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平移》评课稿

刚才肖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伟大的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肖凤老师采用了导学案中的“导+教”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

习利用导学单“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建构

过程,并让学生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让学生领悟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创设情景,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课始,肖凤老师让学生观察几张图片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再同过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拉门,推拉窗户,升旗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用动作表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平移的特点,从而导出课题使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拉开帷幕。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不仅强化了对平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二、巧妙突破识别平移距离的难点。知识的本质是活动。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十分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看图识别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因此,肖凤老师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肖凤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小树向左平移7格和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让学生活动单填完整,并想一想是怎么数出不同方向平移的格子数的?学生汇报时意见产生分歧:有的是看整个图数(即数间隔数),有的是看格子数,有的是看某一个点来数。第二层次,学生在两幅图中找对应点确定平移格子数,通过多媒体一格一格地演示,学生动手来验证,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知位置变化,这有助于有效、直观地形成平移距离的正确观念。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实践体验思考的过程,把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再让学生交流汇报,互帮互学,这样在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起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主人,还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层次错误呈现:图图这样数行不行?引导学生质疑,进而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征:对应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图形平移几格,图形上任一点都像向同方向平移了几格。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得到完善。达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感受教学体验教学。

三、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平移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其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于是,

肖凤老师让学生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现象更深刻的理解。鼓励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

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本课设计了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

题的方法,是学生从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和“探”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教学例2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合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感知平移现象时,课件动态出了运动现象,加强了对概念的巩固;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可以随机点小树上的每一个对应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到平移现象在设计中的作用,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导学案的合理使用。肖老师为使学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案的设计彰显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不仅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并且亲身体验了动手操作获得的成功喜悦,又内涵了本节知识点的检测。总之这节课中,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体验中学习数学,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说课稿

5.2 图形的运动

一、教材内容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科版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二节的内容,主要研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认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基础部分的初始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积累一些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感受图形的形成过程和图形运动的方式平移、翻折、旋转.让图形“动”起来,是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平移、翻折、旋转为后续研究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等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解决动点,全等等问题提供了解题策略和方法。本节课从生活现象中感悟点、线、面运动后得到的图形,渗透了转化思想,拼图的实验操作体会“复杂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渗透分类的思想,这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课需要学生观察、猜想、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灵活地解决图形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因此,本节课无论是知识的传承,还是能力的发展,都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角度,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形象. 2.通过实验操作,认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感悟让图形“动”起来,是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 3.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的过程,感悟分类、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的素养. 2、教学目标解析 由于学生是生活在三维空间的,因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他们认识图形的方式和过程,应该是观察、操作、想象、推理.因此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可以从图形运动变化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从直观上感悟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并通过让图形“动起来”,感悟三种运动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在数学实验中体会分类转化的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图形分类,感悟图形的运动转化为点的运动.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复习教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2、利用 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二、复习重点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三、复习难点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四、复习过程(一)、投影出示复习目标。(二)、投影展示复习提纲:1、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3、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5、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哪些方式?(三)、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依据复习提纲阅读课本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解决提纲中的问题。(四)、学生自学完毕后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评,并将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1、动物的运动是由于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完成动作都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 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 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4、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传递信息、用气味传递信息、用声音传递信息。五、复习巩固后完成练习题。1、骨的运动:骨的___的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___的牵拉。2、骨骼肌的特性:骨骼肌有受___而___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___传来的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活动,于是躯

