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的农业

古代中国的农业

古代中国的农业
古代中国的农业

【课标解读】

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知识导学】

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和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神农”(农业的始祖)的传说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之一。

2、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支撑着中国古代的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涉及农具、农用动力、经营方式等。

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思考探究】

学习完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知识补充】

1、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小农经济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铁犁牛耕技术也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

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曲辕犁

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它有重大改进:①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省力。②增加了犁箭、犁评,可以自由升降,调节深耕或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应用自如。犁箭,俗称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弯曲的木杠),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在一起,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工具。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中国古代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最终定型。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进——“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1、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进

2、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

3、宋以后,无力可耕的情形更加严重。

4、、和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5、、由于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解决,缓和的方案最终失败。

【合作探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历代统治者通过改革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都未能成功?

【知识补充】

1、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平均”),危及王朝的统治。

2、铁犁牛耕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四: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专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2、古代中国赋税的主要形式:和

3、古代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营造主要是通过劳动者从事完成的。

【思考探究】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对封建王朝有何影响?

知识点五: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进步——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著作:

2、水利工程:

3、灌溉工具

4、政府态度

【思考】

中国古代为什么如此重视水利的兴修?

【知识补充】

★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

★关中地区的龙首渠修建于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期,因渠道需要穿越商颜山,挖掘明渠时渠道易崩裂,因此穿山渠段被建造为隧洞形式。龙首渠的隧洞全长10多里(约4000多米),为满足隧洞施工中运出砂土和通风采光的需要,沿隧洞开凿了若干垂直的竖井。这种形式的渠道称为井渠,龙首渠是有史料记载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井渠,但是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井渠当数今天仍在使用的新疆东部的坎儿井。

【思考探究】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哪些是有利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

【知识补充】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巩固练习】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

A、春秋时期牛耕出现

B、战国时期牛耕推广

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3、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4、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5、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6、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7、浙江绍兴的一处名胜,有幅"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的对联。该对联歌颂的是

A、大禹治理水患B郑国主持郑国渠C王景治理黄河D、李冰主持都江堰

8、汉朝时南方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统治中心较远

B、战乱连年

C、生产技术落后

D、自然环境恶劣

9、、《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10.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1、[非选择题]

材料一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唐嘉弘主编:《先秦简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综合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2)从材料一、二到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方面的重大变化?

(3)上述变化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清外历史组 考点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河 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其中骨器有耒、耜、锄等。 (2)、半坡原始居 民(北方):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粟、麻和蔬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 考点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f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考点3、知道 《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新发明, 即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灌溉工具一一桔槔。 考点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措施:轻徭薄赋,以实物代替劳役 (即:庸)。减轻了农民负 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新式农具: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共同促进了农业发展。 考点5、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如下: (1)、南方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牛转翻车,修筑水闸用于灌溉 (2)、南方耕作技术提高。在湖泊江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3)、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著名水稻产区有苏州和湖州。 (4)、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5)、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考点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措施: (1)、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 (2)、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3 )、治理黄河,新开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变直而通畅。 二、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提升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 一、选择题 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xx原始xx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70万前的元谋人和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一百多万年、几十万年的悠悠岁月过去,约在六七千年前的时候,我们祖先的生活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历史场景,大家想象一下: 场景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间一些果实掉在地上。 场景二:一段时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几株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了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埋下几个果实。 场景三:一段时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埋下的果实真的长出来了,并且又结了果子。这位妇女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想一想,这三个场景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观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1、农业的发展 【课程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梳理】

【难点分析】

1、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 精耕细作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说法,等相关提法。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第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第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中国古代的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土地、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 民众暴动的关系)。 3)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4)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评价。 概况 (一)、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集体劳作→以家庭为单位)原因:生产工具的变革)(二)、精耕细作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在单位面积内的产量。 (三)、如何实现精耕细作(表现) 1)农具 ①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出现 ②汉代 a.牛耕普及和铁农具数量的上升 b.出现的耧车、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曲柄锄、犁壁、大镰 ③唐代:曲辕犁(调节犁地的深浅程度) 2)水利灌溉 a.战国: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 b.汉代:关中地区的井渠法;治理黄河(王景) c.曹魏:人力翻车 d.隋唐五代:立井水车(提水灌溉)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 e.宋代:水转翻车 f.明清:风力水车 3)耕作技术(农耕方法) ①春秋战国:垄作法 ②西汉: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4)耕作制度

