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总论

第一章传播学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是传播研究进入到成熟阶段,能够利用自己的学术范畴、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

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基础

(1)跨国经营要求信息更丰富

首先,本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2)报业、广播电视业形成独立产业

其次,上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加上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立的产业--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3)科学基础

再次,传播学的形成还必须有科学发展作其基础。到本世纪初人类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能力、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扩展。因此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2、传播学为什么诞生在美国?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1917年,威尔逊总统就下令成立了一个机构,即“公共信息委员会”专门负责美国的战时宣传。

一战结束后,英、法、德、美等国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研究一战中的宣传。较有影响的研究著作有英国坎珀尔·史图尔特的《克尔之家的秘密》、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参战各国有意识的普遍重视战时的宣传工作。美国于1942 年 6 月成立了军事情报局,监督国内宣传,并负责对国外的官方宣传同年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聘请了一些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专门研究部队为士兵精心制作的四部电影是否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士兵参战的士气。传播学的奠基人卡尔·霍夫兰成了该研究的负责人。两次世界大战中传播活动和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和平时期,美国政治家们在所有的媒介上展开攻势。1960 年竞争中获胜的约翰·肯尼迪被称为“电视总统”。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的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播学兴起于美国的社会背景。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3 、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

(1)新闻学为传播学提供了基本研究方向、方法和问题。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的区别

(2)社会学为传播学提供了研究范例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播学借用了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其中借鉴较多的有:孔德的集体有机体观念;斯宾塞的有机体及社会进化范例;滕尼斯的社会契约理论等。另一方面,传播学利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如早期传播研究中对舆论的研究、对宣传的分析、对股票行为的研究等。传播学所用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来自社会学。

(3)心理学为传播学提供了研究范例和实验法等。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播学借用了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有: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和模仿理论;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论范例;社会心理学中的知行不和谐范例;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范例等。另一方面,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4)“三论”为传播学提供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

1.发展轨迹

1922年,美国人李普曼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研究“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提出了著名的“两极传播”理论。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的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它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已基本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传播学研究经历的早、中、当代三个阶段

早期传播学研究

第一阶段:(1920--30 年代)重视传播效果,“枪弹论”盛行。

第二阶段:(1949--50 年代)各种传播模式纷纷建立,“有限效果论”出现。

中期传播学研究(1960--70年代)

传播学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不同派别的传播学涌现。

当代传播学研究(1980 年代以来)

在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欧洲传播学派以其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备受人们的关注,被称为“批判学派”,与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传播实践的美国传播学派对峙,人们称后者为“经验学派”。

欧洲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基地。批判学派之所以在欧洲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传播实践有很大的不同。60 年代前,欧洲各国基本照搬美国传播学思想、理论和方法。但是其中许多理论难以与欧洲自身的传播业相匹配。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基本上属私营企业,商业化程度高,受产业和利润规律支配。与此不同,欧洲的大众传播业大多是公营或公共,少部分私有,少部分国有,更强调其社会服务性。二是欧洲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传统不同于美国。可以说,欧洲古代哲学家就已经从哲学角度研究了传播现象。欧洲学者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等研究中的思辩研究和质化分析。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植根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是指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该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这一学派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是60 年代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及意识形态等进行批判。

批判学派的中的主要流派有:

(一)法兰克福学派(二)政治经济学派(三)意识形态学派(四)社会文化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台湾地区

朱谦固体样本研究

杨孝荣《传播统计学》

徐佳士《大众传播理论》

大陆地区

起步较晚。1980 年代初四大学术机构开始研究传播学;1984年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中文版出版;1995年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究会盛况空前。

发展走本土化研究和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传播学研究对象

传播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它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即传播学可以研究一切问题。这种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乃至泛化似的传播学研究至今都难有一个明确的研究范围和一套核心概念。这便使得传播学至今也没有建立起一个核心的理论框架。造成这一状况有其客观原因,即传播学是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概念、范畴、方法等与其他学科有相当的重叠之处,难以理清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

一、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已有认识

1.施拉姆观点:传播学研究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上共享信息的活动。

2.梅尔文德弗勒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应集中在社会与传播学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及传播效果上。

