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 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码头工程 环境

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 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码头工程 环境

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

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码头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

评价单位: 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1901号)

二O一三年九月

本简本内容由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编制,并经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确认同意提供给环保主管部门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码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受理信息公开。

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对简本文本内容的真实性、与环评文件全本内容的一致性负责。

目录

第1章建设项目概况 (2)

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2)

1.2工程概况 (4)

1.3装卸工艺 (10)

1.4建设项目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 (12)

第2章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 (15)

2.1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概况 (15)

2.2建设项目评价范围 (20)

第3章环境影响预测及主要控制措施 (21)

3.1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控制措施 (21)

3.2环境保护目标 (25)

3.3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7)

3.4评价标准 (28)

3.5污染防治措施 (32)

3.6环境风险评价、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36)

3.7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果 (42)

3.8.环境监控及环境保护管理计划 (44)

第4章公众参与 (47)

4.1公众参与方式 (47)

4.2调查结果 (52)

4.3公众意见分析 (53)

4.4公众参与调查结论和意见 (54)

第5章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55)

5.1环评总结论 (55)

5.2建议 (55)

第6章联系方式 (56)

6.1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56)

6.2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56)

第1章建设项目概况

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1.1.1建设项目地点

建设项目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五队乡二队村境内、灌河左岸,产业大道以南至灌河河堤,属连云港港灌河港区五队作业区,本工程建设前为主要空闲用地、灌河防洪堤岸以及少量水塘和农田,无珍稀动植物分布。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见图1.1-1。1.1.2任务由来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江苏分公司(简称中储粮江苏分公司)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全国设立的24 家分公司之一,受总公司委托,负责管理江苏辖区内的中央储备粮经营和直属库(分库)。

中储粮江苏分公司根据国务院对总公司提出的―两个确保‖、―三个维护‖目标和总公司扩大购销战略部署,计划用三年的时间使江苏粮食销售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即年450万吨左右的商品量),在小麦托市收购年份提高到65%,粮食购销经营效益保持两位数年递增速度的战略定位,通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储备、中转、加工为一体的粮食物流基地,不断提升服务宏观调控能力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提高企业管理运行质量。

中储粮连云港直属库根据江苏省分公司规划和连云港地区的区位优势,遵循《连云港港总体规划》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五队乡二队村境内、灌河左岸建设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码头工程。项目总投资4121.76万元,建设5000吨级散货泊位2个(主要货种为粮食),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92万吨,设计散粮吞吐量170 万吨。码头泊位对应利用港口岸线280米(考虑岸坡等自然条件,码头结构长度取342米)。

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码头工程主管单位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江苏分公司,项目的建设资金由中储粮江苏分公司筹措;项目承建单位为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98-253号令)中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论证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为此中储粮连云港直

图1.1-1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及大气、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图

第3页

属库委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改制后更名为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上述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1.2工程概况

1.2.1建设项目名称、项目性质、投资总额、环保投资

(1)项目名称: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码头工程

(2)建设性质与类别:新建,G5532货运港口类别

(3)建设单位: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

(4)建设地点: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五队乡二队村境内、灌河左岸,产业大道以南至灌河河堤,属连云港港灌河港区五队作业区

(5)工程总投资及环保投资:工程总投资为4121.76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351万元,占总投资的8.52%

(6)岸线使用:码头泊位对应利用港口岸线280米(考虑岸坡等自然条件,码头结构长度取342米),岸线利用已获得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批准

(7)回旋水域:本工程船舶回旋区布置在码头前沿船舶停泊区前方水域,码头前沿船舶回旋区椭圆长轴287.5m,短轴172.5m

(8)职工人数:码头工程总定员60人,其中直接生产人员45人,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15人

(9)生产时间及班次:年运营天数330天,码头作业按三班制,昼夜泊位非生产时间之和4.5小时(三班制),年工作时间为6435h

(10)工程建设计划:工程的建设期总工期约24个月,初步拟定为2013年10月~2015年10月

1.2.2码头建设规模和设计船型

(1)码头建设规模

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码头工程建设规模如下:

建设2个5000吨级散货装卸船泊位(主要货种为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等散粮),泊位年吞吐能力192万吨,设计散粮吞吐量170万吨,项目运输不涉及化工产品。码头占用岸线总长342米。码头后方设置码头预留堆场46442m2。

(2)设计代表船型

拟建码头的船舶吨位采用1000DWT内河货船、1000~5000DWT江海直达货船、

2000~5000DWT散货船等八种类型,其船型尺度见表1.2-1。

表1.2-1 设计代表船型及尺度表

1.2.3工程组成

拟建工程项目组成见表1.2-2。

表1.2-2 项目组成表

表1.2-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2.4总平面布置

1.2.4.1水域主尺度

本工程所处灌河河口水面宽约260m 左右,河底宽120m 左右,考虑船舶回旋水域尺度较大,新建码头不宜外伸,新建码头拟采用顺岸码头总体布置方案。

新建的码头前沿线与河岸边坡坡肩基本平行,前沿线坐标为:上游点X=3793684.717;Y=470042.812;下游点X=3793904.551;Y=470304.799。新建码头前沿线落后港口规划前沿线约10.0m,码头上游未建其它水工建筑物,下游约100m建有连云港胜华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船台。码头布置2个5000DWT吨级泊位,泊位总长280m,因码头建设需开挖原河道边坡,为保证边坡稳定需要,泊位两端设31m的锥坡与原岸坡链接,码头使用岸线总长342m。码头布置见下图:

图1.2-1 码头布置图

(1)码头长度

泊位长度按停靠2个5000DWT散货船计算,根据《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JTJ212-2006),泊位长度:

L = LB1 + LB2=(L + 1.5d)×2

式中:

LB1、LB2:泊位1、泊位2长度,m;

L:设计船型的船长,m;

d:泊位的富裕长度,m;

计算得,L =(115.0 + 1.5×15)×2=275m。因此,设计泊位长度取280.0m,满足停靠2个5000DWT散货船。

码头长度考虑码头前沿线处于河道边坡,码头前沿开挖河道边坡至-9.60m,为保持边坡稳定,需要在泊位两端设半径31m的锥坡与与原岸坡链接,码头使用岸线总长342m。

(2)码头前沿停泊水域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度按《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JTJ212 2006)规定,其宽度应为2倍的设计船型宽度。经计算,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度为40m。

(3)码头前沿设计水深和底标高

码头前沿设计水深,按5000DWT散货船设计,根据《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JTJ212 2006)按下式计算:

Dm = T + Z + △Z

式中:

Dm:前沿设计水深,m;

T:设计船型满载吃水,m;

Z:龙骨下最小富裕水深,m,取0.3m;

△z:其他富裕水深,m,取0.5m。

经计算,5000DWT散货船的前沿水深Dm=7.0+0.3+0.2=7.8m。

码头前沿设计底高程:-1.81-7.80 = 961m,底高程取-9.60m。

(4)回旋水域

回旋水域按《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JTJ212 2006)计算:考虑最长船型5000DWT 散货船,沿水流方向的长度按2.5倍设计船型船长考虑,为287.5m;垂直水流方向的宽度按1.5倍设计船型船长考虑,为172.5m。

1.2.4.2陆域主尺度

码头工程陆域依托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

1.2.4.3高程设计

(1)码头面高程

码头前沿高程按《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JTJ212 2006)规定:前沿设计高程应为码头设计高水位加超高,超高值宜取0.1~0.5m,设计高水位为3.70m,极端高水位为4.20m,按设计高水位计算码头前沿高程为4.00m左右,按极端高水位复核,码头面高程取4.50m。

