夺取电磁频谱控制权的主要工具,亦是获取信息并控制信息的有效手段。然而,雷达的生存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以舰载雷达为例,由于迄今为止反辐射导弹已发展至第三代,具有极宽的频率范围(1~20GHz),极高的灵敏度及颇强的抗干扰能力,射程远、飞行速度快(可达3Ma)、命中率高,直接对舰载雷达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无论是依靠特殊的赋形结构还是新型吸波透波材料,隐身技术已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随着该项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作战平台及飞行武器的雷达截面(RCS),使舰载雷达探测目标的距离缩短了2/3以上,从而降低了舰载雷达的预警作

战能力。

当前众多战机及导弹皆配有性能先进的地形跟随系统,具有颇强的超低空突防能力,使得舰载雷达无法对来袭目标作出准确而及时的反应。如“战斧”巡航导弹,末端可在5~10m下掠海飞行,还有的反舰导弹甚至可在低于3m的高度上掠海飞行。

二、新体制雷达

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尤其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技术及光纤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相控阵技术为基础的新体制雷达应运而生,给整个雷达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高辐射功率、宽工作频带、灵活的频率捷变、多种工作模式及对多目标的快速跟踪等性能一直是雷达追求的目标,因而各国的雷达研制厂商正大力地研制并开发各种具有这些性能的新体制雷达。

1.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当今世界各国都颇为重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研制与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研制出或装备了一些性能先进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多功能雷达的概念通常是指以所谓的相

37

 万方数据

控阵天线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来说,多功能雷达(MFR)与相控阵雷达(R幔)是同义词,它由一组固定式相控阵天线组成,方位覆盖360。,或由一部旋转式相控阵天线组成。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提供另一种有效解决当今威胁日趋严重的途径。相控阵天线的基本机理是波束由置于阵列中众多独立的发射单元组合发射。波束的属性(波宽、旁瓣及方向)由独立的发射单元设置来确定。借助调节每个发射单元的设置,即可改变波束的属性。另外还可通过调节发射单元的相位来控制波束的方向,故此种天线取名为相控阵天线。由于此种调节程序可实现电子化,故其速度极快。正是这一特性使得相控阵雷达成为同时完成各种任务的最佳选案。在此种解决途径中,相控阵雷达可用于执行不同的任务。雷达在执行一项任务时需用数毫秒,接着转换至另一项任务亦仅需数毫秒,然后再返回,其中有些功能是一般旋转式天线传感器所无法实现的。另外,由于采用了一部共享天线(由一部旋转式阵列天线或一组固定式天线组成),载机/舰艇上最佳位置的干扰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相控阵天线的雷达截面积(RCS)易于减少。

就雷达自身性能而言,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优点在于它将相控阵天线与强大而灵活的处理能力相结合,更适合于模块化结构设计,形成组件级的冗余。相控阵体制之所以优于其他体制,是因为其天线波束具有灵活性和自适应性。采用大量混合微波集成电路(HMIC)和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的固态有源收/发(T/R)组件,已成为当今相控阵雷达研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现代雷达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成就,它可同时执行目标搜索、探测、识别、捕获、跟踪、导航、火控、气象探测、引导及制导等功能。一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能替代多部不同功能的雷达,从而避免了舰船上不同功能雷达天线间信号相互干扰的问题。尤为重要的是采用多功能相控阵38体制后,更有利于信息显示、数据处理及反应时间的缩短,从而有效地对付高密度的全方位饱和攻击。

目前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颇为迅速,已研制成功的或在研的设备多达数十种,较为典型的有美国的AN/SPY一1、AN/SPY一2、FARS;英国的MESAR/SAMPSON;荷兰、德国及加拿大联合研制的APAR;意大利、英国及法国联合研制的EMn镙;法国研制的ARABEL无源单面阵雷达;俄罗斯的“天空哨兵”;日本的OPS一24与FCs一3及台湾省的“长白”等。

由于多功能相控阵雷达采用了众多高新技术,在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系统集成的问题。在波束引导、波形产生及信号处理等方面需有所改进,使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同时担负着众多的雷达任务。相控阵技术为实现雷达的多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现代战机,在面临多变而富有挑战性的复杂环境中执行多项作战任务,没有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便无从谈起。

2.三坐标雷达

由于多功能相控阵雷达造价较高,对战机而言,发展机载中、远程警戒三坐标雷达,使其与机载多功能雷达互补,从而尽量在远距离上直接捕获目标,缩短武器反应时间,满足战机的防御需求,对于改造现役战机和支持现有作战系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故机载三坐标雷达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通常它采用方位机械扫描、俯仰相扫的工作方式。

三坐标雷达中增加了多普勒分辨率是机载雷达技术的一大发展,它不仅使雷达具备了测定目标径向速度的能力,而且还可使其识别出几乎停留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数字技术及计算机的应用程度是机载三坐标雷达现代化水平及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技术在机载三坐标雷达的信号处理、数据

 万方数据

处理、抗干扰、目标识别、功能控制及自动故障检测与诊断等方面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对付日趋严重的干扰威胁、反辐射导弹及解决副瓣杂波等问题,必须采用如低副瓣阵列多波束天线的极低副瓣天线,其副瓣应比主瓣峰值低40dB以上。通常,三坐标雷达的结构较为复杂,故如何提高其可靠性及维护性使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固态化、标准化及系列化设计等众多措施皆可显著地提高该类雷达的可靠性与维护性。

目前,三坐标雷达已成为防空系统中的骨干力量,理所当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故除对重量和体积有特殊要求外,机动性则成为其设计重点。“四抗”性能是三坐标雷达生存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无较强的“四抗”性能则难以成为防空系统中的主力。故可以说三坐标雷达不仅汇聚了现有的“四抗”技术,而且还是开发新型“四抗”技术的焦点。为满足生存能力、可靠性及可维护性等需求,三坐标雷达广泛地采用了相控阵技术。在信号处理方面,三坐标雷达已普遍采用脉冲压缩(线性调频、非线性调频及相位编码)、脉间与脉组捷频变、频率分集、自适应动目标显示(AM—TI)、动目标检测(MID)及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等技术。大动态范围接收机、恒虚警率处理(CFAR)、副瓣消隐及副瓣对消技术等,亦是三坐标雷达信号处理所采用的重要技术。

法国泰利斯公司已研制成一种称为“大力神”的新型舰载三坐标多功能雷达,工作在E/F波段。此种新型雷达是为护卫舰设计的,将作为主要的空中搜索、水面监视及火控传感器使用。该雷达是从该公司研制的MaSterA陆基三坐标多功能防空雷达改进而成的,仅是在外形尺寸及探测距离上有所缩减。采用的是与M豁terA雷达发射机同样的固态发射机。

“大力神”三坐标多功能雷达采用了旋转式天线,转速为360。/s。能以单扫方式探测并确定目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雷达管理软件,可在单扫方式下执行多种任务,包括三坐

标多波束三维搜索(超过200km);目标探测、跟踪判定与分类(分类时采用分辨率小于1m

的波形);三坐标笔形波束跟踪,可同时跟踪多枚本舰发射的舰空导弹;雷达至导弹中段制导上行传输;杀伤评估;对远距干扰发射台的被动跟踪;水面目标跟踪;环境匹配(地形与海杂波、雨及人为干扰等);借助作战管理系统对来自外部传感器的目标导引信号的接收;通过作战管理系统对舰载武器系统的目标导引等。

“大力神”雷达的作用距离可超过200km,探测高度可达20km,仰角为70。。具有极低的旁瓣,敌我识别天线被集成在主天线阵中,为不影响到载舰的隐形性,主天线阵的雷达截面很小,并且还有一个具有低可观测性的雷达天线屏蔽罩。目前,泰利斯公司正在进行研究,将该雷达改进成能支持美国雷声公司研制的改进型海麻雀导弹。但这将会导致增装一部或多部I/J波段的连续波照射雷达。

