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3.小青龙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九味羌活汤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5.加味香苏散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畅,头痛口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甘石汤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浮而数者。

4.升麻葛根汤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恶寒减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①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5.加减葳蕤汤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1.大承气汤①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②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2.大黄牡丹汤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疲,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3.大陷胸汤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曼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

2.2温下

1.温脾汤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大黄附子汤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2.3.润下

1.麻子仁丸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济川煎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2.4 逐水

1.十枣汤①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②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2.舟车丸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

2.5 攻补兼施

1.黄龙汤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焦黑,脉虚。

2.新加黄龙汤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焦黑燥裂。

3.增液承气汤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三、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①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②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2.蒿芩清胆汤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3.达原饮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3.2 调和肝脾

1.四逆散①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②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2.逍遥散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3.痛泻要方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3.3调和肠胃

1.白虎汤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寒,脉洪大有力。

2.竹叶石膏汤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4.2清营凉血

1.清营汤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喜闭,口渴/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2.犀角地黄汤①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②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舌红绛,脉数。

③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4.3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凉膈散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滑数。

3.普济消毒饮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4.清瘟败毒饮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5.仙方活命饮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黄,脉数有力。

6.五味消毒饮初起局部红肿热痛/发热恶寒;各种疔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舌红,苔黄,脉数。

7.四妙勇安汤热毒炽盛,症见患肢黯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4.4清脏腑热

1.牛蒡解肌汤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面风热,兼有表热证;外痈局部红肿痛,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浮数,苔白/黄。

2.导赤散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1.龙胆泻肝汤①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②阴肿,阴痒,筋痿,阴寒,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4.左金丸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5.苇茎汤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6.泻白散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7.清胃散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8.玉女煎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9.芍药汤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10.白头翁汤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5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2.清骨散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3.当归六黄汤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五、祛暑剂

5.1祛暑解表 1.新加香薷饮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5.2祛暑清热 1.清络饮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5.3祛暑利湿 1.六一散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2.桂苓甘露散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

5.4祛暑益气 1.清暑益气汤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六、温里剂

6.1温中祛寒

1.理中丸①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沉迟无力。

②便血、吐血、衄血、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③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2.小建中汤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3.大建中汤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4.吴茱萸汤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迟。

6.2回阳救逆

1.四逆汤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2.回阳救逆汤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6.3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细而欲绝。

2.阳和汤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不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细

3.黄芩桂枝五物汤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七、表里双解剂

7.1解表攻里

1.大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心下痞硬,大便不解/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2.防风通圣散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隐疹等。

7.2解表清里

1.葛根黄芩黄连汤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满汗出,舌红苔黄,脉数/促。

2.石膏汤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1.四君子汤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2.参苓白术散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3.完带汤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晄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濡弱

4.补中益气汤①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5.玉屏风散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6.生脉散①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②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8.2补血

1.四物汤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细涩。

2.归脾汤①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②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3.当归补血汤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8.3气血双补

1.内补黄芪汤溃处作痛,倦怠懒言,神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退,脉细弱,舌淡苔薄。

2.炙甘草汤①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3.泰山磐石散胎动不安/屡有堕胎宿患,面色淡泊,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无力/沉弱。

8.4补阴

1.六味地黄丸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及小儿囟门不合,

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2.左归丸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3.一贯煎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4.虎潜丸腰膝酸软,筋骨酸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

5.大补阴丸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6.补肺阿胶汤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痰中带血,脉浮细数,舌红少苔。

8.5 补阳

1.肾气丸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2.右归丸年老/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8.6 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1.朱砂安神丸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怔忡,惊悸,甚则欲吐不果,胸中自觉懊恼,舌红,脉细数。

2.珍珠母丸神志不宁,入夜少寐,时而惊悸,头目眩晕,脉细弦。

3.磁朱丸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亦治癫痫。

9.2滋养安神

1.天王补心丹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2.酸枣仁汤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3.甘麦大枣汤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苔少。

