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第一章话说美学(美学学种论)

一、何谓“美学”

18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德国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背景下,做为德国理性思潮的代表人物,出版一本《Aesthetica》(“感性学”),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美学,他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是人的心理现象,这实际上讲的就是美学。

研究人心理不同构成要素,就成了不同的学科,包括:

知——逻辑学情——感性学意——伦理学

2、关于美学的争议

(1)、美学本应姓美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苏格拉底

中国洪毅然表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美而引发的情感,而非感性。

(2)、美学本应叫“艺术哲学”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学实际上就是艺术学。

德国黑格尔(18C末19C初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学》三大卷“我们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中国朱光潜“艺术心理学”北大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马奇人大哲学系《艺术哲学》武大刘纲纪《艺术哲学》

(3)、美学本应为美感学(审美心理)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休谟“主观决定一切,美学就是研究美感心理现象,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美是人心中的一种快感愉悦。”

在中国80年代美学热潮中李泽厚的“向内转”是在“人本哲学”思潮下产生的,尊重人的价值,人性哲学。

(4)、美学应为审美关系学

(法国)狄德罗“审美关系学”,“美学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它们之间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人与现实的关系,就没有世界的美。”

(中国)王朝闻《美学概论》,“美学是研究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以上学说中,美和艺术是建立在客观美的基础上,而美感则是建立在主观美的基础上,审美关系学,人以自己的情感感受客观美,将主客观结合起来,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3、为美学正名

(1)、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的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为什么?

A、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人类学科的标志是实事求是,美学亦如此。)

B、从审美现象中出发可以充分展现美学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范围。

美,艺术,美感,关系——审美现象——客体(审美客体)(审美对象)&主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

客体:美——美是什么(美的本质)

美的产生和发展

美的种类—自然美(山水美植物美动物妹星象美)、社会美、艺术美

主体:美感——美感的本质,美感的种类,美感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被称为审美关系——审美欣赏静观:精神关系

审美创造审美实践关系:物质改造

(3)、正名的好处和优点

充分肯定人作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中的地位。(美学价值/人的价值)

因为审美现象是以人的审美价值为中心的。

二、美学简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1、历史特征: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

年轻:A、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是比较晚的,鲍姆加通(1750年),距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B、美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富争议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问题尚未统一)有活力有发展的广阔前景。

2、美学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1)、感性的审美意识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内在逻辑)(原始社会旧石器的晚期——古希腊以往)

所谓审美意识,是客观对象的美以及人类的审美活动在人的大脑中反映所形成的各种意识形式,它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漫长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审美观、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这些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什么产生于原始社会旧石器的晚期——古希腊以往?

A、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根据劳动对自然工具石头进行打磨(劳动工具的改造包括审美改造。)不是独立的审美意识,带有功利性质。

B、对动物产生审美意识,洞穴艺术(如:西班牙,阿尔塔来拉洞穴)对动物的描绘。

C、项链的发现(美,宗教)

(2)、理性的美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古希腊——18C中叶)

理性的美学思想与感性的审美意识的区别:

A、以语言文字形式得以存在并加以传播。

B、有明确的美的观念、概念和范畴。如:苏格拉底—美就是善。

美存在于其他的学科之中,特别是哲学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既是古希腊艺术繁荣时期,也是美学思想繁荣时期。

第一个美学思想繁荣时期在古希腊,古希腊之后古罗马,纵欲——中世纪(宗教艺术得到极大发展,以神为主体,世俗的审美活动基本停止),禁欲时代——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倡导人类解放,世俗的艺术;艺术繁荣时代(产生了17、18C西方两大美学思潮:英经验主义)。

(3)、独立的美学学科产生与发展的阶段(18C中叶1750年——德国古典美学时期)

独立学科诞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A、有了自己的名称和专著鲍姆加通《Aesthetica》,美学之父

B、有了独立的研究对象

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二个繁荣时期(18C末19C初):康德,黑格尔,费希纳康德三大巨著:《纯粹理性批判》知;《实践理性批判》意;《判断力批判》情

费希纳(实验美学代表人物)——传统美学:自上而下的美学(从一般到特殊)演绎法

现代美学:自下而上的美学(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法

三大美学思潮(西方现代美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潮科学主义美学思潮人文主义美学思潮

3、中国美学的产生于发展(20世纪)

两个历史阶段:

(1)、1949年以前: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潮,代表人物:

梁启超(引进西方思想第一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以西方美学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蔡元培将美育写进国家教育大纲的第一人;朱光潜; 鲁迅《苦闷的象征》;