目前,世界上已研制的舰载三坐标雷达

有美国的AN/SPS一48E;英国的RN996;瑞典的舳;荷兰的SMART—L;德国的TRS~3D/32;法国的MRR和DRBJ一11B;俄罗斯的MR一710及我国的583三坐标雷达等。

3.双/多基地雷达

双/多基地雷达是利用收发分置,并要求收发分置的距离与目标探测距离相当的一种雷达。该体制雷达可有多种配置方式,其中接收机装舰而发射机置于同步卫星上是未来舰载双/多基地雷达理想的工作模式。双/多基地雷达之所以日益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它在反隐身、抗反辐射导弹、抗电子干扰及对付低空/超低空突防方面具有颇大的潜力,是未来舰载雷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双/多基地雷达性能的完善与推广应用有赖于一些关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广泛应用于单基地雷达的诸种技术及抗干扰措施,

39

 万方数据

如频率捷变技术、自适应技术、阵列天线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多发射站/接收站的宽带信号联网、数据融合及组网技术等方面。

尽管双/多基地雷达技术较为复杂,造价亦较高,但由于此种体制雷达具有众多的优越性,故目前除原先的美、英、法、俄、日及意等国外,还有不少国家亦正在从事这方面的试验与研制工作,我国对该体制雷达亦颇感兴趣。

未来战争对双/多基地雷达的要求是:参数可调、低截获概率及具有无源隐蔽工作的反侦察性能;在频率、空间、时间、速度及信号处理方式上,具有抗无源/有源、抗欺骗干扰的单项抗干扰性能及多项兼有或兼容的抗干扰性能;在工作体制上具有有源主动、无源被动、时分主动与被动或受控转换等性能。双/多基地雷达体制独特地具备上述这些优势。双/多基地雷达的发展趋势是:在技术上将广泛应用单基地雷达的各种技术及抗干扰措施,如频率捷变及自适应零点形成技术等,以及多发射站与接收站的宽带信号联网与融合技术;在体制上的工作方式将会更加灵活多变。未来的双/多基地雷达网将由收/发可独立工作的单基地雷达组成,雷达系统既能以单基地雷达方式工作,又能工作在照射状态或接收状态;既可自主式工作,亦可在指挥中心的控制下工作,并具有互操作性。整个系统将具有开放式结构,集通信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及电子支援设备(ESM)等为一体,数据融合技术将会获得成功应用。雷达系统布站方式将由地面向气球载、机载及星载方向发展,未来将会构成天、空、地一体化的双/多基地雷达网。

4.毫米波雷达

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控阵雷达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国防及国民经济的建设对雷达的需求日趋增大,以及高功率电真空微波器件及单片微波集成(MMIC)器件

40

等的迅速发展,毫米波相控阵雷达技术成为

了相控阵雷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毫米波雷达和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在军事上有着宽阔的应用前景。以往毫米波雷达的应用主要局限于近程上,其主要因素有如下两个:

一是难以获得所需的高发射功率及相应的低损耗传输馈线;二是毫米波在大气中传输损

耗大,如在8mm和3mm窗口,单程传输损耗分别约为0.08dB/km和O.3dB/km。对研制远程毫米波雷达的需求主要来自空间目标观测及其相关的应用。对于远程毫米波雷达,除需要研制高功率发射机外,还必须采用大孔径天线,由此带来了众多的技术难题,如难以确保大孔径抛物面天线的制造精度;设计时必须考虑天线转至不同仰角方向时天线自重引起的变形对天线性能的影响;用极窄的机械扫描波束搜索、截获及跟踪高速飞行的

空间目标较为困难;无法跟踪多批目标;难以获得功率足够高的大功率微波器件;难以将发射机(高功率放大器,HPA)输出信号传至

天线;孔径尺寸甚小的毫米波波导馈线系统需承受极高的功率等。上述这些技术难点是促使远程毫米波雷达采用相控阵天线的重要因素。采用相控阵天线,利用其天线波束快速扫描的特性,使毫米波雷达具有了快速搜索的能力,这对毫米波雷达进行目标指示与

引导所需的精度要求大为降低,并使其具有同时跟踪多批高速飞行目标的能力。采用相控阵天线还使远程毫米波雷达的发射系统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借助采用多部功率

较小的电真空发射机,如采用多部平均功率量级约100W的毫米波行波管,通过空闻功

率合成,实现所需的10~20kW的特大总发射功率。亦可采用多部由半导体与电真空器件组合的毫米波功率组件(脚M)来获得所需的特大发射功率。随着毫米波MMIC

技术的发展,可实现全固态的大功率毫米波

有源相控阵雷达。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资源在军事

及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愈益突出,各种

 万方数据

探测空间目标的相控阵雷达日显重要,其中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尤有其特殊的作用。用于监视空间目标的远程毫米波相控阵雷达的实例为俄罗斯的“RUZA”相控阵雷达。该雷达可观测卫星、空间飞行器、近地空间目标及空间碎片目标等,属有限相位扫描雷达。其相控阵天线由120个抛物面子天线组成,装在方位、仰角可转动的天线座上。目前用于观测空间目标的远程毫米波相控阵雷达的关键技术已被突破,并已进入实用阶段。

随着微电子技术,尤其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技术的发展,毫米波波段的固态T/R组件已开始应用于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法国Thomson—CsF公司研制的3mm有源相控阵试验阵列,该阵列天线是为导弹寻的器研制的。工作频率为95G】乇,天线阵面上有3000个印制在碳化硅片上的偶极子天线单元,采用PIN二极管移相器,集成在两块4英寸的圆片上。控制电路集成在另一圆片上。该天线具有单脉冲馈源,并可用1位移相器实现低天线副瓣。天线波束宽度为2。,可在±45。范围内实现相控扫描。

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军事上除用于导弹寻的器外,还可用于直升机机载避撞雷达、战场侦察雷达、车载火控雷达、无人机&螺侦察雷达、近程跟踪雷达及战场监视雷达等。此外还在军用卫星通信、民用通信、相控阵卫星通信系统及平流层通信平台上有着颇为广泛的应用。

舰载毫米波雷达是指工作波长为1~10mm(相应频率范围为30~300眦)的舰

载雷达。毫米波雷达因其工作波段介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因此兼具微波雷达良好的全天候性能和红外探测系统的近程高分辨率,即不仅具有测量精度和分辨率高、天线体积小、方向性佳、频带宽、波束窄、抗干扰性强、低空探测性能优等特点,还具有良好的全天候性能,尤其是将其与极化技术相结合,可为雷达目标分类、识别及成像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

目前已研制成的毫米波雷达主要有低仰角单脉冲精密跟踪雷达、监视与目标捕获雷达、着舰控制雷达及星载雷达等。

5.超视距雷达

低空与超低空突防是现代飞机及巡航导弹的重要作战手段之一。超视距雷达(OTHR)是隐身飞行器的克星之一。地面雷达对付此类进攻的主要障碍来自地物(或海浪)杂波及地球曲率的影响。就雷达自身而言,解决杂波干扰的技术已日臻成熟,而要消除地球曲率的影响谈何容易!

