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气压强实验报告

空气压强实验报告

空气压强实验报告
空气压强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空气压强实验报告

篇一:验证大气压强的实验

关于验证大气压强的实验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

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

篇二: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

班级:电子六班学号:20XX31190611姓名:官镇校

一、实验目的

测量室温下的空气比热容比。

二、实验仪器

储气瓶一套(包括玻璃瓶、活塞两只、橡皮塞、打气球)、两只传感器(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各一只)、测空气压强的三位半数字电压表、测空气温

度的四位半数字电压表、连接电缆及电阻。

三、实验的基本构思与原理

在理想热学实验中.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其一是保持

系统为孤立系统;其二是测量一个系统的状态参量时,应保证系统处于平衡态。这就要求设计实验时要选择好和把握好观察过程,同时也要做一些必要的近似处理。空气比热容比实验的基本装置如图图3-5-1所示。下面我们以储气瓶内的空气作为热学系统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实验过程如下:(1)首先打开c2,储气瓶与大气瓶相通,当瓶内充满与周围空气同压强同温度的气体后,再关闭活塞c2。

(2)打开充气活塞,将原处于环境大气压强为、室温为的空气,用打气球从活塞处向瓶内打气,充入一定量的气体,然后关闭充气活塞。此时瓶内空气被压缩而压强增大,温度升高,得带瓶内的气体处于状态,其中为气瓶容积。

(3)然后迅速打开放气阀门,使瓶内空气与周围大气相通,瓶内气体做绝热膨胀,将有一部分体积为的气体喷泄出储气瓶。当听不见气体冲出的声音,即瓶内压强为大气压强,瓶内温度下降到,此时,立即关闭放气阀门。由于放气过程较快,瓶内保留的气体来不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可以认为是一个绝热膨胀过程。在此过程后,瓶内保留的气体由状态转变为状态。

(4)由于瓶内气体温度低于室温,所以瓶内气体慢慢

从外界吸热,直至达到室温为止,此时瓶内气体压强也随之增大为。稳定后的气体状态为,从状态到状态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容吸热的过程。

总之,气体从状态到状态是绝热过程,由泊松公式得(把绝热膨胀后留在瓶内的这部分气体作为热力学系统)??1??1

p0p1

(3-5-1)??

T0?T1

从状态到状态是等容过程,对同一系统,由盖吕萨克定律得

p0p2

?(3-5-2)T1T0

由式(3-5-1)和式(3-5-2)可得

(

两边取对数,化简得

p1??1p

)?(2)?p0p0

??(lgp0?lgp1)/(lgp2?lgp1)(3-5-3)利用式(3-5-3),通过测量p0、p1和p2的值就可求得空气的比热容比的值。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1、数据记录:

表3-5-1数据记录参考用表

00由s?

?(x

i

?x)2

n?1

可得,空气比热容比的标准偏差大小为

(1.296?1.306)2?(1.316?1.306)2?(1.307?1.306)2

=0.01s?

3?1

测定空气比热容实验中,提早关闭放气阀将导致p2增大,从而导致所测得的结果偏大;推迟关闭气阀将导致p2减小;从而导致所测得的结果偏小。

篇三:大学物理空气比热容的测量实验报告

大物实验报告撰写模板2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在热学中比热容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过去,由于实验测量手段的原因使得对它的测量误差较大。现在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使得测量便得简单而准确。本实验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来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一、实验目的

1.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

2.观察热力学过程中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3.学习气体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

理想气体定压摩尔热容量和定体摩尔热容量之间的关系由下式表示

cp?cv?R(4-6-1)

其中,R为普适气体常数。气体的比热容比?定义为

??

cpcv

(4-6-2)

气体的比热容比也称气体的绝热系数,它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其值经常出现在热力学方程中。

测量仪器如图4-6-1所示。1为进气活塞c1,2为放气活塞c2,3为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4为气体压力传感器探头。实验时先关闭活塞c2,将原处于环境大气压强为p0、室温为T0的空气经活塞c1送入贮气瓶b内,这时瓶内空气压强增大,温度升高。关闭活塞c1,待瓶内空气稳定后,瓶内空气达到状态Ⅰ(p,V1为贮气瓶容积。1,T0,V1)然后突然打开阀门c2,使瓶内空气与周围大气相通,到达状态Ⅱ(p0,T2,V2)后,迅速关闭活塞c2。由于放气过程很短,可认为气体经历了一个绝热膨胀过程,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温度降低。绝热膨胀过程应满足下述方程

??