3.李彬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以大众传播为主。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简言之,就是要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对人类传播发生、发展的历史研究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重要的包括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时间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等。

2.人类传播的形态。

我们所说的传播形态是指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传播形态。同时在一个社会中,因社会所需功能的不同又存在着众多的传播形态。比如:传播四种形态的研究(即人们的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及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等研究。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所有人类传播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或静态的结构。从普遍意义上,对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深化研究,即深刻的研究传播活动的本体活动。

第四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1、拉斯韦尔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提出“5W”模式:

谁在传播?→控制分析

传播什么?→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

向谁传播?→对象分析

传播效果如何?→效果分析

2、卢因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

3、拉扎斯菲尔德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是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他是实地调查的创始人和两极传播理论的开创者。

4、霍夫兰卡尔·霍夫兰(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态度改变的研究。

5、施拉姆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人称“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以上介绍的5 位学者中,前4 位是传播学奠基人,第 5 位是传播学创立者。

第二章传播论

第一节

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1、传播的文字起源

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知新闻”。英语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原义为“分享”、“共有”。“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信息的流动。

2、传播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徐耀魁:“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他们从共享、互动关系、符号以及目的、影响、反应等诸多方面对传播下了定义。

本书作者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

1、概念

人的自我传播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人际传播是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2、分类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演进

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1、符号和信号时代

早期人类祖先可以使用的有声和无声的符号和信号十分有限,因而他们能够相互传播的信息的复杂程度也就十分有限,传播的速度也就十分缓慢。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早期人类的生理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早期人类的生理条件无法使他们说话,他们的唇、喉、舌等不具备发出人语的结构;二是早期人类的大脑

条件无法使他们进行复杂的思维,这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2、说话和语言时代

这个时代大约开始于9 万年到4万年前。这时克罗马农人已经开始说话了。距今35000年前语言也基本形成。

3、文字时代

人类学会将声音与其所指对象分离开,便产生了语言。之后人们又学会了将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也分离开,从而使它们更便于携带,这便产生了文字。

公元前4000 年,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公元1700年,居住在波斯湾以北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后来,出现了字母表音文字。公元前1200年左右,希腊发展出了人类第一套完整的字母文字系统,并且使之简化、标准化。大约在3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殷王朝出现了甲骨文。

由此可见,文字的出现正是在人们生产活动大量增加,需要沟通,同时又要将图画简化、规范化的情况下实现的。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意义的成就之一。它弥补了口头语言时空障碍的缺陷,具有规范、便携、长期保存的优点,所承载的信息也由简单、容易变得复杂、繁多。

4、印刷时代

印刷术产生前,人类社会的寻系是难以大规模复制的。因此,文字的使用是特定阶层的事情。这个特定阶层包括僧侣、权贵等,他们垄断文化。文化的扩展与传播、保存大大得益于造纸术和印刷术。

公元105 年,我国东汉宦官蔡伦用书皮、麻、鱼网等混合造纸,是当时最先进的造纸方法。中国的造纸术在八世纪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传入欧洲,十四世纪欧洲各国才普遍用纸。公元450 年,我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公元868年,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宋庆历年间(1041--1048 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公元1456 年,德国的谷腾堡摸索出金属活字印刷法,印刷了几百本《圣经》,这标志着人类规模印刷时代的开始。从16 世纪开始,印刷机的速度大幅度提高,可以印出成千上万册书籍。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欧洲,报纸开始出现。十六、十七世纪西欧出现了新闻小册子和经常出版的印刷报纸。1609 年德国的《报纸与新闻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为周报,每周一张。到十九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纽约出现了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媒--便士报。这种报纸商业色彩突出,追求利润,降低成本,因而价格便宜(一个便士),广大普通市民可以购买。这是"快速印刷技术和报纸的基本概念相结合,形成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

5、大众传播时代

19 世纪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曙光,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是从本世纪初,电影、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开始的。

资本主义借15世纪以来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于19世纪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众化报业形成、教育普及、科学进步,导致传播史上新时代--电子时代的萌生。

