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农村研究方法

课程结构

?绪论

?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与基本程序

?社会调查的研究设计

?抽样

?农村发展研究的一般方法(资料搜集方法)

?农村发展研究中的参与性方法

?农村发展研究中的常用工具

?农村发展研究的其他方法

?农村发展研究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系统分析法

?农村发展研究的培训方法--农业推广学

?农村发展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绪论

?农村发展研究概述

?农村发展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的基本体系

第一节农村发展研究概述

一、发展研究与农村发展研究

(一)发展的含义

“发展”和“增长”

?增长是一个数量的概念,经济增长指的是人均国民收入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

高,或是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发展是社会整体的变迁和进步,不单是产出的增加,还包含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赖

以进行的技术、经济制度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分配制度、社会生活、物质福利的改善。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一是完全没有发展的增长。

?二是有一定片面发展的增长。

?三是有发展的增长。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发展也依靠人,要注重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以人为本

的人,即人民,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进。其中物质文明提

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即是说,

我们讲的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速度和数量,而要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上去实现速度的增长和数量的提高。必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放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必须在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可持续发展。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中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发展研究的涵义

(二)农村发展研究的涵义

农村发展研究:是在发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研究特定农村发展的科学。是发展研究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

农村发展的涵义

?第一,是指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技术发展的社会前提,是最高层次的农村发展,

既包括整个农村社会的变革,也包括一定制度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第二,是指伴随着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必须相应发展的农村条件,如农村社

会保险的统筹,农村人口的控制;

?第三,是指广大农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它是农村发展的结果与生产力

在生产者身上的最终体现。

农村发展概念的演变过程

由普通的概念变成了农村发展研究的“核心术语”;

由单指经济增长变为泛指整个农村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变迁;

由一种意义变为多重含义,运用范围不断扩大;

由理论、操作性发展走向哲学的发展观;

由局部、外援、依赖、单一的发展变为综合整体和内在的发展;

由注重物质发展转到注重人的发展;

由单独的经济发展变成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由忽视文化的发展,到重视文化因素;

由关注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变为关心全球的发展问题。

农村发展研究的分类

?广义(增长理论或全球模式)

从全球背景上探索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阐明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农村经济、技术、政治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乃至未来发展的远景。

?狭义(农村发展学或农村发展理论)

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国家落后的原因、发展的国内外条件和环境,并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综合发展的战略方案和政策建议。

二、农村发展研究的历史演变

?传统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农村发展研究

研究重点:关注经济增长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因素及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等问题。

?参与性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农村发展研究

研究重点:关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国内国际因素及其预测和研究未来发展过程

第二节农村发展研究的目的、任务与内容

一、农村发展研究的目的

?根本目的:在于认识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目标:在于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全面快

速协调发展。

研究思路

?一是基于对问题的系统认识,从系统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采用已有的较为成

熟的方法,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系统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然后向整体延展。

?二是对于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根据系统学的观点和理论,始终把研究对象

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对待,研究中注重有关方的参与,特别是农村发展主体——农民的参与,采用多学科的交叉协作的方法。

二、农村发展研究的基本任务

强调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中心,以弱势群体为重点;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地探索和解决农村发展问题。

?相对发达地区:探索和解决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制

约发展的问题。如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组织形式与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资源消耗与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平衡问题等;

?欠发达地区:探索和解决在各类资源开发、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扶贫项目实施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发展项目的农民参与问题,乡土知识的利用与提高问题,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等等。

三、农村发展研究的内容

(一)纵向层面

?整个人类社会的的发展问题

?地区性发展问题

?国家的农村发展问题

?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

(二)横向层面

?农村发展理论与农村发展的关系问题

?文化发展和农村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

?农村发展模式、发展进程与发展道路问题

?农民的发展与农村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

?农村发展趋势与农村发展战略问题

需要探讨的问题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

?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源

?农村发展的阶段性

?农村发展的方向性和发展速度

?农村发展的类型和形式

?衡量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指标

?农村发展研究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问题

研究重点

?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

?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念更新。

?从为了一切农民的发展与农民的最大化发展中去辩证探讨农民发展与农村发展

之间的关系。

?当代农村发展要研究当代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过程问题,要研究农村现代化过程中

农民的现代化问题。

第三节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的概念与方法体系

一、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的概念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吸取了科学研究方法(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人们在长期的农村发展研究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套认识和研究农村社会的方法体系。

二、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的体系,这一体系中包括众多的

内容,它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一)方法论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

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文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它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为社会研究指明方向和道路,构成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

实证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

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孔德的实证主义)

?研究方式:定量研究。

人文主义方法论

?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

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就是要“投入理解”,或者是赖特米尔斯所说的“人对人的理解”。理解派的方法似乎最适合于对复杂现象作探索性研究,特别是在这些现象不太为人所知的时候。(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研究方式:定性研究。

社会研究方法论发展史

?孔德的实证主义

?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波普尔的试错法

?库恩的范式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

?(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等等。

(二)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研究方式的构成要素

?调查研究: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等;

?实验研究: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刺激、因果关

系等;

