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

《绪论》

【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2.全程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3.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A):即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来源与医学文献的研究报告。可通过系统回顾或荟萃分析两种方法进行。证据来源途径之一:大量的医学实验室资料

4.危急值(critical value):当某检验项目出现这种结果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则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属于医学决定水平的一种)

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综合参考范围与病理值得分布范围及医生的临床经验而制定的在临床上应采取措施的特殊阈值,同一试验可以定几个医学决定水平。[用于确定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

6.参考范围(Reference value range):在参考人群中进行抽样和根据该项目检验结果的分布特征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后得出的衡量该项目是否异常的指标,常采用参考人群的95%区间。(人群,方法)

【思考题】

1.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①分析前影响因素: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输

②分析中影响因素:检测时的质量控制

③分析后影响因素:结果复核、结合临床进行正确的解释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

1.血常规(仪器法)检查内容有哪些(英文缩写,参考区间)

2.贫血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

3.红细胞增多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

4.RDW的概念和意义

5.Reti概念及检测临床意义

6.ESR的概念和检测临床意义

7.白细胞分类计数概念

8.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增多和降低的临床意义

9.白细胞分类计数仪器三分群报告方式

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掌握)

1. 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患者、环境温度、药物干扰

2. 抗凝管要求:EDTA.K2.2H2O(紫色)

3. 采集方法:静脉、毛细血管

4. 标本保存:室温(低温影响Plt形态)

二.红细胞相关分析参数:

1.相关参数分析:

项目参考范围相关临床意义备注

红细胞(RBC)男:(4.5-5.5)×1012/L

女:(4.0-5.0)×1012/L

新:(6.0-7.0)×1012/L

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

【生理性】

①增多——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

②减少——生理性贫血:1)婴幼儿生长过快2)妊娠血浆容量增加、稀

释3)老年人造血功能下降

【病理性】

①增多:

1)相对性↑: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严重

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2)绝对性↑:即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由于血中EPO↑导致,多由于代偿性EPO增加(肺心等)

&非代偿性EPO增加(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造血干细胞受累)

②减少——病理性贫血:

【贫血分级】

Hb(g/L)

临床表现

男性女性

轻度贫血91-下限81-下限症状轻微

中度贫血61-90 61-80 体力劳动后心慌气短

重度贫血31-60 休息时也心慌气短

极重度贫血<30 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1)年龄与性别的

差异性

2)RBC、Hb为浓

度单位,故应注意

全身血浆容量是否

改变

3)急性大出血的时

相:早期与数小时

后参数不同

血红蛋白(Hb)男:120-160g /L 女:110-150g /L 新:170-200g /L

血细胞比容(HCT)男:40℅~50℅

女:37℅~48℅

【反映RBC的量,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受RBC体积大小影响】

↑:①相对性: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

概念:红细胞在

血液中所占体积

或血细胞压积(PCV)

②绝对性

↓:见于贫血患者,但与RBC不一定成正比

百分比

红细胞体积分

布宽度(RDW) <15%

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1) IDA:100%,RDW↑↑↑;

2) 轻型地贫:80%,正常

②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1)诊断:早期RDW↑(用于初筛)

2)铁剂治疗观察:RDW值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逐渐降到

正常(有效表现)

代表了外周血红

细胞体积异质

性,用于贫血形

态学分类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 e,Ret)【Ret#】

(24-84)*109/L

【百分数%】

成人:0.5%-1.5%

新生儿:2%-6%

儿童:0.5%-7.5%

(1)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

1)增生性贫血: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

缺铁、巨幼↑

2)再障↓↓↓,急性白血病↓

(2)疗效和试验性治疗观察指标:

贫血患者,凡疗效好者,Reti 增多

(3)病情发展的观察指标

*如:溶贫、失贫治疗:

治疗前Reti↑↑↑,

治疗后,Reti↓,示溶血/出血控制,Reti 不减低,甚至

↑, 示病情加重

定义:晚幼红到

成熟红之间,活

体染色(煌焦油

蓝/新亚甲蓝)为

兰色网状结构,

Wright染色为嗜

多色性的红细胞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成年男性:

0-15mm/h

成年女性:

0-20mm/h

1.定义: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

2.影响因素:①血浆②红细胞(RBC减少,ESR加快)

3.临床意义:

(1)各种炎症

(2)组织损伤和坏死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5)贫血:血红蛋白低于90g/L

(6)高胆固醇血症

1.生理性变化:

月经期

妊娠三个月以上

老年人

2.特异性差,

动态检测可用于

某些疾病疗效观

察指标。

2.几种贫血的参数比较:

参考范围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临床疾病类型

( 巨幼细胞贫血)

Megaloblastic anemia ,MA

(急性失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骨髓病性贫

血)

(慢性炎症性贫血肾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铁

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Hemorrhagic anemia )

红细胞平均值

平均红细胞容

积 (MCV ) 82~95 fl

-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 27~31 pg ↑ -

↓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

320~360 g/L ↑

-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

度 (RDW )

<15℅

- -

↑↑↑

三.白细胞相关分析参数:

1.粒细胞动力学:

2.相关参数指标检测: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备注

白细胞计数 (WBC )

成人:(4.0-10.0)×109

/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WBC 变化主要与

neutrophil 有关,故临床意义与其类同

白细胞中性粒~【Nst 】 【生理性变化】 外周血中

分类计数(DC )

(N )

Neutrop hil

0-5%

0.04-0.05*109

/L 【Nsg 】 50﹪~70﹪ 2-7*109

/L

①年龄:

②日间变化(一过性变化)——循环池和边缘池的转换:

活动、进食、剧烈运动、疼痛、情绪、下午等

③妊娠与分娩:妊娠时白细胞常见增多,波动于(12-17)×109/L 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病理性变化】 (1)病理性↑:

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程度,机体反应性有关

②急性大出血: 消化道,脾破裂,宫外孕 ③急性中毒: “内”毒素,“外”毒素

④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手术,外伤,心梗,急性溶血 ⑤肿瘤性增多:白血病,恶性肿瘤 (2)病理性↓:

①某些感染:伤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

②血液疾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1.5×109/L;0.5×109/L) ③理化因素:电力辐射,药物 ④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脾亢 ⑤其它 :SLE 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两类。

淋巴~(L )

Lympho cyte

20﹪~40﹪ 0.8-4*109

/L

(1)增多:

①病毒、细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结核

②白血病

③组织移植后排斥反应

(注:排除淋巴比例相对增加,绝对值不增加) (2)减少: ①接触放射线

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酸性粒~(E )

Eosinop hil

0.5﹪~5﹪ 0.05-0.5*109

/L

【生理性变化】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系 【病理性增多】

①过敏性疾病 ②寄生虫 ③传染病:一般传染病↓,猩红热急性期↑ ④恶性肿瘤及血液病:淋巴瘤,肺癌,慢粒②↓:伤寒、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B )

Basophi l

0﹪~1﹪ 0-0.1*109

/L

【病理性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嗜碱性细胞增多。

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纤维化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其机制不清楚。

4)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M )

Monocy te

3﹪~8﹪ 0.12-0.8*109

/L

↑:某些感染(结核、伤寒、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等

3.白细胞仪器分析三分群报告方式:

【第二节】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小细胞群(淋巴细胞,Lym%,#)

中间细胞群(E/B/M/幼稚细胞,MID%,#) 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红细胞大小及

HB含量

1.红细胞大小:

2.HB含量:

形态异常

①靶型红细胞(target cell)——地中海性贫血

②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贫

③口型红细胞——遗传性口型红细胞增多症

④红细胞形态不整——DIC

⑤棘形红细胞——棘细胞增多症

RBC内

异常结构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嗜碱性黑蓝色颗粒(核糖核酸)

②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紫红色圆形小体(细胞核)

③有核红细胞:未成熟RBC(严重增生性贫血);核糖体、核、脂蛋白变性(重金属中毒)

④卡波氏环:紫红色圆形结构(脂蛋白)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的核象变化

【定义】粒细胞分叶情况,反映粒细胞成熟度,用于观察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观察。

中性粒细胞

的病理形态

①大小不均(慢性感染)

②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③空泡(vacuole degeneration)

④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⑤杜勒小体(Dohle bodies):蓝斑

⑥棒状小体(Auer body):红色细杆状物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①-⑤可以单独/同时存在于N中,反映cell损伤程度,病情程度及预后】

淋巴细胞的

病理形态

(1)异型淋巴细胞(病毒性疾病):

(2)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第三节】骨髓细胞学检测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骨髓穿刺的注意事项

骨髓细胞发育一般规律(p270)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

骨髓增生程度的概念、分级、临床意义

粒红比值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正常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

常见血液疾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p286)

(一)概述:

骨髓细胞学检查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

1.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各类贫血、白血病、ITP和MM等)

2. 诊断感染性疾病(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等)

3.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4.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

二、禁忌症:血友病及有明显出血倾向的病人应慎做!

