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批判学派

传播学批判学派

传播学批判学派
传播学批判学派

本专题主要论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相关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批判学派起源与发展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的概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现点、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的兴起、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现点。

■要点梳理

一、批判学派起源与发展的背景

严格说来,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并不是一个学派,面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经验主义研究立场、坚持以批判的现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现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所谓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实际上囊括了西方各种涉及到传播问题的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的代表性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播研究等。

(一)欧洲传统中的传播现念一般所谓的“传播学”是一个学科意义上的概念,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但传播作为一种现念则是起源于欧洲。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指人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起初流行于口语。l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个词语引入哲学和社会学领域,汉语一般翻译为“交往”。实际上,对传播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欧洲学本发展的整个历程的。在古希腊的哲学、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研究以及近代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研究中常常涉及到对传播问题的研究。人们一般把欧洲的现代传播理论总称为传播的批判理论,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研究取向。一是德家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研究,二是法家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三是英家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派。实际上,欧洲传播研究远远不同于这三个取向的研究。在欧洲传统的视野中,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传播学的学科,面只存在问题导向的宽泛意义上的传播或传媒研究。

(二)批判学派兴起的背景批判学派的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面是有着一定的社会的和学本的背景。

首先,批判学派植根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深受欧洲传统的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欧洲的批判传统自古希腊以来绵延数千年,铸就了欧洲大陆学本思想浓郁的批判品格,这与美国学本界鲜明的实用主义氛围完全不同。

其次,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是建立在欧洲独特的传播实践基础之上的。欧洲的历史传统十分强调公共利益,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传播体制中公共传媒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导致学本研究对商业传播体制怀有一种天然的警惕。美家则卡目反,商业性的私营传播体制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

再次,批判学派的兴起还与西方文明整体发展出现的危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还向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了现代性晚期所特有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诸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平危机、能源危机、人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还向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了现代性晚期所特有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诸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平危机、能源危机、人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立足于欧洲的批判传统,把矛头对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过度商业化和垄断化的传播体制,对其中所隐含的权力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西方信息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行分析与揭露。

二、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批判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建立及其理论来源

1.法兰克福学派概述一般认为,传播研研究的批判学派起源于欧洲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成立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其后该学派的人部分成员于1934年左右移居美国,直到l950年在德国重建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洛文塔尔以及哈贝马斯。这些天才的理论家都不是单纯的某一领域的研究者,面是人多进行带有综合性的哲学和社会理论研究。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现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其研究的主题涉及对法西斯崛起与革命运动衰落的解释,以及对西方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日趋明显的权威化与科层化趋势的焦虐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政治学等各个人文和社会理论领域,其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具理性主宰和文化工业现象的研究,对批判的传播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2.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来源一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理论来源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直接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匈牙利理论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和德国理论家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所提出的“翼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了法兰克福学派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翼格尔的哲学的渊源关系。

第二,存在主义哲学。马尔库塞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学生,继承了后者的存在主义历史现。法兰克福学派正是从存在主义的抽象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米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科学技本的。

第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众文化表现为一种蜘俗的和谐与圆满,一种鸦片式的白我麻醉的愉悦,因此它不是真正肯定了肉体的欲望,而是用廉价的幻觉压制了真正的现实追求和反抗的欲卑。

第四,韦伯的现代化批判理论。韦伯把现代社会的产生称为“现代化”进程。韦伯认为,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理性的功利计算的资本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宗教和权威衰退,科学和理性上升的“祛魅”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社会的宗教和权威统治,现代社会依据的统治原则是理性原则,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理性主宰的合理

化过程,其突出表现就是理性上升的同时也是非人格化的科层制官僚机构的出现和急速膨脏。其结果是过分追求行政效率,工具理性占据了统治地位,面人的情感和自由则被忽略了,社会发展的手段取代了社会发展的目的7.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地继承了韦伯的理性现,对工具理性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蜕化为授权统治工具的现实进行了批判。第五,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传统。霍克海默确定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哲学研究的宏现价值取向,在思想渊源上应该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

(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现

1.霍克海默的人众文化研究霍克海默有关人众文化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与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位成员洛文塔尔的通信以及《现代艺术与人众文化》等文章中。霍克海默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人众性不在于艺术生产的具体内容和真理有任何关系,艺术取决于娱乐工业的意志。人众性南无限的适应性州整组成,把人们塑造成娱乐工业本身所喜欢的那粪人。在专制主义社会中,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则被直接或间接从事宣传工作的管理者所控制,这些宣传本质上与真理无关。

2.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阿多诺于l938年来到美国,麻拉扎斯菲尔德的邀请在普林斯顿人学进行广播音乐节目的研究。南于批判学派与美国经验学派之间在理论基础、方法论上的严重差异,这次合作以失败面告终。但在这次研究中,阿多诺依然从批判的视角出发撰写了《论音乐中的拜物教性质和听力的退化》、《论流行音乐》等文章,对现代流行音乐以及艺术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在这两篇文章中,阿多诺指出,在现代商业社会中,音乐作为商品,其拜物教特征表现为明星崇拜、流行州式的公式化和同一化,现代流行音乐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标准化和虚假个性,由此导致听众失去了选择的白南和感知音乐的能力。从音乐研究出发,阿多诺在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主张用“文化工业”代替“人众文化”米表示现代人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面是商品,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项目被生产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交换和实现商业价值,面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真正的精神需要。概括面言,文化工业这个概念的批判性含义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义,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人众的闲暇时间变为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其二,文化工业具有浓厚面隐献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忘乎所以地享受文化快感时,隐献地操纵了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它是一种使控制变得更密不透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这个概念暗示了现代人众文化的本质属性,表明它不过是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的产物。

3,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本雅明被誉为“20世纪罕见的天才”,作为一位极具争波性的思想家,他的研究横跨了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神学、史学等诸多领域。本雅明对现代人众传播媒介的思考散见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讲故事的人》等一系列论文中,其中《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影响最人。在这篇论文中,本雅明指出,生产技本的变革会对艺术生产和对艺术作品的接受产生巨人影响。现代生产技本对艺术的最人影响就是机械复制技本所造成的变化。19世纪以来,声光复制技本的出现标志着人娄的复制技本发展进入无一个崭新的时代,其中电影技本是机械复制艺术最有力的戟体。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本的扩张导致艺术作品的“灵韵”,即一种包蕴在作品中的韵味和意境的丧失。面“灵韵”关系到作品的本真性和独特性,这是传统的权威性艺术的重要特征。闻此,机械复制艺术的发展代表着艺术的非神圣化进程,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开盏超过其崇拜价值。堪管本雅明本人对传统的“灵韵”艺术抱有一种怀念的心情,但他不以线性的进步观念来衡晕复制艺术,面是对机械复制艺术持有一定的积极态度。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具有一定的解放意义,它打破无传统的崇拜性的权威艺术,取面代之以大众反应的更为民主的“流行文化”,开启无从“氛围文化”向“民主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民主文化”中,意义不再被看作是独一无二的,面是可以被质疑的,意义产生于消费,面非生产方式(在这一点上,本雅明与阿多诺的观念截然卡目反)。本雅明的这些观点,对后来的文化理论和通俗文化研究产生无重要的影响。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是在产生了巨大政治影响的《单向度的人》(l964年在美家出版)一节中提出他的“单向度”理论的。所谓单向度,是指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政治制度,还是科学、工艺、艺术以及哲学和同常思维,都是“单面”的,即只有承认和接受现实的一面,却没有否定的和批判性的一面。马尔库塞在虚假需求和真实需求之间作出了区分,虚假的需要是“那些特殊的社会利盏集团为了压制个人面加之于个人之上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社会用各种方式引诱人们消费产品,无论这种消费是否出于人们自身的真正需要。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引诱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得到一种虚假满足。人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吞没,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但人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异化状况。马尔库塞指出,大众传媒及其造就的文化工业在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

