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_1-5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_1-5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_1-5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_1-5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

(1-5章)

教案

授课单位计算机教研室

授课时间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授课对象层次中职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张健

2013年 7 月 26 日

目录

目的要求: (1)

教学重点: (1)

教学难点: (1)

作业与练习: (1)

教学时数: (1)

第1章电子计算机概述 (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教学重点: 1

教学难点: 2

课时安排: 2

教学内容: 2

1.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2)

1.2.微机的特点及应用 (4)

第2章微机基础知识 (8)

教学目标与要求: (8)

教学重点:8

教学难点:8

课时安排:9

作业与练习: (9)

教学内容:9

1、微机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9)

作业与练习: (12)

教学后记12

第3章操作系统 (1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2)

教学重点: (12)

教学难点:12

课时安排:12

教学内容:12

作业与练习: (13)

1、操作系统概述 (13)

2、Windows XP基本操作 (15)

3、Windows XP基本设置 (16)

作业与练习: (20)

教学后记20

第4章汉字输入技法 (20)

教学目的:20

教学重点、难点: (20)

教学方法手段: (20)

课时安排:20

教学内容:20

练习作业:24

教学后记:24

第5章 Word 2003文字处理 (24)

教学目标:24

教学重点难点: (24)

教学方法、手段: (25)

主要内容:25

课时安排:25

第一节Word 2003基本知识 (25)

第二节 Word 2003的基本操作 (28)

第三节文档的编辑排版 (33)

第四节表格、图文混排 (43)

作业与练习:54

教学后记:54

目的要求:

理解和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及信息时代的特征。

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了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配置;掌握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了解计算机的性能评价要点。

掌握Windows XP所提供的功能,管理好计算机资源,更好地为其他程序的运行服务。

了解常用的办公设备和办公信息处理软件。

熟练掌握文档编辑、表格制作、图形处理和图文混排的多种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Windows XP所提供的功能,管理好计算机资源,更好地为其他程序的运行服务。

熟练掌握文档编辑、表格制作、图形处理和图文混排的多种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文档编辑、表格制作、图形处理和图文混排的多种操作方法。

作业与练习:

由练习系统提供

教学时数:

2*18=36课时

第1章电子计算机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及信息时代的特征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计算的发展趋势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和具体应用

掌握几种常用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及信息时代的特征

掌握几种常用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

教学难点:

掌握几种常用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相关概念和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的诞生、发展、分类、特点及具体应用;以及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与存储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能对信息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

1.1.1.信息技术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概述

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

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与存储

教学过程:

信息:

信息是指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

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

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应用等处理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信息处理:

是指对大量信息进行存储、加工、分类、统计、查询及报表等,通常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物资管理、信息情报检索和报表统计领域。

信息化社会: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计算机的产生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文化现象

诞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ENIAC的研制成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发展阶段:

电子管计算机(1946年~1957年)

晶体管计算机(1958年~1964年)

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年~1971年)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年至今)

发展趋势:

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能力强,运行速度快

计算精度高,数据准确度高

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自动化程度高

计算机的应用

科学计算

数据及事务处理

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

计算机辅助系统

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模拟

作业与练习:

详见练习系统

教学后记

对计算机的特点、应用等理解较好。

1.1.

2.数制的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数制的概念,理解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与存储,理解存储单位。

教学重点:

理解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与存储,理解存储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与存储,理解存储单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数据制的概念与转换

教学过程:

计数制的概念:

计数是书的记写和命名,各种不同的记写和命名方法构成计数制。按进位的方式技术的数制,称为进位计数制,简称进位制。

基数和权的概念:

十进制有0,1,2,…,9共10个数码,二进制有0,1两个数码,通常把数码的个数称为基数。

在进位计数制中,一个数可以由有限个数码排列在一起构成,数码所在数位不同,其代表的数值也不同,这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等于该数码本身乘以一个与它所在数位有关的常数,这个常数称为“位权”,简称“权”。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的原因

易于物理实现

运算规则简单

工作可靠性高

适合逻辑运算

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但二进制数在表达一个数字时,位数太长,书写烦琐,不易识别,在书写计算机程序时,经常用到十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常见进位计数制的基数和数码如下表所示。

将R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将一个R进制数转换成为十进制数的方法是:按权展开,然后按十进制运算法则将数值相加。

