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区域化

世界经济区域化

世界经济区域化
世界经济区域化

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阶段

一、全球FTA和双边自由贸易的新发展与

欧美日的积极姿态

(一)双边自由贸易的概念与内涵

双边自由贸易一般是指两个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开展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全球现有的FTA大都是两国间签署的双边协定,其中WTO成员国相互签署的FTA是根据《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关贸总协定》)第24条和《关于服务贸易的一般协定》(GATS)的有关条款,在缔约国之间废除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现在世界上除两国间缔结的FTA以外,还有一个国家与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两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缔结的FTA。例如,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与东盟谈判和缔结的FTA,墨西哥、智利、新加坡、巴勒斯坦、突尼斯、南非、摩洛哥、以色列等国与欧盟(EU)缔结的FTA,就都是一个国家与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协定。另外,欧盟与南美南部共同市场、海湾合作组织、安第斯共同体等谈判的FTA,东盟与CER(澳大利亚-新西兰经济紧密化协定)、欧盟谈判和协商的FTA,就都是两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协定。

一个国家和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以及两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缔结的FTA,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属于多边自由贸易。其原因,首先是中国等国与东盟的FTA 谈判都是10+1式的谈判。在谈判中,虽然中国等国是以一个国家的身份参加谈判,但东盟却是以10个国家的身份参加谈判;有关协议的签字,中国等国虽然是一国领导人签字,但东盟却是10国领导人签字。其次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以及两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缔结FTA以后,实现了多国间的自由贸易。例如,中国和东盟缔结FTA以后,就实现了中国与东盟10国的自由贸易;东盟如果和欧盟缔结FTA,就实现了东盟10国与欧盟25国的自由贸易。

然而,从国际经济法的角度,只要FTA谈判的主体有2个,就属于双边自由贸易的范畴。例如,中国-东盟FTA谈判是以中国为一方,以东盟为另一方的谈判,因此,尽管东盟一方有10个国家,也依然是双方的谈判和协定,属于双边自由贸易的范畴。在中国-东盟FTA谈判中,东盟虽然是10个国家一起参加谈判,但却不能是10个国家10个立场,而必须是10个国家一个立场。换言之,中国与东盟在所有方面的谈判,都是2个立场的协调,而不是11个立场的协调。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与东盟谈判所达成的有关协议中,大都用“双方同意”、“双方认为”的字眼,来替代“中国和东盟10国同意”、“中国和东盟10国认为”的说法。

其实,现在之所以出现东盟10国一起参加谈判的现象,乃是因为东盟一体化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都还没有实现的缘故。相比之下,欧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欧盟一体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的阶段。因此,欧盟不论是参加《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的谈判,还是参加与其他国家、其他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性谈判,都不是所有成员国一起参加谈判,而是由统一负责欧盟有关事务、代表欧盟全体利益的贸易委员、农业委员等作为代表参加谈判,真正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在WTO 谈判时,只有在部长会议期间,欧盟各成员的外交部长、贸易部长、商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才参加大会的谈判和表决。正因为如此,曾经担任欧盟贸易委员的拉

米(现为WTO总干事长)等才多次说欧盟要积极开展双边自由贸易谈判。

另外,中国与东盟缔结FTA以后,虽然将实现中国与东盟10国的自由贸易,但在中国与东盟缔结FTA以前,东盟10国之间已经实施了贸易自由化的措施,已经在一些方面实现了自由贸易。东盟10国虽然有统一的自由贸易区,却没有统一的对外贸易。因此,中国与东盟缔结FTA以后,实际上实现的乃是中国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之间的双边自由贸易,这样实现的自由贸易虽然看似多边自由贸易,但与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框架下东盟10国之间的多边自由贸易却是不一样的。否则,中国与东盟缔结的就不是中国-东盟FTA,而是“中国参加AFTA”的协定了。20世纪90年代初美加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墨西哥与美加两国的谈判实际上就是墨西哥加入美加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其后才演变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最终实现了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三国间多边自由贸易。东欧10国在参加欧盟以前,虽然分别与欧盟缔结了FTA,但其与欧盟15国的自由贸易却无一例外地属于双边自由贸易,只是在东欧10国参加欧盟以后,才在欧盟框架下实现了25国之间的多边自由贸易。

由上述可见,一个国家和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以及两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缔结的FTA,包括中国-东盟FTA和日本-东盟FTA等在内,也属于双边自由贸易的范畴。就中国-东盟FTA而言,乃是通过中国与东盟全体缔结FTA的形式,一揽子实现了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自由贸易。相比之下,韩国在2005年12月和2006年5月与东盟就FTA达成协议和缔结货物贸易协定时,由于泰国因国内政治动乱没有参加谈判和签字,因此,尽管韩国与东盟缔结了FTA,泰国也是东盟的一员,但其一揽子实现的乃是韩国与东盟其余9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因此,在本书中,一个国家和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以及两个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缔结的FTA与两国间缔结的FTA一样,都是双边自由贸易研究的对象。

(二)全球FTA与双边自由贸易的新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出现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以来,以缔结FTA为标志,全球自由贸易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世纪之交、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自由贸易更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根据表1-1的统计,截至2006年6月,全球新生效的FTA共为252个,WTO的绝大多数成员都至少缔结了一个以上的FTA或其他区域贸易协定。

现有FTA大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缔结的。从表1-1可以看出:1984年以前,全球新生效的FTA共为22个;1985年至2006年6月,全球新生效的FTA共为230个。在1985年后新生效的FTA中,80年代后期生效的为5个,占2.2%;90年代前期生效的为33个,14.3%;90年代后期新生效的为82个,占35.6%;2000年以后新生效的为120个,占52.2%。

现有FTA不仅大多数都是1995年以后缔结的,而且除少数区域内FTA,如引人注目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大多数FTA都是两国间或一个国家与一个经济联合组织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在表1-2统计的155个FTA 中,包括NAFTA、EU、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CIS(独联体)、AFTA(东盟亚自由贸易区)等在内,由3个以上国家组成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只有26个,其余129个都是双边自由贸易区,分别占16.8%和83.2%。另外,根据WTO于2004年5月公布的107个FTA(不包括东欧10国加入FTA后自动失效的FTA和重复报告的FTA),由3个以上国家组成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只有25个,其余82个都是双边自由贸易区,占76.6%。至于2004年以后缔结的FTA,则几乎全部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正在谈判、

协商或意向中的FTA ,除引人注目的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 )以及太平洋五国(美国、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南亚-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智利、新西兰、新加坡三国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外,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在内,大多数FTA 也都是双边自由贸易。在东亚地区,以日新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日本与韩国和东盟各国的FTA 为标志,双边自由贸易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

表1-1 全球FTA 数量的变化情况(向WTO 通报的FTA ;单位:个)

注:合计为1958-2006年6月的统计。

资料来源:WTO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Notified to the GATT/WTO and in Force By date of entry into

force 》AS of 15 June 2006.

注:EU 、EFTA 等与中东欧、独联体国家和非洲缔结的FTA 统计在西欧、中东、地中海之内。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世界各地区FTA 生效件数的变化》,2003年10月13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主页 http://www .books.jetero.go.jp 。

(三)欧美日对双边自由贸易的积极姿态

1.欧盟对双边自由贸易的积极姿态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欧共体成立以来,西欧就一直是世界上FTA 和双边自由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欧盟成立后,又在欧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到20世纪末,欧盟除与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缔结

《欧洲经济领域协定》(1994年1月)外,还分别与马耳他(1971年)、冰岛(1973年)、瑞士(1973年)、塞浦路斯(1973年)、挪威(1973年)、阿尔及利亚(1976年)、叙利亚(1977年)、安道尔(1991年)、捷克(1992年)、斯洛伐克(1992年)、匈牙利(1992年)、波兰(1992年)、罗马尼亚(1993年)、保加利亚(1993年)、立陶宛(1995年)、爱沙尼亚(1995年)、拉托维亚(1995年)、土耳其(1996年)、斯洛文尼亚(1997年)、菲罗群岛(1997年)、巴勒斯坦(1997年)、突尼斯(1998年)等国签署了FTA,开展了双边自由贸易。进入新世纪以后,欧盟又先后与墨西哥(2000年)、南非(2000年)、摩洛哥(2000年)、以色列(2000年)、克罗地亚(2002年)、约旦(2002年)、黎巴嫩(2003年)、智利(2003)、埃及(2004)等国签署了FTA,开展了双边自由贸易。

目前,欧盟正在谈判的FTA对象有:

南美南部共同市场(MERCOSUR,成员为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各国(ACP,成员国为79个)、海湾合作组织(GCC,成员国为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地中海诸国联合。

欧盟正在准备谈判的FTA对象有:东盟、韩国、中美共同体(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马、洪都拉斯)和安第斯共同体(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厄瓜多尔)。

2.美国对双边自由贸易的积极姿态

美国在80年代后期也曾带头搞过双边自由贸易,1985年和1989年,美国分别与以色列和加拿大缔结了FTA。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因全力推进WTO新回合谈判以及南北美统一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APEC框架下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并没有进一步发展双边自由贸易。然而,自1999年美国精心策划的西雅图失败以后,由于WTO新回合谈判的希望一时落空,在“WTO已未必是推进自由贸易最好舞台”的一片舆论声中,克林顿政府转而采取了重视双边自由贸易的姿态。2000年10月,美国与约旦以闪电式谈判迅速缔结了FTA,12月又先后开始了与新加坡和智利的FTA谈判。

布什总统上台以后,又进一步推动了双边自由贸易。2002年初,美国先后宣布与中美五国共同体和摩洛哥开始FTA谈判。在洛斯卡沃斯会议(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之前,布什总统又指示贸易代表部与南非和南非关税同盟(SACU)开始FTA谈判。10月26日,布什总统与参加洛斯卡沃斯会议的东盟7国领导人会谈,正式提出了以缔结FTA为核心的“东盟行动计划”,决定以即将达成协议的美新FTA为基础,以东盟各国的经济改革为条件,先与东盟各国分别缔结FTA,然后建立“美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借以推动APEC和WTO的自由贸易。

2003年以后,美国又一鼓作气地加快了双边自由贸易的步伐。2月12日,美国最大的经济团体-美国商工会所向布什政府建议,要求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欧盟等12个国家和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优先考虑的自由贸易对象,其中,对日本等APEC的发达成员,要以2010年为目标分别缔结FTA。5月9日,布什总统在哥伦比亚南卡罗来纳大学发表演说,又正式发表了10年内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把它作为伊拉克重建、解决巴以战争等中东问题和实现中东民主化的重要举措。作为实现布什构想的第一步,美国在5月首先与巴林开始FTA谈判。9月,美国与东盟召开经济部长会议,正式缔结了《贸易投资框架协定》,10月,在曼谷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期间,布什总统又与泰国就尽快开始FTA谈判达成共识,双方决定在2004年初开始谈判;与菲律宾也达成了尽快开始自由贸易的意向。10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佐利克在英国《金融时

报》发表文章说:只要能够进行包括农业在内的全面谈判,美国就将高兴地考虑与欧盟以及日本、韩国等经济规模大的国家缔结FTA。12月15日,布什总统与巴拿马总统在电话协商时说,希望美巴FTA尽早开始谈判,争取在2004年9月毛斯科索总统离任前达成协议。

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美国与新加坡、智利、澳大利亚、摩洛哥、中美共同体的CAFTA(美国-中美共同体FTA)、阿曼的FTA谈判已经签署协定正式生效;与秘鲁、哥伦比亚、巴林的FTA也已签署了协定。

目前,美国正在谈判的FTA对象有:南非关税同盟(成员为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莱索托、斯威士兰)、巴拿马、阿联酋、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玻利维亚和埃及;正在准备谈判的FTA对象主要是东盟和中东各国,都争取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

3.日本对双边自由贸易的积极姿态

日本自2002年10月制定“日本FTA战略”、确定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中心、以韩国和东盟各国为重点,优先与东亚各国缔结FTA/EPA以来,对双边自由贸易一直非常重视,一直以双边协定为中心推动FTA/EPA的发展。2004年11月在APEC 非正式领导人会议期间,小泉首相在谈及部分成员提议的“亚太FTA构想”时说:“从现实情况看,首先还是要推动双边FTA。” 2005年5月10日,日本经济同友会代表干事北城也说:“日本虽然应该与更多的国家缔结FTA,但当前缔结双边协定最为重要。”由此,近年来日本双边协定为中心的FTA/EPA又出现了新发展,具体表现在:

日本与新加坡、墨西哥、马来西亚的EPA1正式生效;与菲律宾、泰国的EPA 已经达成协议;与东盟、印度尼西亚、文莱、印度、智利、海湾合作组织〔GCC〕、澳大利亚的EPA正在进行谈判;与韩国的FTA谈判搁浅,正在争取重开谈判;与越南、瑞士的EPA即将开始谈判;与加拿大的FTA正在进行政府间共同研究。

2006年5月18日,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了经济产业省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由此,该战略正式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经济全球化战略”制定了“EPA 行动计划”,提出了“东亚EPA构想”和“东亚OECD构想”。以此为标志,日本政府再次表明了在双边自由贸易的基础上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积极姿态。

二、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阶段及其特点

(一)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阶段

1.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到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世界经济出现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时,很多人认为以北美、西欧和日本为中心,世界会在三大经济圈的基础上形成三大经济集团。鉴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也出现过集团化的倾向并成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根源之一,因此人们普遍担心美欧日三大经济集团的发展和对立,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消极的、不稳定的因素。然而,从十多年来的发展情况看,世界经济区域化并没有走向人们担心的集团化,而是走向了区域一体化。欧盟的

1EPA是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缩写,日本外务省在其公布的中文资料中把其译为“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日文中为“经济连携协定”,其中“连携”一词为日语,其含义一是合作,二是联合,所以,“经济连携”在词义上就更倾向于经济联合的意思。鉴于日本政府官员和有关文件在谈及日本与各国的经济合作时基本上都是使用“协力”一词,而谈及自由贸易协定时则多用“连携”一词,因此经济连携的主要含义是经济联合。

东扩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向南北美统一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发展,都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当初以经济合作为主要目的建立起来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自1994年茂物会议提出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后虽然也走向了非制度性的经济联合,但始终强调开放的地区主义,其发展方向也不是建立封闭的、排他性的亚太经济圈或亚太经济集团,而是实现亚太经济的区域一体化即亚太经济一体化。目前,正在议论和酝酿之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其发展方向也不是建立封闭的、排他性的东亚经济圈或东亚经济集团,而是在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东亚经济的区域一体化即东亚经济一体化。至于现在正迅速发展的双边自由贸易,也都不是针对任何特定第三国的经济集团。例如,自中国与东盟开始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来,双方都从未说过要建立经济集团。东盟在最初接受中国的建议时,就一再表示在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还要与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由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是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渡,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经的发展阶段,因此,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就逐渐取代了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说法。换言之,国内学术界目前仍沿用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过的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说法,已经过时了。

由于历史上经济集团化曾经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根源之一,因此当初在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中一时出现的集团化倾向,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乃是不可取的消极因素。相比之下,建立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或必然过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是可取的积极因素。倾向有好坏之分,趋势则包含着客观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从实际情况看,欧盟东扩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向南北美统一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发展,都不是在加强经济集团化,而是在削弱经济集团化,至于APEC一直倡导的开放的自由贸易,乃是对经济集团化的直接否定。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双边自由贸易,更使世界经济区域化避免了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方向。就一般情况而言,一种倾向的出现虽然有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但其发展却未必有什么规律或客观必然性,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趋势就不同了,其出现不仅有特定的背景和原因,而且其发展还带有明显的规律性或客观必然性,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之,现在看来,世界经济集团化只能视为世界经济区域化过程中一时出现的一种倾向,而不能说成是一种趋势。换言之,不能把经济集团化视为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2.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阶段

很明显,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阶段与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密切相关。在全球FTA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日本继欧盟和美国之后,对双边自由贸易也采取了越来越积极的姿态(参见第二部分:日本的FTA战略、对策与行动)。与此同时,东欧、地中海的许多国家,北美的墨西哥、南美的智利,欧洲的EFTA,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东亚的东盟、新加坡、泰国、韩国,南亚的印度、非洲的南非,上述国家和地区对双边自由贸易也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其中,EFTA已经与土耳其、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爱斯特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巴勒斯坦、摩罗哥、墨西哥、马凯多尼亚、约旦、格鲁吉亚和新加坡等近20个国家缔结并生效了FTA。墨西哥和智利向WTO通报的FTA虽然不多,但前者已经与智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EU、EFTA等30多个国家和经济联合组织缔结了FTA,后者已经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EU、中国、韩国、哥斯达利加等30多个国家和经济联合组织缔结了FTA。另外,东盟在新加坡、泰国的积极推动下,对双边自由贸易的态度也非常引人注目。目前,除中国外,东盟正在与美国、日

