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题(含解析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选择题

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

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2.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

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

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

A.改收粮食税B.农业集体化

C.余粮收集制D.大规模垦荒

3.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农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

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 A.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4.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

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5.如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对该图解读全面的是( )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短暂的

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

6.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

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 )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7.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

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8.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

反映了( )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9.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全体军人在政

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

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

10.1918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6、7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200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 )

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粮食垄断影响了民众生活

11.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于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置重工

业发展于次要地位。该政策对苏俄(联)的影响是( )

A.动摇了公有经济统治地位

B.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C.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2.“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这一政策

( )

A.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管控

B.开辟了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

C.扫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

D.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正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使危机突然爆发。俄国同所有的交战国一样食品奇缺。由于沙皇政府的无

能和贪污腐化,以致不能实行诸如限制最高价格和定量供应等控制措施。最深受食品匮乏之苦的是最贫穷的人。1917年3月8日,食品骚动爆发了。无疑是由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骚动迅速发展为政治起义,聚集的人群高呼:“打倒沙皇!”城市里的部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几天内,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在彼得格勒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美]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材料二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

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

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

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

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摘编自《世界简史》材料三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他靠农民

‘贡税’来积累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随着工业化的推行,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工人武装起义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果。(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和发展。(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

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

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

仰克伦斯基总理。”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

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

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

模式有其必要性。

——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闻一

《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

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4分)

(3)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

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解析:选 B 由材料“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

人资本占大多数”可知,国家资本主义和工商业发展很快,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才有此现象,故选B项。

2.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

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

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

A.改收粮食税B.农业集体化

C.余粮收集制D.大规模垦荒

解析:选 A 1920年“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激

烈反对,1921年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故选A项。

3.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农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

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 A.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解析:选 B 据材料“给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

展,故选B项。

4.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

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地区建立重工业,到194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

D项。

5.如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对该图解读全面的是( )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短暂的

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

解析:选 C 据材料中的示意图不难看出,一战期间俄国国内以沙皇为首的地主

阶级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彼此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故选C项。

6.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

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 )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解析:选 D 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

7.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

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解析:选 B 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

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

8.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

反映了( )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解析:选 D 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是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

易,因此苏俄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根本上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

9.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全体军人在政

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

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

解析:选 A 从材料时间“1917年3月2日”可以看出这是俄国二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情况。当时的彼得格勒工

兵代表苏维埃可以发布行政命令对国家事务进行安排,从而可以看出当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能够行使中央

政府的权力,故A项正确;当时只是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B项错误;临时政府当时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并存的,并没有决裂,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兵代表苏维埃在当时没有控制俄国

军队,故D项错误。

10.1918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6、7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200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 )

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粮食垄断影响了民众生活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掌握粮食分配,实行粮食垄

断,工人纷纷去搞粮食投机,说明当时粮食紧缺,影响了民众生活,故D项正确;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政

府禁止自由贸易,排除A项;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打击工人的粮食投机不等于维护农民利益,因为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政府强制征收农民的粮食,排除C项。

11.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于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置重工

业发展于次要地位。该政策对苏俄(联)的影响是( )

A.动摇了公有经济统治地位

B.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C.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 B 材料“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

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以公有制为基础,故A项错误;此时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排除C项;D项是斯大林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2.“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这一政策

( )

A.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管控

B.开辟了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

C.扫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

D.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

解析:选A 根据材料“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

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政府为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尽管

这一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激烈抵抗,但在国家机器强力干预下,“公益捐”被迫变成地方税,最终导致村社财权丧

失,其结果是动摇了村社自治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村社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了村苏维埃的行政管理能力,加强了

国家对农村基层的管控,故选A项;材料体现苏联实行集体化措施,没有开辟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排除B项;材

料没有涉及扫除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排除C项;苏联的做法,打击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正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使危机突然爆发。俄国同所有的交战国一样食品奇缺。由于沙皇政府的无

