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化学必修1必修2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高一化学必修1必修2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高一化学必修1必修2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高一化学必修1必修2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 2+、Fe 3+、Cu 2+

、MnO 4-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 2+和SO 42-、Ag +和Cl -、Ca 2+和CO 32-、Mg 2+

和OH -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 +

和C O 32-,HCO 3-,SO 32-,OH-和

NH 4+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 +

和OH -,OH -和HCO 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 3+

与S 2-、I -,Fe 2+与NO 3-(H +)等

6、发生络合反应:如Fe 3+

与SCN -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物质的量

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 ,单位为摩尔(mol)

2、 1 mol 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 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单位mol -

1。

4、 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数学表达式 :

A

N N

n 摩尔质量

1、定义: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M 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2、数学表达式:n = m/M

3、数值:当物质的质量以g 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和微粒间的距离。

固、液体影响体积因素主要为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的距

离。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 m 表达式:V m = ;单位:L·mol -1 在标准状况(0o C,101KPa)下,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 ,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

M n m M m n n m M ?===

,或,或

补充:①ρ标=M/22.4 → ρ1/ρ2= M 1 / M 2

②阿佛加德罗定律:V 1/V 2=n 1/n 2=N 1/N 2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 B = n B /V 液 注意点: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其溶液的体积没有任何关系

②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1、检验是否漏水.

2、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或量取).○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所需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 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n V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溶液(小于10-9m 〉、胶体(10-9~10-7m)

浊液(大于10-7m)

2.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

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将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FeCl3 + 3H2O =△= Fe(OH)3(胶体) + 3HCl

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原子的构成

表示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要求掌握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为同位素——会判断 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 2O ==== 2NaOH + H 2↑ + Cl 2↑

负极 正极 (2)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 2+4HCl (浓) =△= MnCl 2+2H 2O +Cl 2↑ 反应仪器: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除杂:HCl 气体(用饱和食盐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尾气处理:NaOH 溶液

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 刺激性气味 有毒 密度比空气大 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1. Cl 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 Cl 2与非金属反应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3. Cl 2与碱的反应

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84消毒液成分为NaClO

Z X A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CaCl 2、Ca(ClO)2为漂白粉的成分,其中Ca(ClO)2为有效成分

氯水 Cl 2+H 2O == HCl +HClO 成分 分子:H 2O 、Cl 2、HClO

离子:H +、Cl -、ClO -、OH - 氯水的性质

1. 酸性

2. 氧化性

3. 漂白性

4. 不稳定性

Cl -的检验:试剂:AgNO 3溶液和稀硝酸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结论:溶液中有Cl 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 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气态(Cl 2)→液态(Br 2)→ 固态(I 2)

2.颜色:黄绿色(Cl 2)→深红棕色(Br 2)→紫黑色(I 2),颜色由浅到深

3.熔、沸点:液态溴易挥发,碘受热易升华

4.溶解性: Br 2和I 2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CCl 4等有机溶剂。

溴水——橙色 在苯、CCl 4为橙红色 碘水——黄色 在苯、CCl 4为紫红色 I 2的检验:试剂:淀粉溶液 现象:溶液变蓝色

溴和碘的化学性质 元素非金属性(氧化性)强弱顺序:Cl 2> Br 2> I 2

2KBr+Cl 2=2KCl+Br 2 2KI +Cl 2=2KCl+I 2 2KI+Br 2=2KBr+I 2 Br - 、I - 的检验:

① 试剂:AgNO 3溶液和稀硝酸

Ag + + Br - = AgBr↓ 淡黄色 ——照相术 Ag + + I - = AgI↓ 黄色——人工降雨 ② 苯、CCl 4等有机溶剂、氯水 溴、碘的提取:(请参照课本) 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保存于煤油中

化学性质 1、与O 2、Cl 2、S 等非金属的反应

4Na + O 2 === 2Na 2O (白色)

2Na + O 2 === Na 2O 2 (淡黄色固体) 2Na + Cl 2 === 2NaCl (产生白烟)

2Na + S === Na 2

S (火星四射,甚至发生爆炸) 2、与水的反应

2Na + 2H 2O === 2NaOH + H 2↑ ( 浮、熔、游、响、红 )

