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课后答案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课后答案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课后答案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课后答案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9.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答:①上皮组织:是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在细胞之间又有明显的连接复合体。一般细胞密集排列呈膜状,覆盖在体表和体内各种器官、管道、囊、腔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等作用。②结缔组织:是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的种类多,分散在细胞间质中。细胞间质有液体、胶状体、固体基质和纤维,形成多样化的组织。其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和物质运输等功能。③肌肉组织:主要由收缩性强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细胞排列呈柱状。其主要机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收缩,机体进行各种运动。④)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具有高度发达的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神经组织是组成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基本成分,它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能发出冲动联系骨骼肌和机体内部脏器协调活动。

第3章原生动物门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并掌握原生动物如何完成运动、营养、呼吸、排泄和生殖等各种生活机能。

答:(一)原生动物——单细胞

(二)①运动—纤毛、鞭毛、伪足。②取食:自养—光合营养;异养(食物泡):—胞口、吞噬、胞饮。③水分排泄—伸缩泡。④生殖:无性—二分裂(纵二、横二)、多分裂、孢子生殖;有性—接合生殖、配子生殖(有大小之分时叫异配、大小相同时叫同配)。⑤生活史—寄主、寄生者(共栖、寄生、共生)。

2. 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答:(一)原生动物是真核单细胞动物,构成原生动物体的单个细胞,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生活机能,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彼此间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

(二)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掌握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初步了解我国在抗疟方面的主要成就。通过疟原虫掌握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答:(一)①形态结构;

②生活史: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a红细胞前期(肝脏内)—潜伏期,产生裂殖子;b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经过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再形成许多裂殖子;c红细胞外期(肝脏内)—是疟疾复发的根源。

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③危害:大量的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损害脑组织,能引起疟疾,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二)孢子纲主要特征:营寄生生活,无运动器,只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营养方式为异样,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体内,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无性生殖是裂体生殖,有性生殖是配子生殖,其后为无性的孢子生殖。

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2.根据什么说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答:一般公认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其证据是:

①古生物学方面:地质年代与化石中动物复杂程度成反比,已经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是最简单的。则能看出生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顺序。说明最初出现单细胞动物,后来才发展出多细胞动物。

②形态学方面:从现有动物来看,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在原生动物中有些聚合群体生活,可推测这类动物是从单细胞动物过渡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即由单细胞动物发展成群体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多细胞动物。

③胚胎学方面: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并且说明多细胞动物发展的早期所经历的过程与单细胞动物是相似的。

3.初步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从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方面)。

答:①受精与受精卵:雌性生殖细胞称为卵,雄性生殖细胞称为精子。精子与卵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这个过程就是受精。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②卵裂:受精卵进行卵裂,每次分裂之后新的细胞未长大,因此分裂成的细胞越来越小。这些细胞也叫分裂球。卵裂的方式有: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③囊胚的形成: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

④原肠胚的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胚形成阶段,此时胚胎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和原肠腔。原肠胚形成的方式有:内陷、内移、分层、内转、外包。

⑤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内、外胚层之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主要形成方式有: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⑥胚层的分化: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外三胚层发育分化而来的: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小部分;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包括骨骼、血液等)、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上皮各种衍生物如皮肤腺、毛、角、爪等)、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4.什么叫生物发生律?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有何意义?

答:(一)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即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二)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因而对许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它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适用于整个生物界,包括人在内。当然不能把“重演”理解为机械的重复,而且在个体发育中也会有新的变异出现,个体发育又不断的补充系统发展。这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发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重演系统发展,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

第5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1.多孔动物的体型、结构、与机能有何特点?根据什么说多孔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答:(一)①体型多数不对称:多数不规则生长,形成各种不对称的体型;②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体表一层为扁细胞,中胶层内有变形细胞、海绵质细胞和原细胞,有骨针和海绵质纤维,内层细胞为领细胞;③具有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它对适应固着生活很有意义。④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有再生能力,且能进行体细胞胚胎发生。

(二)海绵动物具有许多原始性特征,体型多不对称,没有真正组织,没有口和消化道等器官系统细胞分化较多,许多机能主要由细胞完成,与原生动物相似较多,具独特的水沟系,个体发育有逆转现象,这与其它后生动物不同,所以说它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如何理解多孔动物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现在有何见解?

答:海绵的结构与机能的原始性,很多与原生动物相似,但其具独特的水沟系,个体发育有逆转现象,这与其它后生动物不同,说明其发展道路不同于其他后生动物,又由于其体内具有发达的、与原生动物领鞭毛虫相同的领细胞,因此一般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已得到分子系统分类的支持。近年一些研究,根据海绵的另一些特征说明海绵动物也是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

第6章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动物进化上占重要位置?

答:(一)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称,有真正的两胚层,原始消化腔——消化循环腔,有口无肛门,组织分化——上皮组织占优势,在上皮细胞内包含有肌原纤维,称为皮肌细胞,是一种原始的现象,出现了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无神经中枢,传导无定向且速度较慢。

(二)由于所有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2.掌握水螅的基本结构如内外胚层细胞的分化等,通过它了解腔肠动物的体壁结构、组织分化等基本特征。

答:①水螅体为圆柱状,能伸缩。附着端称为基盘,另一端有口,口长在垂唇上,口周围的触手主要为捕食器官。也可借助于触手和身体弯曲作尺蠖样运动或翻筋斗运动。②有消化循环腔,由口与外界相通。③其体壁由两层细胞和中胶层构成。外胚层主要有保护和感觉的功能,内胚层主要有营养功能。外胚层包括外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刺细胞和间细胞。刺细胞是特有的,有捕食和防御作用。间细胞可以分化成刺细胞和生殖细胞等。内胚层包括内皮肌细胞、腺细胞和少数感觉细胞与间细胞和分散的神经细胞。内皮肌细胞是一种具营养机能兼收缩机能的细胞。腺细胞分散于内胚层各部分,所处的部位不同,其功能也不一样,如在垂唇部分的可分泌粘液起滑润作用;在消化循环腔内的,则能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

3.腔肠动物分哪几个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何价值?

答:(一)腔肠动物分为3个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二)水螅纲主要特征:①一般是小形的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②水螅型结构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

③水母型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为感觉器官。④生活史大部分有水螅型与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现象,少

数特殊。⑤水螅纲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三)钵水母纲主要特征:①钵水母一般为大形水母。②钵水母无缘膜。钵水母的感觉器官为触手囊,水螅水母为平衡囊。③钵水母的结构较复杂,在胃囊内有胃丝。④钵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⑤全部海生,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非常退化,常常以幼虫的形式出现。

(四)珊瑚纲主要特征:①珊瑚纲只有水螅型,其构造较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②珊瑚纲螅型体的生殖腺来自内胚层。

(五)钵水母类经济价值较高,如海蜇营养价值较丰富。仿生学研究水母制作预测风暴的报警仪器。又如海蜇的运动是由脉冲式的喷射而推进的,科学家曾设想把海蜇的推进方式用于喷气式飞机的设计,既能节省能量,又能最好的利用所产生的动力。珊瑚纲动物可形成珊瑚礁,石珊瑚可用来盖房子,还可制水泥、铺路等。养殖石花菜,或作观赏用、制作装饰晶等。古珊瑚礁和现代珊可形成储油层,对找寻石油也有重要意义。

第7章扁形动物门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根据什么说它比腔肠动物高等(要理解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答:扁形动物门主要特征:两侧对称,形成中胚层,体壁为皮肤肌肉囊,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大多数雌雄同体,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和一系列附属腺,使生殖细胞能通到体外,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

2.扁形动物门分成哪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注意适应于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特点)?

