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茶诗之茶山审美_蔡定益

唐宋茶诗之茶山审美_蔡定益

唐宋茶诗之茶山审美_蔡定益
唐宋茶诗之茶山审美_蔡定益

第13卷第1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13 No.1 2012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Feb. 2012

唐宋茶诗之茶山审美

蔡定益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江西景德镇 333403)

摘 要:唐宋茶诗对茶山的审美涉及对茶山环境、茶树、种茶、采茶、制茶和茶山歌舞等方面的审美。在茶山环境方面,对凤凰山、顾渚山、庐山、玉泉山等茶山环境之美作了描述;其茶山茶树之审美主要针对茶丛、茶芽和茶花的美进行了勾勒;其茶山种茶审美包括对茶农、僧人及诗人种茶等方面的吟咏;对茶山采茶制茶之审美则包括采茶季节、时辰以及制茶中的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等方面的审美;另外旁及茶农采茶歌和“茶山境会”等茶山歌舞的审美。

关键词:茶诗;茶山;审美;唐宋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12)01-0070-07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mountains planted with tea

in the tea poetr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AI Ding-y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China)

Abstract: Many pieces of tea poems created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alk about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mountains planted with tea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ea trees, tea-picking and tea-making, and dances related to tea.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mountains is studied from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od taste of tea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appreciation of tea trees from the tea bushes, tea buds, and camellias, the appreciation of tea-trees-planting from the trees-planting of peasants, monks and poets, the appreciation of tea-picking from the season, high time and target tree leaves, the appreciation of tea-making from steaming, mincing, beating and roasting of tea, the appreciation of dances related to tea from the farmers’ singing of tea-picking songs and the grand ceremony of tea on mountains planted with tea.

Key words: tea poetry; mountain planted with tea; aesthetic appreciatio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1]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十分兴盛的时期,也是诗歌创作极为繁荣的一个时代,大量茶诗因此产生。关于唐宋茶诗的数量,陈彬藩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收录了1 009首(唐五代142首,宋代867首),[2]而赵方任辑注的《唐宋茶诗辑注》则收录了茶诗5 800余首(其中唐五代600余首,宋代5 200余首)。[3]庞大数量的唐宋茶诗中有大量诗

收稿日期:2012-02-12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蔡定益(1976—),男,江西安福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茶叶历史与文化研究。作涉及对茶山(也即产茶之山)之审美。茶山之所以会成为诗人们的重要审美对象,因为大量茶山审美的诗歌在凸现茶山之美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们寄情山水、妙悟自然、天人合一和物我观照的审美观。唐宋诗人明显是将茶山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互相融合渗透,以茶山来作为主观情感、思想、道德等的注脚。因为中国文人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或多或少能看破功名、利禄、权势等身外之物,在感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同时,寄情于山水,追求天人合一以期得到心灵的自由,因而隐于茶、幽居溪谷成为当时文人避世隐居的最好方式。基于目前学术界尚无对唐宋茶诗中茶山审美的论述成果,笔者拟从茶山环境、茶树、

DOI:10.13331/https://www.doczj.com/doc/2216276943.html,ki.jhau(ss).2012.01.006

第13卷第1期蔡定益 唐宋茶诗之茶山审美71

种茶、采茶、制茶以及茶山歌舞方面对唐宋茶诗有关茶山的审美分别进行阐述。

一、对茶山环境之审美

中国古代认为茶美与茶山环境之美有重要关系,美茶乃是茶山优美之环境孕育而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真正的茶诗西晋杜育所作《荈赋》已对茶山环境开始审美[4]429:“灵山惟岳,奇产所钟,……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2]3被称为“奇产”的茶叶明显是灵山之丰壤、甘霖滋润孕育的结果。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曰:“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5]4反映了茶美与茶山环境之美的关系。唐宋时期因此出现大量咏及茶山环境之美的诗篇,茶山环境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叶清臣《述煮茶泉品》亦称:“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茶荈,为人采拾。”[6]有些唐宋诗人称茶山为仙山、仙岩等,宛若仙境,滋生美茶。如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5]115袁枢《茶灶》:“摘茗蜕仙岩,汲水潜虬穴。”[5]209唐宋时期吟咏最多的是当时两座最有名的茶山凤凰山和顾渚山周围的环境,另还对庐山、玉泉山、蒙顶山、古灵山、禾山、武夷山、黄蘖山、日铸岭等茶山的环境进行了审美勾勒。

