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 行政行为基本理论

第六讲 行政行为基本理论

第六讲  行政行为基本理论
第六讲  行政行为基本理论

第六讲行政行为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行政权力、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领会行政行为的内

容与形式、行政行为的基本分类。

教学重点: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教学难点:行政行为的基本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政权力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第三节行政行为的内容与形式

第四节行政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五节行政行为的基本分类

行政行为概念是大陆法系行政法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在中国行政法学上,行政行为概念不仅是整个行政法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而且也是行政行为理论的基石性范畴。行政行为概念的界定是行政行为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既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复杂。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此一直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行政行为概念也已成为行政法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混乱的范畴。诚如一位学者所言,“行政行为是行政法上最重要、最复杂、最富有实践意义、最有中国特色,又是研究最为薄弱的一环” 1。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行政行为概念的界定问题,科学地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本章在对行政权力和行政主体系统阐释的基础上,立足于构建科学的行政行为理论体系和宪政实践的需要,以行为主体、行政职权和法律效果三种综合因素为标准,将行政行为界定为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作出的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包括行政法律行为、准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对于行政行为的内容与形式、行政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本章也作了分析和探讨。

第一节行政权力

一、行政权力的历史发展

行政权力(Executive power),简称“行政权”,是行政法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之一,亦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全部行政法理论的基点和中心范畴” 2。行政权力的历史非常久远,在国家产生之前的人类社会,作为公共权力基本构成内容之一的行政权力便开始存在。不过那时的行政权力,还只是一种社会权力。国家产生以后,行政权力便有了国家行政权力和社会行政权力之分。从古至今,行政权力经历了一个由古代行政权力到近代行政权力(传统行政权力)再到现代行政权力的发展过程。

古代行政权力是指资产阶级大革命前的行政权力。古代行政权力的历史跨度最大,持续的时间最长。尽管古代行政权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情况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行政

1应松年主编:《行政行为法》,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前言第1页。

2胡建淼主编:《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版,第7页。

权力并不具有独立的形态,而是与立法权、司法权混合在一起而存在。

在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以后,随着三权分立政体的形成,行政权力才分化出来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力形态存在。行政权力的分化与独立,与分权学说有着天然的联系。亚里斯多德认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即议事、行政与审判”3。这是产生于古代的最早的分权学说。所谓分化,是指特定社会内部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活动、功能、权力的分离,并由不同的角色所行使。在现代化理论看来,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重要不同之处便在于结构分化和功能专门化的程度差异。社会发展过程就是结构的进步性分化和功能专门化的过程。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发现,现代政治体系一般都有利益集团、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府官员和法院六种政治结构。随着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胜利,行政权力进入了近代行政权力时期,亦即传统行政权力时期。在这一时期,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相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放任个人自由、充分发挥国民个人创造性的原则,奉行“最好的政府,最少的管理”的理念,政府的职能非常有限。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归纳,国家的职能有:1、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或侵略;2、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侮辱或压迫;3、建立和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4在这一时期,行政法的主要作用在于限制国家行政权力并确保其合法行使,因而形成了“依法律行政”的机械法治。从18世纪到20世纪,国家的任务与职能始终未能脱离“秩序与安全”的维护。

20世纪以来,随着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一方面,纯粹市场机制的缺陷逐渐暴露,自由资本主义的神话开始破灭,周期越来越短的经济危机成为困扰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痼疾;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高度的工业化和技术化,个人谋生越来越不容易,其依赖国家提供生存给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解决纯粹市场机制的缺陷,主张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开始借助公权力干预国民经济。特别是处于对所谓的“生存权”的基本人权保护的考虑,政府不得不积极干预市场,给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以基本社会权利的保护。随着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管理职能不断增加,各国相继成为福利国家、给付国家、行政国家,行政权力的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现代国家,立法机关仍然行使立法权力,司法机关仍然行使司法权,而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却远远超出近代行政权力的范围。行政机关不仅行使其本来就具有的行政权,而且还广泛行使传统三权分立意义上的立法权和司法权。此一阶段的行政权,被称为现代行政权力。前已述及,现代行政是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及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因此,现代行政权力的基本含义就是行政主体依法享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与近代行政权相比,现代行政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行政权力主体的多元化。行政权力主体的多元化,这是现代行政权力的一个重要特征。近代行政权力的主体限于国家行政机关,随着行政权力的社会化,现代行政权力的主体已打破国家行政机关独家垄断的局面,大量的非政府的社会公共组织也行使一部分行政权力。从更为广阔的视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14页。

4参见[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4页。

野来看,超国家组织和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欧盟等,也行使一部分行政权力,也是行政权力的主体。

第二,行政权力范围的扩大化。近代行政权的功能在于社会秩序与安全的维护,建立一个具有同等权利的公民能够自由竞争的社会秩序,范围相当狭小。正如路易·亨金所言:“宪法制定者认为,政府的目的是充当警察和卫士,而不是提供衣食住行”。现代行政权则承担着从“从摇篮到坟墓”的多种服务职能,行政权力的范围已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不仅包括传统的行政权力,而且还包括本来属于立法和司法性质的权力,即委任立法权和行政司法权。

第三,行政权力行使方式的民主化。这是现代行政权力的又一重要特征。由于传统行政权力的目的指向是“社会安全与秩序”,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大都是行政机关单方面作出命令或决定及相对人的服从,有着命令性、强制性和服从性的特征。现代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较多地采用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和手段,强调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服务与合作,专制的意味与色彩减弱,民主的因素和成分进一步增强,在权力行使的方式上更加民主。

第四,现代行政权力功能的多样化。现代行政权力的功能已不限于狭隘的秩序与安全的维护,而是扩展到普遍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近代行政权力向现代行政权力的转变,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公共需求,公共服务的项目增多,行政的范围随之扩大。在行政权力扩张的过程中,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在相应地扩大。公民权利的发展既是行政权力扩张的起因和合法性基础,也是行政权力扩张的符合逻辑的结果。

二、行政权力的基本范畴

(一)古代、近代与现代行政权力

以不同的历史阶段为标准,行政权力有古代、近代与现代行政权力之分。古代行政权力是指资产阶级大革命前的行政权力。古代行政权力时期又可以分为国家产生以前的时期和国家产生以后的时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国家产生以前的行政权力,实际是一种社会行政权力。随着国家的产生,行政权力便有了国家行政权力和社会行政权力之分。近代行政权力是指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初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权力。20世纪以来,各国相继成为福利国家、给付国家、社会国家,行政权力的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现代国家,立法机关仍然行使立法权力,司法机关仍然行使司法权,而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却远远超出近代行政权力的范围。行政机关不仅行使其本来就具有的行政权,而且还广泛行使传统三权分立意义上的立法权和司法权。此一阶段的行政权,被称为现代行政权力。与近代行政权相比,现代行政权具有行主体的多元化、范围扩大化、行使方式的民主化及功能多样化等特征。

(二)政治(国家)行政权力与社会行政权力

权力是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历史学、考古学等许多学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基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角度,对于权力概念的界定往往有所不同。在法学上,权力是以合法的强制力为后盾的一个行为主体支配其他行为主体的能力,其具有这样的几层含义:一、权力建立在

一个行为主体与另一个行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二、权力是以一定的强制力为后盾的;三、权力的实质是一种支配性的能力;四、作为权力后盾的强制力必须是合法的。5在近现代人的视野里,权力几乎总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似乎权力专属于国家,其实不然。权力与国家密切相联,但权力并非国家之专属。权力有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之分。国家权力是国家依法享有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权力,而社会权力则是社会依法拥有的以社会资源(物质和精神资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支配能力。和国家权力以暴力强制为后盾所不同的是,社会权力并不依靠暴力的辅助,而是用非暴力手段进行社会的自我调节。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区别有这样的几个方面:

第一,权力的主体不同,国家权力的主体为国家,而社会权力的主体主要有各类非政府组织,例如政党、行业协会、群众性团体、村居自治组织等。此外,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权力。6如果我们把一国置于国际社会予以考察,国际组织、国家区域组织和国际间非政府组织的权力其实也是相对于某一国家的一种社会权力。

第二,权力的性质不同。国家权力是以暴力为后盾的权力,社会权力是不以暴力为后盾的权力。

第三,权力的范围不同。国家权力包括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而社会权力主要是行政权力,即以社会自治方式行使的社会行政权力,此外还具有部分的司法权力,例如民间的仲裁和调解。社会权力中不存在立法权,如果狭义地理解司法权而仅指法院行使的权力,那么社会权力则只有行政权力这一种形态。

