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一、神话部分

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多及异物和神奇灵怪。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共21卷,它的思想接近于道家。《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如《女娲补天(览冥训)》、《后羿射日(本经训)》、《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文训)》等。

二、《诗经》部分(考到25——30分)

(一)、知道基本情况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诗经怎么来的?怎么收集的?三种说法:

采诗说、献诗说、孔子删诗说笔记本p3

4、诗经按体裁分类:农事诗

国风豳风《七月》(属于农事诗中的农业生活诗。要背要考)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解题:《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书P22 ●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手法)一年

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以时间顺序,叙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与生活的场景,相当于西周早年的百科全书,一幅幅的风情画。

●《七月》的艺术特色:

1、循环反复、重章叠句。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

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表现: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

2、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

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3、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

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4、掌握的知识点: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真实的生活。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5、诗经按体裁分类:周族史诗(记住笔P5五篇篇名:《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生民》(不用背,可能考)书P43 每章主要内容见笔P6 《生民》艺术特色:(结合作品分析)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

字领起,格式严谨。

●四言体是大小雅中的叙事诗中最常见的句序,一般是两句一行,四句独立成章。

●例如“载A载B”句式在大小雅叙事诗中出现频率较高。

例如《大雅·生民》首章有“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两句,分别都用到这个特殊句式。其中,“震”与“夙”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震惊”和“恐惧”,组成“载A载B”句式后,就将姜塬当时又惊又怕的复杂心理完整地表现出来了。而“生”与“育”则是两个按既定次序相继发生的动作,组成“载A载B”句式后,则将原本应由两个相互继起的递进复句组合成一个单句的形式,从而加快了叙事的速度,通过非常简约的文字,简要概述了后稷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这个事实。

此外,类似于“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大雅·绵》)”之类的句式,对于调整叙事节奏、增强诗歌韵律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

之情;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6、诗经按体裁分类:战争、徭役诗

战争诗:小雅《采薇》(要背要考)书P28

(1)《采薇》解题:描写戍卒在出征归途中对玁狁(xian yun)即匈奴战争的回顾及其哀怨,表达了诗人忧时之情。

属于反映对外战争诗,作品中表现出抵御外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之情。

(2)《采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3)《采薇》艺术特色:(结合作品分析)

●倒叙手法的使用。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

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句式四言为主,大多重章叠句。循序渐进,带有很强的节奏感。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

舒卷徐缓。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

●起兴作用。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结合作品:“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末景情景交融。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

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

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4)体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个诗歌意象的艺术意境: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忧伤之一)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子的担忧(忧伤之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5)试析为什么“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诗歌意象一经创造,便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6)清人王夫之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之语评《采薇》“杨柳依依”四句的艺术效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论述理由。答:

1、对比,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结合作品: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

2、叠词使用,反复吟唱,情感倾露无疑。这种叠词描声摹状效果极好。

3、融情于景,昔盛杨柳绿,今衰淫雨飞。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却娓娓道来,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的不舍。同时,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这句诗非常完美的写出了一个士兵退伍时悲喜交集(更多的是悲)的心情。

4、这四句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同时引情如景,又蕴涵儿女情长及暗喻战争的残酷。

战争诗:豳风《东山》(不用背要考)书P26

(1)《东山》解题:《东山》描写一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也表现了战胜归来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

(2)《东山》的艺术特色:就内容看,这是一篇行役诗。

1、全诗四章,章首四句叠咏,文字全同,起到了咏叹的作用,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将诗中所有片断的追忆和想像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浑融完美的艺术整体。咏的是士卒在归来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以乐景写哀,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2、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推进。一章写将归,二章写归途,三章写归至(到家),四章写归后,而是以重叠的前四句为总纲。

3、运用丰富的联想。诗中有再现、追忆式的想像(如对新婚的回忆),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像(如对家园残破的想像),皆有情貌无遗的描写。

7、诗经按体裁分类:爱情婚恋诗

弃妇诗:卫风《氓》(要背要考)书P26

(1)卫风《氓》解题:作品以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口吻,叙述自己从与丈夫相见相恋到结婚成家、最终被抛弃的经过,表达了受骗的悔恨与痛苦,同时也含有告诫年轻女子“无与士耽”之意。

(2)卫风《氓》的艺术特色:

1、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2、塑造了两个性格对比鲜明的人物。首先是弃妇的形象,她本是一个纯洁、善良的美貌少女,诗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象地写出了这位青春少女的形象。她爱过“氓”,并且对他一往情深,嫁给“氓”后,她幻想着”及尔偕老”,过上好日子,因而一心持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直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失去了青春美貌。而此时,“氓”已变心,对她虐待“至于暴矣”。她孤苦无助却被兄弟讥笑,心中的悲苦无人可以诉说。但不幸的遭遇锻炼了她坚强的性格,悔恨之余,她采取了与“氓”决绝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既令人同情又令人佩服的弃妇形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氓”的形象。他本是一个抱布换丝的小商贩,凭着花言巧语博得少女对他的爱,而当他们结婚后,他却把大量的劳动压在妻子肩上,等到妻子失去了青春美貌,他又狠心地抛弃了她。“氓”的虚伪、薄情与弃妇的善良、痴情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4、运用借代修辞。《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5、运用顶真修辞。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作用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8、知道诗经对政治的两种态度:一是赞美。二是讽刺、劝谏。见笔P8. (《诗经》中的政治美刺诗)

