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九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九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九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共同市场与完全经济一体化相比,前者未实现()

A、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

B、统一的对外关税政策

C、货物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

D、统一的对外经济社会政策经济一体化

2、下列所列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中,比较低级和松散的形式是()

A、关税同盟

B、优惠贸易安排

C、自由贸易区

D、共同市场

3、东南亚国家联盟属于哪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4、关税同盟理论是由()提出的。

A、范纳和李普西

B、鲍里斯·塞泽尔基

C、小岛清

D、德纽

5、成员国之间实行优惠自由贸易协定,对外设置不同关税的是()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6、假设A国拥有能为整个国内市场以10美元的价格供给产品X的企业,B国同类企业供给该产品的价格是8美元,C国是6美元。如果A国最初对产品X的进口征收50%关税,后来,A国与B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则()

A、A国将产生贸易创造,且福利增加

B、A国将产生贸易创造,且福利降低

C、A国将产生贸易转移,且福利降低

D、C国将产生贸易创造,且福利增加

7、在第6题中,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现假设A国最初对产品X征收100%的关税,则()

A、A国将产生贸易创造,且福利增加

B、A国将产生贸易转移,且福利增加

C、A国将产生贸易转移,且福利降低

D、C国将产生贸易转移,且福利降低

8、()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D.完全经济一体化

9、下列属于关税同盟带来的动态效应的是()

A、贸易创造

B、贸易转移

C、竞争效应

D、贸易损失

10、关税同盟的重要特点是()

A、对内自由,对外保护

B、对外自由,对内保护

C、对内外均自由

D、对内外均保护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经济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划分,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有()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E、经济同盟

2、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中共同市场的特征是()

A、内部实现货物自由流动

B、内部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C、内部统一财政政策

D、内部统一货币政策

E、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制度

3、关税同盟具以下静态效果()

A、贸易创造效果

B、贸易转移效果

C、贸易扩大效果

D、减少行政支出

E、减少走私

4、关税的贸易扩大效果()

A、属静态效果

B、属动态效果

C、只有创造效果出现时才会出现

D、只有贸易转移效果产生时才会出现

E、无论贸易转移效果还是创造效果下都会产生

5、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三个区域经一体化集团包括()

A、欧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世贸组织

E、美、加、墨自由贸易区

三、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

2、关税同盟

3、共同市场

4、自由贸易区

5、经济同盟

6、贸易创造效果

7、贸易转移效果

四、判断题

1、货币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给加拿大和美国带来的规模经济收益属于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

3、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都属于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而非静态效应。()

4、当自由贸易区的某个成员国开始从非联盟成员国进口产品时,贸易转移随着发生。()

5、共同市场允许自由贸易以及资本和劳动在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

6、关税同盟成立后,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使同盟国内部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这便是消费利得的基本含义。()

7、关税同盟成立后,成员国内部自由市场较以前扩大,从而使其获得规模经济利益。这种市场效应便是关税同盟动态效应之体现。()

8、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区别在于自由贸易区对外设有共同的关税和贸易限制,而关税同盟中的若干个国家仍然保留其独立的关税领土,没有共同对外的关税和贸易限制。()

五、简答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由哪些主要形式?

2、“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参加国总是有益的,而对不参加的国家也不会造成损失。”请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3、试析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4、试析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5、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六、论述题

1、试用所学国际经济学原理,分析2010年“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意义。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符合比较优势、要素禀赋贸易理论吗用什么贸易理论能更好地解释这一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你认为这一地区能否出现统一货币面对这一未来贸易自由区,我国企业、产业界应如何应对?

2、为什么说在组建关税同盟的条件下,产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可以增强成员国的贸易创造效应,弱化贸易转移效应

3、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又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WTO成员都同时至少参与一项区域性的贸易协定。为什么在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发展的今天区域一体化又再度复兴?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对多边贸易体制会产生什么影响

七、计算与分析题

1、一个小国以世界市场价格每袋10元进口花生。它的需求曲线是D=400-10P,供给曲线是S=50+5P。

(1)计算自由贸易时它的进口量。

(2)如果它征收每袋50%的进口关税,它的国内价格和进口量各为多少

(3)如果它与邻国结成关税同盟,相互取消关税,但对外关税不变,其邻国以每袋12元的价格向它出花生,它的国内价格和进口量各为多少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的效应有多大