位于建州建安县的凤凰山为宋代朝廷的贡茶基地,历史上留下来歌咏凤凰山环境之美的茶诗最多。如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5]69郭祥正《谢君仪寄新茶》:“北苑藏和气,生成绝品茶。”[5]121毛滂《德清五兄寄清茶》:“凤凰雨露生珍草,不比榛芜亦漫春。”[5]144赵汝腾《登北苑焙呈高计使谢庾使》:“地灵丹凤衔萱草,水圣苍虯幻雪涛。”[5]228徐玑《监造御茶有所争执》:“森森壑源山,袅袅壑源溪。修修桐树林,下荫茶树低。桐风日夜吟,桐雨洒霏霏。……龙在水底吟,凤在山上飞。……回首凤凰翼,雨露生光辉。”[5]222为何此地所产茶叶特佳,宋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山川钟秀灵异。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云:“堤首七闽,山川特异,峻极回环,势绝如瓯。……会建而上,群峰益秀,迎抱相向,草木丛条。水多黄金,茶生其间,气味殊美;岂非山川重复,土地秀粹之气钟于是,而物得以宜欤?”[7]丁谓《北苑茶录》称:“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崦,而冈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

[8]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亦称:“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9]89

顾渚山位于湖州长城县与常州义兴县交界处,为唐代朝廷的贡茶之山。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柳村穿窈窕,松涧渡喧豗。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树阴香作帐,花径落成堆。”[5]38姚合《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5]33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坞》:“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5]45

在吟咏其他茶山环境之美方面,也并不鲜见。如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咏及位于江州浔阳县的庐山:“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余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惜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何以洗我耳,屋头落飞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3]36-37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咏及位于荆州当阳县的玉泉山:“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5]1-2陈舜俞《谢人寄蒙顶新茶》咏及蒙顶山(位于雅州严道县):“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5]100陈襄《古灵山试茶歌》笔下描绘了几如仙境的古灵山(位于福州闽侯县):“乳源浅浅交寒石,松花坠粉愁无色。明星玉女跨神云,斗剪轻罗缕残碧。我闻峦山二月春方归,苦雾迷天新雪飞。仙鼠潭边兰草齐,露牙吸尽香龙脂。”[5]94杨无咎《醉蓬莱》描绘了禾山(位于吉州永新县):“见禾山凝秀,禾水澄清,地灵境胜。天与珍奇,产凌霄

7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月

峰顶。”[5]182朱熹《春谷》描绘了武夷山(位于建州崇安县):“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手自栽。地辟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啜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10]张栻有两首咏及黄蘖山(位于筠州新昌县)的诗歌。《筠州鲁使君寄贶中州新芽赋此以谢》:“黄蘖山前水绕沙,春风吹石长灵芽。”[5]209《定叟弟频寄黄蘖仰山新芽尝口占小诗适灾患亡聊久不得遣寄今日方能写此》:“集云峰顶风霜饱,黄蘗洲前水石清。”[5]210楼钥《次韵黄文叔正言送日铸茶》咏及日铸岭(位于绍兴府会稽县):“越山日铸名最高,种在阳坡性非冷。……草木端有地所宜,此品标奇惟一岭。”[5]212-213

二、对茶山茶树之审美

茶山之所以为茶山,是因为山中生长着大量的茶树,对茶树之审美,是对茶山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唐宋茶诗中对茶山茶树之审美包括对茶丛、茶芽和茶花之审美几个方面。

