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 /20 学年第学期

课题: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课型: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2.理解衡量精度的标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

3.掌握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衡量精度的标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难点: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采用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

复习、提问:

1.粗差是不是误差?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

3.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消除或减弱的方法有何区别?

4.距离测量用什么来衡量其精度的标准?

5.观测值的中误差与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是否一样?

课堂小结:

本次课主要学习了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应使学生重点掌握衡量精度的标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作业:2、3、5、6

课后分析:

复习(5min):

1.方位角、象限角的概念?

2.标准方向的种类有哪三种?

3.方位角、象限角有何应用?

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40min)

误差就是某未知量的观测值与其真值(理论值)之差。

一、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所有测量工作都是观测者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观测者

2.测量仪器和工具

3.外界条件的影响

人、仪器和外界条件是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通常把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非等精度观测。

在观测结果中,有时还会出现错误,称之为粗差。粗差在观测结果中是不允许存在的。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按照对观测结果影响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一)系统误差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上都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在测量成果中具有累积性,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但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1)用计算的方法加以改正。

(2)检校仪器。

(3)采用合理的观测方法,可使误差自行消除或减弱。

(二)偶然误差

1、偶然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观测误差的符号和大小都没有表现

出一致的倾向,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

在观测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往往是同时产生的。当系统误差设法消除或减弱后,决定观测精度的关键是偶然误差。

2、偶然误差的特性

(1)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的限值,或者说,超出该限值的误差出现的概率为零;

(2)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同一量的等精度观测,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n 的无限增大而趋于零,即

式[△]——偶然误差的代数和,[△]=△1+△2+……+△n .

衡量精度的标准(15min)

精度,就是观测成果的精确程度。为了衡量观测成果的精度,必须建立衡量的标准,在测量工作中通常用中误差、容许误差和相对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

一、中误差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其真值为X )进行n 次重复观测,其观测值为l 1,l 2、…,l n ,由式6-1可得相应的真误差为Δ1,Δ2,…,Δn 。为了防止正负误差互相抵消和避免明显地反映个别较大误差的影响,取各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作为该组各观测值的中误差(或称为均方误差),以m 表示:

m=±

[]n?? 式中 []??——真误差的平方和,[]??=△12+△22+……+△n 2

【例】

二、容许误差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的限值,称为容许误差,也称极限误差。在现行规范中,为了严格要求,确保测量成果质量,常以两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误差或限差。

在测量工作中,通常以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误差,即:

△容=3m

三、相对中误差

上面讨论的真误差、中误差和容许误差,仅仅表示误差本身的大小,都是绝对误差。 在

某些情况下,用绝对误差还不能完全表达出观测值的精度高低。观测量的精度与观测量本身的大小有关时,还必须引入相对误差的概念。

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之比,并化为分子为1的分数,即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25min)

一、算术平均值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多次重复观测,根据偶然误差特性,可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结果。

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由上式可知,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大时,算术平均值趋近于真值。但在实际测量工作中,观测次数总是有限的,通常取算术平均值L作为最后结果。

二、由观测值改正数计算观测值中误差

(一)观测值改正数

观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观测值改正数,用v表示。

[]ν=0

观测值改正数的重要特性,即对于等精度观测,观测值改正数的总和为零。

(二)由观测值改正数计算观测值中误差

在测量中,我们常常无法求得观测值的真误差。一般用观测值改正数来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用观测值改正数求观测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m=±[]

1 -n

νν

三、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算术平均值L的中误差M的计算公式为:

M=±

n

m

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要比观测值的中误差m小n倍,观测次数越多,则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就越小,精度就越高。适当增加观测次数,可提高精度。

课堂复习、小结(5min)

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和单次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差的区别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不等精度直接测量时,由各测量值x i及其标准差σi计算加权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时,有两个计算公式 式中:p i——各测量值的权;σi——各测量值的标准差;σ——单位权标准差;——加权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但这两个公式的计算结果有时会相差很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哪个公式更为合理呢?本文对此从公式的推导到公式的选用进行探讨,并给出了一般性的原则。 二、公式的数学推导 在不等精度测量时,各测量值的权的定义式为: 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为: 则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为: 对式(5)求方差有 设各测量值x i的方差都存在,且已知分别为,即D(x i)=

由(4)式有=σ2/p i 从公式(1)的推导,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各测量值的方差(或标准差)必须是已知的。而在实际测量中,常常各测量值的方差(或标准差)是未知的,无法直接应用公式(1)进行不确定度评定。但是,从分析来看,如果能由各测量值的残差(其权等于测量值的权)求出单位权标准差的估计值,并将其代入公式(1)中,就可计算出加权算术平均值标准差的估计值。为此,作如下推导: 由残差νi=x i-i=1,2,……n 对νi单位权化 由于v i的权都相等,因而可设为1,故用v i代替贝塞尔公式中的νi 可得单位权标准差的估计值 将此式代入公式(1),即得到加权算术平均值标准差的估计值