2、假定闭关自守状态下的x商品的价格,在A国是10美元,在B国是8美元,在C国为6美元,并且A国是小国,不能通过贸易影响B国和C国的价格。

(1)如果A国对从B国和C国进口的X商品最初征收非歧视性的百分之百从价税,那么,A国是从国内生产X商品还是从B国或C国进口X商品

(2)如果A图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A国是在国内生产X还是从B国或C国进口

(3)A国与B国建立的关税同盟是贸易创造关税同盟、还是贸易转移关税同盟、或二者都不是(4)如果A国最初从B国C国进口的X商品征收百分之五十(而不是百分之百)无差别从价税,A 国是在国内生产X商品还是从B国或C国进口。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A

5、A

6、C

7、A

8、D

9、C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E

3、ABCDE

4、AC

5、ABE

三、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国一致同意减少并最终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便做到相互之间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状态,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发展,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机构的过程。

2、关税同盟:是指各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了关税和其他壁垒,实现内部的自由贸易,并对自非成员国的货物进口实施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

3、共同市场:是指除了在各成员国内完全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建立对外统一关税外,还取消了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允许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甚至企业可以享有区内自由投资的权利。

4、自由贸易区:是指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关税壁垒,使货物和服务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留各自的关税结构,按照各自的标准对非成员国征收关税。

5、经济同盟,是指成员国间不但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对外统一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订并执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程度从货物、服务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6、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关税同盟引起的产品来源地从资源耗费较高的本国生产者转移到资源耗费较低的成员国生产者。这种原来不存在的贸易被创造出来,体现了经济开始走向按照自由贸易来配置资源,因此可以提高成员国国内的福利水平。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福利水平同样也可以得到提高。

7、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产品来源地从资源耗费较低的非成员国生产者转移到资源耗费较高的成员国生产者。贸易转移效应阻止了从外部低成本的进口,而以高成本的集团内部生产代替,违背了自由贸易的资源配置效率原则,使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上升,造成福利损失。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全球福利水平的下降。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五、简答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由哪些主要形式?

答:依据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或者说依据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程度的差异,成员国的政策协调程度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从低到高划分为六个层次。

(1)优惠贸易安排

所谓优惠贸易安排,是指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货物贸易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也可能包括小部分商品完全免税的情况。这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低,成员间关系最松散的一种形式。

(2)自由贸易区

所谓自由贸易区,是指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关税壁垒,使货物和服务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留各自的关税结构,按照各自的标准对非成员国征收关税。

从理论上来说,在一个理想的自由贸易区中,不存在任何扭曲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壁垒措施、补贴等支持性政策以及行政干预,但对非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则允许各成员国自由制定与实施,并不要求统一,因此这种形式也是松散的一体化组织。

(3)关税同盟

所谓关税同盟,是指各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了关税和其他壁垒,实现内部的自由贸易,并对自非成员国的货物进口实施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关税同盟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比自由贸易区前进了一步,因为它对外执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目的是使结盟国在统一关境内的市场上拥有有利地位,排除来自区外国家的竞争。为此,关税同盟需要拥有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监管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即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

(4)共同市场

所谓共同市场,是指除了在各成员国内完全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建立对外统一关税外,还取消了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允许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甚至企业可以享有区内自由投

资的权利。与关税同盟相比,理想状态的共同市场不仅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而且允许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对居民和资本的跨国移动不存在任何限制。

(5)经济同盟

所谓经济同盟,是指成员国间不但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对外统一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订并执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程度从货物、服务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6)完全经济一体化

所谓完全经济一体化,是指各成员国之间除了具有经济同盟的特征之外,还统一了所有的重大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福利政策、农业政策,以及有关贸易及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并有共同的对外经济政策。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具备完全的经济国家地位。因此,加入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损失的政策自主权最大。

2、“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参加国总是有益的,而对不参加的国家也不会造成损失。”请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答: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参加国并非总是有益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以关税同盟为例,如果一国未来的关税同盟伙伴国的生产成本不高于世界价格,则该国参加关税同盟总是有益的,因为这时有贸易开辟效应而没有贸易转移效应。但是如果未来伙伴国的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则会同时出现贸易开辟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如果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开辟效应,则其参加关税同盟可能会有损失。当然,如果考虑到组成关税同盟后的动态效应,则问题就会更加复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一国参加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并不总是得益的,也可能会有损失。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对不参加的国家也有可能造成损失。仍以关税同盟为例。如果其他国家结成了关税同盟后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使得原来从该国进口的商品改为从同盟成员国进口,则留在同盟外的国家就有可能受损。如果同盟内部因为结成同盟而扩大市场,产生更强的竞争能力和规模效应,则留在外面的国家更有可能受损。