本、韩国、印度以及欧盟、CER(澳大利亚-新西兰经济合作紧密化协定)、南亚自由贸易区等国家和经济联合组织谈判和酝酿FTA。中国以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契机,对双边自由贸易也采取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度。以欧、美、日为首,上述国家和经合组织作为双边自由贸易的前锋和先驱,在推动全球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下,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就进入了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阶段。

3.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阶段的意义

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意味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某些新的、重要的变化。首先,世界经济区域化不仅有多国经济联合,而且还有两国经济联合,出现了区域内国家经济联合和两国间经济联合同时发展的新局面。其次,世界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区域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而且还有两国的经济一体化,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两国经济一体化同时发展的新局面。再次,更为重要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还有跨地区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出现了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同时发展的新局面。由此,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阶段,就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了新的条件。

(二)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阶段的特点

由于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入了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的发展阶段,双边自由贸易和区域内自由贸易同时发展,因此,当前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特点,就主要体现于全球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双边自由贸易和区域内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相互促进

目前,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双边自由贸易和区域内自由贸易都在迅速发展,形成了双边自由贸易与区域内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其中,区域内自由贸易为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指引了方向;双边自由贸易作为多边自由贸易的补充和推动,则使区域内自由贸易的时机和条件日臻成熟。

2.多层次双边自由贸易相互促进,同时发展

双边自由贸易不仅指两国缔结FTA,而且也包括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与一个国家缔结FTA。因此,就形成了多层次双边自由贸易相互促进、同时发展的局面。例如,目前美国和日本都是以最终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标,优先与东亚各国缔结FTA/EPA,并且把与东亚各国缔结FTA或EPA,作为与东盟缔结FTA/EPA 的准备和过渡。

3.打破了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局限

参加区域内自由贸易的一般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并且是地域相邻的国家。相比之下,双边自由贸易虽然也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国家间的协定,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间的协定不在少数。例如,墨西哥与EU、EFTA、日本的FTA,智利与美国、加拿大、EU的FTA,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与日本的FTA,就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协定。从地域方面看,现已缔结的FTA 不仅有相邻国家间的协定,也有地域并不相邻甚至是相距遥远国家间的协定。例如,美国与以色列、约旦的FTA,墨西哥与EU、EFTA、以色列的FTA,新加坡与美国、EFTA、日本的FTA,就都是地域不相邻或相距遥远国家间的协定。

4.超越了传统FTA的界限

与以往的FTA主要是废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比,近年来新缔结的FTA大都涉及了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以日新FTA为例,它不仅包括两国间的贸易投资自由

化,而且还涉及了服务贸易、科学技术与研究开发、IT产业与信息化、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观光旅游、中小企业、广播电视、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合作。由于日新FTA涉及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广泛领域,因此被双方称之为“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他们认为这个名称比自由贸易协定更为恰当。

5.易于达成协议

尽管新缔结FTA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由于谈判只有当事国双方,因此就易于达成协议。以日新EPA为例,谈判中,双方在农产品自由贸易方面曾有一定的分歧,日本因国内“农林族”的压力,并没有做出任何让步,只不过是同意把实际上已经零税率的农产品实行了“自由化”,近2000个税目的农水产品进口关税仍原封未动。尽管如此,但由于新加坡不出口农产品,因此谈判比较顺利,从2001年1月开始谈判,当年10月就达成了协议。其他FTA的谈判大多数也很顺利。例如,2000年缔结的美约FTA和EFTA-墨西哥FTA,其谈判时间都不足5个月。

6.动机的多样性

大多数双边自由贸易虽然都是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旨在扩大两国间贸易、投资乃至全面的经济合作,但也有一些超出了两国间经济利益的范畴。例如,美国建立美约自由贸易区就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美约FTA是美国第三个双边FTA,也是其90年代以来缔结的第一个双边FTA。所以,无论在协定内容方面还是在谈判速度方面,美国都十分重视其示范效应。2000年,美约贸易额只为3.86亿美元,进一步扩大的潜力很小,除纺织品外,FTA对美国产业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美国更看重的并不是美约FTA的经济意义,而是其政治意义。约旦是一个在中东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根据当时的中东局势,为顺利开展中东外交,美国非常需要约旦在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在与以色列缔结FTA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约旦缔结FTA,并通过自由贸易密切政治友好关系,对美国就具有异乎寻常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另外,美国作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比其他国家更注重双边自由贸易对WTO和APEC的补充推动作用。例如,美国之所以实施东盟行动计划,与东盟和东盟各国缔结FTA,主要是出于下述考虑:第一,在中国和日本积极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情况下,确保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和既得利益;第二,通过与东盟和东盟各国的自由贸易,推动美国与东亚的自由贸易,进而推动亚太地区2020年前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标;第三,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没有包括、WTO很难包括的内容先写进双边协定,逐步推广,进而推动WTO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

7.发达国家优先与发展中国家缔结协定

包括美国-新加坡FTA、美国-澳大利亚FTA、欧盟-瑞士FTA、欧盟-挪威FTA、日本-新加坡EPA等在内,现有的FTA虽然也有发达国家之间的协定,但大多数FTA都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定。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美欧日之间虽然也可能缔结FTA,但当前美欧日都优先与发展中国家缔结FTA。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首先是因为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的能力强,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占居优势,与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对其有利可图。其次,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都降低到了很低的水平,剩下的主要是难以降低的农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互缔结FTA的好处不多,还不如推动WTO谈判来解决问题为好。再次,是因为美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如欧盟各国特别是不如日本,而欧盟各国特别是日本农产品的竞争力又不如美国,其间的FTA谈判很难达成协

议。另外,美欧日都认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是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关键和基本途径,而在WTO谈判中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双边协定,对发展中国家各个击破,并以点带面,才能实现其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8.发展中国家或后进国家的主动性

一些双边自由贸易是由发达国家率先提议的,例如美国-约旦FTA、日本-东盟EPA,就分别是由美国和日本主动提出来的。但是,更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则是由发展中国家或后进国家主动提出来的。例如,智利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的FTA,泰国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FTA,就分别是由智利和泰国主动提出来的,东盟其他国家与日本的FTA,也分别是由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越南主动提出来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双边自由贸易中采取主动行动,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以就不同的贸易自由化时间表达成协议。这样,发展中国家在做出一定让步的基础上,就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在各方面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从而既扩大其优势产业特别是农产品的出口,又在扩大贸易和引进外资方面处于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的地位。例如,泰国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向美、日两国建议自由贸易,除扩大农产品出口外,主要就是为了在引进外资和扩大贸易方面保持对其他东亚国家特别是对中国的竞争优势。

9.各国相互竞争的势头

开展双边自由贸易的国家可以享受比传统FTA更多的好处,在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比其他国家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因此,一旦某个国家缔结了FTA,就会在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间产生连锁反应或攀比效应,特别是在双边自由贸易形成高潮或成为一种趋势时,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例如,当中国与东盟2001年11月宣布建立自由贸易区时,日本为了挽回其被动和落后的局面,时隔1个多月就正式提出了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受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韩国也决定建立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在,日本不仅正式提出了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而且在其进程和内容方面,也有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竞争的意图。例如,日本最初酝酿的行动计划是“以5-10年为目标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在又提出建立“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并优先发展与东盟先加盟国的自由贸易,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另外,像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那样,原本对与日本自由贸易没有想法的一些国家,也不得不采取了向前看的积极姿态。

10.东亚迎头赶上,呈后来居上之势

东亚是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到七八十年代“四小龙”和东盟的经济起飞再到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崛起,东亚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出现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以来,东亚在经济联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却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90年代中期前后,在EU、EFTA以及墨西哥、智利等国积极发展双边自由贸易时,东亚各国也仍然是无动于衷。然而,自日韩FTA、日新FTA在1998年和1999年先后提出以来,东亚也出现了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双边自由贸易和区域内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局面。截至2006年8月,东亚各国在区域内外缔结的FTA和正在谈判的FTA都有20多个,正在研究和意向中的FTA有4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预示着东亚正在迅速改变自由贸易落后的局面,大有迎头赶上、后来居上之势。

三、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按照新生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入以双边自由贸