三、《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名词解释:见名词解释归纳

1、《尚书》:知道名词解释、上古帝王之书、内容、概括思想倾向、地位:散文诗的开端

2、《春秋》:编年体史书;名词解释《春秋》、“春秋笔法”;叙事成就:开创了严谨的叙事格式

3、《左传》:知道名词解释;注意思想特点:注意战争描写

4、《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性格及艺术特色:(熟悉书P68)

(1)《晋公子重耳之亡》解题:记载了晋公子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的经过。重耳后来称为晋文公,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

(2)人物性格:

●重耳: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春秋时代显赫一时的霸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大任的资历。

●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乐的体验,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

受到陶冶和磨炼。忍耐→公子重耳,在向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赵姬: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形象

●在宗法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春秋时代,面对激烈的争嗣斗争,赵姬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态度。她,本有子息可以承嗣,

却不待宠专位,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仅请回赵盾,并主动让出嫡嗣之位。

●正是她的宽容大度、唯才是举,为晋国觅得了一位难得的贤相,为晋国霸主地位的巩固做了间接的重要贡献,昭

示了她深名大义、知书识礼的光辉形象。

重耳在狄的妻子季隗& 齐国的妻子姜氏:忠心耿耿,具有理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愿意牺牲儿女私情,成全重耳的国家大事。

●季隗支持重耳的计划,不仅对重耳“将适齐”没有丝毫的阻扰,而且还忠心耿耿地表示等待重耳而不另嫁他人。

●姜氏则在重耳似乎安于安逸生活的时候,明白重耳的大事。于是与子犯商量,把重耳灌醉后将其送走,充分体现

了一个妇道人家难得的理性精神。

怀嬴:敢于追求人格独立、争取自身地位的妇女人物

●“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在封建的春秋时代,妇女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而传统以来的妇女也是忍

受屈辱的。在这里,怀嬴之举实在令人叹服。叹服其敢于追求人格独立、争取自身地位的的举动。

●她意识到秦国与晋国地位的平等,由这种国家间的平等上升为人格的平等。所以,她能够在受屈辱的时候理直气

壮地维护自身人格,争取自身地位。

(3)艺术特色:

●善于在列国矛盾斗争的旋涡中叙写历史人物。

●文章善于在对照和映衬中不断深化公子重耳的形象。

●文章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强化主人公重耳的性格。

全篇基本上是以顺叙和补叙、追叙相结合,而以顺叙为主;在行文中又时而嵌进一则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以加强叙事的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5、《秦晋崤之战》人物性格及艺术特色:(熟悉、上课没讲完书P68)

(1)《秦晋崤之战》解题:叙述在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举兵袭郑,秦晋两国作战于崤的经过。秦穆公不听骞叔的谏诤,秦师骄纵轻敌,招致失败。简单总结1.蹇叔谏袭郑2. 蹇叔哭秦师3.王孙满观师 4.弦高犒秦师 5.皇武子巧词逐客 6.原轸力主击秦师 7.原轸斥文嬴纵囚 8.秦伯痛哭并认错

(2)人物形象: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先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晋襄公:优柔寡断,纳谏如流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3)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意图何在?抓住首段“蹇叔论战”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答: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4)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5)《秦晋崤之战》写作特点:

●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

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秦晋肴之战》抓住主线,它抓住了事件的主要矛盾——秦晋之间的矛盾,写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生动过

程突出主线。结构完整、严谨、巧妙。

●情节错落,故事曲折。它是富有技巧性的。这种技巧性集中表现在材料的选择截取和排列组合上。

文章一开始,镜头对着晋国。这是晋国的大丧之日,臣民哀痛。但忽然文公显灵,风云突变,显示了一场战争的先兆。然后,镜头转向了西边的秦国,杞子密报,穆公拒谏,秦师浩荡东征伐郑,照应了前文。进军途中,秦师遇到郑商人弦高,镜头转而对着郑国。郑穆公使视客馆,皇武子下逐客令,使孟明只好灭滑而还。然后镜头一跳,又对着晋国,先轸论战,晋君发命,终于败秦于肴。最后镜头又回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秦国,戏剧性地结束了故事。

这种时间、空间的转换、跳跃,不仅使故事省略了大量的一般过程的记叙,突出了矛盾主线,而且使文章正反、扬抑、张弛、开合变换自如,形成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势,获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重点鲜明,反复照应。在《秦晋肴之战》中,重点材料显然是蹇叔哭师,作者集中笔墨,写得淋漓尽致,十分精

彩。不仅使文章重点鲜明,首尾贯通,结构严密,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表现了作者从政治上对秦师不义之战的谴责,从军事上对不可“劳师袭远”,“骄纵轻敌”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总结。

6、《战国策》:知道名词解释;国别体史书;纵横家;刘向编辑。

7、《苏秦始将连横》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不用背,熟悉书P112)

(1)苏秦人物形象(结合文章理解)【追求名利的心理和当时炎凉的世态】

第一,苏秦是个勇于尝试的人。他本来就怀疑秦王不会接受他的意见,但还是没有放过任何可能成功的机会,勇于尝试,即使秦王已经表明不接受他的观点,他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完整,力图说服秦王。

