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心得报告

听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心得报告

听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心得报告
听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心得报告

听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心得报告

一.从授课内容谈。

《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本简单的图书,有图有文,是著名的瑞典作家波.R.汉伯格的作品,大概内容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温馨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告诉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披萨店的邻居,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他为爸爸自豪,当电车走远,他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

没有悲伤也没有眼泪。也许,生活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心。也许,在希望和实现希望之间,总会有阻滞。只要拥有爱只要沉着不退缩,就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安全感。

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什么是亲情?亲情是敏感、理解、关爱与支持。婚姻虽然破裂,但挚爱亲情永远无法割断。家庭虽然破碎,但每个人都需要维护自尊、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念。读完这个故事,焦尼的话一直在脑海里萦绕:"马上会再见面的。"所以,火车一定还会回来,拉着狄姆最喜欢的爸爸:焦尼。

心得如下:窦老师选取的课外读物为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实现她的理念:超越教材。而且选择的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读的兴趣非常浓厚。再加

上书本内容多见图画故事完成,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也较容易产生共鸣。

二.从教学流程谈。

窦老师的教学流程采用的简单的听一听------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顺序进行展开。

听的过程采用悬念教学边听边猜情节的方法吸引学生。

心得:我很欣赏此法,这样做的目的我觉得窦老师很好的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及培养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情节逻辑”。

读的过程采用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展开,在其过程中不断引导,强调说出自己读时应该用到什么情感。引出主题: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是第一次说明,而后就开始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下去。)

想的教学主要采用身份联想教学方法展开。如:想想作者的想法,想画家的想法,可以从画的色彩,构图,道具等特点去了解作家,从中又再次迁移至“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个主题上来,不断进行习作教学指导与表达训练。如对动词“举”“抱”“搂”“亲”等的教学以及对话的情景教学更是绘声绘色,如临现场大的指导学生朗读。

此环节心得:在听的过程中入了神,不得不佩服窦老师的教学机智,掷地有声。声情并茂的朗读渲染,层层深入的诱导,字字剖析的解释,不断的重复着她要声张的“简单的表

达,丰富的感动”的主题,在我看来她的表达很简单,但却真的蕴含着丰富的感动!学生在窦老师的隐形的有规律的引导一步步的感悟,研讨,收获。在窦老师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情”的重要性,而如何去安排情的升华很需要艺术,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应该是内涵上的,感悟上的,总之,要学的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们应该做的最基础的第一部就是:读书!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主题教学”的探索当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我为海淀中+b学区的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更使我坚定了这一追求,使我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因此,主题教学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获颇丰,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劳动。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可是,我发现大多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程教材再先进,如果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主题”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二)怎样实践主题教学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那么语文学习就既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因此,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并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不同、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因此,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整合地成长——也许,这是一次真正的学习。 当然,在主题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要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细致策划。甚至可以把“创意”全盘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拟定方案。目的是围绕“主题教学”,关注人的发展,为师生间和谐发展、共同成长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活动保证,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为此,我们可以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这一载体

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读后感 这本书,刚读了序言我就爱不释手,深深地被窦老师的成长过程所打动。尤其是她的那句“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特级教师对待工作的情愫。一气呵成,连续几天我都沉浸在窦老师所营造的主题教学的情景中,心情随她的课堂进程起伏跌宕,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深陷沉思,时而为老师连珠妙语拍案叫绝,时而对学生精彩表现赞不绝口。 她的教学激情四射而充满深情。《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的教学中,学生无不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窦老师没有沿用那种已被多少人用过的“分层次、找规律、再迁移”的方法,二是设计了“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辞发,“忆”、“讲”、“诵”、“别”都成了内心书抒发的需要。巧妙的是,这“忆”、“讲”、“诵”、“别”中又无声的包孕着多种言语能力的训练。譬如,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到事例好