标本采集1. 骨髓穿刺

穿刺部位:髂前/髂后上棘、胸骨

穿刺量:≤0.2ml

同时送检外周血涂片

2. 骨髓活检

显微镜检查(一)低倍镜检查

1.判读骨髓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

2.判读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

3.巨核细胞计数:全片膜面积内的巨核细胞数;分型需在油浸镜下

(正常:1.5×3cm2膜内,7-35个,多为成熟型)

4.注意观察有无特殊细胞:

①戈谢细胞②尼曼-匹克细胞③黑热病原虫④疟原虫⑤转移肿瘤细胞(二)油浸镜检查

1.计数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百分率

2.描述各系统细胞形态

3.计算粒红比值【粒细胞系列总和∶有核红细胞系总和(M ∶E)】

①M ∶E正常:M↑,E↑;M↓, E ↓

②M ∶E↑:M↑;E↓

③M ∶E ↓:M ↓;E ↑

骨髓细胞发育一般规律1. 细胞体积: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早幼粒细胞

2. 细胞核:由大到小,巨核细胞除外;核染色质疏松到致密,核仁从有到无

3. 细胞质:胞质量由少到多,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到特异

4. 核质比例: 由大到小

(二)常见血液病骨髓象:

正常骨髓象(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正常

(3)各系细胞增生良好,各阶段细胞比例及细胞形态均正常(4)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缺铁性贫血 1.外周血:

RBC ↓Hb ↓↓Reti ↑MCV ↓MCH ↓MCHC ↓RDW>15%,

涂片:小细胞低色素红细胞多见,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

WBC :一般正常?PLT :一般正常

2.骨髓片:

(1)增生程度:明显活跃;

(2)M:E↓

(3)红系增生活跃:幼红〉30% ①中幼红为主,②有核红体小,边缘不整齐,嗜碱性较强,胞核较小而致密(细胞质落后于核,核老浆嫩)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外周血:

RBC ↓↓、Hb ↓Reti ↑MCV ↑MCH ↑MCHC 正常;涂片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

WBC :? PLT :一般正常

2.骨髓片:

(1)增生程度:明显活跃

(2) M:E ↓↓

(3) 红系增生活跃:幼红40% ①中幼为主,②幼红细胞大,核发育落后于胞质

溶血性贫血RBC ↓、Hb ↓、Reti ↑↑,未成熟红细胞WBC ↑↑(核左移) PLT ↑

有无溶血存在

判断溶血部位

明确溶血病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1.外周血:

RBC ↓、Hb ↓、Reti ↓、涂片红细胞多正常

WBC ↓↓、(N ↓L 相对↑↑) PLT ↓

2.骨髓片:

增生程度:重度低下

M:E 正常

细胞形态:①粒、红、巨均↓;②L相对↑,非造血细胞↑

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1、外周血:

RBC ↓Hb ↓红细胞形态正常,可见幼红细胞,WBC多数↑↑Plt↓

2、骨髓象①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

②M:E↑

③某一种白细胞过度增生,以原、早幼为主,其它各系均受抑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外周血:WBC↑↑↑,余基本同急性白血病

2、骨髓象:①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②M:E↑↑↑

③粒系过度增生,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为主,其它各系均受抑制。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

ABO和Rh血型特点(抗原和抗体)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目的

成份输血的优缺点

输血传染性疾病

一、ABO血型&Rh血型:

ABO血型的抗原和

抗体

ABO 血型抗

ABO抗

原与基因

①H gene (H,h) :19chr →α-L-fucocyltransferase (α-L-岩藻糖转移酶)

②ABO gene (A,B,O) :9chr →

A:α-N-acetyl-D-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 (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

B:galactosyltransferase(半乳糖基转移酶)

③Sese gene (Se,se) 19chr →与体液分泌有关

(Se,分泌型; se, 非分泌型)

ABO抗

原亚型

亚型:同一血型抗原的结构和性能(质)或抗原位点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A亚型:A1 A2 A3 Ax Ay Am

B亚型:B1 B2 B3 Bx Bm

(1)A1和A2亚型:

(2)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校正后):

理解:

A1:包括各A亚型共同抗原簇A抗原和A1型特有

抗原簇A1抗原(中国99%以上)

A2:A1抗原簇丢失,仅有共同抗原簇A抗原

(中国少于1%)

