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生态学的定义及沿革

1

美国耶鲁大学的生态学家Lindeman提出了生态学中能量流动的( D)

A、霍普金斯定律

B、范霍夫定律

C、阿伦定律

D、十分之一定律

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C )之间作用关系的科学。

A、生物

B、人文

C、环境

D、天敌

3

达尔文认为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物竞天择/natural selection/优胜劣汰)的结果,解释了物种适应的本质。√

4

《诗经》曾记载“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较早地描述了共生现象。×

5

Theophrastus著有《植物的群落》,被认为有史以来最早的一位生态学家。√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

1

人文学和生态学有哪些共同点?(BC )

A、都研究环境污染

B、都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C、都研究生活或生存方式

D、都研究艺术

2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下了一个多数学者都能接受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指人类修养的积累。×

3

句子,可以说是字的生态环境。√

生态理念

1

舟山渔场处于典型的( C)。

A、垂直分布带

B、富营养化区

C、生态交错带

D、贫营养化区

2

复活节岛(AC )

A、曾经有高大的棕榈树

B、一直居住着波利尼西亚人

C、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D、一直有巨石像

3

一般而言,(AD )因为污染物积累较少,因此,食用相对安全。

A、应季食品

B、反季食品

C、肉食

D、植物食品

4

利他就不会利己。×

5

人定胜天。×

生态法则

1

从生态位角度看,不同人有不同的职业及工作模式,没有最适合,只有最好。×

2

素食有利于减少有毒物质的摄入,其原因在于,素食便宜,有利于饮食安全。×

3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物种的高多样性。√

4

熊猫的拇指并不适合抓握竹子,因为它是由腕骨进化来的,远不如拇指用起来方便。这说明熊猫的进化适应是不完美的。√

5

动物的应激反应对动物生存而言永远是有益的。×

6

从对有毒物富集的角度看,肉食比素食更安全。×

纬度及温度对文明的影响

1

马克思曾经说,资本的祖国不是在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D)。

A、寒带

B、北亚热带

C、南亚热带

D、温带

2

历史上,高纬度的国家经济模式以( A)和副业为主,男女的能力差别不大。

A、渔牧业

B、工业

C、农业

D、商业

3

一般而言,从雨林到极度干旱森林,人口在生态环境条件处于中段的干旱森林和湿润森林易达到(B )

A、最小值

B、最大值

C、平均值

D、无规律

4

历史上,战争发生常常是因为气候(AC )。

A、变冷

B、变热

C、变干旱

D、变湿润

5

在古代,鲁国的史官发现,多数国家大事发生在(CD )两季.

A、冬

B、夏

C、春

D、秋

6

身土不二,是指吾身出于此土,身土不可分离。√

土壤及水资源对文化的影响

1

历史上,“里”最初并不是长度单位,而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单位,最初,(B)组成一个里。A、

10户

B、

25户

C、

50户

D、

100户

2

兰州大学张平中教授通过对石笋氧同位素的研究证明,每当夏季季风减弱,历代王朝开始兴;每当夏季季风增强,历代王朝开始衰。×

3

虽然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水资源的匮乏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4

历史上,由于土壤盐碱化逐年加重,最终导致苏美尔文明的衰亡。√

饮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

1

多数西方国家属于( C),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却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因此食品以肉类为主。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湿润气候

2

在自然界,(AD )。

A、肉食动物爆发力强但持久力弱

B、草食动物爆发力强但持久力弱

C、肉食动物爆发力弱但持久力强

D、草食动物爆发力弱但持久力强

3

由于受地域影响,我国的饮食文化特点总体上可以概括为(AC)。

A、南甜北咸

B、南咸北甜

C、东酸西辣

D、西酸东辣

4

处于中纬度的中国属于农耕社会,农业发达,饮食结构( BC)

A、以肉食为主

B、以谷物为主

C、肉类较少

D、以奶制品为主

5

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饮食营养的影响,身高明显地呈现出(BD )的特点。

A、“南雄北秀”

B、“北雄南秀”

C、“东高西低”

D、“西高东低”

6

物候是指动植物生活周期及生长发育节律与气候密切相关的现象。√

7

由于饮食营养的影响,身高明显地呈现出“南雄北秀”和“东高西低”的特点。×

8

二十四节气适用于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大陆性气候的地理区域以及海洋性气候和高纬度地区。×

