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贝尔公开课教案

诺贝尔公开课教案

诺贝尔公开课教案
诺贝尔公开课教案

21、诺贝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和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激情导入:同学们,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把自己的遗产捐献给了科学事业,知道他是谁吗?

板书课题(诺贝尔)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出示: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在化学和机械方面有过许多发明,尤其是在炸药研究方面,投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设立的“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献身科学事业,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一课“诺贝尔”。(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一是发明炸药,二是设立诺贝尔奖。)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出示)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田字格指导书写)

⑶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读顺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师: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按下列提示给课文分段:出示:

⑴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

⑵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历程。

⑶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地点不变,时间不变,规模宏大)生汇报,板书:斯德哥尔摩 12月10日下午4点半规模宏大

2.师生配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习设问句。(了解设问句好处:引起读者注意,加深印象。)

副板书:设问

师: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能注意设问的好处,在写作中能试着运用设问句。3.你从诺贝尔奖的特殊性能中体会到什么?(诺贝尔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说明人们十分崇敬诺贝尔。)

4.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学习了第一部分。知道了诺贝尔奖颁奖地点(生接说:斯德哥尔摩)时间(生接说: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点半)还了解了设问这种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作用。课堂上的你们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值得表扬!

六、学习第三段

为什么要设立诺贝尔奖,他对人类有那些贡献呢?

作业布置:

1.读抄课后词语,完成习字册。

2.练读课文。

七、写诺贝尔的小传

板书设计:

21、诺贝尔

斯德哥尔摩

12月10日下午4点半设问

规模宏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和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诺贝尔》(师板书课题)

1、听写

瑞典诺贝尔铁锤砸石头炸药

2、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诺贝尔

师过渡:你的概括言简意赅,同学们,诺贝尔的一生有355个发明专利,在许多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诺贝尔先后发明了哪几种炸药?(液体炸药、固体炸药、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课文第三部分有一句话概括介绍了

像这样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叫中心句。

三、解读诺贝尔

这样的一位诺贝尔,其实课文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诺贝尔。默读课文4-9节,哪些句段让你感觉到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圈画下来,并试着在空白处作批注或写下能体现诺贝尔精神品质的四字词语。

给足学生时间(本人觉得应该不少于五分钟)自读感悟写批注。学生讨论交流。

1、交流一(出示):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毫不气馁、永不放弃)

你是从那个词体会到的?(虽然失败了,但丝毫不失望。又继续努力,常形容一个人的勇气与耐力。)

指名读,读出这种感觉。

诺贝尔是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气馁呢?

“化为灰烬”什么意思?(一切都没有了。)说明爆炸威力很大,危险更大。

是啊!实验室不见了,亲爱的弟弟被炸死了,父亲也被炸成残废,读到这你的心情如何?读出感觉。

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内心痛楚万分,点点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有__________;曾经有家人的;而现在没有了,_______ ___也没有了……但诺贝尔没有被厄运所击垮,他毫不气馁,他想:我还有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我就一定能成功。

2、交流二

(1)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A、这段文字让你感受到什么?板书:热爱科学坚持不懈

这句话让你想到那些成语、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志者事竟成)

b、看着“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屡败屡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c、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从“终于”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炸药发明成功的不容易。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师:失败是对诺贝尔的磨砺,失败使诺贝尔得到升华。你能把你对这句话的感受读出来吗?

(几百次——挫折多,百折不挠;四个年头——漫长,只有非凡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坚持不懈;终于——发明过程充满艰辛的。读出了诺贝尔坚持不懈地追求,百折不挠的精神。)

⑵四年的艰辛,几百次的失败,是什么支撑着诺贝尔苦苦追求?

(热爱科学,造福人类的信念)

3、交流三(出示):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⑴这段话描写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试验。有声音有图像,你能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画面?