《压强复习课》观课报告

今天观看了济南中学的郝燕平老师执教的《压强复习课》,本节课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课堂当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学习。郝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有亮点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具体收获如下: 一、一条主线贯穿始末 本节课利用矿泉水瓶完成的实验来贯穿课程的始末,形成了一条连接各 个环节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了本节的知识树。设计思路清晰新颖。通 过引导学生利用矿泉水瓶和身边简单易得的几样器材,自行设计实验,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环节过渡流畅 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利用第一部分压强的知识分析完冰上救人的事例后,由落入水中的人胸闷的感受过渡到液体压强的问题;从U型管压强计漏气使两液面总保持相平的练习题中,自然过渡到连通器的知识上来;将连通器上端封闭,就变成了液压机,这样的过渡,进一步加强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对比也可以加深孩子们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教学细节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意教学的细节问题。比如在计算题的练习中,关注了学生信息搜集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容易出错的单位换算问题;在实验展示中,注意到学生按住瓶子的手会对压力产生影响,从而对压力的作用效果也有影响的问题。在分析冰上救人的事例过程中,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由连通器到液压机的过渡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二者的区别。这些细节的关注,对于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很大作用。 教学建议: 一、语言不够简练 课堂授课中,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老师总是要重复一遍正确的答案,建议老师在授课中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可以不必再提,以节省课堂时间。 二、教师引导过多 在第一组学生上台演示之后,老师直接分析了实验操作中的细节错误,建议此环节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以加深印 象。 三、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在演示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时,有位女生实验失败,老师没有给予鼓励并帮助这名女生找出失败的原因,而是让其他同学来帮忙,这样会增加实验失败学生的压力。建议教师对没有成功展示实验的学生多一些鼓励,

评课记录大气压强11

《大气压强》的评课记录 葛荣清老师:这是一堂实用、有效的公开课,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学案切合学生实际,课件的制作非常实用。 张艳梅老师: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习主人,还有一点对于大气压强这一节课的引入利用瓶吞鸡蛋,实验的改进用鹌鹑蛋来代替鸡蛋,用250毫升的长颈烧瓶来代替广口瓶,由于鹌鹑蛋大小相差不大,煮熟后蛋白质软而易挤压,一般去壳鹌鹑蛋都能与长颈烧瓶口径恰当配合,而且由于长颈烧瓶颈部较长,延长了蛋吞入瓶内过程、提高了演示效率。对于纸杯覆水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孙立峰老师:这是一节新课改理念下的好课,在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之大时,让学生利用塑料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气压强之大,还有利用注射器和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张立洁老师: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但注意不能用多媒体字幕代替板书. 孙晓雷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实施能以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上能体现三维目标,较好达到教学目的;在介绍大气压强与沸点关系时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接收新信息的能力。 柳庆祥老师: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课堂容量大,既注重基础又注重拓展,能利用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实施效果较好。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建议: 1、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动手操作时间,适当控制教学节奏。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总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适当控制教学节奏;

