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沪教版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物质的分类:

物 单质

金属: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非金属:C S P Si H 2 O 2 N 2 Cl 2 He Ne Ar 化合物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CO 2 SO 2 SO 3 碱性氧化物: Na 2O K 2O CaO BaO MgO CuO Fe 2O 3

酸 含氧酸:HNO 3 H 2SO 4 H 3PO 4 无氧酸:HCl H 2S

可溶性碱:NaOH KOH Ca(OH)2 Ba(OH)2 NH 3.

H 2O 不溶性碱:Cu(OH)2 Fe(OH)3 Mg(OH)2 Al(OH)3 盐 硝酸盐:KNO 3 NaNO 3 Ag NO 3 Ba(NO 3)2

盐酸盐:不溶AgCl,可溶NaCl KCl MgCl 2 CaCl 2 BaCl 2 FeCl 2 FeCl 3 硫酸盐:不溶BaSO 4,可溶Na 2SO 4 K 2SO 4 MgSO 4 ZnSO 4 (NH 4)2SO 4 碳酸盐:可溶Na 2CO 3、K 2CO 3、(NH 4)2CO 3,

不溶CaCO 3 BaCO 3 Ag 2CO 3 MgCO 3 铵盐:NH 4Cl NH 4NO 3 (NH 4)2SO 4

电离方程式:

1、溶液能导电的原因: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2、电离:物质溶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3、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如溶液中含aFe 2+、bFe 3+、cSO 42—

,则2a + 3b = 2c 酸、碱、盐的概念及酸碱盐的溶解性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Cl 、Na 2CO 3、AgNO 3、CuSO 4 2、酸碱盐的溶解性:

可溶性碱: KOH Na OH Ca(OH)2 Ba(OH)2 NH 3.H 2O

可溶性盐:所有的硝酸盐、钾盐、钠盐、铵盐都易溶,盐酸盐(除AgCl 外)硫酸盐(除BaSO 4外)也可溶

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沉淀:不溶性碱Cu(OH)2,Fe(OH)3,Mg(OH)2,Al(OH)3 不溶性碳酸盐CaCO 3,BaCO 3,MgCO 3,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AgCl 、BaSO 4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小结: NaCl 固体(不导电) NaCl 溶液(导电) KNO 3固体(不导电) KNO 3溶液(导电) NaOH 固体(不导电) NaOH 溶液(导电)

1、在酸、碱、盐溶液中,由于电离,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

的化合物,如HCl 、HNO 3、H 2SO 4、H 3PO 4

由H+与酸根离子组成: HnR = nH + + Rn -

碱: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如NaOH 、KOH 、Ba (OH )2、Ca (OH )2

由金属离子与OH —组成: R (OH )n = Rn + + nOH —

蔗糖固体(不导电) 蔗糖溶液(不导电)

酒精(不导电) 酒精溶液(不导电)

蒸馏水(不导电)

设问:为什么有的物质(如NaCl固体)本身不导电,而它的水溶液能导电呢?而有的物质(如蔗糖固体)本身不导电,把它配成水溶液还是不导电?

在水分子作用下

分析: NaCl 固体 Na++Cl-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导电

小结:要点:

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支的离子存在。

讲解: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了的过程叫电离。

(引出电离的概念)

分析:电离是在溶于水的条件下发生的,与通电与否无关,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书写方法如下:

(1)正确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2)离解通常发生在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和负价元素(或原子团) 之间的联接处。

(3)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与该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相同,但写法不同。

例:NaCl=Na++Cl-

KNO3=K++NO3-

NaOH=Na++OH-

(NH4)2SO4=2NH4++SO42-

(4) 根据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一定相等来检查电离方程式正误。

1.酸

小结:盐酸、硫酸、硝酸的水溶液都能导电,依照它们在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提问:这三种物质的电离产物有何共同特点?

分析:从而得出酸的定义。强调“全部是H+”介绍酸根的概念和酸的电离通式:

HnR=nH++Rn-

小结:酸根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酸分子电离子时生成的氢离子总数

2.碱

小结: KOH、Ba(OH)2的溶液能导电,依照它们的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提问:这几种物质的电离产物有何共同特点?