相应的A1B,A2B型……

ABO血型抗原的产生①5-6周胎儿:可检出ABH血型,新生儿抗原仅为成人25-50%

②出生后18个月:表达完全

③老年时:抗原可减弱

④恶变时:

1)白血病/胃癌,酶活性下降,可由A,或B 变为O型,当病情缓解后血型可恢复2)肠道疾患(癌、G-b感染)获得类B抗原

ABO 系统抗

体抗体的结

构与功能

【IgG,IgM,IgA,IgD,IgE】

IgG:分子量较小,能通过胎盘(唯一)

IgM:分子量较大,有效凝集素

抗体的

产生

①出生时: 体内不存在抗A和抗B

②出生后3-6个月: 开始产生

③5-10岁时: 抗体的产生达到最高峰,然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Rh血型系统

概述

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

恒河猴(rhesus)红细胞

白种人红细胞分为Rh阴性(15%)&Rh阳性(85%)

最复杂!其重要性仅次于ABO

Fisher-

Race

(CDE

命名法)

①依据——红细胞膜上有无D抗原

②分型:

Rh抗原

①胎儿早期即充分发育;脐带血/新生儿的红细胞同成人

②主要为D、E 、C 、c、e

③Rh血型抗原中的抗原强弱次序为:D>E >C> c >e

Rh抗体

(1)Rh抗体的产生

①天然抗体罕见;主要通过输血或妊娠免疫而产生IgG;

②初次免疫后,2~6个月内出现;再次免疫后,3周内可达到高峰

(2)Rh抗体的种类

最常见依次为抗D,抗E,抗C,抗c,抗e

ABO和Rh血型系统临床应用(一)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

(二)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

(三)器官移植必要条件

(四)其他:遗传学研究,法医学鉴定

交定义【检测血清中有无破坏红细胞的抗体】

叉配血

主侧:受血者血清(PS)+供血者红细胞(DC)

次侧:供血者血清(DS)+受血者红细胞(PC)

检测意义

交叉配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步骤

(1)进一步验证血型鉴定是否正确

(2)发现ABO和Rh血型系统以外的其它血型抗体

注意事项

(1)为确保输血安全,原则上同型输血;紧急情况下,也可异型输血

(2)多个供血者间的交叉配血

(3)血液样本的保存(4℃,7天)

二、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

定义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ABO系统最常见,其次为Rh系统)

病因和发病机

制孕妇体内存在与胎儿红细胞不配合的IgG抗体→

胎儿和新生儿红细胞被来自母亲的IgG抗体所包被→

红细胞在婴儿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到免疫性破坏→

病情轻重不同,严重者可导致宫内死亡(水肿、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

ABO HDN 约50%ABO HDN发生在第一胎,病情较轻;ABO HDN患儿母亲多为O型血;

发生ABO HDN以A型婴儿比B型多

Rh HDN 汉族人Rh HDN 由抗D引起者占61.5%,由抗E引起者占34.4%绝大多数发生于第2胎,少数见于第1胎(输血史/流产史)

病情较重

预防措施【产前检查】1.夫妇血型鉴定

(1)ABO不配合血型:妻子O型,丈夫A、B、AB

【思考】其他血型的母亲是否就不会发生ABO HDN?

(2)Rh不配合血型:妻子Rh(-),丈夫Rh(+)

2.孕妇血清中IgG抗体检查:分别在孕20w,28w,34w进行,定期复查,动态观察

新生儿交换血

液治疗【交叉配血】

主侧:一般采用母亲的血清作“主侧”实验次侧:阳性,不作配血禁忌考虑

三、临床输血:

原则能够不输血,最好不输;必须输血,能用成分输血,不用全血

错误观念:“全血最全”,“营养血”,“热血”,“亲友血”

尽量避免疾病高发区的献血;尽量自体输血、成分输血、晶体液等

全血输注1. 概念:血液的全部成分的输注

库存全血不等于体内循环血液:

A.添加部分抗凝剂和保养液

B.血液浓度有所稀释

C.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某些血液成分逐渐丧失

2.缺点:

A 成分多,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B 引起循环血量超负荷

成分输血1. 概念:将血液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分别制成纯度或浓度高的制剂,根据病情,补充患者所需血液成分的输血方法

2. 优点:

疗效高反应少

一血多用,合理,经济

3.成分输血种类: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代浆血,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

(2)血小板制品:富含血小板血浆,浓缩血小板,少白细胞血小板

(3)血浆及血浆蛋白制剂:新鲜血浆、普通冰冻血浆;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制品、凝血因子制剂