?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等;

?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码、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等等。

以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方式,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倾向:而以实地研究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式,则集中地体现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倾向。

(三)具体方法和技术

?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

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资料收集和分析是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两项重要任务,与四种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对

应,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三、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的基本体系

(一)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证主义

?反实证主义

(二)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的结构

?一是农村发展方法论;

?二是发展研究的具体过程和技术;

?三是发展研究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方法。

涉及的方法

?社会学研究基本方法:社会调查、直接观察、间接观察、社会实验、社会统计分

析。

?传统与现代农村社会变革比较法

?农村社会统计与定量农村社会分析法

?比较农村社会学法

?农村社会指标法

?农村社会发展系统工程设计

?农村社会区域分析法

?农村社会发展模型法

(三)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的特点

?经验性

?理论性

?规范性

?多样性

第二章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与基本程序

社会调查的概念及特点

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第一节社会调查的概念及特点

一、社会调查的概念

社会调查,是指人们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从社会现实中收集有关社会事实的信息资料,并对其作出描述和解释的一种自觉的社会认识活动。

?社会调查是人们有目的地认识社会现象的一种活动。

?“社会调查是对生活在特定地理、文化或行政区域中的人的事实进行系统的收

集”。

?“社会调查是运用有目的地设计的询问方法搜集社会资料的过程”。

?“社会调查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

数据,它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社会调查是指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或社会事件,用实际调查的手段,取得第一手的材料,用以说明或解释所要了解的各种事实及其发生的原因和相互关系,并提供解决线索的一种科学方法”。

“社会调查,就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活动。”

社会调查的含义

?社会调查是一种自觉的认识活动

?社会调查的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真相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进而寻求改

造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调查是一门方法科学

社会调查与其它研究方式的区别

二、社会调查的特点

?实践性

?客观性

?综合性

1. 实践性

?社会调查的实践性是指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含义:

第一,社会调查一定要深入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从社会生活中直接收集第一手材料。

第二,社会调查的研究课题来自于现实社会,其研究结果又服务于现实社会,因而它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第三,社会调查的方法与技术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2. 客观性

?社会调查的客观性是指调查者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必须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科学态度。

?理论假设必须经受客观事实的检验,一切调查结论必须来源于客观事实材料,而

不能服从于某种主观愿望或某个利益主体的需要。

3. 综合性

含义

?研究视角的综合性

?运用知识的综合性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

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内容

社会调查的方法论原则

一、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内容

●社会调查的方法论

●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

●社会调查的具体技术和工具

1、社会调查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文主义方法论

●强调社会调查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b、逻辑方法论;

c、学科方法论。

2、社会调查的基本方式

统计调查

实地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

3、社会调查具体方法与技术

特点:

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

搜集资料的方法:

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文献法

资料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法、理论分析法

具体技术:

问卷与观察表格的制作技术;调查指标的设计方法;观测仪器、实验设备;

计算机的操作技术;资料审核与整理的方法技术等。

二、社会调查的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深入社会实际,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

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反映社会客观事实

2)科学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统一性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

价值倾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节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准备阶段

●调查阶段

●研究阶段

●总结阶段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

●确定调查任务

●设计调查方案

●组织调查队伍

正确确定调查任务是搞好社会调查的前提;调查方案的科学设计,是社会调查获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认真组建调查队伍是调查任务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

1、确定调查任务

?包括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初步探索和提出研究假设等工作。

?调查者必须依据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创造力,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出发,勾画出一个恰当的课题,并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理论分析,明确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提出研究假设,同时对选定的调查课题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及可行性作出初步的分析论证。

2、设计调查方案

?调查指标的设计

?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

?对调查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

主要是根据调查课题分解出反映调查对象的类别、规模、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构成调查指标体系,并明确其内在涵义、时空界限和计算方法,为调查提纲、调查表和问卷表的制定奠定基础。

主要是明确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方法、时间安排,确定调查的组织形式,以及调查研究经费的筹措和物质准备。

主要是研究调查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即对调查方案与客观实际是否一致,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

3、组织调查队伍

?包括调查人员的选择与培训,建立调查人员的管理机构,制定调查纪律和调查注意事项,筹备供调查人员使用的各种物资等。

二、调查阶段

?主要任务

根据调查方案中确定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设计的具体要求,进入调查现场搜集各方面的资料。

?调查者进入调查现场的方式

通过被调查者的上级领导介绍

通过自我介绍或熟人朋友介绍

?调查者进入调查现场调查收集资料采取的方法

文献资料收集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等。

三、研究阶段

1)主要任务

鉴别整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开展理论研究。

2)资料的鉴别整理

资料的鉴别:将调查阶段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审核,分清真、伪,消除假、错、缺、冗,以保持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资料的整理:将鉴别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

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3)资料的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所获得的调查资料进行数量关系的研究分析,从中揭示调查对象的发展规模、水平及其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4)对资料展开理论研究