舰载雷达由于受到视距的限制,对海上目标的探测距离仅能局限于40~50km范围内,为适应海上舰船作战的需求,舰载雷达必须具有探测超视距目标的能力。目前超视距雷达按其作用机理分为三种,即天波超视距雷达、地波超视距雷达和利用大气波导的微波超视距雷达,其中天波超视距雷达因其体积过于庞大而不适用于装舰。

超视距雷达的主要特性取决于电磁波的传输特点。舰载地波OTHR是利用长波、中波及短波在海面的绕射效应,使电波沿海面曲面传播而实现超视距探测的。这种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因贴近海面传播,受电离层状态变化影响小,探测目标精度高于天波oTHR。舰载地波OTHR不仅能提供早期预警,对隐身目标亦具有潜在的探测能力,还可有效地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攻击。超视距探测性能可靠,作用距离通常为200~500km。

舰载微波OTHR则是利用大气波导和对流层不均匀气团散射现象在微波波段实现超视距探测的雷达,其探测概率随季节、温度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亦是一种可行的舰载OTHR体制。该体制雷达可分为舰载微波主/被动OTHR及舰载高频表面波oTHR。前者较为典型的设备有俄罗斯的“蒙娜利特”雷达,后者利用的频率范围为5~15MHz。随着频率的减小,探测处理能力

4】

 万方数据

的增强,雷达的传播方式为垂直偏振,当经水域传播时,将沿地球曲线传送,方位波束宽度取决于天线阵孑L径的大小。

WARF(WideApenureReScarchFacili—ty)是一部由美国海军研究室与斯坦福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后向散射超视距(oTH)雷达,主要用于探测飞机、导弹、海上舰船及海洋状况。WARFOTH雷达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发射站设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斯特希尔斯市附近,接收站则设于该州洛斯巴诺斯市附近,两站相距185km。发射天线装有两个阵列,第一个阵列覆盖雷达的东侧以270。N(N意指正北为04)为中心的644扇区(即太平洋的东北向);第二个阵列则覆盖雷达的西侧以90。N为中心的64。扇区。接收天线阵列的波束可借助开关转换,既可覆盖东侧,又可覆盖西侧。发射天线的第一个阵列由18个垂直极化的对数周期天线单元组成,而第二个阵列则由18个“折叠式三角形单极子”单元组成。接收天线的阵列则由256对间隔为lOm的5.5m垂直鞭状天线组成,每对鞭状天线产生带零值的心脏形波瓣,可抑制住背瓣。

TN/TPS~71型雷达是一部用于美国海军的移动式超视距雷达(RoTHR)。该雷达由美国雷声公司于1984年4月开始研制,1989年4月完成样机鉴定。每部雷达造价为7500万美元。1989年12月,该公司获得了一项共生产3部TN/TPS一71型雷达的合同。其中一部部署在美国攻吉尼亚州,用于对加勒比海海域进行监视以提供预警;第二部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的关岛,第三部目前尚未确定部署在何处。但美国海军最终将部署9部TN/TPS一71型RaTHR雷达。

ROTHR属于一部高频战术陆基双基地天波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系统。该系统可在其覆盖区域内对飞机及水面舰船进行全面的监视与跟踪。借助对某一区域的局部照射来对付威胁目标或评估来袭武器的规模。该雷达系统的工作频段为5~28MHz,作用距离

42

为500~1.800km,覆盖范围大于60。扇区,发射功率为200kW,仅为AN/FPS一118型雷达的1/6,扫描面积为5,6×106km2,相当于地球表面积的1.1%,而覆盖该面积范围则需要12架预警机(AWAICS)。

美国海军的RoTHR雷达的作用距离可达2700km,是一个全固态、高可靠性、易维护的雷达系统。一套发射机总功率为200kW,仅为美国空军OTH—B雷达的1/10。每部ROTHR雷达造价7000万美元,较美国空军OTH—B雷达的4亿美元造价要少得多。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弗吉尼亚的ROTHR雷达已正常运行,得克萨斯州的目前正在建造。战时ROTHR雷达可完成各种战术任务,而平时RoTHR雷达则在不断扩充其功能或进行全天候辑毒监视。

美国空军的AN/FPS一118型雷达是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OTH—B),覆盖了对北美的东、西及南各方位的预警区,主要用于监视及跟踪进攻北美的轰炸机和巡航导弹,满足对进攻北美的轰炸机、空对地导弹的早期预警需求。OTH—B雷达能监视超音速飞行的轰炸机、装有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及空对地导弹。AN/FPS—118型雷达能对远距离大范围内所有高度的目标进行预警,可监视并跟踪926.5~3335.4km范围内的飞行目标,分别为防御部队和最高指挥机关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和充裕的决策时间,极大地增强了防御力量及重新部署的能力。

综上所述,超视距雷达属于一种多功能雷达,它能探测各种飞机、导弹及水面舰船。由于其独特的性能,使其在国土防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OTHR综合了现代相控阵雷达技术、双/多基地雷达技术、连续波雷达技术及短波电离层探测等技术。它以其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优异的反低空和超低空突防性能、反隐身目标及抗反辐射导弹性能而成为了世界各军事大国的重要军用装备。从国外超视距雷达的发展状况来看,要监视一个庞大的海域和空域,OTHR系统不失为

 万方数据

一种行之有效且费用相对低廉的手段。可以看出,未来的超视距雷达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防空预警雷达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并将会出现众多可增强其性能的改善措施,以提高其可用性、灵敏度、探测精度及分辨率等,并使其发挥出更为广泛的作用,具备更多的用途。

6.预警机雷达

由于舰载雷达受到视距及功率盲区的限制,难以及时地发现远距离低空来袭目标,而预警机雷达则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如美国E一2C舰载预警机的AN/APS—138雷达,它工作在UHF波段,最大探测距离可达460km,能同时处理300~600个目标,并采用了多种抗干扰措施。目前,众多国家正在研制装备新型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机上装载的相控阵雷达具有颇强的自适应能力及抗干扰能力,扫描速度快,并具备同时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

至2001年,美国空军已在预警机上装备13套雷达系统改进计划(RSIP)的成套装置,根据合同的要求,全部成套装置的生产和交付工作预计于2004年完成。RSIP对E一3雷达进行了改进,增强了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灵敏度,故飞机能侦察并跟踪更小的目标,它还提高了雷达的电子对抗能力。RSIP利用新型高可靠性多处理器对现有雷达的计算机进行了升级,同时对软件进行了改写,以使其在未来更易于维护与升级。

美国空军对现役的32架E一3预警机进行了RSIP的升级改进,借助此次升级将使E一3预警机具有360。全方位、高质量侦测成像功能、同时跟踪空中和海上目标的能力。1988年已完成一架试验样机雷达系统的升级,批量生产已于2001年1月开始,预计2005年全部完成。

E一3预警机是美国空军“空中警戒与控制系统”计划中所研制的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与控制载机,具有下视性能,能在各种地形上空监视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飞机。E一3预警机载机上方的雷达天线罩直径9.1m,天线罩厚1.8m,主要机载设备有:AN/APY一1型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高方向性敌我识别系统、时分式数字数据传输系统、APN一200型多普勒导航仪、14种高频与甚高频通信设备,以及由数据显示控制器、多用途控制台、电传打字机和辅助显示器组成的数据显示与控制系统。该预警机能借助机载、舰载及车载应答器获得己方作战兵器展开部署的状况,显示出一幅完整的陆海空三维态势,可同时处理600多个目标,并对100多个目标进行引导、跟踪与控制。

法国正寻求外国公司生产4套RSIP改装组件,并将其装至法国的E一3F预警机上。这些组件包括在预警机上安装的分系统、地面支持设备、系统软件开发工具及其他与RSIP相关的增强雷达系统性能的组件。法国企图通过实现该RSIP来提高雷达的灵敏度、电子对抗能力,并提高雷达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增强E一3F预警机的性能,从而使其具有更佳的空中防御、指挥与控制的能力。