实质:钠与溶液中的H +反应

点燃 点燃 研磨

2、 与酸反应

2Na + 2H + = 2Na + + H 2↑ 3、 与盐反应

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 再与盐反应

制备:2NaCl(熔融) === 2Na + Cl

镁的提取及应用 镁的提取

MgCl 2 溶液

CaCO 3 === CaO + CO 2↑

CaO + H 2O ===Ca(OH)2(石灰乳)

Ca(OH)2 + MgCl 2 ===Mg (OH)2↓+ CaCl 2 Mg(OH)2 + 2HCl === MgCl 2 + 2H 2O MgCl 2·6H2O === MgCl 2 + 6H 2O

电解

高温 HCl 高温

MgCl 2 === Mg + Cl 2↑ 物理性质

镁是银白色金属,有金属光泽,密度较小,硬度较大,质地柔软,熔点较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化学性质

1、与空气的反应

2Mg + O 2 === 2MgO 3Mg + N 2 ===2Mg 2N 3 2Mg + CO 2 === 2MgO + C

2、与水的反应

Mg+2H 2O === Mg(OH)2+H 2↑

3、与酸的反应

Mg + H 2SO 4 === MgSO 4 + H 2↑

用途

1)镁合金的密度较小,但硬度和强度都较大,因此被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件 2)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来制造通信导弹和焰火; 3)氧化镁的熔点很高,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①溶解:Al 2O 3+2NaOH === 2NaAlO 2+H 2O ②过滤:除去杂质

③酸化:NaAlO 2+CO 2+2H 2O === Al(OH)3↓+NaHCO 3 ④过滤:保留氢氧化铝

⑤灼烧:2Al(OH)3 =△=Al 2O 3 + H 2O ⑥电解:2Al 2O 3(熔融) = 4Al+3O 2↑

铝合金特点:1、密度小2、强度高3、塑性好4、制造工艺简单5、成本低6、抗腐蚀力强 铝的化学性质——两性

(1) 与非金属:4Al+3O 2=2Al 2O 3

(2) 与酸的反应: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3) 与碱的反应: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4) 钝化: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不与

浓硝酸、浓硫酸进一步发生反应。

(5) 铝热反应:

2Al + Fe 2O 3 === 2Fe + Al 2O 3

铝热剂:铝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Fe 2O 3、FeO 、Fe 3O 4、V 2O 5、Cr 2O 3、MnO 2)组成的混合物。

铝的氧化物(两性)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温 通电

(1) 与酸的反应:Al 2O 3 + 6HCl = 2AlCl 3 + H 2O (2) 与碱的反应:Al 2O 3 + 2NaOH = 2NaAlO 2 + H 2O 铝的氢氧化物(两性)

(1) 与酸的反应:Al(OH)3 + 3HCl = AlCl 3 + 3H 2O (2) 与碱的反应:Al(OH)3 + NaOH = NaAlO 2 + 2H 2O Al(OH)3的制备:

① Al 3++3NH 3·H 2O =Al(OH)3↓+3NH 4+ ② AlO 2-+CO 2(过量)+2H 2O =Al(OH)3↓+HCO 3- ③ 3AlO 2-+Al 3++6H 2O =4Al(OH)3↓

Al 3+的性质:Al 3+ + 3OH -=Al(OH)3↓ Al 3+ + 4OH -=AlO 2- + 2H 2O

Al 3++3NH 3·H 2O =Al(OH)3↓+3NH 4+

AlO 2-的性质:AlO 2- + H + + H 2O =Al(OH)3↓ AlO 2- + 4H + =Al 3+ + 2H 2O

AlO 2-+CO 2(过量)+2H 2O =Al(OH)3↓+HCO 3-

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

高炉炼铁 (1)制取CO :C+O 2 === CO 2,CO 2

+C ===CO (2)还原(炼铁原理):Fe 2O 3 + 3CO === 2Fe + 3CO2

(3) 除SiO 2:CaCO 3===CaO+CO2↑,CaO+SiO 2===CaSiO 3

炼铜:1.高温冶炼黄铜矿→电解精制;2.湿法炼铜:Fe + CuSO 4 = FeSO 4 + Cu ;3.生物炼铜 一、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Fe3+的检验:(黄棕色)