第二,苏秦是个懂得坚持也懂得适时放弃的人。我们从他“多次呈上奏折”这一点可以看出苏秦是个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的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踏上一条路后会有所坚持,遇到障碍也会多试几次。但他又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那种人。他会坚持,但他更懂得放弃,而且是适时的放弃。衣服穿破,钱用完之后,再留在秦国也许只会自取其辱,自讨苦吃,所以他选择离开,可以说他个很识时务的人。

第三,苏秦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他没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但他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这个目标,他坚忍不拔,不懈努力。文章告诉我们,苏秦本来只是一介贫民,但是他不惜穿貂皮大衣,带黄金百两到秦国说服秦王连横,表面上说明他很爱面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实际上体现了苏秦追求成功的决心和勇气。他在说明秦王未果之后回家埋头苦读兵法,甚至以锥刺股。他的勤奋努力刻苦坚持是动力是什么?就是获取成功的信念和出人头地的决心。他学有所成之后转而说服赵王并帮助他“约从散横以抑强秦”,他的政治立场转变很快,前后的主张也不一致,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原则。他有原则,他的原则就是为自己的成功服务。

第四,苏秦是坚忍不拔的勇者。面对一时的失败,他不会自暴自弃,面对家人的冷漠,他也没有丧失继续奋斗的勇气。说秦失败后,他“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这一段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苏秦当时形容枯槁、神情惟悴、失意狼狈的样子。回到家后家人不仅没有安慰支持他,反而冷落他。普通人常常会因此一蹶不振,然而苏秦不但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刻苦努力,孤军奋战。前面的挫折和失落都只能衬托出苏秦内心高人一等的坚强和他令人佩服的隐忍和承受力。

第五,苏秦是个很实际也很圆滑的人。我们提到的他懂得坚持也懂得放弃这一点就可以说明他很实际。而他“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也要求他得实际一点。在当时想要成功就必须审时度势,投其所好,所以苏秦的“见风使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

第六,从苏秦的言语叹息中可以看出它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非常无奈,对人们的趋炎附势和亲情淡薄深感悲凉。苏秦一贫如洗的时候,父母不和他说话,嫂子不给他做饭,一朝发达后,连父母都巴结他,到郊野去接他,嫂子看见他像蛇一样匍匐在他脚下,就因为他有地位有钱了。对此苏秦感慨道:“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他说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我,这前后的对比让他多少看透人间亲情,他无奈悲哀地反问: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由此苏秦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肉。我们从他的叹息中甚至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世界,可以猜测:苏秦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欲望也许和他的这种无奈是分不开的。

最后,苏秦形象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是他出众的口才和令人叹服的语言技巧。文章中苏秦说服秦王的话语占据了较大篇幅,虽然秦王没有被说服,但是苏秦的语言艺术是值得肯定的。他先向秦王陈列出秦国的有利条件来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举上古五帝三王的例子来证明,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来动摇秦王。其中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形成磅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还有用典和激将法都用得很巧妙,语句中辞藻的堆砌和用词的恰当都能体现苏秦极具讲究的语言艺术。他极具才华,有雄心有谋略。他的性格既复杂又简单,既矛盾又合理。文章刻画出来的苏秦的形象血肉丰满,个性突出,是一个令人叹服的历史人物形象。

(2艺术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战国时代崇尚

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文章在人物肖像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细致生动,如描写苏秦说秦王不行,落魄而归时的形容神态,写苏秦刻

苦攻读,引锥刺股的细节,写其嫂”蛇行匍伏”的丑态,皆为传神之笔。

●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

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辟阖、“辩丽横肆”、铺张扬厉的文风。

8、《冯谖客孟尝君》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不用背,熟悉书P119)

(1)《冯谖客孟尝君》解题:本篇写冯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保住了地位,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权贵的养士之风。性格描写颇为突出。

(2)人物性格:

冯谖:藏才不露,装愚守拙,巧于试探的性格正是为其后来大显身手伏根,揭示出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才华。孟尝君:他对冯谖的认识和信任,则是始而轻视而留有余地,继而重视(收债)而又存疑(不悦),终而折服而言听计从,是随着自己得势、失势,再大得势这种起伏之势而曲线波动的。

孟尝君虽无先见之明,却有宽容大度,不善知人,却不失善于养士的作风

(3)艺术特色:

●欲扬先抑。本文刻画冯谖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避免了平铺直叙,情节引人入胜

表现:“贫乏不能自存”、“无好”、“无能”;

“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平庸、贪婪、得寸进尺、缺乏自知之明;

●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细节来刻画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性格,如“收债于薛”、“经营三窟”的情节。

薛地收债,营就“三窟”:才具出众、见识过人。

●映衬烘托。为了突出冯谖的才能,作者巧妙地以孟尝君及其手下门客进行映衬烘托。

“收责于薛”、“焚券市义”有力地凸现了冯谖的卓越不凡。

●尺水兴波。从叙事角度看,本文也颇有技巧:第一部分叙述冯谖初为孟尝君食客时的情状。第二部分叙述冯谖焚

券市义,也暗伏机窍,如冯谖市义而不市其他出人意料,以及孟尝君由“不悦”到叹服的转变令人感喟。

文章篇幅尽管不长,但作者叙事曲折生动,每有波澜,使人读来趣味良多。

三、诸子散文部分

1、《论语》《老子》:知道名词解释。

2、《孟子》:知道名词解释;孟子散文的特点;论辩体的特点。考大题目

3、《秦桓晋文之事章》主要内容、写作艺术特色:(不用背,熟悉,考论述题书P149)