答:(一)扁形动物门分为3个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二)涡虫纲主要特征:①主要营自由生活;②体表一般具有纤毛并有典型的皮肤肌肉囊,强化了运动机能,表皮中的杆状体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敌害;③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一般比较发达;④具有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其消化管复杂程度不同;⑤原始的排泄系统为具焰细胞的原肾管系,具有渗透调节和排泄作用;⑥大多为为雌雄同体,少数单肠类例外。涡虫纲具有无性生殖的能力(主要是横分裂)。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

(三)吸虫纲主要特征:①均为寄生。多数营内寄生生活,少数例外。寄生生活的特点:环境相对稳定、有局限,营养丰富;②运动机能退化,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也无一般的上皮细胞,而大部分种类发展有具小刺的皮层;③神经、感觉器官趋于退化;④有吸附器用以固着于寄主的组织上。⑤消化系统相对趋于退化,有口、咽、食管和肠;⑥呼吸由外寄生的有氧呼吸到内寄生的厌氧呼吸;⑦生殖系统趋向复杂,生殖机能发达;⑧生活史也趋向复杂,外寄生种类生活史简单,通常只有一个寄主,一个幼虫期;内寄生的复杂,常有2个或3个寄主,具有多个幼虫期,如从受精卵开始经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到成虫,且幼虫期(胞蚴、雷蚴)能进行无性的幼体繁殖,产生大量后代,有利于几次更换寄主。

(四)绦虫纲主要特征:①均寄生在人及其他脊椎动物体内,对寄生生活高度适应;②身体呈背腹扁平的带状,一般由许多节片构成,少数例外;③头节特化,附着器官都集中于此,有吸盘、小钩或吸沟等构造,用以附着寄主肠壁,以适应肠的强烈蠕动。④体表纤维毛消失,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通过体表来吸收寄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⑤绦虫体表具皮层微毛,以增加吸收营养物的面积,它可直接吸收并输入实质组织中。⑥生殖器官高度发达;⑦一般有幼虫期,其幼虫也为寄生的,大多数只经过一个中间寄主。

第8章假体腔动物

1.何为假体腔,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那些门动物属于假体腔动物?

答:(一)假体腔是从胚胎的囊胚期发育而来的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仅在体壁上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结构,在肠壁外无中胚层分化的结构,没有体腔膜,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或有一些间质细胞的胶状物。

(二)假体腔动物主要特征:两侧对称,具三胚层,出现了假体腔,出现了完全的有口无肛门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只有纵肌没有环肌,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三)假体腔动物包括: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们、腹毛动物门、动吻动物门、曳鳃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兜甲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内肛动物门、圆环动物门。

2.在假体腔动物中你认为哪个门类对人的影响最大?哪个门类的分类归属尚有问题?

答:(一)线虫动物门。

(二)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们、腹毛动物门、动吻动物门、曳鳃动物门和线形动物门的分类归属尚有争议。

3.试论述人蛔虫形态结构和机能以及生活史的特征,并说明它的哪些特征代表了线虫动物门的特征 (与第一题对比) 。什么是流体静力骨骼,它在动物活动中如何起作用?

答:(一) ①外形:成虫为细长圆柱形,两端渐细,体表光滑。雄虫较短且细,后端向腹侧弯曲,有侧线和背腹线,体前端口周围有3个唇片(一背唇片二腹唇片),生殖孔与肛门合并称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对交合刺辅助交配。雌虫肛门位体后端腹侧的中线上,殖孔在体前部约1/3处腹侧的中线上。

②构造:a体壁及原体腔:体壁是由角质膜、上皮和肌层构成的皮肌囊。b消化系统:消化管简单,为一直管纵贯全身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没有循环系统,假体腔的体腔液起循环的作用。c呼吸与排泄:没有呼吸器官,进行厌氧呼吸。排泄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原肾管,没有焰细胞和纤毛,呈H形。d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不发达。e生殖与发育: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强。

(二)生活史:蛔虫为直接发育。受精卵产出后,在适宜温度、湿度和富氧条件下开始发育,卵裂属不典型螺旋式,约经两周卵内即发育成幼虫,幼虫脱皮一次才成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人误食,在小肠内卵壳被消化,数小时后幼虫即破壳外出,穿过肠壁,顺着血流(或淋巴管),经过肝、心脏到肺泡里生长发育,脱皮两次,后沿气管至咽,再经食道、胃到达小肠,再脱皮一次,逐渐发育为成虫。

(三)流体静力骨骼即肌肉见得拮抗不依赖具有关节的骨骼系统,而是以液体、软组织、消化管内容物等的压力为媒介实现的,假体腔的体腔液体腔液具有强有力的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由于体腔和肌肉分节排列,隔膜上虽有小孔,但有括约肌调节,其体腔液体积是相对恒定的,在每节内流体静力骨骼颉颃肌肉的力实际增强了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

9.轮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有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答:(一)轮虫为雌雄异体。雄虫体内仅有一套生殖器官,其他器官退化,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虫有卵巢、输卵管和卵黄腺。轮虫可进行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轮虫的生殖有周期性变化,在环境良好时行孤雌生殖,经多代孤雌生殖,当环境条件不良时,孤雌生殖产生混交雌体,其产的卵为需精卵,卵在轮虫体内受精后,分泌一层较厚的卵壳称为休眠卵,可抵御不良环境,当环境好转时,又发育成非混交雌体,继续孤雌生殖,若需精卵未能受精,则发育为雄虫。

(二)对混交雌体与非混交雌体的差异以及混交雌体形成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9章环节动物门

1.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了体节和真体腔,两者是如何形成的,对动物的生存和演化有何意义?如何理解体节和真体腔出现与循环系统、后肾管和索式神经系统出现的内在联系?

答:(一)环节动物主要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分节,有真体腔,循环系统、后肾管、消化系统分工及复杂化、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形成索式神经系统,出现了原始的附肢—疣足,并有刚毛。

(二)①分节现象:环节动物身体的各个体节,外部与内部形态上大部分基本相同,称为同律分节。这是由于环节动物的各体节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和共同的发育来源所致。所产生的本质上相同的重复的身体结构,具系列同源性。②意义: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为动物体的进一步分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如同律分节进一步发展为异律分节,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

(三)①真体腔: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的腔,每个体腔继续发育扩大,其外侧的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与体表上皮形成体壁,内侧的中胚层附在内胚层的外面,分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与肠上皮形成肠壁,有隔膜、背系膜、腹系膜、背血管和腹血管。②意义: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促进消化管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进而促进了循环系统的出现和排泄系统的发展,由于机能增强完善,促进了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和发展。

(四)①由于真体腔在行成中不断发展,使原体腔(囊胚腔)不断缩小,最后只在“心脏”(动脉弧)和血管内腔残留有原体腔。环节动物典型循环系统是闭管式循环。②随着体分节、真体腔的出现,动物整体结构复杂化,代谢水平提高,产生更多的代谢废物,相应出现了后肾管的排泄系统,不仅可以调节水分和离子平衡,而且可更有效地排出代谢废物。③由于各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完善,也增强了对机体精细调控的需要,逐渐的促进了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和发展,形成索式神经系统。

第10章软体动物门

1.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成体多两侧对称,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四部分,常常分泌有贝壳。消化管和消化腺发达,有齿舌。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出现了专司呼吸的器官。排泄器官多属于后肾管。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较高等的种类多由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个体发育多经螺旋卵裂,经担轮幼虫。

2.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在演化上有何亲缘关系,根据是什么?