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看出,公式(1)是在各测量值的标准差已知时计算出的不等精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准确值;而公式(2)是在各测量值的标准差未知时计算出的不等精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估计值。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可知,只有在n→∞时,其单位权标准差的估计值才能等于单位权的标准差,而由于测量次数的有限性和随机抽样取值的分散性,这两者是不相等的,所以由公式(1)和公式(2)确定的不确定度的值是也不相同的。 三、公式选用的一般原则 笔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进行公式的数学推导,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两个公式推导的前提是不一样的,其应用当然也就不同。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进行讨论。 1.各测量值的标准差未知时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其测量值的权是由其他方法得到的,而各测量值的标准差未知,无法应用公式(1)来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而只能用公式(2)。 2.各测量值的标准差已知时 当已知测量值x i和其标准差σi时,有两种方法计算的标准差:第一种 方法是用公式(1)进行计算,第二种方法是用公式(2)进行计算。前面已述这两种方法在理论上是不相等的。两种方法的区别是: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的σi计算,没有用到测量数据x i。而第二种方法既用到了σi(确定权),也用到了测量数据x i(计算残差)。公式(2)是一个统计学公式,与观测次数n有关,只有n足够大,即观测数据足够多时,该公式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根据前面的推导分析,当测量次数较少时,考虑到随机抽样取值的分散性,建议采用公式(1)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当测量次数较多时,采用公式(2)评定不确定度更能真实地反映出这一组数据的不确定度值,它包含了由随机效应引起的不确定度,也包含了由系统效应引起的不确定度,因而更具有实验性质。现在的问题是,测量次数究竟为多少时才是较少或较多呢?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单次测量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标 准差的关系为:,当σ一定时,n>10以后,已减少得非常缓慢。所 以常把n=10作为一个临界值。综上所述,当测量次数n<10时,用公式(1)进行计算效果较好;当测量次数n≥10时,采用公式(2)来评定不确定度会更客观一些。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不等精度测量本来就是改变了测量条件的复现性测量,这些改变了的测量条件有可能带来系统误差。当n足够大时且本次测量条件与以前的测量条件变化不大时,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应近似相等。否则本次测量数据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四、实例

测量误差的分类1

测量误差的分类,表示方法及检测仪表的品质指标 测量误差: 定义:由仪表读得的被测参数的真实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称为测量误差。 分类:(1)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的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测量过程而改变,这种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2)疏忽误差 测量者在测量过程中疏忽大意所致,这种误差也可以避免。 (3)偶然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一些随机的偶然原因引起的,亦称随机误差。它不易被发觉和修正。 偶然误差的大小反映了测量过程的精度。 表示方法: 式中△ —— 绝对误差 X ——被校表的读数值 X 0——标准表的读数值 Λ——仪表在X 0相对误差 检测仪表的品质指标: 常见的指标简介如下: (1)检测仪表的准确度(精确度) б={△max/(标尺上限值-标尺下限值)}×100% б——相对百分误差 △max ——绝对误差 允许误差是指在规定的正常情况下允许的相对百分误差的最大值,即 б允=±{仪表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值/(标尺上限值-标尺下限值) }×100% б允越大,准确度越低,б允 越小,仪表的准确度越高。

一般数值越小,仪表的准确度等级越高。 (2)检测仪表的恒定度 恒定度常用变差(回差)来表示 变差={最大绝对差值/(标尺上限值-标尺下限值) }×100% (3)灵敏度与灵敏限 S=Δα/Δx 式中S——仪表灵敏度 Δα——指针的线位移或角位移 Δx——引起Δα所需的被测参数变化量 (4)反应时间 仪表反应时间的长短,实际上反映了仪表动态特征的好坏。 (5)线性度 线性度用来说明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直线的程度。 线性度常用实际测得的输入-输出特征曲线(称为标定曲线)与理论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与检测仪表满量程输出范围之比的百分数来表示,即 б?=(△?max /仪表量程)×100% 式中б?——线性度(非线性误差) Δ?max——标定曲线对理论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 (6)重复性 重复性表示检测仪表在被测参数按同一方向作全程连续多次变动时所得标定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 бz =(Δz max/仪表量程)×100% 式中бz——重复性误差 Δz max—同方向多次测量时仪表表示值得最大偏差值

数值计算第一二章答案

第一章数值计算中的误差 习题一 1.1 下列各近似数的绝对误差限是最末位的半个单位,试指出它们各有几位有效数字。 1x =-3.105 , 2x =0.001, 3x =0.100, 4x =253.40, 5x =5000, 6x =5?310. 答案:4,1,3,6,4,1. 1.2 设100>* x >10,x 是* x 的有五位有效数字的的近似数,求x 的绝对误差限。 答案:当10