【例】将二进制数(11110.011)2转换为十进制数。

(11110.011)2

=1×24+1×23+1×22+1×21+0×20+0×2-1+1×2-2+1×2-3

=16+8+4+2+0+0+0.25+0.125

=(30.375)10

【例】将八进制数(26.76)8转换为十进制数。

【例】将十六制数(2E.9A)16转换为十进制数。

将十进制数转换成R进制数

将十进制数转换成R进制数时,应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转换,然后再相加起来即可得出结果。

整数部分采用“除R取余”的方法,即将十进制数除以R,得到一个商和余数,再将商除以R,又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如此继续下去,直至商为0为止,将每次得到的余数按照得到的顺序逆序排列,即为R进制整数部分。

小数部分采用“乘R取整”的方法,即将小数部分连续地乘以R,保留每次相乘的整数部分,直到小数部分为0或达到精度要求的位数为止,将得到的整数部分按照得到的顺序排列,即为R进制的小数部分。

【例】将十进制数(143.8125)10转换为二进制数。

【例】将十进制数(132.525)10转换为八进制数(小数部分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例】将十进制数(130.525)10转换成十六进制数(小数部分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二、八、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二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

由于23=8,因此3位二进制数可以对应1位八进制数,如下表所示。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可

以方便地实现二进制数和八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转换方法:以小数点为界,整数部分从右向左每3位分为一组,若不够3位时,在左面补“0”,补足3位;小数部分从左向右每3位一组,不够3位时在右面补“0”,然后将每3位二进制数用1位八进制数表示,即可完成转换。

【例】将二进制数(1001101.1101)2转换成八进制数。

八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转换方法:将每位八进制数用3位二进制数替换,按照原有的顺序排列,即可完成转换。

【例】将八进制数(611.53)8转换成二进制数。

由于24=16,因此4位二进制数可以对应1位十六进制数,如下表所示。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实现二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转换方法:以小数点为界,整数部分从右向左每4位分为一组,若不够4位时,在左面补“0”,补足4位;小数部分从左向右每4位一组,不够4位时在右面补“0”,然后将每4位二进制数用1位十六进制数表示,即可完成转换。

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转换方法:将每位十六进制数用4位二进制数替换,按照原有的顺序排列,即可完成转换。

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的转换,一般利用二进制数作为中间媒介进行转换。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二进制数的运算包括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即四则运算,而逻辑运算主要是对逻辑数据进行处理。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①加法运算规则

0+0=0;0+1=1+0=1;1+1=10(向高位进位)。

②减法运算规则

0-0=1-1=0;1-0=1;0-1=1(向高位借位)。

③乘法运算规则

0×0=0;0×1=1×0=0;1×1=1。

④除法运算规则

0÷1=0(1÷0无意义);1÷1=1。

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

现代计算机经常处理逻辑数据,这些逻辑数据之间的运算称为逻辑运算。二进制数1和0在逻辑上可以代表“真(True)”与“假(False)”、“是”与“否”。计算机的逻辑运算与算术运算的主要区别是逻辑运算是按位进行的,位与位之间不像加减运算那样有进位或借位的关系。

逻辑运算主要包括3种基本运算:

“或”运算(又称逻辑加法):运算符号用“+”或“∨”来表示。

“与”运算(又称逻辑乘法):运算符号用“×”或“∧”来表示。

“非”运算(又称逻辑否定):常在逻辑变量上方加一横线表示。例:

此外还包括“异或”运算:运算符号用“”来表示。

广义上的数据是指表达现实世界中各种信息的一组可以记录和识别的标记或符号,它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计算机领域中,狭义的数据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字母和符号等信息的集合。

计算机除了用于数值计算之外,还用于进行大量的非数值数据的处理,但各种信息都是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存在的。

计算机中的编码主要分为数值型数据编码和非数值型数据编码。

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单位

位(bit):计算机中最小的数据单位,是二进制的一个数位,简称位(比特),1位二进制数取值为0或1。

字节(Byte):是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规定将8位二进制数称为1个字节,单位是B,(1B=8bit),常用来描述存储器容量的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规则如下:

1KB=1 024B=210B

1MB=1 024KB=220B

1GB=1 024MB=230B

1TB=1 024GB=240B

字:字是位的组合,并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处理。字又称为计算机字,它的含义取决于机器的类型、字长以及用户的要求。常用的固定字长有8位、16位、32位等。

字长:一个字可由若干个字节组成,通常将组成一个字的二进制位数叫做该字的字长。在计算机中通常用“字长”表示数据和信息的长度。如8位字长与16位字长表示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计算机中数值型数据的编码