3、试析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答:(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关税同盟引起的产品来源地从资源耗费较高的本国生产者转移到资源耗费较低的成员国生产者。这种原来不存在的贸易被创造出来,体现了经济开始走向按照自由贸易来配置资源,因此可以提高成员国国内的福利水平。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福利水平同样也可以得到提高。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转移效应

所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产品来源地从资源耗费较低的非成员国生产者转移到资源耗费较高的成员国生产者。贸易转移效应阻止了从外部低成本的进口,而以高成本的集团内部生产代替,违背了自由贸易的资源配置效率原则,使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上升,造成福利损失。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全球福利水平的下降。

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分析来看,关税同盟以两种相反的方式影响成员国的贸易和福利。如果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同时存在,那么成员国的价格越接近低成本的世界市场价格,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该国市场的影响越可能为正。换句话说,此时的贸易创造效应带来的福利水平提高将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带来的福利下降。根据古典关税同盟理论的结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时,关税同盟才可能出现,否则,不应该建立关税同盟。

(3)贸易扩大效应

贸易扩大效果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都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就关税同盟而言,无论是贸易创造效应还是贸易转移,都导致了一国消费者支付价格的降低,需求增加,进口增加,贸易扩大。在这个意义上,关税同盟通常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4)其他静态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静态效应还包括一些制度方面的影响。首先,由于区域内关税的取消,负责监督越过边境的成员国产品和服务的海关官员可以减少,相应的某些海关也可以取消,由此带来整个行政费用和管理成本的下降。其次,与单个成员国过去所能获得的平均贸易条件相比,整个区域经济集团的整体谈判力量对比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最后,成员国在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时,也比依靠自身力量谈判拥有更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4、试析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答: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主要是分析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就业、产出、国民收入、国际支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1)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所谓规模经济效应是指当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出现下降,报酬增加。获准进入更大的市场有可能使成员国在特定出口产品上获得规模经济。这些规模经济可能来自因生产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内部规模经济,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带来的投入品成本的下降。这些规模经济效应都来源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市场扩张。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分析来看,规模经济效应是产生国际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导致企业对某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由此而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这一点可以从欧共体的产业内贸易增长中观察到。

(2)加强市场竞争,推动利益增长

降低进口的贸易壁垒能够带来更具有竞争性的经营环境,并且可能会削弱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之前存在的市场垄断力量。而竞争会促使企业进行机构改组、产业升级、管理更新和推动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利益的增加。

对欧共体的研究表明,竞争加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欧共体最重要的影响。恰恰是区域经济组织建立之后,实现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化流动,使各国企业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从而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并刺激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但是,竞争加剧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在与区外企业竞争时,区域内的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进行区域内的合并,有可能重新出现垄断行为。

(3)刺激投资

通过贸易协议的约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的市场规模得到扩大,投资环境得到改善,这一点对区内外的企业都具有投资吸引力。首先,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企业为了应付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必须增加投资,以更新设备,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其次,由于成员国减少从非成员国的进口,迫使非成员国的企业为了避免贸易转移的消极影响,而到成员国进行投资,以避开贸易壁垒。例如美国经济学家Magnus Blomstrom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南方共同市场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环境变动越大,单个国家或产业的区位优势越明显,一体化协议就越可能导致FDI从区外国家或其他成员国家流入该国。

5、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动因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次优的”解决方法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的贸易自由化通常被经济学家(和WTO)看作是相对于多边贸易自由化来说次优的。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员国优惠措施并不对全球放开,而且成员国的经济也并不对对全面的国际竞争开放,而是只对毗邻国或是缔约国开放,尽管从事实上看,这些毗邻国或是缔约国并不一定是某些商品和服务的最有效供应者。在经济全球化高涨的今天,因为成员的多元化,导致WTO管辖的范围不能得到足够的扩展,举行的市场准入谈判也时常无果而终,为了抢先获得部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同的国家开始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此,既能够获得一定的贸易自由化利益,同时避免国内市场受到过

度的冲击。所以,在“最优”的贸易自由化状态不能达到时,作为“次优”选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②追求贸易扩大的利益

a.追求贸易转移的效益。尽管贸易转移对进口的成员国而言存在社会福利的丧失,但是,正如任何国家都存在自己的比较优势/劣势产品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某一成员不可能在所有的产品上都是进口国,总有部分产品是出口的。尽管非成员国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或提供更有效率,但因为存在的区域共同对外贸易壁垒,所以成员国可以成功地消除他们的份额,获得贸易转移效应。随着贸易转移效应的进行,成员国在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基础上,生产效率逐渐提高,最终获得预期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

b.追求贸易创造带来的利益。按照范纳的观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带有不同程度的贸易创造效应。当成员国内部生产成本的差异越大时,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生产成本的差异越小时,当在成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前关税越高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倾向于更多的贸易创造而不是贸易转移。