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单元测试试题A卷

高一物理单元测试试题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时间40分钟,赋分10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某校高一的新同学分别乘两辆汽车去市公园游玩。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内一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上述观察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东运动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C.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3.某人沿着半径为R的水平圆周跑道跑了1.75圈时,他的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3.5πR 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2R C.路程为3.5πR、位移的大小为2R D.路程为0.5πR、位移的大小为2R 4.甲、乙两小分队进行军事演习,指挥部通过现代通信设备,在屏幕上观察到两小分队的具体行军路线如图所示,两小分队同时同地由O点出发,最后同时到达A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分队行军路程s甲>s乙 B.小分队平均速度v甲>v乙 C.y-x图象表示的是速率v-t图象 D.y-x图象表示的是位移s-t图象 5.某中学正在举行班级对抗赛,张明明同学是短跑运动员,在百米竞赛中,测得他在5 s末的速度为10.4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 m/s,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4 m/s B.10.3 m/s C.10.2 m/s D.10m/s 6.下面的几个速度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A.子弹射出枪口的速度是800 m/s,以790 m/s的速度击中目标

《雷公公敲门》说课稿

大班语言《雷公公敲门》说课稿 邓琳嫄 一.说教材 打雷是很多幼儿都很害怕的一件事情,《雷公公打雷》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将雷公公变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公公,小动物的形象也活灵活现,很适合大班的幼儿欣赏和表演。 二.说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发展水平以及此儿歌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积极地参与识字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对识字感兴趣。 2.能用身体动作表演儿歌中动物的姿态。 3.理解儿歌内容,认识汉字“跳”“游”“爬”“钻”。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用游戏和角色表演的方式学习儿歌,而难点是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感知动词。 三.说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 物质准备:汉字卡片“跳、游、钻、爬”,动物头饰及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熟悉部分动物的运动状态,对动物冬眠的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四.说教法学法 儿歌教学活动不仅要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等。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以直观法为主交流讨论法为辅,同时各个不同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提问、示范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同时还加入了表演游戏,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应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加活动,不仅提高幼儿的认识,还要锻炼幼儿的能力,升华幼儿的情感。让幼儿通过讨论谈话法、观察倾听法,亲身表演等学习方法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图形的运动(三)说课稿 阳亭小学李文照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运动三》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感知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旋转的含义,知道旋转三要素,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某一物体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知道旋转三要素,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描述、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方格纸,彩色笔等 三、说教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开始,我用游乐项目摩天轮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回忆一下摩天轮是怎样运动的,从而引入课题:旋转。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那些旋转现象,老师说说自己收集的旋转现象,在轻松的生活原型中提出数学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精心设计了6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旋转的含义及旋转中心的理解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结构的掌握,学会分析与运动、行为有关的实际问题。 2、阐述动物的行为对生物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二、重难点 1、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三、重难点突破: 通过例题的形式,对本单元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突破,达到掌握的目的。 专题体系整合: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特征 运动的协调社会行为 信息交流 四、典题分析: 1、下图是人体某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图,请分析回答: (1)构成一块骨骼肌的主要部分是[ ]_________, 并且骨骼肌的特性是 。 (2)②从结构层次上看属于 。 (细胞、组织、器官)水平,它可绕过关节连 在 上。 (3)图中的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是肘关节, 基本结构包括 三部分。 (4)铅球运动员手握铅球放在肩甲骨上,准备投掷时,手臂肌肉所处的状态是:肱二头肌 ,③ 。 (5)当两手下垂时,屈肌群和伸肌群所处的状态是 。 (6)根据图示,概述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 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资料二 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 行为;“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属于 行为。 (2)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是由其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是在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后一种行为比前一种行为更能 。 (3)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分析“资料一”,并说出其中动物通过运动完成自己行为的两个实例:① ,② 。 五、练习题: 1、将骨骼肌连结在骨上的结构是 A 、关节囊 B 、韧带 C 、肌腱 D 、 肌腹 2、下面对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同一块骨上 B.由肌腱和肌腹构成 C 、肌肉受到刺激后能收缩 D. 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不同的骨上 3.当你在体育课上,双手抓住单杠,身体下垂时,你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 ( ) A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 .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C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D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 4、下列能完成屈肘动作的是 A. 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B.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C.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D. 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5、下列各种现象,不是动物“语言”的是 A 、老虎通过啸声赶走入侵者 B 、警犬通过嗅觉找到罪犯 C 、蚂蚁根据同伴分泌的化学物质找到食物 D 、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方位 6、下列各种行为中,与其他行为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 、马戏团的猩猩、猴子等动物会打篮球 B 、狗看见手持木棒的人就吓得赶紧跑开 C 、幼袋鼠出生后会爬进母兽的育儿袋内 D 、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出来索食 7、“孔雀开屏”和“蜻蜓点水”分别属于动物的 A. 攻击行为,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繁殖行为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篇力学基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教学时间:5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理解位置矢量和位移的不同含义;能够根据运动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能够根据速度和加速度求运动方程的表达式;掌握伽利略变换公式,能够根据相对运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运动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能够根据速度和加速度求运动方程的表达式。 在经典力学中,通常将力学分为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本章只研究运动学规律。运动学是从几何的观点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即研究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不涉及引发物体运动和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1.1 参考系坐标系物理模型 一、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从这种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 但我们所讨论的运动,还不是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广义运动。 即使以机械运动形式而言,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地球就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太阳又相对于银河系中心以大约250 km/s。的速率运动,而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又相对于其他银河系大约以600 km/s。的速率运动着。总之,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然而运动又是相对的。