好揣摩,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就觉得是亲人”,这不就是体味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吗?在学生讲述完之后,教师出示句式,让学生做概括性练习: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接着,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和思维获得同步发展。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在做练习。他们是在“讲亲人”啊!情绪怎能不高涨,思维怎能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结合教学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提供了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最后还向学生介绍了与圆明园有关的4本书,这些都与课文融为一体,体现了窦老师对教材深刻内涵的独特解读能力,真可谓底蕴厚实、博古通今,难怪有专家用“大将风范”来评价都老实的课堂教学。《秋天的怀念》教学中,窦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母亲的行为,通过关注三处“悄悄地”这些细节背后传递的信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揣摩中,把握母亲对肢残的儿子的“细心”、“耐心”、“小心”,进而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这般,“谁言寸草心”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 作者:郭秀娟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1期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绩,但确实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小 学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碎片化倾向,对语文知识缺乏统整,以至于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窦桂梅作为新生代教师,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寻 求到教学与素质教育改革的契合点。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旨在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以主题统整课 程内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一、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说的就是主题。古人做文章讲“主题”,就是“确定主题”,指“命题”“提纲”“中心”之意。还可以用英语的词意说明:Theme,指主旋律、主干词;topic,指标题或旨意;purport,指意图、意义,偏重作者的主观意向;再就是subject,指主题、主体或主语。而窦桂梅老师所说的主题包括上面四层意思,主题可以是外显的、暗示的,也可以是文本本来确定的、又或是提炼于文本、独立于作者的由师生“读”出来的,属于“含义”“意义”的这些“词语”,并且这些词语一定与生命体验有关。总之,从哲学的高度 归结起来,就是指那些属于“人生意义”的“词语”。它表现为词语,却不完全等同于文眼, 并且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取向,如人性的善良、尊重的高贵、友谊的珍贵、自然的敬畏等。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又一超越,为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 课堂,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 “全身”,即由“主题”,把那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整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的整体效果。而寻找主题、解读文本、促进儿童成长的动态过程,就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的“主题”是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和挖 掘的主题。这些主题往往可以表现为一些“词语”,或者说一些“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挖 掘到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词语”。就具 体的每一篇课文来说,我们找到的这个“词语”可以看作是教材的“题眼”,或者说是“文眼”。即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 点”“共振点”“兴奋点”等。 二、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特征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有三个突出的特征,即适度、广度和深度。广度是主题教学的一个重 要特征,即从量的角度拓展文本空间,加大课时容量,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 语言材料和相关信息。主题教学的“适度”主要体现在“三个一”的语文质量目标上,即“一 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制定和实施。深度就是指主题教学的发展性。主题教学中所倡导的深度,是力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着力,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利用主题的方式搭建适当的教学 结构,配置合理的教学难度,形成教学梯度,从而有效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度。 三、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分项研究 窦桂梅老师从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三个一”的语文质量 目标,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为了更好地实现“三个一”质量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段特点和课时分配,将语文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板块构建,组成了语文学习的 “立体网络”,将教学分为主题识字、主题讲读、主题阅读、主题作文和主题诵读五大板块。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读书心得