a.两汉:一年一熟 b.唐宋:江南地区一年两熟,稻麦轮作。 (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均 田制P6、屯田、皇庄、王田) (五)、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生产力水平上升)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调整)→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2)特点 分散性: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缺乏集约生产的改进动力。 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 (3)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方面 a.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 b.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在封建社会前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2)消极方面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转型进步。 (六)、赋税徭役制度 1.秦汉:编户制 含义:把农民编入户籍,以此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据。 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2.隋唐: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 a.租: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夏朝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以及蚌铲、骨 铲、和木制耒、耜等。⑴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 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 力乎”。《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门)浍(kuai )致之川”, 《集解》注引说“吠浍,田间沟也”。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 中,如分布在上流及其支流、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齐家 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生产工具为石器、,挖土工具为、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 内蒙赤峰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 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二、西周

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较省 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幵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39] 三、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幵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铁农具和牛耕幵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原始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因而农具也有所改进,种类增加,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晚期还出现了铁农具)。整地农具有耒、耜、耰、铲、锸、锄、犁等,中耕农具有钱、等,收获农具有钅至、艾、镰等,加工农具为磨盘、杵臼等。 耒耜是当时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显然,耒耜是两种独立使用的整地农具。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从米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 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踏脚,入土容易。再后木耒由单尖变为双尖,成为双齿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另I」。各地出土的商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⑴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⑵应该说,①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 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完整版)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

石和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是石制、木制和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的农业在农具的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的加工以及工具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的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即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为基本劳动力的生产单位。原始的犁应是木制的,有的则可能是木犁身、石犁铧。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的铁犁铧,一直从战国到西汉广为使用。传统农业是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并与牛耕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形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被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促成这种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当时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中尤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铁农具和畜力的使用)最为显著。至战国时期,铁资源的广泛开发,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工具采用铁为材质成为可能。这一时期,铁的发现并应用于生产领域,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从木石农具发展到铁制工具的革命耕作上从单纯依靠人力发展到利用畜力,是农耕的动力上的革命。它们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秦汉时期,手工行业中,冶铁业是最重要的行业。铁农具的使用,对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 .生产工具的进步 (1) 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 曹魏马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 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07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 2.(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25题)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正确的是( ) ①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10年12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三月考11题)下列各项中,促进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是 ①冶铁技术的进步②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扶植 ③中外经济的交流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2010年12月厦门市三校联考10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 商品经济 B. 自然经济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6.(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7.(2010年11月湖北武昌区高三调研6题)南宋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载:竹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此中记载了下列生产工具中的 A.①B.②C.③D.④ 8.(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2题)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白渠④灵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2011年1月银川一中高三月考4题)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犁具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D.除草工具10.(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11.晨洋同学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特别感兴趣,他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专业:财务201101 学号:20115516 姓名:赵雪冉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臣属,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古代发达的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问题解读: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目标: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的出现 (1)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主要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 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生产出更多的植物。经过千百次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原始人不断改进狩猎工具和狩猎方法。他们在使用弓箭和采取设陷阱围猎等方法时,偶尔捕到兽仔,并把它带回住地驯养繁殖,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后来,在那些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发展的地区,人们发现一些动物的幼仔长得快,繁殖多,比狩猎可靠。于是,驯养的畜群逐渐增多,驯养动物逐渐代替狩猎而成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分布:南稻北粟(五谷) 六畜 (2)地位: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引言部分最后一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3)状况: ①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③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试试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试试题 作者:

--------------- 日期:

2007-2011 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H) 1 ?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3题)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 .垄作法 B .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D .一年三熟制 2 . (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题)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3 . (2007 年高考海南单科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 .汉代 B .唐代 C.宋代 D .元代 4 .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图4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5 .(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

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6 .(2010 年上海高考历史5 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 ?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 ?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7 ? (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 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 .孙叔敖 B .管仲 C .李冰 D .郑国 8.(2007 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 题)“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9.(2010 年海南高考历史3 题)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租佃关系的盛行 C .土地的高度集中 D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10 .(2011 年高考福建文综14 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 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点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4.经济重心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要点释疑 1.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