因为我们所研究的物体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运动。例如,当我们说一列火车开动了,这显然是指火车相对于地球(即车站)而言的因此离开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谈论运动没有任何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单个物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相对的意义下才可以谈运动。” 二、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却是相对的因此,在确定研究对象的位置时,必须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或相对静止的几个物体)作为基准;那么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物体群,就称为参考系。 同一物体的运动,由于我们所选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 从运动学的角度讲,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通常以对问题的研究最方便最简单为原则。研究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地球为参考系最为方便(以后如不作特别说明,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都是以地球为参考系)但是。当我们在地球上发射人造“宇宙小天体”时,则应以太阳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 要想定量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就必须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在力学中常用的有直角坐标系。根据需要,我们也可选用极坐标系、自然坐标系、球面坐标系或柱面坐标系等。 总的说来,当参考系选定后,无论选择何种坐标系,物体的运动性质都不会改变。然而,坐标系选择得当,可使计算简化。 四、物理模型 任何一个真实的物理过程都是极其复杂的。为了寻找过程中最本质、最基本的规律,我们总是根据所提问题(或所要回答的问题),对真实过程进行理想化的简化,然后经过抽象提出一个可供数学描述的物理模型 现在我们所提的问题是确定物体在空间的位置。若物体的线度比它运动的空间范围小很多时,例如绕太阳公转的地球和调度室中铁路运行图上的列车等;或当物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动物的运动》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介绍,但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下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打下基础。本节利用一课时间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运动系统的组成”和“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作用”。 ㈡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2.说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4.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㈢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列举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㈣教学难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二、说教法 图片导入法,观察法,课件演示法等。 三、说学法 观察法,思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Ⅱ、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 提问:动物们在做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行为的具体表现。 Ⅲ、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1、骨的外形和作用取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让学生观察骨的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说教材 1、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92-93页例1、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的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教学重难点 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说教法 复习例1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学过的图形运动的知识。通过回忆、讨论、梳理,规那树“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大小,不改变形状”的结论,并对每一种图形运动的具体特点进行交流。

复习例2时,我用PPT显示教科书上的三类图案,对于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出对称轴,对于旋转和平移,具体说说是如何旋转或平移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基本图形,拟定方案,设计图案并交流。 对于练习,1重视讨论交流,加强动手实践;2通过动态演示,拓展学生思维;3加强疑难问题的指导。 说学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刚性运动与相似变换的特点,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数学美,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说教学过程

精讲点拨3分钟(一)图形的运动方式: 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平移与旋转放大与缩小 不同点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相同点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自主 探究 4分钟你知道这些图案分别用什么方法设计出来的吗独立思考整理——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精讲点拨3分钟A:图案是用轴对称的方法设计的。 B:图案是用旋转的方法设计的。 C:图案是按比例放大的方法把B图案扩大,并通过平移设计的 精练达标 20分钟1、做一做(P92面) 2、巩固 提高1、2、3: 活动三、出示片6(反馈练习) 独立完成——全班 展示

