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研究新突破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研究新突破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研究新突破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研究新突破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研究新突破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活菌益生素Probiotic)—绿色无抗养殖的源头,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生产的高科技活菌微生制剂,是全国首创的一种安全、稳定且高效的动物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本草倍利康、猪康肽、保禽肽、强肾增蛋肽),长期使用能够,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提高成活率,减少疾病发生和死亡淘汰率,减少抗生素使用,节约药费,并能显著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养殖环境,有效地保障畜禽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提高养殖效益。彻底解决了传统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经过加工、保管、运输等环节,有益菌失去活性、质量不稳定、效果不确切的弊端。

凡是使用“本草倍利康”的客户,公司都免费提供乳酸菌发酵罐,等于把发酵车间搬到了养殖场,保证了中药发酵制剂的稳定性、活菌含量和有效性。彻底颠覆了传统益生素在烘干、包装、储运、库存期间大量活菌死亡、活性降低、效果不确切的弊端。实验证明传统益生素产品,干燥、包装后30天检测,乳酸菌活菌含量几乎为0,哈尔滨中科的中药发酵活菌制剂乳酸菌活菌含量低于10亿,比传统的益生素类产品有效性成倍提高,传统益生素1-2周见效,中科产品保证1天见效。

菌种组成:◆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活性益生菌总数≥10x108cfu/克。

活性乳酸菌中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功效:

1、促进畜禽、幼雏健康发育,预防黄、白痢疾和腹泻等疾病,增强仔猪抵抗断奶应激能力,显著降低死亡率,促进弱僵仔猪恢复正常生长;禽大肠杆菌病、肠毒综合症、腺胃炎、肌胃炎、鸭浆膜炎、鸭肝等效果显著。

2、提高饲料效率,促进畜禽生长,增加蛋鸡产蛋率,增强蛋壳硬度,改善畜禽产品的品质;

3、增强畜禽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减少抗生素用量,降低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中的抗生素残留;

4、改善抗生素治疗后的胃肠道菌群失衡问题,迅速恢复胃肠动力;

5、减少排粪量,消除臭味,改善饲养环境,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

6、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的活性益生菌群随着动物的排泄物排放至土壤中继续繁殖,改善土壤有益菌菌群,进一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动物粪便的再利用价值。

7、本产品还具有清热去火、开胃消食、防病促长的功效。

活性乳酸菌的性能优势,来自乳酸菌专业公司:哈尔滨中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菌种保藏中心。菌株性能卓越,所有菌株都经过严格筛选、纯化及鉴定,菌株活性高,具有优异的耐胃酸、耐胆碱性能和肠道内壁定植能力,经多种菌株科学配伍,不同菌株之间协同作用效率高。同时哈尔滨中科以其国际先进的检验设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饲用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在动物养殖领域,抗生素类促生长饲料添加剂的弊端日益突出,逐渐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安全。世界各国已经采取措施禁用或限用饲用抗生素,饲用抗生素的淡出已是大势所趋。以活性乳酸菌为主的微生物活菌制剂具备与饲用抗生素相似的促生长功效,但与饲用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却完全不同:饲用抗生素毫无选择地抑制微生物(无论有益菌还是有害菌),造成动物肠道菌群失衡;而微生态活菌制剂则通过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竞争性抑制病原菌,进而激发动物免疫功能。因此微生态活菌制剂具有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抗药性和不污染环境且成本低的优势,是饲用抗生素的理想替代者。

一、活菌微生物制剂在动物养殖中扮演的角色,活菌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养殖中起最关键作用的是乳酸菌,其次是枯草芽孢杆菌。①主角:乳酸菌乳酸菌在下消化道起作用,一方面分泌产生乳酸、过氧化氢、抑菌素,抑制病原菌的滋生,达到防治疾病的功效;另一方面,乳酸菌在肠道内壁定植,促进小肠绒毛生长,增加肠壁内表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乳酸菌还能够激活动物机体免疫器官,提高免疫力。②配角: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主要在上消化道萌发,一方面分泌消化酶,协助消化饲料;另一方面作为好氧菌,持续耗氧,为下消化道的乳酸菌等厌氧菌创造良好的厌氧环境,间接增强乳酸菌促生长功效的发挥。