早在西晋杜育的茶诗《荈赋》中就已对茶丛进行审美:“厥生荈草,弥谷被岗。”[2]3唐宋时期更是出现大量咏及茶丛的诗篇。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5]1-2陆希声《茗坡》:“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5]55晏殊《煮茶》:“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蓝煮惠泉。”[5]71苏轼《寄周安孺茶》:“山圃正春风,蒙茸万旗簇。”[5]113该时期的茶诗对茶丛有许多美称,如芳丛、千丛、绿丛、幽丛等。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和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皆称茶丛为芳丛:“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5]19“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5]22韦处厚《盛山十二诗?茶岭》及徐玑《监造御茶有所争执》美称茶丛为千丛:“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5]31“千丛高下青,一丛千万枝。”[5]222齐己在《尝茶》和《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诗中均称茶丛为绿丛:“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5]51“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5]53史浩《茶香》美称茶丛为幽丛:“灵芽雨后发幽丛,剩馥先令鼻观通。”[5]188

茶树之上的茶芽也成为当时审美的重要对象,茶芽也因此有了许多美称。茶芽经常被称为灵芽。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5]22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5]90也有的诗人称茶芽为芳烟。齐己《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5]52甚至有诗人将茶树上错落的茶芽比作珠玉。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5]69诗人还从颜色的角度对茶芽进行审美。紫英、紫芽为紫色的茶芽。韦处厚《盛山十二诗?茶岭》:“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5]31陈崖《茗地源》:“暖风吹长紫芽茎,人向山头就水烹。”[5]227茶诗中紫色的茶芽受赞美最多,这是因为唐宋时期认为紫色茶芽品质最高。陆羽《茶经》:“紫者上,绿者次”[11]1。雪芽、白蕊、玉蕊、玉苕是白色的茶芽。徐玑《监造御茶有所争执》:“雪芽细若针,一夕吐清奇。”[5]222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5]32吕岩《大云寺茶诗》:“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5]50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笋》:“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5]46绿芽为绿色的茶芽。王珪《和公仪饮茶》:“北焙和香饮最真,绿芽未雨带旗新。”[5]97从形状角度对茶芽进行审美的也很多。沈括《尝茶》和葛长庚《水调歌头?咏茶》称茶芽为雀舌:“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5]103“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12]雀舌为极细嫩似雀舌的茶芽。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称茶芽为鹰嘴:“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5]23鹰嘴为稍大些的茶芽。洪适《茶丘》和葛长庚《水调歌头?咏茶》分别称茶芽为旗枪和枪旗:“经丘获旗枪,清思飘云上。”[5]191“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12]旗为茶初展的叶芽,枪为未展的茶嫩叶。[13]陈舜俞《谢人寄蒙顶新茶》、苏轼《荔枝叹》分别称茶芽为粟粒、暗粒:“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3]285“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5]100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和苏轼《种茶》称茶芽为紫笋:“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5]11“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5]115粒为初发幼嫩的茶芽,笋为肥壮的茶芽。[14]

第13卷第1期蔡定益 唐宋茶诗之茶山审美73

茶山茶树之茶花开落也牵动着许多诗人的思绪。岳珂《茶花》:“浅蕊黄金韵栀子,嫩容白玉沁梨花。西风凝露才成颗,北苑喊雷应未芽。”[5]224苏辙《茶花二首》:“久疑残枿阳和尽,尚有幽花霰雪初。……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15]9958董嗣杲《茶花》:“花埋叶底寓春先,便想烹云煮活泉。……带雪莫知开又落,采须谁厌老蜂颠。”[15]42724方回《次韵宾旸张考坞观茶花》:“掉头不肯顾,特往观茗葩。嗅芳摘苦叶,咀嚼香齿牙。”[15]41507

三、对茶山种茶之审美

在茶山种茶是唐宋时期很普遍的现象。如岑参《郡斋平望江山》诗曰:“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16]2089晁补之《送曹子方福建转运判官二首一》诗:“谈经草檄鬓华生,初拥闽山传节行。……茶虽户种租宜薄,盐不家煎价欲平。”[15]12848梅尧臣《次韵和再拜》诗:“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15]3262