(1)主要内容、主张、局限性: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指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对人民的重视,尽管他的这种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的。

孟子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

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2)写作特点:

●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跌宕起伏。

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

●感情充沛,言辞机敏,气势雄健,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论辩体的特点。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

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其他写作特点:列举多种例证:事例、设例、语例。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因势利导,措辞委婉。层层递进,论点明确。类比推理。

4、《庄子》::知道名词解释;熟悉《逍遥游》;分析艺术成就;题材:寓言、神话(要背要考,书P186)

5、《逍遥游》主要内容、写作艺术特色:

(1)《逍遥游》主要内容、解题:这篇是《庄子》首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什么是逍遥游?主要内容观点?(课本内容:)

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依赖外在条件)。只有消减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现实性?答:这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

(2)本文写法:

(1)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3)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3)论点总结:(了解、不用背)

●逍遥,唯心也。

●庄子自以为小知,大鹏为大知,是故庄子不敢断言天色。“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去以六月息”,大

鹏是候鸟,一年迁徙两次,一次飞半年。

●蜩与学鸠是小知,且不自知。老子曰:“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小大各有所知。小大各有所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明心无己,至能无功,至知无名。

●神人者,将旁礴万物以为一。故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其神凝,使物不疪疠而年谷熟。”以无为而为之,故曰神人无功。“熟肯以物为事”,以有为而为之。

●任物之性而为之,得其用也,得逍遥也。逆物之性而为之,则不可得其用,

是以有用为无用,是强求无用为有用,我不得逍遥也。则我犹有蓬之心也夫!任天地之性而为之,此之谓神人也。(3)通过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艺术成就):笔P18 要背

1、《庄子》散文的文章体制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2、在题材上,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3、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

4、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和诗意的交融。

5、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6、《韩非子》:知道名词解释;看《五蠹》解题

(1)《五蠹》:指斥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儒家,(二)言谈者——纵横家,(三)带剑者——游侠,(四)患御者——国君的近侍之臣,(五)工商之民。而主张养耕战之士(农民、军队)

(2)韩非子写作特点:笔P21

7、《荀子》知道名词解释

四、辞赋

1、《离骚》主要内容、写作艺术特色:(要背要考大题目,书P229)

(1)《离骚》主要内容、解题: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首、也是最长的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长诗。塑造了第一个光彩照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楚辞》中篇幅最长、影响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亦是屈原的代表作。

●将“离”字解为“罹”,意为遭到、遭受,意谓“离骚”就是遭到忧患而作的辞。

●主要内容: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到严重挫折,面临个人的厄运和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屈原心

灵历史的记载,是一篇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

●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腐朽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

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

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2)艺术特点(艺术成就):笔记P23—24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

●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第一、灵均形象的塑造。这位名曰“正则”、字曰“灵均”的主人公,就是屈原自己。笔记P23

●第二、创作方法的突破。《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二者的完美结合,不仅标志着创作方

法的突破和发展,而且证明了屈原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第三、表现手法的开拓。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作出了重大开拓,

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增添了异彩。诗人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

●第四、形式和语言的创新。《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大量

采用楚地方言、迭词以及对偶等语言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富抒情味和感染力,是“骚体”的标志之一。

(3)香草美人意象的理解。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屈原为后世诗人开创了以情寄物,托物以讽的先河,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

(4)与《诗经》的比兴手法相比,《离骚》的比兴象征手法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诗经》的比兴大多比较单纯,只是就某一具体事物用比兴,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多为独立存在的客体,主要局限于修辞技巧方面。屈原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他承继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他的比兴具有丰富性、象征性和系统性。

例如用香草、幽兰象征自己的高洁品德,用恶禽、臭物比喻小人的卑鄙无耻。用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用众女妒美比喻群小嫉贤等。同时,在屈原笔下,草木、虫鱼、鸟兽和风云雷电,也都具有生命。大量的生动形象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意色彩。

因此,《离骚》的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在《离骚》中,诗人是以香花恶草比喻政治上美恶两种品质,构成了一种象征,从而使诗歌既有丰富的形象性,创造出一种文彩斑斓、寄托幽远的意境,开拓了中国诗词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

2、《湘夫人》主要内容、写作艺术特色:(不用背,熟悉,书P252)

(1)主要内容:

《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描写相恋者的思慕,想象中的共同生活的美景合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热烈的追求和期盼终归失败的主题反映了诗人的精神痛苦。

(2)艺术特色:

1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 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例如:意淫中的二人相会,极力渲染相会之处的淫荡。赋)

3 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4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5 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

3、《山鬼》主要内容、写作艺术特色:(要背要考,书P254)

(1)《山鬼》解题:写山鬼(山中女神)等待所爱的对象不来,忧思悲哀而独自归去的情景。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2)主要内容: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诗歌非常细致的刻画和抒发了女神赴约过程中复杂曲折的心态,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

(3)艺术特色: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最后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苦、怨愤交织的复杂心情。

女神继续采摘灵芝以“遗所思”,不肯轻易地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在久久地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最后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女神陷入怨愤和失望之中。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怨愤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山鬼》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漫可喜。

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五、秦汉散文司马迁与《史记》(会考大题目)

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创作关系;以及美学(风格:悲剧性)的关系笔P31

2、史记的五种体制及其主要内容: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内容见笔P32

3、《史记》五种体制的结构意义(即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即如何涵盖上下五千年,构成严密的叙事框架?)