答: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成体两侧对称,具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经螺旋卵裂,由裂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经担轮幼虫,且18Sr RNA核苷酸序列也与之相似,说明它们起源于共同祖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适应不同环境,营不同生活方式,形成体形结构不同的类群。

4.分析软体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与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关系。

答:

5.分析比较腹足类、双壳类及头足类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结构上的差异。

答:①双壳纲: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头部消失,足呈斧状,瓣状鳃。贝壳一对,一般左右对称。多潜居泥沙中,也有营固着生活。②腹足类: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腹侧,足具有足腺,为单细胞黏液腺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多营活动性生活。③头足类: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头部发达,两侧有发达的眼,原始种类具外壳,多数为内壳或无壳,足着生于头部。全部生活于海洋中,肉食性,游泳或次生性底栖生活。

10.了解软体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

答: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育中有着共同的起源,无板纲可能是软体动物中最原始的动物类群,是贝壳形成前演化形成的一支,单板纲和多板纲也属于原始种类,是各自独立发展出来的两个类群,腹足类和头足类是软体动物进化里程中朝着快速运动的方向进化的类群,掘足类和双壳类是朝着缓慢运动、适应底埋生活方式演化而来的类群。

第11章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门有哪些重要特征?比较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异同。

答:(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出现异律分节,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分节的附肢,并有关节,肌肉为横纹肌,体壁发展为几丁质的外骨骼,有蜕皮现象,呼吸器官多样性,循环系统为开管式,神经系统和感觉器管发达。排泄器官水生种类为基节腺、触角腺、下颚腺,陆生种类为马氏管。

2.讨论节肢动物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①坚实的外骨骼有保护作用,防止水分散失;②分节的附肢,有关节且有肌肉附着点,使运动快速而灵活;

③异律分节使身体各部有所分工;④气管式呼吸减少水分流失,提高代谢率;⑤变态现象减少了物种内部幼体和成体之间的竞争;⑥复杂发达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使其有更复杂的行为。

6.简述甲壳动物附肢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分化。

答:甲壳动物的典型附肢为双枝型,以对虾为例。①头部附肢5对:a第1触角,司触觉、嗅觉、平衡;b第2触角,司触觉;c大颚,为咀嚼器;d第1小颚,具抱握食物功能;e第2小颚,辅助呼吸。②胸部附肢8对:a第1~3对为颚足,足基部有鳃;b步足5对,具捕食和爬行功能。③腹肢6对:适于游泳,第6对为尾足,与尾节共组成尾扇。

7.除了虾、蟹之外,举出3~5种你知道的甲壳动物。

答:卤虫、剑水蚤、藤壶、蟹奴、舌形虫

12.节肢动物从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答:①离开了水的环境,外骨骼和蜡质层可防止水分丧失或渗入体内;②循环系统为开管式,血压较低,当附肢受伤时,不致大量失血;③有关节和横纹肌,适应陆上快速灵敏的运动。

13.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的类型和结构,不同类型的口器和食性有何关系?

答:①咀嚼式—飞蝗:最原始,由上唇、上颚、舌、下颚、下唇组成,适于取食固体食物。

②虹吸式—蝶蛾类:上颚发达,下颚退化,形成管状的喙,平时卷曲,吸食物体表面的液汁。

③舔吸式—家蝇:下唇发达,端部膨大成唇瓣,吸食唾液分解后的液体食物。

④刺吸式—蝉蚊类:上颚和下颚特化成口针,左右下颚嵌接合成食物道和唾液管道,刺入动植物体内吸食液体。

⑤嚼吸式—蜜蜂:上颚发达,可咀嚼固体花粉,下颚和下唇变长,吸食花蜜时合成喙,中唇舌内有唾液道,中唇舌与下颚之间形成食物道。

14.描述昆虫的呼吸系统。血液有无运送氧的功能?各器官组织的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

答:(一)昆虫的呼吸系统是包括气门、气管和气囊的气管系统。气门是氧和二氧化碳出入昆虫身体的门户,腹部2对,胸部8对,各具启闭装置,以防止水分过多流失和外物入侵,气管有短气管、主气管干、纵气管和横行气管,气管壁具螺旋丝,可保持其扩张以利于气体通畅,微气管无螺旋丝,微气管和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依赖液体,气囊的张、缩可增加气管内的通风作用。

(二)血液没有运送氧的功能。

(三)氧气以扩散的方式由气门进入气管,再到达微气管,最后透过其纤薄的管壁而直接供应给组织和细胞。微气管内的氧气被组织和细胞吸收以后,管内氧分压下降,氧气也就能从气门不断扩散进来。同样,二氧化碳的排放也由大气和微气管内二氧化碳的分压差所引起。

15.举例说明昆虫发育的变态类型,昆虫的内分泌腺如何控制其蜕皮和变态发育?

答:(一)①不完全变态:a渐变态—蝗虫: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食性与生活环境也相同,只是生殖器官和翅待发育进一步发育;b半变态—蜻蜓、蜉蝣:幼体生活于水中,具临时性的呼吸器官。②完全变态—蜂、蝶、甲虫:幼体和成体的形态完全不同,生活环境与食物也各异,要经过蛹期才能变成成虫。

17.任意举出昆虫的7个目,说出它们的简要特征,每个目举出你知道的3~5种昆虫及其习性。

答:①等翅目:通称白蚁。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通常无翅,有翅时前翅和后翅均膜质,其大小、形状与翅脉也前后相似。尾须很短。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如家白蚁、黑翅土白蚁。

②直翅目:中型到大型。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透明。后足为跳跃足。尾须短,不分节。多为植食性,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如蟋蟀、金钟儿、纺织娘、大尖头、小尖头、东亚飞蝗。

③半翅目:触角丝状或刚毛状,常为4~5节,口器刺吸式,无尾须,发育为渐变态,一般吸食植物液汁,多为林业害虫,有翅时前后翅均为膜翅,透明或不甚透明,静止时成屋脊状放置背面,喙似从两个前足基部之间伸出。如黑蚱、棉蚜、灰飞虱、绿盲蝽。

④鞘翅目:通称甲虫。体坚硬,有光泽。触角多样,一般10~11节。口器咀嚼式。前翅为鞘翅,后翅膜质,无尾须。发育为完全变态,少数种类水生。如龙虱、米象、七星瓢虫。

⑤双翅目:常称蚊、虻、蝇。触角丝状或短而具茫,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雄性的两个复眼通常紧密并接,雌性的复眼相互离开,仅有一对膜质前翅,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发育为完全变态。如库蚊、按蚊和伊蚊。