二、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技术优势

①活性乳酸菌在饲用益生菌中起最关键最直接的作用,所以首先考量乳酸菌。乳酸菌是动物肠道自身具有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益生菌,然而其种群数量常常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减少。因此可以通过外援补充乳酸菌,以维护动物肠道内乳酸菌占优势的菌群平衡。

②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本身不是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但由于它具有分泌消化酶和持续耗氧为乳酸菌生存创造厌氧环境的特点,因此常常作为乳酸菌的辅助菌种。

③益生元寡糖类益生元,这类物质不能被动物机体吸收,但可作为益生菌的营养物质,促进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生长繁殖,提高饲用益生菌的效价。

④乳酸菌经发酵培养后除去菌体后的发酵液,内含乳酸菌分泌的丰富代谢产物,如乳酸、抑菌素等,具有优良的抑制、杀灭有害菌的能力。

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黑龙江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的高科技公司,在微生物工业领域拥有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研发实力,研发出优质的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本草倍利康”“力菌多”等产品,投入到动物养殖领域后,已经取得巨大反响,并被“吉林德大”“秦皇岛正大”“黑龙江正大”等大型养殖企业认可,以其效果好、见效快、无药残、无耐药、省药费、增效益的优势广为应用。中科希望与养殖企业合作,以科技手段为养殖业创造更高价值。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 5 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摘要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是影响畜产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饲料添加剂是引起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和开发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添加剂,发展绿色畜牧业已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对中草药添加剂、益生素和复合酶作为绿色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特点、功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应用前景加以综述,以期为业界人士在研究、开发、应用绿色饲料添加剂产品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饲料添加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益生素;复合酶 中图分类号s8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241-02 researchprogessandpracticalstatusofgreenfeedadditives wang ying 1wan ling-li 2 * (1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62; 2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feed additives can result in harmful substances exceeding the standard in animal products,which affect the quality safe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afety and green feed additives substituting for the antibiotics,and developingof green animal husbandry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current animal husbandry.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1999年5月18日国务院第17次常务会议通过,1999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66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提高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促进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饲料,是指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供动物食用的饲料,包括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 ??? 本条例所称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饮料添加剂的品种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 第三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饲料、饲料添加剂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饲料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工作。 ??? ??? 第二章审定与进口管理 ??? 第四条国家鼓励研究、创制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 ??? 新研制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在投入生产前,研制者、生产者(以下简称申请人)必须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检测和饲喂试验结果,对该新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审;评审合格的,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并予以公布。 ??? 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由养殖、饲料加工、动物营养、毒理、药理、代谢、卫生、化工合成、生物技术、质量标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 第五条申请人提出饲料、饲料添加剂新产品审定申请时,除应当提供新产品的样品外,还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 (一)该新产品的名称、主要成分和理化性质; ??? (二)该新产品的研制方法、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1、病原微生物检查的标本种类。 血液、脑脊液与其他无菌体液、尿液、呼吸道标本、粪便、泌尿生殖道标本、创伤、组织和脓肿标本。 2、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常见病原体。 定义: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通常医院感染相关症状或体征出现在患者入院48h之后。 细菌为最常见病原体,如G-b、MRSA、MRSCON、厌氧菌、真菌等正常菌群亦常引起医院感染 3、重要的耐药菌及耐药机理。 耐药菌:ESBLs、MRS 耐药机理: 1.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透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如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2.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如产生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失效 3.与抗生素结合靶位(亲和力)的改变,使抗生素的作用下降,如MRS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4.其他,如主动外排系统(泵出机制)等,如四环素耐药葡萄球菌 4、ESBL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主要由克雷伯菌属和大肠挨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 在体外试验中可使三代头孢和氨曲南抑菌圈缩小,但并不一定在耐药范围,加入克拉维酸可使其抑菌圈扩大 临床对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药物敏感 由质粒介导,往往由普通的β-内酰胺酶基因(TEM1,TEM2,SHV1)突变而来 临床意义:ESBLs阳性,表明该菌耐所有 -内酰胺酶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而不管体外药敏结果为耐药或敏感。 5、MRSA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应同时认为耐所有青霉素类,复合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亚胺硫霉素。 6、细菌耐药性检查的主要方法。 K-B法药敏试验 尿液及肾功能: 1、尿液理化检查的主要指标及临床意义。 pH(5.5~6.5):尿pH降低:酸中毒、高热、糖尿病、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尿pH增高:碱中毒、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 比重(1.015~1.025):肾脏稀释-浓缩功能。比重增高: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比重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尿崩症。 尿蛋白(<0.12g/24h):蛋白尿(>0.12g/24h):主要见于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中毒性损伤、高血压、DM、SLE。 尿微量清蛋白(<30 mg/24h):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肾小球疾病、狼仓性肾炎、小管间质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 尿葡萄糖测定(-):血糖增高性疾病:DM、内分泌功能亢进: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急状态(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血糖不增高性疾病(肾性糖尿):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妊娠。 酮体测定(-):酮体血症(血中KET↑性疾病)。 尿胆红素测定(-):阻塞性黄疸:胆囊癌;肝原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病毒性性肝炎。 尿胆原测定(-/弱阳性):增高: 溶血性黄疸、肝源性黄疸;下降:阻塞性黄疸。 硝酸盐(-):阳性:尿路感染。 RBC(0~3/HP): >3/HP :Rbc尿。肾性Rbc尿(肾性血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非肾性Rbc尿(非肾性血尿):泌尿道肿瘤,如肾、膀胱肿瘤;泌尿道结石,如肾结石。尿路感染。 WBC(0~3/HP或0~5/HP):中性粒细胞增多:尿路感染、肾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轻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淋巴细胞增多:肾移植排斥反应、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单核细胞增多:急性间质性肾炎;浆细胞增多:多发型骨髓瘤(肾病型). 2、肾小球性蛋白尿与肾小管性蛋白尿的鉴别。

