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答案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答案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答案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及答案

1、本文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著的《世说新语》一书。

2、解释文中的字词。

寒雪日内集

..(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谈论诗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

俄而

..(高兴的样子)何.(什么)所似.(像)..(不久,一会儿)雪骤.(急速、大)欣然

差.(大致、差不多)可拟.(相比)未若

..(不如,比不上)柳絮因.(凭借)风起

3、翻译: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公大笑乐。⑤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分析古今词义

①与儿女

..都在外地儿子和女儿..讲论文义子侄辈的人、家中年轻的一代人老人的儿女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本次活动拟.定六月份举行打算、计划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6、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暗示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7、按原文中的句子填写

①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③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⑥暗示谢太傅赞赏谢道韫才气的句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谢太傅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为什么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9、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10、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柳絮”一喻好,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而“因风起”写出雪花漫天飞舞之态,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生动传神,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11、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

二、陈太丘与友期

(一)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由刘义庆(人名)组织当时的一批文人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去后乃.至。乃:(才)(2)尊君在不.?不:(通“否”)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4)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对人的尊称,

相当于“您”)

3.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就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请分析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2分)

无信;无礼

5.友人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说出你的看法。(3分)

观点一:我认为元方“入门不顾”并不失礼。因为,父亲的友人没有按时赴约,失礼在先,又当着元方的面责骂元方的父亲,再次无礼。对这样的人就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

观点二:我觉得元方的做法有些不合适,因为友人在元方指出其无礼后,能很快认错,而且是在一个小孩面前认错,确实不容易,若能宽容一点,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则更好。古人也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观点三:这个问题也可一分为二地看待,把上面两个意思合在一起表达。

(选取任意一个观点即可。观点1分,理由2分)

(二)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约同行)②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③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④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3分)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义;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4、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三、《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

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

...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

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

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4.可以为

...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

...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

..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

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好的

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

..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

..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

..(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

..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有新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多么有)贤德啊!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块儿,在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诫子书》练习含答案

一、填空5%(每空1分)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他是三国时蜀汉的伟大的。

二、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15%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加点字解释24分(每个解释1.5分)

1、静.以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

..(宁静:致:远:)..无以致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险.躁则不能治.性(险:治.:)

6、非学无以广.才()

7、淫慢

..则不能励.精(淫:慢.:励:)

8、年与时驰.()

9、将复.何及()

10、诫.子书.(诫:书.:)

四、翻译下列句子24%(4+4+4+4+6+2)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五、阅读32%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6%(每空2分)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3%

答:

3、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5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3%)

4、文中有一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2%分)

答: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5%(2+3)

答: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是:

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6、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

7、诸葛亮认为一个人要成才成学应具备哪些条件?3%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3%(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4%(2+2)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答案

一、《诸葛亮集》诸葛亮孔明政治家、军事家

二、1、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

三、1、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的目标

4、立志

5、险:轻薄治.:修养

6、使……广博,增长

7、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8、疾行,指迅速逝去

9、又10、诫:告诫、劝勉书.:书信

四、1、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如果)内心不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崇高的志向,(如果)做不到精神集中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立下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4、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华随同时光疾速逝去了,意志随同时光而消失了,最终凋落、衰残。

6、又怎么来得及

五、1、学习(治学)做人(修身)对比论证

2、告诫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要懈怠、浮躁。

3、宁静节俭超脱(淡泊名利)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答: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是:(1)非淡泊无以明志(2)非志无以成学

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志和学都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既要立志,更要学习。)6、本句话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淡泊和宁静看似无所作为,实则为了将来能有更大的作为。本句话表明诸葛亮对儿子很高的期望。

7、立志、学习、惜时

8、示例:1、一个人要想成才成学应该要具备多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2、一个人要修身养德,就要淡泊名利,培养宁静的心态。

9、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狼》小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窘()苫蔽()()奔倚()数刀毙之()()隧()入尻()尾chí()担持刀dān dān()()相向目似míng()意xiá()甚狼亦xiá()矣假miè()

二、填空。

1、《狼》选自,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作者,字,号,世称,山东淄川人,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是。

2、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惧狼→()→()

三、理解默写

1、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

2、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

3、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

4、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

5、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

6、从文中找出表现狼贪婪、凶恶本性和狡诈阴险的句子。

贪婪凶恶:

狡诈阴险: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目似瞑()(2)意暇甚()(3)屠自后断其股()(4)乃悟前狼假寐()(5)缀行甚远()(6)两狼之并驱如故()(7)一狼仍从()(8)屠大窘()(9)顾野有麦场()(10)屠乃奔倚其下()

(11)乃悟前狼假寐()(12)屠暴起()(13)恐前后受其敌()(14)一狼洞其中()

(15)其一犬坐于前()(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7)狼亦黠矣()(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五、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④又数刀毙之()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盖以诱敌()

(3)止:①一狼得骨止()②止增笑耳()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狼不敢前()

六、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七、选择题

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

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3.下面是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把对的选出来。()

A.《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

B.《聊斋志异》是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C.“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表明作者的理志,“异”,是与众不同。

D.《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八、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九、“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十、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

屠夫:

十一、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十二、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

一、zhuì jiǒng shàn bì yi shù bì suì kāo 弛眈眈瞑暇黠寐

二、填空。

1、《狼》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

遇狼御狼杀狼

三、理解默写

①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②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④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⑤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⑥从文中找出表现狼贪婪、凶恶本性和狡诈阴险的句子。

贪婪凶恶: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狡诈阴险: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闭眼空闲大腿才紧随着走旧,过去,原来跟从困窘急迫看,看见跑过去依靠醒悟

突然担心打洞像狗一样钻洞狡猾多少

五、1、①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②它,代狼。③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④它,代狼。⑤结构助词,“的”。2、①攻击,动词。②敌人,名词。3、①停止,动词。②通“只”,只有,副词。4、①神态,名词。②打算,动词。5、①前面,名词。②上前,动词。

六、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C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以骨投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退狼。

5、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七、选择题

1.(A)2.(A )3.(B)

八、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九、说明了狼的贪婪的性情,也说明了屠夫面对狼这样凶残的动物存有幻想

十一、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贪婪,狡黠,团结凶残.

屠夫:勇敢,机智.

十一、结尾两句是作者对狼的评价,它是文章的主旨句,点明中心,总起全文.

十三、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即使狼再狡猾,始终是邪恶的,邪不胜正.启示: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取得胜利.

寓言小测试姓名班级

一、文学常识填空。(8分)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是战国末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杞人忧天》节选自《》,旧题为所著。

二、词语解释:(40分)

溉.汲.:

及.其家穿井穿.井

国人

..:道.之:

闻.之于:对.曰:

亡.处亡气晓.之者

积气

..:若.屈伸呼吸

行止

..:

..:奈何

只使

..:

..:中伤

积块

..:

..:四虚

躇步跐蹈

..:

....:舍然

三:句子翻译。(40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4、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5、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6、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7、奈何忧崩坠乎?

8、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9、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简答。(12分)

1、从《穿井得一人》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2、《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3、【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 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图文稿

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典故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过关检测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课一练 满分:150分 出题人:顾亚平夏春春审题人:史盼盼 一、文学常识(每空1分,共15分) 1、《穿井得一人》选自,又称,时期家的代表著作。时期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穿”的意思是。 2、《杞人忧天》节选自。今本篇,内容主要为、、。作者,相传是时期的家人物,国人。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12分) 溉汲 ..()杞.国()崩坠.()废寝.食()星宿.()耶.() 光耀.()充塞.()躇.步()跐蹈 ..()()舍.然() 三、解释下列字词(每词1分,共45分) 1、宋之丁氏之: 2、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汲:溉:汲: 3、常一人居外常:居: 4、及其家穿井及:穿: 5、吾穿井得一人得: 6、有闻而传之者传: 之:者: 7、国人道之道: 8、闻之于宋君闻: 9、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令:于: 10、丁氏对曰对: 11、得一人之使使: 12、求闻之若此闻:若: 13、身亡所寄亡:所:寄: 14、废寝食者废:寝:食:者: 15、因往晓之因:往:晓:之: 16、不当坠耶当:坠:耶: 17、天,积气耳积气:耳:

18、若屈伸呼吸若: 19、终日在天中行止终日:行止: 20、奈何忧崩坠乎奈何: 21、只使坠只使: 22、积块耳积块: 23、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 24、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亦:舍然: 四、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13分) 1、之:闻之.于宋君()得一人之.使() 晓之.者曰()宋之.丁氏() 2、闻:闻.之于宋君()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3、于: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若:求闻之若.此()若.躇步跐蹈() 5、其:其.人曰()奈何忧其.坏() 五、指出通假字并翻译(每空2分,共4分) 1、身无所寄() 2、其人舍然大喜() 六、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每空2分,共4分) 1、国人道之古义:()今义:() 2、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今义:() 七、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每空2分,共4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八、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共36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精选阅读迁移练习(含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阅读迁移练习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溉汲 ..()杞.国()崩坠.()废寝.食() 星宿.()耶.()光耀.()充塞.() 躇.步()跐蹈 ..()舍.然()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常.一人居.外()() 3.及.其家穿.井()() 4.吾穿井得.一人() 5.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国人道.之() 7.闻.之于宋君()8.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9.身亡.所寄.()()10.废寝 ...之()()() ..食者.()()()11.因往晓 12.天,积气耳 ...()()13.若.屈伸呼吸() 14.终日 ..坠() ..()()15只使 ..在天中行止 16.积块 ..() ..耳()17.亦不能有所中伤 18.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6、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7、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8、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9、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人》课内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24课】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内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班级:姓名: 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12、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1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参考答案 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 作品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品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 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 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 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作品启示 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 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作者简介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子楚是秦王庶出 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 光大了才能光大。”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 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 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异人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 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 享。”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 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 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

2016年版七上语文《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寓言两则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 (3)先自度其足 ( ) (4)遽契其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 ②果( ) ③只使( ) ④四虚( )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杞人忧天》参考答案: 1、倒塌,坠落; 2、果然,果真; 3、即使; 4、四方。 2、杞人忧天。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答案: 9.(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 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 总复习附答案

《杞人忧天》练习 一、填空 、这个成语比喻。请写一个与“杞人忧天”近义的成语:。 二、重点词语解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4、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5、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7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地”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3、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4、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5、《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6、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7、《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 (2)及.其家穿井(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国人道之,问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及: (2)国人道.之道: (3)不若无闻.也闻: (4)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汲: (5)身亡.所寄亡: (6)因往晓.之晓: (7)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 (8)只使 ..坠只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得一人之.使 D.问之.于丁氏 5.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短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1)待,等到。(2)讲述(3)听说(4)灌溉从井里取水(5)无,没有。(6)告知,开导。(7)为何,为什么。(8)纵使,即使 4.C 5.(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五、内容: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总复习附答案

1、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地”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3、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4、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5、《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6、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7、《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 (2)及.其家穿井(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国人道之,问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及: (2)国人道.之道: (3)不若无闻.也闻: (4)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汲: (5)身亡.所寄亡: (6)因往晓.之晓: (7)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 (8)只使 ..坠只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国人道之.B.闻之.于宋君 C.得一人之.使D.问之.于丁氏 5.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短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1)待,等到。(2)讲述(3)听说(4)灌溉从井里取水(5)无,没有。(6)告知,开导。(7)为何,为什么。(8)纵使,即使 5.(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五、内容: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作品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作者简介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秦昭王四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

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异人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文言现象题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文言现象 班级:姓名: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奈何 ..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 ?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舍: 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若: ①若屈伸呼吸:你。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像,如。 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何忧其坏:代词,它。 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③求闻之若此:消息。 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告人曰:省略句,省略主语。(丁氏)告人曰。

2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练习题

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一、解释词语。 1. 穿.井得一人 2.及.其家穿井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 ..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7.丁氏对.曰 8.不若 ..无闻 9.家无井而出溉汲 .. 二、翻译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6.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 D.未若柳絮因风起 2. 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若无闻也 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杞人忧天《列子》 一、解释词语。 1.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若.屈伸呼吸 4. 终日在天中行止 .. 5.只使 .. ..坠 6.亦不能有所中伤 7.充塞四虚 ..大喜 .. 8.其人舍然 二、翻译句子。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4.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5.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6.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7.其人曰:“奈地坏何?” 8.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9.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子尊君在否 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 D.因往晓之。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 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得一人之使 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可以 .. D.亦不能有所中伤 .. ..讲论文义 C.其人舍然大喜 ..为师矣 B. 与儿女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日月星辰,不当坠乎?默写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2. ,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歌以咏志。 3. 潮平两岸阔,。,江春入旧年。 4.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选择题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班级:姓名: 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 D.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A像,如。B如。C你。D如。 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不若无闻也 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 D.闻之,欣然规往 【解析】A听说。B听说。C使知道,使动用法。D听说。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助词,的。B代词,这件事。C代词,这件事。D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闻之于宋君 【解析】A倒装句。B倒装句,状语后置。C倒装句。D被动句,“于”表被动。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尊君在不 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 D.因往晓之。 【解析】A“不”同“否”。B“亡”同“无”。C“舍”同“释”。D没有。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宋之丁氏 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得一人之使 【解析】A助词,的。B代词,指狼。C助词,的。D助词,的。

