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明“狂禅”考

晚明“狂禅”考

晚明“狂禅”考
晚明“狂禅”考

晚明“狂禅”考

明末以后,“狂禅”一词屡屡被提起,而且狂禅所指代的对象与含义有多种多样。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朱熹与陆九渊两家在学术上产生分歧而分途之后,“于是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1](pp.1885~1886)因此厘清它的真实面目,对于明代甚至宋以来的思想史与学术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狂禅”一词,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康熙时编的《御定佩文韵府》卷十六之七中“禅”字条,收录了如野狐禅、醉笑禅、林下禅等各种名目的“禅”共108个。甚至将苏轼《沐浴启圣僧舍与赵德麟邂逅》诗中的“睡稳如禅”(注:《沐浴启圣僧舍与赵德麟邂逅》诗的原文是:“酒清不醉休休暖,睡稳如禅息息匀。”)都收入其中,可见搜罗范围之广泛。但却没有“狂禅”。此卷的“枯禅”条下,援引了元末明初时人杨维桢《花游曲》中的两句诗:“宝山枯禅开茗碗,木鲸吼罢催花板。”这条文献在“禅”条下是最晚的。那么则可以说明,在明初以前,“狂禅”一词是没有出现的。如果不排除《御定佩文韵府》的编纂者不能穷尽所有的书籍而有所缺失或疏漏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狂禅”一词在明以前是不常见的,如果这是一个常见的词语,相信编纂者一定会把它收入其中。

众所周知,李贽是鼓倡狂禅最激烈的人,跟李贽学习这种狂禅作风的人也很多,黄宗羲说:“李卓吾鼓猖狂禅,学者靡然从风。”[2](卷三五,《泰州学案四·恭简耿天台先生定向》)沈瓒在《近世丛残》中也说:“李卓吾好为警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其学以解脱直截为宗,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后学如狂。不但儒教防溃,而释氏绳检亦多所屑弃。”袁宏道早年也是众多向李贽学习的人之一。袁宏道曾三次去拜访李贽,袁中道描写袁宏道与李贽相会曰:“先生既见龙湖,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俗见,死于古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至是浩浩焉如鸿毛之遇顺风,巨鱼之纵大壑。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人转,发为语言,一一从胸襟流出,盖天盖地。如象截急流,雷开蛰户,浸浸乎其未有涯也。”[3](卷一八,《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行状》)他和李贽之间主要是参究禅学。他曾说:“仆自知诗文一字不通,唯禅宗一事,不敢多让。当今勍敌,唯李宏甫先生一人。”[4](卷一一)根据目前笔者所搜集的资料,“狂禅”一词最早出处就是袁宏道在《金刚证果引》中提到的:

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有能受持诵读,若供养者,其福德不可思议。”夫供养是以色见也,诵读是以声求也。色见声求,大慈所呵,而得无量不可譬喻功德,何耶?今观载籍所传,谁非以诵经获果者?其求佛于声色之外,世盖无几也。后之人执功德之

说者,恒欲取实声色以获果;而讥取相之非者,又欲求之声色之外,将若为和会也。余观经中佛言:“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当知佛所谓声色者,不取相之声色也。又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诸法不说断灭相。”当

知佛所谓无相者,不舍声色之无相也。佛语本自和会,读者自作分别解耳。会法师某刻金刚证果,属余为引。余恐今时狂禅有为取相之讥者,为之略述其概焉。(万历二十八年,

即1600年作)[4](卷一八)

根据上面的材料,可以知道“狂禅”在当时是十分盛行的

思潮。袁宏道还在另一处提到狂禅:

弟往见狂禅之滥,偶有所排,非是妄议宗门诸老宿。自今观之,小根之弊,有百倍于狂禅者也。[4](卷四三,《答

陶周望》)

这两条材料有很大的区别,前条袁宏道是为狂禅辩护的。从字面意来看,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对狂禅以“取相”相讥讽,

而袁宏道则提出,狂禅之取相,是“不舍声色之无相”,甚至

有把狂禅比之为佛的意思。其同时作的《浮山九带叙》中有段话可以很好地体现袁宏道《金刚证果引》中对狂禅的辩护:浮山录公受叶县省钳锤,其精如金,其气如玉,出语如风如电,岂肯入傀儡场,学他人提弄者?末后九带,未免攒入被袋,何哉?昔有霜姑,多年不御铅华,一日为其孙啼哭甚,遂簪花傅粉以悦之。何则?爱有所专故也。夫九带者,

亦录公之花与粉也,可以止哭。录公不惜身命为之,而何暇惜夫语言文字之落草耶?[4](卷一八)

而后者,则是对狂禅的批评。《答陶周望》作于1603年,距《金刚证果引》写作时间只有三年(1600年)。此时袁宏道在思想上已经与李贽分途,宣扬净土而离弃了李贽的狂禅之风。袁宏道对狂禅的批评,是在社会局势变得紧张、政治控制越来越严厉的状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注:袁宏道思想的转变,请参见孙昌武教授的《从“童心”到“性灵”》一文,载《诗与禅》,台湾大东图书公司1984年版。)。

对狂禅一词的使用,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含义。先说第一种含义。禅宗发展到第三和第四个阶段(注:禅宗的四个阶段,详参看孙昌武教授的《中国佛教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出现了呵佛骂祖的作风。在这个阶段,禅宗修行者提出了平常心是道的看法,认为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穿衣吃饭等,莫非佛道。因此道不用修,礼佛、读经都是无益的,就是存有求道成佛的一念也是错误的。以至发展到背离经教,呵佛骂祖。如石头希迁的法嗣丹霞天然说:“佛之一字,永不喜闻……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一饮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虑。”[5](卷五)并曾取木佛烤火。他们认为平常心就是佛心,每个人都要自作主人公,做惟我独尊、不受外惑的人。禅发展到这一阶段,又把心性修养工夫