运用逻辑思维方法以及与社会调查相关的各学科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对经过鉴别整理后的事实材料和统计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科学思维加工,揭示调查对象的内在本质,说明调查对象的前因后果,预测调查对象的发展趋势,作出调查者自身对调查对象的理论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实际工作的具体建议。

四、总结阶段

主要任务:

撰写调查报告

总结调查工作

评估调查结果

1)调查报告

侧重说明调查结果或研究结论,并对调查过程、调查方法、调查成果等进行系统的叙述和说明,同时提出政策性的建议和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式方法。

2)总结调查工作

对整个社会调查研究过程的回顾与总结,包括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总结和每个参与者的个人总结。总结的目的既要积累成功的经验,又要吸取失败的教训。3)评估调查研究成果

学术成果评估:主要是对社会调查所提供的事实和数据资料、理论观点和说明,以及所使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

社会成果评估:主要是对社会调查结论的采用率、转引率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作出实事求是的估计。

第三章社会调查的设计与组织

?选择调查课题

?建立研究假设

?操作化

?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

?实施调查研究的组织管理

?社会测量

第一节选择调查课题

调查课题的概念

课题提出与确定的重要意义

调查课题的类型

课题的选择原则和课题确定

一、调查课题的概念

1)涵义

社会调查课题是对特定领域经过提炼和选择的所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

2)应具备条件

课题必须是具体的,有明确限定的;

课题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真实的;

课题必须能够纳入某个科学知识体系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课题的答案应当是存在的。

二、课题提出与确定的重要意义

课题的提出与确定决定着调查的总体方向

课题的提出与确定制约着调查的整个过程

课题的提出与确定关系着调查的成果价值

课题的提出与确定体现着调查的研究水平

例:农村妇女生育率和农民居住情况这两个课题在调查方案、方法和研究过程上的差别

?前者只能以农村 15—49 岁的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育龄妇女年平均人数和年出生

人数等指标,只宜于选派妇女作调查人员,只适合于采用访谈法或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时间以年初调查前一年的情况为宜。

?后者以农民住房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住房的间数、面积、建筑结构等指标。它不仅可采取

访谈法,更应采取观察法,对于调查人员和调查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这说明,调查课题的选择制约着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

二、调查课题的类型

?根据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

理论研究课题和应用研究课题

?根据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深度和认识要求的不同

描述性研究课题和解释性研究课题

?按照调查课题的内容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课题

?按照调查课题的来源

委托、招标、自选类课题

1.理论研究课题和应用研究课题

?理论研究课题:是指为检验和发展某些理论或假设而从事的社会调查研究课题。

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是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例)

?应用研究课题:是为了认识与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研究课题。

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应用的需要。(类型)

?有人根据独生子女日益成为家庭“旋转中心”和“小皇帝”、“小太阳”的现象,推测独

生子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比非独生子女要差。理由是独生子女性格孤僻、不合群、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而他们的这些品质,是与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悖的。

?有人则作出相反的推测,认为独生子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将比非独生

子女更强,原因在于他们无论在身心发育上,还是在智能培育上,都比非独生子女有着更为优越的条件。

?以上这两种推测都是作为一个理论假设而提出来的,因为它们研究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

的独生子女问题,而是独生子女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一般情况,属于理论研究。

一般性的应用课题

研究一些较长时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婚姻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等等。

特殊的应用问题

在一定的时期或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如计划生育问题、城市化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问题、人口流动问题、国有企业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等等。

2.描述性研究课题(w h a t)、解释性研究课题(w h y)和预测性研究课题(h o w)

?描述性研究课题:指那些为弄清发生了什么事而提出的调查研究课题。

?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已发生的现象,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事和什

么情况已经或正在出现,或回答发生了的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企图说明“什么会发生”或“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

?解释性研究课题:是在对特定的社会现象作出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象产生

的原因和过程作出解释或说明的研究课题。

?目的: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解释性课题的研究较描述性课题

的研究能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社会现象的了解。

?预测性课题:是在解释性研究课题中延伸而出的,是在说明社会现象的现状及其

因果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社会现象发展趋势的课题。

?目的:回答“将怎样”、“应怎样”的问题。如“未来 10 年小学生生源变化趋

势预测”“中国职工状况的分析与预测”课题。

三、课题的选择原则和课题确定

(一)课题的来源

社会实践和现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理论的内部产生的矛盾两方面

同一领域的多种理论、假说、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对应

现实中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正确选择课题的基本原则

3、课题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需要性原则单纯任务

可行性原则简单草率

科学性原则凭空设想

创新性原则贪大求全

(二)调查课题的确定

1、初步研究

1)查找文献

查阅已经做过的同类课题的调查文献

查阅与所选课题有关的论著、政策性文献

查阅有关调查对象所涉及的领域的文献

查阅与课题有关的邻近学科的文献

2)咨询访问

目的:进一步了解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可行性程度,以及进行该课题调查的实际经验和可参阅的资料。

3)实地考察

2、科学论证

论证调查课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论证调查课题完成的可能性;

科学论证常需组织一个论证班子;

论证的有效手段是进行公开的讨论。

3、课题的确定与调查设计思路的形成

案例:

联系实际,选取确定今后展开调查实践的一个小课题。

第二节建立研究假设

?假设的特点与作用

?假设的类型与表达方式

一、假设的特点与作用

1、研究假设的概念

?研究假设:也叫理论假设,它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事实

及其规律提出的一种不完备的、尚待验证的设想与推测。

?调查研究课题的确定过程,也是研究假设的形成过程。(例)

某研究者选定“城乡犯罪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其中关于犯罪率,可能的情形有:(1)城市犯罪率 =农村犯罪率;

(2)城市犯罪率 <农村犯罪率;

(3)城市犯罪率 >农村犯罪率。

?研究者通过查阅有关犯罪问题的各种资料,请教有关的专家,以及研究者自己所积累的经验

与知识,最后选定“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犯罪率”作为研究假设。

2、研究假设的特点

研究假设对于其研究范畴进行推断性判断或尝试性解释;

研究假设必须是可通过经验事实来检验的,而且也是能够被检验的;

研究假设的最终检验结果要么被证实,要么被证伪。

3、假设提出应具备的条件

在某个领域中所提出来的假设,不应与该领域已证实为正确的理论相违背。

假设不能与已知的和验证过的事实发生矛盾。

假设必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

假设必须是可验证的。

4、研究假设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作用

指导调查研究

逻辑推演的作用

促进修正原理论、发现探索新解释

5、调查研究中设立假设的注意事项

?并非所有的调查研究都必须预先设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主要适用于以探寻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的解释性研究课题。对于以

摸清情况和描述事实为目的的调查,一般不一定要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如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农业普查等。

二、假设的类型与表达方式

1、假设的类型:

?一元假设(x)。指某一个社会事实的单义判断。

如,大部分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娇惯。

?二元假设( x→y)。指某一社会事实与另一社会事实之间关系的判断。

如“城市人口密度越高,城市中的犯罪率也就会越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育率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多元假设(x→z→y)。指某一社会事实与另外两个或更多的社会事实之间关系

的判断。

如,缺乏社会整合性( x)会导致精神沮丧(z),而精神沮丧的人会有行为偏差( y)。

2、假设的表达方式

可用简明的文字语言表达,也可用数学语言、图表来表达。

?函数式。“y是 x的函数”,即 y与 x成正向(或反向)变化关系。

如:个人的理想子女数目会随着其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递减。

?条件式。“如果有 x,则有 y”。

如:不良家庭的子女具有较高的犯罪率。

?差异式。“如果 x不同,则 y不同”。

如:不同职业的人,其时间的分配结构亦不同。

3、形成假设的方法

?归纳推理法:将局部的观察结果和事实材料经过归纳,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假设。

?逻辑推理法:根据以往的理论或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作出

某种推测的方法。

?类比推理法:面对陌生的社会现象,拿所熟悉的事物、过程、规律与之类比,形

成假设。

第三节操作化

?概念、变量与指标

?明确概念与概念的操作

?假设的操作

一、概念、变量与指标

1、概念(Concepts)

1)涵义:

?概念即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和基本单位,是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范

畴。

?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务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如:生活方式,事业心,权力,自由

2)概念的作用

?概念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概念可以巩固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概念可以修正调查课题与研究假设;

?科学的概念体系可以通过概念之间关系的推演,增进知识,促进新理论的产生、

发展。

2、变量

1)涵义

指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在社会研究中,它反映了概念所指的现象在类别、规模、数量、程度等具体状态或属性方面的变动性。

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劳动态度等。

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叫变量;

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的概念,叫做常量。

变量与概念的关系

?变量是概念,但概念不一定是变量。识别变量的主要依据是:它有按一定标准的

不同取值。

如:房子是一个代表具体事物的概念,但它仍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集合概念,不能按一个确定的标准加以测定,故它不是变量,而房子的楼型、楼层则是变量。

?变量有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变量,也有反映观念性事物的变量,对人们的观

念性或态度变量的测量是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

2)变量的分类

?根据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引起其他变量产生变化的变

量称为自变量(X),随着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Y)。

?根据变量取值的分布状态可以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变量是指其取值只

有有限的类别的变量。如性别,只能分为男、女两类,文化程度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等 8 类。连续变量是指其取值可以是某一区间内的任何一个值的变量,如收入、年龄、学习成绩、工业产值等。

?根据所使用的社会测量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

比变量四种类型。

3)变量的作用

?描述解释评价监测预测

3、指标

1)涵义

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社会现象的类别、状态、规模、水平等特性的项目及测量标准。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指标名称,它反映指标的内容和所属范围;

二是指标值,具体说明指标的测量方法及标准。

2)单一指标与指标群

单一指标

?如:性别,通常只会被分为男性或女性;年龄,通常被分为 20 岁以下,20—30 岁等不同

的年龄段;家庭规模,通常是指家庭的人口数;文化程度,通常会被分为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等若干不同的层次,等等。这些变量都具有单一