分析:从而得出碱的定义,强调“全部是OH-”

介绍碱的电离通式:M(OH)m=Mm++mOH-

小结:在碱里,跟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氢氧根离子数目,等于这种金属所带的正电荷数目。

3.盐

小结: Na2CO3、MgSO4、BaCl2等物质的水溶液都能导电,说明它们的水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

分析:电离产物的特点,得出盐的定义

小结:(1)酸、碱、盐的定义及组成特点

(2)物质的分类

一、常见的酸

(一)常见的酸——盐酸

知识目标:

1.掌握盐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了解它的用途。

2.了解石蕊,酚酞两种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

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重点:

1.盐酸的化学性质

2.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3.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有关盐酸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三种常见的生要的酸,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有重要用途,本节课来学习盐酸的性质和用途。

[讲授新课]

盐酸───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1.物理性质

(1)总结盐酸的物理性质,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白雾。

(2)小结:浓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和酸味的液体,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盐酸小液滴) 。

2.化学性质

(1)盐酸跟指示剂的作用

(2)盐酸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①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

②小结:盐酸+金属────→盐+水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3)盐酸跟金属氧化物反应

(增加CuO+HCl的实验)

①演示[实验P187],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②小结:盐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6HCl+Fe2O3=2FeCl3+3H2O

2HCl+CuO=CuCl2+H2O

(4)盐酸跟碱的反应

(增:NaOH+酚酞+HCl的实验)

小结:盐酸+碱───→盐+水

2HCl+Cu2(OH)2=CuCl2+2H2O,

HC l+NaOH=NaCl+H2O

(5)盐酸跟某些碱反应

(增:NaCl+AgNO3的实验)

小结:盐酸+某些盐───→新酸+新盐

HCl+AgNO3=HNO3+AgCl↓ NaCl+AgNO3=NaNO3+AgCl↓

③讨论:HCl和NaCl的水溶液中有无相同的离子?

④小结:Cl-的检验方法:取示知溶液,滴加AgNO3和稀HNO3,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Cl-

(1)跟指示剂作用:

酸性中性碱性

石蕊红色紫色蓝色

酚酞无无红色

(2)盐酸+金属───→盐+H2:

2HCl+Zn+ZnCl2+H2↑; 2HCl+Fe=FeCl2+H2↑

(3)盐酸+金属氧化物──→盐+H2O

6HCl+Fe2O3=2FeCl3+3H2O; 2HCl+CuO=CuCl2+H2O

(4)盐酸+碱───→盐+H2

2HCl+Cu(OH)2=CuCl2+2H2O; HCl+NaOH=NaCl+H2O

(5)盐酸+某些盐──→新酸+新盐

HCl+AgNO3=HNO3+AgCl↓; NaCl+AgNO3=NaNO3+AgCl↓

此反应可用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

3.复分解反应

①复习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②比较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不同之处

4.盐酸的用途

[总结]①盐酸的物理性质

②指示剂及其遇酸碱的变色情况

③盐酸的化学性质

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二)常见的酸——硫酸

知识目标:

1.掌握稀H2SO4的物理性质,了解浓H2SO4和HNO3的性质及浓H2SO4的稀释方法。

2.掌握稀H2SO4的化学性质,能准确描述典型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准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H2SO4的用途。

3.了解SO42-的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硫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有关硫酸化学性质方程式的书写

2、SO42-的检验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浓HCl的物理性质,稀HCl的化学性质。

2.酸碱指示剂及其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

3.Cl-的检验方法。

[讲授新课]硫酸

1.物理性质

纯净的浓硫酸是无色、粘绸油状液体,不易挥发,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强调稀释方法)

2.化学性质

①演示:稀H2SO4与石蕊与酚酞的作用,得出:稀H2SO4能使紫色石蕊浅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②演示实验得出:

硫酸+金属──→盐+H2↑; H2SO4+Zn=ZnSO4+H2↑

③演示及稀H2SO4+CuO,得出:

硫酸+金属氧化物────→盐+H2O

3H2SO4+Fe2O3=Fe2(SO4)3+3H2O

H2SO4+CuO=CuSO4+H2O

④演示及:NaOH+酚酞+H2SO4,得出:

硫酸+碱───→盐+H2O

H2SO4+Cu(OH)2=CuSO4+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⑤演示及Na2SO4+BaCl2+稀HNO3,得出:

a.硫酸+盐───→新酸+新盐 H2SO4+BaCl2=2HCl+BaSO4↑

讨论:H2SO4及Na2SO4溶液中是否含有相同的离子?得出SO42-的检验方法

b.小结

3.用途:阅读浓硫酸的特性,P188拓展视野。

4.硝酸和磷酸:硝酸的物理性质及氧化性。

[总结]⑴浓H2SO4的物理性质

⑵稀H2SO4的化学性质

⑶SO42-的检验方法

(三)酸的通性

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2.了解酸的通性,能熟练书写一些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顺序表,并能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及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叫酸,写出已学过的酸的化学式。

酸的分类和命名:

引学生阅读课文,相应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酸有几种分类方法?根据是什么?