变成了任运随缘的生活,使得禅门一时戒律荡然,禅徒混迹世俗。禅宗这种背离经教,呵佛骂祖的现象,就被后人称为狂禅。

清代程朱派理学家熊赐履在《下学堂札记》卷二中说:“须知孟子本静重简默之人,今日距杨墨、明日辟告许,辨论衎衎,迄无宁日,时为之也。朱子之在淳熙也亦然,当年辟五宗之狂禅,订百家之讹舛,殚力竭精、舌敝颕秃,岂得已哉!亦时为之也。”[6]就明确地称五家禅为狂禅。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用狂禅来比喻律诗,“律诗不难于凝重,亦不难于流动;难在又凝重,又流动耳。律体可喻以僧家之律:狂禅破律,所宜深戒;小禅缚律,亦无取焉”[7](卷二)。在这里,与熊赐履一样,刘熙载把狂禅作为离经叛教、突破禅门戒律的五家禅来看待的。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对佛教十分精通。他注重唯识宗,主张依经帖释,理富义顺,因而对五宗禅大为不满,其在《支那古德遗书序》中说:

晚唐以还,像法渐谢,则有斥经论用曹溪者,则有祖曹溪并失夫曹溪之解行者,愈降愈滥,愈诞愈易,昧禅之行,冒禅之名,儒流文士,乐其简便,不识字髡徒,习其狂猾。语录繁兴,伙于小说,工者用廋,拙者用谣,下者杂俳优成之,异乎闻于文佛之所闻,狂师召伶俐市儿,用现成言句授之,勿失腔节,三日,禅师其遍市矣。[8](第六辑)

龚自珍将晚唐以来五家禅种种不合常理的表现,视为狂禅。其《己亥杂诗》中有四首诗提到狂禅:

狂禅辟尽礼天台,掉臂琉璃屏上回。不是瓶笙化影夕,鸠摩枉译此经来。(第78首)

铁师讲经门径仄,铁师念佛颇得力。似师毕竟胜狂禅,师今迟我莲花国。(第141首)

道场馣馤雨花天,长水宗风在目前。一任拣机参活句,莫将文字换狂禅。(第147首)

震旦狂禅沸不支,一灯慧命续如丝。灵山未歇宗风歇,已过庞家日眚时。(第166首)[9]

第146首,“有明像法披猖后,荷担如来两尊宿。龙树马鸣齐现身,我闻大地狮子吼”中的“有明像法披猖”,也当是确指狂禅的。

熊赐履、刘熙载、龚自珍等人将五家禅称为狂禅,可能源于1614年西蜀辅慈沙门明昱为《佛祖统记》写的叙,叙中说,“从上诸祖,授受渊源,支分派别亦如一花五叶。传衣受记历历分明,自是天台一家眷属。又广之以华藏、世界、天宫、地狱诸图。莲社诸贤往生僧尼其于法运通塞,尤惓惓三致意焉,用心良亦勤矣。其意直欲薪尽火传灯灯相续耳。近日宗门盛行,讲律或废,不知如车双轮,如鸟双翼。后之绍统者,若真如天台深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棒喝狂禅皆当反走矣。”[10]这条材料,是最早指出狂禅是五

家禅的,同时还指出狂禅的出现是由于教律的衰败,克服狂禅的方法也就是兴教门、严戒律。明末清初时人钱谦益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佛法之有宗教律也,譬之一鼎三足,不可阙一,万历中尚有紫柏、云栖、憨山等高僧维护佛教。而三僧逝后,狂禅盛行的状况,钱谦益比之为“长夜”。说,狂

禅“上堂下座,戏比俳优。瞎棒盲拳,病同狂易。聋瞽相寻,愈趋愈下。师巫邪说,施符咒?,亦皆借口参禅,诳惑愚昧。邪师恶道,下地狱如箭射。”对治狂禅的方法,就是修教律,“长夜将旦,台教聿兴。鬼神为之唱,人天为之呵护。唤迷头者必资明镜,刮眯目者必仰金篦。攻台教以治狂禅,庶几废疾可兴,膏肓可砭。立方疗病,其莫先于此乎?”[11](卷八一,《天台山天封寺修造募缘疏》)而龚自珍的“狂禅辟尽礼天台”,也是与明昱和钱谦益的看法是相同的。

与明昱、钱谦益同时的禅僧也谈了对狂禅的看法。稍微不同的是,他们对五家禅是十分尊重的,并不认为五家禅是佛教或禅宗的败落,相反却认为五家禅是开悟人的极佳途径。如永觉元贤禅师说:“新丰创立五位,发明正中妙挟之制。虽仅仅数言,而造道之功,接人之用,无不毕备。造道则功位互明,而极于功位互泯;接人则君臣互用,而极于君臣道合。大都剪诸见之稠林,截万端之穿凿,必底于闲名谢灭之境而后已,岂比笼统之狂禅,廉纤之曲学,而混滥祖庭哉!”[12](卷二八,《先德微言·后序》)这里所说的狂禅,是指五家禅

的末流,只学到五家禅的模样,而没有学到实质,“如今有等人,只弄虚头,向古人公案上穿凿,学颂,学拈,学答话;向人前,或喝,或棒,擎举,竖指。从东过西,从西过东,拂袖便行,推倒禅床,转身作女人拜,打个筋斗出门去。此等虽是古人已用三昧,今日种种相袭,便成恶套了。”[12](卷四)又如:

立心切要仿古,制行莫近狂禅。内省常自知过,方能远俗希贤。[12](卷二四,《示上生上人》)

说得也是同一意思。

现在许多研究者因袭了对狂禅的这种看法。郭朋在《坛经校释》中对“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的注解说:

“既无所归”,而又“言归”,岂非虚妄!这里,慧能以“若不见佛,即无所归”的命题,来否定通常意义的“归依佛”,它实已开启日后“呵佛”狂禅的端倪。

葛兆光也认为禅宗的这种呵佛骂祖的作风是狂禅,而且在表述上理论色彩浓厚。如果在信仰中没有了崇拜与模仿对象,那么信仰的情感就会无所依附而缺乏方向。宗教收拾的是散乱的人心,仿佛木桶需要桶箍才能把片片木头会聚起来一样。可是禅宗在这个阶段,把佛法僧三宝都当作无须崇敬的“干屎橛”等,就没有可以用来凝聚人心的东西了。这种对崇拜对象的打破,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方面,有可能使人从