实验①:向FeCl3溶液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Fe3++3SCN-Fe(SCN)3

实验②:向FeCl3溶液加入NaO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

Fe3++3OH-Fe(OH)3↓

Fe2+的检验:(浅绿色)

实验①:向FeCl2溶液加入NaOH溶液。

Fe2++2OH-Fe(OH)2↓(白色/浅绿色)4Fe(OH)2+O2+2H2O4Fe(OH)3(红褐色)实验②:加入KSCN溶液,无现象,再加入适量氯水,溶液显血红色

硅酸盐矿物、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和信息材料的介绍

1.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居第二位。(约占地壳质量的四分之一);无游离态,化合态主要存在形式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

2.硅酸盐的结构:

(1)硅酸盐的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比较方便。硅酸盐结构稳定,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

(2)氧化物形式书写的规律:

①各元素写成相应的氧化物,元素的价态保持不变。

②顺序按先金属后非金属,金属元素中按金属活动顺序表依次排列,中间用“?”间隔。

③注意改写后应与原来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比不变。

3.Na2SiO3的性质:Na2SiO3易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建筑行业的黏合剂,也用于木材的防腐和防火。

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如下:

(1)水溶液呈碱性(用PH试纸测),通CO2有白色沉淀: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白色胶状沉淀),离子方程式:SiO32-+CO2 + H2O ==CO32-+H2SiO3↓。

硅酸受热分解:H2SiO3△

H2O + SiO2,

原硅酸和硅酸都是难溶于水的弱酸,酸性:H2CO3强于H4SiO4或H2SiO3。(2)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

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离子方程式:SiO32-+2H+ == H2SiO3↓.

(3)硅酸和氢氧化钠反应:H2SiO3 + 2NaOH == Na2SiO3 + 2H2O.

离子方程式:H2SiO3+2OH-==SiO32-+2H2O 。

4.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

制玻璃的主要反应:SiO2 + Na2CO3高温Na2SiO3 + CO2↑

SiO2 + CaCO3高温CaSiO3 + CO2↑.

硅单质

1.性质:(1)物理性质: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熔沸点高,硬度大,难溶于溶剂。

(2)化学性质:①常温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性质稳定。

Si +2F2 == SiF4(气态), Si + 4HF == SiF4 +2 H2,

Si +2NaOH + H2O == Na2SiO3 +2H2↑

②高温下Si + O2高温

SiO2Si + 2H2高温SiH4Si + 2Cl2高温SiCl4

3.硅的用途:(1)用于制造硅芯片、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2)制造太阳能;(3)制造合金,如含硅4%(质量分数)的钢导磁性好制造变压器的铁芯;含硅15%(质量分数)的钢有良好的耐酸性等。

4.工业生产硅:

制粗硅:SiO2 + 2C 高温Si + 2CO↑

制纯硅:Si + 2Cl2高温

SiCl4(液态)

SiCl4 + 2H2高温Si + 4HCl

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1.SiO2在自然界中有较纯的水晶、含有少量杂质的石英和普遍存在的沙。自然界的二氧化硅又称硅石。

2.SiO2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难溶于溶剂(水)的固体。

3.SiO2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

SiO2 + 4HF == SiF4 + 2H2O (雕刻玻璃的反应——实验室氢氟酸应保存在塑料瓶中)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实验室装碱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的原因).

加热高温:SiO2 + 2C 高温Si +2 CO, SiO2 + Na2CO3高温Na2SiO3 + CO2↑

SiO2 + CaCO3高温CaSiO3 + CO2↑,SiO2 + CaO 高温CaSiO3 .