新型饲料添加剂报告

新型饲料添加剂:低聚果糖GF13 低聚果糖GF13(Burdock oligosaccharide,BOS,分子式 GF13)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功能性低聚果糖,属于菊糖(Inulin)家族;其分子结构、分子量以及功能明确,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聚合度(DP)均一、最具生物诱导活性、纯度最高(90%-99%)的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FOS)。(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DP小于8的低聚果糖具有诱导活性,而目前市场上的商品FOS 的聚合度一般在3-8)。产品本身以及生产过程无任何污染,是绿色天然的高科技生物制品。该产品技术领先,适用广泛,使用方便,物美价廉,在功能上完全可以替代壳寡糖(oligochitosan, chitooligosaccharace)。该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核心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经科技查新,该研究以及生产在国内属首创,在国际上居领先水平。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课题项目,课题负责人陈靠山教授是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经主持了三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项目。 果寡糖GF13是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除了具有普通更低聚糖(果寡糖)的全部功能外,还具有免疫诱导活性,具有益生素的功能,可部分替代抗生素。它在动物机体营养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作为肠道内有益寄生菌的营养基质,促进机体肠道内健康微生物菌相的形成。它在经历小肠时未被吸收,在大肠内被大多数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选择性发酵作为自身的能量和营养,有效的增殖双歧杆菌,而双歧杆菌产生的有机酸可抑制肠道内沙门氏菌等腐败菌的生长,改善肠道环境。 ②结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使病原菌不致于吸附到肠壁上;而果寡糖又有不被消化道内源酶分解的特点,可携带病原菌通过肠道,防止病原菌在肠道内繁殖。 ③调节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充当免疫刺激的辅助因子来发挥作用,提高机体对药物和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从而增加动物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能力,增强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性,有效而经济地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和产品品质。 ④抑制植酸与矿物质结合,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维持体内的矿物质平衡,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迄今为止在众多商品化的低聚糖中,只有果寡糖被美国FDA和日本厚生省等权威机构确认为安全有效的饲料添加剂。 果寡糖GF13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和饲料原料,最大的特点是高均一性、高生物活性和高纯度性,这样就决定了产品的高效性,使用户少投入多产出,见效快,特别是其具有益生素的活性,可部分替代抗生素,为饲养业和养殖业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产品性状] 褐色或浅咖啡色粉末,易溶。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2005年农业部令第53 号) 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治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

