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基考卷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马基考卷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马基考卷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马基考卷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A卷)

(适用专业:全校完卷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1分)

1.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是()。

A.唯物论B.唯理论C.诡辩论D.经验论

2.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3. “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用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4.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6.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改革

D.生产力

7.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B.能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C.能保存资本价值

D.能转移资本价值

8.资本主义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不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

D.固定资本

9.假定工人劳动力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价值下降为4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A.从100%下降至50% B.从100%上升至200%

C.从50%上升至300% D.从100%上升至400%

10. 能够正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固定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11. 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12. 资本各形态中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借贷资本

13.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是()。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14.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15.马克思是在()里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A.《共产党宣言》

B.《哥达纲领批判》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的“一刀两断”。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意识活动。

4.绝对真理就是真理的绝对性。

5.感性因素不是感性认识。

6.资本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8.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9.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10.垄断使竞争更加的复杂和激烈。

三、哲学应用题(共10分,简要指出下列命题体现的哲学原理,每题各2分)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团结—批评—团结

3.朝三暮四

4.一娘生九胎,连娘十个样

5.刻舟求剑

四、简答题(共32分,每题各8分)

1.简述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

2.为什么说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3. 简述劳动两重性产生了商品两因素。

4.为什么说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关系。

五、问答题(共33分,第1题15分,第2题18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5分)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5分)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5分)

2.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结合中国梦谈谈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6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6分)的矛盾冲突。

(B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1分)

1.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

2. “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身边。”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最恰当的是()

A.人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客观的 C.认识没有是非标准 D.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4.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可见()。

A.矛盾同一性是以矛盾的对立为前提的

B.正确认识事物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D.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7.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8.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

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0.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

A.生产、分配、消费

B.生产、交换、消费

C.生产、分配、交换

D.购买、生产、销售

11.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12.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燃料 B.原料 C.劳动力 D.厂房、设备

13.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统治的实现手段主要是()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控制新闻出版传媒等宣传工具 D.设立“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1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5.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

A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B英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法国的欧文

C德国的欧文、圣西门和英国的傅立叶

D德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二、多项选择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1. 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

2. 人民群众()A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B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多数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

D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3. 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不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4.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正确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5.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C.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D.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6.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A.三者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B.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少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则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而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

7.下列关于资本的论述正确的有()

A.资本就是货币

B.资本离不开物

C.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D.资本是一种价值

8.产业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A.货币资本

B.流通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三、哲学应用题(从十题中任选六题作答,简要指出下列成语、俗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共18分,每题各3分)

1.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田忌赛马

3. 众人是圣人

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6.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7. 看相知命

8.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9.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谢10.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四、简答题(共21分,每题各7分)

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

(1)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

(2)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3)生产鞋的总价值量。

3. 简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五、问答题(共30分,每题各15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标准的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惟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

2、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C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运动

D.静止

2.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4.“哲学可以被看作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来源

B.哲学对具体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D.其它学科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

5.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6.马克思:“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反映了什么哲学原理?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依存

B.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转化

C.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对立

D.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区别

7.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9.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0.下列哪个真理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A.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B.真理意味着阶级性

C.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就是真理

D.大多数就是真理

11.在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中的购买阶段,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

1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价值和价格的矛盾

13.“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价值决定使用价值

C.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

D.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14.当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时,在单位时间内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增加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D.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15.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16.假定工人劳动力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价值下降为4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A.从100%下降至50% B.从100%上升至200%

C.从50%上升至300% D.从100%上升至400%

17.某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3小时,月工资总额为3000元,则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得剩余价值:

A.3000元B.6000元C.8000元D.5000元

18.垄断资本对内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达到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统治: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资本输出 D.技术输出

19.以下不属于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是:

A.流动的过剩人口 B.停滞的过剩人口

C.潜在的过剩人口 D.绝对的过剩人口

20. 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的教训时说:“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A.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建立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B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农民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不必建立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中国古代名言中哪些反映了矛盾思想:

A.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B.王安石: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C.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D.朱熹: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感性活动的实践

3.理性认识有哪几种形式:

A.表象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4.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5.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肯定

B.否定

C.否定之否定

D.团结

6.下列选项中,属于货币的支付职能的是:

A.工资

B.地租

C.租金D.债务、利息

7.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所执行的职能有:

A.货币资本

B.流动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A.两者是一次劳动的两种规定性

B.具体劳动寓于抽象劳动之中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9. 下列关于资本的论述正确的有:

A.资本就是货币

B.资本可以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C.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D.资本是一种价值

10.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产业资本

三、辨析简答题(共30分,每题各10分)

1、眼见就一定为实。

2、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

3、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劳动力就是一种商品,一种和别的商品没本质区别的商品。

四、问答题(共30分,每题各15分)

1.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05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2位。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事实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66页)。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2、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以自己贴身体会谈谈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

D卷)

1.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运动

D.静止

2.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

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C. 实践高于认识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4.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之处在于它违背了: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

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

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

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6.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8.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9.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0.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是:

A.生产方式

B.生产资料

C.生产工具

D.生产关系

11.在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中的售卖阶段,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

1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价值和价格的矛盾

1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B.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14.当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内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D.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15.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16.假定工人劳动力价值为8元,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6小时,当劳动力价值下降为6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A.从50%下降至50% B.从100%上升至200%

C.从50%上升至300% D.从100%上升至400%

17.某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2000元,则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得剩余价值:

A.3000元B.6000元C.8000元D.2000元

18.垄断资本对内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达到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统治: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资本输出 D.技术输出

19.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C.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D.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20.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5.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古兰经》 C.农贸市场 D.刑法

6.辨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的外部否定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A.单个资本的增大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D.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以及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8.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所经历的的三个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售卖阶段

C.生产阶段

D.周转阶段

9.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A.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10. 资本的本质是:

A.特殊的物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D.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辨析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

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3、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

四、问答题(共30分,第1题14分,第2题16分)

1、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标准的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惟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

2、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以自己贴身体会谈谈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

(E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国语》说“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以上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两种不同的派别的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C.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 哲学与自然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

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7.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陈述各自的观感。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则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

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主观感受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B.警察在街上巡逻

C.农民在田里插秧

D.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10.在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A.原材料 B.机器设备 C.燃料 D.辅助材料

1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能保存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

12.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为()

A.100% B.20% C.12.5% D.11.1%

13.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4.超额剩余价值是()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差 B.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差

C.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差 D.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差

15.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6.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燃料 B.原料 C.劳动力 D.厂房、设备

17.货币在执行某种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必是现实的货币,这种情况属于()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贮藏手段职能 D.支付手段职能

1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统治的实现手段主要是()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控制新闻出版传媒等宣传工具 D.设立“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19.金融资本是()

A.归属于银行所有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B.银行垄断资本

C.国家控制的资本 D.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

20.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少数几国取得胜利的学说是以()

A.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依据的 B.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依据的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依据的

D.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规律为依据的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具有任何主观性

D.真理是一元的,人的活动具有客观制约性

2.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这个观点()A.属于唯物主义 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C.说明物质决定意识

D.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下列体现量变引起质变道理的有()

A.奢糜之始,危亡之渐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涓涓之水,汇成江河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下列关于感性认识正确判断的有:()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内部联系的认识

C.感性认识包含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依赖于人的抽象思维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B.具体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

C.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

D.不同商品的具体劳动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而抽象劳动则能在量上进行比较

6.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

A.货币本质的体现 B.在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C.需要现实的货币 D.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7. 下列关于资本的论述正确的有:

A.资本就是货币

B.资本可以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C.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D.资本是一种价值

8. 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如下几种形式:

A.流动的过剩人口 B.停滞的过剩人口

C.潜伏的过剩人口 D.绝对的过剩人口

9.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10. 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的产品

C.人类劳动的产品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并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辨析简答题(共30分,每题各10分)

1.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两个不同阶段,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

3.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劳动力就是一种商品,一种和别的商品没本质区别的商品。

四、问答题(共30分,第1题18分,第2题12分)

1.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8分)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5分)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5分)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结合上述理论谈谈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

马基辨析题8索引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9、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3、有人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1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1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1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二、材料题: 材料一: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少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矛盾内涵的准确把握。三段材料,表明三种不同的观点。材料1是辩证法的正确观点,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材料2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矛盾,但又为是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材料3则公然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只要仔细分析材料,就不难得出以上的答题思路。 材料二、如何理解下述观点: 材料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2“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