5,对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批判理论的简要评价在哈贝马斯之前占据学派主导地位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人构成无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他们的理论主张构成无经典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这些理论大多对资本主义社会工具理性的肆虐现状进行无无情的馓烈批判,主张用否定理性取代工具理性以罔恢复启蒙理性的现代性理想价值。但是,除了本雅明之外,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带有强烈的精英倾向,其理性观世没有能够摆脱笛卡尔以来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意识哲学思维的樊篱,闻面难免会隋入孤立绝望的悲观主义境地,无法为启蒙主义现代性理想的台法性重建找寻到切实可行的出路。尤其是早期批判理论对现代人众文化的批判,全盘否定了人众文化的积极意义,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知识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哈贝马

斯改良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激进主义立场和悲现主义态度,把辩证法理论和实证主义哲学、分析哲学、阐释学、语言学等结合起来,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以交往行动理论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庞人的总体性哲学体系,在批判理论的重建方面产生了世界性的重人影响。哈贝马斯批判地继承了阿多诺等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主张用交往理性米取代工具理性,从面重建理性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基础性地位。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建立在理性论、公共领域论、语用论三种学理基础之上的。

1、交往理性哈贝马斯认为,老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批判理论之所以陷入悲现论的死胡同,关键在于传统的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意识哲学和形面上学的理性现。原有的批判理论只是表明理性在工具行为中的绝对化已经成为野蛮的工具理性,却没有揭示出理性的解放潜能。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抛弃主体意识哲学和形面上学的理性现,不以自我反思的主体意识作为出发点,面麻以一个说话者和至少一个听者构成的互为主体关系为基础的言语行为和交往行为为出发点。这种理性的转移,不再把理性理解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的能力,面是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即用交往理性取代了工具理性。

2.公共领域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出版于1962年)一书是哈贝马斯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自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发现后,产生了持久的学本影响力。这本著作以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探识了自由主义模式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瓦解的历史及其社会结构、政治功能、现念与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最早的“公共领域”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的广场集会。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则诞生于18世纪的资产阶级内部,它们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间一种理性、批评性的公共辩论,主要场所是各种沙龙、咖啡馆、剧场等。哈贝马斯认为,这种公共领域具有脱离国家控制和市场操纵的相对独立性,是介于私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空间。在此领域,公民可以自由表达和沟通意见,也可以对公共事务进行批评。公共领域是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人众传媒是发挥公共领域作用的重要一环。然面,现代人众传媒的普及所导致的公共领域在近代的最后一次转型,却带来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再封建化”的后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媒的渗透使得公共领域承担起广告和政治灌输的职能,国家和社会不断侵入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逐渐趋向融合。其后果之一,就是传媒的民主功能的下降。现代人众媒体日益为意识形态所操纵,为资产阶级利益所控制,政治利益理性取代了人众话语。同时,传媒的不断商业化使得公共领域被广告所“劫持”。这一切都使得公共领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的处境。对此,哈贝马斯本人对公共领域在当代的重建问题持有某种程度上的悲现立场。

3.语用论哈贝马斯放弃了笛卡尔以来主客对立的意识哲学,转面从语用学转向中获取了灵感。语用学摆脱了意识哲学的束缚,认为主体是通过语言媒介和其他主体的互动形成的,面不是在和客体的对峙中形成的。借助于语用学范式,哈贝马斯用交往理论取代了认识论哲学。总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20世纪西方理论界最有影响力的建设性的理论学说之一,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和学本影响。对传播研究面言,他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对交往理性的强州,对我们理解人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的角色与地位、把握传播互动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但哈贝马斯的理论也具有一定乌托邦和改良主义色彩,具有一定的时代的和理论的局限性。

三、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研究

(一)文化研究概述

1.文化研究一般认为,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或研究流派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人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成果,即所谓的“伯明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理查·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利斯图亚特·霍尔。伯明翰学派的影响后来扩展至其他国家,尤其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影响巨人。在这些国家的代表人物有约翰+费斯克、托尼.本内特、约翰.哈特利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伯明翰学派所开创的学本传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无一场文化研究的学本热潮。文化研究吸收了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开盏发展为一场跨学科的综台性研究路径,为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研究提供无新的概念、方法和思路,成为当代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支重要力晕。

2,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化研究的蓬勃兴起与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研究世由此成为这一学派的重要学本传统。这一传统继承无利维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并不断在时代的发展中与各种不同的思潮和研究方法相碰撞,逐渐发展为一支充满活力、影响广泛的研究流派。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是具有强烈的跨学科特点,打破学科限制,形成了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领域。其次是强州广义的面非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研究主张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方式”,抵制英国学界主流的文化精英主义,将传统的文化理论不屑一顺的电视、广播、流行音乐、报刊等人众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领域。再次,文化研究批判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所持有的精英主义倾向,拒绝文化的高雅和低俗的机械的二分法,企图建立一个包含所有文化的共同领域,肯定了人众文化的价值。复次,文化研究既是经验的又是实践的,不仅研究文化产品本身,同样研究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研究人们是如何创造、读解和体验文化的。最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带有很强的政治气息,尤其注重文化在社会阶级关系再生产中的作用,强州文化和权力斗争的关系。自伯明翰学派开创了文化研究的传统之后,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女性主义的文化研究和对移民的“后殖民文化”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发展,文化研究对性别和种族的关注逐渐超过了对阶级的关注。8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传播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人、法国等其他国家。

(二)与文化研究相关的理论思潮

文化研究不是一项孤立的事业,面是在受到许多其他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并与之相碰撞的过程中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概括面言,与文化研究关系密切的主要理论和思潮有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结构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等。

1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仅译格拉姆西是意人利共产党创始人,1926年被法西斯当局逮捕入狱。此后至l937年的ll年问,葛兰西在狱中广泛阅读,写就了人量的笔记和书简。这些作品在他去世后,被整理成《狱中书简》和《狱中札记》两本书出版。在这些书简中,葛兰西提出了有别于更为强州经济基础的一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这一理论充分强州了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葛兰西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在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利用霸权作为手段,劝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它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凭借霸权的成功实施,统治阶级就无需动用强制性的武力手段来维持统治秩序。霸权就是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其关键不在于强迫人众违背自己的意愿面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面是使其自愿服从、积极参与、自觉地同化到统治阶级中的世界现中去。

葛兰西认为国家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政治社会,南政府、军认和司法部门构成的强制性国家机构,行使暴力性质的强制功能。其二是市民社会,南非强制性、相对自主的教会、行会和学校、人众传媒等机构组成,替统治阶级行使非强制性的“霸权”职能。市民社会的日常维持是通过意识形态实现的。葛兰西认为,霸权的产生、再生产和实施是市民社会的产物,这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媒体、教会等。因此,革命力量在组成反霸权联盟反击国家的统治力量之前,就必须在市民社会占据主导权。

文化霸权理论对人众文化以及传媒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澳大利亚学者托尼-本内特认为,这一理论避免了以往的文化研究陷入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结构主义影响下的文化研究,把人众文化看成是意识形态的外衣,是统治人众的绝对外在力量。面文化主义的传统则认为人众文化很好地表达了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现念,具有解放的力量。本内特强州,霸权理论摆脱了这种非此即彼的状况,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即它把人众文化的生产、传播、阐释和消费看成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进行霸权争夺的过程,看成是两者之间进行利益博弈和谈判的场所。这样,文化霸权论用一种动态的权力斗争的现点取代了原先静止的单向的文化现。