9

西方有种提法叫“you are what you eat”指的是一个人的饮食特点决定了他属于什么类群,物以类聚,人以食分。√

10

北方人摄入的盐多,所以高血压发病率远高于南方。我国南方人喜爱甜食,高血脂症、糖尿病、龋齿的发病率较高。√

生态对语言的影响

1

世界上与雪有关的词汇较多的一种语言是(D)

A、希伯来语

B、印度语

C、英语

D、爱斯基摩语

2

“呼玛”是达斡尔语,包含了以下信息(ABC )。

A、高山峡谷

B、不见阳光

C、急流

D、呼喊

3

与南方方言相比,北方方言(AD )。

A、多平舌

B、多卷舌

C、舌尖发音相对较多

D、舌根发音相对较多

4

“活”字较早的字形说明有水有根就能活。√

5

在生态学中,“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主要是指生物的种群关系,例如相生相克、竞争与共生。√

地域文化

1

西北地区房子“半边盖”还有利于(D )。

A、保暖

B、美观

C、防沙尘

D、收集雨水

2

广袤的黑土地、寒冷的气候促成了东北方言的豪迈。√

3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是因为蜀道难。×

4

“巴”文化以重庆为代表。√

5

由于地处海陆生态交错带,文化兼容并蓄,海派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创造性。√

适应的特点

1

阑尾的存在说明进化适应是不完美的。√

2

登山者乘直升飞机飞到山前的最后一个小镇开始登山有利于节省体力从而征服高山。×

3

中国人对“苦”最敏感高于其他人群。√

4

多数食虫鸟怕吃颜色鲜艳的毛虫,所以,对昆虫而言,颜色鲜艳是完美无缺的一种适应×

5

由于有TAS2R16基因,中国人普遍具有充分敏感的苦味感觉,能够通过味觉判断食物是否含有毒性。√

6

北美亚口鱼的北方种群对低温酶编码的等位基因较多,而南方种群对高温酶编码的占优势。√

趋同及趋异适应

1

北美洲的仙人掌、非洲的大戟的茎均呈肉质带刺,这属于(C )

A、拟态

B、趋异适应

C、趋同适应

D、协同进化

2

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仅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3

趋异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不同。√4

同一种生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不同。这种适应我们称其为趋同适应。×

人种的地域差别

1

在寒冷地区,同种恒温动物个体相对于其它地区大,而相对面积小,相对散热量少,这是( D)。

A、阿朔夫规律

B、葛洛格定律

C、阿伦定律

D、贝格曼规律

2

(B )的白人的高鼻梁有利于预热冷空气,体表毛发密稠,有利于防寒。

A、炎热地区

B、寒冷地区

C、潮湿地区

D、干旱地区

3

恒温同种动物其身体突出部分所占比例与外界环境温度因子相关,这属于(C )

A、阿朔夫规律

B、葛洛格定律

C、阿伦定律

D、贝格曼规律

4

( C)倾斜的凤眼和眼睑内的皱褶有利于防止风沙进入眼睛。

A、白种人

B、黑种人

C、黄种人

D、澳洲人

5

黑人爆发力强,是因为(AD )。

A、红细胞含量多

B、B.吸收阳光多

C、寿命短

D、肌纤维能够进行更多无氧呼吸

6

下面哪些现象可归类于阿伦定律?(ABCD )。

A、热带兔子腿长

B、北极熊耳朵小

C、黑人坐高比小

D、爱斯基摩人腿短

7

一些国际知名的网站基本上都能在中国找到类似的“山寨”版。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趋异适应×

种群繁殖对策

1

一般而言,在( BC)的生镜中,无性繁殖更为有利。

A、资源匮乏

B、竞争不激烈

C、生物密度较小

D、环境不可预测

2

无性繁殖有以下优势(AC )。

A、增殖迅速

B、可变异

C、遗传上所付代价小

D、抵抗逆境

3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的一部分或未受精的卵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4