易为主的新阶段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WTO多边自由贸易进展缓慢

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与WTO多边贸易体制进展缓慢有很大的关系。现在,WTO的成员已达149个,还有30多个国家正在申请参加。所以,随着WTO成员增加,世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的过程将越来越体现出“混合舰队”的特点,自由化的航速必须按时速最慢的船来确定。关贸总协定的八轮谈判一次比一次困难,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1994年乌拉圭回合结束后,WTO新一轮谈判迟迟未能开始。在1999年召开的西雅图会议上,各成员不仅未能就新一轮谈判的内容和日程达成一致,甚至连新一轮谈判的必要性也未形成一致的意见。面临西雅图会议失败的事实,一些贸易自由化要求强烈的国家就逐渐对WTO框架下的多边自由贸易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他们开始认识到:在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WTO已未必是最好的舞台了。于是,双边自由贸易就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了。从WTO新回合谈判的情况看,因为农业谈判和非农产品谈判都未能按多哈宣言的要求在2003年3月末和5月末确立谈判模式(谈判总体方案),坎昆会议也和西雅图会议一样遭到了失败,2005年1月前结束谈判的目标也落空了。结果,以坎昆会议失败为契机,美欧媒体又再次怀疑WTO全会协商一致的决策体制,再次出现了“WTO无用论”,有人甚至担心多边谈判的框架可能因此而崩溃。例如,《华盛顿邮报》2003年9月16日的评论,就说WTO代表的“世界化”现已走进了死胡同。由于对多边贸易体制失望,美国贸易代表佐利克2003年9月14日在坎昆会议失败后发表声明时说,今后将通过两国间合作推动自由贸易。欧盟也计划全面修改把精力集中于多边谈判的贸易战略,前欧盟贸易委员拉米2003年9月16日说,虽然多边谈判的框架还存在,但必须立即转入双边谈判。日本农业大臣龟井善之于9月17日归国后会见记者时也说今后关心双边自由贸易的国家将会增加。这意味着美国、欧盟和日本将继续对各国采取差别性的贸易政策。坎昆会议失败后,在美国的压力下,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等国于2003年10月被迫退出21国集团,他们都希望单独与美国缔结FTA。2004年8月1日,WTO一般理事会虽然就新回合谈判达成了框架协议,但这次协议只不过是一个未明确削减关税税率等具体数字的中间协议,结束谈判的期限也延长到了2005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部长会议。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分歧依旧存在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不改变WTO协商一致的原则,香港会议就难以实现结束谈判的目标。由此,双边自由贸易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日本《产经新闻》在2004年8月2日就发表评论说:尽管日本强调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中心,以FTA为补充,但在WTO很难进行彻底改革的情况下,作为例外的FTA,却可能成为世界自由贸易谈判的主流。香港会议在削减农产品进口方面的“一小步”进展,虽然一时挽救了WTO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新回合谈判成功的希望之火,但2006年7月24日谈判再次破裂后却被迫宣布冻结谈判,各成员对WTO的信赖又再次动摇。与此同时,“WTO 无用论”和优先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呼声又再次高涨起来了(参见第七部分附论第二十八章:WTO谈判的艰难历程)。

(二)区域内自由贸易进展迟缓

一些自由贸易区的成员之所以积极开展双边自由贸易,与其所在区域内自由贸易的进展迟缓有很大的关系。先以南亚自由贸易区为例,1995年成立时南亚各国虽提出了2001年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但1998年后因印度和巴基

斯坦关系恶化,区域内合作陷入了停顿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就撇开巴基斯坦,单独与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缔结了FTA,与孟加拉国、锡金、马尔代夫的FTA也进行了研究或协商。从亚太地区的情况看,APEC虽然提出了2020年前实现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但与NAFTA和EU相比,APEC却是一个松散的、非制度性的经济联合组织。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APEC的注意力转向了克服金融危机、重新恢复和振兴亚洲经济方面,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推进没有像一些成员特别是发达成员预想的那样顺利。而且,从现实情况看,APEC 发展中成员依然对发达成员最关心的电信、信息技术、金融等行业实行保护政策,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国内的政治需要,而不是发达国家自由贸易的理想。由于上述原因,美国、日本以及智利、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就开始寻找新的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了双边自由贸易。

再以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为例,尽管各国早已就2005年缔结协议达成了一致,但至今也未能按期达成协议。FTAA最大的阻力是美国削减农业补贴的态度。由巴西等农产品出口国建立的南美关税同盟强烈要求美国废除农业补贴,而美国以及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则坚持通过WTO谈判解决,拒不接受。与此同时,美国希望包括服务贸易在内,缔结内容广泛的协定,也遭到了巴西等国的反对。在2003年11月召开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贸易部长会议上,就是因为巴西等国废除农业补贴的要求遭到了美国等国的拒绝,结果未能就农业补贴和市场准入等九个领域的共同规则达成协议。以此为背景,2004年1月召开的美洲特别首脑会议,也因各方的意见分歧,特别是因为巴西对美国主导的经济联合怀有戒心,所以在会议发表的宣言中虽然照例强调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但未明确重申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而只是含糊其辞地以“按当初目标”达成了协议。2004年2月,美洲自由贸易区贸易副部长会议在讨论制定农业补贴等方面的共同政策时,因美国与巴西等南美国家的分歧和对立,谈判又一次无果而终。同年11月,在阿根廷召开美洲首脑会议期间,美国曾希望在会议宣言中写明缔结FTAA的最终期限。然而,由于会议期间发生连续不断的反美游行,再加上南美南部共同市场四国和委内瑞拉与美国在取消国内农业补贴方面存在分歧,因此,5国拒绝了美国的建议。不仅如此,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还指责美国只想加强自己对南美的经济控制,并说FTAA不利于中南美劳动者的利益。结果,这次会议也未能达成任何协议,FTAA再次遭遇了严重的挫折。美洲首脑会议失败后,墨西哥总统福克斯批评会议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讲话,激怒了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查韦斯于11月14日说福克斯是美国“豢养的走狗”。由此,委墨两国关系严重恶化,双方都召回了驻对方的大使。委内瑞拉在同年12月加入南美南部共同市场后,2006年4月又宣布退出安第斯共同体。在亲美的秘鲁、哥伦比亚等国相继与美国缔结FTA的情况下,委内瑞拉的这一举动导致了南美各国的分裂,给FTAA的前景蒙上了阴影。正是在上述FTAA进展迟缓的情况下,美国以及墨西哥、智利等国才加快了FTA的进程。

(三)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发展不平衡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其重要表现,就是北美和西欧在区域内经济联合和经济一体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美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就一直在努力推动南北美统一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进程,按当初计划力图在2005年前达成协议;欧盟通过东扩和与北欧的合作,也在积极地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相比之下,东亚经济联合却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除东盟亚自由贸易区外,东亚经济一体化

至今也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各国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就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从2000年开始,日本和韩国就不断有人反复警告日韩两国政府: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只有日本、韩国和中国没有缔结任何自由贸易协定了!2003年11月18日,日本经济产业相中川昭一再次警告说:日本是FTA最落后的发达国家,作为贸易立国的日本,这种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另外,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东亚经济集团构想》(EAEG)以来,东盟各国就一直担心东亚经济联合落后的不利影响,并一直对日本在东亚经济联合中的消极态度极为不满。由于东亚各国都极欲改变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中落后而不利的地位,有一种后起直追的劲头,因此,随着日新自由贸易区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亚双边自由贸易就逐渐出现了后来居上的新局面。

(四)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的需要

一些经济联合组织,如欧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之所以积极地与其他国家缔结FTA,就是为了打破其他自由贸易区的封锁,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例如,欧盟把双边自由贸易发展到西亚、非洲和中南美的发展中国家,就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阵地,以便在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例如,欧盟-墨西哥FTA生效后,欧盟各国企业向墨西哥出口汽车配件等在当地生产都没有进口税。由此,欧盟不仅打破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对自己的排斥和封锁,而且还通过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加强了对日本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日本企业向墨西哥出口汽车配件等仍有15%的关税,向美国出口也不得不按原产地原则在当地采购60%以上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每年对墨西哥的出口至少减少了4000亿日元。在这种情况下,以经团联为首,日本产业界一再呼吁日本政府要尽快与墨西哥缔结FTA。结果,经过1年多讨价还价的谈判,日本政府不得不在农业自由化方面有所让步,在2004年3月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同年9月终于和墨西哥签署了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五)克服非缔约国的不利地位