瞿秋白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引进中国;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革命文艺相结合《再延安座谈会上》

(2)、1949年以后:创建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

蔡仪 1948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美学著作《新美学》——《新美学改写版》

两个繁荣时期:

A、50年代美学热形成中国美学四大派:

客观派:蔡仪主观派:吕荧;高尔太《论文》“美是自由的象征”

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艺术心理学》实践派: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世家》B、7O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美学课,李泽厚在这一时期编了一套译文丛书,翻译了56种美学著作。

三、美学何为

1、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物质生产&物质消费)& 精神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对商品需要有审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技术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

2、是精神生活中很重要的素养,极大地满足我们的精神生活。

“我确信美是热内生活中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会活得不自在”——梁启超

3、与我们的专业学习相关联,可提升我们理论思维水平。仅次于哲学,高于艺术学。

第二章谈美(美的本质论)

一、美的问题的源起与性质

1、源起

古希腊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提出美的问题的第一人《大希庇阿斯篇》

第一次把美的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提出“一切美的东西的共性在哪里?”

2、性质

美的东西和美本身是有区别的。

美是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地共同原因。

A、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中总结出的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是对现象的本质抽象。美的东西是具体个别的,它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美的东西——共同性(美的本质)& 特殊性(各美其美,各异其趣)

B、美的东西是相对的变化的,而美是具有稳定性的普遍概念。

C、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而且自相矛盾,不能以某一美的东西来取代和证明另一美的东西。

D、美的东西具有某种物质属性,但美不等同于某种物质属性。

E、美的东西是可欲的,但美本身不一定能满足人的欲望,仅仅是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不一定是美。既可欲又可超越可欲的才是美的。

二、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几种学说

1、形式说

(1)、基本思想:从物的形式来探讨美的本质。把美与物的形式相等同,认为美就事物的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均衡,符合黄金分割率的形式。

(2)、代表人物:

A、古希腊,自然科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著名论断:黄金分割率1:0.618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世界的本源,美的一切东西有根源于数,是数的关系比例和谐——黄金分割。美是圆形球形。

C、柏克(英国古典主义美学派)“美是小的,丑是大的”

D、克莱夫·贝尔:《艺术》“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十九世纪西方掀起反对传统美学热,颠覆。

在中国关炫《否定主义美学》;潘知常《反美学》;颜翔林《怀疑论美学》

·具有合理性,但最终没有受到社会认同(批判性)

合理性:

A、肯定了美的东西的客观性,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物的形式因素,我们从物的形式寻找美)

B、总结和概括了美的东西的形势特点,总结了美的形式规律,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创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片面性:

A、肯定了美的形式因素,排斥了美的东西的内容。——形式主义

B、以某几种形式代替美的东西的全部形式。

2、功利说

(1)、基本思想:认为美在事物的功利性,是事物能满足人的目的和需要的好的,善的,有用的价值属性。

善:广义上是满足人的目的和需要。狭义上是指伦理道德的功利性。

(2)、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哲学家)“一切有用的,善的就是美丽,反之就是丑的”3、理论说

(1)、基本思想:认为美在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即理念,美酒是理念或理念的感性显现。

(2)、代表人物:

A、柏拉图:“美是理念”(客观唯心主义美学)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三个世界的关系是模仿关系:床木匠的床艺术的床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世界则是影子的影子。

模仿说——如,木匠模仿理念的床作出现实的床,画房摹仿摹仿创造了艺术的床。

分有说——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分有了理念的光辉才所以美。

迷狂说——人在迷狂状态下才能分有理念的光辉。

神凭附于诗人身上,诗人代表神说话—迷狂状态

B、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核心:绝对精神是世界本源

理念:独立与现实世界之外的绝对精神。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美离不开理念,但光有理念并不一定是美的,历年离不开感性显现,只有理念化为感性的显现时才是美的。因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可以直观人的自身,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从本质的对象化直观到人的自身,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

4、美是生活说

(1)、代表人物

俄国19C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家、思想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对19C占

统治地位的黑格尔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其基本思想是人们的审美思想是探讨美。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泛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

“在人觉得可爱的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最可爱的就是生活。”

美的生活:首先,是人愿意过他所喜爱的生活。

其次,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或者到底比不活好。

(2)、基本思想

普列汉夫诺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的生活”的定义称为是“天才的发现”。

美就在你我的生活之中。

具强烈的抵制精神,有现实的纪念意义。

不足:对于美的就说片面,生活中有美,但不是所有生活都是美的。其次,本身学说中就是前后矛盾的(逻辑矛盾)