十、开窍剂

10.1 凉开

1.安宫牛黄丸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红/绛,脉数有力。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2.紫雪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弦数;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3.至宝丹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绛苔黄垢腻,脉滑数。亦治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10.2温开

1.苏合香丸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亦治心腹卒痛,甚则昏厥,属寒凝气滞者。

2.紫金锭脘腹胀闷疼痛,呕吐泄泻,小儿痰厥。外敷治疗疔疮疖肿。

十一、固涩剂

11.1固表止汗

1.牡蛎散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11.2敛肺止咳

1.九仙散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汗出,痰少而黏,脉虚数。

11.3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2.四神丸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11.4涩精止遗

1.金锁固精丸遗精滑泄,神疲乏力,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2.桑螵蛸散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或遗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3.缩泉丸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小腹怕冷,舌淡,脉沉弱。

11.5固崩止带

1.固冲汤猝然血崩/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质稀,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

十二、理气剂

12.1行气

1越鞠丸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2.瓜蒌薤白白酒汤胸部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紧。

3.枳实薤白桂枝汤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数。

4..半夏厚朴汤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白滑,脉弦缓/弦滑。

5.厚朴温中汤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

6.枳实消痞丸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

7.金铃子散胸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或痛经,或疝气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8.天台乌药散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9.暖肝煎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10.橘核丸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

11.2 降气

1.苏子降气汤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白腻,脉弦滑。

2.定喘汤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3.旋复代赭汤胃脘痞闷/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滑。

4.橘皮竹茹汤呃逆/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十三、理血剂

13.1活血祛淤

1.血府逐淤汤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

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弦紧

2.桃核承气汤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3.补阳还五汤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4.失笑散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5.温经汤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沥不畅,或月经超前/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

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6.生化汤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7.桂枝茯苓丸妇人素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

8.活络效灵丹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等。

9.复元活血汤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10.大黄蛰虫丸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

13.2止血

1.十灰散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2.咳血方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3.小蓟饮子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4.槐花散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晦暗,舌红苔黄脉数。

5.黄土汤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6.胶艾汤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1.川芎茶调散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2.大秦艽汤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弦细。

3.牵正散口眼?斜,或面积抽动,舌淡红,苔白。

4.消风散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黄,脉浮数。

5.小活络丹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身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脉沉弦/涩。

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13.2平熄内风

1.羚角钩藤汤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以及肝热风阳上逆,头晕胀痛,耳鸣心悸,面红如醉,或手足躁扰,甚则瘛瘲,舌红,脉弦数。

2.镇肝熄风汤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行?斜;

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

3.天麻钩藤饮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4.大定风珠手足瘛瘲,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5.阿胶鸡子黄汤筋脉拘急,手足瘛瘲,类似风动,或头目眩晕,舌绛苔少,脉细数者。

十四、治燥剂

14.1轻宣外燥

1.杏苏散恶寒无汗,头胃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2.桑杏汤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3.清燥救肺汤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14.2滋阴润燥

1.养阴清肺汤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并逐渐扩展,病变甚速,咽喉肿痛,初起/发热/不发热,鼻干唇燥,/咳/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细数。

2.琼玉膏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等。

3.麦门冬汤①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②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4.百合固金汤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5.增液汤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沉而无力。

6.玉液汤气不布津,肾虚胃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1.平胃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2.藿香正气散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15.2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滑数有力。

2.八正散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三仁汤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4.甘露消毒丹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厚腻/干黄,脉濡数/滑数。

5.连朴饮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15.3利水渗湿

1.五苓散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浮数。

2.猪苓汤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眠,或建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3.防己黄芪汤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4.五皮散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15.4温化寒痰

1.苓桂术甘汤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沉紧

2.真武汤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3.实脾散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15.5祛湿化浊

1.萆解分清散小便频数,浑浊不清,自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15.6祛风胜湿

1.羌活胜湿汤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2.独活寄生汤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1.二陈汤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腻,脉滑。

