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抓斗挖泥船施工方案

抓斗挖泥船施工方案

抓斗挖泥船施工方案
抓斗挖泥船施工方案

6.3清淤

本工程疏浚土主要为素土及淤泥质土,清淤拟选用8m3抓斗挖泥船,疏浚土装驳后运往业主指定地点(开工前进一步落实抛泥区情况,并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6.3.1施工工艺流程

6.3.2施工方法

6.3.2.1测量控制

(1)建立GPS基准站和GPS测量系统相对坐标系,对施工挖泥进行总体平面测量控制。选用GPS测量系统(Trimble5700),在项目部建立基准站,船上使用流动站接受基站发送改正参数进行挖泥船施工定位,挖泥测量控制软件采用南方自由行软件进行定位施工。

(2)建立挖泥平面网格

根据本工程开挖宽度、平均原始高程、边坡坡比及挖泥船合适开挖宽度20m。

在每个船地在进行纵横向分条形成小网格,小网格纵向为5m,横向为2m,每个小网格代表挖泥船开口尺寸。把已经分好的网格的全部挖泥区位置图连同开挖设计轮廓线一起输入自由行软件,由软件控制挖泥平面位置,在挖泥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网格划分施工。

(3)船上GPS的控制

挖泥船上配置一套GPS和1套电子罗经,分别用于控制船舶位置和姿态。电脑显示器设置在驾驶室内,由操作人员根据电脑指示进行挖泥船的位置定位和施工移位。

6.3.2.2挖泥船驻位定位

在完成各项进场准备工作后,施工人员根据电脑显示位置会同船长将挖泥船拖带至施工工区并进行驻位工作。在完成驻位工作后,根据已建立的施工区域小网格,对挖泥船进行精确定位,使每一抓的位置对应每一小网格,按分区、分船地、分层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每一抓及每一船地完成后,由操作手根据电脑显示器显示指挥船舶移位进行下一断面的施工。

6.3.2.3挖泥方法

(1)挖泥原则

挖泥船纵向上由东向西,横向上由中间向两侧开挖,将围堤沿纵向划分为三段,按段施工,各挖泥船在划定区段施工。

(2)挖泥方法

基槽挖泥要分段进行,分段按30-50m进行控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根据GPS测量及在水域上设置的定位标志,以及水文站提供的适时潮汐情况,控制好开挖平面位置及深度,勤打水砣测量,避免超挖过深过宽。当基槽开挖至不同土质时,须对土质及挖泥深度进行校核,如发现与设计要求不符时,及时通告监理工程师,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处理。每一施工段开挖完后应及时提请监理工程师对该段进行验收,验收后立即进行换填抛石,以减少回淤造成的不利影响。若基槽回淤量超过规范要求,应用清淤泵配泥驳进行清淤,合格后才能进行抛石。

(3)分层开挖及高程与平整度控制

根据设计图纸及泥层厚度,采取分层开挖的方法进行围堤基槽清淤,每层开挖厚度以一斗的抓深为一层,每层厚度控制在2m以内。最后一层应严格控制下抓深度及抓距,保证开挖至设计底高程及预留一定的超挖深度。上一斗与下一斗之间应重叠1/4或1/3,防止漏抓及保证开挖的平整度。

(4)边坡挖泥

根据工程地质及设计资料,边坡开挖坡比设计比例,采用分层开挖,按照“下超上欠,超欠平衡”的原则施工,最后自然塌落形成边坡。

(5)施工记录

挖泥作业前把已建立好的总挖泥施工区域网格图和各区段网格

图交给操作人员,操作人员根据网格图进行作于并标记已开挖位置,以防每作业班交接过程中漏挖及重复施工。

(6)挖泥船抛锚、起锚及移船

1)抓斗挖泥船抛锚、起锚由专人指挥,事先要了解锚区的潮流流向及流速,海床持锚情况。抛锚应先抛上流方向的锚,然后松缆再抛下流方向的锚;起锚相反,应先起潮流下游方向的锚,带好拖轮后再起上游锚。每次抛锚位置事先由技术人员按照挖泥位置长度,流速流向及缆绳长度等确定抛锚距离及角度,由船长指挥抛锚定位。

由于挖泥船需要抛锚定位及移船,为了防止“压锚”造成危险,除挖泥船和泥驳外,其他船只不能再在挖泥船抛锚范围内进行抛锚施工。

2)小范围移船

在同一挖泥区内挖泥船的横移及纵移属小范围移船,抓斗挖泥船主要靠绞、放锚缆来完成;绞、放锚缆不能满足移船要求时,使用小型抛锚艇为挖泥船移锚,使定位后的挖泥船又可在新的范围内通过绞、放缆进行定位施工。

3)大范围移船

抓斗挖泥船由一个区段移至下一个区段施工需进行大范围移船,大范围移船应收起全部锚缆,用拖轮拖带至新的施工区段重新抛锚挖泥。所有的抛锚位置事先由技术人员计算确定,以最大效率为原则,避免反复起、抛锚。

绞锚结束后和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锚缆进行检查,发现走锚、松

缆要及时采取措施,并重新校对船位,保证船位准确。

(7)挖泥弃土

根据业主单位指定的专门的抛泥区,利用船上自带的GPS系统向指定的区域进行弃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