把人动物化的分析、人与动物等同,是不对的。

5、其他学说

20世界流行的

(1)、愉悦说

代表:休谟(英经验主义美学)

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是一种“快感愉悦”——“快乐派”

角度:从人的主观情感状态,人的愉悦快感判断事物的美丑。

(2)、移情说

代表:(俄)里普斯(德)古鲁司

美是因人将自己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情感化,然后反射到人的自身,产生共鸣,因而使人感到美。

评价:强调形我同一“情感外射”“物我同一”“拟人化”

(3)、距离说

代表:(瑞士)爱德华·布洛(心理学家)《心里距》

美是由人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超越日常的功利之心,以审美态度来欣赏对象的结果。审美态度:超越日常的功利之心,人的心理处于虚静状态。

时间距离说(加德罗)

(4)、无意识的欲望说

代表: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

“美在无意识,实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的满足及其在想象中的满足才是美之所以美的原因。”

荣格“集体无意识”(奥地利)社会生活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无意识。

阿德勒“权力无意识” 权力的欲望是本能的,当其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美。

(5)、美在关系说

代表:狄德罗(法)——物本身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6)、直觉说

代表:克罗齐——美是直觉

三、中国当代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

1、典型说

(1)、代表人物:蔡仪《新美学》

(2)、基本思想:美在客观,是外在于人身之外的客观存在;是客观事物的典型性。

“美是典型,丑是畸形”。事物有两个方面,如本质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定,肯定与否定等这两方面的关系有三种状态:对立(实物显现出丑)、统一(事物显现出美)、平衡(不美不丑,中性)。当事物两个方面处于统一状态时,即现象揭示本质,原因说明结果,形式表达内容,个别说明一般等时,事物是典型的,显示了种类的一般性,所以是美的。有人批评其为机械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见物不见人的美学。

2、主观说

(1)、代表人物:高尔太吕荧

(2)、基本思想:美是主观观念,是社会意识,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

“美是人的概念,是种社会意识”(吕荧)——有客观的意识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备人感到他就不存在”(高尔太)3、主客观统一说:朱光潜

基本思想: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式,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客观: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为条件。

主观:单纯的事物不是美,必定加上主观的东西,把物变化为物的形式。

(客观)物甲+主观=物乙,形象。(主客观的统一)

琴诗苏东坡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4、本人说(实践派)

(1)、代表人物:李泽厚受黑格尔,康德的影响。来源:西方人本主义哲学

(2)、基本思想:一切美的东西有两个特征:

A、“美是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统一” 客观社会性:美的主观社会化客观化的结果。

B、“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成了“人化自然”人在人化自然中反观自身。经过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统一的形象是“真理的形象”,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可以改造自然,但人化自然的力量是有限的。李泽厚可解释人化自然的美。

四、关于美的东西的共同特征

1、一切美的东西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客观物质性)

2、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抽象)。(具体形象性)

3、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令人愉悦的。(情感愉悦性)

4、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本质力量的肯定性)

美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具体可感的,令人愉悦的,及其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呈现的形象。

第三章美的种类

一、美的种类的划分及其意义

1、划分

存在领域:运动状态;

构成因素(A、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B、动态美、静态美; C、形式美和内容美)

2、意义:认识美的特殊性有利于我们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

二、自然美

1、自然美的特征:

(1)保持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和形象(2)重在形式(3)自在性,自发性(4)易变性

2、自然美的审美价值:自然美是人类一切审美创造的基础。

A、自然美为人类的审美创造了自身美的形式和形象。

B、提供了自身美的规律。

C、自然美为人类的审美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对象。

3、自然美的保护和改造总的原则:强化自然的原始风貌。

三、社会美

1、社会美的特征:

A、美在社会性——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能力。

B、直接的功利性。

2、社会美的表现形态

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学实验实践,日常生活实践。

实践主体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过程的美。

3、社会美的创造

(1)、社会美的根本:人的美。

(2)人的美——人体美(自然美)外在美 & 心灵美(社会美)内在美

(3)社会美创造的关键是塑造美的心灵——知(聪慧的智力);情(高尚的情感);

意(坚强的意志)

四、艺术美——人类审美创造的最高阶段

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作品是美的载体,艺术是审美的精神产品。

(一)、艺术——艺术是对作者的高度抽象

(1)、物质实践性(区别于自然的):人工制品

艺术是人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材料技巧对一定的物质材料进行改造的产物。

(2)、精神性(区别于其他人工制品)