的测量指标,或者说这些变量本身就具备了指标的特征。

?设计单一指标的基本要求

设计单一指标的基本要求

?对一些内涵及外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产生歧见的变量或指标,要作进一步的明

确界定。

?对指标值有一个变动范围的标准的设计,要根据研究的目的来确定其变动范围。指标群

?是指反映和测定某一变量的一组相关指标。

?比如,女性的社会地位可用以下指标测定: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女性的平均

月收入水平,女性在各级人大代表中所占的比例,女性在科级及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所占的比例,女性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的比例等等。

?设计指标群的基本要求

设计指标群的基本要求

?所设计的指标要与特定的研究主题(变量)密切相关。

?凡是与研究主题有关的指标要尽可能设计周全。

3)指标的层级

?由于指标群往往比较复杂,在具体设计时只用一个层次的指标有时是不够的,因

此,有时还需要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层次(层级)的指标来说明问题。

?比如,反映社区生活环境质量的指标中,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教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

医疗设施等都是一级指标,而在教育设施这个一级指标下面,可以有社区拥有的幼儿园数、小学数、中学数、学龄儿童入学率等二级指标。

4)指标的权重

单一指标的指标值一般都是确定的,其指标值的作用没有大小之分。但是,在要借助于多个指标或指标群来反映或测定特定变量的情况下,这若干个指标对于说明或测量变量的作用的大小即权重可能是不同的。(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意见表

二、明确概念与概念的操作

1、明确概念

1)概念的抽象定义:

?指对概念的明确界定,即用精练的语句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

而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的过程。

2)界定概念的方法

?概念分解

即从不同角度或不同方面对概念所指的现象进行分类。

?抽象定义

即从各种类型抽取出它们的共同性因素,归纳出该概念的具体内涵与外延2、概念的操作化

1)涵义

?概念的操作化:是指对调查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概念给予明确的定义,并确定其边

界和测量指标的一种设计工作。

?概念的操作化涉及的问题。一类是有关调查对象的概念的操作化,另一类(也是

主要的一类)是有关调查内容的概念的操作化。

2)概念操作化的意义

?能够进一步明确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

?能使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研究内容有统一而明确的理解,可以避免人们对概念

的不同理解或在检验研究结果时发生误解。

?能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具体观察和测量成为可能。

?命题1:个人理想子女的数目会随其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下降。(无须操作化)

?命题2: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亲属关系会趋向淡化

3)概念操作化的方法

通过对概念下操作定义而实现

?抽象定义

?操作定义

?抽象定义与操作定义的区别与联系

抽象定义

?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如“工业化”的抽象定义是“现代工业在国民

经济中所占地位逐步提高的过程”;“三好学生”的抽象定义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等等。

?抽象定义的作用在于揭示事物的内涵,概括事物的共同本质,并把它与其他对象

区别开来。

操作定义

?是指用可感知、可量度的事物对抽象概念作出的界定或说明,也即用更具体而明

确的变量和指标来反映抽象概念。

?例如对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操作定义可以是: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步

提高的过程。

抽象定义与操作定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抽象定义是用较为抽象的概念来下定义,操作定义则是用具体的测量指标

来下定义;抽象定义所使用的是逻辑的方法(即高度概括的方法),操作定义所使用的则是经验的方法(即可直接感知或量度的方法);抽象定义着重于揭示某类事物的内涵和本质,操作定义则着重于界定某类事物的外延。

?联系:抽象定义决定着操作定义的本质内容,操作定义则是抽象定义在调查过程

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设计操作定义的方法

?用确定具体事物边界的方法来设计操作定义。(例)

?用使概念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的方法来设计操作定义。(例)

概念的维度,是指概念所涵盖的内容的若干不同方面。

?如,在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中,对职工的“月收入”这一概念所涉及的范围,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对这一概念的外延下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如把“月收入”定义为包括工资、津贴、奖金在内的月平均收入。

?又如,在农民生活状况调查中,我们可以将农民分为“贫困户”、“温饱户”、

“小康户”和“富裕户”,并用“每人年平均纯收入”这一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给这四类农户设计操作定义,如规定每人年平均纯收入 500 元以下的为“贫困户”,500—2000 元的为“温饱户”,2000—10000 元的为“小康户”,10000 元以上的为“富裕户”。

?如,在对企业职工劳动态度的调查研究中,“劳动态度”这一概念是个比较抽象和笼统的概

念,我们可以询问被调查对象对企业职工劳动态度积极与否的评价,但这样的评价是比较笼统和模糊的,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

?我们可以用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对劳动态度下操作定义,还可以用出勤率、参加义务劳动的

次数和时数、技术革新的件数、提合理化建议的次数和采用率等社会事实来下操作定义。4)概念操作化的步骤

?概念的形成,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概念的界定

概念分解

抽象定义

?选择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

?发展指标,编制综合指标

途径:寻找和利用前人的指标、进行探索性调查

例:“剥夺”概念的操作化

案例分析一

讨论:

案例分析提示:

案例分析二:如何对“人的现代性”这一概念进行操作化?