(完整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典型例题 例一: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蜜蜂采蜜B公鸡报晓C 母鸡孵卵 D 小狗作算术题 解析:选D。学习行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的,是出生后通过学习获得的,这是判断学习行为的重要依据,。其他几项都是先天行为。 例二:用性引诱剂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 A取食行为B学习行为C迁徙行为D昆虫之间的通讯 选D:昆虫利用性外激素引诱同类前来交尾,性外激素的气味是昆虫之间的语言用于通讯。例三:对下列动物的表现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鸟类飞行属于动物行为B动物吼叫属于动物行为C金龟子假死不属于动物行为D动物的注目凝视属于动物行为 解析:选C。动物的行为指动物的动作,包括移动、身体局部运动静止不动等。因此假死属于动物的行为。 典题演练 1、(2005四川南充)唐朝诗人白居易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句诗反映了鸟的什么行为() A攻击行为B贮食行为C繁殖行为 D 防御行为 2、脊椎动物身上,尤其在四肢,有许多可以使运动更加灵活的结构是() A、肌肉 B、骨骼 C、关节 D、皮肤 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社会行为的是() A、蜜蜂的群体 B、蚂蚁的群体 C、白蚁的群体 D、小河中的一群鱼 3、(2005湖南益阳)下列哪项是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A 声音 B 气味 C 动作 D 印迹 4、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环境 5 、(2005 湖南郴州)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下列动物行为中属先天性行为的是()A海狮表演顶球B小猪吃奶 C 鸡听到主人叫唤后赶来吃食D黑猩猩叠木箱摘香蕉 6、(2005四川南充)下列现象中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的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蚊子飞行发出嗡嗡声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7、生物防治的优点() A、见效快 B、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专一性强 D、控制害虫持久 8、(2005四川南充)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大山雀喝牛奶 B、蚯蚓走迷宫 C、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D、鹦鹉说你好 9、(2005广东茂名)当我们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处于收缩和舒张状态时,表现出来的动作是() A、屈膝 B、伸膝 C、曲肘 D、伸肘 10、下列关于关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所有的动物都有关节B、关节使哺乳动物的运动灵活自如C、关节头、关节窝表面覆盖着关节软骨D、关节囊能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11、人曲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本章阅读材料】 一.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3.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二.质点 1.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2.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三.时间与时刻 1.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2.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3.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四.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五.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1.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 v x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仅能粗略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快慢程度。 3.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大小称之为速率。 它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4)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六.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t v v t v a 0-=??= 3.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 (1)加速度的大小和速度无直接关系。质点的运动的速度大,加速度 不一定大;速度小,其加速度不一定小;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2)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和速度方向相同。质点做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质点做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 (3)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即加速直线运动),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物体的速度一定减小(即减速直线运动)。