艺术的精神性贯穿于艺术活动,创造的全过程。

A、人对艺术的需要时精神性的。

B、艺术创造欣赏的过程,主要是精神性的心理活动。

C、艺术的本质存在形式是精神性的。

D、艺术对社会的反作用是精神性的。

(3)、审美性(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性存在)

A、艺术反映的事对象的审美属性。

B、艺术反映的主体是有艺术欣赏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人。

艺术美的特征:

A、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对现实美能动反映的产物。

a、艺术美根源于现实。

b、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能动反映的产物。

c、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产物。

B、艺术美具有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

(二)、新闻美新闻美属于社会(文化)美的范畴

新闻能否美?——新闻美的价值新闻是否美?——新闻美的根据

新闻如何美?——新闻美的创造新闻美如何?——新闻美的特征

新闻以何美?——新闻美的表现

1、新闻与美的关系:两者有必然的联系,相辅互彰,偕同共生。

(1)、从新闻角度看,新闻不仅不排斥美,而且需要美的介入,美的介入对新闻的采写、传播和揭示不仅无害,而且有益。

A、审美意识的介入有助于新闻事实的选取。

新闻活动中,记者的新闻意识占主导,选择事实时以新闻意识为主要意识,而面对事实的审美,主要把握的是事实的性质,在这过程中,不仅仅拥有新闻意识就能决定的,还需要其他意识的协调,,新闻意识中是没有美丑的,好坏的区分的,这是源于审美意识的。

判断事实需要新闻意识之外的如法学、美学、经济、政治等其他意识的介入,凭借其他的标准来判断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并认定如何报道,报道到何种程度、倾向性等。

B、审美创造能力的介入有利于新闻报道真实的再现事实。

C、审美价值因素的介入,有利于增长新闻的社会效益。

(2)、从美的角度看,美也需要新闻。新闻的介入有利于审美的发现,审美的创造和人的审美发展。

A、新闻的新有利于人的审美发现。

事件中的美由新闻工作者在对事件的了解中同时也发现了事件美,发现了现实世界的美。受者从新闻中了解世界的美,克服了人的现实事件难发现接近美的局限。

a、新闻史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展现的是事实中新近变化的美。

b、新闻是对新闻事件真实全面的反映,为人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c、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使人在有限的范围内发现和观察到生活美、世界美。

B 新闻的真有利于人的审美创造

新闻是对现实和事件的真实报道,以影像和符号的方式呈现真实世界,人们透过新闻认识世界。

C、新闻的美有利于人的审美发展,表现出美的形态的多变性和丰富性。

新闻为人的审美创造提供了空间。

2、新闻美的特征

(1)、新闻美是种实现真实的美

A、真是美的基础,美是离不开真的,新闻美是真实的美,真实美是新闻美的独特魅力。

B、真实之美具体体现:

真人——新闻因人而美,新闻因真人而美。美在生物学、社会学特征是真实。

真事——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的真实之美与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性相关联。只有充分反映事实之真的新闻,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新闻。

真人、真事必须统一,只有真人会只有真事都不行。

真情——新闻真实之美不仅表现在真人真事的真实反映,但更高地审美价值还在于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新闻之真在显现真人真事基础上,要将真理蕴含于所报道的真人真事之中。

真理——新闻真实之美是真情。新闻美之真实情感的流露,蕴涵于对真人真事的客观叙事之中。人是有情之物,如何表达真情是新闻美的真谛,是新闻美的最高追求。美是以情动人,新闻是最动人的。

(2)、新闻美是蕴含倾向的美

A、倾向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对立统一

新闻是选择过的新闻,有其倾向性。

客观性是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反映社会。

我们应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的同时表现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只有倾向性与客观性对立统一了,新闻才是美的。应该把握新闻中倾向性的“度”。新闻中没有不含倾向性的纯客观报道。新闻用事实说话,不同新闻作品对倾向性有不同要求。

B、倾向性蕴含于客观性中。

(3)、新闻美是最具时新性的美。

A、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新鲜性决定。“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B、这是美感的重要特征决定的。(新鲜感)

常看常新,必须有新鲜感,否则会产生审美疲劳。

必须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注意,首先得具有新鲜性,是否能给人以新鲜感强化和突现新闻新鲜的特征,必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给人以美感,增强新闻美的艺术魅力。

新闻美的魅力在于展现新鲜之美。

(4)、新闻美是最富贴近性的美

贴近性:新闻美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与审美主体的关系最亲近,最能为群众所感受所喜闻乐见。新闻与受众的关系决定新闻美是最富贴近性的。满足受众的新闻需要时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受众是新闻和信息的接收者,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新闻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新闻要关心和反映群众关心的,密切相关的人和事,焦点和热点问题。

新闻人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如何创造美?