(4)白细胞制品:

1)适应症

①治疗:白细胞少于0.5 ×109/L,有严重细菌感染而经抗生素治疗24-48小时无效

②预防:白血病或骨髓移植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

2)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多,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使用时应十分慎重

自身输血1.概念:采集受血者自身血液,或回收手术野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以满足患者自身手术或将来应急情况用血需要

2.优点:

①避免了输血传播疾病

②避免同种免疫反应

③由于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

④为无条件供血的地区提供血源

⑤为稀有血型患者解决了输血上的困难

3.输注方式:

①保存式自身输血:术前数周,或疾病缓解期采集保存,适用稀有血型/有严重输血反应的患者

②稀释式自身输血:手术开始前采集一定量血液同时,输注晶体或胶体液

③术中回收自身输血:吸取手术中所失的血,经处理后再给予回输。

输血不良反应及相关检查(一)概念: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引起患者任何不能预期的意外反应,均称为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

(二)分类

1. 即刻反应: 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h发生的反应

2.迟发反应: 输血后数日、十几日发生

3.常见输血传播性疾病的种类与病原体:

【第五节】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影响止血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反映血管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检查项目是什么,临床意义(要求英文缩写)

反映血小板的项目有什么(要求英文缩写)

反映凝血因子的检查项目有哪些,临床意义(要求英文缩写)

反映纤溶的检查项目有哪些,其中如何区分继发性纤溶(要求英文缩写)

什么是DIC,其出凝血检查结果特点是什么?

生理止血机制1.血管壁(完整性、收缩性及内分泌功能)

2.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及收缩)

3.血液凝固(凝血因子、三个阶段、三种途径)——“瀑布学说”

4.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出血

性疾

(一)血管壁异常(20-40%):

1.遗传(少见):①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②有出血倾向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马凡综合征等

2.获得性(多见):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感染性紫癜(败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

(二)血小板异常(30-50%)

1.数量减少: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再障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亢、SLE、DIC

2.数量增多:①原发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②反应性:

3.质量下降:

①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vWD);血小板无力症(聚集能力下降);巨血小板综合征(粘附能力下降)

②获得性:慢性肝/肾病,白血病等;某些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大剂量头孢、青霉素等)

(三)凝血因子异常(5-15%)

1. 遗传性:---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

①血友病:甲(Ⅷ)乙(Ⅸ)丙(Ⅹ)

②血管性血友病(vWD)

2. 获得性:严重肝病(生成);维生素K缺乏症(生成);DIC后期(消耗)

血栓

性疾

(一)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了解)

1.基础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SLE、高脂血症、反复感染等

2.三大原因: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血流状态改变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cular coagulation,DIC):多种疾病的病程中出现的全身性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介导platelet粘附于受损的血

管内皮下组织;是Ⅷ因子的载体蛋白(vWF↓,Ⅷ↓)

的血栓-出血综合征

1.DIC机制(了解)

2.分期:

3.DIC的实验室诊断(掌握):

PLT 、PT、Fg 动态观察;FDP、DD 确诊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概述

1.皮肤及粘膜出血、淤点→血小板、血管壁

①终身发病:vWD多,血小板功能缺陷较少见

②新近发病:ITP最常见,慢性肝病较常见,其他少见

2.迟发性反复出血瘀斑或血肿→凝血因子异常

①终身发病/家族史: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

②新近发病:肝病最常见,vitK缺乏(住院病人), DIC

检查

目的

1.止凝血障碍疾病的诊断

2.抗凝治疗监测

3.溶栓治疗效果判断

4.术前检查

标本

采集

(一)病人准备:安静、空腹;阿司匹林、避孕药等

(二)抗凝:

①抗凝剂:109mmol/L枸橼酸钠(1:9)

抗凝剂量=0.00185×血量(ml)×(100-患者Hct)

②试管:真空抗凝管、塑料试管

(三)注意事项:采血顺利、混匀充分;立即送检,2h完成

筛查血出血时间测[原理] 测定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至自然止血所需时间主要反映血管壁和血

实验管

(BT)

小板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血小板数量和质量;血管壁的完整性

[参考值] BT测定器法 6.9±2.1min >9min为延长

[评价] 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差

血小板筛选试验

血小板计数

(PLT)

[参考区间] (100-300) ×109/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日间波动、月经、运动、妊娠

药物影响:长春新碱——↓

抗甲亢药物治疗3w后——↑↑↑

病理性变化:

平均血小板

体积(MPV)

新生血小板体积较大,衰老血小板体积较小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血小板体积

分布宽度

(PDW)

大血小板/小血小板/血小板大小不均:各型急慢性白血病等

巨血小板:巨血小板综合征

畸形血小板:慢性ITP

血小板无聚集:血小板无力症

大血小板率

(P-LCR)

凝血因子筛选试验

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

(APTT)

【原理】

【意义】反映内凝的筛选试验

(1)内源性凝血功能的综合性检查

(2)监测和调整普通肝素治疗的剂量(以维持基础值的2倍左右为宜)

(3)筛查病理性狼疮抗凝物质

【参考值】30-45秒(或与正常对照相差5秒以内)

>正常对照10s以上者——延长

<正常对照5s以上者——缩短

【评价】较敏感

血浆凝血酶

原时间(PT)

【原理】

【临床意义】(1)外凝常用的筛选试验

(2)口服抗凝剂(vitK拮抗剂)监测,以INR为2.0-3.0为宜

凝血酶凝固时间(TT)【原理】

【参考值】16-18s ;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

【临床意义】(1)共同途径是否存在抗凝或纤溶亢进

(2)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可用TT作为监护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2~5倍为宜。

纤溶筛选试验

血浆纤维蛋

白原测定

(Fg)

血浆纤维蛋

白(原)降解

产物(FDP)

血浆D-二聚

【临床意义】

(1)DIC的筛选试验:PT、

APTT、TT、Fg的动态观察;

FDP增高(不能区分继发和

原发纤溶)

(2)DIC的确诊试验:DD

总结

《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测》

【第一节】尿液分析

尿液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血尿、血红蛋白尿,尿比密概念

尿常规(干化学法)检查项目有哪些(英文缩写)

干化学分析注意事项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3、渗出液、漏出液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 第一章 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 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 第二章 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 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 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 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 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 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 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 10、最易发生DIC——M3型 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 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

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 14、MDS熟悉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 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 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 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 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 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 7、凝血酶时间 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 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 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 11、肌红蛋白:心梗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 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 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 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 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 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 7、潜血、隐血 8、三管化学检查 9、渗出液与漏出液 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 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 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 一、红细胞生成起源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男:RBC>6.0 ×1012/L, Hb>170g/L 女:RBC>5.5 ×1012/L, Hb>16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 ⑵、绝对增多 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主要环节是EPO增多 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 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贫血:男<120g/L, 女<110g/L 贫血程度:轻度:>9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 ⑵、病理性减少 ①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障碍 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 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 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素合成障碍:IDA 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 ②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 ③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 0.005~0.015(0.5%~1.5%) 【临床意义】 (一)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1. 网织红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大量溶血 2. 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增高; 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减低 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定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正常值】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一)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与子宫内膜破损及出血有关);妊娠3月后至分娩后3周(与生理性贫血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老年人(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二)病理性增快: 1. 炎症性疾病: ①急性细菌性炎症(与肝脏释放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增多,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RP,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纤维 蛋白原等有关); ②风湿热活动期(与γ及α2球蛋白增高有关); ③慢性炎症(如结核)活动期(与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2.组织损伤及坏死:大范围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心肌梗塞(心绞痛时正常,可作为鉴别),肺梗塞 3.恶性肿瘤:与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有关。 4.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风湿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 红细胞沉降率的临床意义 5. 贫血 HB低于90 g/L时,血沉增快,随贫血加重而增快明显 *血沉加快不与红细胞减少呈正比(严重贫血 , 红细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排列)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型症:异型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 , 血沉加快不多 6.高胆固醇血症 六、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定义】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值】温氏法: 男0.40--—0.50l/L (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 0.37-0.48i/L (37-48容积%),平均0.40l/l

实验诊断学

第四篇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引言 [目的要求] 1.了解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本课程的发展概况和当代特点。 3.建立运用医学检验的正确观点。 4.了解教学重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地位和特点。 2.简述实验诊断学发展史及当代特征。 3.如何正确地运用医学检验。 4.指出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 (二)实验操作部分 一、血液一般检查(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病理性红细胞的形态、本质和临床意义。 3.简要介绍电子血红细胞计数仪的类型、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教学部分 1.血红蛋白测定(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红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红细胞的镜下形态。 二、血液一般检查(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六年制、七年制掌握) 3.熟悉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4.了解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改变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简介。 3.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4.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 1.白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白细胞分类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白细胞的镜下形态。

