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中古史复习题

世界中古史复习题

红白玫瑰战争:15世纪下半期,英国兰开斯特和约克两大封建贵族集团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长达30年的战争。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族徽,约克家以白玫瑰为族徽,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最后都铎家族的亨利战胜,夺得王位,称亨利七世,开始了都铎王朝(1485~1509)的统治。红白玫瑰战争从根本上削弱了英国贵族的割据势力,为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

百年翻译运动:自阿拔斯王朝初期以来,阿拉伯学者为吸收异质文化而展开的翻译包括古希腊、波斯与印度等许多地区的各种文化典籍的运动。如: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科学与哲学著作、希波拉底的医学著作等。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文化。12世纪后重新被翻译成欧洲文字的古典文明成果在欧洲社会的广为流传,对14世纪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

1、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过程及其特点。西欧封建庄园、封建等级制度。

(一)法兰克王国封建制度的产生6世纪~9世纪

1、产生:两个转变:一、日尔曼人农村公社的自由土地逐渐转变为封建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

二、广大的自由农转变为农奴

2、过程:第一阶段:日尔曼人马尔克公社(农村公社)的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广大自由民的出现6世纪~

7世纪

《萨利克法典》P9-10页马尔克即农村公社。

公有与私有的并存——过渡与分化

自耕农的大量出现与新兴地主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封建地产的大量出现和自由农民的逐渐农奴化8世纪上半叶

查理●马特(715-741年)改革采邑制

背景:无条件的土地封赐、内部的松散性、兵源的枯竭

内容:采邑一词本意为“承担义务的封地”封主与封臣。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封主之封赐土地与提供保护、封臣之负担兵役、与土地的终身占有而非世代相袭、农

民与土地的连带封赐

影响:农民地位(对于土地和领主的依附)、兵源与军制(农民步兵→封建骑兵)

中央与地方(内部联系的加强与王权的巩固)、等级结构(递进式分封)

权力的分割

第三阶段: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 8世纪下半叶

查理大帝时期“特恩权”和“庇护制”

“特恩权”: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审判权、司法权税收权、铸币权等;官吏不得在享有“特恩权”的领地内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庇护制”:农民把土地交给领主而求的领主的保护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1、封建庄园制

(1)庄园的土地制度(2)耕作方式:二圃制与三圃制(3)地租形态: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

(4)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5)经济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封建等级制度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

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农民→农奴

2、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原因和作用。试比较东西方封建城市的不同。

1、西欧封建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重要原因: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3)重要途径:阶级斗争的发展

2、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作用

(1)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由于货币流通遍及西欧,储藏货币要比窖藏物品优越,过去不知货币为何物的封建主,现在也开始追求货币,于是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而农奴要交纳货币地租就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这就把自给自

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为小商品经济,许多农奴也逐渐转化为小商品生产者,于是封建依附关系和农奴制度就被破坏;

(2)使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复杂化;

商业大气候必然改变阶级关系的构成,即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前身——平民阶级产生了,这两个阶级当然从产生时起就有矛盾,如1378年佛罗伦萨的梳毛工起义,但他们都是瓦解封建社会的重

要力量;

(3)为西欧各国王权的加强,政治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商业要求统一的民族市场,而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必然要求贸易自由,反对封建割据,进而支持王权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这样,国王为城市不断颁发特许状,城市为王权不断提供资金来源,从而使西欧逐步形成英国和

法国式的等级议会君主制和统一的民族国家。

(4)为资产阶级的的文学、艺术、哲学的发展和宗教改革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3、西欧城市与东方城市的不同点:

①城市的概念有所不同。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同时,西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一个市民阶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主要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②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③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④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

3、十字军东侵原因、性质和历史影响

原因:1、宗教方面

(1)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著名教堂→罗马→耶路撒冷

(2)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3)1054年教会的分裂与重新统一的要求。

2、世俗方面

(1)生存空间的需要。

乌尔班二世称:“因为你们居住的土地被大海和高山峻岭所围困,不够满足你们众多的居民;而且物产并

不丰富,物产填不满庄稼人的肚子……走上通向圣墓的征途,把圣地从邪恶的种族手里夺回来,归你们自己占

有。正如《圣经》说的,那块‘丰饶之国’是上帝赐给以色列的子孙的。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世界文明史)。此处颇显坦诚,不似现代人的羞羞答答。