第四,权力产生的方式不同。在现代社会,国家权力一般依据宪法而产生,宪法往往直接规定了国家权力的范围;而社会权力虽然一般也是宪法为社会保留的权力,但要形成具体的权力,往往还要通过章程和规约等过程和形式才能得以具体形成。例如村居自治权,就要通过村居的自治章程和公约才能形成具体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正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国家权力通过立法为社会权力的行使提供依据和规则,国家权力对社会权力及其行使的合法性给予最终的确认和赋予强制执行的效力。社会权力的行使和运用主要是依据法律法规和自治章程等,法律法规就是国家权力为社会权力行使制定的依据和规则,自治章程等是社会权力自行创设的,因此,国家权力为社会权力的行使制定大部分的依据和规则,但并非全部。社会权力违法行使的时候,国家权力可以予以监督和救济,例如,对于足球协会的管理行为违法的,国家行政权力(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体育行政管理权)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和救济。此外,像足球协会的处罚决定,球队或球员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可以给予司法救济。当球员或球队与足球协会之间就处罚的合法行存在争议时,法院如果裁决处罚决定合法,实际上又体现了国家司法权对于足球协会处罚决定合法性的最终确认,并使这一处罚决定取得强制执行的效力。另一

5喻中:《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3页。目前某些地方的黑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在社会底层成员中成为一种“公共权威”,并与当地政府的一些官

员有勾结,相互利用。黑社会组织因为其非法性,其拥有的却并非“权力”。

6政党的权力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权力,但在国家组织与政党组织合一、党国不分的情况下,政党权力名为社会权力,实为国家权力。

方面,国家权力不是万能的,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上,国家权力需要社会权力的支持和配合。正确认识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后面理解行政权力、国家行政权力与社会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非常重要。

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国家与社会渐为分离。由于国家的权力和能力难以及时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不得不通过授权和委托等方式把一部分国家行政权力转移给社会公共行政组织行使,由此造成了国家和社会的分权。由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权力,称国家直接行政的行政权力;国家的行政权力一部分转移给被授权的公法组织、被授权的私法组织和自然人行使,此部分的行政权力,仍属于国家行政权力的范畴,其属于国家间接行政的行政权力;只有由社会自治组织,例如商会、行业协会、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足球协会等各种行业自治团体等行使的权力,才属于社会行政权力,即社会自治权。社会自治组织主要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所谓非政府组织,是指政府组织以外的进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由“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这三种成分组成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而非政府组织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也被称为“经济组织”。非政府组织是用“排除法”界定的,指既不属于政府组织,也不属于营利性组织的那些社会组织,通常又被称为“非营利性组织”。有的还将其称为民间组织、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第三部门、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间层;等等。严格说来,它们之间是存在一些差别的。本书所谈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主要是指非政府、非企业、非营利性的享有社会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能的组织,例如商会、行业协会、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足球协会等各种行业自治团体等。它们以非政府机构的身份承担着多个行业的自治与自律,行使着过去由政府部门行使的管理职能。在我国,目前国家间接行政的行政权力和社会自治权由同一个组织行使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许多社会自治组织既是被授权的组织,也是社会自治组织,例如律师协会,既是律师的自治组织,同时又根据国家法律的授权对律师进行管理的一个被授权组织;其既拥有国家行政权力,又拥有社会行政权力。

国家和社会分权,打破了国家行政权力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国家产生之初,国家的作用范围很小,行政权力的范围也很小。由于社会生活并不复杂,此时的社会行政权力也非常的有限;随着国家的逐步发展和成熟,国家行政权力逐步扩大,社会行政权力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耳逐步发展。在整个东方社会以及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由于专制国家一度上升到主导的地位而吞噬了社会,社会行政权力已到了所剩无几的地步。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和民主政体的确立,国家行政权力开始萎缩,而社会行政权力又开始扩大。在国家行政权力和社会行政权力彼此消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公共行政的范围始终在不断地扩张,行政权力的范围也一直在不断地扩大。

国家行政权力与社会行政权力之间是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共同执行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与服务的职能。但二者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却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行政权力的应然性范围是什么?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行政权力的应然性范围又是

什么?7国家直接行政的行政权力与间接国家行政的行政权力如何进行合理配置?等等,这些都是公共行政学和行政法学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就我国而言,当前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要认真研究、明确界定政府与社会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凡适宜通过社会自我调节来解决的问题,交给特定的社会组织来负责。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赋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以独立于政府机关的法律地位,明确其应有的权利和责任,绝不能使它们成为受政府机关直接控制的“二政府”,变相地延续政府的以往职能。

(三)组织意义的行政权力和功能意义的行政权力

如同行政有组织意义的行政与功能意义的行政之分一样,行政权力也有组织意义的行政权力和功能意义的行政权力之分。功能意义的行政权力是一种执行规则的权力,即特定的主体执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既包括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也包括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执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还包括得到法律、法规委托的组织和个人对部分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组织意义的行政权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从功能意义的行政权力来说,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尽管性质不同,但三机关均行使一部分功能意义的行政权力。基于我国的宪政体制、司法制度和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考虑,我国行政法上的行政权力应该是以组织意义为主体、以功能意义为补充的行政权力。既包括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权力,又包括被授权的组织和自然人及社会自治组织对部分领域的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组织与管理的权力。前已述及,不宜将立法和司法机关的行政职能性质的权力定义在行政权的范畴,而是应该分别定义在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范畴。因此,司法机关、立法机关行使的功能意义的行政权力,不属于行政权力的范畴。因此,在我国行政法上,行政权力应是仅指国家行政机关、被授权的组织和自然人及社会自治组织执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四)裁量行政权力与羁束行政权力

按照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时是否有选择、裁量的余地为标准,行政权力可以分为羁束行政权力与裁量行政权力。羁束行政权力,是指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条件、标准、方式等行使的行政权力;裁量行政权力,又称行政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范所设定的范围、限度乃至标准或者原则,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做出行政行为的权力。行政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力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行政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这样说过:“行政裁量权是行政法的核心”,“行政法如果不是控制行政裁量权的法,那它又是什么呢?”8

7国家行政权力的权限范围与非政府公共组织活动的权限范围,与政府的管理能力、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成熟程度和自治能力密切相关,并受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其他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府管理的能力

越强,则国家行政权力的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越成熟程度,自治能力越强,社

会行政权力的范围就越大,其管理的事务就会越多,活动范围就会越大,并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与

和谐的社会关系。反之就越小。参见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之发展与行政主体多元化》,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8 [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566页。原文将discretion译为

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政府的职能亦日趋复杂,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专业性、技术性因素加大,行政裁量权日益发达,以致成为国家行政权的重心。从一定意义上,没有行政裁量权,就没有行政。行政裁量权乃行政的生命力所在。其一,行政裁量权的存在可以弥补实定法律的不足。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阶段性,生活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立法者的知识和技能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其无法预见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法律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永远是滞后的。另外,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法律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作出非常细致的规定。从立法技术上看,有限的法律只能作出一些较原则的规定,作出可供选择的措施和上下活动的幅度,促使行政主体灵活机动地因人因事作出更有成效的管理。对于各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行政机关必须拥有行政裁量权来加以处理。其二,由于法律语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存在需要行政裁量权加以确定和具体化。因此,行政机关适用法律于具体事实的过程中,必然牵涉到根据客观事实选择相应法律条款对以及法律规定的理解,在此适用过程中必然需要行政裁量权的存在。其三,法律关于行为的种类和幅度规定存在诸多可供选择的规定时,行政机关在具体适用时也需要行政裁量权才能作出合理、公正的决定。

行政裁量权是法定范围、限度乃至标准或者原则下具有一定“弹性”的权力,一方面为行政管理活动所必须,另一方面也是极易被滥用的一种权力。为此,从国家和社会两个方面加强对行政裁量权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方面,主要是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上进行控制。在立法上,一是要尽可能缩小行政裁量权的范围;二是尽可能为行政裁量权的行使设定严格的程序;三是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建立对行政裁量的违法提起诉讼的机制。四是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目前,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形同虚设,急待完善。在执法上,要建立和强化行政内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如行政复议、行政监察和执法责任制等。在司法上,要发挥司法审查的功能,加强对于行政裁量权的监督和制约。在社会方面,主要是以权利制约行政裁量权,如利用选举权、公共参与权和舆论监督权制约行政裁量权的恣意和妄为。

(五)紧急行政权力与常态行政权力

根据行政权力存在状态的不同,行政权力有紧急行政权力和常态行政权力之分。紧急行政权力是指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权力,而常态行政权力则是非紧急状态下的行政权力。常态行政权力既包括国家行政权力,又包括社会行政权力,而紧急行政权力仅指国家行政权力。

“紧急行政权力”,亦即紧急状态下的政府权力,是政府针对战争、叛乱、经济危机、政治骚乱、严重自然灾害以及严重传染病流行等紧急情况,根据宪法和法律作出各种紧急处理措施的权力。紧急行政权力的范围包括紧急状态的决定权和宣布权;行政机关的制定规则权、发布决定命令权、规定行政措施权和行政组织权;等等。关于“紧急状态”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人权法院将“公共紧急状态”(Public Emergency)解释为“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紧急状态有下列特征:

第一,必须是突发性的现实危机或者是预期必然要发生的危机;

“自由裁量权”而不是“行政裁量权”,但译为“行政裁量权”最为适宜。

第二,在较大空间范围或较长时间内威胁到公民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

第三,减少或限制公民在正常状态下享有的权利和自由;

第四,打乱国家公权力正常运作并赋予其更多的权限;

第五,不采取特殊的应急或对抗措施就无法恢复正常状态。在紧急状态下,紧急国家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9

紧急行政权力与常态行政权力的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紧急行政权力一般仅指国家行政权力,不包括社会行政权力。英国思想家洛克和美国制宪者汉密尔顿非常重视并主张政府拥有紧急行政权力。政府在紧急状态下可以行使较平时更为广泛和更具有强制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同样也必须受法律的规范和控制,使之既能保障政府有效地应对危机,又能防止其滥用权力,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紧急行政权力是政府应对危机的“双刃剑”,其比常态行政权力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威胁更大,因为此时国家行政权力极易以紧急状态为借口,肆意侵犯公民的权利。紧急状态下,因国家权力的强化、扩大和转移,使得国家权力格局突出表现为权力扩张的总特征,对宪政体制、人权保障均构成了重大威胁。一个法治国家不仅要在正常社会状态下能够有效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且在非正常状态下也必须能够有效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在现代法治国家,为了严格地规范在紧急状态时期政府行使紧急权力,大多数国家规定了紧急状态制度。一是在宪法中规定了紧急状态制度,给政府的紧急行政权力划定明确的宪法界限;二是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来详细规范在紧急状态时期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以保障政府在紧急状态下充分、有效地行使行政紧急权力,同时也很好地限制政府的行紧急政权力,保护公民的一些基本的宪法权利不因紧急状态的发生而遭到侵害。宪法对于紧急状态和紧急权的规范是国家法治化和宪政化的标志之一。为了保证在紧急状态时期政府不因行使紧急权力而无故限制和剥夺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使紧急状态纳入法治的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紧急状态制度,如印度宪法、德国宪法等。

我国已经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九条中对紧急状态作出了规定,使得政府行使国家紧急权具有了合宪性基础。根据《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紧急状态的决定和宣布权,按照发生紧急危险的威胁和危害区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分别行使。国务院的决定和宣布权只适用于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范围内的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的决定和宣布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任何地方行政机关都没有决定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力。但是根据现行应急立法的经验,地方行政机关将被赋予具体实施紧急状态的权力。在紧急状态以外的应急事务中,地方行政机关享有与其管理能力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应急权力。我国目前急需根据《宪法》对紧急状态和国家紧急权的规定,制定紧急状态法。紧急状态立法的核心是要解决给政府特别授权和对公民权利予以适当保护和救济的界限问题。既要给政府充分、有效的授权,又要给权力设定必要的界限和范围,以保护公民的权力和自由。现代法治国家主张非常时期需要非

9参阅高家伟:《外国政府的应急机制》,载2003年5月8日《法制日报》;王永杰、李晓新:《论我国的

紧急状态立法》,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

常法制,紧急状态法制的存在昭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也绝不会背弃法治与宪政的实质要义。考察一些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目前正在积累和形成的经验,现代法律对紧急状态下的行政权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规范:

第一,通过紧急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紧急权力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通过紧急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责;

第三,通过紧急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行使紧急权力的条件。在紧急状态下,政府虽然享有比平时更多且更具强制性的权力,但是,法律授予政府这些权力是附有条件的;

第四,通过紧急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行使紧急权力的程序;

第五,通过各种相应法律规定政府行使紧急权力的目的。

第六,紧急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行使紧急权力的监督和救济制度。10

三、宪政视野下的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的英文表达方式为Executive power, 由Executive对 Power进行修饰和限定而成,意指“执行法律的权力”,以区别于制定法律及适用法律进行裁判以解决纠纷的权力。近代意义的行政权力是以国家职能的分立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产生以前,行政权力并不具有独立的形态。也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及三权分立政体的确立,行政权力才最终得以分化与独立。

洛克在《政府论》中第一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对外权四种,但洛克在使用行政权时,把司法权与行政权混为一谈,把理应属于行政权的外交权排除在外。其后,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明确地从区别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意义上来讨论行政权。关于行政权力,最经典的一种定义是袭用近代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等人所开创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定义方法,认为国家的职能可以分为立法、执法和司法三种,并分别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机关行使,由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就是行政权。洛克、孟德斯鸠都曾认为,立法就是制定法律;行政就是执行法律;司法就是用法律解决纠纷。美国现代著名的政治学者阿尔蒙德也提出了类似主张。美国著名学者布莱克曾对行政权力下了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行政权即执行法律的权力,它是总统根据联邦宪法第三条的规定而享有的广泛的权力……,它与制定法律及对法律纠纷进行裁判的权力相区别”。11其实,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三权分立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行政权力,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行政权力的本质。由于现代政府是立宪政府(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的缘故 ,对行政权的解读也必然要在“宪政”这个宏观背景之下进行,尤其从价值观念层面厘清不同历史时期宪政理论对于行政权认识的影响, 对于在理论上指导行政法学研究,在实践中推动行政法制

10姜明安:《突发事态下行政权力的规范》,载2003 年5月15日《法制日报》。

11Henrg Campbell: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Co.1979.P.1196

建构都具有积极意义。12

宪政是以人权为核心、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基石的一种先进的政治文明,它表现为一套完整的政治理念、政治规则和政治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宪政既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根据宪政原理,行政权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人的自然权利,它存在的根据和目的在于保障以人的自然权利为核心的人权体系,即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需要的全面满足。行政权的道义正当性就在于对人权的保障。“离开了人权,我们便不能解释行政权的正当来源;离开了人权,我们便不能解释行政权的正当目的。行政权必须以人权保障为实质内容和根本目的,这是行政权道义正当性的要求;行政权必须严格依照民主程序产生,这是行政权政治正当性的要求;行政权必须法定化并严格依照法治原则进行运作,这是行政权法治正当性的要求。人权、民主、法治三大要素,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共同确证行政权的正当性。行政权的正当性是实现行政法治的基本前提。”13

“在所有的国家权力中,行政权是最桀骜不驯的,因为它是惟一不需要借助程序就能行使的权力,所以它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广阔的空间,严格的法治首先应建立对行政权的严格控制制度。”14行政权不仅是最桀骜不驯的,自 20 世纪以来,行政权还是影响公民生活最直接的、最多的国家权力,公民从摇篮到坟墓,从衣食住行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享有,无时无刻不与行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受行政权侵犯的可能性也最大。正因为如此,世界上的宪政国家都对行政权采取了严格的监控措施,其中司法审查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使得司法权对行政权正发挥着越来重要的监控作用。司法审查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赋予法院对各种行政行为的审查权,二者构成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全面有效的监督与救济。

行政权力从属于民主宪政的制度安排,立法、行政、司法的分权制衡机制能够有效地控制行政权力并减少行政权力的异化,从而达到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立宪目的。15古典宪政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限政府理论,即通过限制政府权力而达到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目的。有限政府理论构成了近现代古典自由主义宪政的核心和基础。有限政府理论指导下的“消极宪政”虽然被当时人普遍认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自由权利和社会发展,但是物极必反,由于政府的手脚被牢牢捆死,某些应该而且必须由政府管制的领域和事项放任自流,出现严重的管理“弃位”、“缺位”现象,结果导致许多意料之外的弊端,如经济秩序混乱,经济危机频频发生,投机诈骗活动猖獗,贫富分化严重,社会不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古典的宪政理论面临挑战, 难以对新的社会问题给出满意的解答,“新宪政”论应运而生了。新宪政论主张:第一,宪政制度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政治权力领域,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领域。新宪政论将宪政关怀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要求政治权力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福利,并将谋求社会福利的权力包括市场和社会