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1-10%) (0.5-1%) (<0.5%) 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旺盛 增生活跃: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一、实验诊断的概念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二、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 ※(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分析前:检验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 分析中:仪器、试剂、实验方法、人员等 分析后:记录、书写、计算机输入 (二)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体系 1.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指在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2.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nlity assesment, EQA) 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有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分析和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全面质量管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标准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人员、记录、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三)检验报告的临床应用 在一项临床实验应用之前,应选择参考人群确定合适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以便在临床应用时参考。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些实验在建立参考区间后,就可以开始应用;但是,医学决定水平往往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后才能确定。 1.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 是指用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检测健康人群所得的包括95%测定值(正态分布)的范围。对一个测定值呈正态分布的参考区间,只能代表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20200530115923)

.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 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 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 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 血恢复。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终审稿)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的圆柱形 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 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 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 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 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 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 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看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得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得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得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得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得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得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得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得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 >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就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得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就是核得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得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得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得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得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得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另 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 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总结检验

一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各参数参考值】 1.红细胞 (1)红细胞计数 [ RBC ](×1012 /L ):成年男性 4.0~5.5 成年女性 3.5~5.0 新生儿 6.0~ 7.0 (2)血红蛋白 [ HGB ](g/L ): 成年男性 120~160 成年女性 110~150 新生儿 170~200 (3)红细胞比容 [ HCT ]: 男性 42%~49% 女性 37%~48% (4)平均红细胞容积 [ MCV ](fL ): 80~100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pg ): 26~32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g/L ): 310~350 (7)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 RDW ]: <14.9% 2.网织红细胞 (1)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pg ): 成人 0.5%~1.5% 新生儿 2%~6% 3.白细胞 (1)白细胞计数 [WBC ](×109 /L ): 成人 4~10(4000~10000/μl ) 新生儿 15~20(15000~20000/μl ) 6个月~2岁 11~12(11000~12000/μl )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白细胞种类 百分比% 绝对数(×109/L )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Nst ] 0~5 0.04~0.0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Nsg ]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 Eo ]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Baso ] 0~1 0~0.1 淋巴细胞 [ Lym ] 20~40 0.8~4 单核细胞 [ Mo ] 3~8 0.12~0.8 4.血小板 (1)血小板计数 [ PLT ](×109 /L ): 100~300 4 3 5 6 7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1012 /L 190 170 150 130 110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g/L 8 4 12 16 20 成年人 新生儿 6个月~2岁 ×109/L 说明:黑体字为掌握内容,斜体字为了解内容,附有★为重点内容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看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2)外形:圆形或卵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细胞浆 (1)量:从少到多。 (2)色:从深到浅。 (3)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1)大小:从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2)核形: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红细胞核消失。

2015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总结

2015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总结

三、简答题 药敏试验的作用、意义 1、提供药物选择的依据,预测治疗的效果,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由于抗菌素使用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 2、对耐药菌株及其耐药性变迁的监测,掌握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或流行; 3、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用于某些细菌的鉴定。 HAV抗体的临床意义 1.HAV刺激后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抗体,分为IgM、IgG、IgA三型。 2.HAV-IgM是早期抗体,HAV感染一周后产生。HAV- IgM阳性表明机体HAV急性感染。 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指标。阴性可除外HAV感染。 3.HAV-IgG产生较IgM晚,用于监测病情,急性期后期和恢复期早期出现,2~3个月达高峰,此后缓慢下降, 可保持多年乃至终身,为保护性抗体。 4.HAV-IgA是感染HAV后肠道粘膜细胞分泌的局限性抗体。可从粪便中分离出来。 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的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感染乙肝后首先出现的血液学指标。 HBsAg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中。是判断HBV感染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与乙肝抗体-IgM同时存在,提示急性期感染。 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提示慢性肝炎感染。 HBsAg转阴是乙型肝炎理想的治疗终点。 2、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提示肝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持续存在超过10周,提示慢性肝炎感染。 孕妇HBeAg阳性可引起直接传播,导致90%以上的新生儿呈HBeAg阳性。 HBeAg转阴:是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满意的治疗终点。 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是对HBsAg产生的一种抗体,它对HBsAg有一定的中和作用,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抗HBs在急性乙型肝炎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一旦出现可持续多年。 成功进行免疫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的指标。 可以同时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共存。 4、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阳性表示现实或曾经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与康复或免疫情况无关。 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能影响杀伤性T细胞对靶抗原的攻击作用,主要为IgM和IgG两型。 抗HBc-IgM:是急性肝炎感染的指标,通常存在超过6个月,若同时与表面抗原(HBsAg)存在,显示急性肝炎感染。 5、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 是病人或携带者经HBeAg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 血清学由e抗原阳性转变为e抗体阳性,表示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病情改善。 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出现后不能保证HBeAg被清除。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1、抗HCV是机体针对HCV基因编码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属非保护性抗体。 2、HCV-RNA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表明存在活动性感染,且有传染性。 全血细胞计数的适应证 1.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辅助诊断: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征、类白血病反 应、白细胞减少症等。 2.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细菌、病毒感染 3.组织损伤:手术后、肿瘤的放疗、化疗、放射性损伤、急性大出血和严重溶血。 4.监测治疗效果 5.健康体检、预防保健。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减低的临床意义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及HCT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实验诊断学总结(官方版)