原码

反码

补码

计算机中非数值型数据的编码

在计算机中,通常用若干位二进制数代表一个特定的符号,用不同的二进制数据代表不同的符号,并且二进制代码集合与符号集合一一对应,这就是计算机的编码原理。常见的符号编码有ASCII 码和汉字编码。

ASCII码

ASCII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诞生于1963年,是一种比较完整的字符编码,现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标准编码,已广泛用于微型计算机与外设的通信。

汉字编码

对于我国所使用的汉字,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汉字处理时,同样也必须对汉字进行编码。汉字的编码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国标区位码

②机内码

③机外码

作业与练习:

详见练习系统

教学后记

对计算机的数制概念掌握比较好,但个别同学对小数的数制转换理解不够深刻。

第2章微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了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配置

掌握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了解计算机的性能评价要点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了解计算机的性能评价要点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了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配置

课时安排:

4课时

作业与练习:

详见练习系统

教学内容: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工作原理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性能评价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思想: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数据和程序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存放的位置由地址确定。

控制器根据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指令序列(程序)进行工作,并由一个程序计数器控制指令的执行,控制器具有判断能力,能以计算结果为基础,选择不同的工作流程。

存储器

运算器

控制器

输入/输出设备

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也称为系统程序,是完成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调度、管理、监控及服务等功能的软件。

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也称为应用程序,是专业软件公司针对应用领域的需求,为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研制开发的程序,或由用户根据需要编制的各种实用程序。

现代计算机不是一种简单的电子设备,而是由硬件与软件结合而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整体。

计算机硬件是支撑软件工作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硬件支持,软件无法正常工作。相对于计算机硬件而言,软件是无形的,但是不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不能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工作。系统软件为现代计算机系统正常有效地运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富的应用软件使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1.指令及其格式

指令是能被计算机识别并执行的二进制代码,它规定了计算机能完成的某一种操作。

计算机指令系统中的指令,有规定的编码格式。指令的一般格式如下图所示。

2.指令的分类与功能

(1)数据传送型指令

(2)数据处理型指令

(3)程序控制型指令

(4)输入/输出型指令

(5)硬件控制指令

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信息流:数据信息和指令控制信息。

数据信息指的是原始数据、中间结果、结果数据等,这些信息从存储器读入运算器进行运算,

所得的计算结果再存入存储器或传送到输出设备。

指令控制信息是由控制器对指令进行分析、解释后向各部件发出的控制命令,指挥各部件协调地工作。

1.微处理器

2.系统总线

(1)数据总线

(2)地址总线

(3)控制总线

3.微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

微机的硬件组成同样遵循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机+外设”原则,如下图所示。从外观上看,一套基本的微机硬件由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组成,还可增加一些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音视频设备等。

在主机箱内部,包括主板、CPU、内存、硬盘、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各种接口卡(适配卡)、电源等。其中CPU、内存是计算机结构的“主机”部分,其他部件与显示器、键盘、鼠标、音视频设备等都属于“外设”。

对于一般微机用户来讲,如下软件可供参考:

1.操作系统

2.工具软件

3.办公软件

4.程序开发软件

5.多媒体编辑软件

6.工程设计软件

7.教育与娱乐软件

8.其他专用软件

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字长

2.主频

3.运算速度

4.内存容量

5.存取周期

计算机的性能评价

1.系统的兼容性

2.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3.外设配置

4.软件配置

5.性能价格比

作业与练习:

详见练习系统

教学后记

对知识掌握较好,但对性能指标缺少感性认识。

第3章操作系统

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了解常用的操作系统熟练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掌握利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方法

掌握利用Windows XP控制面板完成各项系统设置的方法了解Windows XP常用附件程序的操作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掌握利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方法

掌握利用Windows XP控制面板完成各项系统设置的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利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方法

掌握利用Windows XP控制面板完成各项系统设置的方法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概述

Windows XP操作系统概述

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

Windows XP 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Windows XP系统设置

Windows XP 的设备管理

Windows XP 的附件

作业与练习:

由练习系统提供

1、操作系统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了解常用的操作系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了解常用的操作系统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概述

教学过程: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和可扩展的工作环境,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接口的程序集合。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操作系统具有下功能。

1.处理机管理

2.存储器管理

3.设备管理

4.文件管理

5.用户接口

1.按结构和功能分类

(1)批处理操作系统

(2)分时操作系统

(3)实时操作系统

(4)网络操作系统

(5)分布式操作系统

2.按用户数量分类

一般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

1.DOS操作系统

2.Windows操作系统

3.UNIX操件系统

4.Linux操作系统

Windows XP简介

Windows XP具有强大的功能以及各种更新的技术,因此Windows XP只有在硬件配置较高时才能发挥出其优越性。Windows XP要求的硬件环境如下表所示。