2.酸是如何命名的?

3.硫酸和氢硫酸是不是同一种酸?为什么?

练习:说出下列各种酸所属类别和名称:HF、HBr、HCl、HClO3、H3BO3

酸的通性:

石蕊:变红

提问:酸为什么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请写出HCl、H2SO4、 HNO3的电离方程式,并找出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点。

小结:酸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阳离子──H+,故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我们称之为酸的通性。

总结出酸的通性:

酸的通性(1)

石蕊───→:紫──→红

+指示剂

酞酚───→:无现象

+活泼金属────→盐+H2

酸+碱性氧化物+盐+H2O

+碱───→盐─→H2(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某些盐─→新酸+新盐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活泼金属+酸→盐+H2

提问:为何要强调“活泼”二字? 是否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结论:铜及银跟酸不反应。

小结: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有关。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失电子能力强─────→弱

活动性强─────→弱

讲解:①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②硝酸及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H2而生成H2O(它们有很强的氧化性)

3.金属氧化物+酸──→盐+H2O

讲解:①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②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常见的如Fe2O3 CuO CaO K2O Na2O等

4.碱+酸──→盐+H2O

提问:(1)中和反应的定义

(2)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讨论:中和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吗?举例说明。5.盐+酸──→新盐+新酸

(1)写出①CaCO3+HCl ②AgNO3+HCl ③BaCl2+H2SO4的反应方程式

(2)讲解:方程式①可用于检验CO32-②可用于检验Cl-③可用于检验SO42-

酸的通性(2)

知识目标:

了解PH是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了解PH对生产的意义。复习提问:1、如何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酸有哪些通性?分别以HCl、H2SO4为例说明

3、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简单应用

[导入新课]:利用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只能确认溶液到底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但是如果两种溶液都是酸溶液或碱溶液,指示剂就不能告诉我们两种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了。为此,我们今天学习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讲授新课]:

PH-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1.PH的范围:0-14

2.PH与酸碱性的关系:

0──────7─────14

←─────中性──────→

酸性增强碱性增强

即PH=7时,溶液呈中性,PH < 7时,溶液呈酸性,PH > 7时,溶液呈碱性。

3.PH的测定

总结出测定PH的方法(将待测试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

照,便知溶液的PH)

①现象:在不同酸碱度的溶液中,PH试纸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②结论:由PH试纸的颜色变化结果,可知溶液的酸碱度-PH

讨论题:

(1)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分别如何测定?能否用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能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能否将试纸先用蒸馏水湿润,然后再测试?

(3)能否将PH试纸浸入溶液中测定?为什么?

4、了解溶液酸碱度的实际意义:

①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酸碱度的溶液中进行。

②农业生产中:作物的生长须在接近中性的土壤,PH大于8或小于4.5时,一般作物将难以生长。

③测定空气的污染情况

④了解人体的健康情况

1.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二、常见的碱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1)

知识目标:

1.了解NaOH的物理性质,俗称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NaOH的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NaOH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补充:NaOH与CO2的反应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碱?

2.在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有一种物质叫氢氧化钠,它能跟什么物质起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习新课]: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碱。氢氧化钠就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碱。

氢氧化钠

1.物理性质

(1)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NaOH的物理性质及俗称。

2.化学性质

(1)通过复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及阅读NaOH 使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得出 NaOH能使指示剂变色的结论。

(2)NaOH与CO2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3) NaOH+酚酞+H2SO4(HCl),得出NaOH与酸反应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Cl=NaCl+H2O

(4) NaOH与盐的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

3NaOH+FeCl3=Fe(OH)3↓+3NaCl

(红褐色)

小结:氢氧化钠跟盐类(含钠、钾或铵的盐除外)起反应,一般生成不溶于水的碱。

3.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1)凡是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如CO2、SO2、SO3等。

(2)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跟水化合生成酸,如:

H2O+CO2=H2CO3 H2O+SO2=H2SO3 H2O+SO3=H2SO4

4.NaOH的用途

总结:①NaOH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

③NaOH的用途

④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及特点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2)

1.了解Ca(OH)2、NaOH的制法,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掌握Ca(OH)2的化学性质,掌握鉴别NaOH和Ca(OH)2的方法。

3.了解碱的分类和命名及通性。

教学重难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复习提问]

1.NaOH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分别写出下列物质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

CO2、SO2、SO3、HCl、H2SO4、CuSO4、FeCl3

[讲授新课]