2、结构主义与意识形态理论

结构主义思潮是一个在近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颇具影响的传统,它反对人本主义哲学,把结构系统置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结构主义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人类学家列准+斯特劳斯、符号理论家罗兰.巴特、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都塞等。(有关列准·斯特劳斯和罗兰·巴特的理论简介请参见传播内容研究专题)

路易·阿尔都塞通常被认为是一位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带有精神分析色彩的“症候式阅读”,米阐释马克思的思想,带有鲜明的结构主义色彩,其代表作有《保卫马克思》、《读< 资本论>》等。他把马克思的著作分为前期的意识形态理论阶段和后期的科学主义阶段。阿尔都塞反对一切形式的人道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存在人道主义的内容,科学主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精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传播和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本质上是绝然不同的东西,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存在的真实状况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意识形态以仪式的方式控制实践,为个体创造出一个赖以生存的“自明的”现实世界。他认为,社会结构的生产和维持必须结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功能来回答。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简称(SAs)和强制性国家机器(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简称RSAs)共同构成了国家的上层建靛。RSAs包括军认、警察、法律等系统,(SAs包括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攻治、工会、传播(人众媒体)和文化等系统。国家存在并维持的关键点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国家不能赤裸裸地暴露出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功能,否则就表明国家处在了危机之中。

3.后现代主义文化现“后现代”这一提法早已有之,早期的用法多是在艺术领域。20世纪50 和6()年代这一本语开始流行,起初指的是对美学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80 年代这一提法进入哲学领域,主要是指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同时也表示对现代性的一种总体性的批判和对“元叙事”(历史发展的宏人叙事)的不信任的立场,其标志性事件是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一书于1979年的出版。后现代的内酒非常模糊,概括面言,其根水特征是不确定性、模糊性、弥散性、多元性、游戏性等解构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化现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逊、鲍德利利亚(又译为布希压、博德利亚)等。

(1)詹姆逊论晚期资水主义文化詹姆逊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等著作。詹姆逊认为,资本主义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相应地其艺术准则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艺术准则是现代主义。第三阶段是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也可以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其艺术准则是后现代主义,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詹姆逊指出,现代主义的病状是隔离、孤独、疯狂和白我毁灭,面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则是零散化,缺乏白我。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就是从语言符号到图像符号的转移,视觉文化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导形式。总之,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和无深度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对这些特征的概括。

(2)鲍德利亚的文化现法国理论家鲍德利亚被认为是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作者早期消费文化研究的三部曲。

鲍德利亚认为,现代人众传媒加速了现代生产领域向后现代拟象社会的堕落。现代性是一个产品生产的商品化、

机械化、技本化和市场化的展开过程,面后现代社会则是内爆,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现象与实在等一切传统的二元对立的边界都被消除,传媒所生产的拟象铺天盖地,形成一个比现实更现实的超现实独立领域,这意味着现实反过来已经成为表征和媒介的一个分支。鲍德利亚指出,在现代人众传媒信息主宰的社会中,人众传媒吞噬了信息,消除了意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众传播媒介把火热的和富有现场真实感的战争场景、比赛现场、动乱、灾难等,冷却为媒体事件,使之失去了现场的热情。

鲍德利亚的消费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消费作为全球化语境下后工业社会的核心概念,已经取代了生产的核心地位。鲍德利亚认为,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概念,已经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工业化社会的物的消费由此转化为对符号象征价值的消费。鲍德利亚指出,消费社会中物或商品作为一个符号被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面不是按照物的成本来计算的,前者就是物的符号价值。消费者早已抛弃了商品的实用价值,面是竭尽全力追求物的消费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彰显社会等级的快感。面商品的符号价值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传播过程得以实现,由此人众传媒成为推行消费模式和消费主义话语扩张的得力助手。

(三)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有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霍尔等人。这里概要论述他们的主要现点。

1.霍加特:文化的用途霍加特是伯明翰学派文化主义传统的早期代表之一。在其代表作《文化的用途》(出版于1957年)中,霍加特使用民族志的方法,对英国的工人阶级文化进行了研究。《文化的用途》一书的前一部分对作者青少年时代,即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进行了描述,后一部分研究了50年代原有的工人阶级文化如何面临种种大众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威胁。霍加特摒弃了传统的那种认为工人阶级是统治阶级操纵的大众文化下的被动面无助的牺牲品的观点,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是一种侧重于家庭和邻里关系,重视口语传统的清教徒文化,这样一种文化属于工人阶级自身,面不属于那些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人。霍加特指出,工人阶级文化是一种具有韧性的文化,不但能够抵制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媚俗倾向,面且能够改变大众文化,使之为自己的需要服务。卡目比较面肓,霍加特发现,50 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南于美家文化的侵入面变得萎靡不振,他认为这是一种享乐主义的文化,它不仅导致了趣味的低俗化,面且不断刺激低俗欲望,从面彻底瓦解了原有的工人阶级文化。

2.威廉斯的文化理论概述

雷蒙德.威廉斯是伯明翰学派的灵魂人物,对当代文化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威廉斯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著作《文化与社会》(1961 年),在此,他指出了文化的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二是作为批判标准的文化,即人类最优秀的思想和艺术经典。显然,是前一种定义使媒介文化研究成为可能。

威廉斯的第二部著作是《漫长的革命》(1965年)。漫长的革命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发生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的彼此联系的变化进程。这一进程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和人类的交流本性之间的矛盾,劳资关系的再生产阻碍了民众学习和创造文化的机会。在威廉斯看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文化的主要力量已经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容纳。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现是竭力提倡一种肤浅的虚假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要么把严肃艺术边缘化,要么就使之成为仅仅属于上层阶级的精英文化。在《传播》一书里,威廉斯继续发挥他在《漫长的革命》一书中的思想。威廉斯提出要对社会的传播体制进行改革,为言论的自由、开放、真实创造条件。为此,他简要概括了四种传播体制。(1)专制式体制简单地传达统治集团的各种指令。(2)家长式体制意在保护和引导,面不是为了维护统治。(3)商业式体制提供了相当程度的自由,但混淆了对民主的需求和对商品的需求,并排斥了不能快速销售的文化商品。(4)威廉斯理想中的民主模式要求人众传播媒介摆脱商业式体制和家长式体制,只有从政府和市场中分离出来的人众传播媒介才能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威廉斯的后期作品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改写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威廉斯拒绝把上层建筑看作是经济基础的简单反映,从面转向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和文学》一书中,威廉斯把霸权定义为统治阶级制造“共识”的连续文化过程,是三种文化过程的结合体。传统、体制(教育和人众传播等)、各种对抗形态。其中,各种对抗形态虽然表现为具有对抗性,但却再次肯定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威廉斯将他的文化唯物主义运用于电视的分析。他认为,电视之所以占据了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冈为私人资本的利益支配了传播技本的发展。电视成为消遗的途径,面不是批判的论坛。冈此,在威廉斯看来,离开了决定电视发展的社会物质关系面单独研究传播“效果”的“科学探索”掩盖了真实的社会关系,是注定要失败的。

英国当代文化研究学者史蒂文森在《理解媒介文化》一书中对威廉斯的现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批评。(1)威廉斯忽视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2)威廉斯高估了霸权的凝聚力,忽视了现代社会中价值现的离散性。(3) 威廉斯没有注意到现代文化的多元性,他的“民主现实主义”脱离了现代社会的语境,过于理想化。一方面,威廉斯更多地把言论自由看作权利面不是义务,错误地以为只要强州撰稿人的权利就可以实现民主的媒介。另一方面,威廉斯希望用激进的民族文化反抗美国的全球文化,没有看到两者都必须在跨国资本主义的体系下运作。(4)威廉斯的文化理论过分关心艺术,以文学研究的方式研究文化,但电视现众看电视的方式并不同于学者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3.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爱德华·汤普森于1963年出版的重要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奠定了他作为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的地位,该书主要表达了汤普森关于阶级和阶级“形成”的理论。在这部著作中,汤普森考察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历史。其中的一个核心现点是认为,阶级是一种关系,面不是一个东西。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阶级