生物的繁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

5

蚜虫在条件较好的春夏为有性繁殖,卵为单倍体;在而在寒冷的秋季则为无性繁殖,卵为2倍体。×

6

雄性动物的生殖对策是广种薄收,多多益善。雌性动物的生殖对策是生殖细胞质高量少。√种群增长模式及数量调节

1

人类的战争是较为典型的(A )。

A、内因调节

B、外因调节

C、内外因调节

D、外源性调节

2

内因调节是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动因在于种群内部,例如(ABC )等。

A、内分泌调节

B、行为调节

C、遗传调节

D、捕食

3

逻辑斯蒂增长是指没有环境阻力的种群增长模式。×

4

与外源性调节不同,内源性调节强调了种群个体的异质性。√

人口的增长

1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的人口增长,即(ACD )。

A、工具的使用

B、文字的使用

C、农业的兴起

D、工业革命

2

到了清朝以后,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中国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3

生育率是指新出生的婴儿占人口的比率。×

自然界的r,k-对策

1

( B)的防御和竞争能力不强,但出生率高,适应性强,扩散及恢复能力也强,不容易灭绝。

A、K-对策者

B、r-对策者

C、植物

D、动物

2

以下哪些生物趋向于采取r对策?BC

A、大象

B、蝗虫

C、小草

D、榕树

3

r-对策是指生物所采取的( AC)的生态对策。

A、低寿命

B、大个体

C、高扩散能力

D、低死亡率

4

在生态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生物趋向于采取r-对策。×

人类社会的r,k-对策

1

以下具有明显r-对策特征信息类型的是(B )

A、同步高带宽

B、同步低带宽

C、不同步高带宽

D、不同步低带宽

2

微信属于( B)信息类型。

A、K-对策

B、r-对策

C、高寿命

D、高信息量

正相互作用

1

专性共生可以发生在(ABCD )等很广泛的生物群之间。

A、动物之间

B、植物与菌类之间

C、动物与菌类之间

D、动物与植物

2

蜜鸟与人、长白山“松桦恋”均是一种兼性共生。√

3

兼性共生是指当共生关系不存在时,双方不能稳定地生长。×4

人与消化道内的菌落往往形成一种兼性共生关系。×

负相互作用

1

资源在种内的分配均匀分摊,当分配到每个个体的资源刚好不足以维持生存时,死亡率将立即从0上升到100。这属于(C )

A、共生

B、争夺竞争

C、分摊竞争

D、干扰竞争

2

蚂蚁、啮齿类动物和鸟类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它们之间构成了( B)的关系。

A、干扰竞争

B、利用竞争

C、争夺竞争

D、分摊竞争

3

牙鲆个体之间大鱼吃小鱼属于( B)

A、分摊竞争

B、争夺竞争

C、干扰竞争

D、利用竞争

4

种内竞争可分为争夺竞争和分摊竞争。√

自然界的协同进化

1

十七年蝉的生命周期之所以是17,其原因在于( C)。

A、春季短

B、食物少

C、降低与天敌相遇的机率

D、冬季漫长

2

从进化角度看,美洲狮和狼捕食黑尾鹿会(CD )

A、不利于黑尾鹿生长

B、不利于生态平衡

C、有利于黑尾鹿

D、有利于生态平衡

3

食草动物吃草对草原植被没有好处。×

4

协同进化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的进化常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

5

很少一部分的种子植物是虫媒植物,昆虫和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较少见的。×

人类社会的协同进化

1

在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印度北部,有乳糖耐受性的人群比例与以素食为主的泰国相比要(B )。

A、低

B、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2

中国古代的州官叫“州牧”,这里的“牧”包含(D)的意思。

A、奴役

B、控制

C、放牧

D、管理

3

“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满天飞”反映了(BCD )

A、家鸡的愚笨

B、家鸡对人的依赖

C、人与家禽的共生

D、人与家禽的协同进化

4

把“上帝的羔羊”翻译成“上帝的小海豹”是一种准确的翻译。×

5

作为6000年前畜牧文明后代的欧洲人,乳糖耐受基因在断奶之后就会停止表达。×

6

亚洲及欧洲人对古柯非常敏感,但南美洲的土族印第安人却自古就食用古柯,没有不适感。√

7

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体内有更多的乙醛脱氢酶,有助于肝脏降解酒精。×

利他行为

1

雄性火鸡以伴郎的身份陪伴别的雄性火鸡去相亲,这是一种什么现象?(C )

A、寄生现象

B、共生现象

C、利他行为

D、争夺竞争

2

食母蛛为何会被小蜘蛛吃掉?(BD )