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 A.可以 ..讲论文义 ..为师矣 B. 与儿女 C.其人舍然大喜 .. .. D.亦不能有所中伤 【解析】A古今异义,可以凭借。B古今异义,子侄辈的人。C古今同义,很高兴。D古今异义,古义:击中甚至打伤人;今义:攻击和陷害别人。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亡:同“无”,没有) B.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伤害) 【解析】C若:你,人称代词。 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解析】A “舍”同“释”,消除,解除;舍:放弃。B 太阳;每天。C 停留;只;D 都是代词,这件事。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判断句。B判断句。C判断句。D倒装句。 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练习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练习 一、文学常识 1、《穿井得一人》选自,又称,时期家的代表著作。时期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穿”的意思是。 2、《杞人忧天》节选自。今本篇,内容主要为、、。作者,相传是时期的家人物,国人。 二、解释下列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溉:汲:) 2.及.其家穿井(及:) 3.国人道 ...之(国人:国:道:) 4.闻.之于宋君(闻:) 5.丁氏对.曰(对:) 6.得一人之使.(使:) 7.身亡.所寄(亡:) 8.因往晓.之(晓:) 9.天,积气 ..耳(积气:) 10.若.屈伸呼吸(若: ) 11.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止: ) 12.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 ) 13.只使坠.(只使:) 14.积块 ..(四虚: ) ..耳(积块: ) 15.充塞四虚 16.躇步跐蹈 ....(躇:步:跐:蹈: ) 17.晓之者亦舍然 ..大喜( 舍然:舍: ) 18.吾穿 ..井得一人(吾:穿: ) 19.有闻.而传.之者( 闻:传: ) 20.求闻.之若此 ..无闻也(闻:若此:不若: ) ..,不若 21.废寝食 ..者(寝:食: ) 22.不当坠耶 ..(坠:耶: ) 23.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 ) 四、一词多义 1、之:闻之.于宋君()得一人之.使() 晓之.者曰()宋之.丁氏()

2、闻:闻.之于宋君()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3、于: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若:求闻之若.此()若.躇步跐蹈() 5、其:其.人曰()奈何忧其.坏()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6、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7、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8、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9、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六、判断正误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先秦儒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期末文言文复习三 《穿井得一人》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溉汲:取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jí: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道之:国都中的人都讲述这件事。 4、道:讲述 5、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6、传:传播 7、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 8、对:应答、回答。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使:使唤 10者:…的人。 三、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穿 ②国人道之.道 ③国人道之国 四、文白对照: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作品启示 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 新人教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两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用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生难字词 溉汲 ..(gài jí)中.伤(zhòng)躇.(chú) 跐蹈 ..(cǐ dǎo) 舍.然(shì) 3.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3.小组合作,复述课文。 4.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总担心天会崩塌,被人开导后才放下心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读《穿井得一人》后做题。 (1)丁家为什么要挖井?

【交流点拨】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丁氏的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 【交流点拨】丁氏告诉别人说自己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5)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 【交流点拨】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可以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6)从丁氏的角度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7)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注重调查之人。 (8)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9)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交流点拨】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读《杞人忧天》后做题。 (1)“杞人忧天”现在成为一个成语,请解释其意义,并写出一个近义词。 【交流点拨】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庸人自扰。 (2)杞人为什么会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①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 ②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人们普遍敬畏自然。 ③当时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 (3)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4)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怎样的评价? 【交流点拨】忧地忧天,匹夫有责。20世纪末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21世纪该忧地忧天了,人类该忧地忧天了。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穿井得一人》: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2.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

《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原文和翻译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典故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