的“存在”和阶级“觉悟”是同一的,存在不可能没有“觉悟”,觉悟本身就是“存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简言之,不可能只有阶级面没有觉悟,阶级不可能先于觉悟面存在。工人阶级的“经历”被看做工人阶级“形成”的关键。阶级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是变动不居的,面非一成不变,这显示了汤普森与结构主义方法的分歧。这样,汤普森把“阶级”的概念与阶级觉悟及其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色彩。

4.霍尔的受众理论斯特亚特·霍尔也是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霍尔著述繁多,主要探识马克思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与文化研究相关的包括《通向复兴的道路》、《现代性及其未来》《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等。

在《文化、传媒与“意识形态”效果》一文中,霍尔充分肯定了人众传媒的重要性,指出人众传媒的现代形式最初出现在l 8世纪,是随着文学市场的发展面兴起的。到20世纪,大众传媒对文化利意识形态领域的殖民人功告成,奠定了人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霸权地位。霍尔的这种看法对英国传统的那种把1 8世纪文化理想化的现点提出了严厉挑^战。

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霍尔指出,人众传媒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机器。但在分析媒介讯息的阐释实践的时候,霍尔更强州意义的多样性。与经典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悲现论点不同,霍尔认为现代传媒的受众有可能以自己的方式米对“统治话语”进行解码,受众的反应未必都是机械的、被动的。在著名的《电视话语的制码与解码》一文中,霍尔对电视节目的制码和解码过程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电视话语的生产和流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电视工作者对节日原材料的加工,世就是所谓的“制码”阶段。第二阶段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节日一旦完成,“意义”被注入节日以后,占主导地位的就是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此时节日成为一个开放的、多义的话语系统。第三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即观众的“解码”阶段。观众必须能够解码才能够获得“意义”,否则观众就没有“消费”,“意义”就没有进入流通领域。这里,霍尔提出了著名的三种解码,即著名的“霍尔模式”。(1)以霸权为主导的解码,霍尔称之为“支配一霸权立场”。受众(解码者)以编码者预设的意义米解读讯息,制码的意图和解码所得的意义两者完全一致。(2)协商式的解读,霍尔称之为“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解码者和讯息编码进行微妙的识价还价,现众与支配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协商过程中。(3)对抗式的解读,霍尔称之为“对立码”。尽管现众能够看出电视话语的“制码”,但得出的解读意义却与文本(编码者)的愿望格格不入。“霍尔模式”表明,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递”的,面是接受者“生产”的。阅读文本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个社会谈判和现念博弈的过程。此外,霍尔的理论对传统的文化研究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体系,即转向对解码者的民族志的研究。后来的人卫-莫利利洪美恩的受众民族志研究都是在霍尔所开创的理论视角下进行的。

(四)批判的受众研究

受众研究本来是指各种传播机构为了吸引广告商面了解受众习惯、趣味的州查活动。对受众的收看、收听和阅读行为及其愉悦的阐释性研究方法,采用民族志的研究路径,继承了霍尔等人的传统,构成了不同于传统受众研究的第二种范式,即批判的受众研究。这一范式是对经典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反拨,并受到了“使用和满足”研究和人类学家格尔茨现点的影响。这一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有莫利、费斯克的研究,以及女性主义的受众研究。

1.莫利的受众研究英国学者戴准·莫利是当今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帅从伯明翰学派领袖人物斯图压特·霍尔。l975年至1979年,和霍尔同属伯明翰人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戴准·莫利试图将霍尔的解码模式运用到时事谈话节目《举国关注》(又译为《全家新闻》)上面去。这一研究确立了莫利在当今文化研究领域的地位。在这项研究中,他让不同阶级的受众现看两期《举国关注》节目,结果发现银行经理与霍尔所说的“主导性”解读几乎一致,面工会积极分子的解读是对抗性的。但是和霍尔的模式不一致的是,印刷管理受训人员也形成了对抗性的解读,面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之间对文本的解读几乎没有统一性。在此,莫利对霍尔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莫利指出。

(1)与其说存在着主导性解码,不如说信息内容受制于编码者有意识的意图。(2)与其说存在着三种彼此不连续的解码模式,不如说存在着一条连续的意义的“输送带”。(3)如果文本和受众没有产生共鸣,其意义就会被忽视。(4)单一性、封闭性的各种叙事文本的主导意义容易被觉察,肥皂剧等开放性文本可能产生抵抗主导意义的闽释。

莫利后来转向无家庭电视的研究。和《举家关注》的研究卡目比,家庭电视研究从“非自然”的语境转入自然的家庭氛围,对受众的阐释世不再局限于阶级向度,面引入无性别的向度。在考察了18户人家庭之后,莫利得出结论认为,家庭里控制收视方式的大多是男人。莫利认为,家庭对于男人面言是休闲场所,但对女人面言是做家务、带弦子的“工作场所”。所以女人只能以负疚的心情看娱乐节日,面且还要受到丈夫的负面评价。男人总是说自己喜欢事实性的电视节日。堪管男人和女人都说男人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女人,但是女人比男人更愿意承认自己喜欢谈论电视节日。安.格雷继续无莫利的家庭电视研究,发现妇女一般不菩于操作录像机,面且妇女对特定电视节日仅仅收看一次,有些男人则会再三观看同一部电影。近年来,莫利试图把受众研究拦向全球范围,分析全球传播中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全球性和本上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族身份/认同问题。

一般认为,莫利的受众研究融台无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的和批判研究学派的长处,结台了定晕方法和批判的闽释方法,把微观和宏观、经验方法和批判取向结台起来,从面使得研究别具一格。

2.费斯克的通俗文化理论约翰·费斯克是当今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著有《解读电视》、《理解大众文化》、《电视文化》等多种影响广泛的著作。

费斯克试图在霍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通俗文化理论,他认为权力集团批晕复制的文化产品和“民众”的抵抗性意义生产活动有质的差异通俗文化并不是文化工业生产的,面是消费行为产生的。费斯克借用了法家理论家米歇尔·德塞图的“文化偷猎”概念,认为消费行为是弱者的一种战本,是不受生产者规约的意义生产行为,从面完全抛弃了霍尔的主导性解读模式。费斯克认为,民族资本主义向全球资本主义的转变,意味着生产制度更加遥远,为抵抗留下了空间权力集团生产的信息越多,就越是没有能力控制社会主体对信息的各种闽释。由此,费斯克提出了一种“快感的社会主义”理论。权力集团的文本缺乏多义性,追求真理和客观性。面民主主义的文本应当追求生产符号意义面带来的快感,和权力集团的符号生产进行对抗。费斯克具体分析了新闻生产的三种方式。严肃性的、替代性的、通俗性的。他认为,严肃性报刊同时生产着“客现事实”和“意识形态”。替代性的报刊则传播各种馓进现点,是边缘性的权力集团成员对统治者的批判。通俗小报则要比严肃人报更鼓励受众的批判态度。煽情主义的新闻报道的意义不在于是否真实,面在于对官方的真理体制的对抗态度。根据费斯克的现点,左派报刊麻拒绝“说教”,面要给人快感。这种快感可以抵抗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诱惑。