1.光盘启动安装

2.升级安装

3.多系统安装

1.Windows XP 的桌面

1.鼠标的基本操作

最基本的鼠标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指向。把鼠标移动到某一对象上,一般可以用于激活对象或显示提示信息。

(2)单击(左键)。将鼠标左键按下、释放,用于选定某个对象或某个选项、按钮等。

(3)右击(右键单击)。鼠标右键按下、释放,会弹出对象的快捷菜单或帮助提示。

(4)双击。快速连续按下并释放鼠标左键两次,用于启动程序或窗口。

(5)拖曳。单击对象,按住左键,移动鼠标,在另一位置释放鼠标左键。常用于滚动条操作、标尺滑块操作或复制、移动对象操作。

2.键盘的基本操作

利用键盘可以实现Windows XP提供的一切操作功能,利用其快捷键,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下表列出了Windows XP提供的常用快捷键。

作业与练习:

详见练习系统

教学后记

同学们已基本掌握。

2、Windows XP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练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掌握利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掌握利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掌握利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文件和文件夹

2.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3.资源管理器

“Windows资源管理器”是用于管理计算机所有资源的应用程序。通过资源管理器可以运行程序、打开文档、新建、删除文件、移动和复制文件、启动应用程序、连接网络驱动器、打印文档和创建快捷方式,还可以对文件进行搜索、归类和属性设置。

1.打开资源管理器

单击【开始】按钮,选择“所有程序”的“附件”级联菜单中的“Windows资源管理器”命令。右击“我的电脑”图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资源管理器”命令。

右击【开始】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资源管理器”命令。

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单击工具栏上的【文件夹】按钮。

2.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1)浏览文件夹

(2)调整窗格

(3)设置文件夹窗口的显示方式

①查看方式

②排列方式

作业与练习:

详见练习系统

教学后记

3、Windows XP基本设置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利用Windows XP控制面板完成各项系统设置的方法

了解Windows XP常用附件程序的操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利用Windows XP控制面板完成各项系统设置的方法

了解Windows XP常用附件程序的操作

教学难点:

掌握利用Windows XP控制面板完成各项系统设置的方法

了解Windows XP常用附件程序的操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1.控制面板的启动

2.显示属性设置

3.键盘和鼠标的设置

4.日期和时间的设置

5.系统设置

6.用户管理

7.中文输入法的添加和卸载

8.字体设置

教学过程:

1.设置桌面背景

2.设置屏幕保护

3.设置窗口外观

4.设置色彩模式和分辨率

Windows XP的系统属性关系到用户当前使用计算机的一些相关信息,如CPU、内存的容量以及相关的信息,还可以更改计算机名、硬件驱动程序等。

1.查看系统属性

2.计算机名

3.硬件管理

用户设置

1.用户帐户

2.管理用户帐户

(1)创建用户帐户

(2)更改帐户登陆密码

(3)切换用户

1.添加/卸载输入法

2.输入法的使用

1.安装字体

2.删除字体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整理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 整理

计算机基础知识 (初稿 2011/10/5) 1、计算机发展简史 第一代(1946-1957年)电子管 第二代(1958-1964年)晶体管 第三代(1964-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2、我国计算机发展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究工作起步于1956年 1958年试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DSJ-1 3、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精确度高 (3)具有“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 (4)具有自动运行能力 4、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1)字长 (2)主频 (3)运行速度 (4)内存储容量 5、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只能 (6)网络应用 (7)多媒体应用 6、计算机的分类 (1)从计算机规模来分,有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2)从信息表现形式和被处理的信息来分,有数字计算机(数字量、离散的)、模拟计算机(模拟量、连续的)、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3)按照用途来分,有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4)按采用操作系统来分,可分为单用户机系统、多用户机系统、网络系统和实时计算机系统。 (5)从字长来分,有4位、8位、16位、32位、64位计算机。 7、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模型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8、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既为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体系设计思想是“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硬件设备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一章教案