重重束缚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这种感受与体验瓦解了理智与道德的规范,随心所欲的感受一旦冲破规范的界限,自然适意就有可能变成自由放纵,从而导致狂禅之风的泛滥。”[13](p.351)刘逸生在《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说,狂禅是“指佛教禅宗后期的神秘主义。这一时期禅宗的表现是,他们认为用一般语言不可能说明禅宗的道理,因而采取隐语、暗喻甚至拳打脚踢的动作为表达方法;他们也否认人们的逻辑思维能认识客观真理,他们呵佛骂祖,否定经典,只靠个人‘顿悟’,所以又更近于神秘主义。”[9](p.113)

再说狂禅的第二种含义。狂禅的第二种含义是指一种思想潮流。这种潮流是王阳明开其端,以阳明后学尤其以王学左派之泰州学派为主流。全祖望在《槎湖书院记》中谓,王阳明之学虽然足以振章句训诂之支离,可为救弊之良药,但在流传过程中,“遂有堕于狂禅而不返,无乃徒恃其虚空知觉,而寡躬行之定力耶?”并且认为,王阳明及后学,“盖其所顿悟者原非真知,则一折而荡然矣。是阳明之救弊,即其门人所以启弊者也。”[14](外编卷一六)也就是说王阳明学说是为了救章句之学的支离,而阳明后学却走向了极端,突破了程朱理学规范的限制。黄宗羲说:“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2](卷三二)即如现代学者贺麟在评价冯友兰时所说,讲程朱而不能发展到陆王,必失之支离;讲陆王而不以程朱

为约束,那么必失之狂禅[15](p.34)。

在近代,梁启超是对泰州学派和狂禅关注最多的人之一,他说:“当时儒学末流,养成狂禅,分明是学佛教,抵死不肯承认与佛教有关。”[16](p.62)“请言旧派中之王学,晚明学风之敝,流为狂禅,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萨路,猖幻至此,势固不得不有所因革。”[17](p.78)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君劢,指出狂禅是持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

太过而招致的一种思想,“黄宗羲致力于修正阳明学说,是对王畿及泰州门人求体于无善无恶的狂禅的反动。对这些狂禅者,逻辑训练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他们所求的,是非对待者,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体。他们的另一说法是,应以自然方式求体,也就是说,不要加以丝毫人为之力。”[18](p.436)现

代学者杨向奎也持同样的看法,他在《清儒学案新编》中多次提到狂禅,明确提出狂禅是由泰州学派发展而来的,“明中叶后本为王学的天下,泰州学派兴,末流遂入于狂禅,于是蔑仁义弃礼乐,形成反对传统儒家思想之异军。”[19](p.70)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狂禅这一问题,如谢思炜在《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中说:“在唐代,呵佛骂祖的狂态还仅仅保持在禅宗教团内部,仅仅反映了宗教内部冲破教义束缚的解放需要,到宋以后,精神分裂式的发狂愈来愈频繁地成为世俗士大夫的生活感受,终于在明代与理学中的异端相结合,淹成汹涌的狂禅之风。”[20]

根据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狂禅”一词指代第一种含义的较少,已全在文中引用,所包含的内容也比较简单。绝大多数的资料是指代第二种含义的,所指称的对象主要是晚明一些反抗程朱理学的卓立不群的思想者,他们对晚明的思想界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主要在这个含义层面上对狂禅进行探讨。

明正德以后的学者“不走姚江,即向增城(湛若水)”[14](外编卷一六,《槎湖书院记》)(注:《明史·吕楠传》亦云:“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而且“后来儒者之必趋于狂禅”[14](外编卷一九,《丰学士画像记》),可见这种狂禅思潮的强大。阳明后学中,颜山农、李贽等人为狂禅的典型。钱谦益《瞿元立传》中说:“痛疾狂禅,于颜山农、李卓吾之徒,昌言击排,不少假易。”[11](卷七二)狂禅最直观的表现是在狂禅者的行为方式上。顾宪成曾借苏东坡与程颐的对答来评价泰州学派中的人物,说:“东坡讥伊川曰:何时打破这敬字?愚谓近世如王泰州座下颜何一派,直打破这敬字。”[21](卷九)这里所说的打破“敬”字,即打破程朱所要求的社会行为规范。明末笃守程朱的陆陇其,也曾以苏东坡说明狂禅,其《读张文潜江上诗因嘲》:“宛丘先生学颇坚,惜从苏氏杂狂禅;莫道纷纷浑似梦,人生何事可茫然。”[22](外集卷六)如果连苏东坡都称以狂禅的话,那

么泰州学派可算是狂禅中之狂禅了。陆陇其说:“明之中叶,自阳明王氏倡为良知之说,以禅之实而托儒之名……龙溪、心斋、近溪、海门之徒从而衍之……而古先圣贤下学上达之法灭裂无余,学术坏而风俗随之。其弊也,至于荡轶礼法,蔑视伦常,天下之人恣睢横肆,不复自安于规矩绳墨之内,而百病交作。”[22](卷三,《学术辨》上)

除了行为上的直观表现外,最重要的还是在学术上对程朱理学的突破。梁启超在《儒家哲学》中说:“大抵有清一代,学者态度,阳奉阴违,表面是宋学,骨子里是汉学,对于朱子,直接攻击者少,敷衍面子者多,其间拥护程朱的,多半是阔老,一面骂陆王派为狂禅,一面骂汉学家为破碎,反抗程朱,便是大逆不道,宁说为周孔错,不说程朱非。”[16](p.60)梁启超这里所说的阔老,大抵是指陆陇其、李光地、熊赐履等人,他们都是程朱派,对阳明之学十分厌恶,对其的攻击也是不遗余力。正如黄宗羲、梁启超所说,他们攻击阳明心学的口实,便是狂禅。从明末清初程朱派的理学家的批评中,可以看出狂禅的两个特点。