③追求市场扩大带来的竞争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竞争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国内市场的限制很难使企业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整个国际市场则存在太多的强有力竞争。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若干个狭小的市场,一可以使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二提高了竞争强度,由此给成员国带来一些经济收益:

a.有利于通过竞争防止公司垄断力量的形成,降低其市场影响力。

b.市场的扩大可以使企业充分获得内部规模经济效应。

c.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企业能够在区域内市场考虑资源配置、生产和营销战略,减少了因市场狭小带来的各种弊端。

d.市场的扩大能够带来产业规模扩大,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e.市场的扩大能够促进技术外溢效应,促进新产品的产生。

f.市场的扩大也可以防范来自成员国的贸易政策损害。

④促进投资增长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可以使区内国家的投资环境改善,吸引区域内外的投资增加。区外的企业因为贸易转移效应而遭受损失。为使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必须采取规避贸易壁垒的方式进入市场,通常的方法就是各种形式的直接投资。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市场扩大也是吸引区外企业进行投资的原因,因为通过投资进入某一个国家就能够撬开整个区域市场。此外,由于区域内的经济整合,使得区域内的竞争加剧,企业规模扩大,必然会增加区内的投资。同时因为,交易成本的下降,使区内企业的预期利润增加,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动因

在大部分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尝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原因也十分突出。通过与邻国的经济建立联系以及日益增进的相互依赖,相邻国家之间就会产生政治合作的动力。相对而言,各国之间暴力冲突的潜在可能性因此减少,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另外,通过形成经济上的国家集团,各成员国可以凭借集团的力量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增强国际经济政策的谈判或游说能力。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政治中安全利益的需要

《世界贸易组织的十大利益》一文表述WTO的第一大利益就是多边贸易体系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有利于减少区域内的冲突,促进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政策都有利于增强区域内的安全与和平。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来说还有利于共同抵制来自区域外的安全威胁。

②提高国际政治实力,增强国际经济政策的谈判或游说能力

对于小国而言,彼此间的联合可以增强在双边谈判中的力量,提高国际政治实力,增强国际经济政策的谈判或游说能力。

六、论述题

1、试用所学国际经济学原理,分析2010年“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意义。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符合比较优势、要素禀赋贸易理论吗用什么贸易理论能更好地解释这一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你认为这一地区能否出现统一货币面对这一未来贸易自由区,我国企业、产业界应如何应对答∶“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就是“10+1”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我国政府与东盟10个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该区建成后,将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的GDP和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它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1)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是在东盟国家发展“10+3”经济圈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中国与东盟这个“10+1”并非没有独立的意义。原因在于,中国与东盟具有毗邻的区位,地理上是一个区域,经济交往的通道是可以共享共建的。中国不是像日本、韩国那样的经济强国或次强国,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大国,合作余地广泛。

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盟的发展程度差异不大,双方同属于接受亚太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来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发挥劳动密集优势来获得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而互补性较弱而竞争性较强。但是,具体分析,建立自由贸易区还是具有如下诸多意义:

①从目前区内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欧盟而言,对方的市场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承诺在“10+1”框架下削减现行的关税水平,到2011年所有的“10+1”自贸区成员的关税都将降到5%以下,可见中图和东盟之间贸易关系的发展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

②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和东盟并不是争夺国际资本的竞争对手,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产生市场规模扩大、经济稳定增长和加强投资者信心的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③中国和东盟除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以外,在大多数商品的贸易上还是合作大于竞争。即使是在服装和鞋类等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上,主要的竞争对手也不在中圈和东盟内部,而是在拉美和南亚国家,这样可以有效地刺激区域内贸易的形成。

(2)对“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

①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是符合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其原因如下:

a.东盟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差距较大。中国与东盟的马、泰、印尼发展程度相近,主要是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方面,而对越、老、柬、缅的产业差距就较大。

b.中国是大国,有产业结构齐全的特点,许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规模不大,但相对东盟各国就很大,在相同领域会有较大的互补性。

c.中国与东盟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有较强的互补性。

d.东南亚各国有相当比重的华人资本!他们在选择投资机会时,与中国的联系成为其成本下效益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贸易扩大效果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这种进程

a.贸易扩大效果的定义。

它是指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由于导致了关税水平的降低,这样必然导致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商品相互需求的增加,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

b.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贸合作、直至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给双方带来利益。这种利益促使了相互之间加强贸易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