茶山种茶成为唐宋茶诗的重要审美对象,包括对茶农种茶之审美、对僧人种茶之审美及对诗人种茶之审美。

一些茶诗反映了对茶农种茶之审美。如滕白《题文川村居》诗:“种茶岩接红霞坞,灌稻泉生白石根。”[16]8450刘宰《冯公岭》:“地隘山逾峻,人勤俗不奢。时培石上土,更种竹间茶。”[15]33362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茶农种茶,茶农是唐宋时期茶叶种植者的主体。

对僧人种茶之审美也不鲜见。如张籍《山中赠日南僧》:“翻经上蕉叶,挂衲落藤花。甃石新开井,穿林自种茶。”[16]4320李新《留题华严壁》:“好山不许寻常见,野水从教自在流。种竹养茶双碧重,有僧无客四时秋。”[15]14206唐宋时期茶与佛教发生密切关系,有禅茶一味之说,因此出现佛寺僧人大量种茶的现象。

更多的茶诗反映了对诗人种茶之审美,也即诗作者对自己种茶的欣赏。如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5]4徐绩《茶仙》:“赐得龙田不种花,自携瑶水灌烟霞。谁将玉树双枝换,只得春前一寸芽。”[5]102张镃《自料》:“自料躬耕体力微,他年为圃雅相宜。植茶要是依桑荫,种芋先须纳豆萁。”[15]31602在这三首诗中诗人明显把自己种茶当成了审美对象。

诗人种茶既非如茶农为谋衣食计,也非如僧人出于宗教修行的目的,而主要是作为愉悦身心的雅事或隐逸避世情怀的表白。苏轼《种茶》:“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5]115郑樵《采茶行》:“春山晓露洗新碧,宿鸟倦飞啼石壁。……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

[5]186-187苏轼自种自茶、自饮自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而郑樵也十分希望在山中得到一块土地种茶。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3]36-37茶长于山中,常被喻为隐士,白居易在诗中种茶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隐逸情怀。

四、对茶山采茶之审美

茶山采茶是中国古代茶诗中的重要审美对象。前文所述中国古代第一首茶诗《荈赋》就已开始了对采茶之审美:“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2]3唐宋时期茶诗中出现大量对采茶审美的内容。

唐宋茶诗中描绘在顾渚山和凤凰山采茶的诗歌最多。如李郢《茶山贡焙歌》:“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5]39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5]11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在顾渚山采茶。丁谓《咏茶》:“建水正寒清,茶民已夙兴。萌芽先社雨,采掇带春冰。”

[5]63蔡襄《北苑十咏?采茶》:“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竟携筠龙归,更带山云写。”[5]93这两首诗则描绘的是在凤凰山采茶。

茶诗中采茶者有茶农、僧人、隐者、陆羽和诗人等。皮日休和陆龟蒙皆咏有描绘茶农采茶的诗篇。皮日休《茶中杂咏?茶人》:“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庭从木颖子遮,果任獳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5]45陆龟

74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月

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人》:“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5]46丁谓《北苑焙新茶》中的采茶者也应为茶农:“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茅茨溪口焙,篮笼雨中民。”[5]65有些茶诗中的采茶者为僧人。如李咸用《谢僧寄茶》诗曰:“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5]49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5]11有些茶诗中的采茶者为隐者。如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5]41温庭筠《赠隐者》:“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

[2]42陆羽为一代茶圣,唐宋茶诗中亦有咏其采茶的诗篇。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5]5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5]6-7也有的茶诗记载采茶者即为诗人本人。如李德裕《忆茗芽》:“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5]37朱熹《茶坂》:“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5]208