假期读了两本关于教育的书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心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假期阅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并且深受感动与教育。是窦老师的执着让我敬佩,是他的刻苦让我感动,她的勇敢与睿智将我深深的折服。窦老师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中取得的辉煌成绩与他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对于窦老师的辉煌成绩我很羡慕,但是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学习。 从吉林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到吉林省的特级教师,从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副校长,他做出了比常人还要多几倍的努力。为了能够当语文教师他毛遂自荐;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他把每一节课都当做示范课去准备,随时等候领导的到来。为了能够打磨好每一节课,他让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做自己的学生,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成功是辉煌的耀眼的,但背后的艰辛与辛酸我们却看不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看到的不光是一个努力不断进取的语文教师,更是一个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开拓者。 窦老师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首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他善于开放自我,加强自己的涵养。在30多岁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很容易让部分人浮躁,窦老师的率真与充满激情的个性也很容易如此。但是他没有,反之,他广交朋友,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去探索发现。其次,她广泛读书,积淀学养。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而偏偏这一点更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语文教师本身的阅读素养的缺失就是导致学养的不足。具备充分的学养并热爱自己的事业,是语文教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第三,他勇于探索,视角敏锐。窦老师有着独立的思想。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敏锐视角。边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实践,边阅读边实践边研究。力求不断进取,将理论的思考大胆与实践相结合。他以主题为线把听说读写、人文性与工具性自然的串联起来。以主题充实了课堂,让学生自然高效的接触了更多的文本,扩大了阅读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窦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不断探索追求,她自己建构的主题教学模式,鲜明地体现了他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窦老师取得了成就,但她仍然执着追求。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也要学习窦老师的这种精神。因为她说过: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 这是我假期读的第一本书。第二本也是关于教育的,但不同的是,这本书是关于我们自己教育孩子的。我觉得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同时对于我们小学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来说也有一定的帮助。第二本书名叫《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读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心得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实用,温和,真诚。虽然是育儿书但对于我们在教学中常遇到的困难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说实用。虽然这本书是按照孩子六年成长的顺序来记述,但内容又可以相对独立的按照生活篇阅读篇等来组织。如阅读篇,要使孩子爱上读书,家长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如自己爱读书,书要出现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等。这些理念我觉得很实用也会很有效,所以我读起来倍感亲切。同时,刘老师通过详细的分析和介绍还有自己孩子的真实案例,让人心悦诚服。 其次说温和。书中说道,刘老师很喜欢带孩子爬山。爬山的过程中对孩子讲:爬到山顶能看到不一样的风光。其实教育就是这样,你得一点一滴把这样的想法和观念不断地教给孩子,不断的提醒孩子,孩子在爬升的过程中自然会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风景。而且学会了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在这个充满新意的季节,我于3月29日至31日和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一起前往郑州参加了全国名师窦桂梅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研讨活动。短短两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 我惊叹于窦桂梅老师对教材的全新的、深度的解读,惊叹于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但追根问底,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窦老师读书、思考的基础上。窦桂梅老师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有底气、大气、灵气,即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这次研讨活动之一是窦桂梅和她的团队教师进行的课堂教学展示,每一位老师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语文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特别是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中的精彩朗读展示,使我深深的明白朗读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的精彩朗读会使自己的课堂蓬荜生辉,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千万别忽略你在课堂中的每次精彩的范读。既然是范读就要有个样子,给孩子读课文要理解课文的意思基础上去读,表达是要将中重音好,重音就能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其次作为以教师朗读时,准确是第一位的,段与段之间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心中要有数,最后朗读与说话之间不要有太明显的区别,对自己的声音、语气、情绪要进行合理的控制,真正做到“情”、“声”、“气”三者相结合名师的教学让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带领学生推敲的字词、句子,然后巧妙地将这些语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本次研讨活动之二就是窦桂梅团队的精彩报告,窦桂梅老师的《改造我们的课堂》准确的提出了我们的课堂“改什么”、“造什么”、“保什么”的问题,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也是我们现有问题的百病之源,怎样消除现有弊端,减负增效是根本。那么,该从哪里改?还是课堂!要实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就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要以学生的学习增值为中心组织教学。她介绍了清华附小“1+X”的教学模式,1为学生预学,X为学习增值,通过“预学单——公学单——延学单”使学生真正做到有兴趣、可选择、重实效、轻负担,获得最多的知识,取得更多的进步。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悟出了一点点:人活着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从事一份事业,更是应该有种精神的。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会是的“快乐”的,前途就会是“光明”的。我们大多数教师缺的就是这种勇往直前的激情。 现实是客观的,心态却是可以调整的。永葆的是对事业精益求精的激情,宁静的是对名与利的淡泊。我们应该像窦桂梅一样,笑对生活,享受生活。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1 作为老师,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备课,批改作业,白天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潜心阅读书籍。忙完一天的事,在爱人和孩子都休息了。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和繁忙,夜静静的,只有台灯散发出洁白无暇的光陪伴我度过这一天中最为惬意的读书时光。沉湎于窦桂梅的精辟见解和智慧火花中,一天的疲劳和烦心都消失了。原来專家的见解和自己的教学有这么多的不谋而合,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决。自己确实有一种充电的感觉。头脑变得充实了,生活变得丰盈了。虽然自己是美术教师,但是有机会看一看其它学科的文章,有利于课堂的整和,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感觉窦老师的语文课“小心地”呵护、培养着孩子们精神的成长。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光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也是她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有时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 一、运用独特的视角理解感悟文本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以往的执教者都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