(2)东方财富的向往。

(3)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4)1089-1095年西欧连续七年的自然灾害。

3、外在条件

(1)阿拉伯人的衰落。(2)突厥人的分裂。(3)1071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4、直接起因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停止私战、拯救圣城。

教会承诺:参加者可免除债务,可无需领主的同意转让土地,家属和财产受教会保护。

性质:侵略战争的性质。十字军东侵是西欧封建主集团披着宗教外衣,以强调解放圣地为借口,为缓和西欧社会阶级矛盾、掠夺土地及大量财富的掠夺性战争,是一次封建主对外发动的大规模的非正义战争。

历史影响:1消极影响:(1)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2)加深了人民的灾难;

2、积极影响:(1)促进了东西方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东方金属加工技术、纺织技术、制糖技术传入西欧。

(2)提高了西欧经济文化水平

A、贸易的扩大东方商品的流入,出现与西欧诸国的贸易逆差。

B、流通领域的活跃。

货币关系的扩大,窖藏贵金属的重见天日。

C、东方文明的传入

(3)加速了西欧封建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农奴制的解体

A、城市的繁荣

B、庄园的衰落。地租的折算与劳役制的解体。

(4)天主教会势力威信的下降

4、分析封建社会中期英、法、德、意、西的封建社会发展的特点、政治走向,并分析其原因。

1、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2、政教冲突

3、城市的新兴起

4、封建等级制度的出现

5、英法封建议会君主制的形成及异同

议会君主制

英国(1)王权的膨胀与贵族、骑士、市民的反抗:

国王与贵族及骑士之间的权力分配。

英国多数城市位于王室领地和处于国王控制之下而区别于西欧大陆,由此形成城市与国王的矛盾

(2)暴君的出现

狮心●理查(1189-1199年)、失地●约翰(1199-1216年)

(3)1215年内战爆发和《自由大宪章》签署

《自由大宪章》的主要内容:P39页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权益。

(4)英国议会君主制-国会的建立(1265年)

1258年,英国卷入意大利战争,财政拮据,国王试图增加捐税,内战再起。

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军队于1264年打败国王。

1265年召开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全国性大会,是为英国议会的开端。

(5)议会政治的发展:

最初为监督《自由大宪章》和保障贵族、骑士、市民权益的政治机构,

后权限逐渐扩大,1297年获得批准征税的权力,

14世纪初获得颁布法律和审理政治案件的权力。

1343年,议会形成两院制,其中上院由贵族代表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

法国1、查理帝国解体后法国的政治形势:分裂→统一(西法兰克王国→法国)

①中世纪法国的历代王朝:

加洛林王朝(843--987年)、加贝(卡佩)王朝(987-1328年)

华洛瓦王朝(1328-1589年)、波旁王朝(1589-1792年)

②分裂的格局:法兰西岛:巴黎、奥尔良。

公国:布列塔尼、诺曼底、勃艮第、阿奎丹。

伯国:安茹、香槟、土鲁斯。

2、王权的强化与议会君主制

(1)原因:走向统一的历史基础

A、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旺;

B、城市市民阶级的大力支持;

C、法国中小地主阶级的支持;

D、法国僧侣阶层的支持;

(2)经过:

腓力二世(1180-1223年):扩大领地:诺曼底公国与安茹伯国。

路易九世(1226-1270年):完善机构。

司法:王室法庭的审理范围扩大到王室领地之外的各个地区和广泛的司法管辖权。

货币:国王发行的新币通行于各地。

军事:募兵制与常备军。兼并土鲁斯伯国。

腓力四世(1285-1314年):

建立三级会议(1302年):包括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市民。负责批准征税和确定征收方式

相同点:A、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封建议会君主制的建立;

B、从目的来看,都是为了解决征收赋税和司法问题,所以在开始对国王的权力没有真正起到限制的作用。不同点:A、英国的国会的权力远远超过法国的三级会议;B、英国的国会等级没有法国那么森严;

6、东罗马帝国奴隶制延续的原因及封建制的特点。

拜占庭帝国奴隶制得以延续的原因:

(1)拜占庭帝国经济形式具有多样性,其奴隶制经济暴露得不像罗马帝国那样充分。

(2)拜占庭帝国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有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使之能够保持较强的国力,能够度过奴隶制危机。(3)拜占庭帝国保持了古代的中央集权

封建制的特点:

A、拜占庭封建帝国仍保留着旧的国家机器;

B、拜占庭帝国的奴隶、隶农、起义和外族的入侵,对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C、拜占庭帝国实行的政策加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D、拜占庭帝国封建制度没有西欧封建制度发展充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占主导地位;

E、拜占庭帝国国内封建制度发展过程中,奴隶制残余长期存在;

7、俄罗斯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索贡巡行。

形成:俄罗斯封建国家的建立——基辅公国

(1)基辅公国的起源

(2)索贡巡行,是指基辅(罗斯)公国早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以此占有斯拉夫人财富的一种方式。大公把索取的贡物分给他的亲兵,以此来维系大公与其臣属的关系。是一种原始的剥削方式。

(3)贸易征战

①基辅公国与拜占庭帝国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贸易;以劫掠的财物换取拜占庭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商品;

②贸易与劫掠的相互补充。

(4)基督教化

10世纪之前,东斯拉夫人信仰多神教

987年,拜占庭帝国内讧,拜占庭皇帝求助于基辅大公,双方承诺:拜占庭公主嫁基辅大公,双方联姻,基辅大公出兵帮助拜占庭皇帝。

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希腊东正教,并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弗拉基米尔大公回到基辅,“下令推倒那些神像,或者砸碎,或者焚烧掉。”命令罗斯人接受洗礼。基辅市民在第涅伯畔受洗。

(5)封建化

9--10世纪的农村公社:公私并存。公私转化。社会分化。自由农民依附化。

11世纪:土地兼并,大地产不断排挤小农经济

12--14世纪:世袭封建领地与地主的充分所有权(莫斯科公国时期转化为有条件占有的军事封邑。

(6)内战与分裂

11世纪开始,基辅罗斯被雅罗斯大公的三个儿子瓜分,公国走向分裂;12世纪基辅公国解体,形成十余个小的公国,较大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莫斯科公国)、加利奇—沃伦(乌克兰)、波罗茨克—明斯克(白俄罗斯)8、伊斯兰教的形成(背景、思想渊源、创始人)及作用;阿拉伯帝国封建政治经济的特点;

伊斯兰教的产生

(1)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A、中近东、地中海地区的奴隶制面临着总崩溃,造成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危机;

B、东西方贸易中对商道的争夺,使阿拉伯半岛危机加深;

C、阿拉伯半岛内部社会分分,促使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危机激化;

(2)伊斯兰教产生的思想来源:

A、犹太教思想

B、基督教思想

C、阿拉伯各部落的崇拜的原始宗教

(3)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作用:

A、促进了中近东地区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B、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教合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

宗教上的伊斯兰教化;语言上的阿拉伯语化(在7世纪末、8世纪初,公共注册簿所用文字发生改变。

在大马士革是从希腊文变为阿拉伯文,在伊拉克和东部是从古波斯文变为阿拉伯文);民族上的融合;文

化上的融合;征服带来的阿拉伯化

C、为国家对内加强统治,对外进行征服所利用;

D、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封建政治经济的特点:

经济:

(1)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特点:封建土地国有制

法律规定:一切土地归安拉所有,只有哈里发享有对土地的支配权。因此,原则上代表国家的哈里发是帝国全部土地的所有者。

国有土地的占有形式:“沙瓦非”:哈里发直接掌握的王室土地。“伊克塔”:服役军人的份地,由哈里发授发。领有“伊克塔”的贵族,要向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兵员,但也获得向该土地上的农民征税的权力。贵族死后,土地

由哈里发收回。“瓦克夫”:清真寺占有的土地,用以供养寺院,但不准买卖、转让或抵押。“穆尔克”:国有土地之外的少量的私有土地,可以自由处理,但必须向哈里发交纳什一税

(2)繁荣的社会经济

A、农业经济的繁荣。

B、手工业生产日趋发达

大马士革的绸缎、叙利亚的玻璃、布哈拉的毛毯、埃及的纺织业占闻名遐迩

C、阿拉伯商业在帝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无数的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3大洲,从事着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帝国许多城市都成为东西方