采茶季节以入春尤寒茶芽始发季节为佳,唐宋茶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薛能《留题》:“压春甘蔗冷,喧雨荔枝深。骤去无遗恨,幽栖已遍寻。”[5]43丁谓《北苑焙新茶》:“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宿叶寒犹在,芳芽冷未伸。”[5]65当时朝廷往往认为采茶越早越佳。如袁高《茶山诗》:“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5]18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诗曰:“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5]89采茶愈早愈好,在唐代顾渚山皇帝使者往往频频催促,而在宋代凤凰山因太过寒冷茶树尚未发芽,甚至试图用千人呐喊擂鼓的方式促其萌芽。

采茶时辰以日出黎明前带露时分为最佳。陆羽《茶经》即曰:“凡采茶,……凌露采焉。”[11]3宋徽宗《大观茶论》:“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

[9]90这种采茶观在唐宋茶诗得到充分体现。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5]11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5]32葛胜仲《嘲茶山》:“木瓜堂前,穿云浥露。”[5]158这几首诗歌反映的都是日出前带露采茶。熊蕃《御苑采茶歌十首(并序)》较为典型地歌咏了黎明采茶的情况:“采采东方尚未明,玉芽同护见心诚。……纷纷争径蹂新苔,回首龙园晓色开。……(原注:采新茶不许见日出)……茶官正要龙芽润,不管新来带露多。”[17]

所采茶芽越细嫩越好,成为茶人的共识。宋徽宗《大观茶论》体现了这种采茶观:“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9]90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一之日雀舌露,掇而制之以奉乎王庭。二之日鸟喙长,撷而焙之以备乎公卿。三之日枪旗耸,搴而炕之将求乎利赢。四之日嫩茎茂,团而范之来充乎赋征。”[2]100雀舌奉王庭,鸟喙备公卿,枪旗求利赢,嫩茎充赋征,体现了茶芽的几个等级。在唐宋诗中,同样鲜明地体现了这种采茶观。袁高《茶山诗》:“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5]18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5]69前者所采为顾渚山向朝廷的贡茶,后者为凤凰山的贡茶,终朝采掇尚不盈掬,可想而知茶芽之细嫩幼小。

五、对茶山制茶之审美

唐宋茶诗中有大量涉及茶山制茶的诗篇,对茶山制茶进行审美。该时期茶叶的主流是饼茶,其生产过程最主要的工序是蒸茶、捣茶、拍茶和焙茶。陆羽《茶经》记载了当时制茶的工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11]3宋徽宗《大观茶论》“制造”条曰:“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9]90-91宋徽宗所言蒸压相当于蒸茶,研膏相当于捣茶、拍茶,焙火相当于焙茶。

蒸茶是茶山制茶的第一道工序,成为审美的重要对象。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5]22李郢《茶山贡焙歌》:“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5]39丁谓《北苑焙新茶》:“带烟蒸雀舌,和露叠龙

第13卷第1期蔡定益 唐宋茶诗之茶山审美75

鳞。”[5]65甚至唐代皮日休和陆龟蒙有茶诗专咏茶山蒸茶。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灶》:“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5]45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灶》:“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5]46捣茶是茶山制茶的第二道工序。葛长庚《水调歌头?咏茶》对采茶和捣茶进行了吟咏:“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12]唐宋诗中对捣茶工序也有记载。袁高《茶山诗》:“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5]18李郢《茶山贡焙歌》:“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5]39

拍茶是制茶的第三道工序。皮日休《茶中杂咏?茶舍》:“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5]45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焙》:“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5]46皮日休和陆龟蒙诗中皆提到了捣茶之后的拍茶。

焙茶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焙》:“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5]45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焙》:“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5]46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圆中蟾。”[5]69

唐宋时期除饼茶制作之外,在民间还存在一种旋摘旋炒的散茶,茶诗中对此亦有反映。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5]23陆希声《茗坡》:“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5]55

六、对茶山歌舞之审美

茶歌是流传在茶区主要以茶事为歌咏内容的山歌,一般由茶农口头创作,茶农往往在茶山一边生产一边歌唱。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认为:“至少在唐代就应该有真正的茶歌出现,可惜目前尚无确切材料来证明。”[4]529其实在唐代茶诗中已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唐代茶山已出现茶歌。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籝》:“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5]46韩偓《信笔》:“春风狂似虎,春浪白于鹅。……石崖采芝叟,乡俗摘茶歌。”[16]7871茶农歌咏茶歌成为唐代茶诗中的审美对象。