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中。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上这节课时,窦老师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这是教学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运用激情感染学生 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三、运用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智慧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读书笔记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读书笔记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读书笔记一 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对学生的真心的爱让我感动,那成熟富有魅力的人格使 我久久不能平静。从教已有13个年头了,春华秋实,我也曾时时为单调枯燥的循环往复 而牢骚满腹,近段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 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芳香四溢的她使我即将熄灭的心重新燃起 了灿烂的火焰,是她唤醒了沉睡中的我。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以往我们的语文学习,我 们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窦老师带领学生扩大篇章的积累。选择了300 多首古典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等等,让学生背诵。这样做,想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读着窦桂梅的文字,感受 着她的思想,体悟着语文教学的魅力,我的内心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一种对自己深深的 自责缠绕着我。联想自己我做了些什么,三年了我让学生只背了40多首古诗,《三字经》背了一半,《论语》只背了一章,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从今年上半年才开始,学生只读了三 本书,与之相比,我做的与窦老师相差甚远。从这一学期开始,我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们博览群书,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做好积累。 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 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 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这 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四年的语文教学(以前教数学),我忽略了在书本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我死 板硬套教参,学生体会不了的我让他背下来,从不考虑学生的悟,读了这本书,让我豁然 开朗,我知道了以后我的教学方向,我以后不在枯燥乏味地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我要 让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心灵碰撞,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思想,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 及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 是教师“交”给他们的。 在激动、冲动、迷茫中读完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我知道了主题教学就是在教一 篇课文的时候,不仅仅要找到“这片树叶,还要找到这片树叶所在的枝条及大树,这还不够,还得去寻找这棵大树所在的森林”,这样的教学才会避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才会 使教与学有效。这就意味着教师得有渊博的知识,阅读广泛,我很佩服窦老师,她的成功 与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写下了10万字的教后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我们能做到吗?所以很多人听过窦老师的课以后感叹,好,但学不来!我也有同感,虽然窦老师的主题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对牛弹琴”怎能只是牛之过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从教时间虽不长,可总感觉力不从心,有时进教室满腔热忱,慷慨激昂可出教室却总是垂头丧气,甚至与仰天长啸“对牛弹琴,对牛弹琴呀!” “对牛弹琴”四个字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无力的挣扎,似乎也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安慰。可“对牛弹琴”真的只是牛之错吗?牛真的不懂音乐吗?其实不然,现在科学研究表明,给牛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奶牛多产奶。荀子也云“伯牙鼓琴,六马仰秣”。连动物都能听懂音乐,何况是人呢? “对牛弹琴”怎能只是牛之过。这只不过是弹琴的人弹不好罢了。课堂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总是责怪学生不懂老师的温情,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却很少承认是老师引导的不好,是老师教的不好。。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无限感慨,我也不得不承认“对牛弹琴”更多是老师的过错。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和看过她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上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课,她总能煽动学生的热情。 她的教学语言极富有感染力,极具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叙述,还是评价,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信。这里我摘录了她在评价学生的读书和叙述时的一些激情语言,这些相信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琴师。 ——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即读得有韵味。 ——正像你们讲的那样,不光是理解课文,还要把你看到读到的故事,变成自己的话有理有据地讲出来,下面就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字眼儿触动了你感情的那根弦儿,哪些话语增添了你心中的力量,一会儿讲给大家听听。相信你们会侃侃而谈,说出的话落地有声。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读了文中的老师联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其实我们阅读作品,就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也触动自己心灵的那根弦,于是你的心灵世界也得到了升华。 ——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地“消化”,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他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啊。 窦桂梅老师的评价如那润物细无声的小雨,不知不觉间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以上列举的窦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只是这本书中的小部分。但“窥一斑而知全貌”,窦老师的学识是多么的渊博,功底是多么的深厚,她对学生的鼓励方式又是及其丰富。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随意中镶嵌着精致,精致中蕴含着纯朴,纯朴的语言中还蕴含着巧妙的点拨。她的课堂,能够给予学生语文课上的赏心悦目,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心灵在激情中而放飞,而感动。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