A、体弱

B、提高广义适合度

C、想自杀

D、为小蜘蛛提供营养

3

适合度主要包括(ABD )。

A、生存能力

B、繁殖能力

C、无性繁殖能力

D、子孙存活能力

4

广义适合度即繁殖适合度,是指基因的延续能力。√

5

亚当斯密认为私欲无利于公共利益。(×)

6

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

7

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告诉人们,自私性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进化而非缺陷。√————————————————

答案是辛苦整理出来的

完整版课后答案需要支付5元/门

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646013515

————————————————

自然界的集群行为

1

对猎物而言,集群有以下几个好处:()。

A、被发现的概率低

B、增加警觉程度

C、稀释效应

D、群防御

2

对捕猎者而言,集群的好处在于:()。

A、减少疾病传播

B、提高捕食成功率

C、便于捕捉大型猎物

D、提高种间竞争力

3

贻贝的集群有利于防御织纹螺。

4

集群的代价是容易患流行病以及近亲繁殖。

5

动物越高等,其社会行为就一定会越复杂。

人类的集群行为

1

“六度分割”理论认为,最多通过六个人,一个人就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个体建立联系。2

战争是一种极具合作性的危险集群活动。

领域和个人空间

1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包括()等多种因素。

A、年龄

B、性别

C、社会地位

D、文化

2

人际距离可分为()。

A、密切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共距离

3

( ACD)喜欢较大的交往距离和个人空间。

A、德国人

B、法国人

C、英国人

D、美国白人

4

在()等国家中,人们习惯使用嗅觉、触觉以及其他感觉形态进行人际交往。

A、法国

B、阿拉伯

C、南欧

D、拉丁美洲

求偶行为

1

在逃跑时,瞪羚有的边跑边跳跃,该行为反映了什么生态理论?()