测量误差的分类以及解决方法

测量误差的分类以及解决方法 1、系统误差 能够保持恒定不变或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测量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设备、测量方法的不完善和测量条件的不稳定而引起的。由于系统误差表示了测量结果偏离其真实值的程度,即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所以在误差理论中,经常用准确度来表示系统误差的大小。系统误差越小,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就越高。 2、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是一种大小和符号都不确定的误差,即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重复测量时,各次测量结果服从某种统计分布;这种误差的处理依据概率统计方法。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很多,如温度、磁场、电源频率等的偶然变化等都可能引起这种误差;另一方面观测者本身感官分辨能力的限制,也是偶然误差的一个来源。偶然误差反映了测量的精密度,偶然误差越小,精密度就越高,反之则精密度越低。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误差。系统误差反映在一定条件下误差出现的必然性;而偶然则反映在一定条件下误差出现的可能性。 3、疏失误差 疏失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操作、读数、记录和计算等方面的错误所引起的误差。显然,凡是含有疏失误差的测量结果都是应该摈弃的。 解决方法: 仪表测量误差是不可能绝对消除的,但要尽可能减小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其减小到允许的范围内。 消除测量误差,应根据误差的来源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必须指出,一个测量结果中既存在系统误差,又存在偶然误差,要截然区分两者是不容易的。所以应根据测量的要

求和两者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选择消除方法。一般情况下,在对精密度要求不高的工程测量中,主要考虑对系统误差的消除;而在科研、计量等对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较高的测量中,必须同时考虑消除上述两种误差。 1、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 (1)对测量仪表进行校正在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测量结果中,引入校正值进行修正。 (2)消除产生误差的根源即正确选择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尽量使测量仪表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工作,消除各种外界因素造成的影响。 采用特殊的测量方法如正负误差补偿法、替代法等。例如,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考虑到外磁场对读数的影响,可以把电流表转动180度,进行两次测量。在两次测量中,必然出现一次读数偏大,而另一次读数偏小,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其正负误差抵消,可以有效地消除外磁场对测量的影响。 2、偶然误差的消除方法 消除偶然误差可采用在同一条件下,对被测量进行足够多次的重复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的方法。根据统计学原理可知,在足够多次的重复测量中,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几乎相同,因此偶然误差的平均值几乎为零。所以,在测量仪器仪表选定以后,测量次数是保证测量精密度的前提。 . 容:

测量仪器准确度、最大允许误差和不确定度辨析

测量仪器准确度、最大允许误差和不确定度辨析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对所采用的计量标准器具、配套设备以及所开展的检定/校准项目的准确度指标,要求填写“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JJF1069—2000《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要求填写检定/校准“准确度等级或测量扩展不确定度”;实验室国家认可的校准项目则是填写“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以上几种表述方式,表面看来仅仅在文字上有所区别,而实际,在对不确定度如何表达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误区。例如,JJF1033—2001对计量标准器具、配套设备不确定度的解释是“已知测量仪器或量具的示值误差,并且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时,填写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另JJF1033—2001对所开展的检定及校准项目不确定度的解释是“指用该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被测对象所给出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其中不应包括由被测对象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见JJF1033—2001国家统一宣贯教材《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实施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对仪器的不确定度,在同一规范中,已有不同的理解,在其它规范中的含义也各有区别,还有不少专家提出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仪器的特性,根本就是不合适。为了对表述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指标有统一和清晰的理解,对仪器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和不确定度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准确度等级是用符号表示的准确度档次 测量仪器准确度是定性概念。这个问题在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BIPM、ISO等7个国 际计量组织1993年颁布的《国际基本和通用计量名词术语》(VIM)、ISO等7 个国际组织于1993年正式颁布《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已有明确的解释。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也已将JJF1033—1992中对计量标准 准确度赋予一个定量计算公式的规定作出修订,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取代。明确测量仪器准确度是定性概念,以和国际接轨以及和上面规范保持一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VIM和GUM是以多个国际组织的名义联合颁布,国际上各个组织也在逐渐消除这种不规范的表述。对于一些不合适的表达,如“二等活塞压力计的准确度为±0.05%”,只能是对标准、规范等文件的修订逐步改正。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 /20 学年第学期 课题: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课型: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2.理解衡量精度的标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 3.掌握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衡量精度的标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难点: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采用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 复习、提问: 1.粗差是不是误差?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 3.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消除或减弱的方法有何区别? 4.距离测量用什么来衡量其精度的标准? 5.观测值的中误差与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是否一样? 课堂小结: 本次课主要学习了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应使学生重点掌握衡量精度的标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作业:2、3、5、6 课后分析:

复习(5min): 1.方位角、象限角的概念? 2.标准方向的种类有哪三种? 3.方位角、象限角有何应用? 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40min) 误差就是某未知量的观测值与其真值(理论值)之差。 一、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所有测量工作都是观测者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观测者 2.测量仪器和工具 3.外界条件的影响 人、仪器和外界条件是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通常把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非等精度观测。 在观测结果中,有时还会出现错误,称之为粗差。粗差在观测结果中是不允许存在的。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按照对观测结果影响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一)系统误差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上都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在测量成果中具有累积性,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但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1)用计算的方法加以改正。 (2)检校仪器。 (3)采用合理的观测方法,可使误差自行消除或减弱。 (二)偶然误差 1、偶然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观测误差的符号和大小都没有表现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习题参考答案

5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真误差为观测值减去真值。 2、观测误差按性质可分为粗差、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三类。 3、测量误差是由于仪器误差、观测者(人的因素)、外界条件(或环境)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 4、距离测量的精度高低是用_相对中误差___来衡量的。 5、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中误差、相对误差和极限误差和容许误差。 6、独立观测值的中误差和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7、权等于1的观测量称单位权观测。 8、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 9、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1/7488 。 10、用经纬仪对某角观测 4 次,由观测结果算得观测值中误差为± 20″, 则该角的算术平均值中误差为___10″__. 11、某线段长度为300m,相对误差为1/3200, 则该线段中误差为__9.4 mm___。 12、设观测一个角度的中误差为± 8″,则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应为±13.856 ″。 13、水准测量时,设每站高差观测中误差为± 3mm,若1km观测了15 个测站,则1km的高差观测中误差为11.6mm,1公里的高差中误差为11.6 mm 二、名词解释: 1、观测条件测量是观测者使用某种仪器、工具,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观测者视觉鉴别能力和技术水平;仪器、工具的精密程度;观测时外界条件的好坏,通常我们把这三个方面 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2、相对误差K 是误差m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D的比值。它是一个不名数,常用分子为 1 的分式表示。 3、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仪器、人、外界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 4、非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 5、权是非等精度观测时衡量观测结果可靠程度的相对数值,权越大,观测结果越可靠。 三、选择题: 1、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ABC)。 A、人的原因 B、仪器原因 C、外界条件原因 D、以上都不是 2、系统误差具有的性质是(ABCD)。 A、积累性 B、抵消性 C、可消除或减弱性 D、规律性 3、衡量精度高低的标准有(ABC)。 A、中误差 B、相对误差 C、容许误差 D、绝对误差

中误差

评定精度的标准 一、评定精度的标准 为了对测量成果的精确程度作出评定,有必要建立一种评定精度的标准,通常用中误差,相对误差和容许误差来表示。 1.中误差 1)用真误差来确定中误差 设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真值为的一个未知量进行次观测,观测值结果为,每个观测值相应的真误差(真值与观测值之差)为△1、△2、……,△n。则以各个真误差之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作为精度评定的标准,用表示,称为观测值中误差。 式中:观测次数 —称为观测值中误差(又称均方误差) 为各个真误差△的平方的总和。 上式表明了中误差与真误差的关系,中误差并不等于每个观测值的真误差,中误差仅是一组真误差的代表值,当一组观测值的测量误差愈大,中误差也就愈大,其精度就愈低;测量误差愈小,中误差也就愈小,其精度就愈高。 【例题】甲、乙两个小组,各自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三角形内角和分别进行了7次观测,求得每次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分别为:甲组:+2〞、-2〞、+3〞、+5〞、-5〞、-8〞、+9〞

乙组: -3〞、+4〞、0〞、-9〞、-4〞、+1〞、+13〞 则甲、乙两组观测值中误差为: 由此可知,乙组观测精度低于甲组,这是因为乙组的观测值中有较大误差出现,因中误差能明显反映出较大误差对测量成果可靠程度的影响,所以成为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评定精度的标准。 2)用观测值的改正数来确定观测值的中误差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观测值的真误差往往是不知道的,因此,真误差也无法求得,所以常通过观测值的改正数V i 来计算观测值中误差。即: V i=L-L 1 (i=1,2.....,n) [] 1 -± =n vv m 3)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算术平均值L 的中误差M ,按下式计算: [] () 1-± ==n n vv n m M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6-7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一、不等精度观测和观测值的权 在测量实践中,除了等精度观测之外,还有不等精度观测。此时,求多次观测的最或然值就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值,而是需要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求解。 某一观测值或观测值的函数的误差越小(精度越高),其权越大;反之,其误差越大(精度越小),其权越小。一般用“”表示中误差,用“P”表示权,并定义:“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以公式表示为 (6-26) 式中,C为任意常数。等于1的权称为“单位权“,权等于1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一般用表示。因此,权的另一种表达式为 (6-27) 中误差的另一种表达式为 (6-28) 在测量工作中,为了使权的概念简单明了,一般取一次观测、一个测回或单位长度(1m 或1km )等的测量误差作为单位权中误差。 二、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对某一未知量进行一组不等精度观测:,其中误差为,则观测值的权为。按照误差理论,此时应按下式取其加权平均值,作为该量的最或然值: 上式可以写成线性函数的形式: 根据线性函数的误差传播公式,得到 上式可化为