1840年美国人S·摩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1876 年美国人A·G·贝尔发明了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G·马可尼完成了无线电实验;1906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节目实验播出;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台KDKA在美国的匹兹堡正式开播。1936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标志着新媒介的诞生和媒介结构的重组;1962 年美国发射了“电星1 号”卫星;70 年代后期,有线电视迅速普及。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6、网络传播时代

所谓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这是社会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众多方面的冲击。社会形态将愈加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业成为主体,劳动市场等随之变化;由网络而来的法律问题大量增加;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带来了影响。

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通过上述对传播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传播在以下方面呈现出的特征及规律。

(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一种传播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德国著名传播学者K·梅尔腾指出两者的对应关系。

传播类型与社会类型

传播同样是在经济形态的制约下发展的,同样传播又在为经济形态的进化推波助澜。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

第一节

信息

一、信息及其实质

1、几种对信息的界定

(一)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度量,因此,将信息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二)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三)信息作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四)信息表现了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的分布。

(五)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

(六)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2、传播学所指的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二、信息的特征和功能

1、客观性和普遍性

2、表达性

3、流动性

第二节

符号的界定和性质

一、界定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表达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二、属性

1、指代性

符号的指代性是指符号是指出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简言之,符号与它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须联系。符号只是指称和代表某个事物。

2、社会公用性

符号包括符号形式和符号意义两个方面。符号形式是指人们感官可以感知到的部分,如文字的字体、语言、图像等,符号意义是指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和概念。

3、符号的发展性

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符号是发展的。一方面,人们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符号,以适应日益丰富的生产及生活实践。这些新的符号一旦进入社会传播领域,就会成为心得中介或象征物而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人们旧有的符号也在不断的被改造和淘汰。有的保持原有符号形式,但赋予新生的意义;有的包含了原有的意义,却更换了新的符号形式。

第四章传播类型论

第一节

人的内向交流

发生人体内的信息交流。

一、内向交流的形式:

正常形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

异常形式:入睡状态、做梦、催眠、沉思、醉酒、毒品、高峰体验。

二、内向交流的核心——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心理管理信息管理时间管理

第二节

线形传播过程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建立在信息交流基础上的。

二、人际传播的基础——自我表露

三、人际传播的目的

社会认知自我认知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定义和要素

由各种相互以来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制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过程、信息、网络、相互依赖、环境

二、方向和形式

1、方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

2、形式:正规形式、非正规形式

三、改进传播、改善管理

第三节

系统传播过程

一、定义与特征

1、大众传播

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2、特征:职业传播者

讯息大量、快速、连续不断复制机械媒介受众反馈前馈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传播信息

2、监督社会

3、教育大众

4、提供娱乐

第五章传播过程论

第一节

传播过程

一、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

1960年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从理论上系统的提出了传播过程观点,他认为: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3)传播过程的本质就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二、传播模式

1、模式概念

所谓的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2、模式功能

(1)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3)启发功能(4)预测功能

第二节

线形传播过程

一、线形传播过程模式

1、拉斯韦尔过程模式(1948)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者)(效果)

2、申农——韦弗模式(1949)

二、线形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将传播过程视为一条直线、单向的过程。

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

第三节

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54)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1957)

它是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中最为完善的一种(图见书P176)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将传播过程视为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

系统传播过程

梅尔文·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据德弗勒1970 年著作绘制)

这个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这个模式由以下要素组成:

受众分为不同层次:

政府及管理机构、民间社团: 政治、法律力量;

金融、商业机构:经济力量;

媒介制作和分发组织:均为私人公司支撑这个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这个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是自由市场原则支配下的大众传播体系。

第六章传播者论

第一节

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

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

在集权社会中,这种传播制度也大为盛行,特权阶级对传播媒介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中国古代的焚书坑儒、文字狱和民国时期几位名记者之遭暗杀皆在集权主义传播制度之下。