声音: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沉痛的惋惜声、欣喜若狂的欢呼声。

画面:点燃导火线、炸药爆炸人们惊呼、诺贝尔狂呼。

⑵画面一: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角色互换:

引导读

师:“诺贝尔”啊你的心为什么怦怦直跳呢?(预设,因为火星越近,意味着离成功越近,所以我非常得高兴\因为火星越近就意味着离危险越近,所以我非常紧张等)

是呀,同学们对一句话的理解不同,感悟不同,朗读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⑶画面二:

师引读“轰”巨大的………

“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师点拨:人们为什么这样惊呼?

(因为“巨大的爆炸声”和“滚滚浓烟涌出来”无论是在听觉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了人们无比的震撼,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当然都认为诺贝尔必死无疑。)(指导读好这段话,读出人们的震惊、担心和惋惜。)

诺贝尔的邻居听到爆炸声赶来,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的朋友听到爆炸声赶来,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那残疾的老父听到爆炸声赶来,撕心裂肺的叫道:“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⑷画面三: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诺贝尔,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边读边模仿他的动作。你能体会他此时的心情吗?

对比感悟:

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一个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有什么不同?多了满身鲜血,可以看出诺贝尔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在这个满身鲜血近乎疯狂的中年人身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献身科学、无私奉献)

齐读。

4、是什么原因促使诺贝尔一心发明炸药呢?\诺贝尔问什么要发明炸药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抓住两个感叹号,引导感悟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和对发明创造的渴望。指导朗读,读出诺贝尔热爱人类的品质。指名读,点评,齐读。

5、诺贝尔把他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在生命垂危之际,他立下了这样一份遗嘱:

课件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补充资料:

他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一生据说只有一张画像。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

1897年,诺贝尔本人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妻子,没有子女。

三、解读《诺贝尔》

再次浏览3——9小节,比较发明炸药的过程,从表达上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作者注重语言、神态的描写。

学生:作者注重了场面描写。

学生:这是从侧面描写。

老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节描写。

四、总结全文.

总结:

诺贝尔的生命结束了,但他对人类的贡献永远不会结束。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奖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奖,谁作出杰出贡献,谁就能获得这项无上荣誉。可这位科学巨人自己呢,却认为自己不应得到任何荣誉,甚至墓碑上也没有只言片语。但这仍然不能阻止全世界的人们每年用最隆重的方式纪念他。同学们,岁月的长河会带走很多,让我们永远铭记住他——诺贝尔。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 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文章突破 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 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 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学情分析关于这课,学生的预习工作不会差,文章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全文没有生僻字词音。通过对全文的把握,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需要 老师逐步引导,让同学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近几年来,《道士 塔》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个突出难点,这要求老师在梳理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时 结合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讲清楚文化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化的价值,并体悟作 者对文化遭到劫掠的感情。 设计理念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 本文共四部分,结构比较好把握,所以首先把握整体,再进一步分析各部分的内容从而 挖掘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方式或关键词句的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加 深同学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思想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思想性 余秋雨作为的这篇散文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深度解析,同时在把握文化的 同时了解其思想。 二、以语言感悟和品味为切入点,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文章有多处句子的字词可以提出来,在把握全文结构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基 础上,深入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余秋雨及其“学者散文”“文化散文”。了解敦煌学。2.“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3.培养散 文鉴赏能力。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中作者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一、二部分。 第2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诺贝尔简介

诺贝尔简介 诺贝尔简介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而成为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的基础,也像父亲一样具有发明的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相团聚。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1850年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了为止。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只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年)和美国(1868年)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10年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

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桑利玛去世,终年63岁。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据说诺贝尔生前只有一张画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的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