英国“猎迷”预警机采用了脉冲多普勒(PD)雷达,该雷达工作在E/F波段,作用距离为340km;可同时处理300~400个目标。早期的天线采用两部扭转式卡塞格伦天线,使用单脉冲喇叭馈源,初始发射水平极化波,扭转后辐射垂直极化波,利用玻璃纤维蜂窝套筒式结构支撑副反射器。后来的天线改为偏馈抛物面天线,孔径为8×6平方英尺椭圆状,天线具有宽频带、低副瓣、轻巧及造价低等特点,副瓣电平在45。内为一45dB,70。内宽角副瓣可低于一50dB。发射机采用两级行波管放大。末级高功率输出经前/后开关交替地向机首/机尾两部天线馈送能量,连续发射中脉冲重复频率(MPRF)多普勒脉冲,同时周期性发射低脉冲重复频率(LPRF)非线性调频压缩脉冲。为确保工作可靠,设有发

43

 万方数据

射机监控及安全装置。接收机利用各单脉冲波束所接收到的信号分别进行放大和压缩(声表面波脉冲压缩)。因采用的是非线性调频信号,故可利用加权技术来抑制距离旁瓣。在经压缩后的脉冲宽度间隔内用4个大动态范围的数字变换器对上、下波束的两个正交信号进行量化,从而构成一个适用于数字分析并进一步进行处理,且具有完整相位信息的距离门抽样。

7.其他体制雷达

除上述介绍的以外,目前还有多频雷达、冲激雷达、成像雷达、宽带和扩谱雷达(包括有源线性扩谱雷达、相位编码扩谱雷达及数字式扩谱雷达)、极化雷达、激光雷达及多体制兼容雷达等多种新体制雷达。

(上接第63页)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系统是通过安全协议(如SNMP)与被管安全设备、主机、服务进行通信,实现有关的安全管理。严格的说,安全管理系统独立于应急响应系统,但应急响应系统必须接受安全管理。为了便于讨论,本文把属于应急响应系统的安全管理集中成块。但实际上,应急响应系统的安全管理仅是系统安全管理的一个部分,在进行安全管理系统设计时,应将应急响应的安全管理纳入到该系统中去。与应急响应系统有关的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有:

三、结束语

雷达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战争对其的需求及雷达技术自身的发展。随着其他相关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将会对雷达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雷达界对雷达的发展作了众多的预测,但未来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故应密切关注那些目前虽仍处于论证、试验阶段,但却有着极大发展前景的新体制雷达。以舰载雷达为例,它未来的发展将继续反映各种舰船的作战需求。作战舰船必须装有距离可扩展的雷达以探测潜在威胁,安装多通道、远距离的目标截获雷达以定位、分离及杀伤各种威胁目标,并且安装改进的综合火控雷达以摧毁敌方目标,同时与综合作战系统联接,并与其他传感器结合,从而获得更多的战场信息。

?协调应急响应系统于其他安全系统的配合;

?协调应急响应系统内部各模块的配合;

?实时监视应急响应系统运行,发生异常时向管理员报警;

?维护应急响应系统配置信息,防止未经授权的修改,在配置遭到破坏时应可自动恢复;

?配置应急响应系统安全策略;

?保存网络安全事件日志,形成安全管理报告。

 万方数据

机载预警雷达发展趋势分析

工程设计作业—机载预警雷达发展趋势分析

班级:020831 学号:02083052 姓名:王得帅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机载预警雷达技术取得了很大进

步文中介绍了国外典型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新的作战环境下机载预警雷达面临的技术问题,分析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趋势,最后对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机载预警雷达; 杂波抑制; 反隐身; 抗干扰; 相控阵 0引言 预警机将雷达装上飞机, 利用飞机平台的飞行高度克服地球曲率对观测视距的限制, 消除雷达盲区,扩大低空和超低空探测距离,发现更远的敌机和导弹,为防空系统提供更多的预警间其雷达称为机载预警雷达预警机不仅具有全空域的远距离探测能力, 还具有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 布防灵活等特点, 因此成为现代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战略装备由于机载预警雷达架设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 因而其优越性是地基雷达所无法比拟的然而, 雷达升空后, 下视工作加平台运动带来了地杂波频谱扩展问题,雷达安装在飞机上对雷达系统也出了许多限制(如对雷达体积重量和功耗的限制 ), 技术难度很大,能够自主研制高性能机载预警雷达的国家屈指可数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 E 2 E 3 2个系列的预警机,并在多次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美国还在不断对这两种型

号的雷达进行改进以提高性能此外,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飞行器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机载预警雷达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将是隐身性能和飞行性能俱佳的第 4代战机, 以及低空高速飞行的低雷达散射截面(RCS)巡航导弹,而实际电子战环境中还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干扰等, 对下一代机载预警雷达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外典型机载预警雷达 美国海军是最早使用预警机的军种, 由于在 194年珍珠港事件中蒙受重大损失,美国海军认识到地面舰载雷达的局限性, 决定把当时较先进的 AN /APS 2雷达安装在复仇者鱼雷轰炸机上, 这就是著名的Cadillac计划, AN /APS 20也就成为了现代机载预警雷达的雏形,它基本相当于把普通的地面脉冲雷达搬到飞机平台上雷达升空可以解决视线受地球曲率遮挡,而在高速飞行的条件下,随之带来的就是地杂波频谱扩展问题,采用动目标显示 (MTI)技术的普通脉冲雷达的探测性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多普勒( PD)技术可用来解决机载雷达强杂波背景下检测空中运动目标,它通常发射一组较高重复频率( PRF)的相参脉冲信号,每个距离门设置一组滤波器,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多普勒滤波,从而对地杂波进行有效的抑制,以

雷达目标识别发展趋势

雷达目标识别发展趋势 雷达具备目标识别功能是智能化的表现,不妨参照人的认知过程,预测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1)综合目标识别 用于目标识别的雷达必将具备测量多种目标特征的手段,综合多种特征进行目标识别。我们人类认知某一事物时,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听、闻、尝,甚至做实验的方法认知,手段可谓丰富,确保了认知的正确性。 目标特征测量的每种手段会越来越精确,就如同弱视的人看东西,肯定没有正常人看得清楚,也就不能认知目标。 识别结果反馈给目标特征测量,使目标特征测量成为具有先验信息的测量,特征测量精度会有所提高,识别的准确程度也会相应提高。 雷达具备同时识别目标和背景的功能。人类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看到了事物的本身,也看到了事物所处的环境。现有的雷达大多通过杂波抑制、干扰抑制等方法剔除了干扰和杂波,未来的雷达系统需要具备识别目标所处背景的能力,这些背景信息在战时也是有用的信息。 雷达具备自适应多层次综合目标识别能力。用于目标识别的雷达虽然需要具备测量多种目标特征的手段,但识别目标时不一定需要综合所有的特征,这一方面是因为雷达系统资源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必要精确识别所有的目标。比如司机在开车时,视野中有很多目标,首先要评价哪几个目标有威胁,再粗分类一下,是行人还是汽车,最后再重点关注一下靠得太近、速度太快的是行人中的小孩子还是汽车中的大卡车。 (2)自学习功能 雷达在设计、实现、装备的过程中,即具备了设计师的基因,但除了优秀的基因之外,雷达还需要具有学习功能,才能在实战应用中逐渐成熟。 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设计师赋予的。对于实际环境,雷达目标识别系统应该知道如何更新目标特征库、如何调整目标识别算法、如何发挥更好的识别性能。 其次,要人工辅助雷达目标识别系统进行学习,这就如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目标识别系统学习时,雷达观测已知类型的合作目标,雷达操作员为目标识别系统指出目标的类型,目标识别系统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人为的创造复杂的电磁环境,使目标识别系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3)多传感器融合识别 多传感器的融合识别必定会提高识别性能,这是毋容置疑的。这就好比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问题,总能讨论出一个好的结果,至少比一个人说的话更可信。但又不能是通过投票的方式,专家的话肯定比门外汉更有说服力。多传感器融合识别需要具备双向作用的能力。 并不是给出融合识别的结果就结束了,而是要利用融合识别的结果反过来提高各个传感器的识别性能,这才是融合识别的根本目的所在。反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辅助来训练目标识别系统的必要性,也减少了分别进行目标识别试验的总成本。