4.SiO2的用途:制石英玻璃,是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制钟表部件;可制耐磨材料;用于玻璃的生产;在光学仪器、电子工业等方面广泛应用。

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和防治:

1.含硫燃料(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涉及到的反应有:

①2SO2 + O22SO3SO3 + H2O = H2SO4

②SO2 + H2O H2SO32H2SO3 + O2 = 2H2SO4

2.防治措施:

①从根本上防治酸雨—开发、使用能代替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氢能、核能、太阳能)

②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如煤的液化和煤的气化)

③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SO2的性质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

* 大气污染物通常包括:SO2、CO、氮的氧化物、烃、固体颗粒物(飘尘)等

2.SO2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⑴SO2是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SO2 + Ca(OH)2=CaSO3↓+ H2O;CaSO3 + SO2 + H2O =Ca(HSO3)2

SO2 + 2NaOH =Na2SO3 + H2O(实验室用NaOH溶液来吸收SO2尾气)

SO2(少量)+2NaHCO3=Na2SO3 + CO2 + H2O (常用饱和NaHCO3除去CO2中的SO2) * 减少燃煤过程中SO2的排放(钙基固硫法)

钙基固硫CaCO 3CaO + CO2↑;CaO + SO2=CaSO3

SO2 + Ca(OH)2=CaSO3 + H2O 2CaSO3 + O2=2CaSO4氨水脱硫:SO2 + 2NH3=(NH4)2SO32(NH4)2SO3 + O2=2(NH4)2SO4

⑵SO2具有漂白性:常用于实验室对SO2气体的检验

漂白原理类型

①吸附型: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包括胶体)

②强氧化型:HClO、O3、H2、Na2O2等强氧化剂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不可逆

③化合型:SO2漂白——与有色物质化合,可逆

⑶SO2具有还原性

2SO 2 + O22SO3

SO2 + X2 + 2H2O =2HX + H2SO4

接触法制硫酸

流程设备反应

SO2或4FeS2 + 11O22Fe2O3 + 8SO2

生成二氧化硫沸腾炉S + O

SO2接触氧化接触室2SO2 + O22SO3

SO3的吸收吸收塔SO3 + H2O =H2SO4

* 为了防止形成酸雾,提高SO3的吸收率,常用浓硫酸来吸收SO3得到发烟硫酸

硫酸的性质及其应用

1.硫酸的酸性:硫酸是二元强酸H2SO4=2H+ + SO42-(具有酸的5点通性)

如:Fe 2O 3 + 3H 2SO 4 = Fe 2(SO 4)3 + 3H 2O 硫酸用于酸洗除锈

2.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作干燥剂(不可干燥碱性和还原性气体) 3.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将H 、O 按照2∶1的比例从物质中夺取出来,浓硫酸用作许多有机反应的脱水剂和催化剂。 4.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Cu + 2H 2SO 4(浓) CuSO 4 + SO 2↑+ 2H 2O

浓硫酸可以将许多金属氧化:金属 + 浓硫酸 → 硫酸盐 + SO 2↑+ H 2O

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由+6价的S 引起,而稀硫酸的氧化性由H +

引起(只能氧化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 前面的金属)。 C + 2H 2SO 4(浓) CO 2↑+ 2SO 2↑+ 2H 2O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1.不同价态的硫的化合物

-2价:H 2S 、Na 2S 、FeS ;+4价:SO 2、H 2SO 3、Na 2SO 3 +6价:SO 3、H 2SO 4、Na 2SO 4、BaSO 4、CaSO 4 、FeSO 4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2 0 +4 +6 S S S S

SO 42-离子的检验:SO 42-

+ Ba 2+ = BaSO 4↓ 取少量待测液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途径一:雷雨发庄稼

N 2+O 2===2NO

2NO+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途径二:生物固氮

途径三:合成氨 N 2+3H 2=======2NH 3

氮氧化物的性质:

NO ;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中毒原理与CO 相同),密度略小于空气,微溶于水

2NO+O 2===2NO 2

NO 2:红棕色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3NO 2+H 2O===2HNO 3+NO

4NO + 3O 2 + 2H 2O =4HNO 3 4NO 2 + O 2 + 2H 2O =4HNO 3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1.工业上合成氨 N 2+3H 2 ======= 2NH 3

放电 高温高压 催化剂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实验室制取氨气

① 2NH 4Cl+Ca(OH)2====CaCl 2+2NH 3↑+2H 2O ② 加热浓氨水 ③ 浓氨水和碱石灰 3.氨气的性质

3NH :氨气易溶于水,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水易挥发,不

易运输,但成本低。氨水应在阴凉处保存。雨天、烈日下不宜施用氨态氮肥。

喷泉实验:(1).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2).溶液变红色原因?(3).喷泉发生应具备什么条件?