2.温胆汤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16.2清热化痰

1.清气化痰丸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小陷胸汤心下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6.3润燥化痰

1.贝母瓜蒌散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16.4温化寒痰

1.三子养亲汤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16.5化痰熄风

1.半夏白术天麻汤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2.止嗽散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十七、消食剂

17.1消食化滞

1.保和丸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2.枳实导滞丸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17.2健脾消食

1.枳术丸脘腹痞满,不思饮食。

2.健脾丸食少难消,玩麸皮门,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3.木香槟榔丸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4.葛花解醒汤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十八、驱虫剂

1.乌梅丸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2.肥儿丸面黄体瘦,肚腹胀痛,发热口臭,大便稀溏等证。

十九、痈疡剂

1.犀黄丸乳癌、横痃、瘰疬、流注、肺痈、小肠痈等证。

2.透脓散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或痠胀热痛。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

中医方剂学 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 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 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 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 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 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 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 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 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 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 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 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 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 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 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 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 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组成:白术(土炒)三两,白芍(酒炒)四两,陈皮(炒)半两,防风一两,或煎或丸,久泻加升麻。陈皮理气补脾,防、芍泻木益土。吴鹤皋曰∶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减,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这个方的主治证候的病机,是属于肝旺脾虚。逍遥散是肝郁脾虚。它是一种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所以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一种恶性循环。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那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缓减,就可以减轻。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

了。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调肝脾这一节三个类型,四逆散是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逍遥散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虽然是调的,调补,有这种调补作用。所以过去秦伯未说逍遥散,大家认为它是疏肝那个作用,疏肝是逍遥散基本作用,认为是错的。逍遥散很重要对肝来讲,还是个调肝。因为疏肝、健脾、养血是逍遥散基本的功用。针对的肝郁、脾虚、血虚,而作为肝来讲呢,体阴用阳,所以它的疏泄、藏血两方面对于逍遥散来讲,既有肝气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虚。所以它这个调肝,不是光疏肝。这个作为痛泻要方是肝旺脾虚。肝旺脾虚,就是说这个也是肝脾不和,也是一种虚实夹杂的。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那这是体现了虚的方面。那必须补脾柔肝,补脾增加脾运化功能;柔肝是使肝不旺,这样祛湿止泻。 痛泻要方,这个方是Ⅱ类方。白术是君药,用来健脾祛湿。芍药看作臣药,所以白术、芍药这个结构,也是一种调整肝脾功能。健脾燥湿基础上,柔肝调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陈皮可以理气化湿。这个方里边,特殊一点的就是防风。防风的运用可以把它看作它佐药为主的,那防风运用以散外风为主。而在宋以前,用防风,治疗内证治得很多。防风在张仲景时代用,《金匮要略》里用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1、???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 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汤1-3,散0.5 -1)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 夷: 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 白: 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 风) 桑 叶: 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 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 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综考研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就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得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得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就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得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基本技能。评价得标准就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得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得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得中医内科学与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得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得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得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得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三个层次得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得药性功用,方剂得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得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得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得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得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阐释有关得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临床与医学研究中常见得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中医诊断学约13% 中药学约13% 方剂学约13% 中医内科学约28% 针灸学约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105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Ⅳ考察内容

【推荐】《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胆草(酒炒)、栀子(酒炒)、黄芩(酒炒)、生地(酒炒)、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生用)。龙胆、柴 胡泻肝胆之火,黄芩、栀子泻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归、地养血补肝,甘草缓中益胃,不令苦寒过于泄下也。 这个方是常用方,Ⅰ类方。这个方适应面很宽, 内科用,妇科用,五官科用,皮肤科用,非常宽了。内科里面涉及到很多系统,所以是一种充分体现异病同治的一张常用方。 从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证候的分 析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有 的可以三焦湿热下注。一个实火,一个湿热,把握这个主治,就是上 中下了。首先这个实火是肝经有火,有热才化火的。那肝经自身有热,可以反应胁肋灼痛,可以有胁肋灼痛,可以有急躁易怒,胁肋灼痛, 急躁易怒,整体上可以舌红、苔黄、脉数有这个特点,肝火可以脉弦数。这是一个从把握肝经有热基本特点,当然化火上炎,可以头痛、 目赤,升发太过。肝的升发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升发的、升举清 阳升发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使下部肝藏之血、肾藏之精,肾精肝血上 输头部,靠肝的升发。升发太过,头痛、目赤,头部气血逆乱。肝气