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如:巴格达、开罗、亚历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3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古时代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2、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形成:倭马亚王朝时代

发展:阿拔斯王朝

内容: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哈里发为帝国最高元首、军事统帅和宗教领袖,拥有宗教和世俗大权,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和宗教三大权力系统。中央由各部大臣执掌政务,辅助哈里发。

9、何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的成就与地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评价

含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不是简单地指阿拉伯半岛人民创造的文化。它是指阿拉伯人在固有文化基础上,继承了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伊朗、中亚细亚等地区丰富的文化成果,并吸收了希腊、罗马、印度以及中国的文化因素,加以融合渗透,推陈出新,在各民族的共同创造的基础上出现的高度发展的文化。

成就:P98-100页(1)数学、(2)天文学、(3)地理学、(4)医学、(5)化学、(6)历史学、(7)文学

地位:(1)在欧洲古典文明和欧洲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西方在“黑暗的中世纪”徘徊时,穆斯林掀起了翻译欧洲古典文明成果的高潮---百年翻译运动(“百年翻译运动”是指自阿拔斯王朝初期以来,阿拉伯学者为吸收异质文化而展开的翻译包括古希腊、波斯与印度等许多地区的各种文化典籍的运动。如: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科学与哲学著作、希波拉底的医学著作等。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文化)。12世纪后重新被翻译成欧洲文字的古典文明成果在欧洲社会的广为流传,对14世纪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中介作用

阿拉伯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使它便于吸收和传播东西方各族文化。阿拉伯人对欧洲传播的不仅是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0”的符号,也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些文化对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评价:第一,它控制了东部地中海和通往地方的商路,对于过往商人进行横征暴敛,迫使西欧诸国开始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从而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者对于被征服地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掠夺,使被征服地区的人民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因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延缓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10、中古朝鲜、印度封建制的形成及特点。印度教的形成及其教义,简述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不同。中古朝鲜:

形成:(1)经济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成

①食禄禄邑制687年贵族、佛教寺院

②丁田制722年P107页国家农民份地制度

规定:年满15岁为丁,由国家分给土地,称丁田;口分田终生耕种,60岁归还国家;永业田可世代占有。丁田不得买卖,丁民固着于土地。须向国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调(贡物)

这是国家土地所有制与小农生产的结合,即封建性质的经济制度。

③作用:保证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④统一后持续近一个世纪,新罗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参阅P08页

(2)政治制度:封建中央集权政治

官僚机构:

特点:

中古印度:

形成:A、封建土地国有制度

《大唐西域记》所记历史:“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粲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第一种土地是由国王直接掌握的,其余三种都是连同“百姓”一起赐予臣下或僧侣的食邑(采邑)。

食邑制在戒日王帝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

食邑是终身占有的禄田,但是久而久之,特别是在王权衰落的时候,食邑便逐渐转化为世袭领地了。

B、农民的依附关系逐渐形成

笈多王朝时已出现了“耕王地者”,即自由农和部分依附农。据法显的《佛国记》所属述:“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往便往。”显然,这种劳动者不是自由农便是雇工,但法显还记述了在国王、贵族、寺庙和殷富之家都有所谓的“民户”。他们可以被当作礼物,同田宅、园圃、牛犊并列送给别人,这大概就

国王

中央地方

若干府若干部郡县乡

是自由农和雇工之外的依附农民。

戒日王帝国时。食邑上的劳动者成为了依附农民

C、印度的种姓制度发展和印度教产生

特点:(1)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触动种姓制度,而且还造就了一些新的种姓;

(2)农村公社长期存在,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印度教:

1、形成

(1)兴起8世纪

印度教是以婆罗门教为基础,吸收了以佛教为首的诸异端教派之教义而形成的泛神论的多神教。

(2)印度教的产生和发展:

1世纪后,印度进入“南北朝”时期,北印度为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尊奉佛教;南印度的安达罗王朝则大力倡导婆罗门教,与佛教对抗;

4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呈开放趋势,通过吸收佛教、耆那教的若干教义和民间的多种信仰,逐渐演化为新婆罗门教—印度教;