(2)退堤堤顶高程

根据地形测量资料,现状灌河堤防高程在5.60~5.80m,退堤按2级堤防标准建设,堤顶高程6.50m,底宽6.0m。

1.2.4.4航道、锚地

(1)航道

由于灌河河道未经整治,仍处于自然状态,而两岸岸线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码头处于灌河航道连盐铁路桥至刘庄闸段,该段河道现状较为顺直,5m以上等深线全程贯通,进行必要的疏浚后,具备通航5000吨级海轮的建设条件,该段航道规划为5000吨级单向航道,航道底宽83m,按乘潮水位1.54m计算,设计底标高为7.05m。码头前沿水下地形高程在10.22~13.80m,能满足5000吨级船舶航行和靠、离码头。

码头前沿距航道中心线142m,码头前沿回旋水域处航道上,无需专门设置进港航道。

(2)锚地

根据到港船舶种类,灌南县境内灌河港区共设5块锚地,其中1#锚地布置在长茂港

作业区,供长茂港作业区原有码头以及预留码头使用;2#、3#锚地布置在堆沟港2作业区(海河联运区)下游附近水域,供五队港作业区及堆沟港2作业区(海河联运区)1000~5000吨级散货船舶、件杂货船舶使用;在外海布置4#、5#锚地,供各作业区万吨级以上船舶停靠。

本码头工程可使用2#、3#锚地。

2#锚地为5000吨级件散通用锚地(兼顾3000吨级船舶),锚地水深7.8m左右,面积约1.8万m2。

3#锚地为1000吨级件散通用锚地,锚地水深2.5m以上,面积约1.4万m2。

2# 和3# 锚地均采用双浮筒系泊方式。

1.2.4.5总平面布置

(1)水域平面布置

新建的码头前沿线与河岸边坡坡肩基本平行,前沿线坐标为:上游点X=3793684.717,Y=470042.812;下游点X=3793904.551,Y=470304.799。码头布置2个5000DWT吨级泊位,泊位总长280m。码头两侧端部沿前沿线各设31m斜坡与原岸坡连接,两端岸坡底边线与码头前沿线为夹角为30°,码头面高程4.50m,前沿底高程-9.60m。

上、下游泊位各布置2台GQl025固定式起重机。沿码头前沿每隔25m左右布置一个500kN系船柱,每隔5m布置DA-A400H×2.0M+2.15M垂直护舷,在高程3.70m布置GD400,L=1.5m水平护舷。

防洪堤防需顺码头进行退堤,堤防外堤顶距码头前沿50.0m,堤防设计顶高程6.50m,顶宽5.00,边坡1:3。防洪堤在厂区运输通道处设置防洪闸口,闸口净宽10.0m,防洪时,水位达到警戒水位,码头停止使用,关闭防洪闸门、搁上闸口桥板,不影响防汛通道。

(2)陆域平面布置

码头工程陆域依托中央储备粮连云港直属库灌河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其主要建设内容为:

①1 座计量塔及栈桥,栈桥长430m;

②钢筋混凝土立筒仓,直径12m,筒仓堆粮高度29m,2×4,总仓容为2.0万吨(以小麦计);

③立筒仓工作塔,建筑面积为1631m2;

④其它配套附属设施:厕所、变配电间、地磅房等。

该区紧临码头作业区,建设8只钢筋混凝土立筒仓及1幢工作塔。立筒仓内径12m,筒仓堆粮高度29m,理论总仓容(以小麦计)为2万吨。立筒仓通过栈桥输送线与码头前沿各泊位相连,实现散粮快速接收、发放。

在码头后方防洪堤以北,布置了46442m2的预留堆场。

建设项平面布置情况见图1.2-2。

1.3装卸工艺

拟建码头工程年设计吞吐量为170 万吨,其中上游泊位年设计运量为85万吨/年,下游泊位年设计运量为85 万吨/年,设计主要货种为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等散粮。

项目粮源一是来自于灌河流域以及苏北主产区的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主要为散装进入;二是从东北流入的玉米、大豆、稻谷等,以散装为主。中转发往东南沿海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多为散装发放形式。