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育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

十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千变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现根据动物生产特点、饲料工业体系和中草药性能,将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如下分类。以提高和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为主, (1)免疫增强剂 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现已确定黄芪、刺五加、党参、商陆、马兜铃、甜瓜蒂、当归、淫羊藿、穿心莲、大蒜、茯苓、水牛角、猪苓等可作为免疫增强剂。 (2)激素样作用剂 能对机体起到激素类似的调节作用。现已发现香附子、当归、甘草、补骨脂、蛇床子等具雌激素样作用,淫羊藿、人参、虫草等具雄激素样作用,细辛、香附子、吴茱萸、高良姜、五味子等具肾上腺素样作用,水牛角、穿心莲、秦艽、雷公藤等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酸枣仁、枸杞子、大蒜等具胆碱样作用。具有缓和和防治应激综合征的功能。 (3)抗应激剂 如刺五加、人参、延胡索等可提高机体抵抗力,黄芪、党参等可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的肾上腺增生、胸腺萎缩以及阻止应激反应抵抗期、衰竭期出现的异常变化,起到抗应激的作用,柴胡、黄芩、鸭跖草、水牛角、地龙等具有抗热激原的作用。 (4)抗微生物剂 主要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增进机体健康。现已发现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等具广谱抗菌作用,射干、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抗病毒作用,苦参、土槿皮、白鲜皮等具抗真菌作用,土茯苓、青蒿、虎杖、黄柏等具抗螺旋体作用。 (5)驱虫剂 具有增强机体抗寄生虫侵害能力和驱除体内寄生虫的作用。如槟榔、贯众、使君子、百部、南瓜子、硫磺、乌梅等对绦虫、蛔虫、姜片虫、蛲虫等寄生虫有驱除作用。 (6)增食剂 具有理气消食、益脾健胃的功能,可改善饲料适口性,增进动物食欲,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以及动物产品质量。如建曲、麦芽、山楂、陈皮、青皮、枳实、苍术、茅香、鼠尾草、甜叶菊、五味子、马齿苋、松针、绿绒蒿等。 (7)促生殖剂 具有促进动物卵子生成和排出,提高繁殖率的作用。如淫羊藿、水牛角、沙苑蒺藜等。