8-9世纪初的商羯罗(以复兴印度教为使命的宗教家,它著书立说,到处演说,从宗教立场出发对佛教教说持批判态度)改革和12世纪的虔诚派运动(主张通过对神的绝对虔诚和无限崇信而获解脱,故称“虔诚派”)对于印度教的形成和发展其重要作用;

13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后将近五百年,在印度强行推行伊斯兰教,严厉打击异教,佛教由此在印度销声匿迹;但印度教不仅没有被消灭,且得到巨大发展。

2、教义:

A、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

B、四种姓分立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

C、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

D、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

E、承认吠陀的权威。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渊源,被称为「天启的经典」。

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不同:

伊斯兰教强调严格的一神信仰,印度教则是典型的多神信仰。

伊斯兰教明确反对偶像崇拜,印度教的突出特征则是诸多神灵的偶像崇拜。

伊斯兰教倡导穆斯林皆为兄弟的平等原则,印度教则极力神化种姓制度。

11、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性质、意义。日本封建制发展的特点。武士道。

大化改新的原因:

(1)日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铁器工具(锄、镰、犁等)的广泛使用,生产技术的进步(牛耕),有利于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和耕地面积的扩大;生产领域的个体化劳动的趋势,逐渐取代了部民制的群体生产状态。促进了氏族共同体的瓦解。

(2)奴隶、部民的起义斗争

(3)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激烈

527年爆发了九州北部地方豪族盘井叛乱;同时也出现物部氏与大伴氏的争斗;之后又出现苏我氏与物部氏的火拼,苏我氏消灭了物部氏,凌驾于大王之上。

(4)东亚大陆的政治变迁对日本的影响

隋朝的统一和新罗的崛起。

大化改新(645年)P120

内容:A、国家土地所有制

B、班田收授法:农民从国家领取口分田,6年一次,终生耕种,死后归还国家。实行租庸调制:(租为田租,庸为徭役,调为贡品)

C、改革官制。实行中央集权君主制度:天皇至上,中央设太政官与神祗官,下辖八省;地方设国、郡、里,其中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废除私兵,实行国家征兵制。

D、701年《大宝律令》,最终确定大化改新的诸项举措。

性质: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意义:A、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是日本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促进了日本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

C、使部民成为了国家的公民,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有利于推动日本进一步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E、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封建制发展的特点:

1、班田制的破坏与庄园制的建立

班田制在八世纪普遍流行,每六年一班;以后渐改为二十年一班;后又改为五十年一班;十世纪中叶完全停止了;取而代之是庄园制的建立和流行

2、武士阶层的形成

武士:豪强地主阶级的私人武装,是由有血缘关系与主从关系相结合的人员组成的军事集团

3、摄关政治和幕府政治的发展

(1)摄关政治9世纪(858年)藤原氏

所谓摄关政治,是指天皇年幼继位,豪强地主把持中央大权,天皇无权,成为傀儡

武士道:规范日本武士的封建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由日本武士的主从关系与儒教和佛教禅宗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是日本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

①强调家臣对主君的绝对效忠,对主君的无条件的盲目服从;主君对家臣握有生杀予夺之权,可以任意打骂、惩罚,

但也要庇护家臣;

②武士要崇尚武勇,熟悉弓马之道;

③武士要重名轻死,勇于为主君卖命。为了表现忠义,当要挽回战败之耻或要殉主君之死时,要勇于切腹自杀;

④武士要佩带日本刀,以此显示其武勇;

⑤武士要崇神敬佛、重视祭祀、保护寺塔、修缮神社,要像僧侣一样自我修养,要遵守各种清规戒律。

(2)幕府政治

幕府政治是指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了国家的实权,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形同虚设,天皇成为傀儡。

12、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途径、及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历史条件:

1、西欧封建社会后期生产技术的大大改进;

2、手工业分工的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进步,生产活动逐渐专业化,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

(1)行业性分工---行业性分工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倾向的出现。

(2)区域性分工---区域性分工促进了交换关系的扩大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使封建主和农民都卷入商品交换的漩涡之中,使货币关系排挤人身依附关系,货币贡赋排挤实物贡赋,封建关系让位于资本主义关系

途径: 1、少数富裕行东掌握了生产资料,雇佣较多的工人,扩大生产规模,变成资本家;

2、商人资本渗入到家庭手工业中来,逐步发展成为控制和支配家庭手工业的资本家;