宋代茶诗中表现茶农茶山歌唱采茶歌的诗句更多。熊蕃《御苑采茶歌十首(并序)》:“采采东方尚未明,玉芽同护见心诚。时歌一曲青山里,便是春风陌上声。”[17]舒岳祥《自归耕篆畦见村妇有摘茶车水卖鱼汲水行馌寄衣舂米种麦泣布卖菜者作十妇词》:“前垅摘茶妇,顷筐带露收。艰辛知有课,歌笑似无愁。”[15]40928陆游《初夏喜事》:“箕颍元非争夺场,潇湘自古水云乡。采茶歌里春光老,煮茧香中夏景长。”[15]25590甚至采茶歌在民间娱乐中也已被广泛传唱。王镃《军中乐二首》:“靼衫闪色织云罗,白马金鞍载翠娥。把盏醉归营月上,胡琴捍拨采茶歌。”[15]43207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四十八》:“江头杨柳舞婆娑,万马成群啮短莎。北客醉中齐拍手,隔船又唱采茶歌。”[15]44029

唐代顾渚山为朝廷贡茶所在地,每到采茶季节湖、常二州刺史会前来督茶,并举行歌舞、丝竹、斗茶等大型娱乐活动,也即历史上著名的“茶山境会”。茶山境会成为唐诗中的重要审美对象。

大多诗人笔下的茶山境会是一片春光美色、欢歌笑语的景象。杜牧曾任湖州刺史,留下多首“茶山境会”歌舞盛况的诗歌。《题茶山》:“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5]38《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5]38《早春赠军事薛判官》:“晴梅朱粉艳,嫩水碧罗光。弦管开双调,花钿坐两行。”

[16]6016何昌林《唐代茶山斗乐》认为《早春赠军事薛判官》诗中“双调”是湖、常两州乐队轮番演奏之义。[18]郑谷《寄献湖州从叔员外》亦曾歌咏茶山境会:“顾渚山边郡,溪将罨画通。……歌缓眉低翠,杯明蜡翦红。”[16]7773曹松甚至把茶山境会比作神仙事,《春日自吴门之阳羡道中书事》:“千室绮罗浮画楫,两州丝竹会茶山。眼前便是神仙事,何必须言洞府间。”[16]8324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因病受邀未参加茶山境会,感觉十分遗憾。《夜闻贾常

76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月

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诗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5]27但也有官员在歌舞美景中感叹茶农民生之多艰,忧思长叹。李郢《茶山贡焙歌》:“天涯吏役长纷纷,使君忧民惨容色。……嫩绿鲜芳出何力,山中有酒亦有歌。乐营房户皆仙家,仙家十队酒百斛。金丝宴馔随经过,使君是日忧思多。客亦无言征绮罗,殷勤绕焙复长叹。官府例成期如何!”[5]39

参考文献:

[1]蔡镇楚,施兆鹏.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J].湖

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3.

[2]陈彬藩,余 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赵方任.唐宋茶诗辑注[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

[4]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3.

[6]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述煮

茶泉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59.[7]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东溪

试茶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71.[8]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北苑

茶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55.

[9]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大观

茶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89 .[10]朱 熹.晦庵集:卷3 [M/CD].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

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茶经

[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12]唐圭璋.全宋词: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278.

[13]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0:3.

[14]朱海燕,刘仲华,刘德华,等.论唐宋茶诗词中茶之

审美意象[J].茶叶科学,2008(2):153.

[15]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8.

[16]曹 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宣和

北苑贡茶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105.[18]何昌林.唐代茶山斗乐[J].音乐艺术,1987(4):31-32.