A、私奔理论

B、让步竞赛理论

C、生态位理论

D、领域理论

2

性选择通过()两条途径产生。

A、人工选择

B、性内选择

C、性间选择

D、自然选择

3

性选择总是对进化有利。×

4

果蝇不存在性选择。×

5

两性系统能够提供最佳效益,雌雄个体能够进行分工负责。

人类的性选

1

粉脸赤秃猴的脸部一般为(),如果不是这种颜色,则很可能是感染了疟疾。

A、红色

B、黄色

C、黑色

D、白色

2

在英国,史密斯(Smith)、琼斯(Jones)和威廉姆斯(Williams)三姓氏()。

A、竞争力较强

B、竞争力较弱

C、竞争力一般

D、不得而知

3

松鸡的嗉囊正常情况下是(),如果是红色,说明是感染了结核病。

A、白色

B、粉色

C、黄色

D、黑色

4

我国的张、王、李、赵、刘、朱姓氏曾是中国历代王室的姓氏,有很大的竞争力。5

姓氏体现了性选择中的优胜劣汰。

6

腰臀比在0.69左右的妇女相对比较健康,生育力也较强。

7

男人之所以在乎女人的身材,是因为这关系到基因传承的安全性。

人类的性行为

1

多夫现象一般出现在()的环境。

A、生态条件较为理想

B、生态条件较为一般

C、生态条件较为恶劣

D、男权意识较强

2

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也有很多同性恋现象。

3

女性如果长时间在一起,她们的月经周期通常会比较接近。

4

群居的雌性哺乳动物排卵期往往同步。

生态位概念及现象

1

依照Sulloway的观点,人类历史上,()采用的生态位通常都表现为强烈地认同父母和现存的权威及秩序。

A、男孩

B、女孩

C、长子

D、幼子

2

“niche”有()等几种解释。

A、位置

B、地位

C、小生境

D、细分市场

3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作用。

4

生态位的多样化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合理分配和利用。

5

生态位来自于英语niche,原意是指供神的神龛。

生态位与近缘种竞

1

“狼吃肉,羊吃草,鸟吃虫”,这属于()。

A、生态位分离

B、生态位移动

C、特征替代

D、生态入侵

2

非洲野生动物园中的猎豹因人们长期乘车观看捕猎,影响了捕猎的效率,狩猎时间有时不得不由白天改为黑夜。这属于()。

A、生态位分离

B、生态位移动

C、特征替代

D、生态入侵

3

“丰产不如聚产”反映了()。

A、竞争

B、共生

C、特征替代

D、欠收

4

生态位相近,会导致()。

A、共生

B、竞争

C、资源稀缺

D、协同进化

5

在汉语日常用语中也有很多日语外来语。

6

不同的物种要想避免竞争,就要做到生态位分离。

7

特征替代,是指同地分布的近缘种之间的差异往往比异地分布时所表现的差异小。8

同地分布的近缘种之间的差异往往比异地分布时所表现的差异小。

生态位与生物入侵

1

外来种能够入侵的主要原因在于:()。

A、在新的生境缺少天敌

B、在新的生境天敌较多

C、在新的生境中有较宽的生态位

D、在新的生境中有较窄宽的生态位

2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把北极熊迁移到南极进行保护一定会是科学的选择。

3

严控物种的引入是控制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措施。

生态位与共生

1

斑马、瞪羚及角马的取食高度各有不同:()。

A、斑马较高

B、角马居中

C、瞪羚最低

D、斑马最低

2

澳大利亚三种大袋鼠的不同地理分布提示我们(

A、生态位重叠才会共存

B、态位分离才会共存

C、生境不同物种种类也会不同

D、物种种类和生境没关系

3

利基市场是指那些被市场统治者所忽略的细分市场、狭小空间。

4

从生态学角度看,蓝海战略就是避免生态位高度重叠的生态位分离战略。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

()是太平洋东海岸近海海洋群落的关键种。

A、海胆

B、海藻

C、海獭

2

稀树干草原植被类型的形成原因除了草原火外,还和()有直接关系。

A、大象

B、长颈鹿

C、角马

D、鬣狗

3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由于()的过度捕捞,导致大堡礁许多珊瑚消失。

A、长棘海星

B、海葵

C、金枪鱼

D、法螺

4

生物多样性包括()。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关键种多样性

5

以下哪些物种是旗舰种?()

A、蟾蜍

B、熊猫

C、白蚁

D、丹顶鹤

6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在于()

A、提供食物

B、药品生产

C、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D、能源及原料

7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过于单一,所以系统抗性小。

8

一个生态系统内只有一个关键种。×

9

全球共有3000多种植物可当食品,其中150种属于栽培植物。

10

对群落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护必不可少的种,没有该物种,生态系统会面目全非,我们称之为关键种。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包括()。

B、海拔

C、空间异质性

D、捕食

2

从全球范围来看,纬度越高,物种多样性也就越高。

3

无论是远缘杂交还是近亲繁殖都会提高物种的适应性。

4

一般而言,生境异质性越高,生物区系也就越复杂。

文化对生物保护的影响

1

对生物保护有影响的文化因素包括()

A、宗教信仰

B、饮食

C、传统医药

D、传统习俗

2

传统的饮食和医药也对生物保护有着巨大的影响。

3

在印度,由于宗教信仰,猕猴、老虎等很多动物是受人们保护的。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生物除害运动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2

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威胁物种和基因库的丧失和减少。

物种保护的措施

1

物种保护措施包括()