12李煜兴:《宪政理论的代际演进与均衡的行政权》,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3周叶中、司久贵:《行政权的正当性及其法制保障》,载《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14楚风华、魏建国:《中国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伟大意义》,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5淳于淼泠:《从行政权力的本质反思公共行政伦理》,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领域中的那部分权力限制在宪政制度框架之内。“宪政设计要求不仅要考虑国家,而且要考虑经济和社会。”16第二,重视公民在宪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宪政论者认为,公民不仅要关注自身人权的保障,更应关注并参与权力的有效运用。在新宪政论的框架下,公民不再是消极的防御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新宪政论者认,为政治、法律应成为真正的大众的实践活动,公民要广泛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当中,以实现主体真实的自由和解放。第三,在强调对权力进行限制的同时重视权力运行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宪政政体必须不只是限制权力的政体,它还必须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权力,制定政策,提高公民的福利。”17新宪政论主张限制政治权力,但又超越了单纯限权这一原则。新宪政论认为,宪政制度应当超越对政治权力加以消极限制的古典主张,需要从批判的怀疑主义转向思考一个良好的社会如何得以维系,一种良好的政治体制如何促进社会福利,实现经济效率、民主管理以及其他有益的政治目标。新宪政理论超越了有限政府理论消极限权的原则,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追求秩序和安全等法的多元价值,并主张发挥权力的能动性来开拓社会活动领域与增益社会公益。18李煜兴博士认为,在我国,行政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坚持古典宪政有限政府理论,限制和约束行政权显得十分必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宪政理论的提出,我们必须意识到,单纯控制和限制行政权未必是最佳选择。“坚持有限的行政权与积极的行政权、有效的行政权、开放的行政权和诚信的行政权的均衡统一;在行政权运行的价值层面,在维护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亦应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等基本价值,实现自由、秩序、安全、公平和效率等价值的均衡;在行政权运行的功能上,既强调控制行政权、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性,同时重视行政权规制社会、调控社会的功能;在行政法的功能上,它即是控权法也是保权法,即使规制法也是服务法,强调控权机制与保权机制的均衡。”19

新宪政论对于我国的宪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新宪政论,政府不仅应该是“有限政府”,而且更应该是积极的、能动的“有为政府”和“有效政府”,因为“有限政府”并不必然是“有为政府”和“有效政府”。政府的有效性是政府合法性和政府权威的源泉,也是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基石。因为限制政府权力并不是宪政的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宪政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公正、有效、负责任、能够确保个人基本权利和不断推进社会福祉的政治法律体系,一个既能除弊又能兴利的政府。宪政要求人们必须赋予政府以足够强大的权力资源和自由裁量空间,以便使其能够有所作为,管好公共事务,保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推行有利于国民幸福的政策。摒弃片面强调“有限政府”的“消极宪政”模式,转向“有为政府”和“有效政府”的“积极宪政”,是20 世纪西方各国宪政理论和实践的普遍发展趋势。由此可见, “有为政府”和“有效政府”

16 [美]斯蒂芬·C·埃尔金等:《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7页。

17 [美]斯蒂芬·C·埃尔金等:《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156页。

18李煜兴:《宪政理论的代际演进与均衡的行政权》,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9李煜兴:《宪政理论的代际演进与均衡的行政权》,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的并非是对先前失之偏颇的“有限政府”的简单否定和取代,而是对它的校正、补充和超越。以20 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趋势为参照标准,反观当前我国的宪政建设状况,我国的宪政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一方面, 尽管我国的立宪进程已历经百年之久,但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历史包袱过于沉重,外加各种人为失误造成的干扰, 至今“有限”政府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权力制约系统仍残缺不全,政府官员越权作为和以权谋私现象还大量存在;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强调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形势下,某些政府部门该作为而不作为的失职现象也已开始暴露出来。故此,当前我国的宪政建设应贯彻“两手抓”的方针,在首先强调“有限政府”问题、继续大力加强限权机制建设的同时,也必须给予“有为政府”和“有效政府”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以最终建立一个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有为”和“有效”的政府。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一、行政行为概念界定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行政法学始于清末维新变法,当时主要学习和借鉴日本的行政法学,涌现出以白鹏飞、范扬、赵琛、朱章宝、程邻芳、陈思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行政法学者,翻译、撰写了大量的行政法学著作。20在翻译和介绍日本行政法学的过程中,行政行为概念也随之传入我国。但直至1983年,新中国第一本行政法学教科书《行政法概要》出版21,行政行为概念界定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后,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争论。目前,我国学者关于行政行为概念的观点约有近十种之多,远非前期有些学者归纳的最广义说、广义说、狭义说和最狭义说所能概括。22通说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对外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是仅指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还是包括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何谓“直接”与“间接”产生法律效果?法律效果是仅指行政法律效果,还是包括民事法律效果?学者们的认识也不尽一致。23因

20白鹏飞先生所著《行政法总论》为我国第一本行政法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此外,白鹏飞先生还著有《行政法大纲》、《行政法各论》等行政法学著作。另外,范扬著《行政法总论》,上海商务

印书馆1935年版;赵琛著《行政法总论》、《行政法各论》,分别为上海法学编译社1931年版、1932年

版;朱章宝著《行政法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程邻芳、陈思谦译[日]美浓部达吉著《行政

法撮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等等。

21该书认为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行政机关的法律的行为与事实的行为、抽象的与具体的行为及单方的与多方的行为等。参见王岷灿主编:《行政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97—99页。

22参见许崇德、皮纯协主编:《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09页;张尚鷟主编:《走出低谷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133页。根据本书的归纳,我国学者关于行政行为概念的观点大约有八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五节的相关内容。

23有学者认为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的简称。参见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187

页;也有学者认为,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属于“准行政行为”,由于其将“行政行为”界定为行政主

体行使行政权力对外产生法律效果的执行公务行为,即行政法律行为,因此该学者实际上认为间接产生

法律效果的行为为“准行政法律行为”。见叶必丰:《行政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何谓“直接”与“间接”产生法律效果,学者们的认识并不相同。例如,对于抽象行政行为,绝大多数

学者认为其是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其是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见章志远:

《行政行为效力论》,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方世荣:《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

社1996年版,第92页。在法律效果上,是仅指行政法律效果还是包括民事法律效果,也有不同的认识。

见王连昌主编、张树义副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117页;杨解君:《行政

行为初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许崇德、皮纯协主编:《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此,通说的行政行为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其实也并不明确。可以说,我国学者对行政行为概念界定问题的研究,至今一直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在以往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缺乏法哲学理论、宪政理论、法治理论的根基与支点、未能充分考虑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与司法体制、与宪政和法治实践的需要相脱节等诸多缺陷。许多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粗糙,往往只是武断地对行政行为概念进行定义,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所谓的研究成果既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也无法满足宪政和法治实践的需要。符合宪政和法治实践需要的行政行为概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这正是本章试图予以回答的问题。

作为一个法律术语,行政行为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使用。但关于行政行为的概念,一直是学术上的理解,法律上并无一个明确的界定。学者们关于行政行为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着相当的混乱和分歧。行政行为概念上的混乱和分歧已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理论的健康发展,这一现状急待改变。建立统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已成为行政法学的当务之急。具体而言,研究行政行为的概念界定问题,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一,深化行政行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需要。

行政行为概念是行政行为理论的基石性范畴,是整个行政行为理论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行政行为概念是行政行为理论最重要、最核心的范畴;离开了行政行为这一核心范畴,其它的概念或范畴就会相互孤立,内涵无法确定和识辨。同时,行政行为概念也是最混乱、最需要研究的一个范畴。深入研究行政行为的概念界定问题,科学地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行政行为理论的一系列中心范畴和基本范畴,才能最终建立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的行政行为理论范畴体系。伴随着我国行政法学的发展,我国的行政行为理论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至今尚未建立科学的行政行为理论体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行为概念这一基石性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说行政行为概念的非科学性。行政行为理论是关于行政行为的概念、分类、效力、责任等的一系列观点和学说。行政行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与行政行为的分类、效力、司法救济、法律责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密切相关。行政行为概念的非科学性,已严重地影响了行政行为理论的科学性及科学的行政行为范畴体系和科学的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建立。深入研究行政行为的概念界定问题,科学地界定其内涵与外延,是构建科学的行政行为理论体系的需要。

第二,厘清行政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范围的需要。

在我国,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对行政活动的理论概括,是与民事行为相对的一个概念。与民事行为不同的是,行政行为是特定主体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在立法上,行政行为应该属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而民事行为则应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因此,对行政行为的规范和调整,采用公法的方法和规则;对于民事行为的调整和规范,则采用私法方法和规则。研究行政行为概念的界定问题,科学地界定其内涵与外延,是厘清行政法与民法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的需要。

第三,深化行政程序法的研究,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需要。

各国行政程序法对行政行为的分类均不相同。例如,《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1946年)把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和行政裁决两类;《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1997年)主要规范行政行为和行政合同;《日本行政程序法》(1991年)主要规定申请处分程序、不利益处分程序和行政指导程序。在我国,要深化行政程序法的研究,制定行政程序法典,就必然要加强行政行为理论的研究,解决行政行为的概念、分类、效力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所以,科学地界定行政行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在行政程序法中做出最妥当的程序安排,是制定行政程序法的需要。如果对行政行为概念不进行透彻的研究,就必然会对行政程序的研究和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造成直接的困难。例如,行政指导、行政合同是否是行政行为,是否需要在行政程序法中予以规范;等等。

第四,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的需要。

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对行政活动的理论概括。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活动总是表现为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各种形态的行政行为。科学地界定行政行为的内涵与外延之后,在对行政行为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行政行为予以模式化,即行政行为的类型化,既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需要,也是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根本要求。