氢氧化钙

1.制法:由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

2.物理性质

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它的不溶液俗称石灰水,氢氧化钙对皮肤、衣服等有腐蚀作用。

3.化学性质

(1)使指示剂变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跟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回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3)跟酸起中和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

4.用途

(1)建筑材料 (2)制造NaOH,漂白粉 (3)改良酸性土壤

(4)配制农药波尔多液[CuSO4+Ca(OH)2]石硫合剂[Ca(OH)2+S]

三、碱的命名:由学生总结出碱的命名的一般方法。

四、碱的通性

指导学生复习碱的概念及NaOH、Ca(OH)2相似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碱的通性。

总结:1.Ca(OH)2的制法、性质和用途。

2.碱的命名

3.碱的通性

阅读:P190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这类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六-九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末化学试题

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O :16 C :12 S :32 N :14 Fe :56 Zn :65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下列变化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D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河水 B 干冰 C 煤 D 纯净的空气 3实验室用试管收集CO2,最好选用的装置是.............................. ( ) A B C D 4今年5月11日-17日是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我市有关部门呼吁我市市民“像北方缺水城市一样珍惜水资源”。下列做法中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A、洗脸、刷牙时,不间断地放水 B、洗澡擦肥皂时不关喷头,任水流淌 C、任由水龙头漏水而不及时修理 D、洗莱、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5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A、分别插入燃着的小木条 B、分别通人到澄清石灰水中 C、闻气味 D、看颜色 6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C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D .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7下表是北京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用煤和石油作燃料 8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航天飞机壳底部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保护和隔热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石墨() A 具有氧化性 B 具有还原性 C 具有可燃性 D 具有稳定性 9在烤肉中含有某种致癌物质,其化学式为C20H12,有关该物质的正确说法是: (A)该物质碳氢元素质量比为20:1 (B)该物质共有34个原子 (C)100克该物质含氢5克(D)它是由氧气氧化生成的一种氧化物 的是:() 10下列化学符号,其中错误 .. (A)镁离子:Mg2+(B)两个氮原子:2N2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 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5.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主要有毒物质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苯并芘等)、烟碱(尼古丁Nicotine,成瘾性)、一氧化碳(心血管衰竭) 6.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 实验: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应该放在避光阴暗处,密封保存) 现象:固体变少,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在试管口有液体NH4HCO3△ NH3↑ + H2O + CO2 ↑ 7.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 (1)合理利用的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 (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 实验:在盐水中的铁生锈实验;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红色水柱上升 (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 (4)全球变暖问题(温室效应,植树造林,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5)臭氧层空洞(氟里昂) (6)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 实验:含硫火柴的燃烧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用木条做对比试验,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变化 “铜绿”[Cu2(OH)2CO3]是一种绿色粉末状的固体,它能与盐酸作用,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 + 4HCl == 2CuCl2 + CO2↑+ 3H2O]。“铜绿”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2CuO + CO2↑+ H2O]。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导学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 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 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 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为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从而带领学生从此刻起真正进入化学的学科殿堂, 展现化学的独有魅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 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 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 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 实验知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实 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 如何保存它? 4、有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学生一个人为单位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 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然后再组内进行交流 学习任务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 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 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2、由指定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 实验。 4、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 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路。 学习任务三: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 知识。 2、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材料性能特点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备注 学生刚接触化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并且在他人展示过程中学会倾听 这是第一个实验,要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此过程中体现集思广益 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实验的乐趣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氮气约占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2H2O ==== 2H2↑+ O2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3.CO2物理性质: 密度,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试题集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体会化学科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同时培养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了解化学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材料开发等重大问题)作出的最大贡献。 3、认识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 2、树立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新知识导学: 1、社会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 (1)举出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 ;。 (2)近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3)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有赖于化学的发展来解决。例 如:、、、。 2、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观察与思考] 问题:仓库中碳酸氢铵减少的原因? [演示实验]:ⅰ仪器名称: ⅱ实验现象:a、 b、 文字表达式: 小结:保存碳酸氢铵的方法: 3、交流与讨论: ( 1 ) 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向全世界推广使用中国的铁锅? ( 2 )吸烟有何危害? 4、经典例题解析: 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吸烟会使周围的人被动地吸“二手烟”。“二手烟”中含有一种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解析:根据生活常识知道氧气、二氧化碳、氮气都是空气中含量较大的气体,不应有毒。燃烧烟草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一氧化碳有剧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