“狂禅派”主儒释合一,以禅证儒、以儒证禅,是最为程朱理学家所诟病的。四库馆臣对李贽的儒释合一之说极为痛恨,使用了过分严厉的语言来评价李贽:“大抵主儒释合一之说,狂诞缪戾,虽粗识字义者皆知其妄。”[23](卷一三一,《初潭集》提要)李贽的这种儒释合一,也就是赵大洲所说

的“以儒证佛,以佛证儒。”[24](p.190)这种主张对笃守程朱的理学家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六:“今日士风猖狂,实开于此。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坏人心,伤风化,天下之祸,未知所终也。”熊赐履更进一步指出狂禅对程朱理学的破坏作用:“昔之佛老,犹是门庭之寇,今之狂禅,则为堂奥之贼矣。昔之佛老,犹是肤骨之疾,今之狂禅,遂成心髓之毒矣。”[25]刘宗周“深鉴狂禅之弊”,读书讲学倡导慎独,以诚意为主。刘宗周所谓的狂禅,即是“明以来讲姚江之学者,如王畿、周汝登、陶望龄、陶奭龄诸人,大抵高明之过纯入禅机,奭龄讲学白马山,至全以佛氏因果为说,去守仁本旨益远。”[23](卷九三,《刘子遗书》提要)明确地说出了狂禅的特征是以禅入儒,又以儒入禅。耿定向撰《王心斋传》:“同里人商贩东鲁,间经孔林,先生入谒夫子庙,低徊久之。慨然奋曰:‘此亦人耳,胡万世师之称圣耶?’归取《论语》、《孝经》诵习。……久之,行纯心明,以经证悟,以悟释经(行即悟处,悟即行处),慨世学迷蔽于章句……”其中的“以经证悟,以悟释经”就是狂禅以禅证儒、以儒证禅的恰当解释。

不管是王心斋还是李贽、陶周望等人,他们这种以禅证儒、以儒证禅的学术方法,正是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之学不从“故纸费精神”的精神。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

费精神。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所以张君劢说,狂禅是由王阳明的无善无恶的良知本体发展而来的。

能说明狂禅这个特点的典型事例便是管志道。管志道在著作中也屡屡提到狂禅,而且以辟狂禅自居。钱谦益在《牧斋初学集》之《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晋阶朝列大夫管公行状》中引用管志道的话,说:“今日之当拒者,不在杨墨而在伪儒之乱真儒;今日之当辟者,不在佛老而在狂儒之滥狂禅。”管志道主张三教合一,但细来看,管志道的三教合一,还是主张以儒统释老。焦竑在论及管志道之学时说:“其言闳博逶迤,词辨蜂涌,大归冀以西来之意密证六经,东鲁之矩收摄二氏。”[26](续集卷一四)管志道对儒学的重视,从他反对狂禅的言论中也可以看出来,“有至善之源头,出于量非量之上,则邵子之所谓非惟吾不得而知之,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看痛枵心儒者,一人狂禅狂玄灭裂之论,反卑孔矩而北面二氏之流徒云。”[27](卷五)管志道认为,正是因为狂禅的鼓倡,才使得儒学的地位日降,因而在他的著作中,对王阳明及阳明后学特别是泰州学派中颜山农等人不满的言论,处处皆是。如他评价明末的士风时说:

今士风日趋于顽钝无耻,其高者尤在小人无忌惮中,倘裁之以孔孟之矩,则有所托而自文,吾不知其信心何在,然则主忠信三言,真对时症之良药也。若又信非所信,则圣人

亦末如之何也。[27](卷一)

他对泰州学派颇不为然,“盖天道好还,诸侯至于畏士,则坑土嫚士者必相继而至矣。国朝出颜钧、梁汝元、李卓吾之徒,几酿此衅,犹赖高皇帝之遗泽尚流,有为之小惩而大诫者。”[27](卷二)

虽然如此,但程朱派理学家却认为管志道本身就属于狂禅派。高攀龙说管志道之所以辟狂禅,正是其苦心处,“至于阳尊程朱,阳贬狂禅,而究竟则以程朱之中庸、五宗之佛性并斥,更是其苦心勤力处,欲使辟佛者更开口不得也。”[23](卷三七,《高子遗书》提要)辟狂禅只是表面现象,而实质仍是用佛禅统率三教,“尊崇儒矩,排斥狂禅,亦不过谓世法宜然。而窥先生之意,实以一切圣贤皆是逆流,菩萨本无三教,惟是一乘耳。故攀龙谓先生之学,全体大用总归佛门而后之。信先生者,必以牟尼之旨;疑先生者,必以仲尼之道。”[28](卷八上,《与管东溟二》)四库馆臣说得更为明确:“是书诠解《孟子》,分订释、测义二例。订释者取朱子所释而订之,测义则皆自出臆说,恍惚支离,不可胜举,盖志道之学出于罗汝芳,汝芳之学出于颜钧,本明季狂禅一派耳。”[23](卷三七,《孟子订测》提要)认为他是狂禅的依据,就是因为他的著作“皆自出臆说,恍惚支离”。熊赐履曾说:“昔之儒只要辟佛老,今之儒只要佞佛老。昔之儒只要明二氏之异,今之儒只要明三教之同。狷不裁,不失为狷介;

狂不裁,便成了狂禅。”[6]说的大概就是管志道这种类型的吧。

由此可以明证,是否狂禅,不是表现在口头上对狂禅的批评与赞扬,而是那种在学术与思想上体现出以禅解儒的做法与精神。《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几条提要,将狂禅的这个特点说得极为清楚:

(1)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23](经部总叙)(2)盖明末心学横流,大抵以狂禅解易……[23](卷八,《周易翼简类解十六卷附群经辅易说一卷》提要)(3)《论语咏一》仿宋张九成之例,以绝句代笺疏;次《孟子略述》,随意标举而说之,故曰略焉。四书皆崇祯十二年诏狱中作以授其子珏者,次《诗书论世》三卷,则杂论《诗》、《书》二经,大抵皆明末狂禅提唱心学,无当于圣贤之本旨。[23](卷三四,《諴阳草堂说书》提要)

程朱派理学家非议狂禅的第二点是尚清谈、学风空疏。从阮元对狂禅的看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阮元既尊高位,又是著名的考据学者,尊奉的是程朱理学。他在《论语论仁论》中,谈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时说,孔子对仁的论述很详细,但为什么还说“罕言”?阮元认为,“所谓罕言者,孔子每谦不敢自居于仁,亦不轻以仁许人也”。而且“仁”的含义周秦以来相传未失,在东汉之末时犹人人皆知,并无异说。但晋以后

却失传,因此大约晋以后,“异说纷岐,狂禅迷惑,实非汉人所能预料。使其预料及此,郑氏等必详为之说,不仅以相人偶一言以为能近取譬而已。”[29](一集卷八)在阮元看来,狂禅是从晋就有的事物了。而这种狂禅是与清谈有关的。他在《石彴观鱼》一诗中说:“濠梁说鱼乐,机锋法始开。固知斗狂禅,本自清谈来。独游石池上,悠然得所哉!欺方乃君子,非道枉庸材。”[29](续集集七)诗中的“濠梁说鱼乐”用的是《庄子·秋水》里的典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老庄是晋清谈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表面上看来,阮元所说的狂禅指的是晋的清谈。

实质是并非如此。阮元有《复性辨》,云:“内庄已不可矣,况又由庄入禅乎?文与搏正是周、孔、颜、曾之学,而庄子以为灭溺,无以复性之初,然则禅家不立语言文字,儒家借良知为宗旨,非以庄子此说为祖乎?”[29](三集卷三)由此可见,阮元所说狂禅是清淡,并非晋之清谈玄学,而是程朱理学家所说晚明之清谈孔孟与良知,是空言理而起的“可彼可此之邪说”[29](续集卷七,《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作为考据学者的阮元,其《论语论仁论》、《孟子论仁》等篇

章,实际目的不在解释孔孟之本义,而仍是在纠正晚明之空疏学风(注:钱穆在《庄老通辨·自序》(三联书店2002年版)中说:“阮元有《论语论仁》篇,《孟子论仁》篇,遍集论孟仁字,章句缕析,加以总说,用意可谓微至。然所窥见,仍无当于孔孟论仁之精义。”我个人的看法是,阮元不是无当于孔孟论仁之精义,而是无心于孔孟论仁之精义,其论仁是为说明其他目的。)。顾炎武批评晚明之清谈说:

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30](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黄宗羲也谈及晚明的清谈,说:“然先生(陶望龄)于妖书之事,犯手持正,全不似佛氏举动,可见禅学亦是清谈,无关邪正。固视其为学始基,原从儒术,后来虽谈玄说妙,及至行事,仍旧用着本等心思。”[2](卷三六,《文简陶石篑先生望龄》)顾、黄二人之说,与阮元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阮元所说的狂禅是指晚明的清谈孔孟与良知。阮元在为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一书写的序中称:“浮屠之书,语言文字非译不明,北朝渊博高明之学士,宋齐聪颖特达之文人,以己之说傅会其意,以致后之学者绎之弥悦,改而必从,非释之乱儒,乃儒之乱释。”“非释之乱儒,乃儒之乱释”,可以看作他对狂禅的解释。

狂禅派学风空疏、空谈良知这一特点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中多有提及:“是书援据经籍考证颇为详赡,虽多本旧文,亦颇自出新意……然隆庆万历以后,士大夫惟尚狂禅,不复以稽古为事,是编广征博引、足备参稽,在尔时犹为笃实之学矣。”[23](卷一一九,《艺彀三卷彀补三卷》提要)又,四库馆臣为明李腾芳《李湘洲集》及《补遗》写的提要曰:李腾芳学宗王守仁,反复讲明良知之旨,至以事功节义与辞章养生均为正道之障。又有《金刚经集注序》、《金钢经注采序》、《莲池自知录序》等,提唱二氏之说,亦颇尊崇李贽,称为卓吾老子。但只不过是明季士大夫普遍的看法。最后四库馆臣评论说:

留心经世,喜谈兵事,其《策倭安攘至计疏》及《进戚继光兵略诸疏》,犹非徒以狂禅纵论者矣。

又,四库馆臣为明赵南星《学庸正说》写的提要:认为此著作词旨醇正,诠释详明,“其说《大学》不从姚江之知本,而仍从朱子之格物,并补传一章亦为训解。其说《中庸》不

以无声无臭虚拟性天,而始终归本于慎独,皆确然守先儒之旧。盖南星为一代名臣,守正不阿,出其天性,故当狂禅横溢之时,能卓然有以自立,虽不以讲学名,而所言笃实,过于讲学者多矣,未可以其近而忽之也。”还有四库馆臣为明季本《诗说解颐》写的提要,四库馆臣为明邵宝《简端录》写的提要等等。

原文参考文献:

[1](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明)袁中道。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钱伯诚。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宋)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清)熊赐履。下学堂札记[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7](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佛祖统记[M].大正藏本。

[11](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明孝陵英文导游词

明孝陵英文导游词 XiaolingTomboftheMingDynasty明孝陵景点概况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明孝陵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完工于永乐十一年孝陵之名,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到清代才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金门、碑亭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拱,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原是重檐歇山顶,通体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可惜毁于战火经过大金门,我们所见的便是碑亭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重檐歇山顶,亭顶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中,仅存四壁,因其四四方方,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