第五,推动行政诉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相关行政诉讼制度的需要。

就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来说,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分别适用不同的诉讼程序。按照我国所继受的大陆法系的法律文化,我国将来也不可能采用普通法系的作法,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适用同一诉讼程序。在我国,某一行为是民事行为还是行政行为,是其进入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行政行为概念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紧密相联,直接涉及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和制度。例如,一个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行为,对相对人来说,是其能否获得行政诉讼救济的前提;对人民法院来说,是其是否有权进行司法审查的前提;对行政机关来说,又是其是否接受司法审查的前提。在科学地界定行政行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后,对可诉的行政行为进行科学的分类,使每一类型的行政行为适用不同的诉讼类型,这是实现诉讼类型化的需要。因此,行政行为概念与诉讼的类型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当然,行政行为概念与行政诉讼的联系还不限于这些,与其它的行政诉讼理论及制度也有一定的联系。深入研究行政行为的概念界定问题,无疑是推动行政诉讼理发展和完善相关行政诉讼制度的需要。

二、行政行为概念界定的原则与要求

理论必须为实践服务,从我国的宪政和法治实践来说,作为行政行为理论之一部分的行政行为概念,还必须适应整个宪政和法治实践的需要。因此,不能孤立地考虑行政行为的概念界定问题,而是必须将其置于我国的宪政与法治实践的总体框架中予以考虑,即必须从宪政与法治实践的需要出发对行政行为概念予以界定。具体地说,行政行为概念的界定应坚持如下几项原则和要求:第一,必须适应行政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需要。在我国,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对行政活动的理论概括,是与民事行为相对的一个概念。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行政行为是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而民事行为则是与行政职权无关的行为。在立法上,行政行为应该属于行政

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而民事行为则应该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因此,对行政行为的规范和调整,一般采用公法的方法和规则;对于民事行为的调整和规范,则适用私法方法和规则。界定行政行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时,应使其涵盖所有的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如此一方面能够厘清行政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公法对所有的具有行政职权因素行为的全面规范和控制,有利于行政权力运行的法治化。

第二,必须与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及司法体制相适应。我国近代的法律文化基本上在移植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及公法与私法的二元化也已成为我国法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现在司法体制上,我国采取在人民法院内部设立行政审判庭和民事审判庭,分别审理行政案件和民事案件,行政诉讼程序独立于民事诉讼程序。即使将来我国的法律文化和司法体制有所发展和变化,但行政诉讼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的分离应该说是不可能改变的。也就是说,绝不可能采用英美法系的作法,行政案件和民事案件适用同一程序进行审理。行政行为是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而民事行为则是不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二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为,即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分别属于行政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某一行为是民事行为还是行政行为,也是提起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基本前提。基于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及司法体制的考虑,在界定行政行为概念时,应使其包括所有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而不能有所遗漏。如果某一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被界定在行政行为的范围之外,一方面有可能会使该行为得不到公法的调整和规范,另一方面在其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相对人也无从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也无从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另外,在我国,人们已习惯于从形式意义上来理解和认识“行政”及“行政行为”,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行使实质意义的行政权力的行为,不应界定在行政行为的范围之内,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混乱。当然,我国行政法上的行政行为,应该是以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行为为主体、以实质意义上的行政行为为补充的,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个人的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也应该属于行政行为的范畴。

第三,必须适应行政诉讼实践的需要。行政行为概念与行政诉讼实践密切相关。在法国,某一行为是否为行政行为,一度成为划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管辖权的依据,并且行政行为概念曾经随着法国行政法院权利保护范围的扩大而作相应的扩大。在德国和奥地利,其行政诉讼也一度奉行“无行政行为,则无行政诉讼”的原则。某一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行为,也是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的前提。为了扩大权利保护的范围,德国的行政法院曾一度事实上而不是概念上扩展行政行为的范围。1960年颁布的《联邦德国行政法院法》放弃了行政诉讼与行政行为的联系,行政诉讼向所有的公法争议开放。否则,德国的立法很可能要修改行政行为的定义,以适应行政诉讼实践的需要。如果说法国的行政行为概念始终与行政法院的管辖范围紧密相联,那么德国的行政行为概念则经历了一个与行政诉讼紧密联系到最终断裂的过程。我国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提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其实也是行政诉讼实践需要的结果。行政行为概念的界定必须符合行政诉讼实践的需要,而不能与行政诉讼实践的需要相脱节。“行政行为概念的产生、存在都是为了适应行政诉讼实践的需要,绝不是学者们为了拼造理论体系而杜撰出来的,它是人们在行政诉讼基础上对行政活动的理

论抽象”24。这句话也许并不准确,但至少说明了行政行为概念与行政诉讼实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第四,必须适应行政行为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行政活动方式的不断丰富及行政法治实践的不断发展,行政行为理论也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如此方能跟上不断发展的行政法治实践的需要。我国目前的行政行为理论,已明显不能适应行政法治实践乃至整个法治实践的需要,必须予以发展和完善。在对行政行为概念进行界定时,必须适应行政行为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第五,必须与汉语语言文化中既存的“行政行为”概念保持基本上的一致性。在汉语语言环境中探讨行政行为概念的界定问题,必须注意行政行概念与汉语语言文化中既存的“行政行为”概念在含义上的一致性问题。这是因为,概念是通过语词表达的,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与语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脱离语词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某一语词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往往有着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含义,行政行为概念亦是如此。在汉语中,行政行为这一概念是由“行政”对“行为”加以限定而形成的一个偏正词组,这一语词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已形成特定的一种或几种含义,成为整个汉语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行政法学理论是法律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是整个汉语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行政法学理论中的“行政行为”概念必须与汉语语言文化中既存的“行政行为”概念在内涵上保持基本一致性。如果二者之间缺乏一致性且差异太大,就会造成行政法学理论上的“行政行为”与汉语语言文化中既存的“行政行为”概念在含义上的冲突或不一致,从而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因此,我们在行政法学理论上界定行政行为概念时,应使之尽可能地与汉语语言文化中既存的“行政行为”的一般含义保持基本一致性,至少不能差异太大。

第六,必须与相关学科中的“行政行为”概念的保持通约性25。行政行为这一概念除了行政法学上使用之外,还在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上得以大量使用,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行为概念必须与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中的行政行为概念保持通约性。26如果能够保持完全一致更好,如果不能,也应尽可能地在含义上基本上保持一致。在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对话、交流与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相互借鉴各自的研究成果,对各个学科的发展都很有裨益。行政法学的产生不过短短的近二百余年的历史,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非常年轻的学科,尤其需要借鉴、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在行政行为概念界定时,使其与其它学科中的

24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25我国的行政法学长期以来忽视了与其它学科在同一问题上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相同的词汇和命题缺乏通约性是行政法学的理论弱点之一。参见包万超:《作为严格社会科学的行政法学》(上),载1999年3月26日《法制日报》。

26行政行为是行政管理学与行政法学、政治学等学科共同使用的概念,但他们研究的角度是不同的,行政

管理学注重从管理的技术化、管理的科学化的角度对行政行为进行研究,更多地是探索行政行为的发展

规律、结构、过程以及行政行为与行为管理等因素的关系,从而为实现行政效率的最大化、行政管理的

科学化提供理论基础;而行政法学对行政行为的研究,则是着重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行政行为的概

念、特征、分类、内容与形式、效力及法律责任等。尽管二者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行政行为在两个

学科中的涵义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行政行为概念保持通约性,这将有利于行政法学同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其它学科之间的沟通、对话、交流与合作。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共同使用的概念,但它们的研究角度是不同的。例如,行政管理学注重从管理的技术化、科学化的角度对行政行为进行研究,更多地是探索行政行为的发展规律、结构、过程以及行政行为与行为管理等因素的关系,从而为实现行政效率的最大化、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基础,而行政法学对行政行为的研究,则着重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内容与形式、效力、法律责任等问题。尽管二者研究角度不同,但行政行为在两个学科中的涵义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三、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事物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所谓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为一类事物共同具有并且仅仅为该类事物具有的属性,也就是决定某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其它事物的属性。概念舍去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地概括和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具有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的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对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通常也可以称之为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则是指具有概念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对象的范围,通常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事物概念的界定,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着反比的互动关系,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