饲料添加剂分类和目前应用现状分析

饲料添加剂分类和目前应用现状分析 姜晓林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08级动科3班,20080074) 摘要随着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发展,饲料添加剂的种类日益繁多,应用也十分广泛,为了方便科学研究、生产和管理,本文从营养学角度概述了饲料添加剂的一般分类,并且对我国饲料添加剂的现状进行综述,分析饲料添加剂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指出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饲料添加剂分类应用现状 The basal Sort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Feed Additives Jiang Xiaol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Major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lass 3,Grade 2008,20080074) Abstract :As feed additi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eed additives kinds increasingly numerous, applications are very broad.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rom nutrition summarizes the general classification feed additives, and feed additives in China was summarized, the analysis of feed additives industry at presen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ncret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eed additives industry. Key words : feed additive ,Application status 饲料添加剂是一类为了满足动物某种特殊需要,采用多种不同方法添加于饲料内某些少量或微量的营养性或非营养性物质。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饲料及其他相关工业也快速发展,拉动了我国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氨基酸、维生素、酶制剂、矿物质微量元素、调味剂、防霉剂等完整的现代饲料添加剂生产体系, 成为重要的精细化工领域之一,我国饲料工业市场潜力巨大,预示着我国饲料添加剂良好的发展前景。1.饲料添加剂的分类 1.1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1.1.1氨基酸:L-赖氨酸盐酸盐;DL-羟基蛋氨酸;DL-羟基蛋氨酸钙;N-羟甲基蛋氨酸;L-色氨酸;L-苏氨酸 1.1.2微生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A乙酸酯;维生素A棕榈酸酯;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E乙酸酯;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甲萘醌);二甲基嘧啶醇亚硫酸甲萘醌;维生素B1(盐酸硫胺);维生素B1(硝酸硫胺);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烟酰胺;D-泛酸钙;DL-泛酸钙;叶酸;维生素B12(氰钴胺);维生素C(L-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钙;L-抗坏血酸-2-磷酸酯;D-生物素;氯化胆碱;L-肉碱盐酸盐;肌醇 1.1.3矿物质:硫酸亚铁、乳酸亚铁、碳酸亚铁、氯化亚铁、氧化亚铁、富马酸亚铁、柠檬酸亚铁;碘化钾;碘酸钙、碳酸钙、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磷酸一氢钙;硫酯钴、氯化钴、碳酸钴;硫酸铜、氧化铜;硫酸锰、氧化锰;硫酸锌、氧化锌、碳酸锌;亚硒酸钠、硒酸钠、磷酸二氢钠;硫酸镁、氧化镁、碳酸镁; 1.1.4非蛋白氮:尿素;硫酸铵;液氨;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缩二脲;异丁叉二脲;磷酸脲;羟甲基脲 1.2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是指具有增强动物机体免疫能力、调节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发生、促进机体康复的功能性饲料成分,它为动物的健康生长,畜产品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一般列为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有机微元素和卵黄抗体等一系列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其在促进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动物等健康水平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以上这类以调节消化道营养生理和微生态为主要目的添加剂,大部分属于功能性饲料添加剂。许多功能性因子逐渐被科技工作者开发和应用,已有一些产品在畜牧业中得以应用并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1、药物残留的危害 随着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兽药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生长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乏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养殖户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畜牧业中滥用兽药和超标使用兽药,特别是在畜禽产品价高的时候,不少养殖户不管饲料是否需要,也不管畜禽品种与生理时期,认为添加的品种越多越好,其结果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出现减产,甚至中毒现象,更严重的是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抗菌药物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人长期与低浓度药物接触,导致人体内耐药性菌株的增加。如今不论是动物体内,还是在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这是药物残留对人体危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导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发生、急性中毒、过敏反应、促性早熟等。 受此影响,我国在加入WTO后,我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畜产品出口困难重重,多少出口产品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遭到封杀退货,它已成为制约我国动物产品出口的瓶颈。鉴于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 险分级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附件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的研究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的研究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菌群调节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指被添加在饲料中的益生素。 各国微生态学家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益生素是含活菌和(或)死菌,包括其组分和产物的细菌制品,经口或经由其它粘膜途径投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或者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作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重大成果之一,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将导致畜禽、水产、种植业、环境保护和医学等领域的根本变革。国际上把它誉为“拯救地球的技术”。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一种“绿色”添加剂,对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防病治病,改善饲料适口性和转化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该技术的最大功绩在于,它可以逐渐替代农用化学物质,取代激素和抗生素,生产出绿色食品。用于畜禽水产养殖,可以预防畜禽、鱼虾疾病,净化水质,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胆固醇含量,消除粪恶臭,减少环境污染;用于种植业,可以改良土壤,改善植物品质,达到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用于医药,可解除大量抗生素使用和滥用所造成的对人体严重的毒副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包括菌种资源的调查、优良菌种的筛选和改造、作用机理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及在各种饲养动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已成为热点。可以预见,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无公害的“绿色”饲料代饲用的抗生素,其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外对微生物菌种(菌株)的有关规定 菌种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功能和质量的基础,也是产品安全的首要保证,世界各国对此都有明确规定和严格管理。 1989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公定协会(AAFCO)公布了44种“可直接饲喂且通常认为是安全的微生物(GenerallyRecognizedasSafe,GRAS)”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出发菌株,主要有细菌(bacteria)、酵母(yeast)和真菌(fungi)。其中乳酸菌28种(包括乳酸杆菌11种、双歧杆菌6种、肠球菌属2种、链球菌5种、片球菌3种、明串珠菌1种)、芽孢杆菌5种、乳球菌1种、丙酸杆菌2种、拟杆菌4种、曲霉2种、酵母菌2种等。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eae)11种:短乳杆菌(L.Brevi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保加利亚乳杆菌(L.Bulgaricus)、干酪乳杆菌(L.Casei)、纤维二糖乳杆菌(L.Cellosus)、弯曲乳杆菌(L.Curvatus)、德氏乳杆菌(L.Delbruekii)、发酵乳杆菌(L. Fermentum)、罗特氏乳杆菌(L.Reuterii)、乳酸乳杆菌(https://www.doczj.com/doc/2813863789.html,ctis)、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等。②双歧杆菌属(Bifi dobactirium)6种:青春双歧杆菌(B.adolescentis)、婴儿双歧杆菌(B.infantis)、动物双歧杆菌(B.animalis)、长双歧杆菌(B.longum)、嗜热双歧杆菌(B.thermophilum)、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③肠球菌属(Enterococcus)2种:粪肠球菌(E.faecalis)又称粪链球菌(S.faecium)、屎肠球菌(E.faecium)又称屎链球菌(S.faecium)。④链球菌属(Strep