初二物理 8.4 大气压所有知识点及例题

第八章第三节大气压强 一、必背知识点 ◆大气压强的定义: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例1:用嘴吸装矿泉水的空塑料瓶的瓶口,瓶会变塌.空塑料瓶变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把药液注射进肌肉里B.用吸管吸瓶中的饮料 C.茶壶上留有小孔D.利用离心水泵抽水 ◆大气压的利用:吸管吸水,水泵抽水,吸盘 ◆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意义: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其他实验:①瓶吞鸡蛋②纸片托水等等。 ◆托里拆利实验: (1)现象:玻璃试管内的水银高出液面760mm (2)结论:此时的大气压强等于760mm水银产生的压强 (3)意义:托里拆利实验既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又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注意:①玻璃管的粗细与测量结果无关 ②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倾斜,则管内水银柱长度将,水银柱竖直高度将。 ③将玻璃管向上提或者向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_________。 ④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的玻璃试管长度为10.336m。解释 例3: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液柱的高度取决于() A 外界的大气压强 B 外界大气压强和管粗细 C 外界大气压强和液体密度 D 外界大气压强和玻璃管的倾斜度 ◆标准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0mm水银产生的压强,为1.013×105 Pa。 ◆大气压的变化: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越小。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注意:①大气的密度不是均匀的,所以大气压的值是不固定的。我们只能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某个地点在某个时刻的压强 ②大气压与天气有密切的关系 ◆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大气压强与液体的沸点成正比 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事() A 大气压随高度的减小而均匀减小 B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升高 C 高度越高,大气压越小D高山上做不熟饭,是因为高山上的温度太低 二、经典试题 1、____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_____ 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 2、下列现象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钢笔吸墨水B.用吸管吸饮料 C.抽水机把水从低处抽往高处D.用高压锅煮食物 3、登山运动员徒手攀登海拔较高的山峰,在继续攀登海拔4 000m以上高度时,尽管经过充足的休息后再爬, 但是越往上爬越感觉到乏力,出现头晕、耳鸣和恶心等现象,其主要原因() A.山峰陡峭,人体能量消耗大B.高处气温太低

《大气压强》说课稿(人教版)

《大气压强》说课稿 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本节大气压强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 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大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设计应用学案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思想。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由六个环节、八个活动组成。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A、“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压强优秀教案课程.docx

9.1压强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学刘顺才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课标将该知识点定位在“理解”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对于压强知识,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虽然压强的概念学生非常陌生,但压强的实例在生活中却很广泛,素材非 常丰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看,只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和理解压强都将变得容易。也为 后面液体﹑气体压强和流速与压强的学习打下基础。 2.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于“了解”层次,是巩固压强概念和深入学习的需要,同时更是 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内容】 会运用压强公式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压力、会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运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计算。 【教材分析】 《压强》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一节。本节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思想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 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 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本节教材从 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 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 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 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 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鸡蛋、缝衣针、砝码、磁条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球、短铅笔、海绵、橡皮泥、小桌、钩码等。 【教学过程】

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

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 熟记标准大气压值: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还要掌握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常见考法 本部分属于理解层次的考点,近几年中考试题对这部分的考查,基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综合性不高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一是综合性较高的计算题。 误区提醒 1. “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 托里拆利实验需注意: ①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②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③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典型例题】 例析: 压强 一、压强 1.压强:(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气压强》说课稿 璞河中学杜海涛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大气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我的物理教学思想六个板块。【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本节大气压强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气体压强更为抽象,所以容易被忽视。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和运用,突破难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要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估测大气压值的探究实验,放手让学生完成,并对实验进行评估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实验为基础、感性认识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气有压强;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将水杯装满水后把一簿片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杯子倒过来后会发 生什么现象?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 活动1] 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1)“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2)“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浮力》观课报告

观看《浮力》一课视频,有以下几点心得: 浮力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考的热点和难点。这一节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新课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 本节课的优点 1、创设情境 这节课注重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利用鸡蛋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很好的创造了学习认识浮力的环境,再通过学生活动:将乒乓球按入水中,说出你的感受,这时通过实验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2、注重探究过程 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如介绍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怎样利用认识浮力,如何实现浮沉的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其浮沉的原理,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本节课的亮点 乒乓球在瓶底不受认识浮力的实验设计;探究实验的引入等 三. 本节课的不足 语言的精炼上和精选题型上下功夫,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总之,本节课从课标到课件设计再到实验配合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合理,做好了环环相扣,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法学法上的精髓,更是对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楷模,特别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教材、教参,而是发掘教材以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实验,来完成课堂教学,这一点非常难得。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