西方在中世纪时的黑暗、上个世纪法西斯的强化控制等,尤以戈培尔控制舆论为甚。

2、资本主义传播制度

1)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

理论基础:17、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

核心:自由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

主要观点:“观点的公开市场”,“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

最后确立:在法国、美国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

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完全实现。

2)社会责任传播制度

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传播界为追逐利润抛弃了社会责任。

理论基础:近代思想革命打破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世界观。

产生年代:1940 年代

主要观点:一定的民主应伴随一定的责任,新闻事业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

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由主义传播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而后起的社会责任传播制度也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社会责任理论及期望建筑于其上的传播体制还是未能完全被实践接受。因为,在垄断竞争、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传播业无法摆脱追逐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基本观点:新闻起源于劳动实践,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等。

基本原则:党的领导,正面宣传为主、真实性、党性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传播制度

二、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

1、要维护社会制度,为巩固和发展该社会制度服务。

传播媒介及其制度受到所处社会的制度的制约,因此,不论其方式、具体目的、效果等如何,传播制度首先是要效力于社会及其根本制度的。

就拿自由主义盛行的美国传播制度为例。美国传播制度与服务的社会制度是方向一致的。它就是要维护美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可以从美国传播业所传播的讯息中包含的价值观中看出。美国社会学家分析了大量的美国传播业报道的新闻,从中归纳出了包含于其中的“永久性”价值观:

1)美国至上。即认为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优于世界上任何国家。

2)民主制度优越。即认为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具有活力,能自我纠正缺点错误,比专制独裁制度优越。

3)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赞誉冒险、创新的企业精神。

4)鼓吹个人主义,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天赋权利。声言个人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鼓励个人奋斗,吹捧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成功的个人。

5)维护社会秩序。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民主政治的秩序,对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的后果着力渲染。

6)维护国家领导。即表明对作为制度象征的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支持。

美国传播业者正式根据上述价值观年来衡量新闻事件,选取和制作新闻,即把关的。事实上,它的审查及其制度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卫道士。

2、传播制度影响其他社会制度,需协调互动。

3、传播制度的不适应将影响根本制度的稳定。

第二节

传播者与把关

一、把关人与把关

1、概念: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把关就是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的过程。

2、为什么要进行把关

1)信息的差异性

2)传播者传播目的的差异性

3)受众的差异性

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

传播者把关行为必然受所处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制约。我国传播者的行为(把关)也是要在符合我国政治要求的情况下进行。

在任何性质和形态的社会中,这一影响因素都是把关人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

2、经济因素

这是指把关人把关时所必须估计的由信息而带来的经济压力。把关人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最终将影响到他及其所在的媒介组织的经济目标的实现。

3、社会、文化因素

这包括两层含义,即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

把关人在进行把关的时候,是否以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社会价值标准体系为标准,对传播效果,乃至社会发展都影响重大,把关人在过滤、加工新现象、新事物的新信息时,与社会文化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4、信息自身的因素。

即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5、组织的自身的因素。

传播组织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把关中必然本传播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

6、受众因素。

传播的目的,也可以说把关的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

7、技术因素。

技术条件、技巧水平与要求等也直接影响着传播者的把关,特别是把关过程中的制作信息、传播讯息环节。

8、传播者个人因素。

传播者个人因素中有三项因素对把关的影响较大:

首先是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其次是个人的个性特征,包括其个性、创造力、经验、能力等等;

第三是个人的传播方式,包括个人编码方式与水平、个人的传播能力等等。

第七章受众论

第一节

受众

一、受众的界定与类型

1、受众定义:即受传者、或称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2、受众特点:多、杂、散、匿

大众传播受众数量巨大,许多大型媒介的受众要用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亿来计算。

大众传播受众由不同民族、国家、阶级、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大众传播中一个复杂的子系统。

大众传播受众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职业、有着不同动机,互不相识、互不联系,是无组织的群体。

大众传播受众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传者可以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却无法了解单个受众的具体情况及愿望、要求。

第二节

受众的选择行为

传播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受众有选择的接触一种媒介,且往往只选择那些能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东西。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一般加强自己已有的观点,而不是改变其信念。

受众的选择行为体现在自由的选择使用何种媒介及接受何种信息上。

一、选择性注意

指认识结构、社会类型和有意义的社会联系所产生的,与这些因素有关的媒介内容注意力的方式。从媒介选择上来讲,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如知识分子一般选择印刷媒介,教育程度偏低者多选择电子媒介;从传播内容上来讲,受众一般选择能够支持其信念和价值观念的信息,以减轻认知上的不和谐;从传播的形式上来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选择取向。