地质雷达发展历程

探地雷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4年,德国人Hülsmeyer首次将电磁波信号应用于地下金属体的探测。1910年,Leimback和L鰓y以专利形式提出将雷达原理用于探地,他们用埋设在一组钻孔中的偶极天线探测地下相对高导电性质的区域,正式提出了探地雷达的概念。1926年Hülsenbeck第一个提出应用脉冲技术确定地下结构的思路,他指出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交界面会产生电磁波反射。由于地下介质具有比空气强得多的电磁衰减特性,加之地下介质情况的多样性,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比空气中复杂的多,之后二三十年尽管在美国出现过一些相关的专利,这项技术很少被运用到其它领域,直到50年代后期,探地雷达技术才慢慢重新被人们所重视。探地雷达在矿井(1960,J.C.Cook)、冰层厚度(1963,S.Evans)、地下粘土属性(1965,Barringer)、地下水位(1966,Lundien)的探测方面得到了应用。1967年,一个与stern最初用于冰川探测的仪器类似的系统被设计研制出来,1972年Procello将其于探测月球表面结构。同样在1972年,Rex Morcy和Art Drake开创了GSSI(Geophysical Survey Systems Inc.)公司,主要从事商业探地雷达的销售。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磁带记录问世,加之现代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拟反射地震处理的应用,探地雷达的实际应用范围在70年代以后迅速扩大,其中有:石灰岩地区采石场的探测(1971,Takazi;1973,kithara;)、淡水和沙漠地区的探测(1974,R.M.Morey;1976,P.K.Kadaba)、工程地质探测(1976,A.P.Annan 和J.L.Davis;1978,G.R.Olhoeft,L.T.Dolphin)、煤矿井探测(1975,J.C.Cook)、泥炭调查(1982,C.P.F.Ulriken)、放射性废弃物处理调查(1982,D.L.Wright;1985,O.Olsson)、以及地面和井中雷达用于地质构造填图(1997,M.Serzu )、水文地质调查(1996,A.Chanzy ;1997,Chieh-Hou Yang )、地基和道路下空洞及裂缝调查、埋设物探测、水坝的缺陷检测、隧道及堤岸探测等。自70年代以来、许多商业化的通用数字探地雷达系统先后问世,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Geophysical Survey System Inc公司的SIR系统、Microwave Associates 的MK系列,加拿大Sensor & Software的Pulse Ekko系列,瑞典地质公司(SGAB)的RAMAC/GPR系列,日本应用地质株式会社OYO公司的GEORADAR系列及一些国内产品(电子工业部LTD系列,北京爱迪尔公司CR-20、CBS-900等)。这些雷达仪器的基本原理大同小异,主要功能有多通道采集、多维显示、实时处理、变频天线、多次叠加、多波形处理等,另外还有井中雷达系统,多态雷达系统,层析成像雷达系统等。 国内探地雷达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当时,地矿部物探所、煤炭部煤科院,以及一些高校和其他研究部门均做过探地雷达设备研制和野外试验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研究未能正式用于实际。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国外仪器的引进,探地雷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1990-199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探地雷达主要应用领域有隧道(1998,隋景峰;2001,刘敦文等)、水利工程设施(1997,赵竹占等)、混凝土基桩(2000,李梁等)、煤矿(1998,刘传孝等)、公路(1996牛一雄等;1997,沈飚等);岩溶(1994,王传雷,祁明松;1995,李玮,梁晓园);工程地质(1994,胡晓光;1999,刘红军,贾永刚);钻孔雷达(1999,宋雷,黄家会)等。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毫米波合成多孔径雷达(SAR)的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

学科前沿讲座论文 毫米波波合成多孔径雷达(SAR) 的研究现状以及在民用领域的发展前景 姓名: 学号: 班级:07043301 时间:2010年6月7日 指导老师:李跃华

引言: SAR成像技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低分辨率、单波段、单极化、单模式、单基地、单平台、单视角,到高分辨率、多波段、多极化、多模式、多基地、多平台、多视角,再到干涉体制的出现以及动目标的显示,充分显示了其在对地观测中的卓越性能。[1] SAR成像技术通过遥感平台和传感器获得地面物体的遥感图像,从遥感图像中获得所需的各种信息。由于毫米波的诸多优势,毫米波SAR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多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主流。 毫米波SAR的优势[2]:1.体积小、重点轻 2.成像算法简单、分辨率高 3.目标棱角效应明显,利于目标外形特性提取 4.要求高精度平台运动补偿和天线指向稳定 5.电子对抗性能相对较强 本文将从SAR的发展现状以及毫米波SAR的优势以及其在民用方面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做出简要的阐述。 毫米波SAR的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毫米波雷达通常通过发射和接收宽带信号,经过一定的信号处理方法从目标回波信号中提取信息,并以此信息判断不同目标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识别出感兴趣的目标。在毫米波体制下最有效的目标识别方法是利用毫米波雷达的宽带高分辨特性,对目标进行成像。雷达成像有距离维(一维)成像,二维成像和三维成像三种。雷达的二维成像已经成功地应用于SAR目标识别,但由于多维成像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难题需要解决,目前条件下,还难以在导引头上获得成功应用。一维高分辨成像由于不受目标到雷达到距离、目标与雷达之间的相对转角等因素的限制,且计算量小,在毫米波雷达精确制导中已经有成功的应用。一维高分辨距离成像,主要是把雷达目标上的强散射点沿视线方向投影,形成反映目标结构的时间(距离)幅度关系。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成像的分辨特性,常采用各种超分辨谱估计方法。一维距离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用于目标识别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由于距离像敏感于目标相对雷达姿态角,为了使识别系统具备对目标进行全方位识别的能力,需要用目标的全姿态角测量数据进行建模,此时,需要很大的数据存储量,还要对所有的模板进行实时检索。因此,出现了各种改进方法。目的主要是减少匹配模板的数目和相关匹配中的运算量,以缩短模板的检索时间和提高实时性。改进的方法之一是对距离像进行各种变换提取各种变换特征,以减少存贮量和分类识别的运算量,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目标信息,由此开发了各种基于距离像的变换特征目标识别方法。

雷达技术概述

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战争下的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雷达系统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雷达系统与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现代战争下雷达技术发展展望。 关键词:雷达技术相控阵合成孔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引言 自从雷达诞生至今,在7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出现了多种体制的新功能雷达,雷达的技术性能、体积和重量、可靠性、维修性、抗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等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对雷达技术的研究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雷达系统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1.20 世纪30 年代及以前 19 世纪后期,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法拉第和安培等人,预言并用数学公式描述了移动电流产生的电磁波的存在情况。1935 年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第一次研制出能够探测空中飞机的实用米波雷达,至此宣告了雷达的诞生。1936 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制了T / R (收发)开关,可使雷达系统的接收和发射分系统共用一副天线,大大简化了雷达系统结构。1939 年英国科学家发明了大功率磁控管,克服了甚高频雷达波束和频带窄的缺点,使实用雷达步入了微波频段。 2.20 世纪40 年代 20 世纪40 年代美国辐射研究室把微波新技术应用于军用机载、陆基和舰载雷达取得成功,其代表产品是SCR -270 机载雷达、SCR -584 炮瞄雷达和AN / APQ-机载轰炸瞄准相控阵雷达。20 世纪40 年代主要的雷达技术有动目标显示技术、中继技术以及单脉冲跟踪技术理论的提出。动目标显示技术应用于各型对空警戒雷达,后来应用于着陆引导、岸防等型雷达,其优势是能有效抑制地海杂波,抑制大山、建筑物、风雨雪等静止和慢动目标的干扰能将机载情报传送到地面观测站,能有效加强地空之间的信息联系。 3.20 世纪50 年代 20 世纪50 年代是雷达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雷达设计从基于工程经验阶段,进人了以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的高级阶段。50 年代产生的主要理论有匹配滤波器概念、统计检测理论、模糊图理论和动目标显示理论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出现了诸如脉冲多普勒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新休制雷达。 4.20世纪60年代 20 世纪60 年代雷达系统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数字处理技术革命和相控阵雷达的应运而生。为了探测洲际弹道导弹,为防空系统提供预测情报,产生了相控阵雷达体制。新一代雷达发展方向是全固态电扫相控阵多功能雷达。雷达信号和数据处理的数字化革命、半导体元件、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使雷达技术的发展日臻完善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雷达发展史