第四章美感论

一、美感的含义

1、狭义的美感(审美感受)——指客观对象的美引起审美主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状态。

2、广义美感(审美意识)——指客观对象的美以及人类的审美活动在人的大脑中反映所形成的各种意识形式。它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审美观、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

3、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A、前者是后者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成之后,它对人的审美感受起着规划引导作用。

(2)、区别:

A、审美感受只能直接获得,审美意识间接获得。

B、审美感受感性因素突出,审美意识理性因素突出。

C、审美感受是个体性,审美意识是群体性。

二、美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

1、“动物美感论”——是错误的

代表人物∶达尔文(19C生物学)倡导者提出者观点:不仅人有美感,动物也有。

3、美感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现象和精神能力。

(1)、动物们展示声音,羽毛是求偶行动,动物的性能反映,这种行为只有在求偶期才能有,且在同类异性间进行,同类同性间相排斥,异类动物间不存在这种现象。

(2)、求偶期,性的标志都会产生吸引力。

(3)、音乐对提高产量有关,其实是音乐对动物的物理刺激结果的反映。

(4)、美感的产生需要自我意识和理性因素的参与,动物是没有的。

要能意识到自己和世界的主客之分,动物的活动世界是同一的,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活动。

三、美感与生理快感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A、美感(审美感受)始终伴随着生理快感。

B、生理快感可以强化美感。

2、区别

A、生理快感是本能的,不需要后天的学习。美感是后天的社会化的产物。

B、生理快感是人的功利欲望满足后的结果。美感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产物。

C、生理快感具有独占性。美感具有分享性。

D、生理快感是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机制的反映。美感体验体现在大脑皮层。

四、美感与其他社会化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都是高级的社会化情感。

2、区别:

A、其他社会化情感具有功利性,美感是超功利性的。

B、其他社会化情感既有积极肯定的,也有消极否定的。美感只有积极肯定的反映。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 两汉美学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 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 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 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 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 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 花的美。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 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 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 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 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 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 课后思考题: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导读:本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题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中国美学史有特殊的优点和特殊的困难 我们学习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它的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上,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学习中国美学史,材料就特别丰富,牵涉的方面也特别多。 第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例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 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充分认识以上特点,便可以明白,学习中国美学史,有它的特殊的困难条件,有它的特殊的优越条件,因而也就有特殊的趣味。 二、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我们在《诗经》、《易经》、《乐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至《汉赋》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发掘方面有极伟大的新成就(参看夏鼐:《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古代艺术形象,可以同原有的古代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启发或加深我们对原有文献资料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从美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将会提供许多新的资料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使美学史的研究可以从六朝再往上推,以弥补美学史研究中这一段重要的空白。 第二题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 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一、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晶联系起来研究