马基习题4

1. 哲学上所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 A. 人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 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 D. 人的“自然性”和人的“自然史”答案( 2 ) 2. 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B.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答案( 2 ) 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A. 主体不同 · B. 层次、水平不同 · C. 跟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同 · D. 跟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同答案( 2 ) 4. 哲学是(????? )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 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 3 ) 5.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 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 4 )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答案( 4 ) 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 矛盾的普遍性 · B. 矛盾的斗争性 · C. 矛盾的特殊性 · D. 矛盾的同一性答案( 3 ) 8.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 B. 地理条件 · C. 社会意识 · D. 人口因素答案( 1 ) 9.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 A.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 B. 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 C.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 D. 事物的永恒运动答案( 3 ) 10.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 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 B. 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 C. 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 D. 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 3 ) 1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 4 ) 1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句话体现的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原理是 · A.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B.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C. 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D.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 1 )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马基原模拟试题1答案

马基原模拟试题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CCCA 6-10:DDBAD 11-15:CABCD 16-20:DCDBA 21-25:CDBBB 26-30:CCBBA 31-35:CABBD 36-40:BAAAA 41:A 二、简答题 4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3、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4、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以及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的错误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也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也是深刻的。(3)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将二者割裂开来,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45、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用二者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就是坚持了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含义:①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包含两层含义: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①二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4)两种错误态度: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也就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绝对主义则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将人的认识僵化。(5)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它;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它,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既坚持,又发展。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马基试题B卷

请在答题纸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考试试卷(B )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2008年12月31日(第18周星期三) 题号 -一- -二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评卷得分 评卷签名 复核得分 复核签名 注意:本试题有五大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写在答题纸上不予以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相应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30分)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B.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D.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是 A.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 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 5、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6、“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 想做的人,

马基期末复习重点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发展过滤为以下三点: 1、 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 六、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

马基试题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40 分)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的不同回答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意志主义观点 7.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8.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 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10.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1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国家的起源是()。

上海市16区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上海市 16 区 2015-2016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15—16 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 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 16 个区 2015-2016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 2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嘉定期末·21)马克思曾指出:“在英国,特别是弗兰德毛纺织工场手工业的繁
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对这件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件事”指
A.奴隶贸易
B.海外殖民
C.圈地运动
D.工业革命
2.(2016·嘉定期末·22)近代西方,一场否定教
权主义和普世主义、追求个人“信仰得救”和人类
精神自由的信仰革新运动发源于
A.①
B.②
C.③
D.④
3. (2016·宝山期末·10)法国学者雅克·索雷认
为“饥饿、贫穷、对领主特权和税负不满的法国人民在 1789 年的春天已经处在起义的边缘”。 他看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视角是:
A.社会等级 C.经济问题
B.社会民生 D.政治革命
4.(2016·宝山期末·13)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 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
一位诗人。”此人是:
A.马基雅弗利
B.达·芬奇
C.米开朗基罗
D.但丁
5.(2016·长宁期末·22)1522 年 9 月 6 日,l8 位远航的勇士返回西班牙母港,受到热烈的
欢迎,人们称赞他们是“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这是因为他们
A.发现好望角
B.到达印度
C.开辟前往美洲的航路
D.完成环球航行
6.(2016·黄浦期末·14)1521 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
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
吻。这幅画意在:
A.倡导宗教宽容 B.抨击罗马教会 C.推销“赎罪券 D.反对宗教改革
1

马基考试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⑴马克思主义哲学,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⑶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物质的定义的意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文明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实质、核心⑴内因、外因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⑶质量互变规 律⑸辩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补充: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内因、外因: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马基试卷(实践作业3)

1.平均利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A) 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C.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商品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2. 认识的客体是指(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3.下列哪项不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往 C.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D.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 4.列宁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5.实践是(B)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6.人民民主专政是(A) A.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B.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C.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 D.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 7.阶级斗争是(B) A.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 8. 真理就是(C)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 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 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9.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是指(D) A.元气 B.原子 C.物体