为结束分歧,建立统一的行政行为概念,学者们提出了统一行政行为概念的两条路径, 即采纳“狭义型”行政行为概念或“广义型”行政行为概念。前者主张借鉴德、日等国的行政法学说及立法成果, 扩大行政行为内涵和缩减行政行为的外延, 把行政行为局限在“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决定”上,使其与“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新型行政行为相并列,处于同一位阶,保持概念自身逻辑的严密性。此时,“行政行为是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或个人行使行政权,就具体事项针对行政相对人所作的直接产生外部法律效果的行为”。27后者则坚持宽泛主义的立场,缩小行政行为的内涵和扩大行政行为的外延,认为行政行为既包括单方行为也包括双方行为,既包括外部行为也包括内部行为,既包括行政法律行为也包括事实行为。28两种思路和方法各有千秋,并不存在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哪一种方法更加适合我国的实际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广义型”的行政行为概念比较可行,理由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广义型”的行政行为概念既适应了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要求,又可以把各种新型的行为,如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计划等纳入行政行为的范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第二,“广义型”行政行为概念与现行法律的规定相契合,有利于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简言之,《若干解释》采用的是“广义型”行政行为概念,拓宽了行政行为的范围。在修改《行政诉讼法》时, 只要正式采纳“广义型”行政行为概念, 那么把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政指导、内部行为等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需考虑时机是否成熟——而不必跨越国度去寻找理论支撑。此外,在明确受案范围后, 可根据各类行政

27章志远:《行政行为概念重构之尝试》,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 年第4 期;杨建顺:《关于行政行为理论与问题的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1995年第3 期。

28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版,第513 页。

行为的特征确立不同的诉讼程序和诉讼规则, 以方便各类行政纠纷的解决。

第三,“广义型”行政行为概念符合我国社会公众的认知习惯和汉语的使用规则。29

确定了行政行为概念“狭义型”或“广义型”的基本方向之后,就是行政行为概念的具体界定了。界定行政行为的概念,从行政行为应该具备的要素入手比较可行。行政行为究竟应该具有哪些构成要素?前已述及,行政法学上的行政是指公共行政,是行政主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组织、管理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活动的高度抽象和理论概括。因此,行政行为首先必然是行政主体的行为。由此,我们找到了行政行为的第一个构成要素——行政主体要素。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 非行政主体的行为不属行政行为。是否行政主体所有行为都是行政行为?如果不是,它们的哪些行为应该界定在行政行为的范围之内?行政主体的行为,按其与行政职权的关系,有行政职权行为与非行政职权行为之分。行政主体在以民事主体身份进行民事活动时,其行为是非行政职权行为,为民事行为。至此,我们找到了行政行为的第二个构成要素——行政职权要素。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是否行政主体的职权行为都应该属于行政法学研究的行政行为?行政主体的哪些职权行为应该界定在“行政行为”的范围之内?其实,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上的行为,必然具有法上之行为的一般特征,亦即行政行为必然是受法律调整、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故行政行为实际上还具有第三个构成要素——法律效果要素。

根据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行政职权和法律效果三个要素,可以对行政行为的概念可作如下的界定: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作出的具有一定效果的行为,包括行政法律行为、准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因此,本书对行政行为概念的界定,实际上是采用了行为主体、行政职权和法律效果三种综合因素为标准。按照这样的界定,行政行为概念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行政主体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在主体上具有特定性30,这是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要素。其它任何主体的行为,不构成行政行为。

第二,行政行为的行政职权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行政职权要素。具有行政职权因素的行为包括行使行政职权和不履行行政职责两种形态。行政主体不履行行政职责时的不作为,是行政职权行使的一种表现形式。

29江必新、李春燕:《论统一行政行为概念的必要性及其路径选择》,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1期。

30从我国的宪政体制、司法制度和法律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考虑,我国行政法上的行政应是以形式意义的行政为主体、以实质意义的行政为补充的行政,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个人及社会自治组织基于行政职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活动。立法机关及司法机关的立法与司法活动以外的执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活动,则不应属于行政的范畴。因此,行政行为的主体也应理解为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个人及社会自治组织。目前,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功能尚定位于行政诉讼,将来必然扩大到除宪法诉讼以外的所有公权力诉讼。此时,尽管立法机关及司法机关的立法与司法以外的执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为不属于行政行为范畴,但其产生的有关公法争议同样能够在行政诉讼中加以解决。因此,行政行为的主体限定于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个人及社会自治组织,并不会影响其在实践中的功能。

第三,行政行为的公法行为性。行政行为是一种公法行为,是依据公法作出或应受公法调整的行为。公法是关于公共权力的组织、行使以及对公共权力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私法是关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不是行政主体的所有行为都是行政行为,只有依据公法或受公法调整的行为才是行政行为,依据私法作出或受私法调整的行为,则不是行政行为。突出强调行政行为的公法行为性,有利于以公法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控,这对当代中国的行政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行政行为既包括行政主体的单方行为,也包括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双方或多方行为。单方行为,如行政决定;双方或多方行为,如行政合同。

第五,行政行为既包括直接、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法律行为、准行政法律行为,也包括不一定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事实行为。

美国著名的批判法学家罗伯特·昂格尔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传统理论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将不可避免。而“只有根据新出现的社会条件带给我们的问题,重铸社会理论的概念工具和方法论工具,我们才能走出这种困境”。31行政行为概念的重新界定,正是解决行政行为理论与宪政和法治实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需要。

对行政行为概念的如上界定,恢复了行政行为的本来面目。“行政”一词的含义,根据我国《辞海》的解释,其一是泛指各种管理工作,包括国家行政和私人行政;其二是专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活动,32即国家行政。在行政法学上,行政系指“公共行政”,是行政主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组织、管理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不同于私人行政。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行政行为就应该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的组织与管理的行为。行政权力是行政行为的本质内核,行政行为是行政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现代汉语中,“行政行为”应是一个含义较为宽泛的概念。另外,由于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的落后,至今没有一个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科学的行政行为概念,立法上也没有对行政行为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对行政行为的理解,一般是机关意义的行政行为,或者说是形式意义的行政行为,故其含义多被理解为“行政机关的行为”、“行政上的行为”,是一个含义较为宽泛的概念。对行政法上的“行政行为”作上述界定,与汉语语言文化中既存的“行政行为”概念在内涵上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性,恢复了行政行为的本来面目,有利于避免行政法学理论上的“行政行为”与汉语语言文化中既存的“行政行为”概念在涵义上的冲突或不一致,从而也避免了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行政行为应该包括行政主体的所有行政权力行为,即行政法律行为、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而不应仅仅用来指称行政法律行为。对行政行为作如此界定,使得行政行为、行政法律行为、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之间的关系既符合语言逻辑,也符合法理逻辑。另外,对行政行为作如此界定,使得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都是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研究行政行为时,就会一改过去只重视行政法律行为的研究及法律控制,不重视甚至忽视准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研究及法律控制

31参见[美]罗伯特·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3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普及本),第2252页。

的状况,充分实现对这三种行为中的行政权力的全面监控,也有利于实现行政权力运行的法治化。

上述广义型的行政行为概念,与相关学科中的“行政行为”概念保持了通约性,有利于行政法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沟通、对话、交流与合作。行政行为这一概念除了行政法学上使用之外,还在行政管理学等学科上得以大量使用。例如,在行政管理学上,行政行为一般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实施的各种活动。33有时,行政行为不仅是指行政机关开展的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除立法和司法之外的其他管理活动,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活动,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34对行政行为作上述界定,使得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行为概念与行政管理学等学科中的行政行为概念保持了通约性,这将有利于行政法学同行政管理学等学科之间的沟通、对话、交流与合作,对各个学科的发展都很有裨益。

上述广义型的行政行为概念,也为行政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在我国行政法学上,行政行为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是行政行为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和前提。按照我国目前通说的行政行为概念,行政合同、行政指导是否为行政行为,实属两说之间。而对行政行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上述界定之后,则无论是行政合同还是行政指导,均可在行政行为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随着现代行政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即使再出现一些新型的行政行为或行政管理方式,也可以在行政行为理论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这样的界定,无疑为今后行政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另外,上述广义型的行政行为概念,也为行政事实行为顺利进入司法审查从理论上开辟了道路。行政行为概念与行政诉讼实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采取在人民法院内部设立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行政诉讼程序独立于民事诉讼程序,行政行为是提起行政诉讼的前提。但由于通说的行政行为概念的外延狭小,已给行政诉讼的理论和实践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行政事实行为在我国成为司法审查的对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依通说的行政行为概念及《行政诉讼法》与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行政事实行为不是行政行为,当然也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其成为司法审查的对象既无理论上的依据也无法律上的依据。对行政行为作上述较为宽泛的界定,把行政事实行为界定为在行政行为的范围之内,首先,至少能从理论上为其进入行政诉讼开辟道路;其次,修改相关的法律规定,行政事实行为便能顺利进入行政诉讼。对行政行为概念作上述界定,解决了行政行为概念与行政诉讼实践需要相脱节的矛盾。

本质主义认为,人的理性能够客观、精确、完整地把握经验世界,能够透过千差万别的认知对象,准确无误地揭示出它们的共同特性。这种盲目渴求普遍性与共性、蔑视个性的本质主义观,已经受到现代哲学的冲击,正日益失去市场。“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语言观的分析让我们相信:现象世界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都存在大量我们当作一个集合体,但却无法用共同属性界定的情形”。35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可以使一个词可以用于全体,没有什么全体