案例分析提示:

三、假设的操作化

?涵义:

就是将抽象假设转化为具体假设的过程。这一过程运用的是经验演绎法。

?实质:

即把构成研究假设的抽象概念推演到经验指标,从研究假设推演出具体假设的过程。

实例:

?研究假设:现代化发展程度越高,邻里关系越淡漠。

?具体假设:

工业生产总值越高,每年邻里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的次数越少;

社会分工越细,邻里之间窜门的可能性越少;

现代科技越发达,邻里之间直接互动越少;

居住条件越好,邻里互助行为越少;

人们越注重隐私权,邻里之间的交往越少;

………………

第四节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

?调查总体方案的内容

?制定调查总体方案的原则

?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一、调查总体方案的内容

?阐明调查课题及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确定调查范围和调查单位

?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

?制定抽样方案,确定抽样方法

?确定调查内容,编制调查表格或提纲

?确定调查的场所、时间与进度安排

?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与安排

?调查人员的选择、培训与组织

二、制定调查总体方案的原则

?可行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留有余地的原则

三、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

?经验判断法

?试验调查法

逻辑分析方法

即用逻辑学的方法来检验调查设计的可行性。

?例如,调查某地区居民的学历结构,而设计的调查指标却是“文盲”和“半文盲”,这样调

查出来的数据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学历”与“文盲”、“半文盲”是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设计违背了逻辑学上的同一律,因而对于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是无效的。

经验判断法

即用以往的实践经验来判断调查设计的可行性。

?例如,根据经验,就调查地点的设计而言,当人力财力不足时,选点不宜分散、

过远;就调查时间设计而言,应把握最佳时间,若要进行人口调查,应选择人口流动最少的时间;在资料搜集方法设计上,若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很低,则不宜采用自填问卷;等等。

试验调查法

?即通过小规模的实地调查来检验调查设计的可行性,并根据试验调查的结果来修

改和完善原设计的方案。

?试验调查主要是检验调查目标的设计是否恰当,调查指标的设计是否正确,调查

人员的能力是否适应,调查工作的安排是否合理,等等。

第五节实施调查研究的组织管理

?调查研究组织管理的必要性与内容

?调查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一、调查研究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有效组织管理是整合调查研究团队的必要条件;

?有效组织管理是规范调查行为、确保调查顺利进行的需要;

?有效组织管理能为调查研究提高可靠的物质保障。

二、调查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1、调查人员的选择

?1)诚实、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

?2)勤俭负责、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3)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的工作作风

?4)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调查研究技能

2、调查人员的培训

?授课

?示范

?讨论

?实习

3、培训的内容

?调查组织者向调查人员介绍该项调查的目的、内容、等有关情况,以便调查人员

其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组织调查人员学习和讨论调研方案、问卷、工作守则及调查对象背景材料等;

?试调查,熟悉调查内容、过程、步骤;

?结合试调查,就有关问题及在试调查中出现的新情况展开讨论解决,强调今后实

际工作中

第六节社会测量

?社会测量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测量的层次

?量表

?社会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

?社会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将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用一组符号或数

字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组成要素)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意义:它能使调查研究的实际操作成为可能;它为调查研究

中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必要条件;它有助于提高社会调查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社会测量的组成要素

?测量客体:测量的对象。(测量谁?)

?测量内容:客体的属性和特征。(测量什么?)

?测量规则:对具体的测量内容和测量行为进行规范的操作规则。(怎么测?)?测量工具:指由反映测量客体的属性和特征的各种符号和数字所构成的测量指

标。(如何表示?)

测量图例1

测量图例2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极大的比重,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虽获得了一定发展,农村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景象,但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加快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就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及国内市场需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改革及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所以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时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经营体制基本为集体经济和小农经济,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生产模式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农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并且农村市场存在极大的潜在消费能力及生产能力,所以要积极开发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1]。当前我国存在农村土地荒置、农民掠夺式经营土地等现象,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物质及劳动很少,缺乏长远规划和科技运用,只依赖于传统经验;同时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资源转化率与利用率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劳动生产发展相对缓慢,无法安置剩余劳动力,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2存在的问题。第一,经济结构单一,思想理念滞后。土地一直都是农民的生命,以往基于土地的农作物种植相对单一,只局限于生活所必需的花生、大豆、小麦、水稻等,而忽视市场所需的农作物,致使种植收益也相对单薄,降低土地附加收益。目前在农村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到底是为市场而种植耕作还是为生活而种植耕作。除此之外,农业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有所不足,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尚停留在理论层面,加上乡镇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其污染严重、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农村发展研究法整理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农村发展研究方法:是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吸取了科学研究方法(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人们在长期的农村发展研究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套认识和研究农村社会的方法体系。 2、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二 1.研究假设:根据已知的事实、经验或理论,对将要研究的问题事先做出的有待检验的尝试性回答或解释。 2.变量:具有可度量性的概念,其属性在幅度和强度上的变化程度是可加以度量的,具有一个以上属性取值的概念 3.抽样误差:就是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或用统计量去估计参数时存在的偏差。三1、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全面搜集、鉴别、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从而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的一种研究方法。 2、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指运用现存的官方或半官方的统计资料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信度: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 4、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五1、访谈调查研究方法:又称访谈法;亦称访问调查法,是指研究人员为实施调查方案直接与与被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收集所需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2、间接访谈:是指访谈人员借助于某种工具对访谈对象进行访问的一种调查方式。 六1、问卷调查:指系统的直接的从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以问卷的方式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八 1.实验研究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十1.参与性研究方法:是一种由地方群众积极参与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和诊断,在对自身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和项目,并参与实施、监测与效果评估的现代研究方法。 2.SWOT分析法是对项目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限制条件(Threats)的分析。 3.记录法:是指把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记录下来,以供统计分析,并用统计分析的结果监测、评估、指导、计划和改进社区的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法 4.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是指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时,竭尽所想,放开思想去