因此,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6-29) 加权平均值的权为所有观测值的权之和: (6-30) 三、单位权中误差的计算 在处理不等精度的测量成果时,需要根据单位权中误差来计算观测值的权和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单位权中误差一般取某一类观测值的基本精度,例如,水平角观测的一测回的中误差等。根据一组对同一量的不等精度观测,可以估算本类观测值的单位权中误差。 如对同一量的n个不等精度观测,得到 …. 取以上各式的总和,并除以n,得到 用真误差代替中误差,得到在观测量的真值已知时用真误差求单位权中误差的公式: (6-31) 在观测值的真值未知的情况下,用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值代替真值;用观测值的改正值代替真误差,得到按不等精度观测值的改正值计算单位权中误差的公式; (6-32)

误差的定义及分类

一、测量误差:测量结果减被测量的真值(测量的期望值)之差。1)即: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值;对测量仪器:示值误差=仪器示值-标准示值。 2)测量误差通常通常可用示值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及引用误差(折合误差)来表示。 3)按照测量误差的基本性质不同,可将误差分为三大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疏失误差。 二、约定真值:是一个接近真值的值,它与真值之差可忽略不计。实际测量中以在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足够多次的测量值之平均值作为约定真值。一般由国家基准或当地最高计量标准复现而赋予该特定量的值。 三、标称范围:标称范围是指测量仪器的操纵器件调到特定位置时可得到的示值范围(定值)。 四、精度等级: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仪表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叫仪表的准确度。 1)引用误差越小,仪表的准确度越高,而引用误差与仪表的量程范围有关,所以在使用同一准确度的仪表时,往往采取压缩量程范围以减小测量误差,精度等级是以它的允许误差占表盘刻度值的百分数来划分的,其精度等级数越大允许误差占表盘刻度极限值越大。量程越大,同样精度等级的,它测得压力值的绝对值允许误差越大。 2)在工业测量中,为了便于表示仪表的质量,通常用准确度等级

来表示仪表的准确程度.准确度等级就是最大引用误差去掉正,负号及百分号.准确度等级是衡量仪表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3)我国工业仪表等级分为,,,,,,七个等级,并标志在仪表刻度标尺或铭牌上.仪表准确度习惯上称为精度,准确度等级习惯上称为精度等级。 绝对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约定]真值(标准表读数)之差。 1)公式:△:绝对误差,L:测量值,A:真值(标准表读数)△= L- A 2)绝对误差的缺点:并不能完全表示近似值的好坏程度,例如:x=10±1,y=1000±5,哪一个精度高呢看上去x的绝对误差限比y的绝对误差限小,似乎x的精度高,其实不然。 四、相对误差:测量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约定]真值(标准表读数)之比的百分数所得的数值,以百分数表示。 1)由于测量值的真值是不可知的,因此其相对误差也是无法准确获知的,我们提到相对误差时,指的一般是相对误差限,即相对误差可能取得的最大值(上限)。指绝对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他是相对于仪表某一点真值(标准表读数)的一种误差。2)公式:r:相对误差,△:绝对误差,A:真值(标准表读数)r=△/ A% 五、引用误差(折合误差):测量的绝对误差与仪表的满量程值之比,称为仪表的引用误差,它常已百分数表示。 1)引用误差是仪表中通用的一种误差表示方法,他是相对于仪表满

测量中误差计算公式(很有用哦)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 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accident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范围。 (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gross error)(即:错误)的出现。 §2衡量精度的指标 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一.中误差 方差 ——某量的真误差,[]——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m)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m的方法,有: 1.用真误差(true error)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 标准差 中误差(标准差估值),n为观测值个数。 2.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白塞尔公式)——适用于观测量真值未知时。 V——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一般为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即有: 二.相对误差 1.相对中误差= 2.往返测较差率K= 三.极限误差(容许误差) 常以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即:。 §3误差传播定律 一.误差传播定律 设、…为相互独立的直接观测量,有函数 ,则有: 二.权(weight)的概念