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它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雷达是英文RADAR(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译音,意为“无线电检测和测距”。雷达的优点是白天黑夜均能检测到远距离的较小目标,不为雾、云和雨所阻挡。雷达是现代战争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它不仅应用于军事,而且也应用于国民经济(如交通运输、气象预报和资源探测等)和科学研究(如航天、大气物理、电离层结构和天体研究等)以及其他一些领域。 发展简史雷达的基本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雷达才得到迅速发展。早在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已知道电磁波被物体反射的现象。1922年,意大利G.马可尼发表了无线电波可能检测物体的论文。美国海军实验室发现用双基地连续波雷达能发觉在其间通过的船只。1925年,美国开始研制能测距的脉冲调制雷达,并首先用它来测量电离层的高度。30年代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探测飞机的脉冲调制雷达。1936年,美国研制出作用距离达40公里、分辨力为457米的探测飞机的脉冲雷达。1938年,英国已在邻近法国的本土海岸线上布设了一条观测敌方飞机的早期报警雷达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作战需要,雷达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就使用的频段而言,战前的器件和技术只能达到几十兆赫。大战初期,德国首先研制成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把频率提高到500兆赫以上。这不仅提高了雷达搜索和引导飞机的精度,而且也提高了高射炮控制雷达的性能,使高炮有更高的命中率。1939年,英国发明工作在3000兆赫的功率磁控管,地面和飞机上装备了采用这种磁控管的微波雷达,使盟军在空中作战和空-海作战方面获得优势。大战后期,美国进一步把磁控管的频率提高到10吉赫,实现了机载雷达小型化并提高了测量精度。在高炮火控方面,美国研制的精密自动跟踪雷达SCR-584,使高炮命中率从战争初期的数千发炮弹击落一架飞机,提高到数十发击中一架飞机。

2018年国内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达60亿元,同比增长44%

2018年国内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达60亿 元,同比增长44% 毫米波雷达是ADAS关键的一个传感器,在汽车的周身配置中以1+4或者1+2的方案为主,其中的1多指的是前向的长距雷达,一般用于FCW、ACC、AEB等功能,以77GHz 居多,2或者4是指侧向以及后向中短距雷达,一般用于BSD、LCA、LKA、EBA、PA、FCW,以24G居多。 长久以来,毫米波雷达的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据高工智能产业研究院(GGAI)报告称,雷达芯片厂商有英飞凌、ST、NXP、TI,而主要的雷达供应商有博世(24 GHz、77GHz)、大陆(24 GHz、77GHz)、海拉(24GHz)、电装(77GHz)、采埃孚天合(77GHz)、德尔福(77GHz)、奥托立夫(24 GHz、77GHz)。这些厂商占据了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70%以上的份额。 但市场才刚刚开始,目前乘用车中基于毫米波的ADAS 功能,安装率仅5%左右,国外会在10%左右。而国内乘用车在2018-2020年会保持5%的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汽车行业整体销售量达到3300万辆。 高工智能产业研究院(GGAI)发布报告称,2018年国内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达60亿元,同比增长44%。到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0亿元人民币。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毫米波雷达的需求将会在未来10年逐渐上升,无论国内外都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因此,虽然国外毫米波雷达巨头实力雄厚,但目前市场还处在早期,国内雷达厂商可以通过10到15年的努力,从自主品牌OEM 入手,积累一定的技术和市场能力。 从毫米波雷达大的两个方向上来看,24GHz的雷达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下一代的雷达是77GHz,国内外厂商都处在初期,差距相对不大。因此国内供应商大都从后者入手,希望在新技术的研发中,能够挣得一点机会。 从2013年开始,国内开始涌现出一些24GHz、77GHz 供应商,24GHz有部分厂商做到了量产,但77GHz的到现在能量产的也寥寥无几。其中不仅有技术、工艺、生产制造的难点,还有销售渠道,原材料供应商的问题。 《高工智能汽车》采访了国内专门研发生产77GHz雷达的莫吉娜科技副总裁童豪良,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莫吉娜的雷达将会在年底前同OEM签下SOP,主要客户是商用车OEM。 高德团队背景真的很管用 莫吉娜科技于2015年在美国硅谷创建,2017年落户上海。公司致力于设计、开发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领域的传感器产品和数据融合计算解决方案。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摘要:自二战以来,雷达就广泛应用于地对空、空中搜索、空中拦截、敌我识别等领域,后又发展了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雷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现代雷达已经具备了多种功能,如反隐身、反干扰、反辐射、反低空突防等能力,尤其是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提取目标信息的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例如,利用雷达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对接收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目标定位与跟踪, 还能够在目标识别和目标成像、电子对抗、制导等功能方面进行拓展, 实现综合业务的一体化。 一、雷达的起源及应用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思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雷达最为一种重要的电磁传感器,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应用广泛,最大特点是全天时、全天候工作。雷达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终端显示等部分组成。 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二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二战期间,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位阵列、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红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

雷达发展历程和相控阵雷达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雷达发展历程和相控阵雷达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30T08:37:41.61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1期作者: 1徐国星 2欧海峰[导读] 摘要:雷达作为一种军民两用的电子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其首要任务就是探测目标,要求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以一定的数据率 (陆军31635部队60分队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雷达作为一种军民两用的电子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其首要任务就是探测目标,要求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以一定的数据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及时发现、识别、稳定跟踪目标。但是随着环境复杂化、目标多样化、任务多元化,特别是一些隐身目标,低空低速高空高速目标的出现,促进了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就雷达发展的历程及相控阵雷达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相控阵雷达;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1雷达发展历程概述 雷达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新军事革命、冷战军备竞赛等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促进,雷达不论在理论、体制、方法,还是应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体来说,雷达发展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当时雷达典型的技术特点为电子管、非相参,探测目标以飞机为主;第二个阶段为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防空作战对雷达的精确引导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的全相参微波雷达逐渐替代了非相参技术体制的微波雷达,其技术特征主要是半导体、全相参(见图1);第三阶段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为满足现代空战对雷达高精度、高抗干扰能力、高可靠性、高分辨率、多目标跟踪能力等要求,开始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全固态、相控阵技术,从而有效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下低空高速目标的要求;第四个阶段开始于本世纪初期,雷达技术主要向多功能、自适应、目标识别等方面发展,以应对隐身目标、高空高速、低空低速目标的出现。 2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 2.1射频技术 射频技术是指其使用多种材料和T/R组件来提升雷达在不同射频波段的功率性能和抗噪声性能。在阵列天线上,砷化镓(GaAs)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制成的T/R组件已普遍应用,技术十分成熟。随着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的进展,在相控阵雷达上,碳化硅和氮化镓(GaN)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制成的T/R组件已开始使用。GaN用于相控阵雷达比GaAs优越之处在于:高的能量禁带、高的击穿场强、在小芯片尺寸上具有高的射频密度、可用作宽带放大器、高的电源偏压、高热导性、高的抗辐射性能等。GaN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在S波段T/R组件的应用比较成熟,但由于下一代MPAR工作频率的提高,对于功率、效率、可靠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研发超高效率的GaN功率放大器、低成本的非密封表面安装组件、高动态范围低噪声放大器、小型而廉价的射频集成电路,以及研究提高T/R组件功率密度、改善输出功率、降低功耗、提高工作电压、降低直流分布损耗、提高系统效率等技术。 2.2子阵列集成技术 该技术可提升相控阵天线的一次成功概率,降低经济成本。其可以通过表面安装技术与电路板组件封装相结合,通过嵌入式处理方式将波束形成、功率控制等集成到模块中,然后利用印制电路板技术一次成型。 2.3多波束形成技术 该技术是相控阵雷达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可以直接应用微波集成采技术对信号进行高精度抽样与检测,可以在S 波段中实现多波束形成。形成多波束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取决于雷达的需求与其实现的技术基础。随着数字技术和大规模数字与模拟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相控阵雷达中。 2.4双极化技术 雷达对目标对象的识别、反隐以及干扰抑制等都是通过对目标回波的极化特性进行判断来实现的。相控阵雷达的双极化技术可以为每个阵元分配一组共两个互相独立的极化通道,然后利用天线阵元的双通道特性来获得差动反射率的偏差,增强目标的极化特征。 2.5多输入输出技术 MIMO雷达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法国的米波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到21世纪初才提出MIMO雷达的概念。它可以利用雷达天线阵列的多天线特性向空域目标发射多束探测信号,然后对回波信号进行分集接收和数据融合处理,实现参数可识别性能的提升和发射方向图的设计。在现代战争中,MIMO雷达在低截获、反隐身、抗反辐射导弹和抗干扰等性能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最为接近低截获概率雷达性能的一种新体制雷达,对目标还具有距离、方位、俯仰、速度诸元测量能力,已受到雷达和电子战领域的重视。 3相控阵雷达的发展趋势 3.1 AESA技术正得到广泛应用 AESA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MPAR中,如陆基防空雷达、机载SAR、战斗机雷达。今后的发展趋势是用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制作T/R组件和采用共形结构集成天线。GaN相对GaAs的优越性在前面已经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共形结构集成天线可有效利用辐射能量,并具有高度模块化的体系架构、高度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低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以及减小的RCS。