33贺恒信:《试论行政行为的分析框架》,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34参见钱振明、钱志荣主编:《比较行政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35

张志林、陈少明:《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维特根斯坦,奥

地利哲学家,相关内容参见其著《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6—48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 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 ,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 ③有意后注意 ( 事先有预定目的 , 不需要意志努 力。 )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 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 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 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 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 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

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 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 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 2°左右;当头部保 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 10°左右的地方。见 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 互削弱和破坏。(2)相互加强 或协同。(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1)①格式 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M.Wertheimer )、考夫卡( K.Koffka )和苛勒( W.Kohler )。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 pdf )(1)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论述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1、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试论述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影响一个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提升领导的影响力 1、领导的本质是影响。领导行为的实施,组织或群体成员对领导者的信任和追随,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影响力。 2、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行为,因其面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性也就越强。 3、领导是与某种目标相联系的目的性很强的行为。 领导有效性的权变理论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能力、个性特征、工作行为倾向、权力类型、影响力等。 与下属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领导行为的关键,可弥补权力的缺乏。领导可以改变不一种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 四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P328 主要观点: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够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使下属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者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改善下属的心理状态,激励他们去完成工作任务或对工作感到满意,帮助下属达到目标。领导的作用在于: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提供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支持和奖励。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具体行政行为案例一

公安消防部门作出的火灾原因的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具体行政行为,鉴定书是行政确认。 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设定有下述三项: (1)具体行政行为标准。 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是指人民法院只受理因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争议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提的解释》明确界定了行政诉讼不予受理的案件,其余的行为均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人身权、财产权标准。 《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权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该款前7项首先列举了七类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而该款第8项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也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3)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标准。 所谓法律上利害关系,是指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直接影响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从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只要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实际上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了影响,只要不属于明确规定排除受理的事项,即使不属于列举的行政行为种类,人民法院也应该受理案件。 被告提出火灾事故原因以及责任认定仅仅是一种鉴定,而不是行政行为的观点是错误的。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所做的认定与技术鉴定有着本质区别。 1、从主体上看,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只能由公安机关依职权作出,责任认定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一项专有职权,而技术鉴定可以由具备专门知识、技能和资质的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作出,而鉴定机构一般属于非行政机关。 2、从产生的原因看,鉴定人的鉴定行为一般是基于指派、聘请或依当事人申请而产生,属消极的法律行为;而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只要有火灾事故发生,公安消防机构就必须对火灾事故现场进行处理,必须调查火灾原因,对当事人的火灾事故责任进行认定,属积极的法律行为。 3、鉴定人或鉴定机构可以依照规定向申请鉴定人收取一定数额的鉴定费用,属有偿服务;而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火灾原因调查或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时,不得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这是因为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责,它非依申请鉴定人的申请产生,而是依职权主动做出。 4、在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公安消防机构可以就某个技术性问题另行委托其他技术机构进行鉴定,然后依照有关事实和技术鉴定结论来进行划分、确认各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而技术鉴定则不允许鉴定机构再委托其他技术机构进行鉴定。 所以,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不具有鉴定的属性,而属于行政行为,且系具体行政行为。尽管从表面上看,火灾原因及责任的认定只是对火灾的责任作出了规定,但

基于环境行为学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醫院庭院環境規劃設計謝偉華 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李斌 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變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鎮為例李斌范佳純李華 江南自然村落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任燕;秦丹尼;李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俞国良王青兰杨志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8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0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9.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园林与景观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著,高校校前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3.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14.岳庆平、吕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15.株式会社建筑画报社编,日本绿色校园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6.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2 17.江浩波,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4 18.景观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和谐交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1 1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城市中国——中国式造城,动感杂志社,2005.09 20.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9 21.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 师,2000.02 22.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03 23.李晓艳,浅谈校园标识导向 系统设计,标识24.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华中建筑,2006.6 2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 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26.郭金菊,高晓霞,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河北工业科 技,2002.5 2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28.郑章毅,地面铺装更具人性化若干要 素,福建建筑,2004.5 29.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4.12 30.韩凌云、宋力,环境行为研 究与当代中国景观学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 31.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09 32.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2005.08 33.杨滔、姜娓娓,清华大学理学 院北院院落环境行为调查,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2001 34.李媛琴,深圳大学中心广场环境和使用行为 调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5.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 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36.王丽方、谭朝霞,清华大学北院景观设计随笔,中国园林,2001.02 3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38.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 报,2005.06 39.韩俊泰,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太原大学学报,2006.09 40.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 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华中建筑, 41.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中心岛解读,时代建筑,2005.03 4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43.[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 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6 44.[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4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 间·公共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46.[日]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8 47.[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

行为医学行为医学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行为医学》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的疾病均与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 ) A.46.7% B.56.7% C.66.7% D.76.7% 2、关于行为医学,不合适的叙述是()( ) A.多学科交叉学科 B.行为科学的分支学科 C.行为疾病学科 D.医学的分支学科 3、对行为医学的合适描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关注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 B.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 C.研究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 D.以上都是 4、行为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 ) A.医院 B.康复与预防机构 C.心理门诊 D.以上都是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行为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心理活动是人的内在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 B.没有心理活动就不会有行为 C.行为是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机制,行为医学重点研究行为与健康 6、行为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社会医学是把社会因素抽象出来,对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B.社会医学不重视行为的影响 C.行为医学也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 D.行为医学是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的因素来看 7、金代医家张子和治疗“卫德新之妻”一案中是()() A.我国古代“气功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B.我国古代“行为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C.我国古代“催眠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D.我国古代“认知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8、20世纪初树起“心理学-人的行为的科学”这面旗帜的心理学家是()() A.Freud B.Watson C.Wundt D.Pavlov 9、行为科学的正式名称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一次跨学科会议上由()提出。() A.社会学家 B.生物学家 C.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 D.心理学家

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纯粹的工作汇报、通知等行为,由于不会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因此不属于行政行为)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 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 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 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 三、行政行为的内容 1.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 2.科处义务或免除义务。 3.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 四、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 根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及适用力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两者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调整不特定的多数人和事,具体行政行为仅仅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这一点是最主要的区别。 2.能否反复适用不同。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一般效力,具体行政行为只具有个别效力。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有同样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而具体行政行为仅仅对于本次事项的处理有效,对于其他事项则不适用。 3.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抽象行政行为本身一般并不会直接导致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变化,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往往通过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对当事人发生作用。而具体行政行为对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直接作出决定,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这是最主要的认定标准。 4.行为程序不同。抽象行政行为程序接近于立法程序,一般要求有征求意见程序以及公布程序;具体行行为则强调调查程序以及听证程序,程序要求上有所不同。 5.救济途径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不受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而具体行行为一般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另外,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可以被申请行政复议,而具体行政行为一般都可以进入行政复议程序,予以审查。 具体行政行为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是判别具体行政行为的关键)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1.依职权的和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是行政机关是否以当事人的申请作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前者指行政机关不需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直接依职权采取具体行政行为;后者则需要经过当事人的申请,行政机关才能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 ——以沈阳市泉园广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沈阳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沈阳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目的 (3)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3) 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 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4) 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5) 1.3研究意义 (5)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6)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6) 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6)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7)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9) 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9) 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11) 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12) 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12) 4.1.1调查对象分析 (12) 4.1.2广场分析 (12) 4.2 市民的行为模式 (15) ——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15) 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9) 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9) 5.2 改进建议与措施 (19) 5.3小结 (20) 附录1 (22) 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22)