积极开展双边自由贸易的国家,实际上是对其贸易对象国实行差别化的贸易政策。因此,与多边贸易体制不同,非缔约国不能自动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以韩国为例,韩智FTA于2003年2月达成协议后,由于国内反自由化势力特别是农民的强烈反对,韩国国会一直难以批准协定。结果,因韩智FTA迟迟不能生效,而其他国家却同智利签订了FTA,韩国对智利的出口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根据韩国《朝鲜日报》2004年2月9日报道:2002年,韩国汽车和手机占智利市场的份额各为20.5%和13.4%,而2003年则分别下降为18.8%和9.5%,由此,韩国企业至少已损失了360亿韩元;2004年,受美国、墨西哥、日本、中国、新加坡、泰国等主要竞争对手缔结FTA的影响,韩国出口还有可能减少6亿美元。为此,韩国产业界一直忧心忡忡,学术界也向政府施加压力,说“农业保护主义并不等于爱国主义”,终于迫使国会于2004年2月16日批准了韩智FTA。更令一些国家担忧的是,个别实行差别性贸易政策的国家,近来突然对非缔约国采取了大幅度提高关税的措施。例如,墨西哥从2004年1月起,对未缔结FTA的国家提高了关税,其中轮胎关税从23%提高到了90%,汽车关税也提高到了50%。由此,日本和韩国对墨西哥的出口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韩国企业于2003年12月装船出口的轮胎,在2004年1月运抵墨西哥后未等通关就被迫返航或者是廉价甩卖到美国和加拿大,汽车出口也不得不停止了。2003年,韩国曾占据墨西哥轮胎市场的1/10,2004年则骤然下降为1%;其中,韩资企业锦湖轮胎2003

年的销售额曾为1500万美元,而2004年则连一条轮胎也未能卖出去,被迫陷入了停产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为改变非缔约国的不利地位,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就不得不加快与墨西哥缔结FTA。

(六)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和大范围内经济联合的需要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过程中,1989年缔结的美加FTA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0年代以来。欧盟之所以先后与东欧10国缔结FTA,其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东扩。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在美国推动美洲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还是在日本推动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的过程中,美国和日本都非常注重双边自由贸易的作用。向双边自由贸易倾斜,以双边自由贸易推动多边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美日两国共同的贸易政策或FTA 战略,也正因如此,全球双边自由贸易才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

(七)双边自由贸易的连锁反应

在全球性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一旦与本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缔结了FTA,一些国家就会因为担心落伍和被动而引起连锁反应。例如,按印度尼西亚特别是越南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两国都不具备与日本开展自由贸易的能力。然而,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继泰国之后都积极主动地向日本建议自由贸易的形势下,为了避免在与日本的经济关系中落伍和被动,两国最终也不得不下决心与日本研究和缔结EPA。

(八)发展中国家竞相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墨西哥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在扩大出口、引进外资和提高GDP增长率等方面,都比美国和加拿大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人用计量模型对南北FTA进行研究的结果,也都得出了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更多利益的共同结论。所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希望通过自由贸易来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对双边自由贸易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例如,东盟各国之所以特别重视与日本的自由贸易,就是为了在扩大出口、引进外资等方面与中国竞争,要在扩大出口和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处于比中国更为有利的地位。其中,泰国产业界曾多次要求日本增加投资、加快技术转移,帮助泰国提高与中国自由贸易的能力;菲律宾政府官员甚至强调要把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放在比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更为优先的地位。

(九)双边自由贸易的特点和长处

与区域内自由贸易相比,双边自由贸易较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相邻等方面的限制,能涉及广泛的领域并很快地达成协议。更为重要的是,由区域内国家所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大都是内外有别的排他性的经济圈,很容易引起区域外国家的警惕、对立和反感。相比之下,双边自由贸易虽然也是一种经济联合,但由于它不针对任何特定的第三国,其目标也不是建立两国经济集团,因此就很少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由此,双边自由贸易就在无声无息、不起风浪中迅速发展。从实际情况看也是这样,一些双边FTA虽然早就开始协商或谈判了,但由于谈判双方都秘而不宣,因此直到谈判达成协议或签字生效了,才为外人所知。

(十)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对区域内和双边自由贸易的肯定

2000年在文莱举行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第一次对区域内和双边自由贸易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会议发表的《文莱宣言》中,说它们是对WTO的补充,是实现WTO多边贸易体制和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垫脚石”。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非正式领导人会议,进一步肯定了有关成员积极开展区域内和双边自由贸易的行动。根据会议发表的《上海共识》,有条件发起并实施某些倡议的成员作

为“探路者”,可以在与《茂物宣言》保持一致的前提下采取行动。这样一来,包括区域内和双边自由贸易在内,各成员的有关行动只要有助于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并遵循APEC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性、透明度、开放的地区主义以及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遵循不同时间表等原则,就符合《上海共识》,就可以得到APEC领导人会议的鼓励和支持。其后,2002年在洛斯卡沃斯(墨西哥)、2003年在曼谷(泰国)、2004年在圣地亚哥(智利)、2005年在釜山(韩国)分别举行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也都对区域内和双边自由贸易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墨西哥会议发表的《洛斯卡沃斯宣言》说:区域内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WTO规则以及APEC的目标和原则是一致的,在APEC内部应就有关贸易协定交换意见。泰国会议发表的《曼谷宣言》说:多国间、区域内和双边自由贸易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要以三者相互协调的方式推进自由贸易。智利会议发表的《圣地亚哥宣言》说:RTAs(区域内贸易协定)/FTA在加速自由化方面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有助于实现《茂物宣言》的目标,推进WTO的进程。韩国会议发表的《釜山宣言》说:高质量的RTAs/FTA是实现自由的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手段,希望现在正在缔结的RTAs/FTA努力实现高水平的、透明的和广泛一致的自由贸易。

由于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对区域内和双边自由贸易的肯定,美国不仅带头发展区域内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而且对各成员特别是东亚各国的双边自由贸易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的动向,也没有采取像20世纪90年代初强烈指责马哈蒂尔建议那样的反对态度。

四、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实质和意义

(一)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实质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双边自由贸易的迅速发展,这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很少涉及的问题,根据笔者几年来的研究,现归纳如下:

1.从双边自由贸易到多边和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规律

如果说两国间经济关系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础,那么双边自由贸易就自然是多边和全球自由贸易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多边和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重新回到了其逻辑的起点。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因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同,再加上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的差异以及所实施的外交政策,各国间的关系自然是有疏有密、有远有近的。因此,经济、政治关系密切的国家先开展自由贸易,就符合自由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2.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发展

从关贸总协定和WTO多年来倡导的多边主义发展到地区主义再发展到双边主义,标志着国际经济关系和贸易自由化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表面上看,地区主义似乎是对多边主义的倒退,双边主义又似乎是对地区主义的倒退。但实际上,由于双边自由贸易超越了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的局限,呈现出全球性发展的态势,因此,在一国同时与许多国家开展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双边自由贸易一般不会形成针对任何第三国的封闭性排他性的经济集团。这样,双边自由贸易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区域化的不足,避免了经济联合的经济集团化倾向。所以,作为贸易自由化现实选择的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就既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补充和推动,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力。

3.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和过渡形式

如果说区域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先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话,那么双边自由贸易就是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先在有条件的两个国家之间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换言之,双边自由贸易乃是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和过渡形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双边自由贸易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即双边自由贸易不是永恒的,终将为区域内自由贸易和WTO框架下的全球自由贸易所取代。从实际情况看也是这样,不仅在已经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地区各成员间没有必要再缔结FTA,而且当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后,各成员原先缔结的FTA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例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1989年生效的美加FTA 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东欧10国2004年5月正式加入欧盟后,其相互间以及其与欧盟缔结的FTA也都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如果2020年前后建立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也包括东亚各国间的自由贸易和全面经济合作,那么,日新自由贸易区以及目前正在进展和谈判中的中国-东盟FTA、日本-东盟EPA、日韩FTA,还有正在协商中的中日韩FTA和中韩FTA等,都是阶段性、过渡性的FTA/EPA。对于日本-东盟EPA来说,已经正式生效的日新EPA和日马EPA,即将签署协定的日菲EPA和日泰EPA,也都是阶段性、过渡性的EPA。

4.东亚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东亚是全球尚未实现经济联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少数地区之一。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以来,东盟一直主张在这两个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日本FTA战略的目标也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引人注目的是,以东亚10+3领导人会议的进展为基础,2005年12月举行的东亚峰会已经就推动东亚共同体达成了共识。因此,东亚自由贸易区在2020年前后、东亚共同体在2030年前后建立的前景越来越明朗了。然而,与其他尚未实现经济联合和经济一体化的地区一样,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优先发展双边自由贸易乃是现实的选择。从实际情况看也是这样,目前东亚各国除相互谈判和缔结FTA外,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在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谈判或研究、协商FTA。由此可见,双边自由贸易已成为当前东亚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发展阶段和过渡形式。

(二)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意义

对于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来说,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既有经济方面的效果,也有政治方面的效果;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1.双边自由贸易的经济效果