《社会行为》说课稿

《社会行为》第一课时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出相关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关键是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要求学生认同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增加感性认识。 2.通话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3.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观察能力,和学科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的力量,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分工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之间相互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能够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㈢教学重点: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理解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 本部分的导入可以从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入手,如提问学生:你曾认真地观察过蚂蚁的生活吗?首选从感生认识上了解这些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也可以播放一组动物社会行为的图片及VCD片导入。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准确地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三、说学法 本部分采用自主探究及时讨论法为主,辅以观察、阅读、讲授等方法,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播放多媒体影像资料,引入社会行为的特征。 2.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资料。 3.师生共同探讨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4.引导学生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 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平移》评课稿 刚才肖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伟大的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肖凤老师采用了导学案中的“导+教”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导学单“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建构过程,并让学生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让学生领悟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创设情景,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课始,肖凤老师让学生观察几张图片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再同过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拉门,推拉窗户,升旗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用动作表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平移的特点,从而导出课题使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拉开帷幕。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不仅强化了对平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二、巧妙突破识别平移距离的难点。知识的本质是活动。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十分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看图识别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因此,肖凤老师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肖凤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小树向左平移7格和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让学生活动单填完整,并想一想是怎么数出不同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章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不定项选择. 1.如图所示的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眼中清晰的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运动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请问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A .大地 B .太阳 C .运动员 D .步行的人 2.在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是 A .正在做课间操的同学们都可以看做质点 B .从地面控制中心的屏幕上观察“嫦娥一号”的运动情况 时,“嫦娥一号”可以看做质点 C .观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起飞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 D .在作战地图上确定航空母舰的准确位置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 3.中国飞人刘翔,在2008年5月10日的大阪国际田径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3秒19的成绩如愿摘金,在大阪大奖赛上夺得五连冠.关于比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10 m 是刘翔比赛中位移的大小 B .13秒19是刘翔夺冠的时刻 C .刘翔比赛中的平均速度约是8.3 m/s D .刘翔经过终点线时的速度一定等于8.3 m/s 4.让一个小球从2 m 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 m 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这一过程中 A .位移大小是3 m B .位移大小是1 m C .位移大小是2 m D .路程是2 m 5.(200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4)下列事例中有关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速度计上显示80 km/h ,指的是平均速度 B .某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110 km/h, 指的是平均速度 C .火车从济南到北京的速度约为220 km/h, 指的是瞬时速度 D .子弹以900 km/h 的速度从枪口射出,指的是瞬时速度 6.下列对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 Δt 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加速度a 与速度变化量Δv 成正比 B .加速度a 的大小由速度变化量Δv 决定 C .加速度a 的方向与Δv 方向相同 D .加速度a 决定于速度变化率Δv Δt 7.如图所示分别为甲、乙两物体的st 图像,则下列关于甲、乙两物体的速度都正确的是 A .v 甲=30 m/s v 乙=30 m/s B .v 甲=20 m/s v 乙=30 m/s C .v 甲=30 m/s v 乙=20 m/s D .v 甲=45 m/s v 乙=15 m/s 8.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 图像如图所示,由 图像可知两物体 A .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 B .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 向相同 C .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D .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实验题:本题15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9.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一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 如图所示,图中A 、B 、C 、D 、E 、F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计数点 间的时间间隔为T =0.1 s .求: (1)各点的瞬时速度v B =______m/s ,v C =______m/s ,v D =______m/s ,v E =______m/s. (2)打点计时器打A 点开始计时,在下面图中作出小车的vt 图像.

《动物的运动》 说课稿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版初中生物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第六大一级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2 济南版初中生物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一节。主要包括运动的方式、运动的基础、运动的完成三部分的内容。在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后学习动物的运动,是对前面知识的延展,起到了“承上”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学习,又为《动物的行为》打下了基础,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②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录像、视频、图片、模型的演示,关节的解剖,培养学生动手解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运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探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②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从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重点:《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注意引导学生到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运动系统的组成又是动物运动的生理基础,因此理解动物运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乐于探索生命的兴趣,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被列为教学的重点。 落实方案:通过课前预习—人体骨骼模型的观察—小组探究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多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 2、难点:动物运动的基础,运动的完成。 突破策略:课件动画演示——学生分组,赤臂演示——填写表格,突破难点 二、说学法(分析学情) 七年级学生因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及心理特征的原因,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争胜,富有想象力,活泼好动,记忆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理论知识不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概括、分析能力不足等等。根据他们的学情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旧知识,通过观察、讨论、比较、分析去发现知识,进行知识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的探究活动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展开学习、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实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收集、处理、利用信息材料法等方法,借助学习生成问题,树立“我要学,我能学”的信念。 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所选择教法和学法是: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说教材 1、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92-93页例1、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的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教学重难点 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说教法 复习例1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学过的图形运动的知识。通过回忆、讨论、梳理,规那树“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大小,不改变形状”的结论,并对每一种图形运动的具体特点进行交流。 复习例2时,我用PPT显示教科书上的三类图案,对于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出对称轴,对于旋转和平移,具体说说是如何旋转或平移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基本图形,拟定方案,设计图案并交流。 对于练习,1重视讨论交流,加强动手实践;2通过动态演示,拓展学生思维;3加强疑难问题的指导。 说学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刚性运动与相似变换的特点,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数学美,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说教学过程 自学引导1分钟1、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图形运动的知 识呀?它们有什么特点呀? 独立思考整理以上 概念——小组交流 ——全班展示

