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思政教育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互融互通-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把思政教育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互融互通-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1.把思政教育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互融互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融共通。通过课内和课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改革创新“四位一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载体,依托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从提高思想品质、夯实理论基础、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范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作为教改基地在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

3.分类、分流培养,优化“本硕博”培养贯通机制,完善学术导师制度,探索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坚持小规模、精英化、重基础、求创新,正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分流,区分课程模块,实现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实行阶梯培养,拓展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发现兴趣、加强基础,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发展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多方位学术空间。学术型人才着重强化基础、注重理论、重视通识、淡化专业,加大其学习挑战度和难度,注重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训练。实践型人才强化应用型课程学习,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大一学年结束后,为每位学生遴选学术导师;在大二学年结束后,按照“自愿申请、严格考核、公开选拔、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部分基地学生按照“本硕博”培养贯通机制实行连续性人才培养模式;大三学年结束后,探索为实践应用型人才遴选创业导师。

4.夯实基础,设置科学、合理的基地课程体系。构建“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三大板块的经济学理论课程体系:(1)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将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学生理解国情、夯实理论基础、优化理论结构体系的重要抓手;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龙头,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

式;(2)注重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培养,重视经济社会调查和文献检索等资料收集方法的训练,既尊重学生的兴趣,又鼓励掌握学生马克思主义思辨分析、经济史(思想史)分析、哲学分析、数学分析、计量经济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分析等多样化的分析方法;(3)强化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都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致用功能;(4)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部分专业(或专业选修)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授课;(5)加强研究型、研讨型以及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注重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追求卓越教学。实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师课程教学范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大班化和小班化教学改革,大力推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积极探索非标准化考试,采用“教师主讲、学生辅讲、大家提问、专题研讨”的方法,做到教学互动相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更新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6.强化学生学术能力训练。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构建研究性学习机制,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通过课堂写作、导师指导、课外研讨等多个环节训练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提升科研能力。持续深入实施名著阅读工程。开设科研方法训练课程。建立本科生科研立项研究制度和大学生优秀论文竞赛和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定期举行和参加学术论坛,激发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7.构筑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课外和实践教学体系。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通,强化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其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加强对学生课外自学和课外阅读的督导,培养课外自学能力,提高课外自学的效果。创造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开展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组织学生到公司、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社区开展调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通过实习、三下乡、田野调查、参与教师课题调研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

8.搭建国际化培养及交流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构建一个开放性、多层次、立体化的高端国际联合培养基地,包括以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跨国经济学专业培养为重心的双语或全英文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实施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如海外访学及实习计划、全英文短期(暑期)课程(海外教授讲授),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夏(冬)令营、本科全程鼓励科研实践、预研计划交流选拔、高水平国际会议参会资助等。为学生国际化培养、接触科研领域前沿、参与科研实践创造条件。探索设立学生出国留学及访问奖励基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