双边自由贸易的经济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促进自由贸易和全面经济合作

如前所述,新缔结的FTA有许多已打破了传统FTA的框框,其内容除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外,还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广泛领域的合作。因此,通过双边自由贸易,有关国家就可以在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全面的经济合作,获得贸易创造和市场扩大的经济效果。

(2)改善贸易条件

自由贸易区对非缔约国都实行内外有别的原则。因此,在WTO多边贸易体制进展缓慢的情况下,非缔约国并不能自动获得自由贸易的好处。例如,在墨西哥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只有与墨西哥缔结FTA,才能打破北美

自由贸易区的封锁和排挤。欧盟就是通过与墨西哥缔结FTA,使欧盟企业在墨西哥获得了与美国企业一样的平等地位。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墨西哥仍继续受到差别性贸易政策的排挤。

(3)改善投资环境

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由于原产地规则,开展自由贸易的国家的投资环境一般都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从实际情况看也是一样,首先,贸易自由化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开放度最高的投资环境,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就越易于引进外资。其次,区域内自由贸易一般实行原产地原则,因此,在一国同时参与区域内自由贸易和双边自由贸易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对象国要通过本国扩大对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出口,就必须扩大投资和转移技术,把产品当地生产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

(4)有利于解决贸易纠纷,避免贸易摩擦政治化

目前,国际贸易纠纷虽然可以按WTO的规则来解决,但对于WTO尚未达成协议的领域,特别是因当事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所产生的纠纷,WTO规则就无能为力了。而通过双边自由贸易,不仅能够顺利消除贸易自由化的障碍,而且根据当事国在广泛领域内所制定的共同规则,还能及时、有效地化解贸易纠纷,最大限度地避免贸易摩擦政治化,减少外交方面的压力。

(5)促进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

双边自由贸易在促进有关国家间自由贸易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两国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其结果,不仅能有效促进当事国的经济发展,而且由于自由贸易的外部压力,还能够促进当事国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获得单靠内部动力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以日本为例,农业多年来一直是低效率的生产部门,一直依靠政府的扶持和保护,日本政府虽然一再强调农业改革和结构调整,但农业落后的局面至今也未能根本扭转。现在,面临墨西哥、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在自由贸易和EPA谈判中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巨大压力和强烈要求,日本政府为克服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已不得不下决心加快农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了。

2.双边自由贸易的政治效果

双边自由贸易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果,而且还有明显的政治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促进政治上的友好关系和相互联合

经济与政治密切相关,经济联合与政治联合互为表里,经济联合必然促进政治联合。例如,中国、日本与东盟发展自由贸易以后,两国与东盟的政治友好关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目前,中国不仅与东盟缔结了《全面经济合作的框架协定》,还共同发表了《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正式参加了《东南亚友好条约》。这样,以经济联合为中心,中国与东盟在政治、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合作也将全面发展。日本也一样,以经济联合为基础,日本在政治和安全保障方面也加强了与东盟的全面合作。2003年6月,日本外相川口顺子在参加东盟外长会议时正式提出了“日本-东盟宪章”的建议,并希望与中国一起参加《东南亚友好条约》。为此,在同年10月的10+3领导人会议之后,12月召开的日本-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正式发表了《东京宣言》,把双方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友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2)实现政治外交的目的

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是各国外交的两大手段,一般都是双管齐下,配合使用的。因此,世界各国在开展双边自由贸易时不仅重视其经济外交的作用,而且还

重视其政治外交的作用。特别是美国,其与一些地理位置并不相邻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有更为重要的政治利益。例如,美国横跨大洋,与以色列和约旦缔结FTA,就是出于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方面的考虑。通过美以FTA、美约FTA,美国不仅加强了与两国的经济关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与两国的政治关系,从而提高了美国在中东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确保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利益。

(3)确保外交政策的战略灵活性

当今世界精彩纷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WTO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内自由贸易的态度也不尽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根据其对外经济、政治关系发展的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积极开展双边自由贸易,就不仅能实现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目标,而且还能确保外交政策的战略灵活性。

3.双边自由贸易对区域内和全球自由贸易的补充和推动作用

在区域内自由贸易和WTO多边贸易体制受阻的情况下发展双边自由贸易,这不仅不阻碍区域内自由贸易和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反而能起到重要的补充和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为区域内自由贸易创造条件

包括东亚在内,目前尚未实现经济联合的地区,区域内国家大都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对外经济关系、外交政策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虽说是必然的趋势,但区域内的国家越多,实现经济联合的难度就越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容易达成协议的双边自由贸易起步,那么只要区域内大多数国家都相互开展了双边自由贸易,就能为区域内经济联合创造必要的条件,大大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改变有关国家对WTO谈判的态度和立场

随着WTO成员日渐增多,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操纵WTO非常不满,对美国倡导的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也多持消极态度。相比之下,在现有的双边自由贸易区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大都获得了一些好处,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双边自由贸易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主动和热情。只要越来越多的国家普遍开展双边自由贸易,就能改变有关国家对WTO谈判的态度和立场,使WTO多边贸易体制顺利发展。

(3)为WTO谈判开辟道路,奠定基础

与WTO谈判相比,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对象少,既能涉及广泛的领域,又能很快地达成协议,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在WTO谈判旷日持久、谈判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如果把双边自由贸易所达成的协议和规则扩大到WTO,就有利于促进WTO谈判的进展。例如,对于WTO农业谈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国和农产品进口国之间有很大的分歧,很难达成一致的协议。而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农产品自由贸易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例如,东亚发展中国家大都要求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只要日本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接受这些国家的要求,就能改变其对WTO农业谈判的立场,就自然会为WTO农业谈判开辟道路,奠定基础。

(4)为WTO创造新规则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的情况下,WTO谈判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商品贸易,而是包括了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内容。服务贸易

自由化等不仅涉及税率和数量限制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各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WTO谈判的难度自然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在双边自由贸易中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就不仅能促进WTO服务贸易谈判,而且利用双边自由贸易易于达成协议的长处,还能形成一些区域内自由贸易尚未包括、WTO很难写进的新规则。如果这些新规则在许多双边自由贸易中普遍适用,最终就能形成WTO的新规则。

4.双边自由贸易的影响和冲击

双边自由贸易是对区域内自由贸易和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和推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加快了区域内和全球的贸易自由化,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是否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的重大抉择。其次,自由贸易涉及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以市场开放和劣势产业的保护为中心,许多国家在经济社会改革方面也面临着是否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进程的重大抉择。另外,双边自由贸易是“鞭打慢牛”,而不是“鞭打快牛”,越是经济发展落后、没有自由贸易能力的国家,越是面临被迫进行贸易自由化抉择的巨大压力。因此,与WTO和区域内自由贸易相比,双边自由贸易就不可避免地对一些国家产生了更为严重、更为直接的影响和冲击。正因为如此,和反对全球化一样,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论在WTO 新加盟国还是在WTO先加盟国,都出现了反FTA特别是反双边自由贸易的势力。这种倾向在韩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在WTO农业谈判中,韩国就与日本等农产品进口国一起,强烈反对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和扩大市场准入。尽管韩智贸易只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但由于智利是农产品出口国,在对韩出口中农产品占较大的比重,因此在韩智FTA谈判的过程中,特别是韩智FTA达成协议后,以农民为首,韩国国内就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FTA运动,强烈要求政府废除韩智FTA。2003年12月29日,3000多名反对者在汉城举行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游行,并警告投票支持“亡国的放弃农业的协定”的国会议员,要当心下届大选的命运。同日,一批农村出身的国会议员也在国会主席办公室前静坐示威,反对国会审议韩智FTA。2004年2月16日,当韩国国会批准韩智FTA后,3000多名反对者又在汉城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受农民运动的影响,韩国政界、产业界和学术界都有很强的反自由化势力。韩国强大的反自由贸易势力不仅反对韩智FTA,而且反对韩日FTA和韩美FTA,反对韩国政府向日本和美国开放非农产品市场。2006年2月17日,韩国农业团体和电影界人士2000多人在首尔集会,强烈反对韩美FTA谈判。在6月5日韩美FTA第一次谈判开始之前,以韩国全国农民会总联盟为首的阻止韩美FTA泛国民运动本部又派遣由40多人的“远征游行队”到华盛顿举行示威抗议活动。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设计