国内外中药研究开发动向及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国内外中药研究开发动向及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张相勇 提纲 一、中药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1、我国中药资源丰富 2、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强能力 3、中药产业初具规模 二、研究开发中药用于动物保健品的优势 1、中药历经数千年的考验,具有优于西药的特点 2、中医药是保存完整的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 3、复方优势 4、中药是开发绿色动物保健品的金矿 三、研究开发中药面临的良好机遇 1、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不断扩大 2、中药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逐步接受 3、从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成为中药手段 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药物研究提供更多手段 四、适合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几种常用中药 五、适合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几种中药剂型 1、中药颗粒剂 2、中药β环糊精包结物 3、微型胶囊 结束语 一、中药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在跨入二十一世纪,“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影响下的今天,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也开始接受天然复合药物,不断有源于天然药物的新药问世,中药走向国际化也面临新的机遇。近年来,中药在动物保健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1、我国中药资源丰富 自80年代开始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 我国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了580万亩,药材基地有600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野生变家种取得了成果,许多已成为主流商品。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开展了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对南药和进口药材的引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2、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强能力 建国以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中药科研人员,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中药的学科建设初具规模。此外,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正在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据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建有高等中医药院校3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农业院校中也有很多设有中兽医(药)课程,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5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

十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

十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免疫增强剂、激素样作用剂等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千变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现根据动物生产特点、饲料工业体系和中草药性能,将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如下分类。以提高和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为主, (1)免疫增强剂 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现已确定黄芪、刺五加、党参、商陆、马兜铃、甜瓜蒂、当归、淫羊藿、穿心莲、大蒜、茯苓、水牛角、猪苓等可作为免疫增强剂。 (2)激素样作用剂 能对机体起到激素类似的调节作用。现已发现香附子、当归、甘草、补骨脂、蛇床子等具雌激素样作用,淫羊藿、人参、虫草等具雄激素样作用,细辛、香附子、吴茱萸、高良姜、五味子等具肾上腺素样作用,水牛角、穿心莲、秦艽、雷公藤等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酸枣仁、枸杞子、大蒜等具胆碱样作用。具有缓和和防治应激综合征的功能。 (3)抗应激剂 如刺五加、人参、延胡索等可提高机体抵抗力,黄芪、党参等可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的肾上腺增生、胸腺萎缩以及阻止应激反应抵抗期、衰竭期出现的异常变化,起到抗应激的作用,柴胡、黄芩、鸭跖草、水牛角、地龙等具有抗热激原的作用。 (4)抗微生物剂 主要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增进机体健康。现已发现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等具广谱抗菌作用,射干、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抗病毒作用,苦参、土槿皮、白鲜皮等具抗真菌作用,土茯苓、青蒿、虎杖、黄柏等具抗螺旋体作用。 (5)驱虫剂 具有增强机体抗寄生虫侵害能力和驱除体内寄生虫的作用。如槟榔、贯众、使君子、百部、南瓜子、硫磺、乌梅等对绦虫、蛔虫、姜片虫、蛲虫等寄生虫有驱除作用。 (6)增食剂