方式:

A、最基本的方式:对农民土地的剥夺;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典型形态。马克思称“圈地运动”为“生产关系革命”。它一方面造成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并把它们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使英国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无地自由农,从而为产业后备军准备了条件

B、对海外殖民地的血腥掠夺;

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用暴力掠夺亚洲、非洲、美洲各族人民,从那里获得了巨额财富

C、奴隶贩卖、商业战争、发行公债、现代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

其共同点是通过国家权力或暴力来实现资本转化的。

13、概述新航路开辟的情况(主要大事、人物、时间、路线)。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及影响。试比较15世纪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情况:

1、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的开辟;

葡萄牙人自本土向南航行,于1415年占领休达;1486年迪亚士率领船队到达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率领4艘航船到达印度;实现了欧洲人开辟东方新航路的

2、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意大利人哥伦布自西班牙向西航行于1492-1502年四次到达加勒比地区,视作印度;意大利人阿美里哥经过考察,证实该处并非印度而是新大陆。

3、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历史背景

1、新航路的开辟是在西欧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所导致的普遍的“黄金热”的情况下出现的;

随着西欧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欧对日见短缺的黄金和白银产生了炽热的要求。而风行一时的《马可波罗游记》又把东方各国夸张地描绘成黄金遍地、珠宝成山的人间乐园,这就激发了西欧商人到东方寻求黄金的强烈愿望。

2、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同东方各国进行直接贸易的新航道的情况下进行的;

十字军东侵后,从东方运往西方的货物数量猛增,但这些货物在运往西方时,要经过阿拉伯人、拜占廷人及意大利人的多次转手。这样,货物比原价高几倍,居间商人获得了厚利。加上西方人对东方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西方人迫切希望找到一条能避开居间商人,与东方进行直接贸易的新航道。

3、民族君主国的建立也为新航路开辟活动创造了条件。

随着各民族君主国的建立和发展,在商品货币经济的刺激下,都在作寻找黄金的发财梦。但地中海被意大利控制着,北海贸易被德国人占据着。这样,他们只好另寻出路了。如:处在最西端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特别热衷于开辟新航路,同时,它们也具备了远航的条件;他们积极支持意大利航海冒险家进行探险活动。

4、科学技术的进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一是地圆说的流行。二是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便利。三是西方的造船技术也达到了远洋航行的条件。

影响:1、从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而言,世界从此由分散走向整体。

、从世界文明的格局而言,世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西方文明本身而言,地理大发现后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异同:相同点:A、十五世纪中西双方的航海活动都有国家政府的支持

B、中西双方的航海活动都有着扩大经济贸易的目的

C、十五世纪中西航海活动不同程度上增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各地区人民认识世界起了

重要作用

D、中西双方的航海活动都促进了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积累和丰富了地理知识,遗

留了宝贵的地理资料

不同点:A、中西双方航海活动在时间、规模上就不一致B、两者的背景、目的也大相径庭C、两者在航海活动采取的外交手段、贸易方式也相差甚远D、中西方航海活动最大的不同可谓是结果的不同

不同的原因:1、中西方社会背景、航海目的不同导致航海活动结果不同

2、中西方航海活动经济获益的差异导致航海结果的不同

3、中西方航海活动行为主体态度的不同导致了航海结果的不同

4、东西方人世界观的差别导致航海活动的不同

14、中世纪西欧宗教文化形成的原因。经院哲学。

中世纪西欧宗教文化形成的原因

(1)与众不同的封建化道路是西欧宗教文化得以形成的内在的必然性要求;

(2)万流归宗的宗教神权是西欧宗教文化得以产生的外在的强制性要求国际中心

(3)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体制是西欧宗教文化能够扎根的土壤;

经院哲学(11世纪以后)

经院哲学因产生于天主教会办的学院而得名。是指以形式逻辑来进一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条而形成的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斯(1225-1274年)(“神学之王”)。《神学大全》

主要观点: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名为哲学,实为神学)

知识的目的在于论证上帝的存在与伟大;宇宙秩序论即上帝创造宇宙秩序,由此,尘世服从天国,今生服从来世,君权服从教权,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

15、何谓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概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试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性质、进步性与局限性。