责任编辑:曾凡盛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唐文英 “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 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一)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

经典古诗词鉴赏5篇

经典古诗词鉴赏5篇 《送陈章甫》原文及赏析·唐·李颀【赏析】这是一首送友人罢官归乡的诗。主人公陈章甫是江陵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梁六自洞庭山》原文及赏析·唐·张说1 送梁六自洞庭山 作者: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赏析】 这是诗人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别之作。梁六为诗人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陽,诗益凄婉”)?但开篇诗人只说到“巴陵一望”,本当续写望后的怅惘却成了“洞庭秋”,纯粹描写即目所见之景了。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湘

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气蒸云梦、波撼岳陽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天天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别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了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如果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关于君山传说很多,或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处”),或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传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染上几分缥缈。“水上浮”的“浮”字,既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 人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崭新的思想特征: 二、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三、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四、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五、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 六、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七、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八、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舒婷诗的艺术特征: 一,是舒婷诗歌特有的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三,善于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舒婷诗的内容:

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中国舞蹈赏析

走近舞蹈: 遇见xx之美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苏东坡的菩萨蛮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王暕《咏舞诗》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举腕嫌裳重,回腰觉态妍,罗衣姿风引,轻带任情摇。 管清罗荐合,弦惊雪袖迟。逐唱会纤手,听曲动蛾眉。凝情眄堕珥,微睇托含辞。日暮留嘉客,相看爱此时。 ——何逊《咏舞妓诗》舞蹈是舞者借助自己的肢体以及表情向人们传递情感的一门艺术,在我看来一支好的舞蹈能唤起人类心底最原始的对于美的渴望,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多情才子被舞蹈所感染而留下赞颂诗篇。 而这里我要说的是我所喜爱的古典舞,这份热爱应该最早开始于过家家玩儿穿越的儿时吧。这同我喜欢古诗,喜欢汉服喜欢古典民乐一样都是源于对汉族古典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但这次舞蹈赏析的课程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古典舞的更深层次的知识。 我国的古典舞,在古代应该叫宫廷舞更合适吧,在宋元之前发展的十分之好,其中周代的《六代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都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但宋元以后,由于战乱频发,舞蹈的发展受到影响,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并逐渐被戏曲所替代。现今的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正如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教授所诠释的: 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中国的古典舞是圆形的艺术,“圆、曲”、“拧,顿”、“收,放”、“含,仰”一招一式都是平面圆与立体圆的交叠,如同圆形给人的感受一样,是完美与不可挑剔;中国古典舞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相互配合连贯,还要给人一种“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的感觉,这才算真正的形神兼备;中国古典舞是刚柔相济的艺术,动作讲究跌宕起伏,有动有静,看似柔软飘逸但在行云流水中却包含着干净利落的劲头。 喜欢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行云流水刚柔并济,神韵飘逸洒脱,超然物外之美。这一点也是我观看了王亚彬所表演的古典舞《扇舞丹青》之后最深刻的感触。 有一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此作品,那就是: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xx。 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仅靠舞者的身体和那把扇子,通过舞者身体那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动作反复多变却又宛若天成般自然衔接。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与书法与绘画笔韵之美比肩。

古代的茶诗与茶联

古代的茶诗与茶联 古代的茶诗与茶联 《茶诗》 茶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蓝素轩遗茶谢之》明.邱云霄 御茶园里春常早,辟谷年来喜独尝。笔阵战酣青迭甲,骚坛

雄助录沈枪。 波惊鱼眼听涛细,烟暖鸱罂坐月长。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咏茶》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武夷茶》清.陆廷灿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尝云芝茶》[元] 刘秉忠 铁色皴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算观先通圣妙香。 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 《对茶》[唐] 孙淑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沈瓯。