中国雷达现状与未来

中国雷达现状与未来〖特别报道〗 作者航空报国追求第一 2006新年倾情奉献 【本人郑重申明】雷达技术和装备是国防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有关中国雷达的图片和数据都是官方网站和专业期刊中已公开解密的资料。 ◇引子 几天前,我写了篇关于我国航空机载雷达的文章,发表后被空军版竹置顶。我感觉因为时间仓促写的不好,雷达型号不全;太多的专业性数据,铁血里面专业雷达工作者毕竟不多。这样的文章也置顶我感觉有些糊弄观众。所以本人在这篇文章中尽量减少繁琐的理论数据,让广大军迷通过本文对我国雷达技术和装备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军迷朋友有疑问和兴趣,欢迎大家与我联系,我将热忱的尽我所能为大家答疑。 ◇雷达起源 雷达这个名称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英文的缩写。而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二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二战期间,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控阵、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目前,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雷达、红外、紫外、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

船用雷达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

船用雷达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

船用雷达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 摘要:船用雷达用于测定船位、引航和避让,是船长的眼睛。船用雷达的出现是航海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本文主要介绍船用雷达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船用雷达、发展历史、现状、趋势 The devel opment of marine radar,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Abstract: Marine radar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hip's position, the pilot and avoidance, it is the captain's eyes. The emergence of marine radar is a major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technolog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radar,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Key Word: marine radar, history, current status, future trends 船用雷达又称航海雷达,是装于船上用于航海活动,进行航行避让、船舶定位、狭水道引航。 船用雷达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和电源5部分组成。天线是用来发射、接收电磁波,现代雷达发射和接收一般合用一个天线,由收发开关转换。天线由马达驱动,作360°连续环扫。发射机,采用脉冲体制。近距离档用较短脉冲,以提高距离分辨力;远距离档用较长脉冲,以增大作用距离。工作波段以X波段和S波段为主,前者有较高的方位分辨力,有利于近距离探测;后者受雨雪杂波和海浪杂波的干扰较小,电磁波经过

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及发展

第19卷第4期2004年8月 光电技术应用 ELECTRO-OPTIC TECH NOLOGY APPLICATION Vol.19,No.4 Aug.2004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及发展 同武勤,凌永顺,蒋金水,张鑫 (合肥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37) 摘要:随着毫米波技术的应用,毫米波频率的雷达也得到了更深的研究和发展.毫米波雷达具有导引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多普勒分辨率高、等离子体穿透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其广泛的用于末制导、引信、工业、医疗等方面.评述了毫米波雷达的优缺点,以及它的应用,详细阐述了军用毫米波雷达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关键词:毫米波;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集成电路;毫米波雷达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58.5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 illimeter Wave Radar TONG Wu-qin,LING Yong-shun,JIANG Jin-shui,ZHANG Xin (Electronic Eng ineering I nstitute,Hefei230037,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llimetre w ave(M MW)technology,the MMW radar has been stud-ied and developed.Based on the features such as high guidance precision,better ant-i jamming ability, high Doppler resolution and plasma penetration ability etc,the M MW radar has been w idely used in end g uidance,fuse,industry and medical treatment etc.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and the new technolog y and methods of the military M MW radar are presented. Key words:millimetre w ave;MM W radar;M MW integrated circuit;application of M MW radar 毫米波雷达技术的研究起步很早,有文献称,在二战结束前后即已开始,19世纪50年代就已在毫米波器件研制及毫米波传播损耗,水蒸汽与氧气等吸收谱等方面均已取得相当成就,并已研制成功机场交通管制用的毫米波雷达[1,2].最初,对发展毫米波雷达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要在用小口径天线即可获得比微波雷达更窄的天线波束,高的天线增益.窄波束具有的高分辨率和由于空间选择性好而带来的高抗干扰能力. 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实践已经表明,/远程打击,精确打击0技术在军事应用中非常重要,高精度、高分辨率测量、精确制导和精确目标指示、实现自动目标识别(AT R)等需求对毫米波(M MW)雷达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新的推动力. 毫米波雷达的应用主要限制在近程雷达上,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难以获得要求的高发射功率和相应的低损耗传输馈线;二是毫米波在大气中传输时损耗大.例如,在8m m和3mm窗口,单程传播损耗分别为0.08dB/km和0.3dB/km 左右[3]. 1毫米波雷达的系统概念 如图1所示,发射信号按雷达计算机控制的速率,通过双工器输出.回波信号的返回时间也由该计算机控制,该信号被输入到接收机,在此, 收稿日期:2004-02-24 作者简介:同武勤(1980-),男,陕西韩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毫米波电子对抗研究;凌永顺(1937-),男,安徽定远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工程;蒋金水(1964-),男,安徽含山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毫米波对抗;刘勇(1982-),男,四川资阳人,研究方向为雷达对抗.