《史记》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写人的,是全书的主体,占85%以上,从史学的角度上讲《史记》叫纪传体通史,从文学的角度又叫传记文学。表和书,也是全书不可缺少的部分,表:用表格的形式分别记载历史大事,能一目了然。书:总结了当时最高的学术成就,也对全书最大的补充,表和书联系

全书的钮带和桥梁。

总之,《史记》里的130篇,它相互配合,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比较,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机的整体。《史记》虽然纷繁,但有条不紊,内容虽然丰富,但是重点突出,像这样一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复杂的作品,在当时是空前的,它以后的历代证史体例,都是学习继承它的,《史记》是政史之祖。

4、史记的写人叙事成就:(从叙事文学的角度回答)

(一)叙事(即《史记》的叙事艺术):

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二)写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1、《史记》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如商鞅、屈原、项羽、李广、荆轲。

2、司马迁写人物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方法。表现在:

●如独创的“互见法”,项羽:如《项羽本纪》,为不损害他的英雄性格,把他许多政治、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

侯列传》中去写,韩信对刘邦说项羽:匹夫之勇、迁逐义帝、失天下之心、妇人之仁。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刻画细节,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

●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如《项羽本纪》中的钜鹿之战:

●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最后困于垓下的情景。

●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善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深入刻画人物性格。

3、强烈的抒情色彩。《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寄托着司马迁自己人生的感慨。人物如李广,还有屈原的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伦赞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5、《史记》创作的目的:(考小问题)

《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六、诗歌部分、乐府民歌

(一)汉乐府

1、乐府:乐府是官方音乐机构;乐府诗;注意汉乐府的叙事成就;《陌上桑》背、《孔雀东南飞》(叙事成就考简答题)

2、乐府诗:是乐府所收集加工整理的。具体见名词解释。

3、汉乐府内容的思想内容(现实性?):“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考填空或选择),指出汉代乐府诗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特点。汉乐府诗是汉代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

4、《平陵东》主要内容、写作艺术特色:(不用背,熟悉,书P363)(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曲》)

(1)《平陵东》解题:文章写了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官吏贪暴、压榨良民、甚至以劫持手段残害人民。

(2)主要内容:全诗通过官吏敲诈良民,使无辜百姓倾家荡产的描写,控诉了贪官暴吏的恶行,反映了汉代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现实。通过“义公”被劫持、被勒索、被逼卖黄犊几个细节,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一个社会问题:即广大人民的穷困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使然,“义公”一家的遭遇即是一证。(3)艺术特色:

●《平陵东》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含意非常深刻。它反映了在黑暗残暴的社会中人民生活的艰难苦痛。

●在简洁的叙事中溶入抒情,表达人民痛楚、悲愤的感情,格调凝重。

●在语句上,毎节的第一句重复上一节的最后三个字,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以文字上的

复迭,造成迂回往复、反复吟咏的效果,使语意更加连贯,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5、《陌上桑》主要内容、艺术特色:(要背会考,书P364)(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曲》)

(1)《陌上桑》解题: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

(2)主要内容:文章写了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和智慧,暴露了太守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

(3)分析《陌上桑》写作艺术特色: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表现在:

●正面描写和侧面映衬、烘托相结合。

如写罗敷之美,作者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同时,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但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

作者又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

既使人物外貌充满了朦胧美,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又满足了不同阶层人的审美标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成为文学史上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外貌的经典之笔。

●运用丰富的想象、夸饰铺陈的描写手法。

罗敷夸夫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的:“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描写夫君地位显赫:“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十五府小史”四句,描写夫君官职。“为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最后两句属于侧面描写,是他人的评价。同时这段描写主要是运用铺陈描写。

●叙事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勤劳、美丽、善良的采桑女罗敷形象。

6、《东门行》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熟悉,书P367)(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瑟调曲》)

(1)《东门行》解题:本篇叙述一个城市贫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不得不铤而走险,妻子也劝阻不住。

(2)主要内容:《东门行》描写的是一个为极端穷困所迫的下层平民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东门行》在句法上变化自如,随内容而定,尤其是夫妇的对话,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愤怒,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声音和形象。

(3)艺术特色:

1、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2、运用倒叙的方法。诗中一开头便写主人公出了东门,再也不回来了。还是事件发展的最后结局。在写法上属倒叙。

在这种无望的绝境中,消极只有待毙,拔剑而去、拔剑而起才有生路。所以走险拔剑而去。他不是去追求富贵,而是去追求生路。《东门行》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人民被迫“犯上作乱”的社会根源。

3、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语言朴实自然、押韵灵活。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