⑥鳞翅目:常称蝶、蛾,成虫口器虹吸式或退化而不取食,两对膜质翅,覆盖有鳞片和毛,通过鳞片的组合,使翅带有各种不同颜色和斑纹,身上和足上也有鳞片和毛。蝶类触角棍棒状,静息时翅竖立。蛾类触角丝状或双栉状,静息时翅呈屋脊状或平放于腹部背面。发育为完全变态。如金凤蝶、豆天蛾、小菜蛾。

⑦膜翅目:通称蜂或蚁。触角丝状、膝状、锤状。口器嚼吸式或咀嚼式。两对翅均膜质,前大后小,发育为完全变态。如蚂蚁、蜜蜂。

第13章棘皮动物门

1.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是后口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身体大多数为次生性的五辐射对称。由体腔囊法生成一对体腔囊。内骨骼常突出于体表,形成棘或刺。水管系统是其特有的结构,水管系包括:筛板、石管、环管、辐管和侧管。棘皮动物血系统多退化,一般运动迟缓,故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有各型的幼虫。

2.为什么说棘皮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

答: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属于后口动物。它们与原口动物不同的是:原口动物的口试胚胎发育原肠胚期的原口形成的,后口动物的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形成口。因此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后口动物,其还有一些高等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如中胚层来源的骨骼,由体腔囊法生成中胚层和体腔,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第15章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答:脊索动物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若有尾,为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大多数血液中具有红细胞。

①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鞘。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脊索终身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或仅见于幼体时期,脊椎动物中圆口类脊索终身保留,其他种类只在胚胎时期出现,后被脊柱取代。②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系统中枢,位于脊索背面,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脊椎动物的背神经管的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③鳃裂: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2.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试扼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答:脊索动物分属于3个亚门,10个纲。:

①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体呈袋形或桶状。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营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本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等。

②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本亚门仅头索纲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

③脊椎动物亚门: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本亚门包括:

a圆口纲: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c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运动。d爬行纲: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或近于两心室。本纲与鸟纲、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其他各纲脊椎动物则合称为无羊膜动物。

e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

f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3.何谓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来加以说明。

答: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然而,它的幼体外形具有脊索动物3个主要特征:幼体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脊索背方有中空的背神经管,消化道前段分化成咽,有少量成对的鳃裂;身体腹侧有心脏。幼体经过几小时的自由生活后,就用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粘着在其它物体上,开始其变态。在变态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逐渐萎缩,并被吸收而消失,神经管及感觉器官也退化而残存为一个神经节。与此相反,咽部却大为扩张,鳃裂数急剧增多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柄所替代。附着突起背面因生长迅速,把口孔的位置推移到另一端(背部),于是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之转动了90°~180°的角度。最后,由体壁分泌被囊素构成保护身体的被囊,使它从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营固着生活的柄海鞘。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9.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答:由于以文昌鱼为代表的头索动物亚门的动物身上以简单的形式终身保留着脊索动物的三大基本特征,对研究脊索动物起源有重要作用。

第16章圆口纲

1.为什么是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最原始的一个纲?试述其主要特征。

答:原始特征:①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②无成对的偶鳍,尾鳍为原型尾。③终生保留脊索,外围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④没有完整的软骨脑颅,具不分节的软骨鳃篮,而鱼类的鳃弓则分节并着生在咽壁内。

⑤肌肉原始,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附着肌节前后的肌膈。⑥无胃的分化,食管接通肠,肠管末端为肛门。⑦开始出现由静脉窦、二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除无肾门静脉。咽部腹面的管为呼吸管。⑧脑分化为五部分: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但各部分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⑨雌雄异体(七鳃鳗)或同体(盲鳗),生殖腺单个(发育初期成对),无生殖导管。在盲鳗幼体期,生殖腺前部为卵巢,后部为精巢,在以后的发育中若前部发达后部退化则为雌性,反之为雄性,在脊椎动物中是独有的,表现出原始性。排泄系统与生殖系统无任何联系,有一对肾。

第17章鱼纲

1.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适于水生生活的一大类群,试从它们的形态结构上加以说明。

答:①体型:流线型外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的阻力,便于活动。②体表粘膜及鱼鳞:减小阻力。③用鳃呼吸:可以在水中(氧分压较低的环境)中摄取氧气。④鱼鳔:可以调节鱼类在水中的沉浮。⑤鳍:强健的鳍和对应的肌肉,使鱼类在水中活动自如,包括前进、后退,保持身体平衡。⑥侧线系统:感知水的流动和压力。⑦泌尿系统可以调节自身在水中的水盐平衡,使自身适应淡水或者海水的环境,不至于使身体出现脱水或者盐中毒。⑧

循环系统为单循环,便于输送养分和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

3.鱼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答:硬骨鱼类的鱼鳞为骨鳞:硬鳞、圆鳞、栉鳞;软骨鱼类有盾鳞。鱼鳍分2种,即奇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和偶鳍(胸鳍和腹鳍)。鱼尾分2种,即正尾和歪尾(还有原尾)。

4.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答:骨骼系统有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和肋骨。附肢骨骼包括鳍骨和悬挂鳍骨的带骨。

(一)软骨鱼类:骨骼系统完全由软骨组成。其椎体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双凹型椎体,头骨分脑颅和咽颅,咽颅由7对软骨弓组成,其鳍骨由基鳍骨、辐鳍骨和鳍条组成。雄性软骨鱼类有鳍脚为交配器官。

(二)硬骨鱼类肋骨发达,保护内脏,头骨骨片增加并复杂化,有新的次生颔,和咽齿,肩带位置靠前,腰带简单,多数硬骨鱼类偶鳍骨中的基鳍骨消失,辐鳍骨退化或不存在,真皮鳍条常直接连在带骨上。

6.鳔的功能是什么,有什么类型,各有什么功能?

答:(一)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是大多数硬骨鱼类身体密度的调节器官。

(二)①开鳔类:其鳔内气体的调节主要通过鳔管直接由口吞入或排出,或由血管分泌或吸收一部分。

②闭鳔类:通过特有的红腺和卵圆区调节鳔内气体。

8.简述淡水和海水鱼类肾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①淡水鱼类:其体液的浓度一般高于周围淡水,体外的淡水会不断地渗入体内,由于肾的肾小球数目多,泌尿量大,能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尿液中含氮废物以氨或铵盐的形式排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可将尿液中的盐分重吸收回血液内,因而在尿液的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

②海水鱼类:其适应海水生活,在血液中积累大量尿素,使体内的浓度和渗透压高于海水,不致产生失水过多现象,周围海水还会通过鳃部和皮肤渗入体内,这时需要通过肾排出多余水分,多余盐分则通过直肠腺排出。

14.鱼类的洄游可分为几种类型?研究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研究鱼类洄游的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渔业生产上也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1.结合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答:从水生转变到陆生的新矛盾:①在陆地上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②呼吸空气中的氧气;③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④在陆地上繁殖;⑤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⑥适应于陆上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2.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其体表具呼吸功能,有五趾型附肢,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肩带游离,使前肢的扩大,并能缓冲对脑的剧烈震动;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联结,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