与酸的反应 NH 3 +HCl===NH 4Cl (产生白烟) 2NH 3+H 2SO 4===(NH 4)2SO 4

催化氧化:4NH 3 + 5O 2 =======4NO + 6H 2O (制备硝酸) 4NH +

盐:固态,易分解,易溶于水,与碱反应,产生3NH 而挥发。比3NH 易于保存和运输,但成本更高。Cl -24SO -不被植物吸收,在土壤中积累,影响植物生长。不能在碱性土壤中使用,不能雨天使用。 NH 4Cl===NH 3↑+HCl↑(加热分解NH 4Cl 晶体) 硝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具有挥发性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3HNO 见光或加热会分解释放出2NO 气体 4HNO 3 == 4NO 2↑+ O 2↑+2H 2O

(2)强氧化性

3HNO 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绝大多数金属及许多非金属单质能与硝酸反应.。 浓3HNO :33222422Cu HNO Cu NO NO H O +==+↑+(浓)()

C+4HNO 3==CO 2↑+ 4NO 2↑+2H 2O 一般生成2NO 气体。 稀3HNO :332238()324Cu HNO Cu NO NO H O +==+↑+稀() 一般生成NO 气体。

硝酸的制备:

设备 反应原理

转化器 4NH 3 + 5O 2 =======4NO + 6H 2O

热交换器 2NO+O 2===2NO 2

▲ ▲

光 催化剂 △

催化剂 △

吸收塔3NO2+H2O===2HNO3+NO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 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练习]1、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 )

A.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B.加热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2、下列四种X溶液,均能跟盐酸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C )

A.10℃20 mL 3mol/L的X溶液

B.20℃30 mL 2molL的X溶液

C.20℃10 mL 4mol/L的X溶液

D.10℃10 mL 2mol/L的X溶液

3、对于可逆反应2SO2+O2 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的18O2,足够长的时间后,18O 原子( D )

A.只存在于O2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 只存在于O2和SO2中

D. 存在于O2、SO2和SO3中

4、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D.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5、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 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

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B、C的浓度相等

C.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D.单位时间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

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3)聚合反应: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 =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 M m = NA N =Vm V =C B ×V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 升 失 氧 还,降 得 还 氧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高一必修一化学笔记整理