升发太过,胆热随之上犯可以口苦,少阳经脉循耳可以耳聋,耳鸣, 甚至耳肿这一类,我们像有中耳炎,这些很多,也可以用龙胆泻肝的。那这是一组肝经实火,肝经有热化火循经上炎,这组表现,上部的。 那作为三焦湿热,肝胆湿热下注反映出阴肿、阴痒、阴汗,肝经经脉 络阴器、走少腹,所以出现一组阴肿、 阴痒、阴汗、筋痿这类的表现,但是都有湿热的特征。 偏重于湿热下注, 出现苔黄腻、脉濡数、滑数,根据湿热的一个程度了;妇科带下黄臭、粘稠,那是妇科方面的;泌尿科方面小便淋浊,那就是湿热下注常见的。所以根据这三个部分, 龙胆泻肝汤主治由三个部分构成,一个肝胆自身有热,急躁易怒,胁 肋灼痛,最基本的,结合舌象、脉象这类。一部分循经上炎,化火循 经上炎;一部分是三焦湿热下注,产生各种症状,涉及面非常广。这 就是龙胆泻肝汤的证候分析,从它这个证候的病机分析来说,就两大问题,一个是肝火上炎,那要苦降,要降火;一个湿热下注,要清利 下焦湿热,要清泻上炎之肝火,两者结合。 这个方从用药来讲,它是几方面兼顾的。用龙胆草本身是苦寒的,苦寒擅长于清肝胆的实火,降火,苦降啊,降肝胆实火;又擅于清下 焦湿热,归经主要归肝胆。在清肝胆实火方面,苦寒程度很重,说它 是凉肝猛降。那就清肝胆实火方面那它比黄芩这些利害多了,凉肝猛降。清下焦湿热,有清利湿热利水的作用,一味药物身兼两个方面的 作用,说它两善其功,所以作君药。当然要注意,这个药中医对它认 为的副作用过于苦寒容易伤胃。这个使用当中一般来讲没有脾胃症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汇总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 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 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做好应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复习的目标明确,复习过程中才能积极地调动大脑的潜力,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时间的浪费减到最少。在复习开始之前应当先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结合个人的实际和相关的条件,明确此次复习备考的目标。 1全面把握考试大纲的要求 考试大纲是复习备考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熟悉和掌握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复习内容的基本步骤。考试大纲详细规定了各科目考查的内容、重点和要求,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重点与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的内容和重点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内容详略不同,或者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常常和中医综合考试大纲有出入。平时任课教师不讲、一般考试不考的内容,大纲却常常作为考点或重点内容要求。因此,无论你是应届生、往届生或在职拟攻读研究生的人员,在开始复习之前,都有必要仔细地阅读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考试大纲对专业内容的要求和明确复习范围。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复习到一定阶段常常出现越复习越不知道复习什么,也不知道复习了有用没用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因此丧失了参加考试的信心。 2认真分析复习的重点 了解和把握大纲要求是开始复习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考生还应当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每个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对某些内容总是有的方面记得清楚,而另一些方面则较为模糊的情况。通过对大纲的学习,对照自己对各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仔细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细致地将自己掌握的不牢固的课程、章节、知识点等总结出来,这些内容就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发现复习重点,那就是模拟题训练。在做题过程中常常出错的地方一般就是自己的弱点,在复习时就应当作为重点来对待。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发现的重点往往比较分散,可以作为对前一种方法的补充,在复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对复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查时使用。 3适应考试的方式和环境 虽然大多数考生都已“身经百战”,应考经验较为丰富。但中医综合考试不同于一般的结业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时间长达三个小时,题量多达180个,涉及的课程有六门之多,考查的知识点多达数百个。考试时间长、题量大、考查内容知识点多,考试的方式和题型全部为客观性的选择题。这样长时间、大强度的考试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都是没有经历过的,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考生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进行心理调整,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使自己的身心较好地适应严酷的考试环境。 (二)借鉴往年考生复习备考经验 今年中医综合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是除增加针灸学和设立分专业试题外,大部分考试内容、考试的方式、题型等没有变化,因此,借鉴往年考生的复习备考经验还是很有帮助的。往届考生经过了考研全过程的锻炼,对复习备考的过程往往有比较成熟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3.小青龙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九味羌活汤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5.加味香苏散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畅,头痛口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甘石汤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浮而数者。 4.升麻葛根汤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恶寒减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①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5.加减葳蕤汤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加丹皮、栀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