时间:第六周 课题: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2.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概念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或导入的内容 1、本学期总体要求(考试、考勤) 2、本学期学习内容简介(计算机概述、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的应用) 3、本章节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具体实施步骤 说明本机房教学软件和机房管理。 一、问卷调查:说明原因,计算机的应用层面问题。 二、学期考试 上机操作考核(含理论知识及上机操作) 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的构成:出勤情况、实验报告 三、约定 ?你们的需求(基于问卷调查数据) ?我的要求:不缺旷、不迟到、不早退、掌握难点考点、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四、本学期学习目标 ?正确汉字输入指法练习。本班按指法输入的同学比例为10%,强调按指法输入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的课后练习加强。 ?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较好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 ?掌握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 ?网络基础知识及运用 六、计算机概述 (1)、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是一种按照程序自动、高速、准确地进行大量运算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1.诞生 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 2、计算机发展史 3、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4、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 (3)微型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图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用一个比喻就是刚出生的小孩:硬件—健全的身体,系统—健全的大脑大脑,对四肢等器官的操作,软件—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程序、文档—利用知识技能获得的证书和制作的成果等。 2、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3、计算机基本框图及组成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CPU(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 微处理器(CPU) 1)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核心设备,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两个基本部分。 2)通常由一片或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 3)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字长:反映处理数据的能力。 主频:决定处理数据的速度。 (CPU价格范围? Intel 酷睿i7 980X(至尊版)) 存储器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 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循环进行的项目—反思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项目、反思来获得学习的。 3.注重操作技能培养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利用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教学的目标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项目学习中只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小组学习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因此,项目学习教学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通过适当的问题或情景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强调团队合作 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互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更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所以项目学习教学设计要强调团队合作,要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既能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上课程第一章答案解析

1 .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_____。 ? A. 汽车的大量使用 ? B. 人口的日益增长 ? C. 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 ? D. 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 1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的时间是______年。 ? A. 1936 ? B. 1946 ? C. 1956 ?

D. 1975 2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是______。 ? A. 晶体管 ? B. 电子管 ? C.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 D.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 .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绝大多数是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它是从______ 发展起来的。 ? A. 40年代末 ? B. 50年代初 ?

C. 70年代初 ? D. 80年代初 你需要完成下面的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1 .个人计算机属于______。 ? A. 小型计算机 ? B. 中型计算机 ? C. 小巨型计算机 ? D. 微型计算机

2 .按______分类,可将计算机分为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 ? A. 性能、规模和处理能力 ? B. 适用范围 ? C. 处理数据的类型 ? D. 发展状况 拥有一台计算机,它可以为你干哪些事情?观看下面动画,还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提到的? 这个答案瞎几把填,不用管

1 .计算机具有_____、计算精度高、逻辑运算能力强和存储容量大等特点。 ? A. 运算速度慢 ? B. 运算速度快 ? C. 实时控制好 ? D. 模拟能力强 1 .计算机在实现工业自动化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______。 ? A. 数值计算 ? B. 数据处理 ? C. 实时控制 ?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文件 | 专业:会计 班级:2017会计班 教师:卡依沙尔·阿不都热合曼学期: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单 元 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提示与活动建议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列举各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 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工作与生活 中的各类应用; $ 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在计算 机中的处理过程 可以通过安排参观活动、收 集播放音视频资料等手段,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计算机 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组成, 以及主要硬/软件在系统中的作用; 了解计算机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会利用数据存储单位区分存储空间大 小;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 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理解二进制基本概念及常用数制之间 的转换方法; ~ 理解ASCII码的基本概念,了解编码 规则; 了解BIOS在计算机系统硬件配置和管 理中的作用 可以通过对计算机实物的观 察与操作,让学生重点学习 输入/输出设备与计算机系 统主机接口的连接。使学生 在操作使用中认识并熟悉常 用设备,重点掌握键盘键位 分布及功能,逐渐达到熟练 使用键盘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专业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 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

最新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章教案

目录 1.1 了解计算机1 1.2 认识微型计算机4 1.3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7 1.4 计算机软件及其使用9 1.5 数制与编码11 1.1 了解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1)能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了解的图片、文字资料,描述计算机在生产、 生活、工作、科研、国防等场合的应用,并能说出各种应用领域的特 点。能够表述计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图片、文字记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分类 与各类的特点。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体会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能够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具体事例,结合计算机发展及在生活、工作、 社会各个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认识“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 2.操作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计算机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发展