诺贝尔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诺贝尔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诺贝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复习导入 1、回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他发明炸药的事)能具体说说他发明了什么炸药?(先发明了液体炸药,然后是。。。)出于什么目的,他发明了炸药,又不断地改进炸药?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 2、你能不能用上为了什么他发明了炸药这样的句式概括地说说? 二、学习4—9自然段 师:发明炸药的这段历程,应该是诺贝尔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下面,请大家拿起笔来,一边仔细地读,一边轻轻地把这段艰辛的过程中令你深有感触的地方画出来,不要轻易放过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先读,在读中体会。 过渡: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是感人的内容,我们来交流。 预设(1):“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你感受到什么?尤其是哪个词体会到的? 如此巨大的伤痛,我们的课本写得比较简略。在《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中有这样的描写: 弟弟埃米尔经常在实验室里协助哥哥制造硝化甘油,有时诺贝尔不在时他就代替哥哥的工作。他为自己有个发明家的哥哥而感到骄傲,他决心将来也做个像哥哥一样的发明家。…… 好心的人们在废墟里找到了4具烧焦了的尸体,其中就有性情温和、头脑聪明、办事认真的埃米尔。…… 他回到家里,家里一片死寂。父亲躺在床上,两眼失神地盯着天花板,母亲的哭泣声断断续续从厨房传来。…… ——节选自《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 想象:①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况是最为疼爱的小儿子,此时此刻,面对诺贝尔,白发苍苍的父母会说什么?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德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七巧板和水彩笔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分析比较,认识密铺 1、找一找 出示生活中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在我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你能在上面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回答) 它们是由正方形、长方形拼接而成的,这些图形拼在一起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2、分析比较 师:老师这有一副用圆形铺的画面,和上面两幅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出示用圆形铺的画面) 师:那这样呢?(演示圆重叠效果)就会重叠。 3、小结定义 师:像上面这样把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平面

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板书: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 屏幕演示正方形密铺。看,像这样在平面上无空隙、不重叠的一直铺下去。 4、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密铺现象,(出示:蜂窝、龟壳、棋盘、水立方)找到密铺的图案了吗?播放生活中密铺的例子。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践,体验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密铺 出示课始的两幅图形 师:刚才我们发现哪些图形能单独密铺呢?(长方形、正方形)出示这样的两种图形。哪个图形不可以密铺?(圆形)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

《道士塔》教案 (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道士塔》教案(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永嘉中学陈海光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诺贝尔公开课教案

21、诺贝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和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激情导入:同学们,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把自己的遗产捐献给了科学事业,知道他是谁吗? 板书课题(诺贝尔)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出示: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在化学和机械方面有过许多发明,尤其是在炸药研究方面,投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设立的“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献身科学事业,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一课“诺贝尔”。(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一是发明炸药,二是设立诺贝尔奖。)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出示)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田字格指导书写) ⑶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读顺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师: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按下列提示给课文分段:出示: ⑴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 ⑵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历程。 ⑶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地点不变,时间不变,规模宏大)生汇报,板书: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下午4点半规模宏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精品教案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上的主要特点。 2.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一、导入新课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在中国,只有莫言、屠呦呦等这些在某个领域有相当突出成就的人才能获此殊荣。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奖?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则消息来了解它。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消息导语和主体部分,思考:导语部分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目标导学二: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4.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和了解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目标导学三:探究“倒金字塔结构” 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概念释义:“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明确: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

友谊的回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教学重点: 掌握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 前半拍休止的准确演唱以及歌曲中回声处的自然准确的表现。 教学方法: 听唱法、模唱法、对唱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钢、教材、彩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 一、组织教学 上课:师生问好!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还特意邀

请了我的小伙伴一起来和大家完成今天的任务,瞧,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来了(播放小猪佩奇的回声那一集) (如果学生不安静,提示学生仔细看,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师:同学们刚才观看的可真认真,为什么山谷也会唱歌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是一种自然现象, 师: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 生:回声! 师:那么羚羊老师发出的原声和回声有什么区别呢? 生:原声声音大,回声的声音小(你听的可真认真) 音乐里面我们常用强弱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强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f,贴板书),弱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很弱用两个这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p,贴板书),回声我们就可以用很弱的力度来演唱,面对着连绵起伏的大山老师忍不住也想向大山问声好,下面和老师一起做个友谊,向大山打个招呼吧!老师来唱原声,你们来表现回声。大山你好!(切分节奏)生模仿回声(在这里老师布置任务要明确,师唱原声,生唱回声,提示学生回声的力度很弱,师并示范一个)找个学生来向大山问好,其余的学生表演回声。 通过力度对比,我们感受到了美妙的回声,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回声有关的歌曲——《友谊的回声》(写板书) 二、学唱歌曲。 1.初听(身体可以跟着音乐轻轻地动)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21诺贝尔练习试卷