第24 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原因和影响, 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世贸组织的由来与发展, 认识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3)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 认识其作用; 4)通过收集资料、阅读材料,解决问题,提高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收集和展示资料, 阅读教师提供材料, 让学生感受经济全球化,进而了解全球化趋势的原因和表现; 2)通过辩论活动, 辅之以相关的历史材料解析,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相结合, 理解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情感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利弊, 更好地理解我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与作用(突破方法:从认识福特汽车走向世界的历史通过讨论理解全球化的原因;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福特等国外汽车大举进入中国的原因了解世贸组织的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突破方法:学生收集全球化有关资料, 结合福特汽车与长安合作的事例,开展辩论赛,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显示:福特汽车图片。设问:在我们身边你还知道哪些国外品牌商品?堂 2、投影显示百事可乐、三星、大众、中国海尔等广告图片,设问:你认为当今世界 经济呈现什么趋势? 【讲授新课】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含义:教师展示几组图片,你还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 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宝马、奔驰轿车、泰国大米,(教师总结)除了贸易全球化外还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1、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背景)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贵金属货币需求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需求。 ②社会根源:欧洲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③商业危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④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⑤思想动力: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注入了精神动力。 (2)客观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②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四次远航) ①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欧洲→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向东探险 ②1497—1498年,葡萄牙达·伽马,欧洲→印度 ③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欧洲→美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④1519—1522年,葡萄牙麦哲伦,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欧洲殖民者开始对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③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④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专家解读世界经济新趋势

低碳经济:升华新一种文明 ——专家解读世界经济新趋势 低碳经济,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不经意间,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的话题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普通人以为,这个新鲜名词是转瞬即逝的时尚。而经济学家和能源专家却盘算着,如何加速推进低碳经济,让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谐共存。人类社会或由此进入永续发展的崭新阶段。 作为世界经济新趋势的低碳经济将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哪些变化,中国能否借此机遇展翅腾飞,而传统能源企业的位置又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任冯飞、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郭海涛等专家,他们将为我们揭开这一系列谜团。 1、机遇与挑战:中国的竞争力在此一搏 观点集萃: 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经济体都开始迈入低碳经济之路。低碳经济已不再停留于概念,而是进入到实施阶段。 低碳经济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不是想不想走的问题,而是怎么走的问题。 全球经济模式转型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预计这一轮金融危机过后,可能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爆炸期。 低碳经济将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 就像哈姆雷特那句话:“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如今,在世界经济领域,延续传统经济模式还是立志转型低碳经济也是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关乎着人类生存发展。

郭海涛认为,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加入低碳经济这一阵营。最明显的例子是奥巴马上任之后的美国。美国的转向,表明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经济体都开始迈向低碳经济之路。“从世界范围看,低碳经济不再是一个单薄的概念,已进入到实施阶段。” 郭海涛介绍,美国曾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拒绝履行发达国家应尽的减排义务。但奥巴马上任之后,美国迅速转向以新能源为发展目标,并提出一系列经济振兴计划。这些目标和计划的核心指向低碳经济,即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减少碳的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和气候变暖。 而欧洲早已开始研发低碳能源和技术。比如,低碳能源领域的风能和太阳能利用,低碳技术方面的碳捕捉、碳回收等等。日本则一直践行节能和环保战略。越来越多国家的探索,意味着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模式新趋势。 对此,姜克隽这样表示:“低碳经济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不是想不想走的问题,而是怎么走的问题。”他的观点代表了目前经济界和能源界的普遍看法。 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低碳经济的特质决定了它带给我们的冲击波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一些经济学家认定,低碳经济将人们带入生态文明阶段,这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本质性进化。 “现在,全球经济模式转型已进入到关键时期。预计这一轮金融危机过后,可能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爆炸期。它将成为危机过后下一轮经济的高增长产业。” 冯飞这样预测。 金融危机中,各个国家都在实行绿色复苏、低碳经济转型,并将其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实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同时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综合解决方案,这必将加快新能源产业化的步伐。冯飞认为,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有可能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进而促进全球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低碳产业和技术的转型速度将因此加快。 冯飞还预测,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过去和现在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而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这意味着传统能源企业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将发生变化。

18春西南大学0559《世界经济史》作业答案

1、苏联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是 1.优先发展服务业 2.优先发展商业 3.优先发展重工业 4.优先发展农业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 1.电气技术 2.生化科技 3.生物技术 4.机器大生产 3、下列属于地理大发现影响的是 1. B. 商业革命 2.文艺复兴 3.七年战争 4.宗教改革 4、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1.敲击石器 2.磨制石器 3.打制石器 4.青铜器 5、种姓制度盛行于以下哪个古代国家 1.古代印度 2.古代中国 3.古代希腊 4.古代罗马 6、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地区是: 1.北美地区 2.东南亚地区 3.中东地区 4.西欧地区 7、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是

1.孔多塞 2.斯宾塞 3.达尔文 4.斯宾格勒 8、美国垄断资本的表现形式 1.托拉斯帝国主义 2.殖民帝国主义 3.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4.高利贷帝国主义 9、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广泛推行的政策是 1. E. 重农政策 2.工业政策 3.重商政策 4.农奴政策 10、斯托雷平改革的基本思想是 1.推翻沙皇制 2.推动工业 3.发展手工业 4.摧毁村社 11、欧美工业化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支配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是 1. C. 劳动力输出 2.商品输出 3.资本输出 4.技术输出 12、近代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直接取决于 1. F. 文化影响 2.工业发展水平 3.政治制度 4.军事力量 13、英国工业革命中最早实现机械化的行业是 1.棉纺织业 2.服装业

3.造船业 4.炼钢业 14、以下哪一项为工业化推动的结果 1.城市化发展 2.经济危机出现 3.农业衰落 4.奴隶制度瓦解 15、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从哪里开始 1. A. 田园 2.城市 3.农耕世界 4.南部世界 16、以下哪个历史事件直接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三十年战争 2.新航路开辟 3.文艺复兴 4.宗教改革 17、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形式是 1. D. 工厂的兴起 2.货币地租 3.手工作坊的出现 4.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18、资本主义萌芽最初产生在 1.采矿业 2.建筑业 3.航运业 4.纺织业 19、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1.城市的兴起 2.商业的繁荣 3.机器的发明应用及工厂制的产生 4.政治民主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熟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评价极其问题 学生能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宗旨、意义,中国入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应用热点让学生学生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史出发认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树立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苏的“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采访历史课代表 晚上洗头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和香皂?——潘婷、舒肤佳 今天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和鞋子?——海南的揶苗校服和美国的耐克 用什么什么牌子的手机?——诺基亚 提问:通过采访,同学们从课代表的身上看到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回答: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思考】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以国际互联网作为载体的操作方式,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其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

量,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然后思考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冷战期间存在的两个所谓的平行的市场,随着冷战的结束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成为全球通行的机制,也促使经济全球化在冷战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致辞时说“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总之,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思考探究】 材料一:以波音公司为例,提出问题:波音公司的零部件在美国能否生产?波音公司为什么把某些零部件生产舍近求远放在国外进行? 材料二:博帕尔事件发生于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有限公司,设于博帕尔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当时有二千多名博帕尔贫民区居民即时丧命,后来更有两万人死于这次灾难,二十多世博帕尔居民因而永久残废,现时当地居民的患癌率及儿童夭折率,仍然因这些灾难远比其他印度城市为高。该事件被认为史上最严重

世界经济一体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地理与规划学院教本1002班王梦珂20102613676 摘要: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当今国际经济关系的主导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 化,其主要过程表现为贸易国家化和生产国际化[1]。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有关国家和 地区为使其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而共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我国顺应经济发展 潮流,积极参与到这种体制中。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一体化给我国提供了一个广阔 的发展平台,给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给各方面的发展带来 了不利影响。本文着重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政治文化教育应对措施 正文: 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世界经济一体化,简称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间在经济上的结合,在经济领域里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和共同调节,向结成区域性集团的方向发展,专指由国家政府出面组成的在经济领域里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国民经济联合发展并趋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有宏观意义和性质特征的国家集团[2]。世界经济一体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实际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若干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制定出一些规范各国行为的规章准则,采取一致的相互协调的行动,它反映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说明了经济活动的国际性,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所谓狭义的经济一体化,是指把若干个国家的经济结合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实体,组成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特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国家出面根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有一整套固定的国家机构,制定出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制度,并且要求参与国让渡一部分国家经济主权。 2 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对我国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下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2.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1我们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1990年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开始对中国的国力从新进行评判,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成长为世界的第二位或者第三位,从那时开始就有舆论谈“中国威胁论”[3]。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威胁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而中国又如何呢?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突飞猛进,但中国的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40位,是世界中等收入水平的40%,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这个水平之低代表我国发展水平还不够。我国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真正反映一个国家实力的高科技、高技术领域,我国的力量都相当薄弱。 2.1.2社会整体水平还不高 中共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如:失业问题、农业问题、财政为题等,中国社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另外,法制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一、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式 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松散到紧密、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形式:(1)特惠关税区(PreferentialTarifAreas),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和“非洲木材组织“;(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s),1994年由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结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便是典型的例子;(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s),如1948年建立的比荷卢关税同盟(BENELUX);(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s),如南方共同市场(SouthAmericanCommonMarket),简称“南共市”(MERCOSUR);(5)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如欧盟(EU)。经济一体化的理想形式将是完全经济一体化(FullEconomicInte-gration),但目前尚没有出现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发展概览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被世界广泛认知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欧盟(TheEuropeanUnion)、欧洲自由贸易协定(TheEuropeanFreeTradeAssociation,简称E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The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简称NAFFA)、南方共同市场(TheSouth—eraCommonMarket,简称MERCOSUR)、东南亚国家联盟(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简称ASEAN)自由贸易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判断题]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参考答案:正确 2:[多选题]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参考答案:AD 3:[多选题]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融合 C:冲撞 D:排斥 参考答案:AC 4:[多选题]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美洲 B:西亚 C:中南美洲 D:东亚和南亚