人教八下物理9.3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存在》微课课程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的存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实验及生活中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水,玻璃杯、带活塞玻璃瓶。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各种装水的容器、牛奶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做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活动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1 取一个塑料瓶装满水,用纸片盖上倒置。在实验1中当水不流出来时,再用针在塑料瓶上孔,会看到纸片脱落,水从瓶口流出。 ①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思考:纸片为什么先没有脱落,瓶上扎孔后却脱落? ②师引导分析.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的海洋中,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这厚厚的大气层也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和液体一样大气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2 用真空针灸罐吸住手掌,让学生拔取针灸罐,让学生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计算题

1.如图,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将食物加热到100℃以上,它省时高效,深受消费者欢迎. (1)小明测得家中高压锅出气孔的横截面积S为 12mm2,压在出气孔上的安全阀的质量为72g,取 g=10N/kg,计算安全阀自重对出气孔处气体所产生的 压强. (2)当高压锅内气压增大到某一值时,锅内气体就能自动顶开安全阀放气.在外界为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该高压锅内的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多少? (3)对照图所示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图线,说明利用这种高压锅烧煮食物时,可以达到的最高温度大约是多少? 2.我市开发区某玻璃厂用圆形低压吸盘搬运玻璃.如图中E为圆形吸盘,其面积为120cm2,ABCD为一正方形平板玻璃,边长为1m,重120N,若吸盘能将该平板玻璃水平吸住并提升2m,在此过程中,g取10N/kg, 求: (1)为什么抽气后吸盘能吸住玻璃? ( 2)吸盘内压强为多大时恰能吸起这块玻璃(大气压强取1×105pa) 3.用如图所示装置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值、把吸盘用力压在玻璃上排出吸盘内的空气,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6×10﹣4m2,轻轻向挂在吸盘下的小桶内加沙子、吸盘刚好脱落时,测出吸盘、小桶和沙子的总质量为5.4kg.(g=10N/kg)

(1)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为 N . (2)根据已知数据推算出大气压的值(写出计算过程) 4.高压锅(如图所示)锅盖的面积约为450cm 2 ,若高压锅的排气孔的内径为3mm ,测得压力阀的质量为70g ,求此时锅盖能承受的最大压力.(设外界大气压为标准气压). 5.如图所示,压力锅直径为24cm ,限压出气口直径为3.5mm ,限压阀质量为100g ,使用时压力锅内外最大压强差是多少?合多少标准大气压?锅盖与锅的接口处至少能承受多大的力? 6.如图,一只口部面积约为600cm 2的高压锅,其限压出气口面积为5mm 2,限压阀质量为100g ,(g 取10N /kg),当正常使用时,求: (1)高压锅内外的压强差; (2)高压锅锅盖接口处承受的最大压力F 。 7.在一次台风过境时,台风中心的气压下降为9×104 pa ,而房屋中的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若屋顶的面积 为100m 2。 求(1)屋顶内外受到的大气压力差为多少? (2)若屋顶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2× 106N,则屋顶会否被掀掉?(1atm =1.0×105pa )

《压强》观评课报告

《压强》观评课报告 本节课老师在教学中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学生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亮点:1、通过设计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又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老师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气压强》说课稿 吴忠一中白素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大气压强》,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空气中的表现。大气压强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它是学习了密度、平衡力、压力、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的学习又为后面“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浮力”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套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大气压的知识,教材又设计了“想想做做”(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关系)、“科学世界”(活塞式抽水机)以及“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 (2)“三维”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并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 3.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和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并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分析,了解推理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实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

初中物理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知识点

初中物理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要点 一、压力与压强的区别和联系见下表: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也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当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在同一高度。常见的连通器的实例:涵洞、茶壶、锅炉水位计等。 3、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 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g=9.8牛/千克,h是液体的深度。