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03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明孝陵导游词(2011-10-1918:26:06)转载▼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篇一:明孝陵导游词】 明孝陵导游词(2011修订) (2011-10-19 18:26:06) 转载▼ 标签:分类:国导证考试资料 2011 现场考试 总统府 教育 明孝陵 各位游客,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的明 孝陵。明孝陵始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7岁投身皇 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 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1382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工程直到1413年才完工。取名孝陵,一说是因为朱元 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故此 陵明代称“孝陵”,到清代始称“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 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 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年明孝陵 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 括在内。 原大金门重檐歇山顶,顶覆有黄色琉璃瓦,现在屋顶和大门都荡然 无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门。过大金门,我们就来到了四方城, 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由于顶部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 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每边长26.86米,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 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城内有一座“大明孝陵神功圣 德碑”碑高6.7米,下面的碑趺高2.08米,称赑屃,传说为龙生九子 之一,好负重,这块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明碑。碑文是由明成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说明介绍(完整编辑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英文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英文 篇二: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英文 Xiaoling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 Hello, everybody! Welcome to Xiaoling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 It is the firs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in Nanjing. Xiaoling Tomb is situated at the southern foot of Zijin Mountain in the east part of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It is the burial place of Zhu Yuanzh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his wife empress Ma. As one of the largest imperial tombs existent in China, Xiaoling became a major historic and cultural site under state protection in 1961. On July 3, 2003, together with the 13 Ming Tombs in Beijing, it was accepted in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as an associated site of “the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ing Dynasty was the penult feudal regime in China’s history. Its founder, Zhu Yuanzhang, was often referred to as a “beggar emperor” for his miserable childhood. Zhu was born into a poor peasant family in 1328 in Anhui Province neighboring Jiangsu. In 1344, a serious drought and plague swept the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All his family

江苏南京导游欢迎词

江苏南京导游欢迎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各位到华东线的第一站南京参观游览。初来乍到,大家一定很想了解这座城市。下面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 南京,简称宁,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北接辽阔的江淮平原,是江苏省的省会。全市面积为6597平方公里,辖4县11区,人口545万。其中市区面积约881平方公里,人口270多万,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 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地形独特的城市。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东面和南面是以紫金山(又叫钟山)为主体的宁镇山脉为屏障,紫金山之西有富贵山、五台山及石头山(清凉山)等。西北面的长江奔流而过。城内外多低丘,河湖相连,可谓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南京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建城已有2400多年。最早的城池为越城,是越王勾践灭吴以后,于公元前472年所建的。约公元前356年,楚国灭越,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传说楚威王看到南京地理形势险要,怕日后有人在此称王,就在狮子山北边的江边埋下黄金,以镇压王气,称为金陵,从此南京又有了金陵之称。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的东晋,

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这就是六朝古都。后来,五代时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定都南京,这又使南京成了十朝都会。 南京曾有许多名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金陵、建业、建康、秫陵、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像金陵、建康至今仍被用作南京的代称。至于南京的得名源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津于1368年定都南京,当时南京叫应天府。朱元漳曾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为南京,后来国都虽未迁成,但南京一名就沿袭下来了。 游客们:南京的历史就介绍到这里,下面向大家讲讲南京的气候。由于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中,每当夏季来临,高空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流不断下沉,气温逐渐上升。骄阳似火,每天地面最高温度平均值可达50C以上,发烫的大地成了这座城市的热源。加上南京独特的地势,它处于长江沿岸的河谷之中,海拔较低,起伏的山峦,犹如天然屏障,挡住了空气的流动,阻止热量向外发散;来自海洋上的湿润东风和南风被东郊紫金山和东南一带山体遮挡,使南京始终处于炎热的高温控制下。所以南京的盛夏酷热难熬,素有火炉之称。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南京城,绿树成荫,尤其是东郊的中山陵景区,更是树木葱宪,平均每个人占有10棵以上的树木,成为中国著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优秀范文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优秀范文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江苏明孝陵导游词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1 明孝陵坐落于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公元1420__年)。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

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碑亭、孝陵殿、大石桥、宝城、墓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 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坊高约9米、中间宽约6米、额枋长约6米、高1.28米、厚约0.32米,曾毁坏成数块,倒置路旁,后来修复。坊旁有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立的禁约碑,重申严格保护孝陵的条例,违者立即处死。过孝陵正门大金门,到四方城,四周围墙形如壁垒。城内有一大石兽,昂首曳尾,宛然若生,背上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正楷,长达2746字,字大如拳,历述了明太祖一生的功德,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1420__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宽2.24米,厚0.83米,是南京地区地面现存石碑中最大的一个。

明孝陵

明孝陵 景点概况: 1分30秒 1、明孝陵的主人、位置、建陵时间及名称由来 2、宝城宝顶的特点 3、朱元璋生平 各位游客,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的明孝陵。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 明孝陵于1376年开始筹建,朱元璋看重了明初蒋山寺的风水,将蒋山寺迁到了东侧,既今天的灵谷寺,孝陵工程修建于1381年,1382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工程直到1413年才完工。取名孝陵,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故此陵明代称“孝陵”,到清代始称“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金门、碑亭:2分 1、大金门的建筑特点及规模 2、碑亭原来的建筑形式和现有的形式 3、碑亭的俗称 4、功德碑简介 5、碑文的内容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年明孝陵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括在内。 过大金门,走过木质的栈道,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就叫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碑亭,只可惜亭顶部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城内有一座“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6.7米,碑趺2.08米。此碑落成于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明成祖朱棣所撰,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一、叙述其身世,出生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平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六、生活简朴,嘱死后与马氏合葬孝陵;七、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大树特树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继承皇位的正统。当年朱元璋去世后传位长孙朱允炆,由于朱允炆实行削藩的政策,引起了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得了王位,登基当上了皇帝。为平复民心,不惜重工打造巨碑为父亲歌功颂德。 神道、梅花山:2分30秒 1、石象路的六种神兽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2、望柱 3、石翁仲路上文臣、武将的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4、棂星门复建的时间 5、孙权墓和赏梅胜地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从东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种石兽,每组四只,两立两蹲。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