码头每个泊位布置2台GQl025固定式起重机,各配2只缓冲斗,缓冲斗下布置300t/h 皮带输送机,粮食进入码头转接塔,由皮带输送机送至工作塔,再输送至立简仓;装船时,粮食从立简仓至皮带输送机进入码头转接塔,再由皮带输送机进入缓冲斗后由移动式皮带输送机输送至船舶。

固定起重机配4m3抓斗,最大臂长25m,每小时卸船效率150t/h,配合清舱机,能满足5000DWT船型卸船要求。

码头前沿配可伸缩移动式皮带输送机,可收缩长度10m,装船溜管可收缩,以适应不同潮位下的装船要求。装卸示意见图1.2-3、图1.2-4。

图1.2-3 码头卸船示意图

图1.2-4 码头装船示意图

(1)卸船工艺流程

船→ 固定起重机→ 缓冲斗→ 码头前沿皮带输送机→ 码头转接塔(通过提升、自动秤计量)→ 皮带输送机(栈桥)→ 依托物流区

(2)装船工艺流程

依托物流区→ 皮带输送机→ 立筒仓工作塔(通过提升、自动秤计量)→皮带输送机(栈桥)→ 码头转接塔→ 码头前沿皮带输送机→ 缓冲斗→ 移动式皮带输送机→ 船

依托物流区→移动式皮带输送机→散粮汽车→汽车衡(计量)→码头前沿皮带输送机→缓冲斗→移动式皮带输送机→船;

包粮→铲车(或汽车)→固定起重机→船

(3)倒船工艺流程

大船→ 固定起重机→ 码头前沿皮带输送机→ 码头转接塔(通过提升、自动秤计量)→ 码头前沿皮带输送机→ 缓冲斗→ 移动式皮带输送机→ 小船装卸机械设备配置见表1.2-4。

表1.2-4 装卸机械设备一览表

1.4.1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相符性

建设项目属港口及航运设施工程建筑行业,建设2个5000吨级散货装卸泊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发展改革委令2011第9号)第一类鼓励类水运产业中―深水泊位(沿海万吨级、内河千吨级及以上)建设‖条款。对照《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2 年本)》(苏政办发[2013 ] 9 号)及其修改条目(苏经信产业[2013]183号),本项目不属于限制类和禁止类的项目。

1.4.2与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相符性

《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中提出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未来经济增长点。

在―海岸带开发与布局‖中提到:要求积极推进灌河口拦门沙整治,为陈家港、燕尾港、堆沟港等港口开发创造好条件。要求坚持深水深用原则,以大项目进入带动海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

在―港口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中要求: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条件,是布局能源工业的理想之地。重点在连云港、灌河口港口群、滨海港等港口区布局建设能源、化工、造船、林纸、物流等临港产业。

在―临港城镇发展‖中要求燕尾港镇、堆沟港镇、陈家港镇、滨海港镇、黄沙港镇、

裕华镇、长沙镇、吕四港镇等临港城镇发展应以港口开发为先导,以临港产业集中区为重点,依托临港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建设项目位于灌南县五队乡二队村境内,属于连云港港灌河港区五队作业区,是江苏省沿海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具有港口和交通的双重优势。建设项目符合《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

1.4.3与《连云港港总体规划》的相容性

该规划中明确提出:连云港港整合海湾内港区布局、功能和名称,布局两翼新港区,形成由海湾内的连云港区、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和前三岛港区共同组成的―一体两翼‖总体格局。规划的港口岸线总长约99 公里,其中沿海已利用7 公里,可供开发利用的62.1 公里(含可成片开发的57.6 公里),灌河利用0.4 公里,有待开发的29.5 公里(可成片开发)。