从妻子的话里可以知道她是一位能吃苦耐劳,安分守已的贤妻良母,她不奢求富贵,只要有碗稀粥喝就足够了。她劝丈夫不要去做那“伤天害理”的事,劝他为孩子着想,不要连累了儿女,但是她这样的苦苦哀告,并没有动摇丈夫出走的决心。

4、既有言谈举止的描写,又有复杂心理的揭示,还有简短有力的对话,从而既掲示了人民反抗的正义性,又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必然性。

7、《焦仲卿妻》(即《孔雀东南飞》)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熟悉,书P376)

(1)《焦仲卿妻》解题: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这是一篇杰出的长篇叙事诗,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出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加以赞扬;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描绘和歌颂。

(2)主要内容、结构:《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家长专制和宗法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本诗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返故,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领全文,引出下文。

(3)鲜明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

外貌十分美丽,内心坚强、持重、自尊,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自请遣归”;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别归家时还牵挂婆婆和小姑;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对仲卿温柔体贴,深情专一;她果断忠贞,为爱情而牺牲。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焦仲卿:

他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他善良孝顺,正直纯朴,为了爱情最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他的懦弱是导致悲剧的直接根源。夫妻恩爱无比,却不敢稍弗家慈“严训”,违心休妻,惜别爱妻,仍存幻想,直至团圆之梦破灭,心已死、念成灰,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自挂东南枝的殉情之路。

焦母:她是一个反面人物,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是一个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刘兰芝的哥哥:

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丑态毕露。他与焦母一起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制的代

表人物,同时也是典型的市侩形象。

刘兰芝的母亲:深明大义,有能力,能理解、尊重女儿的选择,与焦母的冷酷跋扈和兰芝兄长的趋炎附势形成对比。(4)《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叙事成就,考简答题)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

●属于双线结构,两条叙事线索交替,缜密紧凑,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

冲突展开。第二条线索是围绕兰芝与仲卿矢志不渝的爱情铺展的。

●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结构完整。详略得当,收放自如,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略写容貌形体,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采用了按照时间顺序铺陈排比的手法。突出了女主人公多才多艺、深有教养的特点。诗中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

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8、汉乐府的艺术成就:(注意汉乐府的叙事成就,笔P38)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1、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4、叙事详略得当。

5、以寓言的形式叙事,称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二)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知道名词解释(重点);从何得名;作者、内容特点;如何抒情;抒情成就(结合作品)

2、《行行重行行》主要内容、艺术特色:(要背要考,书P393)

(1)《行行重行行》解题:本篇表现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首追叙初别,次说路远难会,再叙及相思之苦,最后以勉强宽慰之词作结。

(2)《行行重行行》的艺术特色: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

这里不太讲究平仄,但与音律结合,是更高级的音律关系。“行”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

的方法层层深入。

3、《西北有高楼》主要内容、艺术特色:(要背要考,书P393)

(1)《西北有高楼》解题:这是一首感叹知音难遇的诗。开头写歌者的地点,中间写凄凉的歌声,最后写歌声所引起的听者的同情和悲哀。

从诗意看,诗中主人公是一位在生活中因失意而彷徨的人。凄凉的弦歌声从重门紧锁的高楼上隐隐传来,其声调的悲凉深深地感染了楼下听歌的人。从那清婉悠扬、感慨哀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清晰地感受到了歌者经历的惨痛和被压抑的内心痛苦。这令人不禁要推想,歌者是谁?莫非是杞梁妻那样的忧伤女子?可是,最值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个中的伤感,知音难觅可能才是她感伤叹息的真正原因。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但伤知音稀”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

(2)《西北有高楼》的艺术特色:

●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对于声音的描写细腻生动,歌者与听者遥相呼应,把失意之人的徘徊、悲切、希

冀全面地展现出来了。

●运用假托。《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常托为一意、一物、一境。此诗即为诗人假托

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

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

(三)汉赋:(选择题)

1、枚承《七发》:前后相去十年。两赋内容连属,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代表了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和成熟。

2、司马相如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

19、东汉辞赋:东汉之后,有一类题材的作品:都邑赋专行描写都邑城市的繁盛。(了解)

●班固《两都赋》的创新——《西都赋》和《东都赋》西:长安东:洛阳

●张衡的《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

1、王璨诗《七哀诗》(其一《西京乱无象》)(不用背,有两个考点,重点熟悉书P244)

(1)《七哀诗》解题:《七哀诗》共有三首,本篇是第一首,写作者离开长安时所看到的乱离景象和自己的悲痛心情。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2)主要内容:解题的内容;诗人在“白骨蔽平原”的凄惨景象中,被一个饥妇弃儿的事件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摄取了这一场面,着力加以描写,使充满死亡丧乱的社会观实更具体、更真实、更典型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饥妇的声声泣,字字泪,牵动了诗人的愁肠,激发了诗人的壮志。

(3)乱世经典细节,对乱世的实录: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4)注意用典: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由于登上了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这位葬身“黄泉之下”的西汉贤君,又使诗人自然联想到《国风·曹风·下泉》,“《下泉》,思治也,忧而思明王贤伯也。”诗人忧世思治、盼思圣君挽救危难,开创清平之世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

意思是:我现在体会到《下泉》作者的那种心情了,即活在乱世,没有圣君贤君的哀叹。

“南登”两句,把诗人留恋故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情,描绘得非常动人,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