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评析

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教学评析 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大厂镇中心小学李秀 很多年前,曾有幸听过窦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课,这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时间流逝,可是窦老师的教学风采一如眼前,给我以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体现一个主题 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古诗的主题,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领略古诗的韵味及诗人的写作意图,在这方面,窦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窦老师上这一课时,正如她所说: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我们来看看窦老师的开课:窦桂梅老师在开篇导入的时候,引入了许多诗题含有?不遇?的诗:《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然后告诉学生,不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进而引入和同学们今天的相遇,并让孩子们怀着这种难得的相遇上课。从?不遇?到?相遇?,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窦老师说: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接着就是对诗题的理解,顺势而埋下伏笔。 窦老师所创设的?主题教学?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她上的是一首

诗,其实她口中流出的就是一首首的诗——这节课中她引用了不下于10节(首)以上的诗句,如?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经典诗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无疑使这节古诗课更具?诗情?;而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解说和描述极富诗意,例如?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啊!?。这些话语如果按诗行来排列其实就是一首现代的抒情诗。在?与园主人对话?的教学片段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她又即席地吟出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的?打油诗?,这样的?脱口秀?既显示出了教师的诗才,又使得这节课的诗情更加的浓郁。 我们不得不折服于窦老师的厚实文化底蕴,诚如她所说,要?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 二、体现教师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应认真而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教师的语言应该像蜜,牢牢地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要使教师的语言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有人提到:我们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激趣、深于传情。 窦老师的语言是优美的、煽情的,你听:心里有梦,尽管我看,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啊!你说你矮,假如你是一颗小草,你是一朵野花,你可以用你那种子经风而传,依然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你还可以听听你的同伴,把你的慧心去舒展。总之一句话,关不住的是你的――你已经感受到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你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所以我的朋友,你热爱我的红杏,我这一枝的特别让你想象那份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哪!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

《窦桂梅与主题教育》读后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 说起来真的觉得自己与窦老师有缘,今年利用寒假时间拜读了窦老师的《玫瑰与教育》,在读完这本书时,就深深的被窦来师的个人魅力和她的教育理念以及她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韧劲所征服。开学初从赵主任那领来《窦桂梅与主题教育》时,心情特别的激动,因为这是一本我一直想买想读,但由于忙一直没有购买的书。利用工作间的琐碎时间终于把书读完了,但总觉得不过瘾,于是我个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网络听课学习,每每听课,都会被窦老师或是幽默的课堂或是抨击心灵的教学环节而感动流泪,或者沉默思考。我想这就是我的成长,不再只是单单的教语文,而是在思考我到底要交给孩子一些什么。 书中不止一次写到窦老师给孩子们写信,甚至在书中还出示了自己与孩子的书信往来,其实在我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为我的个别的孩子写过信,但由于种种原因,我真是坚持不了为全班写信,而窦老师为班里75个孩子,写了75封信。我想这就是我与她的差距吧!我写信是出于一时兴起,而窦老师确实是用心来做这件事,他的信,字里行间都是爱,都是叮咛,也是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过程。 我一直觉得语文教学就应该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可是现在我却有的不同的想法,语文教学是不是应该在课上留给让孩子时间去思考。我想这个问题每个语文老师都问过“孩子们这句话你明白了吗?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不用想,所有的孩子都会说明白了,同意,但是窦老师却真正的允许孩子又不用的声音,可以是明白。不明白,或者我也不知道。因为确实就是很多问题和感受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他就