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逍遥散病机和证候分析,总体上讲,是肝郁血虚脾弱证。这个血虚跟脾有关,脾运化障碍。这个脾的运化又和肝的疏泄有关。肝疏泄又要决定于肝脏的生理特点,阴阳平衡体阴用阳,血虚之后也影响到疏泄。血虚之后,它阴阳互根,疏泄藏血,藏血不足疏泄无力。反过来,疏泄可以虚性亢奋,肝旺。肝气郁结,就可以气机不利,胁痛。肝郁之后,清阳不升,可以造成头痛目眩。或者肝郁化热,也能出现

2017 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一、A 型题(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 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 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 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 C 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 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气能摄津 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 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7.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 D 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 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 D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 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 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 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 D A 气陷 B 亡阳 C 气逆 D 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 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D.风热犯肺证 15.症见纳呆,脘腹坠胀,大便溏稀,神疲乏力,证属 C A 胃气虚 B 脾气虚 C 脾虚气陷 D 脾阳虚 16.症见神疲乏力,肌衄,舌淡,证属 D A 气滞血瘀 B 气虚血瘀 C 气血两虚 D 气不摄血 17.下列选项中,属太阴病证辨证依据的是 D A 四肢厥冷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六味地黄丸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滋阴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五心烦热,咽干颧红。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Ⅰ类方,应该看作基础方,是滋补肝肾阴虚的一个基础方。从它的主治来讲,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肾精不足的基本表现。由于它肾精内含元阴、元阳。它阴的成分不足以后,叫它阴虚而不叫精亏,是由于它有虚热内扰,由于它突出反映在一种肾精不足,又反映在一种阴不制阳产生虚热,虚热内扰证。一般肾精不足,譬如腰膝酸软,头部眩晕、耳鸣耳聋,脚跟疼,牙齿松动。像这不仅仅是阴虚有,精亏一样有。小儿囟门迟闭,这反映出一种五迟证。肾精不足,加上虚热内扰,就是典型的肝肾阴虚证,它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骨蒸潮热。这里讲骨蒸潮热,程度不重的。骨蒸潮热,如果热很高,比较高了,现代临床上譬如有时