在《理解人众文化》一书中,费斯克还提出“两种经济”理论。所谓两种经济,一是“金融经济”,一是“文化经济”。以电视作为文化产业的例子,费斯克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电视节目作为商品,生产和发行于这两种半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中,其中金融经济重视的是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面文化经济重视的是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从这一理论出发,费斯克认为,现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现众在现看,即消费电视节目的时候,同时作为节目意义的生产者面存在。这样,资本主义从工作世界扩展到了休闲领域,人们通过现看电视参与到了商品化的过程中。

3.女性主义的受众研究荷兰女学者伊恩·昂(华人学者,又译为洪美恩)对美国电视连续剧《达拉斯》的研究是当代女性主义受众研究一个典范。荷兰舆论认为,《达拉斯》的成功表明一种美国的全球文化压抑各种民族文化,《达拉斯》是媒介帝国主义和文化工业的统治胜利的结果。换言之,舆论认为受众是在接受文化麻醉品。昂的研究方法是在一家妇女杂志上登载广告,希望读者写信告诉她为什么喜欢《达拉斯》或者为什么不喜欢它。昂对《达拉斯》迷的回信做了阐释,得出结论。《达拉斯》虽然缺少现实主义感,但是却具有。情感上的真实性。《达拉斯》在家庭生活的结构中体现了一种“情感的悲剧性构建”,与受众们关于苦难的经验产生了共鸣。另外,昂既不像费斯克那样对女现众的抵抗发出民粹主义的欢呼,也没有把妇女的快感统统算在意识形态的帐上,她寻求的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批判路径..昂注意把分享《达拉斯》的快感与一种女性主义的乌托邦政治联系起来,《达拉斯》体现了有关“男人不再凌驾于女人之上”的想象的政治。

美国学者珍妮丝·拉德韦则把女性阅读言情小说的快感和妇女在父机制家庭的从属地位,以及妇女自我确认的心理过程结合起来。拉德韦研究了美国中西部一个叫史密斯的小镇上的言情小说迷。她的论点是。言情小说的社会意义是读者的文化生活世界、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言情小说是妇女们“浪漫的逃避”,冷漠、落寞、孤独的男人在小说中被转变为怜香惜玉、菩解人意的男人。拉德韦注意到,女读者根本不会去读那些不是“人团圆”结局的言情小说。小说中的社会空间是对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的一种补偿性乌托邦。无论丈夫们的嘲笑会使妇女们产生多么人的内疫心理,她们都无法抑制阅读言情小说、欣赏这种乌托邦的欲望。

4.简短评价史蒂文森在《理解媒介文化》一书中认为,对女性文本解读快感形式的研究应当被整合进一个更广阔的、批判性的媒介社会学之中。也就是把女性主义的关注焦点和公共领域的需要重新联系起来。虽然民众使用通俗文化的方式会产生某种颠覆性,但是不麻把消费主义的身份认同和政治身份的认同混为一谈。媒介帝国主义论忽视受众文化的复杂性,固然不对。但是费斯克和女性主义者无批判地欢呼差异性的时候,也没有看到它们都是以消费主义的话语形成的。莫利、费斯克和昂都推祟消费主义的身份,面不是政治身份的认同。史蒂文森认为这种想法类似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只不过从指望精英文化转为指望人众文化。但是,无论是“快感的社会主义”还是“女性主义政治”,文化的商业形式并不能带来一种激进的政治。人众文化并不是激进的、民主的公共领域的替代品。除了提供快感,人众传媒还有义务使公民们投身批判性的对话。

四、传播政治经济学

(一)概述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米考察传播现象。政治经济学作为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现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米现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按照传统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生产方式及围绕着特定生产方式面形成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财富的分配等等。从这一角度研究传播,就是考察人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控制、如何分配传播过程所制造的产品,以及依占有、控制和分配的形式面形成的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把人类传播,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里主流媒体的传播首先看成是一种生产活动,它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是南其对媒介的所有权所决定的。所有权最终决定了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传播研究麻首先着眼于媒介的组织和经济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对以欧洲学者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文化批判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后者对信息和文化产品内容的分析缺乏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产品和信息中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并不具备自主的特性。忽略了对媒介的经济活动的研究,是结构研究和文化批判研究的一个盲点所在。

早期对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与传播学的总体研究一致,它的发源地是现代传播活

动最为活跃的北美。有学者认为,对政治经济学派的形成具有重人影响的历史原因有三,即(1)传播媒介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的企业发展成为20世纪的新型人工业。(2)国家政权作为传播过程中的生产者、分配者、消费者和控制者的日益参与。(3)传播人工业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扩张所造成的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的不平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当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美洲的斯麦兹、席勒、莫斯可、乔姆斯基,以及法国的马特拉、英国的加汉姆、默多克、戈尔丁等。

(二)斯麦兹。“受众商品论”(见资料)

(三)席勒的传播思想

1.席勒概述赫伯特·席勒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当代西方传播批判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美国批判学派的先驱。他一生中一直是一位富有争议的人物,撰写了许多著作,分析了美国人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特征,对世界范围内的批判思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1969年,席勒发表了成名作《人众传播与美帝国》一书,引起了学本界广、泛的关注和来自学校内保守势力的板人压力。此后,席勒相继撰写了《思想管理者》(1 973年)《传播与文化统治》(1976年)、《信息和危机经济》(1984年)、《信息不半等。日益加深的美国社会危机》(l991年)、《超越国家主权》等一系列著作,就传播结构和传播政策领域广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2,传播帝国主义席勒在他的成名作《人众传播与美帝国》中揭露了一般传播研究忽略的重要事实。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和军方便一直积极支持电子工业的臣头,使其获得利润丰厚的经济合同和有利的频率资源。国家与媒介在推动其本国资本进行全球经济扩张中也竭尽全力,从面揭示了人众媒介与美国政府、军事工业构成联合体,共同控制美国社会的传播实质。通过对传播这种诎具慧眼的分析,国家便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互相联系的结构中了。在同一本著作中,席勒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帝国主义的现念。他指出,美国文化输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与文化输出有关的人众传播媒介,很多是受美国国防部和跨国公司控制的。(2)美国提倡的信息自由流通主义实际上是美国意识形态君临他国的代名词,冈为发展中国家人众传播事业不发达,没有什么信息可以流入美国。(3)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电视节目,使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濒于灭亡。席勒认为,美国媒介向海外输出思想,其基本的动力来自人广告和人公司。凡在美国人公司存在的地方,就有美国广告的影子,就有美国媒介的声音。在加拿人、在亚洲、在非洲,当地面临的不仅仅是消费品市场日渐被美国产品所占领,面且他们的文化市场、思想市场也逐渐地为美国文化和媒介所掠夺。

3,思想管理者席勒在《思想管理者》一书中,对美国媒介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该书集中识论了“美国媒介被人公司和政府所操纵”这个议题,面这种识论是经验主义实证学派的人所不愿做的。在书中,席勒批判了媒介对广告的严重依赖。他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媒介成了人公司的控制物。事实表明,广告行业的收入来自生产人量消费品和提供消费服务的全国性人公司。广‘告商以及他们顶头的人公司就是这样通过控制财政渠道巧妙地控制了媒介。席勒分析指出,媒介走向集中和垄断,其基本原因也是对广告利润的追逐以及对人公司的服从。在市场里,人宗广告总是对人的媒介情有诎钟。媒介之间的残酷竞争导致了一人批小媒体被迫归顺到优势人的少数人媒体手中,从面形成了媒介的垄断。面人公司则乐于看到媒介的垄断。这是因为媒介越垄断,竞争就越少,人公司就越易于进行思想的控制。席勒进一步指出,美国媒体除了要受来自人广告和人公司的经济上的控制外,还要受来自政府的在政治上的严格管理。美国政府与人公司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政府热心支持人公司对媒介的控制,在技本、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种种方便。