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 ~17世纪初期之间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因为这次运动打着复兴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进行的,所以称为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潮,因为它研究的中心是人,所以称为人文主义。

主要成就:

(1)文学三杰

A、但丁(1265~1321年)《神曲》

B、彼特拉克(1304~1374年)第一个号召复兴古典文化,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他的代表作是用意大利语写成的抒情诗集《歌集》

C、薄伽丘(1313~1375年)《十日谈》

(2)早期艺术与后期艺术三杰

早期艺术的代表人物:

乔托.迪.班多涅(1266-1337年)代表作为壁画:《金门相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等,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马萨乔(1401-1428年),代表作有《失乐园》、《纳税钱》等

后期的艺术三杰:

A、列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年)。

B、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代表作是《大卫像》和《摩西像》。

C、拉斐尔(1483~1520年)代表作《雅典学院》

(3)政治思想:P170-171页

马基雅维里(1469-1527年):

《君主论》阐述人文主义的政治思想,否定教会超越国家的政治倾向,抨击君权神授,强调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康帕内拉(1568-1639年)

《太阳城》:反对私有制,宣扬公有、平等、民主的理念,具有空想共产主义的色彩。

产生的原因:(1)文艺复兴是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的产物

(2)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地位的加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出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雇佣工人反封建贵族的一系列

斗争。斗争的结果,部分城市政权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大银行家、工场主、大商人所把持。

(3)城乡人民反天主教会、反封建的斗争,使天主教会、罗马教皇的威信大大下降

如:意大利北部“使徒兄弟”派等的起义

(4)人的思想开始得到解放

资产阶级不仅力图树立新的法权和法权观点,而且也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主

张改变各种传统观点

(5)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

A、意大利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最早的国家;14世纪;

B、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对人文主义者的

保护、鼓励;C、意大利保存了较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优先的条件;P164页

性质: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进步性:(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人类的大胆创新;

(2)文艺复兴运动反对了整个天主教会的神学系统,促进了反封建斗争的开展;

(3)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文化领域各门学科的发展。

局限性:(1)文艺复兴运动中出现资产阶级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和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的;

(2)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虽然反对教会,但并不否认宗教,因此,他们反对宗教并不彻底;16、何谓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与德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作用;试分析评价马丁?路德、卡尔文等改革人物及其学说。

欧洲宗教改革:是指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陈旧的神学世界观的形式下要求改革天主教会,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即经济上要求通过宗教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政治上要求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会。

欧洲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原始积累的必然要求;

(2)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需要;

(3)资产阶级在文化领域制造舆论的需要;

(4)天主教会、罗马教皇及其僧侣们的腐败引起欧洲宗教改革的呼声日益增强;

(5)德国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策源地;

A、德国是欧洲资本主义与封建制度斗争的焦点;

B、罗马教会对德国剥削的加

强;C、天主教会成为德国各个阶级的斗争对象;

性质:欧洲宗教改革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革命。

作用:欧洲宗教改革全面冲击了中世纪的封建结构::

A、宗教改革及其三大新教(路德教、卡尔文教和安立甘教)的创立,大大缩小了罗马教廷的势力范围;

B、宗教改革剥夺了教皇和教会贵族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体系;

C、新教的教义不仅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符合资产阶级创造“自由”、“平等关系的需要;”

德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性质:

作用:这场农民战争动摇了德国封建统治秩序,尤其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评价: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启蒙学说,用宗教的思维方式、理论架构和宗教话语,较充分地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平等、自由与民主的要求,形成了对罗马天主教大一统神权权威与整个封建制度的巨大冲击。他的学说,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反神权、反封建的愿望,因此得以广泛而迅速地流播,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更新与社会变革。卡尔文:卡尔文的宗教改革启蒙学说借助传统的神权权威和学说来表达自己的要求与主张,从新的角度否定了罗马教皇及其神职人员的宗教特权;

A卡尔文的“先定论”提出世间一切都是由神意事先安排好的,并无法改变。无论是圣礼还是善功,是教皇还是教会,都不能改变上帝对人预定的命运。这就否定了天主教会与教皇存在的意义尽管他把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与劳动人民的贫困苦难说成是上帝先定的旨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但这套理论使天主教会所有的关于人生前死后的种种罪恶与惩罚的说教彻底失去了意义,否定了旧教对教皇和神职人员的盲目信仰和崇拜,否定了贵族和封建主的特权和高贵血统,具有积极意义。