二、选择性理解

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

在受众注意到的信息中,只有一部分才被进行深层认识、思考和处理。

三、选择性记忆

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受众在选择性的接受和理解之后,能够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量大大小于前者。

第三节

受众研究与受众理论

一、受众研究

二、受众理论

第八章传播效果论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一、早期认识

1、枪弹论

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上盛行于本世纪20——40年代

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

40 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2、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也可以叫做“最低效果法则”,这一说法由纽约大学教授霍普·克拉伯首先提出,石碓早期“大众传媒威力论”的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授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二、现当代认识

1、适度效果论

1)使用与满足理论

该理论出现于本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赛弗林和坦卡特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一书中认为该理论包括信息寻求(创新与扩散)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等一系列研究。

卡茨于1974 年提出了一个“使用与满足”模式

2)创新与扩散理论

也叫采用扩散理论,是由埃弗雷特·罗杰斯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议程设置

该理论最先由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

1958年,诺顿·朗最早提出了“议程设定”假说,认为报纸决定了“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及“大多数人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最新《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 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 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②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 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②战后大 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 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 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 念。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④从 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①媒介制度。 ②媒介机构(机构关系)。 ③媒介内容(功能关系)。 ④媒介活动(角色关系)。 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 社会学、心理学、“三论”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利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②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1922 李普曼《舆论学》 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 1948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

如何将PDF转换成WORD PDF转WORD

如何把PDF转换成WORD 先了解一下: PDF文档到底是什么? PDF是出版和图形领域的软件厂商Adobe制定的电子文档格式标准。Adobe为之提供了免费的文档浏览器--Adobe Acrobat Reader以及相应的编辑软件--Adobe Acrobat,后者可以对PDF文档中页面的组织、链接进行编辑,对文档进行批注等等。而Adobe的另外一款软件--Illustrator则可以从各个细致入微处修整PDF文件。与普通格式的电子文档(如纯文本、超文本、RTF格式以及Word文档等)相比,PDF文档具有能够完善保持版面样式、跨平台等优越性,所以国外许多组织机构在发放无需再次编辑的文件时通常选择使用PDF格式。在我国,许多电子书籍也开始采用PDF格式。 创建PDF文件的典型方法并不是使用Illustrator等软件来编辑,而是先用普通的文字处理和桌面排版软件如Word、WordPerfect和PageMaker等编排好文档,然后通过Adobe的PDF Distiller或者PDF Writer等仿打印机引擎制作PDF文件。另外也有一些PDF文档是直接使用Adobe Acrobat配合扫描仪将原书稿扫描制作完成的,虽然该软件配有支持对多种西方文字进行光学字符识别(OCR)的插件,但是为了保证文字的可靠性,多数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PDF文件没有进行字符识别。 如何把PDF文档转换成Word文档 一款非常好的Pdf向Doc格式转换的工具,ScanSoft PDF Converter for Microsoft Word v1.0。它是由ScanSoft公司同微软共同组队开发了一个全新的Office 2003 插件。该插件可以帮助你通过Word直接将Pdf文档转换为Word文档,并且完全保留原来的格式和版面设计。 这个名为 ScanSoft PDF Converter for Microsoft Word 的插件是首先捕获Pdf文档中的信息,分离文字同图片,表格和卷,再将其统一到Word格式。现在你可以重新利用早先你从网络上下载或Email中收到的Pdf文件中的信息,而无需添加任何其他软件。 ScanSoft PDF Converter for Microsoft 已经非常紧密的同Office 2003整合在一起了,有两种方式可以将Pdf格式转换成Doc文件。 第一种方式,在Microsoft Word 2003中你可以直接通过“文件”—>“打开”来打开Pdf文件。ScanSoft PDF Converter for Microsoft Word插件会自动弹出了,经过转换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Doc文件。 第二种方式,ScanSoft公司也已经开发了基于此的Smart Tag(Office 2003中重要的功能元件)能够轻松的通过右键来将PDF文件转换成为 Microsoft Word 文件。 =========================== PDF文件中的文字存在两种可能性: 其一,可能是以计算机字符代码的形式被包裹在文件中; 其二,也可能只是一个页面图像中的像素组成的线条,没有字符代码信息。很明显,只有第