能和贪污腐化,以致不能实行诸如限制最高价格和定量供应等控制措施。最深受食品匮乏之苦的是最贫穷的人。1917年3月8日,食品骚动爆发了。无疑是由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骚动迅速发展为政治起义,聚集的人群高呼:“打倒沙皇!”城市里的部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几天内,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在彼得格勒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美]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材料二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

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

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

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

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摘编自《世界简史》材料三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他靠农民

‘贡税’来积累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随着工业化的推行,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工人武装起义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果。(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和发展。(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4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从国内外相关背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原因;结合俄国国内革命实际分析其结果。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等

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苏联不能

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可归纳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三中“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可归纳为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材料三中“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可归纳为实行计划管理体制。

答案:(1)原因:俄国参加一战,造成国内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贫困,阶级矛盾激化;沙皇专制统治的腐败。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并立的局面。

(2)不同: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

发展: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3)优先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实行计划管理体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

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

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

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

仰克伦斯基总理。”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

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

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

模式有其必要性。

——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闻一

《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

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4分)

(3)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民国日报》“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大公报》“俄国叛党

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判断得出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第二小

问,《民国日报》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

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第(2)问,从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退却年代”主要是指实行

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是暂时“退却”一步。而“剥夺年代”应该是指斯大林模式中,使农民牺牲了更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第(3)问,对于材料三中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要结合斯大林体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

影响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答案:(1)相似之处: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不同:此前称俄国革命

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

主友邦”。

(2)“退却年代”: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

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

“剥夺年代”:斯大林模式中,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

(3)赞成观点①。

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赞成观点②。

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

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

赞成观点③。

理由: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回答其中一个观点即可)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讲稿)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讲稿) 历史,我们一般理解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比如,老师刚刚走进9班的教室,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它就变成了历史。因此,我们常常说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们永远也不能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对于历史的叙述和解释却是可以改变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蒋介石在我们的宣传中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反动头子,但是现在呢,我们对于蒋介石的评价就积极了很多,甚至民间出现了很多民国粉丝。所以,胡适先生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通过对历史进行特意的剪裁,使之为政治服务。这样一种历史是一种为尊者讳的历史。虽然它也有它的价值,但它是背离我们历史记录的初衷。而历史推崇的是秉笔直书,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真。而我们今天讲述的十月革命,恰好就是一段经过特意剪裁的历史。它有意隐去了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信息,甚至还有部分并不符合历史实际。这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比较痛苦的地方,当我了解的越多的时候,我越发不敢去讲解这样一堂课。 今天我尝试着去讲解一个更为真实的十月革命,当然也只能是尽量真实。而真实讲述的价值在于,当你更真实地了解十月革命,你才会更加理解苏联这样一个国家,更加明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遭到非议。所以我把这堂课的副标题定为,以求真为诉求的一堂历史课。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 说到十月革命,我们就必须从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帝国说起。这是1866年的俄罗斯国家版图。而在1867年,俄国将最东部的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俄国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占整个世界面积的六分之一强。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远远落后。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拥有广袤领土的俄国连日本都打不赢,我们可以看出俄国它本身的虚弱。俄国已经成为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这里的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列宁提出的一个概念,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帝国主义阶段过后,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了。所以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阶段是一段矛盾的多发期。 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活方面,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又因为俄国加入一战,战争的巨大消耗和战争形式的恶化激化了本来就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不仅仅是下层民众、包括资产阶级、军队士兵都对沙皇十分不满,革命一触即发。在1917年3月,也就是俄历2月,工人和士兵一起推翻了统治沙皇制度,二月革命胜利。二月革命的胜利,要归功于工人的反抗和军队的倒戈。军队倒戈也说明当时的沙皇俄国确实不得人心。 二月革命胜利以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情况。一个是叫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就是会议的意思。所以我们翻译过来,就是工兵代表所组成的一个政权组织。显然,这样一个组织是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组织。另一个书上称之为临时政府,主要由资产阶级组成,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而在这样两个政府中,工兵代表苏维埃占据着优势地位。因为当时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支持临时政府的,所以临时政府握有实际权力。关于工农代表苏维埃,它主要由两个左翼政党组成。分别是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其中在社会民主党中,又分为孟什维克和布尔