B、借助上帝的意志肯定封建制度衰落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客观必然性,并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展实业、变革社会的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卡尔文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他所倡导的一种行为道德。由于命运是预定的,人无法得知,只能根据现实生活猜测自己先定的命运。若诸事顺利,就是“选民”,反之则是“弃民”。卡尔文教的成功契机正在这里,它使世俗生活成为宗教实践,同时又使宗教实践全部化入世俗生活。人们不得不施展才干,奋斗拼搏,去证明自己到底是“选民”还是“弃民”。这就给资产阶级所致力的追求财富的事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

17、尼德兰革命的原因、历史意义

原因:1、尼德兰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2、西班牙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造成的民族矛盾尖锐;

历史意义:

1、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纪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3、尼德兰革命的胜利,证明了新生力量能够战胜反动力量的道理;

18、试将西班牙、中国与英国作一比较,谈谈历史机遇、国家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

比较:西班牙、中国和英国三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共同点,都最早产生于纺织业,且自然地理环境等有利条件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但它们的资本主义发展命运不同。

西班牙:具有发展毛织业的充足的自然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它很早就发展了牧羊业,所产的“美利奴羊”毛可以造高级呢绒。养羊业的发展,16世纪已形成了巨大的毛纺中心。如:塞维利亚有作坊16000家,职工达13万人之多,其规模不在英国毛纺中心之下。且,西班牙最早发现了美洲,最先在这里建立殖民地,最先也最多从这里掠走金银,最具备从羊毛和毛织业中获利。但西班牙却没有成为资本主义的故乡。

原因:(1)西班牙封建政府和贵族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海外,很少关心本土的经济发展;多关心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逐渐丢掉了国内市场。

(2)西班牙政府不断赐予贵族封建特权和土地,这不仅牺牲了作为国家主体的农民的利益,也断送了民族工业的前途;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素称发达的毛织业急遽萎缩,许多纺织圣地的呢绒生产陷于停顿;

(3)西班牙上流社会素有穿外国呢绒的“雅好”,对此,政府既没有禁止哪怕限制外国呢绒进口,或责令其购买国货,结果使本来已陷入困境的民族纺织业的生存更加雪上加霜。

(4)西班牙曾以每年数十吨的巨额将殖民地的金银运回母国。遗憾的是,如此雄厚的资金没有投入经济建设,而是虚掷于穷奢极欲的宫廷排场、腐朽糜烂的贵族生活等众多的非生产性消费上。由于官僚机构的

庞大和对外无休止的战争,才16世纪前半期到17世纪中叶,西班牙政府财政非但没有储积,债务反而

陡增了10倍,总额高达10多亿杜卡特。

中国: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良好条件,就自然资源而言,中国的土质气候比较适于种植棉桑。就历史机遇来说,中国具备在海上发展的条件。15、16世纪郑和下西洋,直抵非洲东海岸。中国完全有条件控制从南洋到非洲的制海权,亦可控制这一区域的市场,推动中国的棉、丝织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必有充沛的营养和雨露,健康、快速第成长。但中国政府失去这一历史机遇。

原因:(1)中国政府厉行锁国政策,实施“禁海”措施;

(2)中国政府以强本抑末的基本经济政策;

英国:在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四面环海,气候温而不热,润而不潮,山岗连绵,植物茂盛,极便养羊;然而相对于西班牙、中国来说,自然条件要差劣些。但英国政府“目光远大,深谋远虑”,制定一系列政策保证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健康成长:

(1)在原料供应方面,针对羊毛大宗出口而供应不足的问题,禁止羊毛出口;

(2)在生产技术方面,积极吸引外国技术工人(主要是尼德兰的熟练织工)移居英国,直接提高加强英国的技术力量;

(3)采取积极措施拓展销路。如:禁止使用进口呢绒,命令使用国产呢绒;鼓励呢绒出口;

(4)采取积极措施努力解决资金(金银)缺乏问题。如:颁令禁止金银出口、通过商业贸易、海盗掠夺得到拉美殖民地的黄金。

(5)废止1488年以来颁行的反圈地法令,同时国会不断出台新的圈地法令以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