测量误差及其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5章 测量误差及其处理的基本知识 学习重点:测量误差的分类和偶然误差的性质、评定精度的指标、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的计算。 5.1测量误差概述 5.1.1测量误差的来源与分类 一、 观测值及其误差 测量获得的数据称为观测值,观测值i L 与真值X 之差即为观测值的真误差i ?: i ?=i L -X (i =1、2、3...n ) (5-1) 二、 测量误差的来源 产生测量误差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仪器性能的限制; (2) 观测者本身的限制; (3) 外界条件的影响。 三、测量误差的分类 根据对测量成果影响的性质,可将误差分为以下两类: (一)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其数值和符号均相同,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只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就可以将系统误差的影响予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其数值和符号均不固定,或看上去没有一定规律的误差。偶然误差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于观测值中。 5.1.2偶然误差的特性 偶然误差具有以下特性: 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 2.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 4.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即

5.2 评定精度的指标 测量中最常用的评定精度的指标是中误差。 一、 中误差 设在相同条件下,对真值为X 的量作n 次观测,每次观测值为i L ,其真误差i ?: i ?=i L -X (i =1,2,3...n ) (5-5) 则中误差m 的定义公式为 m = []n ??± (5-6) 在使用中误差评定观测值的精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观测值的精度必须相等,且个数较多。 (2) 依据(5-6)式计算的中误差,代表一组等精度观测中每一个观测值的精度。 (3) 中误差数值前应冠以“±”号。 例如,有甲、乙两组各含10个观测值,其真误差分别为 甲组: +3,-2,-4,+2,0,-4,+3,+2,-3,-1 乙组: 0,-1,-7,+2,+1,+1,-8,0,+3,-1 则依据(5-6)可计算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 7.210) 1323402423(222222222±=+++++++++±=甲m 6.310 ) 1308112710(22222222±=+++++++++±=乙m 即知,甲乙两组中每个观测值的精度可分别以7.2±和6.3±表示,而同一组中真误差的差异,只是偶然误差的反映。由于乙甲m m <,所以,甲组观测值较乙组观测值的精度高。 二、 容许误差 通常规定以两倍(要求较严)或三倍(要求较宽)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误差或限差,即 限?=2~3m (5-9) 三、 相对误差

电热电器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

电热电器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 电热电器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 一. 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是指“对给定的测量仪器,规范、规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限值”(7.21条)。这是指在规定的参考条件下,测量仪器在技术标准、计量检定规程等技术规范上所规定的允许误差的极限值。这里规定的是误差极限值,所以实际上就是测量仪器各计量性能所要求的最大允许误差值。可简称为最大允许误差,也可称为测量仪器的允许误差限。最大允许误差可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引用误差等来表述。 例如:测量范围为0~25mm,分度值为0.01mm的千分尺其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0级不得超过±2mm;1级不得超过±4mm。又如测量范围为25℃~50℃的分度值为0.05℃的一等标准水银温度计,其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10℃。如准确度等级为1.0级的配热电阻测温用动圈式测量仪表,其测量范围为0~500℃,则其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为500×1%=±5℃,则用引用误差表述。如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料斗秤)在物料试验中,对自动称量误差的评定则以累计载荷质量的百分比相对误差进行计算,准确度为0.2级、0.5级的则首次检定其自动称量误差不得超过累计载荷质量的±0.10%和±0.25%。最大允许误差是评定测量仪器是否合格的最主要指标之一,当然它也直接反映了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要区别和理解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示值误差和最大允许误差均是对测量仪器本身而言,最大允许误差是指技术规范(如标准、检定规程)所规定的允许的误差极限值,是判定是否合格的一个规定要求,而示值误差是测量仪器某一示值其误差的实际大小,是通过检定、校准所得到的一个值,可以评价是否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从而判断该测量仪器是否合格,或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修正值,以提高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一个参数,它只能表述一个区间或一个范围,说明被测量真值以一定概率落于其中,它对测量结果而言,以判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可见最大允许误差、示值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它们具有不同的概念,前者相对测量仪器而言,后者相对测量结果而言,前者相对与真值(约定真值)之差,后者只是一个区间范围,前者可以对测量仪器的示值进行修正,后者无法对测量仪器进行修正。个人认为,可见测量不确定度概念不能完全代替测量仪器的误差,因为它无法得到修正值,作为测量仪器的特性,规定最大允许误差和通过检定、校准去确定示值误差,在实用上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算术平均值及中误差-桂林工学院(精)

算术平均值及中误差 (一)算术平均值 当观测值的真值未知时,通常取多次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并认为它时最可靠的,用来代替真值。算术平均值比组内任一观测值更为接近于真值,证明如下: 设对某量进行一组等精度观测,观测值分别为n L L L ,,,21 ,未知量的真值为x ,观测值的真误差分别为:n ???,,,21 则 ??? ? ???-=?-=?-=?n n L x L x L x 2211 4—28 将上式取和再除以n ,得 [][]L x n L x n -=-=? 4—29 式中:L ——观测值得算术平均值,显然 [][]n x n L L ?-== 4—30 根据偶然误差的第四个特性,有 []x n x L n n =?-=∞ →∞ →)( lim lim 4—31 观测次数n 无限增大时,算术平均值L 趋近于未知数的真值x ;当n 为有限时,算术 平均值最接近于真值,称其为最或然值,或称最可靠值。 (二)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观测值的最或然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观测值改正数。当等精度观测时,算术平均值L 与观测值l 之差,即为观测值V 。 ??? ? ? ?? -=-=-=n n L L V L L V L L V 2211 4—32 则有 [][]L L n V -= 4—33 由式[]n L L = 代入可知: []0=V 4—34 (4-34)式说明观测值改正数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观测值改正数的