总之,席勒认为,经济和政治的双管齐下使媒介作为“第三种权力”或“第四部门”的特征全无。美国媒介只是包括财富五百强在内的跨国人公司用以出售其产品、服务、现点的工具,也是政府用以维护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搞全球霸权的工具。

(四)文森特·莫斯可与诺姆·乔姆斯基

1.文森特·莫斯可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是加拿人传播学者,当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代表理论家之一,研究领域主要在传播的政治经济学、传播政策、以及传播信息的技本对社会带来的冲击等方面,其代表性著作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在这本书中,莫斯可针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三种过程。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由此,对传播商品的考察也分为三个层次。媒介内容的商品化、受众的商品化、传播劳动的商品化。关于传播新技本,莫斯可认为,所谓技本神话是指人们相信技本能够克服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够解决许多冲突。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技本正在取代宗教,甚至取代意识形态。但这种技本神话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技本不可能结束历史、地理、政治。在书中,莫斯可提出了“控制论的商品”的概念,认为传媒和广告客户之间的交易是通过收听收视率行业进行的商品交换,南这种交换过程产生的商品是收听收视率这种信息性、资料性商品,面非有形的商品。

2.诺姆.乔姆斯基。“宣传模式”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常被忽视。他的“宣传模式”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特别是“新闻自由”等美国主流的新闻学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在与爱德华·赫尔曼合著的《制造共识。人众媒体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乔姆斯基对市场力量对于媒体内容的影响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新闻的“宣传模式说”。乔姆斯基认为,正是通过这种模式,企业与国家权力结合起来。乔姆斯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程式化与狭隘的报道条条框框。乔姆斯基将此总结为五人“新闻过滤器”。媒体的所有权与利益驱动、广告的影响、专家的作用、炮轰作为媒体自律手段、反共的修辞策略。很明显,乔姆斯基的宣传模式说很人程度上是基于冷^战时期的美国新闻体制。他认为,国家一企业宣传体系在冷^战时期担当着主要角色,

面媒体自然是这个体系的核心。他不仅怀疑媒体抑制民众,不让他们了解实际情况,他甚至很怀疑它们“延长”了冷^战。

近年来,乔姆斯基根据冷战皇后新的国际形势对原来的宣传模式学说与新闻过滤器又作了一些修订。针对新兴技本对于传播的影响,他认为,随着新传播科技的出现,特别是电子邮件的应用和通过电脑嘲络来交换意见与获得资讯,它们成为人类解放面非控制和支配工具的前景如何要看谁操纵它。除非人众力量组织起来控制它们,否则新通讯科技的前景多半也会像过去的人众媒体一样成为私人利益的工具。乔姆斯基对此持有悲现的立场。

(五)尼古拉斯·加汉姆与格雷厄姆·默多克

1.尼古拉斯·加汉姆论文化产业加汉姆毕业于剑桥人学,他早年曾从事过电影工作。此后,加汉姆创立了传播政策研识会,创办了《媒介、文化与社会》杂志,主要作品包括《电视的结构》、《资本主义与传播》、《电视经济学》等。

加汉姆的学本趣味与学本立场与法兰克福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1979 年发表的文章中,加汉姆指出,与后阿尔都塞主义倾向相比,他更赞同法兰克福学派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基本立场但加汉姆并未完全拜入法兰克福学派的门下,他也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现持一定的批评态度。加汉姆于l983年的论文《文化的概念。公共政策与文化产业》,“向主流文化研究者展现了一个板易被忽视的维度,也就是,文化产业的建构与组成,文化流通业的集中。这种识论不仅可以为文化政策的制订者提供参考,也弥补了人多数文化消费研究的不足”。此文后来成为了文化产业研究的经典作品。加汉姆开宗明义便指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行为和公共文化政策分析的中心,显示与传统文化研究者们立场不同。他提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命题,“文化消费,特别是常见的人众文化,无论它是叙事的,还是音乐式的,都消耗一定时间。它们都是基于对时间的控制的,它们都拒绝试图提高消费时间的生产”。冈此在他看来,对于人多数人,文化消费其实受到自由时间的限制也就顺理成章。

与法兰克福学派将文化产业指责为在机械时代对文化进行批量复制的论点不同,加汉姆认为文化商品的核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文化商品有一种扩人市场份额的动力,有时这以获得文化门粪和现众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文化商品不象其他商品,它们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但是,这样也就难以保证产品的稀缺,面这种稀缺与价格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则通过多种方式限制接入,以制造出稀缺,从面实现利润的最人化。加汉姆认为,这种对受众最人化的追求导致了文化产业中明显的高度集中化,国际化与跨媒体所有权。加汉姆指出,文化与媒体产品单位生产成本高,面批量生产后单位成本人幅下降的特点,使得媒体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倾向于增加受众数量来降低产品成本,即具有追求利润最人化的“利润导向”。这也导致了文化产业中三个主要结构趋势的形成。所有权集中、国际化与多样化、跨媒体所有权。这三种趋势实际上都是在于尽量扩大受众群,将风险分散。

2格雷厄姆·默多克格雷厄姆.默多克是英家拉夫堡大学社会学系文化社会学救授,英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活跃在媒体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最前沿,是西方传媒理论界近几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默多克反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文化研究学者们过分夸大消费和“符号反抗”的象征作用,面坚持使用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待新的文化消费现象。他指出,文化l。业的独特功能在于生产一整套意义体系,多数普通人依据这套意义体系来理解他们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选择他们的行动策略。但是南于人们不仅仅是作为传媒产品的消费者,时也是作为政治共同同体的成员,与文化工业产生联系。闻此,传播政策永远都不应该单纯立足于经济效盏的立场,唯有时刻意识到文化工业的生产和传播政策的争论事关民主状况的前途,才有可能对当代文化与传媒工业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决策。

(六)阿芒·马特拉的传播现

1,马特拉概述阿芒。马特拉是巴黎第八人学信息传播学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媒介、文化和传播的研究。作为法国著名左翼学者,马特拉从20 世纪60年代就开始走出欧洲,现察国际风云变幻后面的传播脉络。马特拉的著作甚丰,论题涉及到文化、政治、人众媒介和传播历史及理论。马特拉虽然是主要用法语写作的学者,但其视野宽广、立论新颖的独特学本风格使其具有世界性声誉。

2.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马特拉在1992年初出版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是一本重点阐述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的专著,围绕着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传播应用问题,包括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施动者的网络和^战略的历史,作者向我们勾画出传播学发展过程中连续出现的思想、理论和学说的历史,以便让我们理解传播的国际难度是如何形成、衍生并在技本和资本的推动下逐步扩散到全世界的。传播的全球化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这是这本书极力想说明的一个自十九世纪以来贯穿整个国际关系发展的主题。沿着历时性逻辑,马特拉的这本书所运用的概念工具着力于三个难度:(1)战争对传播具有推动作用。战争对信息传播的功能性需求,先是缩短时空距离的需要,同时战争期间对鼓舞士气的要求也促进了宣传鼓动的发展,甚至衍生出心理^战这个专门学科。(2)发展主义的神话使金融资本走向经济全球化,从面模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最终是跨国的信息传播新网络按照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分配重新分割世界。(3)信息文化尤其是视听文化的全球流动引发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在商品的标签下,跨国传媒集团用工业化方式推广的文化,成了普遍的文化消费资料,面“消费者权利”成了文化传播的动力马特拉着力现察和批判了传播强国的跨国媒体集团为了主宰其他民族的、地方的或群体的文化,面在强制性传播中掀起的一场全球化运动。他认为,文化同化的恐惧和文化认同的希望自从传播工业化以后就成为了国际关系的要素,但文化同时要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化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跨国媒体集团所标