高一历史十月革命知识点

高一历史十月革命知识点 期末即将来临,你的历史复习得怎么样了?为方便大家复习。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推翻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高一历史十月革命知识点

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主讲人:陆俊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导言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围绕“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列宁照片,指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他是谁呢?(生答:列宁)。对,这是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就是他,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和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俄国十月革命。 讲授新课: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发生的。那么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发于何时,结果如何?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课文第一段。师生共同总结: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局面: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教师提问: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继续看课文第2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 生答:没有达到。 师问:那么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政策呢? 生答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工农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所以真正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没有实现俄国人民迫切 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展示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师问: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什么? 生答:列宁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 师总结:显然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使人民看到了希望。正是列宁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那么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参加者是谁呢?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出示《俄国比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图。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看课本。时间:1917年11月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解析:选D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选D项。 2.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 A.集权专制B.分权专制 C.等级制度D.礼仪德治 解析:选A 依据题干材料“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可以看出埃及的法老实行的是集权专制,故A项正确。 3.史诗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解析:选C 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 4.“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该史料涉及相关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习目的】 1.知识与能力:掌握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了解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国内外敌人向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及其被粉碎的事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课前延伸】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完成后,互批互改)。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形成哪两大军事集团?分别有哪几个国家组成?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称为“火药桶”的是哪儿?导火线?开始的标志?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导入: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下册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1、阅读教材P2内容,概括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对比两个政权) 教师点拔: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原因都与十月革命爆发有关。 2、在教材上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开始时间、地点、领导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3、分条记住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政治上: ------------------------------------------------------------------------------------------ 经济上:① ---------------------------------------------------------------------------------------- ② ---------------------------------------------------------------------------------------- 外交上: ------------------------------------------------------------------------------------------- 军事上:

人教版新(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有答案)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2.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属于异姓功臣的是 A.鲁国 B.宋国 C.晋国 D.齐国 3.下列与西周王朝建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周公东征 D.平王东迁 4.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父系家长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5.《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A.铁 B.青铜 C.黄金 D.钢 6..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建立“三皇五帝”那样的功业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7.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评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时说,“封建制度不废,兵争终无由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封国实力对比的变化 B.异姓封国权力的扩张 C.先代贵族不断的叛乱 D.同姓封国关系的疏远 8.“汉承秦制”的本质目的是: A.对秦朝先进制度继承和发展

B.对西周以来社会制度的总结 C.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经济 D.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9.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 10.《左传》(文公十三年)管仲对日:“……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山西出土的晋侯苏编钟上有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凤夷。”以上这两段史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包括 ①朝觐述职②镇守疆土③缴纳贡赋④出征作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 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1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重武轻文,内外相制 B.增设机构,重用近臣 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 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 13.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周的宗法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4.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该王朝的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A卷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A卷) 一、选择题 1.欧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自19 世纪以来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和对世界的支配地位受到了真正的挑战和动摇。这一变化始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D.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3.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①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的演说。这里所说的“任务”是指() A.废除农奴制度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结束临时政府统治 D.武装保卫苏维埃俄国 5.“四月提纲”提出俄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方式是() A.暴力革命方式 B.议会选举方式 C.土地革命方式 D.和平方式