的四个阶段。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及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的主要 特点,列举计算机分类产品及使用场合。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1)计算机发展及分类; (2)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识别并区分计算机发展阶段; (2)收集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案例,描述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3.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从生活实例中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探讨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5.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2认识微型计算机 教学目标: 3.基本知识 (4)通过展示典型的微型计算机产品,认识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部部件的 名称和作用:显示器、键盘、音箱、鼠标、打印机。 (5)通过图1-3所示“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示意,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 两大部份组成,熟悉硬件和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硬件的主机和外设;软件 的种类。 (6)通过实例,认识微型计算机的主板系统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器件的名称及其功 能:CPU、内存储器、主板(南桥、北桥)芯片组、总线、BIOS和CMOS、插槽。 (7)通过实例熟悉微型计算机主板接口的名称:键盘、鼠标、USB、声音输入/输出、 网卡、1394火线输入、光纤输出、显示器、硬盘等。 (8)通过实例熟悉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种类及使用特点:硬盘、闪盘、光盘及光 盘驱动器等。 4.操作技能目标 (3)能够描述微型计算机主板上的主要器件对计算机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 (4)能够区别具有多种功能主板接口类型及作用。 (5)能够描述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使用特点,并正确选用。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3)认识微型计算机系统外部主要组成设备。 (4)主板上的主要部件的性能对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的影响。 (5)知道内存储器的种类及其使用特点。 (6)认识主板的接口。 (7)认识常用外存储器的种类及功能。 2.教学难点 (1)主板上三类总线(三类总线:控制总线、地址总线、数据总线)的区别与作用。 (2)分辨BIOS与CMOS的关系。 3.教学策略 本课围绕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外围设备,剖析主机内的主板单元电路组成的主要电子部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姓名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通过实际应用等方式切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知,结合计算机上机操作以及多媒体教学,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运用兴趣引导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法、情景创设、协作交流、自主学习、讨论法、类比法等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案(第一章)

1.1 了解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1)能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了解的图片、文字资料,描述计算机在生产、 生活、工作、科研、国防等场合的应用,并能说出各种应用领域的特 点。能够表述计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图片、文字记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分类 与各类的特点。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体会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能够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具体事例,结合计算机发展及在生活、工作、 社会各个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认识“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 2.操作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计算机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发展 的四个阶段。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及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的主要 特点,列举计算机分类产品及使用场合。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1)计算机发展及分类; (2)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识别并区分计算机发展阶段; (2)收集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案例,描述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3.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从生活实例中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探讨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5.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名称:1.2 认识微型计算机 教学目标: 3.基本知识 (4)通过展示典型的微型计算机产品,认识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部部件的 名称和作用:显示器、键盘、音箱、鼠标、打印机。 (5)通过图1-3所示“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示意,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 两大部份组成,熟悉硬件和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硬件的主机和外设;软件 的种类。 (6)通过实例,认识微型计算机的主板系统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器件的名称及其功 能:CPU、内存储器、主板(南桥、北桥)芯片组、总线、BIOS和CMOS、插槽。 (7)通过实例熟悉微型计算机主板接口的名称:键盘、鼠标、USB、声音输入/输出、 网卡、1394火线输入、光纤输出、显示器、硬盘等。 (8)通过实例熟悉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种类及使用特点:硬盘、闪盘、光盘及光 盘驱动器等。 4.操作技能目标 (3)能够描述微型计算机主板上的主要器件对计算机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 (4)能够区别具有多种功能主板接口类型及作用。 (5)能够描述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使用特点,并正确选用。 教学分析与准备:

计算机基础教案

第一节计算机基础知识 知识培养目标: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操作系统概念;存储器分类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发挥能力; 重点和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 一、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维护计算机资源以使 计算机高效率工作的软件。 (1)操作系统:为了使计算机系统的所有资源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工作,必须有一个软件来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这种软件称为操作系统,简称OS。 (2)计算机语言:按语言对机器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 2、应用软件:是指用户编制的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程序。 二、计算机硬件系统: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中央处理器、 主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组成。 1、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主要负责解释,执行规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指令,完成对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工作。它由运算器、控制器二大功能部件和若干寄存器组成,在微型计算机系统中,中央处理器也称为微处理器。 2、存储器:按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主存储器 (内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外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三种。 (1)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主存、内存,用于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与外存储器相比,其速度快,容量小,价格较高,主存与CPU直接连接,并与CPU直接进行数据交换。按照存取方式,主存储器可分为随时存取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两面类。 ①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RAM,可随时读出和写入。 ②只读存储器:简称ROM,是一种只能读出不能导入的存储器。 (2)辅助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又名叫外存储器,简称辅助外存。 辅助存储器主要有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三类。磁盘存储器通常分为软磁盘存储器和硬磁盘存储器两类。 (3)高速缓冲存储器: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结合在一起,形成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案