(二)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保温与调节机制不完善。

3.简要总结两栖纲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答: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头形扁平而略尖,游泳时可减少阻力。口裂宽阔,颌缘是否有齿与种类有关;吻端两侧有外鼻孔一对,具鼻瓣,可随意开闭控制气体吸入和呼出,鼻孔开口于口腔前部。大多数陆栖种类的眼大而突出,具活动性眼睑,下眼睑连有半透明的瞬膜。蛙蟾类的眼后常有一圆形的鼓膜,覆盖在中耳或称鼓室外壁,内接耳柱骨,能传导声波至内耳产生听觉;中耳还以耳咽管与咽腔连通。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内声囊或外声囊。

第19章爬行纲

1.简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一)主要特征:羊膜卵为端黄卵,具有卵黄膜而缺乏内胶膜和外胶膜,有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壳坚韧,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有卵黄囊,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羊膜卵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出现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形成羊膜和绒羽膜,之间是胚外体腔。羊膜内充满羊水,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消化道后部有尿囊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

(二)意义:爬行动物获得产羊膜卵的特性后,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2.归纳爬行类适应于陆上生活的主要特征。

答:①皮肤具有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蒸发;②真皮内的色素细胞,具有保温和保护色功能;③脊柱分区明显,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寰椎与头骨的枕髁关联,提高了头部的灵活性和躯体的运动性能;④颞孔出现,咬肌发达,提高咬合力;⑤前后肢均具5指,指端具爪,是对陆栖爬行运动的适应;⑥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是陆地动物所特有;⑦胸腹式呼吸。

3.比较爬行类与两栖类的皮肤、骨骼、循环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有何不同。

答:

4.颞孔在陆地动物进化中有何意义?爬行类颞孔有哪些主要类型?现生种类是哪些颞孔类的后裔?

答:(一)颞孔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有密切关系,提高了咬合能力。(三)爬行类的大多数和和鸟类都是双孔类的后代,哺乳类是下孔类的后代。

第20章鸟纲

1.总结鸟类主要特征以及与爬行类相似的要点。

答:鸟类主要特征:①身体纺锤形,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后肢强大,颈部发达,具眼睑和瞬膜,皮肤薄、松,缺乏腺体,恒温;②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轻而坚固,有龙骨突;③背部肌肉退化,颈部胸部肌肉发达,后肢有适于握枝的肌肉,有鸣管肌肉;④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循环系统为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肾门静脉趋于退化,具尾肠系膜静脉,红细胞具核;⑤鸟肾发达,尿大都由尿酸构成,不具膀胱;⑥繁殖期生殖系统发达,卵生,有孵卵育雏的本能;⑦脑较发达,视觉最发达,听觉次之,嗅觉最为退化,视觉的调节为双重调节。

2.总结鸟类适应飞翔生活方式,在各个器官系统上的结构特点。

答:①纺锤形身体—减小阻力;具瞬膜—避免干燥气流和灰尘对眼球的伤害;②羽衣—保持体温,减小阻力,构成飞翔器官,保护皮肤;③骨骼轻而坚固—减小重力;④后肢有适于握枝的肌肉;⑤双重呼吸—与飞翔生活所需的高氧消耗相适应;⑥循环系统反应了较高的代谢水平;⑦肾较大,肾小球多,无膀胱—有利于迅速排除废物;⑧视觉发达—飞翔时定位定向。

3.鸟类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②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③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④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5.总结鸟类的各种生态类群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趋同性特征。

答:①游禽:脚趾间具蹼,善于游泳和潜水,尾脂发达,能分泌大量油脂涂抹于全身,以保护羽衣不被水浸湿,嘴型或扁或尖,适于在水中滤食或捉鱼。

②涉禽:喙长,颈长,后肢长,趾间蹼膜退化,不会游泳,适于涉水生活。

③猛禽:嘴、爪锐利带钩,视觉器官发达,飞翔能力强,羽色较暗淡,多具有捕杀动物的习性。

④攀禽:足趾发生多种变化,适于在岩壁、土壁、石壁、树干等处攀缘生活。

⑤陆禽:后肢强壮适于地面行走,翅短圆退化,喙强壮且多为弓型,适于啄食。

⑥鸣禽:种类繁多,鸣肌和鸣管发达,善于鸣叫,巧于营巢。

6.始祖鸟化石的发现有何意义?它具备哪些特征?

答:(一)意义:研究鸟类起源和进化。

(二)主要特征:具喙无齿,异凹型椎体,尾椎退化,多愈合成尾综骨,胸骨具龙骨突,不具分离的掌指骨6.鸟类繁殖行为有哪些特征?试述其生物学意义。

答:(一)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的特征

(二)生物学意义①占区:a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b调节营巢地区内

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c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d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②筑巢:a保护鸟卵,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b保温;c使孵卵成鸟、卵及雏鸟免遭天敌伤害。

③孵卵、育雏:保证后代成活率。

第21章哺乳纲

1.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加以归纳。

答:①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②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③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④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⑤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恒温及胎生、哺乳对于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答:哺乳动物通过胎生和哺乳完善的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

①胎生:a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b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c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d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②哺乳: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

③恒温:a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范围,特别是夜间活动和在寒冷地区生活;b保证了体内各种酶的反应,大大提高代谢水平;c在高温下,机体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提高了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

3.简要总结皮肤的结构、功能以及皮肤衍生物类型。

答:(一)结构:加厚的表皮和真皮,体表被毛,有发达的皮肤腺。结构致密,具有良好的抗透水性,具有敏感的感觉功能和控制体温的功能。

(二)功能:致密的皮肤还能有效地抵抗张力和阻止细菌侵入,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是脊椎动物皮肤中结构和功能最为完善、适应于陆栖生活的防卫器官。皮肤具有一定的外廓,其质地、颜色、气味、温度以及其他特性,能够与环境条件相协调,并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适应多变的外界条件。

(三)皮肤衍生物的类型:毛、皮肤腺(皮脂腺、汗腺、乳腺和味腺)、爪和角。

4.哺乳类骨骼系统有哪些特征?简单归纳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过程中,骨骼系统的进化趋势。

答:(一)特征:哺乳类的骨骼系统十分发达,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化。表现在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现肘和膝,适宜在陆上快速运动。头骨因脑与嗅囊的高度发达而有较大特化。颈椎7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头骨具2个枕骨髁,牙齿异型。

(二)哺乳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趋势:①骨化完全,为肌肉的附着提供充分的支持;②愈合和简化,增大了坚固性并保证轻便;③提高了中轴骨的韧性,使四肢得以较大的速度和范围(步幅)活动;④长骨的生长限于早期,与爬行类的终生生长不同,提高了骨的坚固性并有利于骨骼肌的完善。

6.哺乳类牙齿的结构特点。齿式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答:(一)结构特点:牙齿是真皮与表皮的衍生物。是由齿质、釉质和齿骨质所构成。齿质内有髓腔,充有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供应牙齿所需营养。釉质是体内最坚硬的部分,覆盖于齿冠部分。齿骨质覆于齿根外周,与颌骨的齿槽相联合,它的成分是以磷酸钙为主。