雷达模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模拟器未来发展趋势 班级:***************班 学号:***** 作者:薛飞 摘要:本文通过雷达的发展简史、计算机模拟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电子游戏画面引擎技术和雷达模拟器的相关图形学原理作为参考依据,通过类比的方法和引用未来电子画面渲染技术的发展方向来分析和推测雷达模拟器的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雷达电子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软件游戏引擎 0 引言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原意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 计算机模拟: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出的模拟器,可以进行故障树分析、测试VLSI逻辑设计等复杂的模拟任务…… 1 雷达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原意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二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二战期间,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 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位阵列、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 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红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还有一种精神感应雷达,该雷达能够对人类在脑电波起反应,对人体的生命迹象进行感知。 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 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 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空中预警机和JSTARS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 雷达的优点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天体研究、大气物理、电离层结构研究等)。星载和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已经成为当今遥感中十分重要的传感器。以地面为目标的雷达可以探测地面的精确形状。其空间分辨力可达几米到几十米,且与距离无关。雷达在洪水监测、海冰监测、土壤湿度调查、森林资源清查、地质调查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很好的应用潜力。

新体制雷达及其对抗技术综述

新体制雷达及其对抗技术综述 陈文奎,陶建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1研究所,上海201802) 摘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研发出了多种先进的雷达系统:有源固态相控阵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介绍 了近年来产生的新体制雷达及其关键技术,并对各种新体制雷达对抗方法及对抗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新体制雷达;雷达对抗;关键技术中图分类号:TN97;TN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3221413(2010)0420009206 Summary of N e w System R adar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 T echniques CH EN Wen 2kui ,TAO Jian 2yi (51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TC ,Shanghai 201802,China ) Abstract :Wit h t he uninterrupte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various advanced radar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active solid p hased 2array radar ,low interception p robability radar ,…….This paper int roduces t he new system radars and t heir key techniques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s various countermeasure met hods and key techniques of new system radar.K ey w ords :new system radar ;radar co untermeasure ;key technique 0 引 言 近年来,雷达界不断应用新技术,如频率、波束、波形、功率、重复频率等雷达基本参数的捷变或自适应捷变技术,功率合成、匹配滤波、相参积累、恒虚警处理、大动态线性检测技术、多普勒滤波技术,低截获概率技术,极化信息处理技术,扩谱技术,超低旁瓣天线技术,多种发射波形设计技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等;并在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研究出了多种先进的雷达系统,如有源固态相控阵雷达、超宽带合成孔径及逆合成孔径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稀布阵综合孔径(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双/多基地雷达、组网雷达、数字阵列雷达、统计多输入多输出(MIMO )雷达等。 这些新体制雷达拓展了雷达应用领域。研究这些新体制雷达对于弄清其工作原理、找到其薄弱环节、采用有针对性的雷达对抗技术和方法尤为必要。本文将对这些雷达及其关键技术作简要介绍,并对雷达对抗界应对这些雷达的方法及关键技术作一概述。 1 新体制雷达及其关键技术 1.1 新体制雷达 1.1.1 有源固态相控阵雷达 有源固态相控阵雷达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数控移相器来实现波束扫描控制。目前,这种雷达在美军已获得了广泛应用,如“爱国者”导弹系统应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后,具有了高低空监视、敌我识别等功能,既可引导攻击敌机又可引导截击来袭导弹,且能同时跟踪和打击多个目标。 机载有源固态相控阵雷达的发展不仅装备了新一代战斗机,而且还用于改进提高已有战斗机,如美国F 222的AN/A P G 277、F 235的AN/A P G 281、F/A 218的AN/A P G 279、F 216E/F 的AN/A P G 280和E 22D 的AN/A P Y 29。其中,F 222的A P G77不仅具 备雷达的功能,其相控阵天线还可以用于通信和发射干扰信号。“阵风”、“鹰狮”均将应用有源固态相控阵雷达。 有源相控阵技术与数字处理技术、计算机控制 收稿日期:20080811 2010年8月舰船电子对抗 Aug.2010 第33卷第4期 SHIPBOARD EL ECTRONIC COUN TERM EASU RE Vol.33No.4

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87 科协论坛·2009年第1期 (下)科研探索 与知识创新 1 引言 最初,对发展毫米波雷达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用小口径天线即可获得比微波雷达更窄的天线波束,更高的天线增益。窄波束具有高分辨率和由于空间选择性好而带来的高抗干扰能力。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实践已经表明,“远程打击,精确打击”技术在军事应用中非常重要,高精度、高分辨率测量、精确制导和精确目标指示、实现自动目标识别(ATR)等需求对毫米波(MMW)雷达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新的推动力。毫米波雷达的应用主要限制在近程雷达上,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难以获得要求的高发射功率和相应的低损耗传输馈线;二是毫米波在大气中传输时损耗大,例如,在8mm 和3mm 窗口,单程传播损耗分别为0.08dB/km 和0.3dB/km 左右。 2 毫米波雷达的系统概念 如图1所示,发射信号按雷达计算机控制的速率,通过双工器输出。回波信号的返回时间也由该计算机控制,该信号被输入到接收机,在此,它经下变频处理并采样。得到的信号由数字脉冲压缩系统压缩处理。该数字信号被记录在一个“廉价硬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RAID)记录系统上,并且也输入到一个阵列处理机上, 该阵列处理机对这些数字实施综合处理。 3 毫米波雷达的优缺点 (1)毫米波雷达的优点与其他传感器系统比较,毫米波雷达有如下优点:1)高分辨率,小尺寸;由于天线和其他的微波元器件尺寸与频率有关,因此毫米波雷达的天线和微波元器件可以较小,小的天线尺寸可获得窄波束;2)干扰,大气衰减虽然限制了毫米波雷达的性能,但有助于减小许多雷达一起工作时的相互影响;3)与常常用来与毫米波雷达相比的红外系统相比,毫米 波雷达的一个优点是可以直接测量距离和速度信息。 (2)毫米波雷达的缺点1)与微波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的性能有所下降,原因如下:①发射机的功率低;②波导器件中的损耗大;2)与天气的关系很大,降雨时更为严重;3)在防空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距离模糊和速度模糊;4)毫米波器件昂贵,不能大批量生产装备。 4 毫米波雷达的应用需求与特征4.1 对毫米波雷达的应用需求 (1)进行高精度、高分辨测量,精确制导和目标指示;(2)获得宽带信号与增大回波信号多普勒带宽;(3)获得高天线增益,获得高雷达能量(发射机平均功率,发射天线增益和接收天线口径的乘积,即PavGtAr); (4)获得精细的距离———多普勒图像和目标识别;(5)测量复杂目标的结构;(6)改善雷达的抗干扰能力;(7)观测小尺寸目标;(8)空间雷达,空间飞行器交汇雷达;(9)受体积、重量严格限制的平台上的雷达,例如安装在坦克、导弹、飞机,特别是直升机和无人机等上的雷达,例如导弹上的寻的头,机载地形跟随,地形回避等; (10)低角跟踪、测高、抑制多径干扰;(11)毫米波无源探测。4.2 毫米波对目标高精度探测 目标的高分辨测量,在纵向距离维,主要依靠大的雷达信号瞬时带宽(Δf=1GHz),其理论距离分辨Δθ。 ΔRcr=λ/(2Δθ) 由于毫米波雷达波长比微波雷达短许多,故为获得同样的ΔRcr ,Δθ可相应降低,因而实现转角Δθ所需的目标飞行时间(亦称雷达观察时间)也相应降低,这对在远距离高机动飞行目标(例如在空间变轨的卫星和导弹目标)进行成像特别有意义。为了说明这一点,若设目标相对于雷达的切向飞行速度为υtang ,目标至雷达的距离为Rt ,为实现要求的横向分辨率ΔRcr 所需时间为Tobs ,则有:Tobs=λRt/(2υtang ΔRcr)。图2中a为对λ=8.57mm ,图中b为对λ=3cm 时要求的观察时间Tobs 与目标相对于雷达的切向飞行速度Vtang 的关系图。将来Rt设为1000km ,要求的△Rcr 为0.3m。由此不难看出,如果目标远离雷达,即使是对高速飞行导弹目标,为了获得很高的横向分辨率,对雷达观察时间的要求仍是很高,因此,即使采用X波段,仍嫌不够,必须毫米波波段雷达。 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刘荣丰 李 博 (91550部队第210所 辽宁·大连 116023) 摘 要 毫米波雷达具有导引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多普勒分辨率高、等离子体穿透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其广泛的用于末制导、引信、工业、医疗等方面。本文评述了毫米波雷达的优缺点,以及它的应用,详细阐述了军用毫米波雷达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关键词 毫米波 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集成电路 毫米波雷达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09)01-087-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