明孝陵博物馆分析

明孝陵是南京迄今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而明孝陵博物馆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世界遗产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的专题展馆,那天我们也到明孝陵博物馆新馆参观了。这里以前是一个废弃的旧厂房(南京手表厂),现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座高科技展示明代文化的博物馆。为了全面展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及其所代表的明文化,2009年2月明孝陵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大明孝陵》主题展厅、《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360度环幕影院、文化书吧、文化产品超市、临时展厅、大明生活馆(含明代织锦馆、洪武大明贡茶茶艺馆)等部分组成,旨在从多种角度,主要通过历史场景再现、文物陈列、数字多媒体展示等对明孝陵和明文化进行主题演绎,向世人诉说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展现明孝陵的独特文化魅力,阐释明文化的深厚内涵。 明孝陵博物馆新馆,就设在这些明清风格建筑里。是明孝陵的门户,建筑外墙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沈鹏先生亲笔题写“明孝陵博物馆”六个大字,门头的横匾是蒋宏坤市长提写。 因为附近被梅花山,大金门,四方城,下马坊公园,孝陵卫遗址公园,前湖公园等优美而含有古典气息的环境包围,新馆外观特意采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白墙、灰瓦、雕花木门、坡顶屋面、马头墙、花格窗等典型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体建筑与周边明孝陵遗存的大金门、四方城等文化遗址和草木葱郁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与600多年前明孝陵“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不谋而合。

一进入博物馆,便能看到宽广恢弘的序厅,在门口就有清晰地流线图,可以看出整个博物馆只有大门这一个出入口。 主题展厅 《大明孝陵》主题展厅由孝陵雄姿、传奇帝王、选址建陵、创新规制、历史地位、孝陵沧桑六个部分组成。主要为三个版块:序厅与第一章节“孝陵雄姿”为“明”版块,风格上追求大气,大尺度。突出明代的简约风格。序厅正立面创作双层式主题浮雕,前景以朱元璋为首,形成立体式群雕,表现其雄才大略的英雄气概;后景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钟山全景相融合,综合叙述传奇人生。“孝陵雄姿”以大尺度漆画为主体,表现明孝陵的整体全景,两侧以明宫墙为装饰空间语言,这是中国传统“借景”的表现手法。配合这博物馆整体富有古风的氛围,漆画地图不仅起着指导说明的作用,更配合这王者的奢华和磅礴。 而周围的空墙上也不闲着,挂着的是这位传奇帝王的种种简介和辉煌的历史,因为自然采光不足,这部分基本使用的都是人工采光,虽然有点浪费,但满足了帝王陵的神秘,深远和幽暗,所以也无伤大雅。

明孝陵导游词

明孝陵 景点概况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明孝陵。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完工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之名,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到清代才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金门、碑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 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拱,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原是重檐歇山顶,通体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可惜毁于战火。经过大金门,我们所见的便是碑亭。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檐歇山顶,亭顶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中,仅存四壁,因其四四方方,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称四方城。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俗称“功德碑”。刻着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的文

字。整碑通高8.78米,宽2.26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座是一个巨大的龟形动物,古人称为“赑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喜欢负重,常用作石碑的基座。功德碑的树立标志着明孝陵工程的全部完结。碑文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内容。一、述朱元璋生于凤阳,为句容大族,朱元璋贵人奇相,由项及顶有骨隆起,望之如神;二、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为民请命,发迹定远”,征战大江南北,并逐步建立起明王朝;三、统一国家,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吸取历史教训,废除旧制,罢中书省,升六部;五、建国学,祀奉孔子,重视国学讲经,选贤唯能,立家训以教子孙;六、生活简朴,重农耕,嘱死后勿用金玉,与马氏合葬孝陵;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 神道、梅花山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首,每种4只,两立两蹲,自东向西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走过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西北方。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甲胄,手握金吾,

甘熙故居介绍

甘熙故居简介 甘熙故居,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偏于闹市一隅,入口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块碑文,一串灯笼,标记着这就是老南京的历史记忆之一。 宅第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有“九十九间半”之称。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清私人宅第。整个建筑体现了南京自己的建筑特色,在建筑的形制上也反映出清朝大户人家的文化素养和伦理观念。对于古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内部宅第与园林按照史料修缮复原,一派古色古香;现外侧与熙南里历史老街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成为南京城历史的全面展示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学者与藏书家,其故居位于南京中华路南捕厅十五、十七、十九号,及大板巷四十二号,所存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左右两组各为五进,俗称“九十九间半”,实则在百间以上。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而南京的甘熙故居就是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了。 甘熙故居是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清代住宅建筑群。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现保存大体完好,部份经整修后作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址。 建议: 坐地铁到三山街下,沿中山南路往北走三四分钟,看到路西边一片崭新的仿古建筑,那后边就是甘熙故居了。返回的时候建议继续沿中山南路往北走五六分钟到张府园站坐地铁,三山街站靠近夫子庙景区,人很多,节假日买票都要排队近半小时。张府园站就没什么人了。

杨家岭革命旧址解说词

杨家岭旧址解说词 (1938.11—1947.3) 概况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约2.5千米处。原名五家坡,只住杨姓、武姓、郑姓等五户人家。相传明朝时,杨姓人家出了位朝中御史,其子杨兆才德过人,官至兵部尚书,深得皇帝器重。先后,在山前仿南京明孝陵建造了10亩地大的陵园,遂将村名改为杨家陵。党中央迁来后,改为杨家岭。 上山路上: 党中央于1937年1月13日进驻延安城,在城内居住近两年时间,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大规模轰炸延安城后,中共中央各机关连夜由城内迁住这里。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五华里处,四处环山,相对比较安全。 当时先后在这里的机关部门有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一时间近千名干部云集,十几个单位进驻,杨家岭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 杨家岭在党中央毛泽东居住期间,见证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岁月,毛泽东在这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广泛接见中外人事,充分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中共中央先后在这里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及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实行了精兵简政;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时,这里的许多建筑物被破坏。全国解放后,按原样陆续修复,并在旧址的四周栽植了许多常青树木。现在这里开放参观的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同志的旧居,有毛泽东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有毛泽东种过的地。 礼堂前: 我们面前的中央大礼堂就是专门为召开七大而建,筹建于1940年建成于1942年,礼堂是由原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才所设计,上面“中央大礼堂”五个大字是由当时任社会部部长的康生所提写的,是我党首次在自己修建的礼堂内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大家里边请。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礼堂的主厅,可容纳前人左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外表吸收了西式建筑风格,内部,又似窑洞的拱形结构。这样就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柱子,是当年延安唯一没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物。 现在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原貌陈列的。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侧面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两侧的标语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墙上的V字形木架,是英文victory即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上面插着24面党旗,礼堂背部“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是毛泽