候这种虚热,三十八度五以上,有出现这个,往往要考虑火旺,火为热之极。特别是伴随有明显的盗汗,规律性的持续盗汗,这是有这个火旺了。一般盗汗较轻,骨蒸潮热热度不高的,这个都属于虚热内扰,虚热扰乱精室,可以遗精、滑精。肾精不足可以肾虚牙痛。一般虚热可以,当然虚火上炎那个牙痛,伴随着可以牙龈溃烂,甚至灼伤肺络出血这个都可能。阴虚的消渴,涉及到肾阴不足,在此基础上,也涉及到中焦的阴伤。这个舌红少苔,脉细数,是肾阴虚,以及阴虚火旺共有的,普遍有的。所以六味地黄丸是个基础方,针对的基础病机,这个基础病机可以两部分组成来体会。一部分是一种肾的,肾精不足,基础物质不足,加上虚热内扰证,阴不制阳的虚热内扰证,基本就肾阴不足证。如果虚火突出,或者虚热较旺,有上炎之势,那就叫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的主治证候的分析,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是一种肝肾阴虚的基础的见症,也就是肾精不足,再加上阴不制阳的虚热内扰这两部分构成。这个方是个基础方。 它从配伍来看,有两队药。第一组,以补为主的药,君药熟地,熟地能够滋补肾阴,又能养肝血,体现肝肾同治,也针对了肝肾同源,称它能填精补髓,不仅是滋肾阴补肝血,能够填肾精,这是熟地作为君药。君药在方中用量一般最大。臣药,山茱萸和山药,这个山茱萸、山药分别用来补肝补脾。这个方说起来它三补,肾、肝、脾兼顾,实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方剂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与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 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与中安神—-—温胆汤 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与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与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归脾汤(共9处) 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 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 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 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 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 中医综合的复习,开始是面对茫茫书海手足无措,渐渐有了经验,时间却已经不多。因此希望把我复习的经验写出来,虽然我考的也不是很好,经验也未必实用,但毕竟是过来人语,希望能对诸位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一、看真题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要说中医综合的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真题。今年考试时我发现起码有一半的考题都似曾相识,可惜当时不注重背答案,做起来还是很茫然。因此诸位学弟学妹要注意了,咱们中医综合的考试重题率是很高的,或者即使不是原题重现,考的知识点还是差不多的。因此那种希望从头到尾把课本看的很熟,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这种方法,当然不是不对,但是太累了,效率不高。你在这一科上花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对别的科造成影响。 做真题就相当于有老师在给你划重点。因为咱们复习,课本往那一摞,觉得好多啊,但其实他要命题,基本上还是有限的那几个地方。因为一是这些地方重要,二是这些地方好命题。因此先把真题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试就有底了。 怎么做真题呢?首先弄一本口碑好的真题,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真题答案错误百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我没法给出建议哪一本比较好,因为今年我所做的,以及我同学做的、从网上下的真题,错误都挺多。勉强说来240分的真题部分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它的预测题错误很多。 真题有错误不要紧,因为最终你还是要通过这个真题去找书上的知识点、去掌握它。从这个意义上讲,买一本错误百出的真题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督促你积极对照课本找答案,所以不必在真题质量上太过纠结。不仅要掌握这个知识点本身,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相类似的知识点。比如中基某一年考到五行配属五脏的问题,问肝为什么属木。看到这个题,就应该想到把心脾肺肾都看了。结果过了两年脾和肾也考了。这就是相类似的知识点。又比如考某舌象是什么病,下面四个选项。做题时不仅要把正确选项记住,还要掌握其他三个选项中的病,各自的舌象是什么。 如此一来,照这种方法做真题,凡是真题上涉及的知识,都能掌握了,就很厉害了,因为这个信息量已经很大了。 尤其是有的同学一看真题,其中涉及到经典(主要是内经)的原文,觉得很恐怖,怎么考研的范围这么广啊,内经原文都考。但一年一年看下来,发现考来考去就那么几句。最经典的例子: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等等五句2、是故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等等五句3、太阳之脉,其终者……等等六句。考过n多n多次。今年考了个“久行伤筋”,保不齐明年就考“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这些都是可以联想到的。所以把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君臣佐使和以法统方的关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君臣佐使和以法统方的关系 以法统方是指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以法统方全面内容包括以法释方,以法类方,以法遣方这些方面。所以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结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是个原则问题。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式,它是为了落实治法,保障疗效所采取的手段。要临证看病的时候,首先我的治法正确不正确,那就是说病机,我辨证当中捕捉病机正确不正确,这是第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辨证立法正确了,那我有没有运用比较熟练的配伍技巧?药物之间的配伍,配伍有那么多作用,考虑了没有。第三个,怎么样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这种基本结构?这三个方面如果把握好了,用方才能够恰到好处,保证疗效。 从君臣佐使这个基本结构来看,这个组成一个方剂就像是一支军队,这个实际上是受古代哲学道家思想分化出来的兵家的影响,所以中医学过去很多医家说用药如用兵。君臣佐使的这个结构相当于一支有组织的军队,像君药,那它就相当于主帅、元帅了,那这个元帅左右总要有协助的,相当于臣药,分别协助它打正面部队的,或者打重要的侧面部队的。像佐药它包含了意思里头有,比如说佐助药,就相当于地方部队或者地方游击队这类的。那或者这个佐制药,那一支军