合作探究7分钟那根据这些图形运动的特点,你能给它们分分类 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伙伴交流交流。 独立思考整理—— 小组交流——全班 展示。 精讲点拨3分钟(一)图形的运动方式: 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平移与旋转放大与缩小 不同点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相同点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自主 探究 4分钟 你知道这些图案分别用什么方法设计出来的 吗?独立思考整理——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精讲点拨3分钟A:图案是用轴对称的方法设计的。 B:图案是用旋转的方法设计的。 C:图案是按比例放大的方法把B图案扩大,并通过平移设计的 精练达标 20分钟1、做一做(P92面) 2、巩固 提高1、2、3: 活动三、出示片6(反馈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三次发星) 活动四:出示片7:释疑(第四次发星奖励) 独立完成——全班 展示 自我反思2分钟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图形的运动方式: 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知识框架)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知识框架) - 1 -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知识框架) 运 动 的 描 述 质点:形状、大小可忽略不计的有质量的点 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用来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坐标系:用来准确描述物体位置及位置变化 基本概念 概念对比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是一个点 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 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时间 路程:质点实际运动的轨迹的长度;单位m 。 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置的变化; 单位:m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速度、位移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路程、时间 定义: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公式:t x t x =??=ν;单位:m/s 矢量性:矢量 定义:某一过程中的一段位移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t x t x =? ?= ν ;单位:m/s 矢量性:矢量 平均速度 速率:表示速度的大小;标量。 平均速率:表示某义过程中的一段路程与其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是一个标量 速率 速度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公式: t v v t v a t 0-=??=; 单位:m/s 2 矢量性:矢量,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同 加速度 实验 打点计时器分类: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振动频率:均为50Hz ,即每隔0.02s 打一个点 纸带分析:a.可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b .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初中生物《动物的运动方式》说课稿

初中生物《动物的运动方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介绍,但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下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打下基础。本节利用一课时间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运动系统的组成”和“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②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录像、视频、图片、模型的演示,关节的解剖,培养学生动手解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运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探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②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从而关注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列举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二、说教法 图片导入法,观察法,课件演示法等。 三、说学法 观察法,思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 提问:动物们在做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简述动物捕

人教五年级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例1、例2 二、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三)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五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从整体上看,整个小学阶段都只是初步认识图形的运动,上面这些具体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其外显的表现就是“能识别”“会画图”,离定性的认识、定量的研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如折纸、画图等活动来进行。而且还规定了画图的行为条件“在方格纸上”,为学生提供了参照系,自然也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和四年级已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且能在方格纸上根据已知图形绘制轴对称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绘制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够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美的图案,并且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够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美的图案,进行简单的制作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感悟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 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 六、教学准备: 图片、方格纸、钟表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受图形的旋转 此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受旋转。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情境,即风车等美丽的图片等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出了单一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更激增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怎样旋转才能得到这么漂亮的图案?真正关注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的探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旋转中心点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因此我把这一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这一难点: 教师出示钟面,此时时针和分针均指向12,然后让同学将时针拨动到1,引领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此过程,再让同学说一说在拨动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谁在动?谁没有动?引导学生总结出指针转动的过程就是旋转,没有动的那一点就是旋转的中心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