第一,自由贸易区开始启动后,双方都将加速自由贸易的进程,并削减非关税壁垒,开拓更为广阔的贸易空间。在这个自由贸易区内,中国不仅有更多的商品出口,也有更多的商品进口。中国在东盟市场上的商品竞争力只处于中位水平。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欧美、日本和韩国。因此,中国产品不会倾销东盟市场,成为主要商业活动的竞争者。中国和马来西亚在2001年之间就存在着3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

美元,增幅为55。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为48%,这显然是一个较多地有利于东盟的双赢局面。

第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增大该区域的国际投资量,同时中国不会与东盟争夺国际直接投资。自东亚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流人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减少。中国也不例外,近几年来中国吸收外资水平也在下降。2001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为468亿美元,处于恢复性增长。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今国际资本的2/3是在发达国家间相互流动的,中国和东盟并不是争夺国际资本的竞争对手,双方应共同努力确保国际投资者的安全性、获利性和变现性,以争取更多资金的流入,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中国与东盟投资市场开通后,将有利于国际资本在这片地区加快流动、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区域之间的互补因素。例如,原来在中国投资与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四小龙一方的资方,已经感觉到一些东盟国家的人力成本比中国沿海开放地区更低,劳工素质也不差,正在将资本转移过去。还可享受欧美输出配额限制不严的好处。

第三,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内容不会比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更少,既不是局限于关税减让,减少相互间的贸易壁垒,还要不断地拓宽合作的领域。据东盟秘书处的一项研究报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其双方相互投资、贸易及经济增长都将产生正面和积极的影响,使双方的经济发展实现互动,并能加速推动日本、韩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及中日韩东北亚经济合作机制。

③短期内不会出现统一货币

一个地区建立统一的货币是有诸多条件的。从欧元的形成模式看,亚洲区域在未来的50年内不太可能形成统一货币体系,但是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在一个地区建立统一货币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财政计算的趋同、货币政策上的趋同、文化思想认识上的协调。也可称为指标趋同、政策趋同和政治趋同。从这些条件来看,统一货币的形成是很有难度的,不是几年内可以完成的。

a.从指标来看,中国无疑在这个区域内占有绝对的优势,占了一半左右的GDP,人口占了将近80%,而外汇储备也是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样导致了域内经济指标的严重不平衡。

b.从政策角度来看,东盟与中国的经济政策差别很大,要想短期内协调相互之间的政策这也是很不现实的。

c.从文化思想上的协调来看,欧盟之所以能够非常顺利地完成货币的一体化,尽管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国家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小,这种文化的趋同使得这些国家在决策的时候更加具有共同语言,相比欧盟,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中的各国的文化差异较大,历史文化的趋同时期也较短。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短期内形成单一货币的可能性很小,但是随着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进行,建立统一货币的条件会日益成熟,因此建立统一货币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3)如何面对中国-自由贸易区

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企业绝大多数对自由贸易没有概念,而东盟国家对自由贸易早有经验,因此,面对CAFTA,在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方面中国的企业家远远落后于东盟企业家。面对CAFTA,有些行业机遇大于挑战,如服装、纺织、机械、建设等产业,有些行业挑战大于机遇,如橡胶、糖、热带水果、食用油等。中国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主要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尽快建立CAFTA意识,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文件,如:建立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声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等。

②了解东盟各国产业情况,分析双方的优劣势,互补不足,共同发展,为此要早做准备。

③有针对性地发展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

新加坡的企业家在融资和进行国际贸易方面远远地强于我国,我们可以在招商引资和开展国际贸易方面与之合作。

印尼有2亿多人,是东盟最大的市场,在轻工产品和工程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合作。

菲律宾有不少华商资金雄厚,而目前菲政局不稳,他们希望到稳定安全的地区投资,可加强对菲华人的招商引资。

老挝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我们一些轻工积压商品由于价格低,在此很受欢迎;到老挝做生意很便利,中国牌照的汽车能很方便地在当地行驶。

2、为什么说在组建关税同盟的条件下,产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可以增强成员国的贸易创造效应,弱化贸易转移效应

答:(1)关税同盟是指参加关税同盟的各国完全取消参加国间的关税,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商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人。因此关税同盟自身始终存在两种矛盾的功能: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则是差别待遇。其产生的两种效果是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