好地与氧结合,使人缺氧中毒。故选:C 四、基础训练: 1、中华民族造就了许多古代文明,这些古代文明成果与化学有关的是() ①青铜器的制造②铁的冶炼③火药的发明④瓷器的烧制⑤造纸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 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 A、铁锅价格便宜 B、铁易导电 C、可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D、保温性能好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吸带过滤嘴的香烟,对人体无害B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C 凡是“绿色食品”均不含化学物质D化学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4、“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 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 就地焚烧B发酵后作农家肥 C 加工成精饲料D制造沼气 5、面对当前全球性的人口爆炸、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化学科 学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是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下列一些构想,你认为经研究不可能实现的是( ) A彻底治理城市污水B变废旧塑料为新材料 C将水变成燃料酒精D合成根治艾滋病的新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方法B汽车排放的尾气不会污染空气 C禁止使用塑料制品可以防止白色污染D抽烟既损害自己健康,又损害他人健康7、根据课本“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铵的颜色是色,状态是态;从试剂瓶中取用碳酸氢铵所用的仪器是,描述加热中所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2)某农户将碳酸氢铵放在太阳下晾晒后,发现碳酸氢铵变少了,你能解释碳酸氢铵变少的原因吗?你的解释是 如果请你指导农户使用碳酸氢铵,你将提出哪些建议?你的建议是: 8、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化学家们希 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高效化肥的合成;②新型药品的开发;③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而得到氢气作为燃料;④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⑤研制人造血管;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⑦研制开发新能源;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把有助于下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粮食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那么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

2015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是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是有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判断依据)。 (4)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伴随有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导电性、导热性、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等。 (2)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最明亮)、(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先碳化;结论: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的量减少,和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4、检验气体: (1)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的木条伸到瓶,木条,证明是(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剧烈) (2)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证明是(石灰水中越浑浊,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三.化学基础实验 1、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2)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3)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左盘物品的质量=右盘物品读数+游码读数 (4)加热器皿--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 固体以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 ②“三不”:、、 。 C、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夹取 D、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放回原处。: (2)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用手紧贴,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 点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碳酸氢铵(化学式NH 4HCO 3 )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①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如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蒸馏; 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等 ②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如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 的腐熟;腐蚀;中毒等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依据。 ④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 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①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延展性、挥 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②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酸性、碱性等。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Ⅰ、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若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 时,必须集气瓶先装少量的碱液,用来吸收生成的CO 2、SO 2 )②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Ⅱ、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药品用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Ⅲ、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可得出有关氮气的性质:①无色 ②氮气难溶于水③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是一种还是多种 6、铜绿:碱式碳酸铜〔Cu 2(OH) 2 CO 3 〕绿色粉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7、CO 2 能使__________________变浑浊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溶解热效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 探究活动: 1.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探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共同点及其区别2.物质溶解至水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3.通过溶液的形成,探究导电性的原因 知识预备: 知识整理: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2012XX)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C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B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D )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大量液体—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缓慢倒液体,倒完立即盖紧瓶塞, 把瓶子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滴加法(滴管:垂直悬空三不要) ③一定量液体—量筒量取,接近刻度时该滴管滴加(俯视读数:V读>V实仰视读数:V读<V实) 物质的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 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液体,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托盘天平的使用 (1)称量X围: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2)操作:①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放砝码先大后小再游码。③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注意:(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X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 1.化学家-拉瓦锡 2.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结论,误差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 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近百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

沪教版(上海)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综合试题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用“W”型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后停止加热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2.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3.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4.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5.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1 6.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7.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B. C.D. 8.某元素R的化合价是奇数(不变化合价),已知其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其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R的化合价为() A.2() 55 m n - B. 2() 55 n m - C.2 55 m n - D. 2 55 n m - 9.“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 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 【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上]

九年级化学(上)复习提纲(沪教版)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 作用等。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 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 碱性等。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5、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 2 78% , O 2 21% , CO 2 0.03% ,稀有气体0.94%,杂质0.03%.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水、粗 盐、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 2 、N 2 、CO 2、H 2O 等。 8、大气污染可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两类,烟尘可来自工厂、建筑工地;有害气体主要包 括SO 2、NO 2、CO ,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我们既要处 理工厂废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9、O 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 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降 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发射火箭、氧炔焰等。 12、氧气的工业制法:空气→液化→蒸发→氮气、液态氧。(物理变化) 13、:(1)2KMnO 4K 2MnO 4+ MnO 2 + O 2↑ ; (2)2H 2O 2 O + O 2 ↑。(可用排水法收集O 2 ,因为O 2不易溶于水) 14、:(1)产生途径:人、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等含碳燃 料的燃烧,动植物遗体的分解;(2)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的吸收作用。 1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 烧,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16、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 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 水,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