明孝陵导游词(新编)

明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

精品导游词,欢迎参使用 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20xx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0xx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下面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南京东郊,游览著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1320xx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带兵攻下南京,1368年当他41岁时,平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 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葬入马氏皇后。1398年朱元璋病死,入葬于此。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

江苏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江苏南京 - 中山陵导游词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 年 3月 12 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整个墓区平面形如大钟,钟的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为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此像为国外雕塑名家保罗兰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祭堂之后有一个铜门,横额上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亦是孙中山先生的手笔。门内即为钟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径 4 米、深 5 米的圆形大理石圆穴。孙中山的汉白玉灵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以明孝陵为个案的研究

学生实践报告 (文科类) 课程名称:秘书学专业班级:行政管理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指导教师: 20 12 ——20 13 学年第 2 学期 实践报告书写要求

实践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 实践报告书写说明 实践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践目的和要求;实践环境与条件;实践内容;实践报告。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践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 (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2)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5)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践报告批改说明 实践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实践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践报告装订要求 实践报告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践项目的实践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践大纲。

实践项目名称:秘书社会调查训练实践学时: 8 同组学生姓名:实践地点:校内校外实践日期: 2013-5-24至2013-6-7 实践成绩: 批改教师:批改时间: 指导教师评阅:

以明孝陵文化旅游为个案的研究 摘要 本文就明孝陵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所开展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通过多年来的规划保护,明孝陵得到了较好的管理和研究,旅游、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现。但是,目前的工作仍然存在着法制建设薄弱,管理的广度、深度不够等问题,这是明孝陵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面。本文通过对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对明孝陵的保护利用提出建议和意见,期望完善明孝陵管理体制中的不足之处,使得明孝陵保持真实性、完整性,实现世界遗产旅游业的永续经营。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保护、利用 一、明孝陵概况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是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的陵寝。陵墓里埋葬着明太祖朱 元璋和皇后马氏等人,历时修建长达32年之 久,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帝王陵 寝之一。(见图1)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已推荐明清皇 家陵寝中的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西 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被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2003年7月,明孝陵以其在皇家陵 寝上的重要地位、在美学上的独特体现、文 化内涵上的丰富体现,被选入世界遗产第26 号“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 为古都南京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保护利用现状 1、遗产保护现状

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

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 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1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

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

南京中文类现场考试考点及内容提要(doc 14页)

南京中文类现场考试考点及内容提要(doc 14页)

附件1 南京中文类现场考试考点及内容提要 一、 总统府 A 序号名称景点内容要点视频时长 1 景区概况1、地理位置和 4A级景区等 2、总统府历史沿革 3、参观线路 1分钟 2 大门1、建筑特色及细部描述 2、“总统府”题字 1分钟 3 中轴线大堂、礼堂、二 堂等 1、大堂的历史沿革 2、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间、地点 3、“天下为公”匾额及其出处 4、四周墙上悬挂的六幅油画名称 5、礼堂的用途及蒋介石、李宗仁在此地登 基正副总统 6、沿途经过之所,如二堂、内外宾会客厅、 八字台阶、麒麟门与政务局大楼等(点到 即可) 1分30秒 4 子超楼1、子超楼名称由来及楼的建筑特色 2、子超楼内部布局 2分钟 5 东线行政院、复园 1、行政院简介 2、行政院题字 3、北楼和南楼陈列 4、“复园”建园时间、得名及园中特色 1分钟 6 天朝宫殿历史 文物陈列馆 馆内布局及每个院落的主要展出内容2分钟 7 清两江总督署 史料展馆 1、两江(三江)及总督简介 2、内部布局及展厅展出内容,其中: 花厅:厅的用途及室内布置,“清风是式” 匾 “督署巡踪”展厅:展出内容、列举几位 名督的姓名 复原之总督大堂:乾隆书匾、“一品朝阳” 屏等 2分钟 8 太平天国起义 百年纪念碑、陶 林二公祠、复制 马厩、南侧院落 1、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的由来 2、陶林二公祠的由来 3、马厩的由来、历史演变及现有陈列 4、半亭簃、镜漪池、国色天香照壁等(点 到即可) 1分钟

累计时长11分30秒注:内容要点按视频播放顺序排列 二、 总统府 B 序 号 名称景点内容要点视频时长 1 景区概况1、地理位置和 4A级景区等 2、总统府历史沿革 3、参观线路 1分钟 2 大门1、建筑特色及细部描述 2、“总统府”题字 1分钟 3 中轴线大堂、礼堂、 二堂等 1、大堂的历史沿革 2、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间、地点 3、“天下为公”匾额及其出处 4、四周墙上悬挂的六幅油画名称 5、礼堂的用途及蒋介石、李宗仁在此地登 基正副总统 6、沿途经过之所,如二堂、内外宾会客厅、 八字台阶、麒麟门与政务局大楼等(点到即 可) 1分30秒 4 子超楼1、子超楼名称由来及楼的建筑特色 2、子超楼内部布局 2分钟 5 西线煦园 1、煦园简介:名称、面积及院中特色等 2、东部花园的特色及院中主要景点 3、西部花园的特色及两组对景 4、三段碑、乾隆之御碑亭等碑刻 4分钟 6 孙中山临时大 总统办公处 1、西花厅由来及建筑风格 2、内部布局 1分30秒累计时长11分 注:内容要点按视频播放顺序排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