(二)意义:同一种类的齿型和齿数是稳定的,这对于分类学有重要意义。通常以齿式来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

9.试述肾的结构、功能及泌尿过程。

答:(一)哺乳类肾的结构: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或称亨氏袢,)以及远曲小管等部分。很多肾小管汇入一个集合管。众多集合管汇成一个肾盏,各个肾开口于肾脏髓质部内的空腔——肾盂。肾盂通过输尿管最终将尿排出体外。

(二)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参预水分和盐分调节以及酸碱平衡,以维持有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此外肾脏肾小球附近的球旁细胞能产生肾素,有助于促进内分泌腺所分泌的血管紧张素的活性。

(三)泌尿过程:刚刚渗透入肾球囊内的尿称为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无机盐以及葡萄糖等以后的尿液称为终尿。

16.熟悉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哪些,I级和II级重点保护动物在管理上有何不同。

答:

——————————————————————————————————————————

1、两侧对称出现的意义: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丁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2、中胚层出现的意义:①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且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②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③运动加快,摄食增加,促进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展;④实质组织即结缔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增强耐饥饿和抗干旱能力。——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3、假体腔出现的意义:加大了运动的自由度,为消化、排泄和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分化提供空间,体腔液对全身的物质循环和分布有重要作用,对运动起着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

无脊椎动物

从腔肠动物门开始:1、体型有了固定的形式;2、有了消化腔;3、不仅有细胞分化,也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4、有了神经系统—最原始的网状神经。

从扁形动物门开始:1、两侧对称的体型——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2、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3、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4、形成

了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和一系列附属腺。

从假体腔动物开始:1、出现了体腔——假体腔;2、出现了完全的有口无肛门的消化管。

从环节动物门开始:1、出现身体分节;2、出现了循环系统、后肾管、消化系统分工;3、出现了原始的附肢4、出现了索式神经系统5、出现了后肾管的排泄系统。

从软体动物门开始:1、出现了专职的呼吸器官。

从节肢动物门开始:1、出现异律分节;2、出现横纹肌—收缩更迅速有力;3、形成关节。

从棘皮动物门开始:1、出现后口。

————————

脊椎动物

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从圆口纲开始:1、脑已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但在同一平面;2、10对脑神经。

从鱼纲开始:1、出现上下颔,有牙齿;2、出现食道与肠、胃的分化。

从两栖纲开始:1、出现五趾型附肢;2、出现了颈椎和荐椎—陆地脊椎动物特征;3、出现口腔腺—陆地动物对吞咽干燥事物的适应;4、出现了中耳

从爬行纲开始:1、羊膜动物;2、出现颞孔;3、出现次生颚;4、肾为后肾—羊膜动物的;5、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陆地动物特有;6、出现新脑皮;7、出现了雏形的外耳道。

从鸟纲开始:1、恒温;2、出现了完善的双循环。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普通动物学课后复习答案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答: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3大特征。 ①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 ②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③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器官等。 2.脊索动物还有哪些次要特征?为什么说它们是次要的? 答:脊索动物还具有三胚层、后口、存在次级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某些器官的分节现象等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同样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所以说它们是次要的。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试扼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答:脊索动物分属于3个亚门,10个纲。简述如下: 一、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体呈袋形或桶状。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营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本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等。 二、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本亚门仅头索纲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三、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本亚门包括: (一)圆口纲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又名无颌类。 (二)鱼纲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三)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运动。 (四)爬行纲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或近于两心室。本纲与鸟纲、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其他各纲脊椎动物则合称为无羊膜动物。 (五)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 (六)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4.试描述海鞘的呼吸活动和摄食过程。 答:海鞘入水孔的底部有口,通过四周长有触手的缘膜就是宽大的咽,咽几乎占据了身体的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普通动物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习要点: 1. 各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各动物门主要的纲及其重要代表动物。 3. 最早出现某种器官或组织结构的动物类群。 4. 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有必要的连接语言,使答案显得通顺流畅,前后连贯,有头有尾。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现在所用的动物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和的总和为基 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上的许多证据建立起来的,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称为。 2. 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 有、、、、、 、等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分类等级, category),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均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在上述分类阶元中,只有是客观存在的,其它较高的阶元都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 一的,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种群所组成,而与其它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 的。 4. 国际上目前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 二、名词概念 1. 物种; 2. 双名法;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一、填空题 1. 是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是一团,由它分化出、、和等。 3. 细胞分裂可分为、和等三种类型。 4. 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称为,它包括和。 二、名词概念 1. 组织; 2. 器官; 3. 系统。

第3章原生动物门 一、填空题 1.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身体由细胞构成,因此也称为。 2. 眼虫是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的动物,大变形虫是(填写 纲的名称)的动物,间日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 3. 绿眼虫的运动器官是,大变形虫的运动器官是。草履虫的运动器 官是。 4. 眼虫在运动中具有趋光性,眼虫与趋光性调节有关的结构是和。 5.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 种营养方式称 为。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能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 为。 6. 眼虫的无性生殖一般为。夜光虫等鞭毛纲原生动物过剩繁殖密集在一起时可 以使海水变色,称为,对渔业危害很大。 7.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中有两类寄生虫病的病原是原生动物。它们分别是 和,引起的疾病分别是和。 8. 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寄生在人体(或狗),另一阶段寄生在 体内。 9. 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一样,因此 称为。 10. 疟原虫的无性生殖是,有性生殖为。 11. 草履虫体内具有防御机能的结构是。 12. 草履虫体内有一大一小两个细胞核,大核主要管,小核主要管。 13. 草履虫体内调节水分平衡的结构是和。 14. 草履虫的无性生殖为,有性生殖为。 15. 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主要靠传染,间日疟原虫引起的疟疾主要由 传染。 16. 原生动物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二、名词概念 1. 伪足; 2. 变形运动; 3 吞噬作用; 4. 胞饮作用; 5.裂体生殖; 6. 接合生殖; 三、问答题 1. 为什么说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动物体它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而作为一个细胞它又是最复 杂和最高等的? 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命体细胞作为基本单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由一层质膜包被:质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来,并成为它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口。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除了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外,还各有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总和。 2.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生物分界代表性人物?如二界系统为瑞典林奈。 界、门、纲、目、科、属、种(递减) 林奈:二界系统、海克尔:原生生物界惠特克: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在五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病毒? 五界系统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不包含在五界系统中。 4.在二界或三界系统中,细菌、真菌均隶属于植物界,在五界系统中,它们都从植物界中划出来,或独立或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二界系统中,细菌和蓝藻属于植物界,但是它们的细胞结构显然处于较低水平,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染色体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没有核膜),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蓝藻和某些细菌有光合作用,但不应因此就把它们放入植物界。它们有光合作用只是说明生命在进化到原核生物阶段就有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真菌是是进化的产物,腐食营养,独立为真菌界。 6.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于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子所构建的。细胞内代谢过程中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所催化的,而酶是一种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0种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而成。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长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决定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或RNA。所有DNA都是由相同的4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的方式连接而成的长链。2条互补的长链形成DNA双螺旋分子。沿着DNA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长链上氨基酸的序列,进而为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物体编制蓝图。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都受到来自DNA的信息的调控。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信息的方向是相同的,使用的是同一种遗传密码。这些事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DNA→RNA→蛋白质的遗传系统是生物界的统一基础。这就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由来,各种各样的生物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化系谱。 8.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地球形成之初,以酸性气体为主,经历37亿年的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使今日地球的表面环境作为我们的家园“恰到好处”,大气中的C02浓度正好使地表温度适合生物生存,并有效地防止了地表液态水的过度蒸发,保持了一个生物生存的液态水圈;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分子态氧,保证了生物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而岩石的风化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矿物质,并且大气中的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氧化性大气圈还能使大多数陨石在到达地表之前燃烧掉。储存在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这一切都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要维持这种环境的物理状态,仍然需要地表上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所以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2015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普通专升本《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2015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普通专升本《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名称:《普通动物学》 二、考试方式:闭卷 三、考试时间:90分钟 四、试卷结构:总分100分,名词解释题15分,选择题25分,简答题40分,综合应用题20分。 五、参考书目 《普通动物学》(第4版),刘凌云,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刘凌云,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六、考试的基本要求 普通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技术及应用和相关专业专升本入学考试中的考试科目,是生物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考察学生对普通动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本学科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七、考试范围 考核知识及要求 第1章绪论 1.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物种的概念;双命名法。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 2.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功能; 重点: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功能。 第3章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代表动物的特点; 3.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原生动物的主要特点;伸缩泡、细胞内消化、裂体生殖、接合生殖、包囊、应激性等基本概念。 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 2.原肠胚的结构; 3.中胚层及体腔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 4.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及生物发生律; 重点: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主要阶段的特点。 第5章多孔动物门 1.多孔动物的主要特点; 2.多孔动物的主要生殖方式; 3、水沟系的类型及对多孔动物生活的意义 重点:多孔动物的身体构造;孔细胞、芽球、两囊幼虫及胚层逆转等基本概念。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 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 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 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 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 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 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 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 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 称为逆行变态。(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