6.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B.俄国基本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 C.俄国对外战争是爆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D.俄国当时没有矛盾 7.下列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A.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D.东欧剧变——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8.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 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 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 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9.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建立在() A.英国伦敦 B.法国巴黎 C.俄国彼得格勒 D.苏联莫斯科 10.俄国二月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两个并存的政权 C.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1.下面新闻涉及的历史事件() 【美联社莫斯科1917年11月7日电】今天(俄历10月25日)俄国政府在今年一年中第2次被推翻,这次革命的组织者是激进的布尔维克党。 A.在发达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B.率先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及评价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及评价 班级: 学号: 姓名: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一个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胜利的原因。 1.1十月革命胜利的客观原因 (1)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英法等外国资本的大量输入使俄国帝国主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侵略压迫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本性,另一方面又有因实力不足而依赖于西方强国的懦弱性。 (2)阶级上: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低,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政治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满足民众要求,继续参加世界大战,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当时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以及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异常尖锐,俄国已具备了革命的各种条件。20 世纪初,俄国既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又有农民同封建主阶级的矛盾,既有大俄罗斯民族与国内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俄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等等。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俄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 1.2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观原因 (1)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工兵联合《四月提纲》制定了正确的策略方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成为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2)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已经成熟,成为俄国实现变革的社会力量。新型的布尔什维克是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先进分子组成,代表俄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组织程度高、战斗性强,且极富斗争性和革命性,是一个能顺应时势变化、反映和代表工农兵政治愿望的坚强而成熟的革命组织。他们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并能抓住历史机遇,使革命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条件。

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教案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学习过程设计】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 B 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 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十月革命指的是1917年11月7日发生在俄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次革命发生的时间因为是俄历10月25日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开辟了人类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是比较顺利的,无产阶级在几天的时间内就夺去了政权。那么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介绍一下。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之客观原因: 首先俄国革命能够胜利是由于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已经激化,达到了不得不通过革命使得这些矛盾消除的地步,特别是俄国的生产关系已经与俄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极度的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俄国出现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是俄国十月革命能够胜利的根本原因。 再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俄国参与其中希望将国内的各种矛盾转移出去,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俄国却表现的非常的糟糕,这使得国内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要求推翻腐朽的沙皇统治。 第三个客观原因在于在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之后,上台执政的资产阶级没有及时的结束战争,并且采取必要的缓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有效的措施,这使得俄国国内高涨的革命情绪再次爆发,最终使得十月革命能够胜利。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之主观原因: 首先俄国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得无产阶级的队伍相当的壮大,无产阶级拥有了足够的力量推翻一切腐朽的、反动的统治,这是十月革命能够胜利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 再者俄国当时已经拥有了非常有力量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有力的领导是使得十月革命能够胜利的有力保障。

第三点,布尔什维克在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之后,积极的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各个方面,这些措施使得广大的人民从中获利,从而稳定了无产阶级政权,使得革命的成果得以保障。 第四点,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武力取得政权,这是非常正确的一种选择,正是应了毛泽东的那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军队向着反动势力发动进攻最终成功夺去了政权,这是十月革命胜利的直接原因。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是发生在俄国的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当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无论是对俄国还是对整个世界来讲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对于俄国的邻国中国的影响更是异常巨大,毛泽东评价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的一句话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面就说一下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十月革命使得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获得解放的希望,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性,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可以说是十月革命影响了中国,在中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也直接促使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这些人看到了工农群众中蕴藏着的伟大的革命力量,也使得这些人认识到了积极的组织群众进行斗争的必要性,从而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结合,推动了知识分子从纯理论到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结合,同中国的工农群众的结合,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并且对建党后的革命斗争道路的选择影响非常大。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毛泽东曾经进行了概括:“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那么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那么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政权怎样演变呢?我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从1917年到1922年,这五年主要是列宁领导,初步建立起的苏维埃这种国家政权新的机构,1918年通过了第一部宪法,苏维埃政权开始运作。苏维埃政权在动员人民打退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消除国内反革命叛乱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列宁对苏维埃政权寄予厚望。列宁说,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等于共产主义,就是指望发挥苏维埃这种工农政权的优越性,来加快发展生产力,加快吸取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使俄国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上去。很遗憾的是列宁这个理想愿望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在列宁领导这五年,苏维埃就已经开始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共产党领导苏维埃的路线方针政策有错误,苏维埃怎么样能抵制共产党的错误,怎么样能帮助共产党来改正它的错误。1921年3月,国内战争和帝国主义武装入侵都结束了,俄国开始转向和平建设时期了,可是俄国共产党还继续推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把农民的余粮都收集走了,无偿地收集走了,想尽快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错误政策引起广大农民的不满,于是发生喀琅施塔得海军士兵叛乱,他们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政府只好迅速镇压了叛乱,同时立即改正错误,从军事共产主义改变为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维持党对苏维埃的正确领到。所以列宁后期已遇到一个苏维埃跟党