是不会明白。听课时,你都不想去干点别的活,就想安安静静坐在那认认真真的听完课,整个课堂中,窦老师会认真仔细的倾听每个孩子的回答,整节课中就是语文工具性的运用和人文性的渗透,太棒了,真想一直听他的课,真想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老师。 可是想想,真的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了,对于文字的敏感性真是不高。书中有一处“读书,点亮人生的主题”中提到,作为语文老师博览群是的重要性。愿我们的心中都如窦老师那般,在彼此的心中盛满阳光,充满书香。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窦: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新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既要紧贴地面行走,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如何适应这一时代挑战。我曾经写下《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见《人民教育》2002年第1期),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提出要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打好学生“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当我带一个班六年直至毕业升入中学,我以为找到了一条改变语文教育的道路。可在实践这一理念时,我发现,尽管自己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但限于种种原因,我大多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甚至只是有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们的许多教师,不就是这样只能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教改主阵地吗? 不知大家和我是否有这样一种感受:检索自己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这些“片断”的知识不是遗忘就是孤立地存在,与其他经验无法链接。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许多昨天的知识和方法显得苍白无力。猛然间,我觉得以往所学内容似乎是一场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关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以此在语文素养全面养成时,构成学生的精神跑道,并成为其人生轨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攻坚战。那么,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在哪里呢?换句话说,我们能否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智慧和情感的教学方式呢?而我个人的使命,就是要从新课程观的高度,在“三个立足”上进行“三个超越”,在此基础上又有所超越--“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又联想到汉语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以及当今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严重问题,于是从教材自身建构不是课程单元下的“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深刻而崭新的教学理念。她从生命的高度,既建构课堂,也解构课堂,不仅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积极为学生的生命和成长奠基,体现了母语教育的文化性。简单说,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深入教材的主题挖掘,以及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主题式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哪些本质上的不同,或者说有哪些鲜明的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所以,必须打破低效的平行对话的局限,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窦桂梅 谈到评课,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评课人讲得口干舌燥,最终的效果却是无关痛痒,于事无补。学校每学期的教学活动月结束以后,就会分组进行评课。在发言之前我总是要绞尽脑汁的回忆课堂、组织语言,打好稿子,准备发言。到底如何科学、全面地评课,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暑假里,我有幸研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中窦老师针对语文课堂,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诗歌教学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同时也从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现在就这本书谈几点自己的收获: 一、语文课堂是生命的课堂。 执教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应为学生主动学习、幸福成长着想,两眼不能死死盯着分数,在无休止的“筛选信息”、“修改病句”、“改变句式”中沦落,消耗学生脆弱的语文热情。语文是有生命的,那字字句句的共情使学生与我们以及作者结为一体。语文的韵味能带活整个课堂。教学时,仅仅是一种感觉好、还不够;仅仅写在教案上,也不够。要想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找到一个核心词,即主题,然后走进文字里,琢磨琢磨,体会主题的内涵,从而感受文字的生命。这样,