贸易创造效果是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关税同盟成立后,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这样,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便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贸易创造的效果是关税同盟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贸易转移效果是指如果在缔结关税同盟前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无税(或关税很低)地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地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建立后,同盟成员国该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前增加,消费支出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效果。

(2)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可以增强成员国的贸易创造效应,弱化贸易转移效应。理由如下:

①关税同盟可以导致产业规模效应的产生

这是因为,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则是差别待遇,因此关税同盟中原有的某些产业可能由于区外竞争的影响,导致效率低下、生产萎靡。但是关税同盟建立后,在本行业缺乏外部竞争的情况下,生产会急剧增加,投资迅速扩张,产业规模也就得到了迅速的膨胀。规模效应得以体现:产品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这样由于关税同盟导致的保护使这个产业得到了重生,并且极有可能超过原有区外效率最高的企业,成为本产业的佼佼者。

②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使关税同盟的产业生产效率状况得到了改变。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果的根本区别,在于缔结关税同盟前的状况不相同,但是产业贸易规模经济效应可以改变关税同盟中以前存在的状况。这是因为如果在建立关税同盟前,同盟区内某一产业可能效率低下,但是由于成立了关税同盟,使这个产业产生了急剧的膨胀,进而导致这个产业效率提高,追上甚至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这样关税同盟的产业生产效率状况得到了提高。

③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强化了关税同盟的创造效果,弱化了转移效果。

这是因为由于存在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使一些产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提高可以弱化转移效果减少对关税同盟福利的影响,甚至可以将转移效果彻底地变为创造效果。这就要考虑原先建立关税同盟以前,这个行业的效率水平了。如果原先这个产业效率已经很高了,这样建立关税同盟只可能更加强化创造效应。如果在建立关税同盟以前,这个行业处于极低的效率水平,建立关税同盟导致的产业规模效应可以提高这个产业的效率,因此也就改变了转移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从而弱化贸易转移效果对关税同盟整体福利的影响。

3、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又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WTO成员都同时至少参与一项区域性的贸易协定。为什么在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发展的今天区域一体化又再度复兴?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对多边贸易体制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一般认为是地理上邻近的国家通过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区域经济组织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在成员之间取消了所有的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但对非成员有不同的关税水平。当自由贸易区取消成员间的贸易壁垒、设定统一的对外关税时,便是关税同盟。完全的关税同盟也对数量限制、出口补贴和其他贸易扭曲进行协调,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中以同一种声音出现。共同市场除了商品和

服务在成员间自由流动以外,还涉及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是深层次的一体化。除了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外,经济联盟还包括国家经济政策的统一及政治上的联合。

(2)区域经济组织和多边主义的关系

①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通常是互补的,可以同时发展。多边贸易体制指GATT/WTO一套处理成员之间与贸易相关问题的规则。有学者认为区域主义的兴起使少数国家的贸易协定可能伤害大多数国家之间的多边体制的利益。但多数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向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过渡的中间阶段或必经阶段,或由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当前主要在基于地缘的国家或地区构成的区域内,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得区域化成为当代全球化的一种表现或局部替代。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互补而非对立的。民族国家既期望在全球化中分获利益,又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中通过区域集团的力量来保护和改善自己地位。建立区域经济组织是各国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理智选择。

②乌拉圭回合对区域经济协定有三个重要的结果:一是采取了“1994年GATT第24条解释的理解”,试图澄清在第24条下通报WTO的评估标准和程序以及改进所有协定的透明度;二是达成了服务贸易协定,其中的第5条在有关服务业上等价于GATT的第24条;三是1996年成立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主要职能是评估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是否符合GATT和服务贸易总协定,GATT第24条对区域经济组织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做出了规定,列出了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即对于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给予的优惠,GATT其他缔约方不能自动获得。说明在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国对相互间实质上所有贸易取消限制时,进口政策可以是歧视性的。对于自由贸易协定而言,需要改革有关自由贸易区与WTO之间关系的条款,增强自由贸易区制度的建设以指导其与WTO的联系。未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紧密联系的。

③区域一体化协定并不影响成员国加入到更广泛的多边贸易体系中。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较小的国家来说区域一体化协定是他们获取信息、准备进行多边贸易体系谈判的机会。加入WTO的过程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那些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和较不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之间不断的贸易交往和信息的流动可以促进全球贸易谈判的进程。区域经济组织导致的双层次的谈判能够比单层次的谈判(如所有的国家都与WTO谈判)产生更多的自由贸易政策。区域一体化协议带给区域外国家的好处与其贸易自由化的程度直接相关,包括有关非关税壁垒和较小的发展中国家的条款。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在某些政治条款方面比多边贸易协议对各圄更有利,因为它可以允许国家保护一些敏感的经济部门。