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研究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一项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腾飞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面对8亿农民的庞大数字,我想到不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困难而是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正逢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扩内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山西省天镇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辽宁省葫芦市市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具体情况调查 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见调查报告下方附件)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11。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这些大好形势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农村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很难在一朝一夕予以解决,在农村问题上我们只是刚刚破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很多。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也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三)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有的乡负债高达千万元,村集体负债上百万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2017年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四、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畜牧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4、农业投入不足,金融支持跟不上,农业增收动力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就政府而言,XX年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2268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141676万元的16%,比上年的支出17%低1.0个百分点。就大部分农民而言,维持生活已属不易,根本无力增加投入。二是农民贷款难更是一个普遍问题。信贷部门由于受管理权限、效益比较低等方面的影响,信贷支农的门槛设置过高,农民难以取得贷款。 5、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业为弱势产业,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灾害、疫情、市场等风险较大,加之水利设施带病运行多、水利设施遭人为毁损严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等因素导致保灌率降低,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6、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纯收入在1200—1300元占20%,1300--1500元的占70%,纯收入15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7、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程度不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受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难以实施。二是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农民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三是推广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显。四是农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农业科研成果停留在基础理论上,转化实用新型成果少。 五、对策及建议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大县,民不富则县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缩低品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发展,农村经济依然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新形势下,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局面,既获得更了多的发展机遇,又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今天的农村,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 经济发展本身是个循序积累的过程,简单说是个“钱生钱”的过程。经济发展遵循的规律是,资本往往流向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而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回报相对低,且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等不可抗力的影响,其风险也是巨大的,此外农业生产的周期往往也比较长,因此这致使外来资本愿意注入农村经济的可能很小。同时对于农民本身,虽然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但是目前就支出而言,教育费用、医疗费用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费用过高,这些依然是农村“致贫”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农民辛酸数年的积蓄,最后只是用来带动了城市的教育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而且辛辛苦苦培养的子女往往最后也是落根城市,甚至还要搭上棺材本去为子女在城市谋取住房。如此一来,农民本身可用于农业发展的资本就微乎其微了,更别说发展其它新型农村经济。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一个缺乏资本的农村,任何所谓的快速发展都将成为华丽的口号!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规模经营很难形成。 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层面;第一、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第一套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3.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4. 参与性观察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地观察。 5.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特性,可分为四种量化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6.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7.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8. ( )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9.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10. 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11.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12.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点或实验处理。 13.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评估、()与预测三种功能。

14.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型访谈。 15. 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 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A. 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B. 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 组成评价专家组 2. 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 的有效程度。 B. 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 C. 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区分度分析无关。 D. 题目内部区分度分析指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 3. 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 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 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 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论文.pdf

一、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出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可以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出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色经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增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色竞争力。如此点面结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该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辅助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在发展这个特色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是要建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把供、产、销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相对局限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小城镇还应该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矛盾的根源是分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层,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亦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约签订成本),使单个农户和企业难以承担这些交易成本,生产也就不是围绕着市场而进行,这就出现了农产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卖难”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立起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 ”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小城镇建设解决了一些资金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使农产品大幅增加,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费市场,为加速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 小城镇的发展,吸收了集镇周围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与有效载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压力,又避免了众多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收入的来源之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已相当稳定地转入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来源以后,他们才可能退出农业部门。因此,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是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其重点应是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务业。这既适应了目前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又可以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人口,使留农村中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定居小城镇,不仅能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使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口集中居住,这对发展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又是极为有利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转移的农业人口很分散,难以形成对第三产业有消费需求的社会群体。因此,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 农村资源的持续培育与利用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应该成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原则,尤其要注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占用耕地是小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农村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为数众多的小城镇在发展中过多占用耕地,我国的耕地将面临严重的损失,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三农问题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我认为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做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并且我也是在农村长大,因此对农村我有着特殊的情感,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做调查就更有必要了。中国现有8亿农民,对此我想到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利用寒假时间对我所处的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调查对象: 由于青年人长时间在外,对村里的发展不是很了解,故调查的对象平均年龄为45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稍低,在被调查人群中1/2的人只具有初中以下文凭。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三.调查内容: 个人一般情况,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家庭设施方面,家庭消费方面,国家政策方面以及农民对农村的发展建设的意见。 四.调查方式: 由于部分村民文化程度的关系,我主要对本村被调查的农户进行访谈式调查。 五.调查时间:2013年一月底。 六.调查地点:XXX 七.调查结果: 通过对农民们的谈话,已基本了解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如下: 家庭年收入约50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农,每户有可劳动人口约2人,且多为40岁以上。