2、左思诗《其二(郁郁涧底松)》(不用背,熟悉书P298)

(1)《郁郁涧底松》解题:

本篇写由于门第的限制,有才能而出身寒微的人只能屈居下位,而世族子弟却依靠父兄世业穷居高位。

(2)《郁郁涧底松》的艺术特色:

●运用比兴手法。“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借咏史以抒怀,是对门阀制度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无情地揭露和抨击。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通首皆用对比,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

3、建安诗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以曹操、曹植作品为例,重点笔P51)

①继承方面: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五言诗形式、语言风格、采用乐府诗题。

②发展和改造方面:

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

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很少具有故事性。(汉乐府则以叙事为主。)

建安文人诗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和有意锤炼的痕迹。

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

4、曹操诗:《蒿里行》(不用背,书P231)

(1)《蒿里行》解题:《蒿里行》本来是古代送葬时用的挽歌,曹操此作是以古题写时事,叙述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

(2)思想感情: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和忧时伤乱之心。

5、曹操诗:《短歌行》(不用背,书P232)

(1)《短歌行》解题:汉乐府旧题。本篇书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全诗感情充沛,带有浓厚的悲凉情调,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2)文章主旨、思想感情:诗歌开头便抒写自己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最后用周公吐脯的典故,抒发其延揽贤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大理想。

(3)化用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化用诗句,比喻人才。

(4)艺术特色:(曹操诗歌的创作艺术见笔P52)

●曹操此诗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创性:①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②用四言写诗,是诗经四言诗的又一次中兴。

●善用比兴。以“朝露”比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比喻才德高盛。以山、海比喻胸怀宽阔,招纳人才越多越

好;语言特点:语言质朴自然,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情绪。

●善于化用前人诗句,而且了无痕迹,使作品含蓄精炼。

6、曹操诗:《步出夏门行》(不用背,了解,书P231)

(1)《步出夏门行》解题:是乐府旧题。第一首写景诗篇。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本章是第一篇。写作者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恢宏,是诗歌中以写景为主题的名篇。7、曹植诗:《美女篇》(不用背,了解,书P267)

(1)《美女篇》解题:本篇是以美女比喻君子,用美女的盛年不嫁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反映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美女篇》以美女比兴、寄托。是抒情之作,不叙事。带有华丽的言辞。

(2)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见笔P52 (了解)

七、正始文学两晋文学

1、《咏怀诗》82首: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内容集中,风格和表现手法接近,可以看成五古咏怀组诗,是中国诗歌中很独特的一类,在文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2、钟嵘《诗品》评阮籍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这八字概括会考,要记)

理解:又深又远,将真实意图层层包裹。是对阮籍《五古咏怀诗82首》的评价

3、两晋文学:陶渊明(熟悉,会考大题目)把陶渊明放在中国传统审美发展史上去理解

(1)陶渊明生平:中国田园诗第一人,田园诗为读书人找到另一种精神家园,开创了田园美学。

(2)陶渊明所代表的文化模式:就人与社会关系而言:

这种人生价值观的特点:极其重视个人的志节操守;极端推崇个体的精神自由,维护个体的人格尊严。

表现在:集高旷的情怀与淳厚的情味于一身;执着与通达的统一。陶渊明的典型意义:酒和菊。

(3)陶诗的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五类。

(4)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可分类:

●表现农村的恬静幽美和诗人的悠然自得之趣。

●反映劳动生活的内容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

①直接写诗人乡居的生活、劳动和与农民的友好相处。

②打破儒家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偏见,甘心躬耕自资

③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表现诗人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

(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会考,笔P58)

(1)物我浑融的审美意象意象表:白描实: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思。

(2)平淡醇美的风格:平淡:白描手法。

醇美:透过平淡的表象,骨子里却是诗人参透玄机,悟得了田园山水的真正品格,更找到了自己精神的真正归宿。

苏轼:质而实绮,瘦而实腴;朱熹:渊明诗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3)质朴而工致的诗歌语言

4、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1)谢灵运生平: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开创者。中国古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歌题材的作家。

(2)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明丽清新,精雕细刻(要记住)

(3)谢灵运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1、谢灵运以山水入诗 , 特别注意声色的描绘, 追求图画音乐式的美。

2、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 , 他惯用“叙事(交代) ---- 写景 ---- 说(玄)理”的结构。(4)《登池上楼》解题:本篇写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同时也表现了不得志的感伤情绪。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5、永明体(新体诗):永明是南朝齐的一个年号。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古体诗与近体诗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会考名词解释)

(1)永明体的杰出代表:谢朓(464-499),字玄晖、“小谢”之称。

(2)创作成就:谢朓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3)谢朓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把山水诗写作推向更成熟的境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在山水艺术上创构了融情于景、寄意象外的意境。给盛唐之音中山水诗歌艺术达到顶峰提供了经验。

●他的俪偶精切、音律渐谐的新体诗体制,实际上给唐人诗歌准备了严整成熟的律、绝诗范式。

●他独特的清丽圆融语言的风格,也有助于唐代清新朗润、优美自然的诗风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毛诗大序》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诗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做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宋初三种诗体: 西昆体(主流体),学习李商隐。 代表作家:刘筠、杨亿、钱惟演。 晚唐体学习贾岛、姚合。 代表作家:九僧、寇准 白体(香山体)学习白居易。 代表作家:李昉、徐铉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中国四大喜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 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关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名词解释 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经句。 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相互唱和《西昆酬唱集》,故名。欧阳修《六一诗话》