教育学考研小学教育专硕备考分析完整版

教育学考研小学教育专 硕备考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教育学考研——小学教育(专硕)备考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简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语、数、英)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比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等等,也可以从事学习管理师、教育咨询师等,尤其在北京,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很好。下面我为大家分析一些重点院校小学教育的招生情况,希望给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重点院校备考信息】 一、小学教育专硕重点院校近两年招生情况 (一)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992小学教育综合) 参考书目: 特殊说明:(2016年及其之前北师大专硕没有招收小学教育,2017年第一年招生没有给出参考书目) 2017年北师专硕增加招收小学教育专业,人数30人,没有给出参考书目,考察的是992小学教育综合。 (二)南师大小学教育(825小学课程与教学) 2017年参考书目: 825小学课程与教学: 《小学教学论》,刘树仁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复试:参考书目?无 2016年参考书目: 833小学课程与教学: 《小学教学论》,刘树仁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复试:参考书目?无 南师小教,2017年招生人数增加了6人,代码有所变动,由之前的833变为825,但是都是考察的是小学课程与教学,参考书目没有变化,同学们可以放心备考。需要强调指出的是:2017年南师小教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报考,与2016年不同的地方。 (三)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889小学课程与教学) 2017年参考书目: 889小学课程与教学:

小学教育学(黄济)

第一部分 有关说明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课程标准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可以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识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而“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的说明 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 200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的《小学教育学》。 三、自学方法指导 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地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核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 3、本课程考试试卷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或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 第二部分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产生与发展 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1、《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传播学研究方法》, 陈燕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 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6、《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7、《传播学通论》, 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8、《人类传播理论》,约翰·斯坦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大众传播概论》, 斯坦利·J·巴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5、《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1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8、《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 20、《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21、《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2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9、《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30、《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31、《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35、《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框架研究 2.双重偶然性 3.人际传播 4.互文性 5.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2.比较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如何。 3.什么是传播制度?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2.试论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试述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框架研究 答:社会学家E.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闻框架”(news frame)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2.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产生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人际传播 答: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是两个人及两个人以上,不在组织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六章

第六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过程观 结构观 二、传播模式: 用模式来表述传播的结构和运动过程。 模式: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课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 传播模式的分类: 1,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3,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依赖模式、沉默的螺旋…… 4,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 5,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 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表明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 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陷: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 (二)申农—韦弗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与同事韦弗提出通信的数学原理 五个正功能: 一个负功能: 讯息发出的信号所接收信号讯息 二、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静态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观照下的传播过程 1948,维纳,《控制论》 控制论基本思想: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成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原意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德弗勒模式最重要的贡献:反馈机制的增加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由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1954) 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兼具编码、译码、释码功能。 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坏。 编码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 译码:将符号还原成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该模式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且选择经若干阶段进行,说明了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和多重把关性。 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认为传播过程是循环的、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忽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过程均关注于传播过程系统的内部微观要素与环节。 系统论观点: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赖利夫妇模式 二、系统过程传播模式 (一)马莱茨克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提出 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二)梅尔文·德弗勒模式(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投票等政治程序 保护 提供商品、服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支撑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这个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是自由市场原则支配下的大众传播体系。 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五章

第五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I、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达摩祖师:面壁思过 河南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7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了9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遗址犹存。 大江歌罢掉头东, 遂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主我 I 客我 Me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

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主要著作: 当代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1932 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 1934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Movements of Thought in the 19th Century. 1936 行动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 1938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 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自我传播的主要特性 自我传播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以下三点: ①隐蔽性,这种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身,常常不要求、不希望与其他人共享。 ②内动性,自我传播即人的自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这一切的传播活动都是发生在由自己开拓的内心世界的“小天地”里。 ③短途性,传播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总是从甲流到乙,并从乙流动到甲,而自我传播就是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达到主我和客我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瞬息之间就完成了一个自我的传播过程。 自我传播的形式: 1,感觉和知觉 2,记忆 3,思维 4,想象 5,情绪和感情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理解自我传播: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II、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