美学概论复习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一、填空题 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 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 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 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1、押韵是不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为什么? 答:押韵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因为: 1、韵律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是古体诗。 2、在《声律启蒙》中有对平仄,韵律的详细说明与示例。但是随着白话文的推广,现代诗歌的兴起,在韵律上的讲究也没有过去那样必须.。也就是说,近体诗,自由体,比较随便。但是如果在韵律上多下功夫,能够让诗歌读起来更容易上口,感觉更加工整。 2、什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 答: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1、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这是因为美是客观的真实的,凡是符合客观的真实的美的反映,这种美感形式都是正确的,是有客观社会内容和客观的标准的。 2、美感的个性:即美感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阶级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世界观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再次表现为审美趣味的差异;最后,美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个人的心境、情绪有关。 3、两者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所以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3、“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答:1、意境: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2、意境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主要是因为: 首先,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所以说是情中景。 其次,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中的形象来于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再次,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最后,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Asthetik”(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的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这在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同时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重构中国美学的历史还只是新近的事情。比起中国哲学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开掘。 对于中国是否有美学是一个一直具有争议的问题。在此争论的背后,还隐藏着两种对立的立场,即西化派和保守派。在中国传统思想面临危机和中西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西化派和保守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前者否认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要求用西方思想取而代之。与此相反,后者中国传统思想的优越性,认为其创造性的转化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立场在美学上也是一样的。对于中国的美学传统,西化派否定,保守派则夸大。但对于中国美学的思考应该超出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不是从某种预设的立场出发,而是从中国美学自身的历史出发。 事实上,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美学在西方的历史上经历了诗学、感性学和艺术哲学等几种形态,其中尤其是感性学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但中国的美学不是在感性学的意义所使用的。同时中国关于美与艺术的思考也没有形成"知识学",亦即关于知识的系统表达。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都是关于美的思考的体系。而这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是无法寻找的。 尽管这样,我们现在还是在谈论中国美学,不过它是在极其宽广的意义上使用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丰富而深刻的关于美和艺术的本性的思考。只要美学不是狭义地规定为感性学,而是可以广义地规定为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的话,那么中国美学的历史就可以得到承认。当然这既要考虑到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共同性,也要考虑到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我们要力图避免用西方美学来衡量中国美学,或者是将中国美学西方化。 中国美学的确具有独特的形态。这特别表现在其文本样式方面。中国几乎没有关于美和美感分析的独立性的系统著作,而只有格言般的片言只语。它们主要保存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思想性的论著中。不过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的论述,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这些论著既有关于各们艺术门类特性的探讨,也有对于具体作品的赏析。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 一、美的本质 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 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孟德斯鸠 【美】朗洛伊斯 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 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美在主观”说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 【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 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 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 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 (2)“美在生活”说 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 【德】马克思 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一、课程简介 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 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 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 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 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 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1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 (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 (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 二、研究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 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家的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研究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

《中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臵。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美学概论 美的界定

美的界定——客观与主观的辩驳 提到美,通常来说,我们的反应是一种主观的,认为某某很美,例如某个人,某件事物很美,我们一般都会伴随主观的情感去判断。但是,现在在这儿提到的美,并不简单地指我们生活中提到的美,它已经和哲学联系到了一起,首先从主观和客观这两种角度,就已经与哲学沾上了边,然后又有辩驳,更是将哲学融入到了一起。所以,这儿所说的美,不仅是主观的美,而且还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起码这是我自己的观点。 既然提到美,那就肯定要详细介绍一下美的定义。什么是美?反正我不知道,就我的理解,可以分为浅层的美和深层的美,而浅层的美则可以指外貌,长相的美,就是人们主流的一种观点,都认为美的东西,而深层的美则指自身散发的一种气质,一种涵养,不管外貌怎么样,只要我们人类身心对某一事物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它包括任何事物在结构的和谐和新奇,色彩的绚丽多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音乐旋律的美妙动听,色香味具佳的食品,爱人和被人爱,男欢女爱,孝顺父母,善待朋友,乐善好施,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和美好的感情,只要你热爱生活,你就能发现人间处处都有美,但也会有丑恶的东西,但那是渣滓,那不是主流,渣滓终将被人类所抛弃。而这种美也就成了我们现在所学的美学,我记得书上对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就是一种艺术哲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同意这种观点。但是说实话,既然已经谈到了美学,那么讨论美学客观性与主观性是避免不了的。 观点一: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比如先前说到的,我们通常品自己的意识去判断某某事物的美,而这种即表示已经承认那些美的事物是客观的存在,就算我们不说他们美,她们的美也是一种客观的表现。我们做的判断并不是关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某种自然属性的真实性的判断,而是对那些自然属性的客观评价,这种评价并不产生于事物的单方面,而是产生于人与事物形成的关系之中。如果没有这种关系,所以说它也可以说成没事事物的客观的属性,只不过会有很多的漏洞。其实,确确实实,当我们欣赏美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设定美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我们对美的感受只是对事物所特有的自然属性的反应。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会咬住我们对美的评判这一缺口去嚼文章,认为我们对美的认识的观点就足以支持没事事物的客观性,不得不承认,这也的的确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又有一批人认为美既不是客观也不是主观的,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关于美学 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 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 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 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 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 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 2P12-14 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 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 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 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 洛克:“白板说” 古典美学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 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作当中。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所谓点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关系。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派对美学的不同观点。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和禅学的美学观点,因为他们所主张的观点比较能深入我心,也能让我在短时间内理解而且接受,他们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缤纷但又复杂的社会的人们,现在的人们都麻木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了……我自己在看了这些过去的哲人们的观点之后,虽然只是少部分的关联到美学的知识,但是讲的都是人生的哲理,所以看了之后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无助的生活着了。儒家、道家和佛学的理论都让我受益匪浅。总之得出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人活着要以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不要奢求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只会更加痛苦。 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