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诗坛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四位诗人,他们成就大,名望高,称人们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四位诗人中,陆的成就最为卓著,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讲诗人,此外范诗亦很有特色,杨诗更为独创性,只尤诗传下来的极少。 22、山谷体:是对黄庭坚诗总体风格的一种概括。黄庭坚倾毕生精力于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用典,并整故为新,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诗创作的一大变局,后世称为“山谷林”。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 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

2013年7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5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与《诗经》的形成、编订无关 ..的是 A.献诗B.采诗 C.删诗D.诵诗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的 A.《东山》B.《采薇》 C.《关雎》D.《蒹葭》 3.关于《诗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颂”分为商颂、周颂两部分 B.“雅”分为大雅、小雅、别雅三部分 C.《风雨》是表现夫妻情爱深挚的诗歌 D.《七月》是周人的史诗之一 4.中国最早的历史文集是 A.《春秋》B.《尚书》 C.《左传》D.《战国策》 5.以下不属于 ...《战国策》文学特色的是 A.铺张辩丽B.善用寓言 C.夸饰恣肆D.想象奇幻

6.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 A.《孟子》B.《庄子》 C.《论语》D.《韩非子》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次,《庄子》的语言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7.《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主要是 A.承继先秦纵横家散文的风调 B.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C.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范例 D.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展示鲜明的人物性格 8.《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主要表现蔺相如 A.思虑百姓疾苦B.先公后私 C.维护国家尊严D.深谋远虑 9.《汉书》中“八表”和《天文志》的补作者之一是 A.班超B.班昭 C.尹敏D.孟异 10.《吴越春秋》的作者是 A.袁康B.桓谭 C.赵晔D.刘歆 11.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最主要表现手法是 A.直抒胸臆B.比喻象征 C.情景交融D.铺叙摹绘 12.对冯衍《显志赋》创作影响较大的是 A.枚乘赋B.屈原赋 C.孔臧赋D.贾谊赋 13.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A.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B.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C.结志青云上,何时复来还。D.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14.汉乐府《艳歌何尝行》所表现的是 A.兄弟冷漠相忘B.夫妇生死相依 C.女子地位卑下D.战争惨无人道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4汉语言田昭波 一、填空 1.元曲(体制:科范、宾白):A.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B.科范,也就是科(介) ,科介是指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亦作"科泛"。指戏曲程式动作。 C.宾白,是古代汉族戏曲剧本中的。汉族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叫做宾白。明《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明《菊坡丛话》)。 2.《西厢记》(来源《莺莺传》、《董西厢》延续):《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

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宫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3.《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名句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 第三节情爱诗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 第二节诸子散文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第三节《离骚》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四节东汉散文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 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 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乐府民歌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 第二章正始之音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 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1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南朝诗歌 第二节北朝诗歌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 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 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 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魏晋文章 第二节南朝骈文 第三节北朝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顾况,李益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第二节韩愈,孟郊 第三节李贺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第二节杜牧,许浑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简答题 1、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答:(1)屈原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把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集中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a.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b.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2)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中的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作品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把相思的愁苦和秋风,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 (3)在描写人物、状摹物态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招魂》中诗人对楚宫美人群像的刻画尤其精彩。 (4)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 2、汉赋的形式特点: 答:以司马相如的作品为例, (1)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

时间的流动,多种场面、生活、气氛构成了一种极其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中写天子的宛囿的广大富饶,天子诸侯打猎的盛况和壮观及种种排场,场面非常开阔,层次也很分明,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 (2)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极大,穷形极相,动魄惊心,就其总的气氛来说,又是极其富丽,极其热烈而又庄严的。 (3)它极大程度上利用了是国方块字在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一排列就是几十个山字头,几十个水字边,几十个草字头等等,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气势感。 3、简述散体大赋的发展过程: 答: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演说发展起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的发展期和成熟期。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息。这类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4、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答: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五言诗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初年,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卷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 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2、香草美人:《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 比喻君主,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主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3、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 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4、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 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5、神话: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 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6、春秋笔法:《春秋》一书笔法严谨,用意深微,寓含褒贬,所谓“以一字为褒贬”,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因而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7、《战国策》:原名叫《国策》、《长短》、《国事》等,是由汉人汇编成书,后由汉末刘向重新编排整理而成。 分别记载了十二国策,是一部专门记录战国纵横家和谋士言行、谋略的国别体史书。它的文学价值很高,对史传文学有很大影响。 8、洪水神话:指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传说。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的先民神话中,关于它的成因 至今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有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其主题也与西方不同,反映了我国民族的积极斗争精神和智慧。 9、春秋三传:是指为《春秋》做进一步传述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主要以叙事 为主,把《春秋》中简短的叙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公羊传》、《谷梁传》二书侧重阐发《春秋》的经义,叙事也少,以议论为主。在文学上比不上《左传》。 10、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是《毛诗序》里指出的,后人对它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学界一般把赋比兴三者成为《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而风雅颂则是《诗经》的内容分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