介绍几款word和PDF互相转换的软件

介绍几款word和PDF互相转换的软件,轻松办公 今天向大家介绍几款word和PDF互相转换的软件,由于许多人在使用不同的办公软件,在传输和交流文档以及打印文档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在进行这些活动之前,建议把你所要使用的文档转换为PDF文档,以保证在他人电脑上可以无障碍的打开,和避免打印时所出现的字体变更,格式变更等问题。虽然pdf的交互性很好,但是却不便于编辑,所以你要编辑pdf文档的话,建议把pdf文档转换为office文档。所以,今天向大家介绍几款这方面的软件。 一,首推adobe acrobat x 10 Adobe acrobat x 10是adobe公司最新推出的PDF创建、编辑和查看软件,功能强大,相比上一版的acrobat 9提高了许多,首先从打开文档的速度上来说,个人觉得比上一般快许多,打开一般的文档比adobe reader快一倍多,和foxit reader相比来说,速度差不多。界面上,编辑的按钮主要集中在了右侧,上方按钮较少,这样方便编辑。从功能上来说,增加了保存为word,excel和图片等格式,支持保存为word 2003和2007,excel2003和2007,图片可以保存为jpg,TIFF等格式,并且把菜单集中到word和excel中,在word和excel 中你可以把word和excel文档输出成为PDF格式,如果你是office 2010的用户,你可以使用backstage就是文件背景视图中的save as来把word和excel文档保存成为PDF文档。 从界面上看,现在还没有官方的中文版本,只有英文等版本供大家使用,对于不懂英文的朋友来说,就有一些困难了,个人还是期待中文版早点推出,方便亿万中国用户。当然adobe 晚推出或者不推出有些软件的中文版,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盗版太猖獗了,所以大家有条件的话,还是要支持正版,终究老用盗版也不好,做软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员,所以取得一定的报酬也是对的。 在转换速度上来说,从PDF转换成word和excel的速度非常快。从质量上来看,转换出来的文档的格式都没有变,和原word文档一样,我现在使用的结果是,会丢掉word里原先插好的目录标题文字,这个主要用来作自动目录的,还有有些下划线会稍微变化一下,有部分图片的一小部分会发生变化,其他的都很好。在这一点上,比其他的转换软件好许多。 从word,excel转换到PDF的速度和质量也很好,但个人觉得没有用office2010直接保存成pdf的速度和质量好,也不如doPDF的转换速度。但是好的地方在于和office的高度集成,还有转换文档的平滑性,同时还可以随意创建和编辑pdf文档。这个版本还强化了社交和分享的功能,你可以方便的添加评论和与他人分享文档。 从体积上来看,许多人都觉得体积大,现在的安装包体积有400多M,相对于foixt要打30多倍,但是呢,其功能比较全一些,对不同种类和不同语言的pdf文档支持好许多。Adobe acrobat和foxit,就相当于microsoft office和金山的wps一样的。Office虽然臃肿体积大,但是它对office文档的支持和兼容性最好了。wps体积小,功能也很多,对于一般办公已经足够应付了,但是你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较大的或者某些office文档用wps不能打开,但是用microsoft office就可以打开。所以还是推荐大家使用这个体积大的adobe acrobat x 10。 官方网站试用链接(需要有adobe账号): verycd程序下载安装地址: 二,Nitro PDF Professional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七章.r

第七章 传播者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 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 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与传播的四种体制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梅尔文·德弗勒 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 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 3、社会责任传播体制 4、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体制 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 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 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 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 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虽说不一定为政府所有,但一定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 2、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 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 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密尔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依靠法庭 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 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 弊端: ①大众传播媒介不受政府控制,但是受到资本控制。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 ②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娱乐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3、社会责任(自我约束式) 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 思想源泉:报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实践,媒介自律守则