普通动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3页

普通动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列举3个分属不同的门,再生能力很强的无脊椎动物:、和 写出下列动物的分类地位(所属的门和纲) 涡虫对虾 钉螺锥虫 金龟子海葵 目前危害我国南方许多地区的最严重的寄生虫是,与同纲其他寄生虫感染方式不同,它是以的方式感染人的。 浮游动物的种类非常多,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成为评价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请你写出分别写出6个分别属于不同纲的动物类 群:、、、、、、 二、选择(30分) 国际动物学会命名法委员会规定:动物的学名为拉丁名,学名采用双名法,该名称是动物通用名,其它的名称均为地方名。下列动物学名书写规范的是(): A.Parus major B.Parus Major C.Parus major D.Parus Major 培养草履虫时,常常提供给其一定的条件以使其进行快速的分裂繁殖,现欲促使其进行大量的结合生殖,以下的简便办法中最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A.升高培养温度到25℃,增加食物供给 B.降低培养温度到8℃,增加食物供给 C.升高培养温度25℃,减少食物供给 D.降低培养温度到8℃,减少食物供给 节肢动物是开管式循环,以下关于其血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满血液的初生体腔 B.充满血液的组织间隙 C.充满血液的围心腔 D.充满血液的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的腔 E.昆虫的血腔被肌肉质的隔膜被分为3个腔 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的演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结构中,属于中胚层来源的是:() A.红珊瑚的骨骼 B.涡虫的肠壁 C.乌贼的骨骼 D.海参的骨针 不同类群的动物均有一些独有的特征,下列结构中,属于棘皮动物特有的是(): A.后口 B.水管系 C.水沟系 D.中胚层来源的骨骼 E.管足 多数海产无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些幼虫阶段,请将下列幼虫与有关动物类群用线连起来: 1 牟勒氏幼虫 A 腔肠动物门 2 担轮幼虫 B 扁形动物门 3 面盘幼虫 C 环节动物门 4 浮浪幼虫 D 软体动物门 人蛔虫是人体的一种重要寄生虫,其不同的阶段寄生在人体不同的部位,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下列症状可能是由蛔虫引起的是():

普通动物学问题答案

1.试论脊椎动物形态和机能、行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脊椎动物任 何类群都行)。 1、如何呼吸? 2、介质的改变了,声波如何传导? 3、比重变了,如何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 4、机体如何保持水分? 5、生殖方式如何适应? ?肺呼吸,但还要皮肤呼吸予以辅助; ?有了肺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两心房一心室); ?五趾型附肢,更加灵活; ?脊柱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颈椎只有一个,体现了其原始性的一面。 ?脑进一步发达。大脑两半球完全分开,顶部出现了神经细胞(皮层)。 ?繁殖还需回到水中。在水中受精、孵化、发育。幼体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幼体鳃呼吸。 两栖纲 形态:分蝾螈型(水栖生活)、蛙型(陆栖生活)和蠕虫型(穴居生活) 机能:1.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皮肤具呼吸功能,对某些水生种类以及冬眠期间的两栖类有重要意义。 2.粘液腺发达,保持皮肤湿润和空气及水的可渗透性,皮肤角质层仅有轻微角质化,皮肤疏松,能防止水分蒸发,但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只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3.为适应跳跃生活方式,肢骨延长、愈合和变形。荐椎和腰带相连,使后肢承重能力增强;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四足动物的四肢肌环绕带骨及肢骨四周分布,运动机能大为增强。 4.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5.膀胱可存储尿量大,是两栖类对陆生极端条件的特殊适应。 行为:休眠(代谢水平低,缺乏调温与保温机制),是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未能完全摆脱水的束缚,卵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为适应水中生活,幼体用鳃呼吸 2. 脊椎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不同的特征 1.脊索 2.背神经管 3.具有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鳃裂终生存在,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4.如果具有尾,总是位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中具有红细胞。 相同特征