队里有从事军法工作的,纪律工作的。反佐药,它有要在外面要做策反工作的,也就是古代兵法上的反奸计这一类。那调和药就相当于作统战工作的,整个就是调和整个方子,遇寒缓其寒,遇热缓其热,调和诸药。引经报使,相当于是军队里面的工兵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带路的,作向导的。所以这个整个我们后面还有些方这个设计上就相当于一支军队,主次分明,各方面照顾到,所以这样君臣佐使这种结构才能保证了这种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这样充分发挥这个疗效。 我们所讲方剂变化是指的,你在确定了病因病机、选择了方剂以后,对它进行变化,这种变化不应该变成另组新方,这个概念要搞清的。老中医叫斢(tiao)手,斢手就是变化,守方和变化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那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第一个,它是由于这个我们中医学整个指导思想来的,整体观,整体观的意思就是说你在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情况下,要照顾到复杂联系,不同的地域环境对人体影响的联系,不同的季节气候,时间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这对(方的)影响,按你这张方来说它是照顾到,再具体的方它要照顾到这病机的一些共性。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它有它的个性,所以必须在辨证论治把握这共性基础上,你仍然要落实到它的个性。张仲景强调“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谓“知犯何逆,随证治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

二.收涩药 敛肺涩肠:五味子、乌梅、椿皮、可子、五倍子、罂粟壳 敛汗:五味子、五倍子、浮小麦、麻黄根、山茱萸 敛肺涩肠生津:五味子、乌梅 补肾涩精止遗:五味子、莲子、山茱萸、芡实、覆盆子、桑螵蛸 固精缩尿:桑螵蛸、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倍子、莲子、山茱萸 涩肠止泻:五味子、乌梅、椿皮、赤石脂、可子、肉豆蔻、石榴皮、罂粟壳、金樱子、五倍子 收湿敛疮:乌贼骨、赤石脂、五倍子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化痰止咳平喘药 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善治湿痰:半夏、南星、陈皮、茯苓 善治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苏子 善治风痰:南星、白附子 善治热痰:贝母、瓜蒌、竹沥、竹茹、天竺黄、马兜铃、枇杷叶、 前胡、桑白皮、海哈壳、海浮石 善治顽痰:南星、礞石 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白芥子 善治燥痰:川贝、瓜蒌仁 降气化痰:旋复花、白前、前胡、莱菔子、苏子、白芥子 既止咳平喘,又润肠通便:苏子、杏仁、桃仁、瓜蒌仁 既泻肺平喘,又利水消肿:桑白皮、葶苈子

消痰软坚、利水:昆布、海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哈壳、海浮石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平肝息风药 四.平肝息风药: 既平肝又息风:牡蛎、羚羊角、钩藤、天麻 既平肝又清肝:石决明、珍珠母、罗布麻、羚羊角、钩藤既平肝潜阳,又清肝明目: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 既平肝又明目: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既平肝又疏肝:刺蒺藜 既清肝又息风:钩藤、羚羊角、地龙 既息风又祛风:天麻、僵蚕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全蝎、蜈蚣 息风、通络:全蝎、蜈蚣、天麻、地龙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安神药 五、安神药: 清心(除烦)安神:朱砂、黄连、连翘、淡竹叶、栀子、木通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龙骨、牡蛎 纳气平喘:沉香、磁石、补骨脂 宁心安神:石菖蒲、远志、茯苓 既安神、又活血:琥珀、合欢皮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补益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