化学笔记整理 1、化学科学得特征就是认识分子与制造分子。 2、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得概念(近代化学诞生得标志)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得氧化学说,推翻了“燃素说”(近代化学得革命性进展)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原子—分子学说得建立就是近代化学发展得里程碑。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绘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965年中国人工全合成得牛胰岛素,就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得、具有生物活性得蛋白质。 1981年中国完成世界上首个人工合成有完整生物活性得核糖核酸(酵母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3、化学变化不可以制造原子。如原子弹爆炸时原子种类与其数目变化得变化不为化学变化。 4、“绿色化学”就是指在化学工业生产中不排放任何有害物质。 5、同位素:具有相同得质子数,不同中子数同一元素得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如氕氘氚。 6、钠专题: 钠得物理性质:钠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得固体,密度比水、四氯化碳小,比煤油大,熔点较低(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硬度较小(可用小刀切割)。就是热与电得良导体。 钠得化学性质:可与卤素、硫、水、氧气、酸、盐等反应【强还原性】【以化合态存在】 钠与滴加无色酚酞得水反应得现象:金属钠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闪亮得小球并逐渐消失,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嘶嘶”得响声发出并有无色气体放出。无色酚酞变为红色。 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得现象:金属钠得表面由银白色变为灰色,失去金属光泽。(氧化钠) 钠在加热下与氧气反应得现象: 金属钠先熔化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 钠应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钠过量时),钠不能将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钠可以在熔融状态下与某些金属盐反应。钠在盐得水溶液中先与其中得水反应,若生成得氢氧化钠能够继续参加反应则反应继续,反之则不能继续反应。 化学方程式:1: 2、 3、 4、 (工业制金属钛) 金属钠应密封保存,少量得钠常保存在煤油中。(钠得密度比煤油大且不与煤油反应。) 实验操作特征:取用少量钠金属后所剩余钠固体应重新封存至煤油中 钠得用途:钠钾合金作导热剂、冶炼稀有金属、路灯所用高压钠灯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金属钠长时间置于空气中最终产物为碳酸钠。 【钠→氧化钠→氢氧化钠→(潮解)十水合碳酸钠→(风化)碳酸钠】 【风化:指在室温下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结晶水或全部结晶水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加热时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得变化也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风化。】 【重点:钠粒被投入苯与水得混合溶液中得现象(注:苯得密度小于金属钠且不溶于水,该现象适用于任何钠粒被加入到水与另一种密度小于钠并不溶于水得液体中得情况):钠粒处于苯与水得界面处并逐渐变小,熔成闪亮得小球,移动并不停得做上下跳动。(原因略)】 氧化钠及过氧化钠得性质: ⑴氧化钠:白色固体、碱性氧化物。 与空气中得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⑵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过氧化物,有强氧化性。与空气中得二氧化碳(放热反应)及水反应,与盐酸反应。其中氧元素得价态为负一。常用于呼吸面罩与潜水艇得供氧剂。漂白剂。【过氧化钠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得现象:溶液先变蓝,后褪色。(谨记强氧化性)】 化学方程式:1、 2、 3、 4、 5、6、 【要点:氢气得验纯步骤:将小试管扣在导管上收集一小试管反应产生得气体,并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松开拇指点燃试管中得气体,当有轻微得爆鸣声时,说明氢气纯净。】【规律1:若Wg某物质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后得产物与过氧化钠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Wg。那么该物质中C与O得物质得量得比为1:1。该物质得通式为(CO)x H y】 【注:规律1将条件与结果倒置也可成立,由此求混合气体中氧气体积时,若题目中未注明氧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尽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 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 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 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固+液方法 蒸发 适用范围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 主要仪器注意点 ①不断搅拌;②最 实例 NaCl(H 2 O) 酒精灯、蒸 后用余热加热;③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发皿、玻璃NaCl 结晶液体不超过容积 分开棒(NaNO3) 固+固2/3 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 升华酒精灯I2(NaCl)物分开 ①一角、二低、三 碰;②沉淀要洗NaCl 固+液过滤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漏斗、烧杯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 液+液萃取剂里,溶解度的不同,分液漏斗 把溶质分离出来涤;③定量实验要(CaCO3)“无损” ①先查漏;②对萃 从溴水中提取剂的要求;③使 取Br 2 漏斗内外大气相 第1页共20页

2 通 ; ④上层液体从 上口倒出 乙酸乙酯与 饱 和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分液漏斗 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 蒸馏烧瓶、 冷凝管、温 Na 2CO 3 溶 液 ①温度计水银球 位于支管处;②冷 乙醇和水、I 2 蒸馏 液 度计、牛角 管 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 凝水从下口通入; 和 CCl 4 ③加碎瓷片 渗析 半透膜 更换蒸馏水 淀粉与 NaCl 的分子、离子 蛋白质溶液、 加入某些盐,使溶质 用固体盐或浓溶 盐析 烧杯 硬脂酸钠和 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液 洗气 甘油 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 洗气瓶 长进短出 CO 2(HCl ) 气+气 液化 沸点不同气分开 U 形管 常用冰水 NO (N 2O 4) i 、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 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 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 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 NaCl 和 KNO 3 混合物。 ii 、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第 2 页 共 20 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臵,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最新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整理精华版)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 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2、元素的存在状态: 在这两种状态下, 研究物质的顺序: 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存在, 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金属非金属T氢化物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碱含氧酸 盐盐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C,沸点为C,密度为cm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 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2====2Na 20 ②2Na+O2====Na 2O2 ③2Na+Cl 2====2NaCl ④ 2Na+S点燃= Na 2S (2) 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 2匸现象:浮:Na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个小球; 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 与酸反应:2Na+2HCI====2NaCI+H 2? (4) 与盐反应:①2Na+2H2O+CuSO4====Cu(OH) 2J +Na2SO4+H2? ②6Na+6H 2O+2FeCl3====2Fe(OH) 3 J +6NaCI+3H 2 ? ③4Na+TiCI 4(熔融状)高温Ti+4NaCI (5) Na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O H 2O CO2,H2O风化 Na 02 Na20 2 NaOH Na2CO3 40H2O W2CO3 4Na+O2====2Na2O Na20+H 2O====2NaOH 2NaOH+9H 2O+CO2====Na 2CO3 IOH2O Na2CO3 IOH2O风化Na2CO3+10H 2O ? 3、Na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O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2)与酸反应:Na2O+2HCI====2NaCI+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2O+CO2====Na2CO3 3、NaaO 的用途:制NaOH , Na2CO3 (三) Na2Q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f(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2O2+4HCI====4NaCI+2H 2O+O2T 3、Na^O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溶液中通入C0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3+H2O+O2 ? 宀2NaHCO3加^ Na z CO s+H 2O+CO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0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淀和气体。Ca(OH) 2+CO2====CaCO 3 J +H2O 宀CaC03+H 2O+CO2===Ca(HCO 3)2 宀 Ca(HCO 3)2加热CaC03 J +H2O+CO2T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 化学这个科目一直是同学们又爱又恨的科目,学的好的同学靠它来与其它同学拉开分数,学的差的同学则在化学上失分很多;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同学们要善于总结知识点,这样有助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化学必修一笔记整理终极版