行为医学试题

行为医学试题 1.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的疾病均与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 A、46.7% B、56.7% C、66.7% D、76.7% 2.关于行为医学,不合适的叙述是() A、多学科交叉学科 B、行为科学的分支学科 C、行为疾病学科 D、医学的分支学科 3.对行为医学的合适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关注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 B、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 C、研究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 D、以上都是 4.行为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 A、医院 B、康复与预防机构 C、心理门诊 D、以上都是 5.行为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心理活动是人的内在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 B、没有心理活动就不会有行为 C、行为是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机制,行为医学重点研究行为与健康 6.行为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社会医学是把社会因素抽象出来,对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B、社会医学不重视行为的影响 C、行为医学也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 D、行为医学是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的因素来看 7.金代医家张子和治疗“卫德新之妻”一案中是() A、我国古代“气功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B、我国古代“行为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C、我国古代“催眠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D、我国古代“认知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8.20世纪初树起“心理学-人的行为的科学”这面旗帜的心理学家是() A、Freud S B、Watson JB C、Wundt W D、Pavlov I 9.行为科学的正式名称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一次跨学科会议上由()提出 A、社会学家 B、生物学家 C、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 D、心理学家 10.1967年提出“行为医学”一词的是() A、Freud S B、Birk L C、Wundt W D、Pavlov I 11.在耶鲁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行为医学大会是在()年 A、1967 B、1970 C、1977 D、1987 12.我国行为医学的萌生可以从()年开始算起 A、1977 B、1979 C、1981 D、1987 13.我国首届行为医学学术会议于()年在天津召开 A、1987 B、1990 C、1991 D、1999 14.行为医学研究涉及的重要理论有() A、行为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以上都是 (三)多选题 1.关于行为医学的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掌握了有关行为改变的原因,就有可能实现对行为的控制,进而促进人的健康 B、行为医学从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入手,力图通过改变行为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C、行为医学的出现,补充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足,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D、行为医学有助于预防、临床等领域的工作者根据人类行为规律开展行为互动,使人们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健康行为 E、心理学、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掌握行为医学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整体的医学观、健康观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具有特定性和直接性。它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并对特定对象的权利义务作出决规定。而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他调整的是不特定多数人以及多件事项。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1行政许可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即行政许可时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法律一般禁止的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法律行为。 2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 行政许可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行政许可以禁止义务的存在为前提。行政许可的内容是直接赋予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和资格。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通常为要式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的设定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设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却须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和征用 行政征收的含义和特征 行政征收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方强制的无偿的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其特征为强制性,无偿性法定性。 行政征收的内容与分类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行政征收的内容主要有1税收征收,2建设资金征收3资源费征收4排污费征收5管路费征收6滞纳金征收 以行政征收发生的根据为标准可以分为三大类,因使用权而引起的征收。资源费建设资金征收可以归入此类,因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引起的征收。税收管理费的征收均可归入此类。3 因违法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排污费滞纳金的征收可归入此类。 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有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 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后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转移,从行为的标的看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与财产。而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从能否取得的补偿来看,征收是无偿的,而征用一般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相应的经济补偿。 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概念特征及主要形式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行政确认具有如下特征,他是要式行政行为。它是羁术行政行为。他的外部表现形式往往为技术鉴定书等。在较大程度上受技术规范的制约,并由此决定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和义务。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

组织行为学作业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 4 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2、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1、跨学科性(综合性):多学科综合研究(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2、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 3、权变性:随机制宜性,理论体系不断发展 4、科学性: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综合分析,实验方法) 5、适用性(应用性):理论、方法、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6、系统性: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与管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与组织行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有密切关系。 3、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答: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积极发挥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4、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答:科学管理学派阶段、行为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阶段、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5、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实用性等特点6、简述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晕轮效应是指由于对认知对象某一特点的过分关注导致的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晕轮效应并不是随机发生的,研究表明,在下面这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当被知觉的特质在行为表现上模棱两可时,当这些特质含有道德意义时,当知觉者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来判断特质时。 7、简述社会人理论的要点。 答:社会人人性理论由梅奥教授在霍桑工厂实验后提出的一种人性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人是组织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组织成员有着复杂个性与复杂的社会需求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主要观点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有:(1)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要而引起工作动机的,并且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工业革命与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的关系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的关系 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规范文件和非规范文件。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简而言之,即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联系:每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实际上都是以抽象行政行为为基础的,都是在执行一个抽象行政行为的规定。 区别:1、二者的本质区别。(1)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不同。(2)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引起行政诉讼;而抽象行政行为不能。2、具体行政行为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事项而作出的行政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则是针对不特定对象,不特定行为、事项而作出的行政行为。3、具体行政行为能对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事项直接产生法律后果,而抽象行政行为则不能。4、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一样,都有程序的要求,未经法定程序,其行为无效。但是,在程序的具体内容上,却有重大区别。5、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表现形式为行政许可证、行政强制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裁决书等。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表现形式为各类规范文件,如法律文本、行政决定、行政命令、行政措施等。 6、作用不一样。通过具体行政行为调整国家与特定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抽象行政行为调整国家与普通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7、抽象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具体行政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的具体运用。 8、法律救济途径不一样。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救济。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抽象行政行为有错的,只能对依其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在申请行政复议的同时,提请行政复议机关一并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9、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存续期间不同。

行为医学模拟试题

附录: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行为医学—— 2.行为动力定型—— 3.挫折-攻击理论—— 4.主动疾病行为—— 5.心理行为评估—— 二、单选题(从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填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不能遵循“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理论() A、单胺氧化酶基因的突变与冲动性暴力有关 B、阅读障碍则与15 号或6号染色体上的位点有关 C、亨廷顿舞蹈病 D、幼时受到虐待且携带编码低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几乎 是幼时受虐待但携带编码高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两倍 2. 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中,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及该 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几率和可能性被称为() A、感知到的益处 B、感知到的威胁 C、感知到的易感性 D、感知到的障碍 3.摄食行为的快乐论机制认为,对摄食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是() A、网状系统 B、奖赏系统 C、丘脑 D、运动皮层 4.按习惯的价值,习惯可分为() A、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B、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 C、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D、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5.学者们在脑内和脊髓相继发现存在阿片受体,其中与阿片类镇痛与欣快作用

模拟试题一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行为医学—— 2.行为动力定型—— 3.挫折-攻击理论—— 4.主动疾病行为—— 5.心理行为评估—— 二、单选题(从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填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不能遵循“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理论() A、单胺氧化酶基因的突变与冲动性暴力有关 B、阅读障碍则与15 号或6号染色体上的位点有关 C、亨廷顿舞蹈病 D、幼时受到虐待且携带编码低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几乎 是幼时受虐待但携带编码高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两倍 2. 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中,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及该 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几率和可能性被称为() A、感知到的益处 B、感知到的威胁 C、感知到的易感性 D、感知到的障碍 3.摄食行为的快乐论机制认为,对摄食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是() A、网状系统 B、奖赏系统 C、丘脑 D、运动皮层 4.按习惯的价值,习惯可分为() A、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B、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 C、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D、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5.学者们在脑内和脊髓相继发现存在阿片受体,其中与阿片类镇痛与欣快作用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 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 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 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檀文佳U 14700 黄唯U 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 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上的重要制度和行政法学上的重要概念。行政诉讼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提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和1999年对此作出过两次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诉讼程序角度进行的,但是为阐明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了基础。 1991年的司法解释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1999年的司法解释改变了表达方式,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解释同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结合起来。首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法诉讼的受案范围;然后再列举提出不属于这一受案范围的六种行政行为。1999年的解释认为,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的行政行为,是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有关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作为和不作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包括了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上述解释和认识的出发点和作用,是通过解释行政行为的内涵来确定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这与行政法上具体行政行为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从理论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对有共同法律特征的一类行政措施的概括,赋予具备这些特征的行政措施以确定的法律效果,形成一个特定的法律制度。这些共同法律特征具有构成要素的性质。因此了解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途径,就是认识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法律特征,并且以此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是狭义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政职权行为。这种意义上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其构成要素与行政事实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为、刑事法行为区别开来。构成上述意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各项:?

行为医学考试题济宁医学院

龙老师汇总 第1、2章 一、单选题 1.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 A )的疾病均与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 A、% B、% C、% D、% 2.关于行为医学,不合适的叙述是( C ) A、多学科交叉学科 B、行为科学的分支学科 C、行为疾病学科 D、医学的分支学科3.对行为医学的合适描述正确的是( D ) A、主要关注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 B、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 C、研究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 D、以上都是 4.行为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 D ) A、医院 B、康复与预防机构 C、心理门诊 D、以上都是 5.行为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C ) A、心理活动是人的内在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 B、没有心理活动就不会有行为 C、行为是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机制,行为医学重点研究行为与健康 6.行为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B ) A、社会医学是把社会因素抽象出来,对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B、社会医学不重视行为的影响 C、行为医学也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 D、行为医学是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的因素来看 7.金代医家张子和治疗“卫德新之妻”一案中是( B ) A、我国古代“气功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B、我国古代“行为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C、我国古代“催眠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D、我国古代“认知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8.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称为( B)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9.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称为( B ) A、负强化 B、惩罚 C、消退 D、替代强化 10.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照某种行为去行动,属于(A )A、社会学习 B、观察学习 D、模仿 D、自我强化 11.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中,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及该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几率和可能性被称为( C) A、感知到的益处 B、感知到的威胁 C、感知到的易感性 D、感知到的障碍 12.TTM最初用于对( B )的干预研究 A、艾滋病预防 B、吸烟行为 C、饮食行为 D、酒精滥用 13.提出合理行为理论的学者是( A ) A、Fishbein和Ajzen B、Wolpe C、Hochbaum 和Rosenstock D、Prochaska 14.认知治疗的特点是(A ) A、强调个体认知的作用 B、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C、强调条件反射的作用 D、强调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15.在艾利斯的ABC理论中,属于“B”的是( B ) A、某人最近失业 B、离婚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 C、焦虑症状 D、哭泣 二:多选题 1 .行为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CE ) A、健康人 B、环境的作用 C、有行为问题的人 D、心理现象 E、动物行为医学 2.行为医学研究中,要做到被试知情同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