21、诺贝尔 智慧小木屋 ◎冒险常常带来乐趣。——(英)培根 ◎经验和毅力是成功的双足。——欧美谚语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 哨兵。——(美)爱迪生 开心一练 一、我会读拼音,写生字。 shí yàn jī xiè jiān kǔ bào zhà pī shān zhù lù ()()()()()zhuānɡ zhì wēi lì yùn shū shì shì huānɡ shān yě lǐnɡ ()()()()()二、我会用标点符号。 1.诺贝尔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2.诺贝尔发明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 3.近了()近了()活性已经接近炸药了() 三、根据要求摘录文中的句子。 1.表现诺贝尔毫不气馁的句子是: 2.表现诺贝尔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句子是: 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每年都在瑞典王国的首都举行,时 间是。 2.诺贝尔最突出的发明是。他与父亲、哥哥首先发明的是一种被 称为“”的液体炸药,其优点是,缺点是 ;后来诺贝尔发明了固体炸药—,其优点是 ,。 3.诺贝尔奖奖金来自于它每年

奖给以下五个领域内成就最突出的人: 。 4.本文记叙了诺贝尔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 、热爱的。 开心阅读 五、课文片断我会读。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 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 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面上写火星接近炸药的过程,实际上它还包 含 3.这个片断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4.忘我地试验成为众多科学家成功的标志,读了这个片断,你想这样夸夸诺贝尔: 六、课外的短文,我也很有兴趣。 “科学怪人” 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常常被人们称为“科学怪人”。说他怪,也确实有点怪。 英国人的衣着一般是比较考究的,而开文迪许却总是穿着过时的服装。他的衣服很少有一件是纽(niǔ)扣齐全的。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客厅被他改作实验室,楼上卧室的床边堆满了仪器。开文迪许的主要家当就是图书和仪器。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缩、努、茎、吱、嘎、拆”等8个生字,在语境中,注意读准“背、骨”两个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大树的语言,读出它期待的心情。 3.通过填写表格,感受大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地板的历程,了解故事大意。 4.抓住“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的意思,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5.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本文与《去年的树》两篇童话的相同与不同点。感受童话中树的喜怒哀乐,想象丰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抓住“那一定会很好”,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难点:对比阅读,比较本课与《去年的树》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思考导语中问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认读字词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9 那一定会很好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相信这些词语你一定能读正确。 自己读一读试一试吧。 缩成努力根茎叶手推车吱嘎拆下来旧木料3.提醒:你认为这些词语中哪个字不好读,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出示图“茎”这就是植物的“茎”部分,注意读音读一声。4.练习用词语说话。 二、整体感知 1.字音大家都正确了,相信课文大家一定会读的更好,请几位同学跟老师一起接读课文。 2.这是我们接触的第三篇略读课文,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的要求呢?(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啊?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都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有的同学想好了,有的同学还需要再思考一下。大家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师画)对,一边读一遍想,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3.哪位同学能看着学习记录卡说说种子的这段变化历程。 4.同学们,你们跟他填的一样吗?还有补充吗? 三、朗读感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种子的这段变化历程。师:一粒种子它被泥土紧紧的包裹着,这多难受啊。种子想——(请你来读)要是能站起来,大口大口的呼吸空气,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谁再来读读种子的愿望(指名读),对呀,成长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于是他努力生长,钻出地面,长成了——一棵大树。 师:它长成一棵大树,他又想(指名读)正巧,农夫经过这里,他把大树砍下来,拖到家里做成了——手推车,手推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听着耳边的呼呼声,多么舒服。你知道手推车为什么感到这么舒服吗?(生回答)是啊,做一辆会跑的手推车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请你带着快乐的语气再来读读他的这个愿望。师: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当他变老了的时候,他就想——(生读) 它已经老了,动不了了,师范读,你再来试试,于是农夫和儿子把他拆了,做成了椅子。师:这椅子一待就是很多年,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板坐在很吃力, 1.默读课文,画出种子变化的关键词语。 2.填写表格,完成自学记录卡。 3.与同桌讲一讲,种子的这段历程。 它多么想躺下好好歇歇呀,请你读——最后,农夫的儿子把它拆了,锯成木片,铺在阳台上,它变成了木地板。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这段历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变化? (时间在变、愿望在变、种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帮助人它的人在变)什么没有变呢? (那一定会很好)大家发现了吗?每一次想法,后面的“那一定会很好”,这一句没有变,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乐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大家看,这粒种子从大树到手推车、椅子再到木地板,就像连环画一样,向我们展现了它这样一段生命历程,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段历程,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