榜的所谓“现代化的取合”,虽然看似重视了信息接受者的权利,但却忽视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真正的信息传播应该是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的对话过程。面在信息交流的不平等背后,马特拉预言了人类将面临着重重危机。

坚持以批判的现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现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所谓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实际上囊括了西方各种涉及到传播问题的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科学研究。与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立场相比,批判学派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需要变革的对象,主张用一种批判性的立场、现点和方法分析传播问题。批判学派对现存制度持一种古定和批判的态度,把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现问题。在方法上,批判学派以思辨方法为主,对定量的实证方法人多持批评的立场。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的代表性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播研究等。

【试题分析】从现有的考题来看,涉及到批判学派部分的试题人部分都是以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尤其需要对各种名词和本语的基本内涵加以重点把握。与此类似的题目还有:“简答:简述传播学的

音乐研究出发,阿多诺在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主张用“文化工业”代替“人众文化”米表示现代人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面是商品,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项目被生产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交换和实现商业价值,面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真正的精神需要概括面言,文化工业这个概念的批判性含义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义,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人众的闲暇时间变为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其二,文化工业具有浓厚面隐献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忘乎所以地享受文化快感时,隐献地操纵了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它是一种使控制变得更密不透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这个概念暗示了现代人众文化的本质属性,表明它不过是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的产物。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的概念和理论。这里给出的参考答案仅仅是这一知识点的核心内容,考生应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叫答方法和应试策略。

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人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成果,即所谓的“伯明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理查·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斯图压特.霍尔。伯明翰学派的影响后来扩展至其他国家,尤其在美国和澳人利亚影响巨大。在这些国家的代表人物有约翰-费斯克、托尼.术内特、约翰·哈特利等。2fJ世纪80年代以来,伯明翰学派所开创的学术传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文化研究的学术热潮。这一学派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米研究资术主义社会的人众传播,采用文术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人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文化研究吸收了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基础,日益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路径,为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方法和思路,成为当代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研究学派概况的了解,回答该题需要简单交代这一学派的发展概况、代表人

。葛兰西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在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利用霸权作为手段,劝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它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凭借霸权的成功实施,统治阶级就无需动用强制性的武力手段来维持统治秩序。霸权就是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其关键不在于强迫人众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是使其自愿服从、积极参与、自觉地同化到统治阶级的世界现中去。霸权理论的传播研究,目的在于揭露“虚假的合意”,唤起公众的觉醒,推动社会变革。文化霸权理论对人众文化以及传媒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把人众文化的生产、传播、阐释和消费看成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进行霸权争夺的过程,看成是两者之间进行利益博弈和谈判

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社会结构的生产和维持必须结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功能来回答。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强制性

国家机器共同构成了国家的上层建筑。其中,RSAs包括军认、警察、法律等系统,(SAs则包括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会、传播(大众媒体)和文化等系统。国家存在并维持的关键点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国家不能赤裸裸地暴露出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功能,否则就表明国家处在了危机之中。

【试题分析】作为阿尔都塞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提法是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贡献需要注

姆、席勒等,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该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米揭示资本主义人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2)文化研究,也称伯明翰学派,以伯明翰人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霍尔、莫利等人为代表。这一学派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米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众传播。文化研究的学者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人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其基本概念源白葛兰西的《狱中笔记》。“霸权”是指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白身利益面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实现“霸权”的于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面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霸权理论的传播研究,目的在于揭露“虚假的合意”,唤起公众的觉醒,推动社会变革。(4)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家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本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面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他们主张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以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文化工业的批判,剖析和批判无西方传播媒介的挚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流派,是传播的批判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主要区别:(1)研究目的的差异。经验学派主要为传播实践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服务,维护现有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实用性和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识传播与社会结构要素的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现状的研究,促进社会变革,闻面要对现状进行分析与批判。(2)研究焦点的差异。经验学派的焦点在于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批判学派虽然世研究效果与受众,但其重点却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研究。(3)研究方法的差异。经验学派主要采取量化的分析方法,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方法,强调定性分析和价值判断,注重思辨和宏观,但世不完全排斥定晕方法。

【试题分析】这道论述题难度适中,也是各校历年常考的重要知识点,仍然需要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加以注意。关于批判学派的流派问题,当前的各种论述意见并不一致,这里提供的答案仅供参考。至于两个学派的比较,这里给出的答案也是一个一般看法,供参考。提请考生注意的是,这一考题还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出现。试论述批判学派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霍尔的制码解码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受众商品论,传播帝国主义。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 陈力丹(2006-01-10 11:56:28.0) 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认为该派是相对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其思想来源,主要在欧洲,但直接与传播学主流学派对立的学者群体,主要在美国。欧洲的许多学者由于研究方法、切入视角和研究结论与美国主流学派的差异,因而与其形成一种自然的划分。批判学派一般在中观和宏观的层次,主要从政治经济学、文化工业、主流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各种传播现象。现在这两个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已经相互渗透,学派划分的标准本身是相对的。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相对于美国传播学的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这两个学派都没有特别的衡量标准,只是依据研究方法、内容、指导思想的差异,大致的划分。将这两种学派对立起来的说法,一般被认为开始于1977年英国一位批判学派学者J.柯瑞(Curran)的著作《大众传播与社会》(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1985年在夏威夷召开的国际传播年会,以“典范对话”为主题,首次形成两大学派共同探讨的局面。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 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 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 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

传播学学派整理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耶鲁学派:霍夫兰经验学芝加哥学派(单独说)语用学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 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弗洛姆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芒·马特拉、批判学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英 尼斯:传播偏向论 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媒介环境学派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注:哥伦比亚学派:主要人物:《人民的选择》(美)、拉扎斯菲尔德“选“意见领袖”、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

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择性接触”,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否定“子弹论”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美)亦作“莫顿”默顿。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耶鲁学派:主要人物: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芝加哥学派:重要人物::初级群体、镜中我库利: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米德:社会互动理论帕克: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方向。.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2经验主义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控制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中,包含着对媒介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的深刻认识。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传播学三大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着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着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传播学题库