总课时号1-2班级12计算机科目计算机应用基础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地点电教中心 课题名称计算机基础知识课时数2课时 在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常用计算机收集信息。计算机应用能力正成为我们背景分析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主要应用。 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了解输入、输出设备与主 机的连接。 学习目标2.能力目标:能根据用途开列计算机硬件清单、会安装操作系统和设备驱动程序、 设定会更新操作系统。 3.情感目标:在动手中认知、在实践中思考、在练习中提高技能,激发进一步学 习的兴趣。 学习任务描述利用实物及图片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安装操作系统和设备驱动程序。 教学情景创设观看视频,初步了解组装计算机的流程。利用实物及图片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时间资源:课前、课内、课后的设计与安排; 材料资源:供拆装的台式机、xp安装盘、计算机图片等。 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网络 准备 人员资源:师生资源 设备资源:学生用电脑 环境资源:机房 教学反思

内容方法 [新课引入]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常用计算机收集信 息。计算机应用能力正成为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下面,让我们从解剖一台计算机开始踏上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之旅。 [新课] 一、过程分析 过程展示: 介绍计算机发展过程、介绍计算机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拆卸计算机、。 二、场景创设 1、材料准备 计算机相关图片、视频、幻灯片课件 2、设备准备 供拆装的台式机 三、实施 1、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代别年代逻辑部件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 电子管时代 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 晶体管时代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1965~1970集成电路 成电路时代) 第四代(大规模超大1971~现在大规模及超大规 规模IC时代) 模集成电路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整理

计算机基础知识 (初稿2011/10/5) 1、计算机发展简史 第一代(1946-1957年)电子管 第二代(1958-1964年)晶体管 第三代(1964-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我国计算机发展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究工作起步于1956年 1958年试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DSJ-1 3、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精确度高 (3)具有“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 (4)具有自动运行能力 4、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1)字长 (2)主频 (3)运行速度 (4)内存储容量 5、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只能 (6)网络应用 (7)多媒体应用 6、计算机的分类 (1)从计算机规模来分,有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2)从信息表现形式和被处理的信息来分,有数字计算机(数字量、离散的)、模拟计算机(模拟量、连续的)、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3)按照用途来分,有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4)按采用操作系统来分,可分为单用户机系统、多用户机系统、网络系统和实时计算机系统。 (5)从字长来分,有4位、8位、16位、32位、64位计算机。 7、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模型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8、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既为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体系设计思想是“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硬件设备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去年教材) (3)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 9、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是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其中控制器、运算器及寄存器等组成称为中央处理器(CPU)。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OS)、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检测诊断程序、编译系统、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包括管理软件、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及为用户需求开发设计的软件等。 10、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功能 中央处理器的英文缩写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块体积不大而集成度非常高、功能非常强大的芯片,在微型计算机中也称它为微处理器。它主要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 ①运算器是负责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运算器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 运算器的功能是: (1)实现对数据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2)暂时存放参与运算的数据和某些中间运算结果; (3)挑选参加运算的数据,选中被执行的运算功能,并把运算结果输到所要求的部件中。 ②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控制中心,用来实现计算机本身运算过程的自动化,其作用是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工作。它指挥计算机各部件按照指令功能的要求进行所需要的操作。 ③存储器是计算机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的记忆部件,是计算机各种信息存放和交流的中心。它的基本功能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按照指定地址存入和取出信息。 ④输入设备是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输出设备的功能是将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以能为人或其它设备所接受的形式输出,如显示器和打印机。 11、数制(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及相互转换,仅限整数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本章节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领域。 2、掌握计算机的组成。 3、了解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 4、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及数制编码。 【本章节重点和难点】 1、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领域。 2、掌握计算机的组成。 3、了解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 【本章节教学总时数】8课时 1、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及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1.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 在世界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纪之际,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技术是支撑社会信息化的三大杠杆,我们将融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时代。 2.学习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1)知道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2)会描述计算机的特点与计算机的分类。 3.本课程原有知识基础要点 本学习课程是本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本节中将对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作基本概述,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2.描述计算机的特点与计算机的分类 3.操作技能目标 能够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概况 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 3.情感目标 能够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概况,并能够结合科技发展及在各个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进步,联系实际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知道计算机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4.教学难点 认识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体会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和探究法相结合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四、教学过程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为代表的住处技术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 计算机为一种可以接收输入、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并产生输出的装置。 1.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1946—1958年) 电子管 第二代(1959—1964年) 晶体管 第三代(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年至今)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科学家们正在使计算机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功能 (4)具有自动执行功能。 4.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个人计算机、掌上电脑、服务器,以及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等。 5、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数值计算(科学计算):(2)信息处理(数据处理):(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工程:(5)人工智能: (6)网络通信 (7)多媒体应用 (8)计算机技术与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案讲课讲稿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计算机基本概念 一、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 电子管阶段(1946-1955)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2. 晶体管阶段(1955-1964) 3.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64-1971) 4. 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71-现在) 三、计算机的分类 1. 按性能分类: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 2. 按使用方法分类: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计算机 3. 按职务分类:工作站(两种意义),服务器,主机 四、计算机的应用 1. 科学计算天气预报、地震分析、导弹拦截等 2. 数据处理(信息处理)数据库、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 3. 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 辅助工程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等 5. 嵌入式应用 6. 人工智能(AI) 第二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一、硬件和软件 硬件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 软件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 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简单了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1、CPU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 I/O设备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 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 (1)数据线 CPU与内存和I/O设备间传输数据 (2)地址线用来确定存储单元的地址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郝 俊 丽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学会查看计算机的配置。 2.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科介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查看计算机的配置 2.学科介绍 课前摸底: 1.家中是否有计算机? 2.用计算机做什么? 3.对计算机了解多少,有哪些认识?分硬件和软件。 4.希望有计算机课上学到哪些东西? 5.你对学习计算机课如何计划?想学什么?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的产生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A、时间:1946年 B、名称:ENIAC 埃尼阿克 二.计算机的发展 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 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 第三代(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年-今):大规模集成电路 微型计算机诞生于1971年