居民每月各项总支出所占比: 种类比例 日常生活必需 40% 品 教育支出20% 赡养老人9% 农业成本20% 其它11%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基本全部落实到位,所有人都能享受医疗报销,并且现有许多帮助农民的政策,例如粮补等,农民可以更不用担心成本问题,可以更加放心得挣钱。 从大多数农民得知,当前,农村的交通还是个重要问题,住稍偏的居民还是出行不便,交通工具无法到达家门口,并且有地方的医保政策,“家电下乡”就存在欠缺。 总体来说,当前农村发速度正稳步提升,当然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部分地区的交通及政策落实问题。 八.调查体会: 政策方面:我发现农民普遍认为国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为老百姓谋福利,但是其执行到地方以后已经有所变味。 (一)﹑据本次调查所知,很多的村民反映有地方的医保政策就存在较多不透明的现象。乡卫生所的药物的价格更是高出当地药房药品价格的几倍。并且有些村级医疗合作社的医生在村民购买药品时,不愿意为其进行优惠。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新农村医疗合作政策是一项解决农村治病难﹑看病难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而制定的,可是在调查中我发现,在一些地方,它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那种效果。 (二)﹑在前几年,刚了解到家电下乡政策之后,认为这是一项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内各个大型商场及走访农民得知,享受家电下乡优惠政策的家用电器种类少且偏低端产品,并且优惠款额较低,50%的人认为这不会影响他们是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时期 C.独立学科时期D.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2.从古希腊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属于教育发展历程的()。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D.前实证主义时期 3.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A.整理知识B.创新C.经验描述D.继承 4.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研究B.教育调查研究 C.教育测量研究D.教育实验研究 5.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收集资料B.选择课题C.提出假设D.制定方案 6.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B.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D.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7.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B.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审查课题的实用性D.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C.课题评估D.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A.问题的应用价值B.问题的范围 C.问题的学术价值D.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11.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 12.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日记描述法B.描述记录法C.轶事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 13.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 A.结构式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C.直接观察D.参与性观察 14.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5.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皮亚杰D.陈鹤琴 16.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A.自然情景观察B.实验室观察C.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 17.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 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18.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19.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 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 20.问卷调查中问卷的主体部分是() A.标题B.指导语C.问题D.结束语 21.测量的最高层次是()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定比测量 22.对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的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研究是()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沈新艺 ? 2012-11-12 09:24:36 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7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近几年的农业发展状况,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制定一套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以解决好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问题,对策研究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其发展快慢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总体水平。最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状况,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补贴,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进行法律保护。但是我国农业还是存在不稳定性。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实施,就要充分的了解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更好的保证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本质作用。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以及发展目标 1、提出背景。所谓在农业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方针,保护好生态环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数量不断增多,用地矛盾出现,许多企业为了建设厂房大量占用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还有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以及化学物质,使土地盐碱化加剧。这些问题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

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大量使用化肥等药物,也导致了土壤营养成分不断减少,再次降低了作物产量。致使农业发展陷入困境。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深入进行农业改革,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 2、发展目标。通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的农业机制,实现农林牧副渔共同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加大农民收入,保护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保证我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土地资源减少,产量降低。我国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大量砍伐木材、围湖造田,导致荒漠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再加上人口增多,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发展,占有了大量农田,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还有一些土地被污染无法进行作物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滞后性。 2、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推广范围小。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够先进,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一些种植技术也没有得到推广。与美国、西欧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美国的农业主要以大农场的形式存在,且种植人员很少,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数字化设备进行种植。而我国农业种植主要以集体形式存在,需要的人力比较多,使用的先进种植技术和设备较少。很多地区交通闭塞,当地经济发展落后,采用最初的种植方式,对一些先进的技术不了解。耕作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持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C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D ) A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D ) A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C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A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A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A)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城乡经济差距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大,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本文立足于当前的现状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措施 作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也决定着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1.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1农民经济收入没有保障在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售卖种植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作物。农产品的种类日渐丰富,其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产量却有很大的波动。一年的天气状况的好坏对农作物的产量的高低直接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极其的不稳定,无法保障基本生活。此外,还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也很大,有些地区多发干旱、涝灾,甚至偶尔会有蝗虫的侵袭,这些灾害一旦发生,农民一年可能就会颗粒无收,经济收入迅速下降。反之,在农作物产量较多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市场上会竞相出现低价销售的情况,使农民即使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也无法增加收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业当中科技水平的落后,使得农村农业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种植管理,影响了农产品稳定的产量。加上有关人员并不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地为广大农民群众考虑,从而导致农民的收入状况无法得到保证。 1.2劳动力缺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大部分比重,而农村的土地资源却是有限的,导致人多地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由于农村的教育也比较落后,导致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为低下,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会越来越低,久而久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占比会越来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