语词就带动了全篇,就又有了“真正的生命”。 针对这一话题,在《教学韵味,不仅仅是感觉》中,窦老师举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课堂,五年级《枫叶如丹》。开场便以自咏和引读让学生随着语言的“流”,跟着吟诵了《山行》。陈毅的“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欲浓”,使课堂的“语文味”十足,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引入课堂。接着就是读,不要小瞧了“读”这个字,在读中可大有文章,语文的生命在于韵味,那韵味藏在“读”里,只看我们能不能把它挖掘。直至整节课都没能离得了这个“读”。如果这样,“枫叶如丹”这个词及其内在的生命,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符号,进入学生的心中,并播种在他们的心里。我想,这就是窦老师倡导的品出文字中的“韵味”,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吧! 二、好课无痕。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窦老师说,“好课”是看不出“教”的痕迹的,看似师生随意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教师引导学生探奇览胜,流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就是教师经意备课的结果。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的设计过程中,总会刻意准备师生对话。何谓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窦老师的观点告诉我们,对话不是简单的“舌头行为”,以一定区别于“灌输式”的教学。我们的教学,通过对话,借助文本,深入探究,然后每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窦老师建议老师必须读书,善于思考,从历史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认识“对话”的意义,必须把对话放在高处,方可一览众山小,带领学生走向光明的人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 为什么要进行主题深度备课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两本教材"的教学方式,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参考书 "的备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下的时代儿童对知识的渴求。过去的教育,过于把语文工具化,导 致语文成了没有文学、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知识的跑马场,很多人觉得听不听语文课无所谓。甚至有 人认为,语文,根本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摆在当今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需要变革,才能让他们学得轻松愉悦。要做到这些,只有从改变备课模式开始。 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备课的水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由于网络资源的发达,教师的备课 似乎越来越轻松,只要上网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和教学设计就会纷至沓来,"拿来主义"成风。从不管 "拿来"的东西是否适合自己的课堂,粘贴一下,剪辑一下就用上了。于是,形式代替了思考,课件代 替了大脑,脑力活变成了体力活,备课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有些课,形式新颖,花色齐全,但真 正沉淀在教师心底的东西却寥寥无几。 现在有两种现象:一是拒绝深度,二是深不下去。关于拒绝深度,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没有深入的研究 恐怕不会有高质量的"浅出",失去"深入"的"浅出",儿童只能变得"肤浅";关于深不下去,我

认为除了教师素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备课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因为素养是可以在不断的备课、上课中 提升的。 那么,备课需要怎样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呢?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要知道每节课,我们付出的只是职业时间,而儿童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教育要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而这奠基,就应从我们细致的备课做起。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的专业走向高度 的过程。深度不是难度,深度决定高度。近年来,主题教学在努力实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三个超越"的过程中,都是借助深度备课来实现的。 面对主题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证明其价值和意义。主题教学的课堂如何唤并感染学生,实现阅读的拓展、思想的延伸、意义的建构乃至人生的奠基。这都有赖于主题教学的课堂上由温度、广度、深度,通过梯度,所共同达成的高度。没有教师广博的阅读视野和充分的资料铺垫,课堂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广度,没有细腻的教材挖掘与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的温度与深度就只是空中楼阁。课堂上要想呈现出这种高峰体验,必须有赖于语文教师的深度备课。这种深度备课,还是在专业共同体基础上的深度备课,姑且叫主题深度备课。 所谓主题深度备课,就是指以教材为起点,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课程 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 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适度合理,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这种主题深度备课,从传统备课到主题深度备课,代表备课观念的转变,它强调备课的整体性,见树木