参考答案:BCD 6:[单选题] A:乡镇 B:部落 C:农村 D:城市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男女分工 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 D:动物的减少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锄头的发明 B:犁的发明 C:镰刀的发明 D:水车的发明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时代 参考答案:C 10:[判断题]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参考答案:错误

《世界经济“全球化”》教案

课题: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世界格局包括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本课主要讲述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后,由于各国都致力于加快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同时国际竞争也空前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只有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才能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二、课程标准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我和你>>。歌曲中唱到世界人民同住“地球村”。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那么大,为什么把它称作“村”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 教师: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的经济已经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初步感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章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师:讲故事:“一个英国前王妃和一个阿拉伯王子,坐着苏格兰司机开的德国制造的装有荷兰发动机的汽车,在英吉利隧道出了车祸,抢救她的是美国医生,用的是巴西药。”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趋势给各国带来机会,也提出挑战。它的存在使成员国之间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贸易壁垒。简单的来说,它的存在相当于给来自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相互发展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加强合作,建立共同的商品贸易市场和生产要素贸易市场或是两者兼备的综合性贸易市场,实现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并协调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相对区域外国家更加优惠的贸易、投资政策,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组织或国家集团。可以说各国经济间相互开放和融合的程度大大加深。但由于各国在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达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还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如何趋利避害、争取主动,是各国应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影响、发展中国家、贸易壁垒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 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57年,法国等西欧6国签署条约,1958年条约生效,宣布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正式成立,至今欧共体已有15个成员国。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是在原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扩大和延伸,自1994年1月1日开始生效实施。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即将过去的2005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展望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少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仍将突出,而且普遍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并不能得到纠正。这给今天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把第13届国际论坛主题定为“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我们今天的论坛,将具体讨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与调整的方向;全球经济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在理论与政策上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题目。重视和抓紧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涉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工作。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达80%左右。重视和抓紧这方面的研究,一是有助于正确处理与世界的经贸关系,正确应对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趋利避害,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二是有助于弄清世界各大国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项政策的实质和走向,正确认识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妥善处理中国与美国等各大国的关系,积极绸缪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所以说,对此跟踪研究,再难也应该做;而且,迫在眉睫。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甚至如白云苍狗,瞬息万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力量和因素互动、博弈,更使世界经济波诡云谲,变数丛生。正因如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看法分歧很大,甚至迥然相异。

尽管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前景的看法异彩纷呈,各种看法差别很大,但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乐观”、“悲观”两派。 乐观派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无异存在,但并不十分严重,无须“杞人忧天”。中美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因此世界经济不仅“失衡并增长着”,而且会逐渐走向更好的平衡。失衡是常态、动态,是有活力的表现;均衡是相对的短期现象。世界经济在历史上面临过几次大的失衡,经常与大的技术革命或者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有关。这类革命或者经济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纺织机的发明及美国的经济崛起曾经引起棉花、纺织品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但世界经济继续甚至得到显著发展,人类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还有学者认为,经济相对失衡帮助了全球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对均衡的必要条件。 悲观派认为,尽管现在世界经济处于一种不平衡中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在刀刃上的平衡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可能无法维持,美元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一旦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等高度依赖外需的这样一些东亚国家,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着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国家就会面临着外汇资产严重缩水等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事情可能是出口速度暴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等。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概率不高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决不能排除。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这种危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如果上述具有破坏性的“纠正”不会出现,如果不平衡中的平衡在表象上可以继续维持,那么,矛盾经过多年甚至不必再需要多年积累,终有总体爆发的那一天。那时的世界经济,所受到的冲击、遭到的破坏可能会更大。 我个人认为,我们研究世界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比如,既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失衡,也要研究世界经济失衡中的平衡;既要研究经济失衡这一表象,更要研究失衡表象下面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既要研究消极的失衡,又要研究积极的失衡;既要研究失衡的现状,更要研究失衡的可能趋势;既要研究世界各大国内部与各大国之

世界经济史论文摘要

《新世界的制度、要素禀赋和发展道路》论文摘要 Introduction 在欧洲人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新世界建立殖民地时,最有学识的观察者认为相对于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北美洲更有发展潜力。虽然制度性的人均收入评估没有在大多经济体内建立起来或者建立得很粗糙,但是据资料显示直到欧洲人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建立殖民地后几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领导地位才显现出来。1700年,墨西哥和北美英属殖民地在人均收入上相等,而巴巴多斯和古巴分别比美国高出50%和67%。美国虽然在1800年超过了拉美的大部分国家,但是仍落后于加勒比国家。而1790年的海地似乎是美洲人均收入量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与美洲其他地区的差距才逐渐拉开,1900年开始这一差距更是成比例的显现出来。 学者们在研究北美与美洲其他地区差距产生问题时经常注重制度的分析,也强调影响不同地区发展的其他因素如财产权的保护、社会腐败程度、金融部门结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社会资本量和人们更倾向于努力工作还是创业。但是对于制度的产生学者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宗主国的宗教和民族传统导致的。反对者认为这掩盖了具有同一民族传统地区的差异。 民族传统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事实上比预期的要弱。在殖民时期,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加勒比地区,而其内部虽然有多个殖民国家,但是差异并不大。英国制度的优越性通常通过美国和加拿大表现出来,但是英帝国内部的其它地区工业化也是很晚的,因此英国制度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西班牙属殖民地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于相同的民族传统内存在着经济上的差距,学者们在不否认民族传统的情况下,开始考虑初始条件和要素禀赋对制度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新的研究重点是,环境的不同究竟如何导致了不平等的程度以及这种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如何影响制度化的进程。新世界所有的经济体开始都占有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也有较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但是资源禀赋的其他方面并不相同,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他们的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力量就是不平等的。 From Factor Endowments to Inequality 欧洲人对美洲的探索只是他们在人烟稀少和缺乏防御的地区寻找经济机遇的大规模和长期的活动的一部分。欧洲人通过不定期的远征和建立永久性基地来索取赔款、探寻资源和其他利益。无论是从国家政府还是私人代理的角度来看,彻底的新生环境以及大量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洲际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动所引致的巨大的组织问题都促使了制度上的改进或创新。对于各殖民地相同的是劳动边际产出,这一点已经被历史上前所未有数量的从欧洲和非洲横穿太平洋前往美洲的不顾高交通成本的移民证明了。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有超过六百万到新世界的移民,其中超过60%的是不自主的非洲奴隶。由于奴隶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是竞争的,奴隶最终会流向那些它们产出最高等地区。占有和使用奴隶是没有严肃的民族和文化障碍的,而且奴隶在主要的欧洲的殖民地是受欢迎的。1580年前只有20%的移民是奴隶,而1700年到176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75%。奴隶的作用的突出和在向葡萄牙、法国、和尼德兰的移民中比例的增加以及英国在美洲殖民地的持续优势,反映了殖民地时期各殖民地向世界市场供给产品的专业化趋势。因为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生产获利多的的产品和大规模的奴隶种植园的建立,这些殖民地吸引了大量的奴隶的涌入。的确,有一些重要的殖民地没有非常的专业化,仅仅是西班牙在南北美大陆的殖民地(有一些关注银矿和其它矿的劳动力)、大西洋中部的新英格兰和英法在加拿大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很少依赖于奴隶的劳动力绝非巧合。 用大量奴隶进行专业化生产糖料和其他高产作物的经济拥有新世界的人均收入。最主要包括西印度群岛的国家,也包括南美的一些国家。他们在历史上就专业化生产这些作物,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