余秋雨《道士塔》原文

余秋雨《道士塔》原文 篇一:道士塔 《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文化的悲剧命运及其发生的原因,培养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2.体味课文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 3.培养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思想感情,拓展思维,关注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与情感体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中深化认识,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读法、互动体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 课件一:飞天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壁画在历经了百年的风霜之后,色彩依然艳丽鲜明)课件二:洞窟壁画(莫高窟的美无处不在,就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课件三:敦煌彩塑(柔美的浅

笑,婀娜的体态,栩栩如生) 课件四:这就是我们祖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代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散文大师余秋雨的这篇文章——道士塔。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著有作品《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题目是道士塔,可是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找到一处“道士塔”的字样,但课文的题目却是道士塔,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有着许多疑惑,没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再来一起讨论探讨。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道士塔的主人是谁?(板书《道士塔》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二.文本研读(理清思路) (一)第一部分: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讲读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

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

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后来这种塔随着佛教的传入也传入了中国,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我们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覆钵式的塔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亭台式或楼阁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状的塔了。原有的覆钵式的塔到今天只存在于藏传佛教建筑中。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大多数的塔都已经十分破败了,只

21、近三年“诺贝尔奖”专题

近三年“诺贝尔奖”专题 一、2003·水通道 彼得·阿格雷由于发现了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而获得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我们知道,人体有些细胞能很快吸收水,而另外一些细胞则不能吸收水。早在19世纪中期,科学家就猜测细胞膜有允许水分和盐分进入的孔道,每个通道每秒种有几十亿个水分子通过。但这一猜想一直未得到证实。1988年,阿格雷成功地分离了存在于血红细胞膜和肾脏微管上的一种膜蛋白,后来他认识到这个蛋白有水通道的功能,这就是科学家们长期搜寻的水分子通道。他画出了清晰的水通道蛋白的的三维结构图,详细解释了水分子是如何通过该通道进入细胞膜的,而其他微分子或离子无法通过的原因。罗德里克·麦金农由于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制的研究也获此奖。离子通道是细胞膜的另一种通道。他提示了当离子穿过细胞膜时,不同的细胞通过电位变化发出信号,控制离子通道的开户或关闭。同时,离子通道通过过滤机制,只让钾离子通过,而不让钠离子通过。他们的发现阐明了盐分和水如何进出活细胞。比如,肾脏怎么从原尿中重新吸收水分,以及电信号怎么在细胞中产生并传递等等,这对人类探索肾脏、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诸多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彼得·阿格雷由于发现了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下图中哪一张图与水通道有关?() 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功能特点是。 (2)离子通道运输离子(填“需要”或“不需要”)先与载体结合,属于过程。 (3)离子通道的特性从根本上是由决定的。 (4)水通道、离子通道和离子载体运输物质时的共同特点有性。 (5)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的这一事实,表明。 (6)甘油等分子比K+、Na+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原因是。(7)自由水可自由地出入细胞,科学家推测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1秒钟中1个通道可通过几十亿个水分子。经过10余年的研究,阿格雷1990年第一次发现水通道蛋白,并把含有或不含水通道蛋白的细胞放到水溶液中,结果前者可通过___________作用吸水,后者则不能吸水。2000年他又公布了其蛋白质结构。 (8)近10余年来,至少已发现11 种水通道蛋白,例如健康的人24小时由肾小球滤出原尿可达170L,经过弯曲细长的肾小管,大约70%的水被称为AQP1的水通道蛋白吸收入血液,再在肾小管未端被称为AQP2的水通道蛋白吸收,最终经集合管管吸收可只形成1L尿液。研究证明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以刺激肾小管细胞膜上AQP2的合成,使尿液量,由此推测,抗利尿激素打开了控制AQP2基因表达的开关。 (9)长期以来,人们还认识到红细胞内外Na+、K+浓度相差几倍到几十倍,其中K+浓度高的一侧位于红细胞的______侧,细胞维持这种浓度与某细胞器直接有关。 (10)据研究,神经细胞与肌细胞、腺细胞等可兴奋细胞内外K+、Na+离子及电荷情况与红细胞类似。而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该处Na+快速内流使膜电位改变,科学家发现K+、Na+快速流动时并不消耗能量,推测细胞膜上存在K+、Na+离子通道,且彼此不同。麦金农1998年确定了这离子通道蛋白质结构、形状和启闭机理。请推测该离子蛋白通道与再后来需消耗能量才能运输K+、Na+的载体蛋白的结构功能应该。(相同或不同) (11)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12)如果用胰蛋白酶(或蛋白质抑制剂)处理细胞表面,发现水分子和离子均不能通过细胞膜了,说明了细胞膜上的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化学成分都是。 (13)如果在细胞内注入呼吸作用抑制剂,将会强烈抑制细胞膜上通道的作用。 (14)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由题干中信息可知这种电位变化可能和有密切关系。 一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2篇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Nobel, the father of explosive industry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2、篇章2:《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篇章1:《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及字词;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3、了解化学家诺贝尔的经历,学习他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诺贝尔的资料: 资料: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 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 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诺贝尔到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 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时间,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 第一课时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道士塔教案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及链环式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③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课文,初步理解作者愤懑以及悲怆苍凉的情感。. ②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③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余秋雨及其作品、敦煌莫高窟和敦煌文化的相关知识。 2、敦煌文物毁坏与流失这一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3、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某些含义深刻 的句子,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4、叙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护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四、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六、教学课时:二课时 七、分析教材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之一。《道士塔》用优美隽永而发 人深省文字叙写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及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的痛心场景。他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

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这是文章主旨所在。 八、教学设计 课前,先欣赏一段舞蹈。 (欣赏2008年春晚舞蹈《飞天》,约2分钟。) 提问:这是什么舞蹈 学生:飞天 师:没错,这个就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产生灵感而创作出的舞蹈《飞 天》 (展示飞天壁画,引出敦煌莫高窟) 一、认识敦煌莫高窟 中国有四大石窟,这四大石窟指的是:敦煌一莫高窟、大同一云冈石窟、洛阳一龙门石窟、天水一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2、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着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4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3、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在这里! 三、介绍余秋雨

五年级语文:21、诺贝尔(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五年级语文:21、诺贝尔(教学 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五年级语文:21、诺贝尔(教学方案) 教了这一课,学校老师们都感觉到最难的是课后练习四: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100多字的小传。为此,我专门上了一节研究课,效果不错。关键是我认为学生都学有所得,比较实在。现在把教案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建议: 21、诺贝尔(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能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要求 1、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

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之所以定在12月10日举行是因为——;之所以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是因为——,人们每年用如此隆重的方式来纪念诺贝尔是为什么呢?(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他的整个生命,在临终时又将自己发明所得的巨额财富捐出来作为诺贝尔奖金奖给每年全世界科学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他这样一种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重)。 2、同学们,这样一位老人,一生没有家庭,甚至没有自己的子女,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科学事业。这样的一位科学巨人,却说自己不应得到任何荣誉,甚至墓碑上也没有只言片语。但这仍然不能阻止全世界的人们每年用最隆重的方式纪念他。不到一个月,2007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又要举行。在会议开始前,主持人会照例用一段话向大家介绍诺贝尔,既要让大家全面了解诺贝尔,但限时只有1分钟。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介绍呢?上了今天的这节课,你就会啦! 二、指导书写小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