实验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概念 [1]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 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 动。 [3]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 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 段 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 (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3.血小板 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 1、一些缩写 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 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 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 2、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 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 参考值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各种红细胞的形态 3.相关检测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实验诊断学:简答汇总

1、简述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14分) 2、急性少尿如何鉴别肾前性和肾性?(5分) 3、慢性再障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有哪些(8分) 4、临床病原体检测通常可采集的标本有哪些?(9分) 5、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4分) 6、各种病理性蛋白尿的形成机制 7、试述束臂试验阳性的临床意义 8、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9、什么是CRP?有什么临床价值? 10、如果有人向你请教一张尿常规的检验单,结果如下:PRO++,请帮他分析一下可能的原 因,并告诉他接下来有哪些实验室检查可帮他查明原因。 11、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症状,请列举至少五种用于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检测项目,并说明 其临床价值。 12、什么是性传播疾病?请说出五种性传播疾病,相应的病原体以及对应的检测方法。 13、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细菌培养?作为临床医生你应该提醒护士注意哪些事情呢? 14、乙肝的抗原抗体标志物及其代表的临床意义 15、ANA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及荧光模型的类别(核均质性、颗粒性、核仁型、核点型~~) 16、乙肝常见模式及临床意义 17、谈谈对高脂血症的理解,对高脂血症病人的建议 18、列举与诊断贫血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名称及应用价值(至少5个) 19、一对夫妻来体检,请结合具体情况,为两位分别开实验诊断项目单。 丈夫是公务员,今年50岁,身高175CM,体重85KG,有烟酒嗜好,但量不多,有胃溃疡病史。妻子是一名教师,今年45岁,身高165CM,体重65KG,握笔无力,伴有关节痛 20、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21、CT延长的临床意义 22、尿蛋白临床意义 23、简述心肌的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24、STD的定义,列举五种STD疾病及其病原体 25、有一55岁的男性患者,身体消瘦,大便习惯改变,面色苍白。请问要做哪些必要的实 验检查? 26、DIC的诊断条件是什么? 27、血液采集和送检过程中有哪些需注意的地方? 28、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定义和它的临床意义? 29、肝细胞性、阻塞性和溶血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查的鉴别要点。 30、肾功能正常、代偿、失代偿、衰竭、终末期CCr、Cr、BUN变化 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31、举例说明低蛋白血症的原因。 32、尿液外观的病理变化有什么?有什么临床意义。 33、心肌肌钙蛋白增高的临床意义? 34、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第五篇实验室检查 血液实验室检查 正常外周血细胞发育过程 ▲造血肝细胞(HSC)→造血祖母肝细胞( ▲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联接形成 血液RBC和Hb正常值: 对象RBC(10/L)Hb(g/L) 男性(4.0~5.5)120~160g/l 女性(3.5~5.0)110~150 g/l 新生儿(15~20)180~190 g/l 儿童(5~12)120~140 g/l RBC及Hb的病理变化 一、病理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和大量面积烧伤 2.继发性增多见于缺氧性疾病→RBC代偿性增多,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3.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病理减少当血液中的RBC及Hb低于参考值称为贫血 贫血根据Hb的水平将贫血分为四级 性别/分级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 男性Hb <120 g/L Hb <90g/L Hb <60g/L Hb <30g/L 女性Hb <110 g/L 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CT)旧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 临床意义: (1)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使HCT增高 1.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 2.作为判断血液粘滞度的指标 (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主要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 (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MCV MCH MCHC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 血病 大细胞性贫 血 >100>34320~360巨幼细胞贫血(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0~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 致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0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 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