的领导的关系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用什么方式来领导苏维埃。十月革命初期,由于是党领导武装起义胜利的,所以国家的重要决策,派往各地的干部主要都是由党中央决定的,所以十月革命初期就出现一个以党代政的局面。政府的很多事情都提交中央政治局去讨论,列宁感到这很不正常。1922年列宁晚年就提出来,应该实行党政分开。但列宁没有解决这问题就过世了。苏维埃发展的第二时期是从1922年12月底到1936年底,这个时期是斯大林领导。1922年底,苏联的国家机构,又有一个很大的变化。1922年12月30号正式成立了苏联,把国家名称由原来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把俄罗斯这个民族特征也去掉了,这样改是便于将来其他国家革命胜利后,也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都可以加入苏联,使苏联成为未来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国,当时是有这样一个目标。1924年苏联通过了第二部宪法。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我国报刊是把工兵代表苏维埃、工农代表苏维埃意译为劳兵会、劳农会。到1918年苏俄宪法、1924年苏联宪法把“苏维埃”列入国名成为专有名词之后,就不能采取意译。中文苏维埃一词,据我考证是当年北大教授、后来担任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的张君劢于1918年音译的,1922年以后广为

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2017年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在这百年之际,认真总结其胜利的原因,不仅有理论价值,更有时代意义。文章从正确的理论基础、坚强的领导组织、坚实的革命后盾、合适的时机选择以及软弱的革命对象五个方面浅谈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正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的东方。他们认为“只要俄国一发生革命,整个欧洲的面貌就要改变”。当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时代的变化引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条件的重大变化,革命形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了处在帝国主义总链条薄弱环节的国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新的历史特点——更加突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并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科学地分析了国际状况和本国实际,从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一国胜利论”是保证落后国家能够在帝国主义时代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也是俄国十月革命最终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 2.坚强的领导组织——布尔什维克党 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最坚定的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已经成为坚强的领导组织。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十月革命的坚强核心力量,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提供了组织保证。他们在工人、农民、士兵中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他们的觉悟,成了革命的重要力量。列宁以其坚强的意志,带领布尔什维克党走出各种困境,排除各种干扰,使党转危为安、由弱转强,最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坚实的革命后盾——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二月革命虽然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但是,俄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没能得到解决:经济崩溃,政局混乱,战争持续,食品短缺。在当时,广大民众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停止战争,找回和平;战胜饥荒,保证面包供应;农民获得土地。然而临时政府却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因为它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俄国的广大农民和无产阶级实行专政,置民众的要求于不顾。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和平、土地、面包、自由”的口号,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革命实践中,布尔什维克更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由此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无比信赖。革命期间,群众情绪普遍高涨,广大贫苦农民更是成为革命的同盟军,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4.合适的时机选择——1917年局势动荡不安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 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 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2.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 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②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 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其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4.英国《泰晤士报》曾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 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5.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 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019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含答案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优质】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制度由理想成为现实。极大地鼓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高涨。 其胜利原因主要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①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十月革命前的一百余年,是俄国急剧变革的时代: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其他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定,曾经盛极一时的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 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严重冲突,在社会生活领域具体表现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异常尖锐复杂, 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集合点。20 世纪初, 俄国既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又有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 既有大俄罗斯民族与国内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俄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 等等。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灾难, 使俄国的“‘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战对俄国的影响:沙俄参加“一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 从国际范围来看,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突破而取得革命的成功。 ③利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的革命时机,俄国反动军队集中前线后方薄弱。沙皇政府之所以积极参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缓和日益加剧的国内矛盾,将人民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矛头转移到外部去。战争的爆发也的确暂时平息了社会上对沙皇专制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