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药品存放安全 ①固体→广口瓶液体→细口瓶或滴瓶见光易分解→棕色瓶 ②酸性试剂→玻璃塞碱性试剂→橡胶塞 ③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一起存放 2.常见意外事故处理 ①强碱沾到皮肤——大量水+硼酸 ②强酸沾到皮肤——大量水+ 3%~5%NaHCO3溶液 ③有毒有机物沾到皮肤——酒精擦洗 ④酸或碱流到实验桌上——用NaHCO3或CH3COOH中和,再用水冲洗 3.药品的取用 固体:粉末状:纸槽、药匙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药匙一横二送三慢立 液体:直接倾倒或用滴管取 4.实验仪器的注意事项 试管:加热不超过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 先预热再加热,防止试管骤冷炸裂 烧杯:加热时应垫石棉网,使受热均匀 溶解物质用玻璃棒搅拌,不能触及杯壁或杯底 烧瓶:(圆底烧瓶、蒸馏烧瓶、平底烧瓶)都可以用于装配气体发生装置;蒸馏烧瓶用于蒸馏以分离互溶的沸点不同的物质 ①圆底烧瓶和蒸馏烧瓶可以用于加热,加热要垫石棉网 ②液体加入量不能超过容积的1/2 蒸发皿: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 ①可以直接加热,但不能骤冷 ②盛液量不能超过蒸发皿溶剂的2/3 ③取放蒸发皿应使用坩埚钳 坩埚:用于固体物质的高温灼烧 ①把坩埚放在三脚架上的泥三角上直接加热 ②取放坩埚要用坩埚钳 ③不宜用瓷坩埚熔化烧碱、纯碱及氟化物,它们可和瓷共熔使坩埚造腐蚀 ④用坩埚钳在夹取高温的坩埚时,应先把坩埚尖端在火焰下预热一下 酒精灯:失火时要用湿布盖灭