张乐天第二版版教育学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育成适合社会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人的发展:指人的身心全面、协调、积极变化的趋势,是个体持续的、规律性的、前进上升的变化过程。 生物起源论:其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和冲动,动物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教育。 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体质结构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特征,其中脑的机能特征尤为重要。 教育目的:是社会所要早就的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素质教育:从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长远目标出发,以提高受教育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教 育。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类学校的教育系统。 简答题 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与精神实质是什么?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2.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三个面向的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2.坚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3.坚持社会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2.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条件有哪些? 一:人具有可育性和对教育的需要性 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四:优化教育资源 五:主动协调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影响

如何将pdf转为word

怎麼把pdf轉成word 有以下兩個方法, 1、實現工具:Office 2003中自帶的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 應用情景:目前國外很多軟體的支援資訊都使用PDF方式進行發佈,如果沒有Adobe Reader,無法查看其內容,如果沒有相關的編輯軟體又無法編輯PDF 檔。轉換為DOC格式則可以實現編輯功能。儘管有些軟體也可以完成PDF轉換為DOC的工作,但很多都不支持中文,我們利用Office 2003中的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元件來實現這一要求最為方便。 使用方法: 第一步:首先使用Adobe Reader打開待轉換的PDF檔,接下來選擇“檔→列印”功能表,在打開的“列印”設置視窗中將“印表機”欄中的“名稱”設置為“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e Writer”,確認後將該PDF檔輸出為MDI格式的虛擬列印檔。 編輯提示:如果你在“名稱”設置的下拉清單中沒有找到“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e Writer”項,那證明你在安裝Office 2003的時候沒有安裝該元件,請使用Office 2003安裝光碟中的“添加/刪除元件”更新安裝該元件。 第二步:運行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並利用它來打開剛才保存的MDI檔,選擇“工具→將文本發送到Word”功能表,並在彈出的視窗中勾選“在輸出時保持圖片版式不變”,確認後系統提示“必須在執行此操作前重新運行OCR。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不管它,確認即可。 1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 二、教育心理学部分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 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部分 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 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在完成这些教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翻阅其他书目的知识以扩展知识面和扩大知识储备。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同化 2.最近发展区 3.心理理论 4.心理年龄特征 5.同一性 二、选择题 1.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小学生正面临()心理危机。 A. 信任对怀疑 B.勤奋对自卑 C.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D.亲密对孤独 2.“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论”是谁创立的?() A. 维果茨基 B. 皮亚杰 C. 斯金纳 D. 马斯洛 3.“如果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出身及种族是什么。”这个论断说明了()。 A.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D.自我决定论 4.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形成了守恒概念 B.自我中心 C.能够进行的逻辑推理 D.具有简单的反射活动 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临床法 B.测验法 C.产品分析法 D.实验法 7.自我同一性理论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安斯沃斯 D.埃里克森 三、简答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3.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 四、论述 1.简述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简述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 几个3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捉迷藏。其中的一个孩子将自己的头蒙在被子中,而整个身子都露在外面。但是,他相信自己藏得非常好,小伙伴是不可能看到他的,因为他自己看不到他们。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用什么理论或观点可以解释孩子的这种想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化: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心理理论: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4.心理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就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

电大《教育学》(第二版 柳海民主编)案例分析题目及参考答案

电大《教育学》(第二版柳海民主编)案例分析 案例1: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有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问题: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 参考要点: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P.77-78 案例2: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怎样看待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谈该项改革。 参考要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P.206 案例3: 下面一个事例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眼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问题: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如果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 参考要点:上述老师之所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还没树立起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理念,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独角戏”,在教学时要满足学生情感、认知和升学的需求,让学生具有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才是有效益、有效果的教学。反言之,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辛苦,也不管学生不愿学还是学不会,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

【传播学概论】

SJQU-QR-JW-026(A0) 【传播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30302】 课程学分:【2】 面向专业:【传播学】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专业核心课◎】 开课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使用教材: 教材【《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参考书目【《传播学概论》,胡正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娱乐至死》,波兹曼著,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著,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课程网站网址: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2513819048.html,:8443/webapps/bb-group-mgmt-LEARN/execute/groupInventoryLis t?course_id=_14346_1&mode=cpview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它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本课程系统讲授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运用。 本科共计32课时,均为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传播技巧,明确传播与信息、传播与符号的关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今后在实践中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创新能力。 三、选课建议 本课程适合传播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