(3)区域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系的负面影响。从实际情况来分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的确对多边贸易谈判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指区域一体化组织以整体力量进行讨价还价而使各方难以达成妥协。例如,欧共体和美国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争执阻碍了乌拉圭回合谈判的进程。

七、计算与分析题

解:(1)当价格为10元时,D-S=(400-100)-(50+50)=200,进口量为200袋。

(2)征收每袋50%的进口税后,进口价格为15元。由于在没有进口时,该国的国内价格为可以通过如下计算:

S=D→400-10P=50+5P→P=70/3>15,因此国内价格为15元。此时的进口量(400-150)-(50+75)=125。

(3)通过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到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

结成关税同盟后,该国市场会完全由其邻国占领。此时,其国内价格为12元,进口量为170袋。由于进口量从125袋增加到170袋,贸易创造效应为(45×3)/2,也就是上图中的S1与S2的和,贸易转移效应为负的125×2,也就是上图中的S3面积。净福利损失为125×2-(45×3)/2=365/2。

2、解:(1)如果A国对来自B国和C国的X商品施加100%的从价税,A国将自己生产X商品,因为自行生产的价格是10美元,相比之下,包括关税在内,从B国进口X商品的价格是16美元,从C国进口则是12美元。

(2)若A国和B国结成关税同盟,A国从B国进口X商品,这样价格仅为8美元,低于自行生产价格10美元,更低于从C国进口的12美元。

(3)A国同B国结成的关税同盟将会是一个贸易创造关税同盟,因为从此A国从B国以PX=8美元的免税价进口商品X,以取代以Px=10美元的价格自行生产。

(4)若A国在进口商品X上加50%的从价税,A国将从C国以包括关税在内的9美元价格进口商品X,而不会自行生产或从B国以12美元的价格进口。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有序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总体看,各地区注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区域振兴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等工作,区域发展更为协调和均衡。 2008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8.7万亿元、4.4万亿元、5.2万亿元和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7.4%、21.9%和16.1%,东部地区本外币贷款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同比分别提高2.3、4.7和4.3个百分点。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适应这种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冲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深化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实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于是,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但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增强区域及全国经济实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参考已建立的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内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经济协作区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行政区范围大小又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省(区)际经济协作区,即相邻的若干省、区、市,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二是省际毗邻地经济协作区,即相邻几个省、区、市间的部分接壤地区,按照历史的经济联系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三是省内经济协作区,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布局和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自愿建立的合作组织;四是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即若干地域相邻,或沿海、沿江、沿路的若干城市,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组织。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往往以城市群的形式出现,在区域经济联合中起重要作用。城市群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相邻地域范围内,由相当数量规模等级不同、各具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城市,构成的网络体系。现有的城市群都是各国最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在本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枢纽作用。由于它集聚的产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等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它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日益成为主宰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它们之间通过生产上的协作与联系,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经济,从而形成城市群的整体功能优势,推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文化相近、体制相同、水 平相似的地理近邻国家建立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它以牺牲一定的国家主权为代价,以期获得更多的比较成本收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直至形成区域内统一的经贸政策和经济体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它对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的特点,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区域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引言……………………………………………………………………… 1、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2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新特点…………………………… 1.3区域经济一体的实践,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 发展概况……………………………………………………………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2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与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 5、结束语………………………………………………………………… 6、参考资料……………………………………………………………… 7、英文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 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 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 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摘要: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热潮,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之下,中国不仅要在贸易合作和贸易自由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更是在经济教学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层面上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本文就是从经济教学中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着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国关于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对策做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全球经济不断扩张、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围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主权国家开始注重区域内外经济的联合和发展,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自由经济贸易、贸易集团浪潮、区域经济教学都随之发展并不断的被强化和推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二)加强自我扩张意识。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所以当区域贸易集团出现后,其贸易伙伴将因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市场遭到侵蚀,而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三、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对策 (一)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回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会学生对于经济学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应能够让学生明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尽管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照本宣科,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严重缺乏调理和理论性,在很多问题上模棱两可,导致学生最后只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 (三)中国应积极做出战略调整明确目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应该积极做出政策和战略的调整。目前,在自由贸易区域的谈判中,中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应尽快明确战略目标,加快自由贸易区域的实施,对于相对落后和发展中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明确战略目标并向着目标前进。 (四)站稳脚跟开拓领域。在能够确保亚洲地位稳固的同时,尽快确保能够长远的立足,将目光集中到全球的经济发展上,在全球网络的构件上,力求构筑我国区域与全球的联系与合作。最佳的选择就是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大陆与之强强联手一致对外共同挑战,尽快构建一个涵盖大陆以及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区域,用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资源实现对外的经济政策,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变革。