A、控制污染

B、恢复生境

C、建立保护区

D、易地保护

2

建立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3

控制污染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食物链

1

美国加利福尼亚克利尔湖因为DDT的富集而死去的,其体内DDT浓度比湖水高出()倍。

A、8

B、80

D、80000

2

有毒物质能通过()进行浓缩。

A、关键种

B、旗舰种

C、r对策者

D、食物链

3

美国黄石公园引入狼以后,()。

A、麋鹿数量减少

B、柳树重新出现

C、湿地变大

D、哺乳动物和鸟类增多

4

()等国营养级指数较高,多数大于2.4,食物偏肉类。

A、欧洲

B、北美洲

C、澳洲

D、蒙古

5

1956年,中国开始除“四害”,所谓的“四害”是指()。

A、老鼠

B、麻雀

C、苍蝇

D、蚊子

6

2009年的人类营养级指数比1961年提高了3%,这说明,我们正在吃掉越来越多的肉类。7

《物种起源》中“猫与三叶草”的故事揭示了食物链现象。

生态效率

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单向、越来越粗

B、单向、越来越细

C、双向、越来越细

D、双向、越来越粗

2

各种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平均而言,绝大多数是()。

A、高等植物

B、藻类

C、真菌

D、动物

在欧洲,牛肉最贵,鸡肉最便宜,这是因为()。

A、牛肉成本高

B、鸡的同化效率高于牛

C、疯牛病困扰

D、鸡容易屠宰

4

恒温动物的同化率较低,但生长率较高;变温动物的同化率较高,但生长率较低5

由牧草到牛肉高于由牧草到牛奶的能量转化效率。

6

从生态效率角度看,素食比肉食能量转化效率更高,因而更环保。

7

生态效率是指生态系统能流中不同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

边缘效应及中度干扰

1

以下属于生态交错带的是()。

A、水路交界

B、农牧交界

C、城乡交界

D、板块接触

2

浜螺喜食竞争力较强的浒苔,进而有利于保持较高的藻类多样性。

3

中度干扰假说是指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物种的高多样性。

生态危机

1

Rachel Carson的著作()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A、《增长的极限》

B、《我们被偷走的未来》

C、《只有一个地球》

D、《寂静的春天》

2

我们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包括()。

A、能源危机

B、资源危机

C、环境安全危机

D、信息爆炸危机

3

阿斯旺大坝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杰作,保护了生态环境。

4

黑风暴只在美国出现过。

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典型例子:生态型。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如鹫、鹰、信天翁、老虎。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 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 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 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计算公式:M ︰N = m ︰n N = (M ×n )/m 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 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 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 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 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 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 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 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 其中:N/K:拥挤效应 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 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 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 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 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 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 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J字型,而是“S”型。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 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 /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 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 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 成群型 r—对策者特点: 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 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 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 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 a、生境稳定; 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 c、把能 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 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 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 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 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 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 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 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 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 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 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 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 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 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 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 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 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 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 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 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 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 样方数, 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 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 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 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 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 中生←干旱 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 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 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 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 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 消费者;4、分解者 哪三个金字塔?哪几个可以倒置,哪几个不能倒置? 1.数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生物体的个体数。 2.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物 量。 3.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产率, 千卡/米2/年。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数量 金字塔大多数都能倒置。(什么情况下可以倒置见书P200)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获量测定法: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 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 2.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篷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 进入和抽出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以碳酸盐()的形式,放 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 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 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 酮提取,将丙酮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 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 决定植被分布的因素:热和水 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森林?各自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热带雨林:由常绿、喜温、耐高温、耐阴的高达30m以上 的乔木组成,并有藤本植物附生。生态系统特征: 生产者:高大乔木、种类组成复杂、终年发育、很少有季 节变化。 消费者:动物区系种类丰富、各类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都 特别多。 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 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 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的阔叶林。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在严寒的冬季,整 个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灌木层是落叶的,草木层冬季 地上部分死亡,种子过冬,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在寒温带由松柏类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 1、价值理论:资源是有价值的。 2、成本理论:让排污者 破坏环境者付出成本。-------外部性内在性。3、产权理论: 让资源有边界明显的产权。4、市场理论:由市场调查生 产。 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 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 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 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 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 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2、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 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 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 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 度热量呈带状分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 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了气候按一定的规律的地理 性更替,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 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 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 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 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2020智慧树知到《生态文明》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 智慧树知到《生态文明》章节测试题 【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 分) 20 世纪后半期,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开始对人类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与之相伴的便是相关著作和论述的不断出现,下列哪本著作被称为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标志性著作: A. 《寂静的春天》 B. 《增长的极限》 C. 《只有一个地球》 D. 《我们共同的未来》 正确答案:A

2【单选题】(2 分)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 年 6 月 5 日-16 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1300 多名代表参加,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对于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大会。下列哪项不属于此次会议的讨论成果: A. 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 B. 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 C. 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 签署气候变化协定 正确答案:D 3【单选题】(2 分) 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

境,造 福人民”,在我国于何时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被确定为国家治理环境保护的方针? A. 1972 B. 1973 C. 1974 D. 1975 正确答案:B 4【单选题】(2 分)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期末答案

【单选题】(2分) 生态学和经济学都研究资源的稀缺性。 A. 对 B. 错 2 【单选题】(2分)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下了一个多数学者都能接受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指人类修养的积累。 A. 错 B. 对 3 【单选题】(2分) 熊猫的拇指并不适合抓握竹子,因为它是由腕骨进化来的,远不如拇指用起来方便。这说明熊猫的进化适应是不完美的。 A. 错 B. 对 4 【单选题】(2分) 身土不二,是指吾身出于此土,身土不可分离。 A. 对 B. 错 5 【单选题】(2分) 北美亚口鱼的北方种群对低温酶编码的等位基因较多,而南方种群对高温酶编码的占优势。 A. 对 B.