D.客观实在 10.矛盾双方辩证的同一世(A) A.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B.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等同 D.矛盾双方的相对平衡 1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D)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2.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C) A.增长科学知识 B.增强语言能力 C.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3.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4.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C) A.经济斗争 B.思想斗争 C.争取政权的武装斗争 D.社会斗争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A)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进行阶级斗争 C.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16.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普遍的,永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C)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17.矛盾的转化是(C)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由坏到好的转化 C.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20.恩格斯说,把鞋刷子综合到哺乳动物中,鞋刷子不会因此生出乳腺。这一观点表明(C) A.综合不能离开分析,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B.综合是一个纯粹的思维过程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追求城邦的整体和谐、统一,要求个 人无条件的为城邦服务。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或品质,奠定了后来西方学者对个人正义的思考。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 会分工上,国家的三个等级,包括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只要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这从一定程度上给当权者一定的限制和不自由。 2.《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理想国》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

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理想国》一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提出对个人和城邦 进行彻底改造。 3.《雅典政制》 ① 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学方面的著作,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 ②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选择,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研究方法。他运用了历史的和经 验的研究方法,他组织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的一般理论。而 《雅典政制》正是这调查材料的一部分,对于认识城邦本质有重要意义,虽然这种调查远没有达到现代精确的定量水平,但 在当时确实是极有创见的做法。 4正义(亚里士多德) 正义有两种形态:对应当平等的方面给人们以平等的待遇;在不应当平等的方面,则对人们加以区别对待。因此,要努力实现分 配的正义,即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贡献给予不同的待遇,另外也要无差别的均等对待每一个人,即实现矫正的正 义。城邦的正义在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体现,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正义的各个方面。城邦正义要借助法律来实现。他认为,法律虽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模拟及答案马基部分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及答案马基部分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真题和答案选 (马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迪生在创造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她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创造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因此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她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能够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爱迪生把每一次的实验的结果都看成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爱迪生说她一次也没有失败。故A正确。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经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规律的重复性高,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低。二是自然规律不需要人去参与,自然而然就能够出现,社会规律需要有人的参与才能体现出来。A本身表述错误,B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也是错的,D说法也不准确,因此C是正确答案。 评价:此题不是很难,还是沿用了往年以材料带考点的形式。从此题中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是马原的基础知识很重要,特别是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建议预备考研的同学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二是掌握好答题技巧,建议大家在做

西方法律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西方法律思想史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及学习。 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归纳为两个文化起源,一个思想核心,三大法学流派和多元的法学思想运动。 两个文化起源,古希腊罗马的法律遗产和中世纪基督教法律传统。 一个思想核心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古典自然法学。 第一,自然状态,说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下,第二,自然权利说,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想要不变的自然权利, 第三,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普遍遵循一定的法则, 第四,社会契约论。人类通过社会契约的方法,从野蛮的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第五分权原则,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权利必须分立和制约。 第六,法治原则,政治的通知必须以法律为基础,法律就是以非暴力的方式协调人们之间的冲突, 第七,法律平等,要求法律公正对待。 19世纪的,法理学的形成与西方法学流派的出现为标志,主要流派有三,第一,哲理法学派,是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现象,认为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分析法学,注重对法律概念法律结构法律体系的研究, 第三,历史法学派,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 20世纪,西方法律思想呈现多元的特征。 第一,法律社会,社会法学是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法律现象,他强调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法律规则,法律是规则或规范的体系, 第三,法律道德,认为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第四,法律政治,批判法学运动研究法律的内在政治意识形态,认定法律是乔装打扮后的政治。 学习意义: 第一,学习和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是培养高层次法律伦理人才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提高法律实践水平。 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他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第一,法律不会感情用事,而任何人都不免有感情。 第二,法律不会在政治中加入偏向,而任何个人也不免有热诚,会在其执政之中加入个人的偏向。 第三,集体智慧胜过一个人的智慧。 第四,法治不易腐拜,一人之治易于腐败。