最新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普通动物学题库-选择题-答案已修正且部分有解析

1 国际动物学会命名法委员会规定:动物的学名为拉丁名,学名采用双名法,该名称是动物通用名,其它 的名称均为地方名。下列动物学名书写规范的是( C ) major Major major Major 2组织(tissue)是指:( B ) A.形态和机能完全相同的细胞群; B.形态相似、机能一致的细胞群; C.形态相同、机能不同的细胞群; D.形态和机能完全不同的细胞群。 3 在动物组织的分类系统中,硬骨属于( A ) A:致密结缔组织 B:硬骨组织 C:网状结缔组织 D:疏松结缔组织 4 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 B )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 D:神经组织 5 黄色组织的来源是( A ) A:脏体腔膜 B:肠上皮细胞 C:表皮细胞 D:外胚层 6 人们可以利用何种激素来增加蚕丝的产量( A ) A、保幼激素 B、脑激素 C、蜕皮激素 D、利尿激素 7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 B)。 A:孤雌生殖B:营养与代谢 C:纵二分裂 D:横二分裂 8具有胞饮作用的动物是( D ) A:眼虫 B:夜光虫 C:草履虫D:变形虫 9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B ) A:消化作用B:调节水分平衡 C:呼吸作用 D:运动作用 10 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 C ) A 钉螺(日本血吸虫) B 沼螺(华支睾吸虫) C 按蚊 D 伊蚊(乙型脑炎) 11.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的间日疟原虫,有性生殖开始是形成: A.孢子和孢子体; B.大配子和小配子; C.大配子母细胞和小配子母细胞; D.配子孢囊和合子孢囊。( C ) 12 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B ) A 海绵动物门 B 原生动物门 C 腔肠动物门 D 扁形动物门 13海绵动物是动物系统进化中的侧枝,下列哪一特点()不属于海绵动物。 ( D ) A:具领细胞 B:具水沟系 C:有胚胎逆转现象 D:具两个胚层 14 水沟系这种特殊的结构存在于()中。 ( D ) A 棘皮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软体动物 D 海绵动物 15毛壶具有何种类型的水沟系及由何种物质构成的骨针;( B ) A.单沟型、钙质; B.双沟型、钙质; C.双沟型、硅(矽)质; D.复沟型、硅(矽)质。 16 海月水母的消化循环腔的下列辐管中哪一种不分枝( C ) A.正辐管; B.间辐管; C.从辐管; D.环管。 17 桃花水母是属何种类型( C ) A.水螅型发达; B.水母型不发达; C.水母型发达,水螅型不发达或不存在; D.水母型和水螅型均发达。 18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C )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1.2 1.生命体组胞作为基本単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答:组胞是除病毒外的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其重要特点有: (1) 细胞质膜将组胞与环境分隔开来,控制期胞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转換。(2)在化学组成上, 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 1.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 2.细胞中含有多种有机分子,其中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使组胞成为结构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 并可完成基本新陳代谢外的特定功能。( 3 ) 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功取决于其组成组胞功能的总和。 2.为什么说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答: 之所以说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是因为所有生物都要从外部获取自由能来驱功其体内的生化反应 1 ) 自养生物以光能为能量来源, 利用简単的原料合成自身复杂的有机物 (2)异养生物以食物(其他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分解所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并将分解产生的小分子作为合成自身生物大分子的原料, (3)总之生物体和期胞需要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換和能量流动,所以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三叶草.蝴蝶.時蜓.姓.地.度是一种常.见的食物链,但其中没有分解者,试将分解者以适当方式加到这个食物链中,, 4 .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子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答:分子生物学对生物界统一性的深化: (1)所有生物的组胞都是基于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构建的(2)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o种気基酸以成键的方式连接而产生的 (3)组胞代谢中的化学反应都依靠酶的催化作用, 而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4)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即DNA成RNA. ①所有DNA分子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即4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般的方式連接形成长链, 2条互补的长整形成DNA双螺旋分子; ②DNA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长整上気基酸的序列,也就决定了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进而调控生物代谢、生长、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5)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密码是相同的,遗传信息的方向与是相同的. 这些事实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整个生物界是由此产生的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源。 5 怎样理解科学是一项具有自我修正机制的社会活功? 答: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相同的关键要素:观察、提问、假说、顸测和检验,它们是环环相扣的: ( 1 )观察是对自然有目的考察和审视; (2)同题的提出是基于观察中发现事实, (3 ) 某种设想或假说的提出是对问题作出的可能解释; (4)预测是根編假说,通过推测和类推的方法得到的; (5)最后根据预测,设计实验,在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中检验假说, , ,科学方法的各个关键要素是基于事实、符合逻辑的,且科学中任何思想、假说、理论都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所以科学是一项具有自我修正机制的社会活动, 6.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答:今口的地球表面成为适宣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于地球生物和环境37亿年的协同进化,主要表现在;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01、赤潮是由(腰鞭毛虫)类原生动物造成的。 02、乌贼胚胎发育以(外包)方式形成原肠胚。 03、水螅刺细胞在(外胚层)。 04、海蜇身体为(辐射对称)。 05、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和三胚层),无体腔。 06、涡虫神经系统(梯形)。 07、(蚯蚓)为闭管式循环。 08、昆虫口器(上唇)不是由附肢转化形成。 09、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 10、(鱼类)皮脂腺是单细胞腺。 11、两栖耳柱骨相当于鱼类(舌颌骨)移至中耳内转化而成。 12、耳蜗是(哺乳类)具有。 13、脊椎动物第V对脑神经是(三叉神经)。 14、(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鉴别特征。 15、鲨鱼鳞片是(盾鳞)。 16、梨鼻器是爬行类(嗅觉)器官。 17、尾肠系膜静脉是(鸟类)特有的. 18、哺乳类椎体连接型为(双平型)。 19、皮肤表皮层:腔肠动物(外胚层),原腔动物(角质膜),扁形动物/环 节动物(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20、陆生脊椎动物不具有(腰带不与脊椎相连)特点。

二、名词解释(24分)→填空题 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和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又称左右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来,代谢降低,以适应环境。当环境适合时破囊而出,这是一种生物学适应。 必须有归律的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已转换生活环境、方式,满足它们生殖、索食、越冬所需条件,并在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地。 成。并与宽大的骨盆愈合,在行走时支撑体重 构和胚胎发育上的来源却相同。 等、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是低等水栖脊索动物呼吸器官。

动物学试题1(含答案-7页)-Microsoft-Word-文档(1)

动物学试题1(含答案-7页)-Microsoft-Word-文档(1)

普通动物学试题,共7页,包括3份试题(含答案),秋雨禾整理 动物学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 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 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 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 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 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 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 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 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 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14、椿象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蜜蜂和蚂蚁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 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 15、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在后肠具有对水分和盐分进行重吸收功能的是直肠垫。 16、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水流动系统,根据水沟系统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单沟型、双沟型 和复沟型。 17、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18、某些原生动物能形成包囊度过不良时期。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课后答案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9.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答:①上皮组织:是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在细胞之间又有明显的连接复合体。一般细胞密集排列呈膜状,覆盖在体表和体内各种器官、管道、囊、腔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等作用。②结缔组织:是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的种类多,分散在细胞间质中。细胞间质有液体、胶状体、固体基质和纤维,形成多样化的组织。其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和物质运输等功能。③肌肉组织:主要由收缩性强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细胞排列呈柱状。其主要机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收缩,机体进行各种运动。④)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具有高度发达的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神经组织是组成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基本成分,它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能发出冲动联系骨骼肌和机体内部脏器协调活动。 第3章原生动物门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并掌握原生动物如何完成运动、营养、呼吸、排泄和生殖等各种生活机能。 答:(一)原生动物——单细胞 (二)①运动—纤毛、鞭毛、伪足。②取食:自养—光合营养;异养(食物泡):—胞口、吞噬、胞饮。③水分排泄—伸缩泡。④生殖:无性—二分裂(纵二、横二)、多分裂、孢子生殖;有性—接合生殖、配子生殖(有大小之分时叫异配、大小相同时叫同配)。⑤生活史—寄主、寄生者(共栖、寄生、共生)。 2. 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答:(一)原生动物是真核单细胞动物,构成原生动物体的单个细胞,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生活机能,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彼此间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 (二)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掌握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初步了解我国在抗疟方面的主要成就。通过疟原虫掌握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答:(一)①形态结构; ②生活史: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a红细胞前期(肝脏内)—潜伏期,产生裂殖子;b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经过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再形成许多裂殖子;c红细胞外期(肝脏内)—是疟疾复发的根源。 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③危害:大量的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损害脑组织,能引起疟疾,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