三.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教学 5.人工智能 四.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1.硬件系统: ①控制器 ②运算器 ③存储器 ④输入设备 ⑤输出设备 2.软件系统: ①系统软件 ②应用软件 3.查看计算机的配置 在桌面上右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选择“常规”选项卡课堂小结: 总结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课下作业: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的时间,名称分别是什么? 2.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 3.如何查看计算机的配置?

第二节微型计算机操作入门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三种启动方法 2.理解常用键的功能 3.熟练数据录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计算机的三种启动方法 2.常用键的功能 3.指法 教学过程: 一.启动计算机 1.冷启动 ①开机的顺序:先外设,后主机。 ②操作按钮:power。 (关机的顺序与开机顺序相反:先关主机,后关外设) 2.热启动 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死机或其他异常情况下使用。 ②操作按钮:Ctrl+Alt+Del 3.复位(Reset)启动 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死机或其他异常情况下使用。 ②操作按钮:Reset 二.键盘操作与数据录入 英文文章录入(其中包含双字符键的上档键、数学、大小写字母)1.常用键的功能: ①大小写字母转换键CapsLock:按该键,右上角Caps指示灯亮时可连续输入大写字母;再按该键,Caps指示灯灭时可输入小写字母。 ②上档键Shift:按住该键不放可输入上档的各种符号或临时大小写转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章教案

目录 1.1 了解计算机 (1) 1.2 认识微型计算机 (3) 1.3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 (6) 1.4 计算机软件及其使用 (8) 1.5 数制与编码 (11)

1.1 了解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1)能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了解的图片、文字资料,描述计算机在生产、 生活、工作、科研、国防等场合的应用,并能说出各种应用领域的特 点。能够表述计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图片、文字记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分类 与各类的特点。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体会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能够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具体事例,结合计算机发展及在生活、工作、 社会各个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认识“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 2.操作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计算机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发展 的四个阶段。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及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的主要 特点,列举计算机分类产品及使用场合。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1)计算机发展及分类; (2)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识别并区分计算机发展阶段; (2)收集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案例,描述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3.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从生活实例中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探讨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5.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2 认识微型计算机 教学目标: 3.基本知识 (4)通过展示典型的微型计算机产品,认识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部部件的 名称和作用:显示器、键盘、音箱、鼠标、打印机。 (5)通过图1-3所示“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示意,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 两大部份组成,熟悉硬件和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硬件的主机和外设;软件 的种类。 (6)通过实例,认识微型计算机的主板系统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器件的名称及其功 能:CPU、内存储器、主板(南桥、北桥)芯片组、总线、BIOS和CMOS、插槽。 (7)通过实例熟悉微型计算机主板接口的名称:键盘、鼠标、USB、声音输入/输出、 网卡、1394火线输入、光纤输出、显示器、硬盘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