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物质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给液体加热使液体受热汽化挥发 玻璃棒要不断搅拌溶液,防止由局部液体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粗盐提纯:杂质有CaCl 2 MgCl 2 SO 42- NaOH →BaCl 2→Na 2CO 3→HCl 蒸馏:利用各混合物中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以不用温度计,因为自来水中要出去的杂质都难挥发) 沸点低先蒸出,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的温度 蒸馏水中离子检验: Cl- : 稀HNO 3+AgNO 3(顺序可换) SO 42- : HCl + BaCl 2(顺序不可换,因为可能有Ag+) 注意:不能把HCl 换成HNO 3 ,不能把BaCl 2换成Ba(NO 3)2 因为SO 32-+HNO 3=SO 42- 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萃取剂的选择:①萃取剂与原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都互不相溶 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萃取剂的密度可以比水大,也可以比水小) 常见的萃取剂:苯、汽油、煤油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CCl 4,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分液:将萃取后良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操作步骤: ① 验漏:在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水,塞上玻璃塞,倒置看是否漏水,再把玻璃塞旋转 180°,再倒置 ② 装液 ③ 混合振荡:右手压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 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④ 静置分层(放在铁架台上) ⑤ 分液: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使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上的 凹槽对准漏斗上的小孔,拧开下口活塞放出下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上层液体 实验: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下而在四氯化碳的溶解度大) 注意: ① 蒸馏烧瓶中要加少量碎瓷片或沸石,防止 液体爆沸 ② 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 的下沿齐平,以测出该出蒸汽的温度 ③ 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④ 蒸馏烧瓶要垫石棉网 ⑤ 连接顺序由下至上,由左到右 ⑥ 先通水,后加热,防止冷凝管炸裂 ⑦ 刚开始收集到的馏分应该弃去(冷凝管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高一化学_必修1_苏教版_专题_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注重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水平减弱,失电子水平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失电子水平——→逐渐减弱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 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N n =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mol ) 数值:0.012kg 12C 中所含12C 原子的个数(kg kg 26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mol -1 (6.02×1023/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 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 物质质量?→?? 物质的量?? ?→??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分子质量约10-26~10-25 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总质量约为10-3~10-2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 m M n ==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 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 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4、相关计算 例题1. 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 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 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 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 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套笔记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全套笔记 高中化学复习笔记: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 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 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高一必修一化学笔记总结

高一化学笔记整理必修一部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3、掌握 正确的操作方法。 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Page4 图1—1 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可直接加热的仪器、需要 垫上石棉网进行加热的仪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①过滤②蒸发③蒸馏④升华⑤萃取 1.萃取分液(碘水中碘的提纯) ①萃取:利用某物质再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提取出来的方法 叫萃取 ②分液:将萃取后的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③仪器:分液漏斗 ④注意事项:1.放气2.打开塞子或使小孔和凹槽对齐3.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 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2.蒸馏(适用于含有有机物的互溶的液态混合物) 蒸馏: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注意事项:1.加沸石防止爆沸2.温度计水银球放在支管处3.冷凝管中,气流与水流相反 4.粗盐中,Ca+、Mg+、SO4-的除去 Na2CO3、NaOH、BaCl2、HCl 除杂的原则:1.不引入新的杂质2.除杂试剂一般过量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 1.含义: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衡量标准:以0.012kg 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 3.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mol-1 4.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都为6.02×1023 5.关系式:n= 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单位:g/mol 3.关系式:n=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仪器:容量瓶、量筒(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

2.步骤:①计算固体→液体m=CVM 液体→固体C浓V浓=C稀V稀 ②称量 ③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冷却 ④转移:玻璃棒(引流) ⑤定容:⑥盖好塞子,摇匀静置 3.公式:c= c= 4.气体摩尔体积:V m=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体系叫 分散系 2.分散系包括:分散质、分散剂 3.分类:①根据状态分,共九种 ②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溶液d<1nm 胶体1nm100nm 5.制Fe(OH)3胶体 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反应方程式:FeCl3+3H2O煮沸Fe(OH)3+3HCl 6.胶体性质: 丁达尔现象(光通路)、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电) 注:一般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粒子带负电。硅胶(H2SiO3)粒子带负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带重点符号)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方法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3)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4)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5)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 例 过滤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 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 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 度计水银球的位 如石油 的蒸馏

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 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 把溶质从它与另一 种溶剂所组成的溶 液中提取出来的方 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 合下列要求:和原 溶液中的溶剂互不 相溶;对溶质的溶 解度要远大于原溶 剂 用四氯 化碳萃 取溴水 里的溴、 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 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 活塞上的凹槽与漏 斗上的水孔,使漏 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 液体慢慢流出,及 时关闭活塞,上层 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 氯化碳 萃取溴 水里的 溴、碘后 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 种可溶性固体的混 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 蒸发时,要用玻璃 棒不断搅动溶液;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 多的固体时,即停 分离 NaCl和 KNO3混 合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