6 【单选题】(2分) 一些国际知名的网站基本上都能在中国找到类似的“山寨”版。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趋异适应。 A. 对 B. 错 7 【单选题】(2分) 贝格曼规律是指在寒冷地区,同种恒温动物个体相对于其它地区小,而相对面积大,相对散热量多。 A. 错 B. 对 8 【单选题】(2分)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的一部分或未受精的卵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A. 对 B. 错 9 【单选题】(2分) 加拿大猞猁对美洲兔的调控属于外因调节。 A. 对 B. 错 10 【单选题】(2分) K对策者以量取胜,r对策者以质取胜。 A. 错 B.

11 【单选题】(2分)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类有能力增加食物供应。 A. 对 B. 错 12 【单选题】(2分) 兼性共生是指当共生关系不存在时,双方不能稳定地生长。 A. 错 B. 对 13 【单选题】(2分) 渡渡鸟灭绝之日,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 A. 错 B. 对 14 【单选题】(2分) 把“上帝的羔羊”翻译成“上帝的小海豹”是一种准确的翻译。 A. 对 B. 错 15 【单选题】(2分) 我国历代的法律一直禁止亲亲相护、亲亲相隐。 A. 错 B.

2018年智慧树生态文明答案[精品文档]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20世纪后半期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开始对人类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与之相伴的便是相关著作和论述的不断出现下列哪本著作被称为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标志性著作 A.《增长的极限》 B.《寂静的春天》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只有一个地球》 2、【单选题】(2分)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参加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对于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大会。 下列哪项不属于此次会议的讨论成果 A.签署气候变化协定 B.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 C.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 3、【单选题】(2分) 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我国于何时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被确定 A.1972 B.1975 C.1974 D.1973 4、【单选题】(2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上论述出自党的 A.十八大报告 B.十六大报告 C.十七大报告 D.十五大报告

5、【单选题】(2分)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拉开帷幕会议正式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将推动世界在今后15年内实现3个史无前例的非凡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3个创举内容 A.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 B.遏制气候变化。 C.消除极端贫困 D.减少局地冲突与战争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 >召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保护议题提升到“全球性峰会”的层次因此该会议又被称为“地球峰会”EarthSummit。 A.里约热内卢 B.斯德哥尔摩 C.约翰内斯堡 2、【单选题】(2分) 下列哪项不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 A.全球性 B.长期性 C.公共性 D.综合性 3、【单选题】(2分)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通过明确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安排承诺将全 A.4℃,3℃ B.2℃,1℃ C.2℃,1.5℃ 4、【单选题】(2分) 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A.美丽中国 B.和谐中国 C.富强中国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生态学的定义及沿革 1 美国耶鲁大学的生态学家Lindeman提出了生态学中能量流动的( D) A、霍普金斯定律 B、范霍夫定律 C、阿伦定律 D、十分之一定律 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C )之间作用关系的科学。 A、生物 B、人文 C、环境 D、天敌 3 达尔文认为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物竞天择/natural selection/优胜劣汰)的结果,解释了物种适应的本质。√ 4 《诗经》曾记载“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较早地描述了共生现象。× 5

Theophrastus著有《植物的群落》,被认为有史以来最早的一位生态学家。√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 1 人文学和生态学有哪些共同点?(BC ) A、都研究环境污染 B、都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C、都研究生活或生存方式 D、都研究艺术 2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下了一个多数学者都能接受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指人类修养的积累。× 3 句子,可以说是字的生态环境。√ 生态理念 1 舟山渔场处于典型的( C)。 A、垂直分布带 B、富营养化区 C、生态交错带 D、贫营养化区 2