一、填空题: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5、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6、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首要动机是获得信息;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建立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满足人的社会性的需求和心理需求。 7、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环境检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8、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0、受众的特点包括多(人数众多)、杂(成分复杂)、散(居住分散)和匿(相对隐匿)。 11、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理解:卷入性理解,创造性理解,歪曲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选择性注意。 12.传播学界五大先驱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__霍夫兰_、施拉姆。13.个体对个体的传播,被称为人际传播。 14.拉斯韦尔“五W”公式忽略了传播过程的反馈要素和传播动机的分析。15.“把关人理论”是____怀特___提出的。 16、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被称为符号。 17.__媒介即讯息__是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核心和出发点。 18.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亦称_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__。 19.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主要贡献是引入___反馈__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2.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思想基础是_天赋人权_。 23.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通称为___渠道__。24.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的是___霍夫兰_。25.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培因基金会关于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是有关_大众传播效果__最早的实证研究。 26.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当前社会上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通常来自__大众传播__。 27.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又称_经验学派__。 28.施拉姆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__“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_。 29.拉斯韦尔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三个环节是__通过什么渠道_。 3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和_麻醉作用_。 32.在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称为__控制研究__ 34.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出信息的接收者,也是这种信息积极主动的__寻求者__。 35.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以及__行为__层面。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陈力丹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陈力丹 (2005-11-29 15:52:24.0) 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学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对它们的形成背景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三个方法论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需要在方法论上相互补充,因为组合的整体力量大于分散力量之和。 关键词: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近来读了陈卫星和胡翼青的书《传播的观念》、《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很受启发。我赞同他们将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虽然表述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总的看法相同。陈卫星划分为经验-功能、控制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三个学派;胡翼青划分为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 这样的划分对于深刻理解传播学很有必要。过去把技术主义控制论方向的传播研究大多归到经验主义学派,也有的被归到批判学派。其实,它与这两个学派的思路很不相同。在新媒介技术急遽发展的当前,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到了应当独立看待的时候了。 斟酌用词,“批判学派”之说,难以显示出所指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概括得过于笼统;“结构主义方法论”,体现不出该学派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即追究表象背后的权力因素。“经验主义”亦没有完整地表现出这个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技术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三论”,特别是控制论。出于以上的考虑,我使用“经验-功能”、“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这样的表述,从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三个学派,与陈、胡的划分依据差不多,有些地方略有不同。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 为说明学派的划分,需要讨论传播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自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被当作一种专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任何学科的发轫都源于社会关注,而任何社会关注来源于重大的社会变迁。 传播得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只能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从照相术、电报、电话、电影的发明和普及,到20世纪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感知。人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如何使用新传媒的问题。 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情景几乎同时浮出水面,即工业国家城市人口的急遽增长。这类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读和写的传播成为必需,因为生活在城市的人比生活在乡村的人有更多和更复杂的信息需求,他们要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信息,以满足工作、生活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业化激起的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以及迅速的城市化,促使人们必须关注传播。因为一系列新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形态、内容、方式等等,均已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经济形态和创新模式的发展与变化。 如果从古代学者那里找寻关于传播现象的论述,总会有一些。但是作为现代传播学的较为直接的学科思想先驱者,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即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以及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er,1857-1913)。还有一位优秀的记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也在20世纪初为后来的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杜威是库利、帕克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只有通过有机系统内循环的信息分享,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科学最终要汇集到能够产生相互理解、允许产生合作行为的传播当中。他把大众传媒看作是社会变迁的工具。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把人通过别人认识自己视为人的社会化过程,而传播是这个过程的惟一关键要素。新的传媒修改了传统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反应,改变了个人的日常生活概念。他于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是第一本关于社会传播的专著。他和另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米德(George Mead)共同创立了关于社会信息交换的“象征互动论”。 帕克是最早研究报纸的理论家,他在20多年中通过报纸持续考察不同种族背景的社会群体在美国社会的同化、移民整合问题。他认为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所在,它创造着和维持着社会。他提出了传媒与舆论如何相互影响、人际网络如何与传媒连接、媒体如何促进社会变迁等后来传播学的前沿问题。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

《传播学概论》课后练习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3、简述传播学五位早期学者的主要贡献。

传播学批判学派

本专题主要论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相关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批判学派起源与发展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的概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现点、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的兴起、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现点。 ■要点梳理 一、批判学派起源与发展的背景 严格说来,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并不是一个学派,面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经验主义研究立场、坚持以批判的现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现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所谓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实际上囊括了西方各种涉及到传播问题的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的代表性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播研究等。 (一)欧洲传统中的传播现念一般所谓的“传播学”是一个学科意义上的概念,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但传播作为一种现念则是起源于欧洲。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指人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起初流行于口语。l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个词语引入哲学和社会学领域,汉语一般翻译为“交往”。实际上,对传播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欧洲学本发展的整个历程的。在古希腊的哲学、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研究以及近代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研究中常常涉及到对传播问题的研究。人们一般把欧洲的现代传播理论总称为传播的批判理论,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研究取向。一是德家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研究,二是法家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三是英家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派。实际上,欧洲传播研究远远不同于这三个取向的研究。在欧洲传统的视野中,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传播学的学科,面只存在问题导向的宽泛意义上的传播或传媒研究。 (二)批判学派兴起的背景批判学派的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面是有着一定的社会的和学本的背景。 首先,批判学派植根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深受欧洲传统的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欧洲的批判传统自古希腊以来绵延数千年,铸就了欧洲大陆学本思想浓郁的批判品格,这与美国学本界鲜明的实用主义氛围完全不同。 其次,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是建立在欧洲独特的传播实践基础之上的。欧洲的历史传统十分强调公共利益,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传播体制中公共传媒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导致学本研究对商业传播体制怀有一种天然的警惕。美家则卡目反,商业性的私营传播体制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 再次,批判学派的兴起还与西方文明整体发展出现的危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还向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了现代性晚期所特有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诸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平危机、能源危机、人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还向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了现代性晚期所特有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诸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平危机、能源危机、人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立足于欧洲的批判传统,把矛头对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过度商业化和垄断化的传播体制,对其中所隐含的权力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西方信息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行分析与揭露。 二、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批判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建立及其理论来源 1.法兰克福学派概述一般认为,传播研研究的批判学派起源于欧洲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成立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其后该学派的人部分成员于1934年左右移居美国,直到l950年在德国重建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洛文塔尔以及哈贝马斯。这些天才的理论家都不是单纯的某一领域的研究者,面是人多进行带有综合性的哲学和社会理论研究。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现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其研究的主题涉及对法西斯崛起与革命运动衰落的解释,以及对西方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日趋明显的权威化与科层化趋势的焦虐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政治学等各个人文和社会理论领域,其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具理性主宰和文化工业现象的研究,对批判的传播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2.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来源一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理论来源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直接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匈牙利理论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和德国理论家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所提出的“翼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了法兰克福学派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翼格尔的哲学的渊源关系。 第二,存在主义哲学。马尔库塞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学生,继承了后者的存在主义历史现。法兰克福学派正是从存在主义的抽象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米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科学技本的。 第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众文化表现为一种蜘俗的和谐与圆满,一种鸦片式的白我麻醉的愉悦,因此它不是真正肯定了肉体的欲望,而是用廉价的幻觉压制了真正的现实追求和反抗的欲卑。 第四,韦伯的现代化批判理论。韦伯把现代社会的产生称为“现代化”进程。韦伯认为,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理性的功利计算的资本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宗教和权威衰退,科学和理性上升的“祛魅”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社会的宗教和权威统治,现代社会依据的统治原则是理性原则,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理性主宰的合理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2010至2014年传播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2010年2014年试题(附答案) 全国2010年4月传播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l、上世纪70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A、麦克卢汉 B、霍夫兰 C、布雷多克 D、梅罗维茨 3、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A、拉斯韦尔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受信、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A、信源 B、传播单位 C、信宿 D、反馈机制 5、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A、客观、系统、定量 B、全面、准确、完整 C、客观、系统、定性 D、全面、准确、规范 6、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 A、控制组 B、实验观测 C、实验组 D、实验条件 7、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怀特 8、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A、“工具说” B、“游戏说” C、“社交说” D、“麻醉说” 9、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A、记者 B、广播电视 C、编辑 D、传播媒介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ll、哭声和笑声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 A、身体语言 B、类语言 C、自然语言 D、生成语言 12、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在语义上有三个特征,其中不包括 ...()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抽绎的 C、语言是有限的 D、语言是归纳的 13、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 A、兹活里金 B、费森顿 C、尼普科夫 D、波波夫 14、麦克卢汉以各种媒介对人类感官的延伸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文字印刷传播时期又称

传播学学派整理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 耶鲁学派:霍夫兰 芝加哥学派(单独说) 语用学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弗洛姆 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芒·马特拉、 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 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 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 英尼斯:传播偏向论 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 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经验学派

注: 哥伦比亚学派: 主要人物: 拉扎斯菲尔德(美)、《人民的选择》 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否定“子弹论”,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默顿(美)亦作“莫顿” 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 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耶鲁学派: 主要人物: 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

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芝加哥学派: 重要人物: 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 米德: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 帕克:社会互动理论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