管理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博士(Daniel A.Wren)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书于1979年出版。P6 2.研究历史问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地总结、辩证地否定、批判地吸收,在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P7 3.体现古巴比伦人的许多管理思想的著名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P18 4.希伯来人很善于利用宗教来控制人和管理国家。P19 5.古巴比伦人的许多管理思想都体现在法律上,他们在法律上做出了民事控制、事故责任、生产控制与激励以及最低工资等规定。P35 6.巴比伦人首先认识到责任不能推诿给下级这一原则。P18 7.古埃及人在管理中已有了萌芽状态的管理咨询制度、例外原则、授权等思想。P17 8.都江堰工程,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科学合理,兼有防洪、排灌、航运三种作用,在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水平。P41 9.“为政以德”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治国思想。P44 10.孟子全部管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是对人及人性的认识和理解。P46 11.“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管子所强调的管理者应有的创新精神。P50 12.管子的“四民分业”,强化了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P52 13.工业革命之前,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P62 14.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的观点对早期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意义。P65 15.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力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存在第四种要素——管理 P63 16.尤尔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是1835年出版的《制造业的哲学》。P65 17.普尔发现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原则,它们是组织原则、沟通交往原则、信息原则。P73 18.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P83 19.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P86 20.在组织管理方面,泰勒认为应该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P89 21.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甘特图(生产计划进度图)。P94 22.泰勒认为,必须在雇主和工人之间进行一场“心理革命”,双方才能变相互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P90 23.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P107 24.韦伯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P118 25.韦伯提出的法定权力是指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P121 26.古尔德纳提出了实证的行政集权制理论。P122 27.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P133 28.行为科学是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起来的,它和工业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又融入了人力资源学派。P141 29.霍桑实验是在位于美国芝加哥城郊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P143 30.霍桑实验得出了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的主要结论。P147 31.许多行为科学家对行为科学做了更细致深入的研究,从“社会人”假设发展到“自我现实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P152 32.梅奥指出,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P157 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P160 P190 34.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埃德加·沙因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 理学》中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 P169 35.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P172 36.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社会关系计量学,又叫做团体成 员关系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和计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学说和方法。 P180 37.雷定认为,领导效率的模型,取决于对工作的关心、对人的关 心和效率高低三种因素。P198 38.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不存在“最好的”领导方式, 一切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因素。P199 39.王经理的信息传播者角色面向的是组织内部,而其发言人角 色则面向外部,把本组织的信息向组织周围的环境传播。P207 40.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其 他工作都取决于它。P213 41.当一个大企业经过短时期的激烈变革以后,必将继之以一个巩 固时期,经理也将从“企业家”变为“内当家” P209 42.一般认为现代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直到20 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历史阶段中西方的管理理论。P221 43.“老三论”是指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P224 44.“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理论。P224 1.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P238 45.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过 程和职能。P238 46.切斯特·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 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P244 47.西蒙用“管理人”来代替最优准则的“经济人”。P252 48.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日本经济的腾飞。P272 49.彼德斯在分析了美国的许多大小企业后,提出了成功的公司必 须遵守的八条原则。P291 P326 50.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以 儒家为主导,儒、道、佛互补的文化。P318 51.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投入、知识 传播、知识转化和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P301 52.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P301 53.圣吉认为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基础;自我 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形成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P307 54.企业再造理论是由哈默和钱皮提出的。P342 55.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管理的第一次飞跃。从科学 管理到文化管理是管理的第二次飞跃。P334-335 56.管理创新作为一个过程和一个结果,可将创意分成创意形 成阶段、创意筛选阶段、创意验证实施三个阶段。P340 57.文化管理的激励方式是以塑造企业文化为主。P334 58.企业再造与事业重组的区别在于,企业再造着眼于任务是怎 样完成的,以及如何相应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从而带动整个组 织的全面变革;事业重组则是通过改革事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 并没有触及业务流程,它只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P344 二、选择题 1. B 美国的管理思想史学家克劳德·小乔治(Claude S.George)撰写的《管理思想史》于1972年正式出版。P6 2.对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 A两个阶段。P4 2.《理想国》是 D柏拉图的代表作。P21 3.最早用音乐来规定劳动动作、愉悦劳工心态是 C古希腊人。 P21 4.色诺芬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他认为,检验管 理水平高低的标准是 A财富是否得到增加。P22 5.巴比伦的商业交易大都是在 B石板上刻上文书作为控制手段。P18 6.古巴比伦的纺织女工工资是以食物形式支付的,而其数额则取 决于每个女工的 C生产量。这是早期的计件工资制,的确是一 种基本的和有高度刺激性的工资制度。P19 7.罗马人发展了一种类似工厂的体制。第一个类似公司的组织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