4、连通器 (1)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这是由于水不流动时,必须使连通器底部的液片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强大小相等。 (3)船闸的工作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 三、大气压强: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 3、首次准确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13×105Pa。 4、标准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1.01325×105 Pa的大气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强,它相当于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计算过程为p=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标准大气压强的值在一般计算中常取1.01×105 Pa,在粗略计算中还可以取作105Pa。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气体、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因此被称作流体。 2.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二、重点、难点剖析 (一)重力和压力的区别:可以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方面来比较。 (二)注意正确地判断受力面积:压强公式 P=F/S 中的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 体的表面积,关键看所讨论的压力是靠哪一个面承受,而不一定是受压物体的表面积,代入数据计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单位的对应。 (三)知道液体压强的特征: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因此在液体内部就存在着 由于本身重力而引起的压强。通过推理和实验都可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为p=ρgh。

压强观课报告

压强观课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压强》观课报告 本节课,段晓珍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回顾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活动开展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1.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一个小游戏,来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没有揭示谜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非常好。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体现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独特魅力,6人一组,学生搭配合理,做实验时,全体学生都站立进行,也符合实验规范。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板演例题,师生点评,规范了解计算题的步骤。 4.通过揭示导入新课时的游戏谜底,自然引入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过度自然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

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5.讲练结合好,每一个知识点后都紧跟练习题,能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二、今后改进措施: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1、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压力大小的讲解花的时间过少,可以增加物体不同放置情况下的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一些优秀学生的有效学习。 2、在本节课可适当再增加压强的公式运算,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压强概念的知识。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周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周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说,周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初中物理压力压强专题-详解

总复习:压强 压强 液体的压强 (一)压力 1.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挤压作用时就有压力产生。 2. 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受力的物体并垂直于被压物体表面。 3. 压力不是重力,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 (1)压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互相挤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而重力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 (2)压力的方向可以向上,可以向下,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即只要指向物体表面并垂直于物体表面即可;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压力可以由重力产生也可以与重力无关,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无其他外力作用时,压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重。 (二)压强 1.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用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大小的物理量。“单位面积”应理解为“单位受力面积”是指施加压力的物体与受压力的物体互相接触并挤压的面积。 2. 压强的定义式S F p =;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压强的单位符号是Pa ,2/11m N Pa =。用该公式分析问题时切忌不能单纯用数学观点去分析得出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的错误结论,应注意当满足压力F 不变这一条件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才成立,进而得出比例式1 221S S P P =;当满足受力面积S 不变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才成立,进而得出比例式2 121F F P P =。 3.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用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用增大(或减小)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三)液体的压强 1. 液体的压强是由于液体受重力的作用且液体有流动性产生的。但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重力大小无关,即一定重力大小的液体可以产生不同的压力、压强。 2.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3. 液体压强公式gh p 液ρ=,其中h ——液体的深度,是从液体的自由表面到所研究的液体内部某点(或面)的高度,即从上向下量的距离。 4. 定义式S F p /=与gh p 液ρ=的区别与联系。 (1)液体压强公式gh p 液ρ=是根据流体的特点,利用定义式S F p /=推导出来的,只适用于液体,而S F p /=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2)在公式S F p /=中决定压强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受力面积;在液体压强公式gh p 液ρ=中决定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密度和深度。

压力和压强_说课稿

压 力 与 压 强 说 课 稿 班级:11级物理学 姓名:史鹏军 学号:11121011015

《压力和压强》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合,知道压强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

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⑤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一、总体评价 教学设计方面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加上演示,实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运用各种手段,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思考。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小组学习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间充足。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连贯性强。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潘老师利用“有孔的矿泉水瓶”创设物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并结合大量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体现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 比如说,潘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三:个人建议 1.由于时间原因针对大气压存在的测量处理简单,只是由视频一带而过。使学生对原理理解不深,仅仅是记住了大气压等同于760mm水银柱的压强,从知识点上是足够的,但是从学生理论方法的应用上是不够的。这个问题虽不是重点,却直接影响了一些问题的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