窦桂梅与清华附小《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窦桂梅和清华附小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崔峦 窦桂梅,如今在语文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大多数人只知其课,不知其人;只知她在课堂上的风采,不知她在领导教学上的用心。窦桂梅,作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副校长,她在领导教学上下的功夫,比在自己教学上下的功夫要大得多;她在提升清华附小语文教学品质上作出的贡献,与她在语文教学上作出的贡献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其中,她带领附小语文教师团队,花费七年时间、付出许多心血研制的一套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一下称《手册》),便是一件成功之作。用窦桂梅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群人向着共同伟大的事物”“认认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 窦桂梅是怎么想起做这件事,又是怎么做成这件事的呢?这还得从她当上语文教师说起。 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 自从1994年开始教语文,窦桂梅就不是一个“安分”的语文教师。她真切地感受到“三个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对语文教学的禁锢,一心想让教材变得厚一些,课堂变得大一些,学生学得主动一些。于是,提出并开始践行“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就在别人还在更多地关注、研究怎样教更能取得高分数的时候,窦桂梅已经从中跳了出来,为学生主动学习、幸福成长着想,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后来,来到清华附小,当上副校长,角色变了,担子也更重了。她开始思考:“超越之后怎么办?”“附小语文教学的路怎么走?”在多方面的启发下,她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课堂,开始了对语文“主题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她在语文教学中,以“立人”为核心,以“主题”为抓手,整合“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统整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用立体的、“集成块式”的主题教学,追求“学习语文,学习做人”的最佳效果。于是,在窦桂梅以及由她指导的附小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们看到,向着语言与精神同构的目标,循着“整合、积累、自省”的路径,采用“感悟、体验、运用”等策略,学生在享受语文中学习语文,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得到同生共长。 不久,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传扬,语文教学新气象的出现,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其中,一个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心痛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效率没有明显提高,而师生的课业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语文界有识之士在思考,窦桂梅也在思考:语文课程究竟是干什么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小学语文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小学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学?应该怎样评价教和学?窦桂梅以教师和校长的双重身份,在思考中领悟到: 1.只在“怎样教”上用力,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教什么”是第一位的,“怎样教”是第二位的。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观窦桂梅老师的课有感

观窦桂梅老师《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有感 双城市公正小学小学于红 今天,我有幸听了窦老师上的一节《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的课,听完后我深受震撼, 从她的课堂示范中我感受到了许多: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竟然可以是这样的快乐。 在她的课堂示范中我感受到她是在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交流,她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用心,那样的愉快。“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这一系列高频率出现的话语如果 来自别的地方,或许大家都会一笑了之,可是听她讲课却觉得亲切,自然,居然还能让人不由自主,这里用别的语句还真不能表达这样的情感,她是那样的快乐,引得听课的我也觉得快乐。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 她的这种用心做教育、不断创新、大胆提出对语文教学的改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更让我敬佩的是她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来传授知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是一件有趣、有益的事。她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将一直影响着她周围的学生,使她与她的学生关系建立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气氛当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做为老师最希望做到的,也是我为之努力的目标。 窦老师在台上引领着孩子们由课文引发一场哲学思辨,此情此景,之前已在全国范围内 上演多遍,变换的是地点与学生,不变的是窦老师的睿智,因此,所到之处,人山人海—— 是怎样的一种魅力,如一块超强吸力的磁铁让我们紧紧围绕,即使课堂时长为常规课的三倍,四倍,仍让人不知疲倦,甚至害怕结束呢?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作家张丽钧的一篇美文《精神灿烂》映入眼帘,如醍醐灌顶,我想引之说明窦老师何以成大师。 “凡清代画家石涛看得上眼的书画,定然符合他给出的一个标准,那就是——‘精神灿烂’。 自打这个词语植入我的心壤,我发现自己几乎依赖上了这种表达。看到一株树生得蓬 勃,便夸它‘精神灿烂’;看到一枝花开得忘情,也赞它‘精神灿烂’。在厨房的角落,惊喜发现一棵被遗忘的葱居然自顾自地挺出了一个娇嫩花苞,也慨然颂之‘精神灿烂’。 在清末绣娘沈寿的艺术馆,驻足精美绝伦的绣品前,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这个女子能让一代魁星巨贾张謇为她写出‘因君强饭我加餐’的浓情诗句,她将灿烂之精神交付针线,那 细密的针脚里,摇曳着她饱满多姿的生命。她锦绣的心思,炫动烂漫,无人能及。 在石涛看来,‘精神灿烂’的对面,颓然站立着的是‘浅薄无神’。我多么怕,怕太多的人被它巨大的阴影罩住。我们的灵魂情态,我们的生命状态,一旦陷入‘浅薄无神’的泥 淖,它所娩出的产品(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定然是劣质的、速朽的、甚至是富含毒素 的…… 相信吧!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相信吧。努力不放弃,我们就可以如窦桂梅老师一样,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