总和为零。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观测值的真值x 是未知的,在等精度观测中,往往只知道算术平均值L 和观测值改正数V ,这就不能用(4-5)式来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而用观测值的改正数V 代替真误差,可推导出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公式(4-8)式: []1 -± =n VV m 上式称白塞尔公式。现根据观测值的中误差,计算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 。 由算术平均值计算公式n L L L L n +++= 21,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得: 2 22222122111n m n m n m n M +++= 4—35 由于是等精度观测,则有: m m m m n ==== 21 4—36 可得: n m M 22 = 即n m M = 4—37 将(4-8)式代入得: [] ) 1(-± =n n VV M 4—38 (4-37)式表明,算术平均值中误差为观测值的中误差的 n 1 ,M 恒小于m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增加观测次数,可提高观测精度。 例6: 设用经纬仪测量某角度6个测回,观测值见下表,求观测值的中误差m 、算术平均值L 及其中误差M 。 利用白塞尔公式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m ,利用(4—36)计算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

加权平均值及中误差(1)

加权平均值及中误差 在测量实践中,除了同精度观测外,还有不等精度观测。如果对某观测值得观测值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的,即对其进行了n 次不等精度观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观测条件不同,求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就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值来求解,而是采用另一种方法即加权平均值方法求解。 (一)权和单位权 所谓“权”,就是不同精度观测值在计算未知量的最或然值时所占的“比重”。一般观测值误差愈小,精度愈高,说明其值愈可靠,权就愈大,因此,权定义:观测值或观测值函数的权(通常以P 表示)与中误差m 的平方成反比。设不等精度观测值n L L L ,,,21 的中误差分别为n m m m ,,,21 ,则i L 权的可定义为: 2 i i m C P = 式中C ——任意常数;4—39 ,2,1=i n 若令第一次观测值的权作为标准,并令其为1,即取21m C =,则 221222122 1211,,,1n n m m P m m P m m P ==== 4—40 等于1的权称为单位权,权等于1的对应的观测值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一般用μ表示,习惯上取一次观测、一个测回、一公里线路等的测量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这样(4-40)式另一表示方式为: 2 2i i m P μ= 4—41 由上式得到观测值或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的另一种表示方式为 i i p m 1μ= 4—42 权具有如下性质: ① 权与中误差同为衡量观测精度的指标,中误差表示观测值的绝对精度;权是一个相对性数值,表示观测值之间的相对精度关系,对单一观测值而言,权无意义; ② 权与中误差平方成反比,中误差越小,权越大,表示观测值精度越高; ③ 权始终取正号; ④ 权的大小与常数C 的选值不同而不同,但观测值间权的比例关系不变,同一个研究问题只能选取一个C ,其取值应使 p 值便于平差时 使用。 (二)测量中常用的定权方法 (1) 算术平均值 的权 由(4--37)和 (4--41) 式知,n 个等精度观测值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n m M / = ,当μ=m 时有: n n m m M P L ===/22 22μ 4--43 即当取一次观测值权为1时,n 个观测值算术平均值的权为 n 。 (2) 角度观测时定权 与算术平均值的权同理,当令一测回观测的角度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时,观测n 个测回的角度观测值的权为n 。同理,不同测回数的角度观测值,其权之比为测回数之比。 (3) 水准测量中定权 设-站观测高差精度相同,其中误差为m 站,则站数为N i 的某条水准路线的观测高差中误差为 i i N m m = (I=1,2,…,n) 若取C 站的高差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即c m =μ,依(4-41)式,某水准路线的权为 i i N c P = 4--44 同理,若取C (Km )路线高差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则长度为L i 的某水准路线的权为 i i L c P = 4--45 因此,在水准测量中,若每一站高差观测精度相同,则各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的权与路线测站数或路线长度成反比。 (4) 距离丈量时定权