灌河港区以散杂货、化工品运输为主,兼顾修造船功能,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灌河港区包括灌河北岸燕尾、堆沟、五队、长茂等作业区和南岸陈家港、小蟒牛等小型港点,近期以发展中级泊位的散杂货(矿建材料、原盐等)和小规模化工品运输及修造船为主,为地方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服务;远期结合南翼航道建设和拦门沙治理情况,统筹研究建设深水码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项目位于连云港港灌河港区五队作业区,主要运输货种为散粮,充分发挥灌河的港口优势、海河联运优势以及岸线资源优势等,发展大宗散杂货的运输,加快灌河口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沿河产业带建设,推动灌河口半岛经济圈乃至连云港的快速发展,因此项目的建设与连云港港总体规划是相容的。

1.4.4与连云港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及审查意见的相符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于2009年8月对《连云港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审查(环审[2009]376号),审查意见中指出:―连云港港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我国沿海主要枢纽港之一。《连云港港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一体两翼‖的港口总体格局,包括连云港区、徐圩港区、灌河港区、赣榆港区、前三岛港区等5个港区。规划利用沿海港口岸线共70.8公里,其中已利用7公里;规划利用入海河口岸线30.1公里,其中已利用0.6公里,同时,港口还会建设航道、锚地以及集输运通道、给排水、供电等配套工程。‖,―从总体上看,规划基本符合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和江苏

省、连云港市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的要求‖ ,本项目位于连云港港灌河港区的五队作业区,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措施,并建立港口应急反应体系,符合连云港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及审查意见的要求。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符合地方其他环保政策的要求。

1.4.5 与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相符性

按照―保护为主、应保尽保,科学评估、合理布局,分级管控、强化措施‖的思路和原则,江苏省省共划定十五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太湖重要保护区、特殊物种保护区)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24103.4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22839.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为22.23%;海域生态红线区域面积1263.91平方公里。

通过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实施,使全省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形成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基本需求,符合江苏实际的生态红线区域空间分布格局,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对照灌南县生态红线区域名录可知,建设项目位于灌河洪水调蓄区,洪水调蓄区划为二级管控区,其内禁止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本项目的建设不妨碍行洪,符合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2章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

2.1 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概况

(1)大气环境现状

综合考虑本地区风频特征、重点保护目标位置以及近年来开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等因素,在项目所在地设6个监测点,监测点位布设具体见表2.1-1及图1.1-1。

表2.1-1 大气监测点位置

2 NO2小时平均浓度每天监测4次(02∶00、08∶00、14∶00、20∶00各一次),每次采样时间45分钟,日平均浓度每天监测18小时,TSP、PM10日平均浓度每天监测12小时。监测时同步测量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参数。使用评价因子小时及日均浓度计算的单项标准指数范围见表2.1-2。

表2.1-2 空气质量指标现状指数值

通过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本项目所在地SO2、NO2、PM10、TSP均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2)地表水环境现状

根据项目附近的水文特征及项目取水口、排水口位置等因素以及项目废水排放的

特点等因素,在灌河上设4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见表2.1-3及图2.1-1。灌南县环境监测站于2012年7月16~18日,连续监测3天,每天涨、落潮期间各监测一次,一天共2次。

表2.1-3 水质监测断面布设表

最大超标倍数、超标率见表2.1-4。

表2.1-4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单位:mg/L(pH除外)

图2.1-1 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图

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所在灌河断面监测的水质参数pH、COD、BOD5、高锰酸盐指数、NH3-N、TP、SS、石油类等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要求;

(3)声环境现状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的厂区布置和声环境特征,在厂界四周共设8个噪声监测点,进行本底值测定,监测因子为等效A声级。

监测结果见表2.1-5。

表2.1-5 声环境监测结果统计表(dB(A))

(GB3096-2008)3类标准。

(4)地下水

综合考虑本项目的特征以及近年来开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等因素,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下水》HJ610-2011的有关规定,在本次项目评价范围内设3个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点,地下水现状监测点位表2.1-6及图1.1-1。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委托灌南县环境监测站于2012年7月25日进行实测。

表2.1-6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点位置

中的Ⅲ类标准为评价标准,以地下水实测值和评价标准相比,计算各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见表2.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