WTO习题_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贸组织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

1 如何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以温州打火机为例。 答:(1)重视技术标准,完善质量体系。应将中国的国家技术标准尽快提高到国际标准水平。PPT第二章第三节。 (2)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采用国际标准,不仅能给本国技术、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生产更加便利,也更容易了解市场需求,打破国际贸易壁垒。 (3)完善产品认证制度。通过立法强制或教育引导企业参与产品认证,与国际接轨。 企业要积极参与产品的认证工作,既要参与“硬认证”如各种技术认证,又要参与“软认证”如社会责任认证和知识产权认证,生产符合国际标准或贸易国标准的产品。 (4)制定科技兴贸战略,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新产品研发机构,随着产品技 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新贸易壁垒措施也越来越苛刻,企业要不断研发适应新 环境的产品。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生产 观念。 (5)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为了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各种新贸易壁垒,企 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国际品牌,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另外,既要 扩大出口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也要进口外国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6)取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开拓新市场。由于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对进口产品的检验 标准不一。企业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外,还要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 避免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7)转变经营观念,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有条件或时机成熟的企业要大胆“走出去”开 展国际化经营。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地”变“产地”,既能学习国外的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可绕过国外各种贸易壁垒,使我国产品真正进入国际市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

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 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实践中我 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 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 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 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 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 [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 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 [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 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 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 [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 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 [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 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 [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 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 [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 保产业,2002(2). [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 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纪燕渠) 一、引言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 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 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 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 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 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 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 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 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 系不衔接等。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 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 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 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 善同和侯永志,2008)。与此相对应,国内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 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 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 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 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 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 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 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 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 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 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 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 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 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 34 ··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光辉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选择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进一步演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趋势日益明显,为了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谋求最大利益,使得国家经济更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所处的环境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91年在“一个中国”和“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 年11 月,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 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除了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外,还有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由于2008 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经济组织纷纷出台措施,力图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然而,经济复苏迹象依然难觅,近日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公布的负面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衰退程度日益加深。欧元区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东盟和东亚国家大多是外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美欧经济陷入低迷,消费能力锐减的同时,在危机条件下

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更有可能被重新拾起。 二、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的“贸易创造”效应使北美地区经济增加了活力。拉动对包括中国产品在内的区外产品的需求。区域内贸易规则和产品标准的统一也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本。北美自由贸易区向南扩展,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及其内部贸易规则的统一也有利于我国对整个拉丁美洲市场的开拓。从消极影响方面来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对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协定给墨西哥提供优惠待遇使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影响到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流向,导致其向北美市场倾斜,增加了中国吸引外资的难度。(二)APEC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机遇 APEC要求各成员大幅消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开辟了新的天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同时滚动,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达国家的持续发展。为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不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也有利于发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动同他国的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 2、挑战 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使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面临巨大挑战。APEC决定将能源、化工、电讯、汽车工业产品、玩具、首饰等酒类产品的关税从1999年开始降为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及形成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21 年,当时的比利时与卢森堡结成经济同盟,后来荷兰加入,组成比荷卢经济同盟。1932 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组成英帝国特惠区,成员国彼此之间相互减让关税,但对非英联邦成员的国家仍维持着原来较高的关税,形成了一种特惠关税区。 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50 ~60 年代。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70 ~80 年代后半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领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途径 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主要依靠三条途径: 一是不断深化、升级现有形式; 二是扩展现有集团成员; 三是缔结新的区域贸易协议或重新启动沉寂多年的区域经济合作谈判。 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思路 (一)区域政府合作必须构建一个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市场竞争规则的一体化。欧共体创建和欧盟运行的实际经验表明, 一个统一的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对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 没有它的支撑,就无法在区域大市场范围内,协调各地方的政府行为,无法限制地方政府主 导的盲目重复建设的冲动,无法使区域内市场主体进行充分、有效的和公平的市场竞争,无 法防止市场竞争被各地区行政权力和垄断势力扭曲,无法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因此,区域内各政府应实行统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 则,清理各类法规文件,逐步取消一切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规定,取消一切妨 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和歧视性规定,促进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