工程数学中数值计算应注意的一些原则

数值计算中应遵循的原则 工程问题的数值计算中出现误差的渠道及原因, 分析了这些误差可能会引起的 后果。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要避免这些误差须遵循的原则。用数值稳定性好的计算方法;两个数量级相差很大的数进行加减运算时, 防止小的那个数加减不到大的数中; 避免两个相近的数相减, 损失有效数字; 防止出现机器零和溢出停机; 在除法运算中, 避免除数的绝对值远小于被除数的绝对值; 简化计算步骤, 减少运算次数。 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进行各种工程问题的数值计算, 计算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渠道来源主要有四个: 模型误差、观测误差、截断误差、舍入误差。用数学模型描述各类实际问题, 一般都要作一定的简化, 由此产生的数学模型的解与实际问题的解之间一定会有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模型误差; 数学模型中包含的某些参数或常数, 大多是经过仪器观测或试验获得的数值, 这样得到的观测数值与实际数值之间也有误差, 这种误差称为观测误差; 求解数学模型所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往往是近似计算方法, 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方法误差。由于近似方法一般都要用有限的四则算术运算步骤来代替无穷的极限运算, 这种由截断一个无穷过程而引起的误差, 就叫截断误差, 方法误差也属于截断误差; 由于电子数字计算机只能将数表示成有限位进行计算, 对超过位数的数字按一定的规则作舍入, 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舍入误差。 数值计算方法主要研究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一般不考虑模型误差和观测误差。分析参数或常数的观测误差在数值计算中的影响的方法与分析舍入误差的影响所用的方法大致相同, 而控制观测误差和模型误差则不是数学计算工作者所能独立解决的。 为了减小误差, 特别是舍入误差的影响, 在数值运算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用数值稳定性好的计算方法, 以便控制舍入误差的传播 如, 要求在四位有效数字的精度下计算定积分的值[1]:

数值分析中的误差

第9章 数值分析中的误差 典型问题解析 考试知识点:误差、有效数字。(6%) 学习要点:误差、有效数字。 典型问题解析: 一、误差 绝对误差e :e =x -x * (设精确值x *的近似值x , 差e =x -x *称为近似值x 的绝对误差(误差))。 绝对误差限ε:ε≤-=*x x e (绝对误差限ε是绝对误差e 绝对值的一个上界。) 相对误差e r :***-==x x x x e e r (绝对误差e 与精确值x *的比值,常用x e e r = 计算) 相对误差限r ε:r r e ε≤(相对误差e r 绝对值的一个上界), r r x x x x e εε=≤-=||||||***,*x r εε=,常用x ε计算. 绝对误差限的估计式:(四则运算中) )()()(2121x x x x εεε+=± )()()(122121x x x x x x εεε+≈ 22122121 +=x x x x x x x )()()(εεε 二、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如果近似值x 的误差限ε 是它某一个数位的半个单位,我们就说x 准确到该位. 从这一位起到前面第一个非0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称为x 的有效数字. (1)设精确值x *的近似值x ,若 m n a a a x 10.021?±= a 1,a 2,…,a n 是0~9之中的自然数,且a 1≠0, n l x x l m ≤≤110?50=≤--,.*ε 则x 有l 位有效数字. 例1 设x *= π=3.1415926…,若x *的近似值x 为3.14,3.1415,3.143,求x 的有效数字位数. 解:若x =3.14=0.314×101,(m =1)

[测量仪器准确度、最大允许误差和不确定度辨析]

测量仪器准确度、最大允许误差和不确定度辨析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对所采用的计量标准器具、配套设备以及所开展的检定/校准项目的准确度指标,要求填写“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JJF1069—2000《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要求填写检定/校准“准确度等级或测量扩展不确定度”;实验室国家认可的校准项目则是填写“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以上几种表述方式,表面看来仅仅在文字上有所区别,而实际,在对不确定度如何表达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误区。例如,JJF1033—2001对计量标准器具、配套设备不确定度的解释是“已知测量仪器或量具的示值误差,并且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时,填写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另JJF1033—2001对所开展的检定及校准项目不确定度的解释是“指用该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被测对象所给出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其中不应包括由被测对象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见JJF1033—2001国家统一宣贯教材《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实施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对仪器的不确定度,在同一规范中,已有不同的理解,在其它规范中的含义也各有区别,还有不少专家提出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仪器的特性,根本就是不合适。为了对表述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指标有统一和清晰的理解,对仪器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和不确定度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准确度等级是用符号表示的准确度档次 测量仪器准确度是定性概念。这个问题在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BIPM、ISO等7个国际计量组织1993年颁布的《国际基本和通用计量名词术语》(VIM)、ISO等7个国际组织于1993年正式颁布《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已有明确的解释。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也已将JJF1033—1992中对计量标准准确度赋予一个定量计算公式的规定作出修订,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取代。明确测量仪器准确度是定性概念,以和国际接轨以及和上面规范保持一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VIM 和GUM是以多个国际组织的名义联合颁布,国际上各个组织也在逐渐消除这种不规范的表述。对于一些不合适的表达,如“二等活塞压力计的准确度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