具有理气消食、益脾健胃的功能,可改善饲料适口性,增进动物食欲,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以及动物产品质量。如建曲、麦芽、山楂、陈皮、青皮、枳实、苍术、茅香、鼠尾草、甜叶菊、五味子、马齿苋、松针、绿绒蒿等。 (7)促生殖剂 具有促进动物卵子生成和排出,提高繁殖率的作用。如淫羊藿、水牛角、沙苑蒺藜等。(8)催肥剂 具有促进和加速动物增重和肥育的作用。如远志、柏子仁、山药、鸡冠花、松针粉、五味子、酸枣仁、山楂、钩吻(断肠草)、石菖蒲等。 (9)催乳剂 具有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合成分泌,增加产奶量的作用。如王不留行、四叶参、通草、马鞭草、鸡血藤、刺蒺藜等。 (10)疾病防治剂 可防治动物疾病、恢复机体健康。如百部、苏子、胡颓子、桑白皮、蛇床子、仙鹤草、大蒜、石榴皮、杏仁等,具有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功能,如当归、鸡血藤、益母草、红花、五加皮、白茅、夏枯草、月季花等。具有活血化淤、扶正祛邪功能。 (11)饲料保藏剂 能使饲料在储存期中不变质、不腐败,延长储存时间。可防腐的有土槿皮、白鲜皮、花椒等,抗氧化的有红辣椒、儿茶等。

(完整word版)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农业部令2005年第53号 颁布时间:2005-5-24发文单位:农业部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编者注:此字左边为鱼,右边为回)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Taura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2019年度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2019年度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工作,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饲料行业依法、正规、安全、健康发展,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国发〔2019〕5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其他有关文件法规,特制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工作计划。 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主要内容、责任单位及其处理方式 坚持“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即在检查对象名录库中随机抽取县区和辖区内饲料生产企业,在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行政监管和行政执法人员,抽查事项、抽查计划、抽查结果都要及时、准确、规范向社会公开。监管检查的主要内容和职责要求根据《条例》等规章制度确定。 (一)主要内容和负责单位 1、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 检查的详细内容见《条例》等规章制度。重点检查:一是执行生产许可、产品批准文号、产品质量标准、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情况;二是企业人员与管理情况;三是厂区、车间、

仓储、配料区、辅助设备与设施和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四是检化验室、留样室工作开展情况;五是执行《规范》情况;六是落实安全生产等法规制度情况。 负责单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 2、饲料经营者(含门、店) 检查的详细内容见《条例》等规章制度。重点检查:一是经营条件是否符合;二是经营工作是否规范。 负责单位:各县区和管委会饲料管理部门。 4、畜禽养殖者(含场、户) 检查的详细内容见《条例》等规章制度。重点检查:遵守和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规定等情况。 负责单位:各县区和管委会饲料管理部门。 (二)处理方式 监管抽查检查后,现场填写《行政监督检查登记表》,指出存在的问题。属于一般性存在的问题,责成受检主体限期整改到位,并按时限、按要求向市、县区两级饲料管理部门书面反馈整改落实情况;属于违法违规问题并且事实清楚的,及时移送有关执法部门依法查处。 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方式及时间安排 饲料生产企业自查自纠与市、县区农业农村(畜牧兽医)局、管委会职能部门抽查检查相结合,采用询问考核、查验证书、查阅记录和档案材料、现场察看等方法进行抽查检查。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附件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