复活节岛(AC ) A、曾经有高大的棕榈树 B、一直居住着波利尼西亚人 C、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D、一直有巨石像 3 一般而言,(AD )因为污染物积累较少,因此,食用相对安全。 A、应季食品 B、反季食品 C、肉食 D、植物食品 4 利他就不会利己。× 5 人定胜天。× 生态法则 1 从生态位角度看,不同人有不同的职业及工作模式,没有最适合,只有最好。× 2 素食有利于减少有毒物质的摄入,其原因在于,素食便宜,有利于饮食安全。×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2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3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1.0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7 A、 B、 C、 D、 8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B、 6% C、 3% D、 1% 我的答案:D 1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1.0分)1.0 分 A、 1220亿 B、 1200亿 C、 220亿 D、 20亿 11 (1.0 A、 B、 C、 工业 D、 农业 12 1.0 分A、 澳大利亚 B、 挪威 C、 加拿大 D、 俄罗斯 我的答案:A 13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1.0分)1.0 分 A、 42% B、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完整版)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生态停滞: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且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过度输入的物质和能将以废物形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或是以过剩物质的形式积蓄于生态系统中,这样就造成收支失衡,原有协调结构与功能失调,导致环境污染。 4自组织理论:生态系统通过反馈作用,依照最小耗能原理,建立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使之发展和进化的行为。 5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6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7自我设计:系统不藉外力自己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 8环境的时间节律:由于光照的周期性变化,地球上的温度、湿度、降水等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对于每年、每月、每日的不同变化动态分别称为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另外还有季节变化。这些变化称之为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 9机能节律:生物的机能节律也称之为律动,这种机能节律与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机能节律也分为年周期、季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这些周期性变动称其为生物的机能节律。 10湿地:是一个介于典型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的存在为特征、其土壤与邻近的高地明显不同、供养的植物适应湿生条件) 11生态恢复: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12最小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小于或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该基本物质即为限制因子。 13物种耐性限度: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 14山地:许多山岭、山谷连绵交错组合而成的地区。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地质复杂。15沙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 16废弃地: 17加环:在一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或生产流程中,增加一些环节,改变食物链结构,扩大与增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以发挥物质生产潜力,更充分利用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促使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途径畅通,此称为加环。 1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19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20矿山废弃地:指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非经整治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裸露的采矿岩口、废土(石、渣)堆、煤矸石堆、尾矿库、废弃厂房等建筑用地,地下采空塌陷地及圈定存在采空塌陷隐患的荒废地等。 21矿山复垦: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矿山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2海滩生态工程:利用海滩及海岸带的第一性生产力为主要成分组建的海滩生态工程,具

智慧树《生态文明》章节测试题带答案

智慧树2018《生态文明》章节测试及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20世纪后半期,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开始对人类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与之相伴的便是相关着作和论述的不断出现,下列哪本着作被称为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标志性着作: A. 《寂静的春天》 B. 《增长的极限》 C. 《只有一个地球》 D. 《我们共同的未来》 正确答案:A 2【单选题】(2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参加,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对于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大会。下列哪项不属于此次会议的讨论成果: A. 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 B. 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 C. 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 签署气候变化协定 正确答案:D

3【单选题】(2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我国于何时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被确定为国家治理环境保护的方针? A. 1972 B. 1973 C. 1974 D. 1975 正确答案:B 4【单选题】(2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上论述出自党的: A. 十五大报告 B. 十六大报告 C. 十七大报告 D. 十八大报告 正确答案:D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0)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 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 生态学家?(A) 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实验C.理论 四、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 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 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六、论述题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于《尚书》。 A.对 B.错 答案: 对 2、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3、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老子 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对A. B.错 答案: 对 6、《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A.150 B.160 C.170 D.180 答案: 170 7、《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A.对 B.错 答案: 对 8、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9、《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王安石

陶渊明D. 答案: 王安石 10、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A.《连山》 B.《归藏》 C.《周易》 D.《卜筮》 答案: 《连山》,《归藏》,《周易》 2、《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A.对 B.错 答案: 对 3、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A.对 B.错 答案: 对 4、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相 互关系,即有机体与其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 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种群:是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生态入侵:某些生物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 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此过程称生态入侵。 5.生物种: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 位置。 6.生活史对策: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7.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8.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 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9.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 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演替:植物群落发展过程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 11、生态系统: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简答 1.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①综合作用:没有单一生态因子的环境,只有各种生态因子综合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生态环境。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②主导因子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其中一个或两个因子对生物的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即该因子改变时就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大改变,从而形成另一生态类型, 这种起关键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是随着空间和时间而发生变化。 ③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虽然不是等价的,但是不可缺少,而是同等重要的。某个因子的缺少,就会引起生物的正常生活失调,生长受阻,甚至死亡。而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这就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同等重要性规律。在一定的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然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这就称生活因子间的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因为,它们之间的补偿是有一定限度的。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