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尚书惠蜡面茶》[唐] 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雪煎茶》[元] 谢宗可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月圆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 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 《峡中尝茶》[唐] 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茶》[宋] 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 摘要: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朦胧诗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朦胧诗内心世界陌生化审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朦胧派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梁小斌、杨炼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 一、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朦胧诗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和细节特征的真实模仿上,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人主观的内心感受和印象体验。 在过去的文学观念指导下,传统诗歌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人为地拉成一种的线性关系,只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而把人的内心世界排挤到不显眼的角落,即使是作为诗歌中心元素的抒情也是在一个层次或平面上展开,且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加以表现,这与诗的真义相去甚远。诗歌应该把情感当作自己的表现对象。情感虽然受之于外,但却蓄之于心,而要表达情感就一定要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认识和表现。 “当作家抒情地、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思想旨趣和感情态度时,他可以首先从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特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向出发……在绝大多数的抒情作品中,主要的认识对象正是作家(诗人)本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社会意识。”[1]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诗歌就不需要写外在的物象和具体的情境。只是在描写这些外在物象和具体情境时,也要将它们纳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黑格尔说过,“抒情诗固然也要涉及具体的情境,主体在这种情境之中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内容纳入他的情感和观感里,但是决定抒情诗这个基本类型的是内心生活,所以抒情诗不容许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2]朦胧诗在这一点上半点也不朦胧,它特别强调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正如艾青的《虎斑贝》:“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身玉石的盔甲,/保持着最易受伤的生命,/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诗人吟咏的对象是虎斑贝,但却并没有描摹再现虎斑贝这一具体物象的外在形貌和状态特征,而是突出表现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并且把它纳入到诗人自己的遭际命运和印象感受里加以表现,让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和自己的融为一体。这也如黑格尔所说的,“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生自发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诗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使它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

十大茶诗茶诗10首茶诗100首茶诗

十大茶诗茶诗10首茶诗100首茶诗 十大茶诗茶诗10首茶诗100首茶诗有哪些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诗固然是少不了的,跟着华祥苑一起学习吧。 1、《题山居》【唐】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 2、《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与赵莒茶宴》【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4、《即目》【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5、《咏贡茶》【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6、《寒食》【宋】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7、《回头诗》【清】曹雪芹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8、《自述》【唐】元稹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9、《茶》【宋】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10、《茗坡》【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11、《湖州贡焙新茶》【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12、《尝新茶北》【宋】曾巩 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13、《中国—茶的故乡》【近现代】赵朴初 东赢玉露甘清香,椤伽紫茸南方良。 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无涯让故乡。 14、《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唐】卢纶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15、《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高中语文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语言风格题答题技巧

古诗词题型之语言风格解析 一、要点梳理 (一)什么是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歌总体语言的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针对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乃至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诗歌,往往呈现出的不同语言风格而言。 1.从诗风渊源角度看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歌流派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等。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侧重从主观内心出发,抒发对理想抱负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它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细节描写对于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从诗人个性角度看 不同诗人语言风格不同,例如: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诗人的语言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并不等于说一成不变,有进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诗风会陡然一转。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变化。前期清新温婉秀丽、后期寂寞悲凉。 3.从体裁看 诗词有所区别,即诗庄词媚曲谐。 因为诗多用于应制而应制(奉皇帝命写作),则非庄不可;词多与男女情感,适于媚。 4.从题材内容上看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 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思想内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

《中国茶文学》经典讲解

《中国茶文学》经典讲解 一、先秦汉魏六朝茶文学 先秦两汉六朝茶诗 1.《诗经》:茶诗的滥觞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西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官学,分别亡于三国魏时、西晋和南朝宋时。《毛诗》属“古文时”,东汉时立于官学,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诗经》中的诗本是可配乐演唱的乐歌,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也叫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多为采风所得,少数是贵族作品,160篇;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飨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宋时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关于茶诗起源的争议 ◆《诗经》中出现“荼”字的诗歌共七首,其中“荼”字的解释大体可为三种: (1)指茅、芦之类的白花,或田间杂草。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注音、解释),有女如荼。” ?《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周颂·良耜》“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2)因荼之味苦而引申出其他意义。 ?《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3)可做野菜解说,也可用“荼”自加以说明。 ?《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2 .魏晋时期的涉茶诗 ?左思《娇女诗》 ?张载《登成都白菟楼》 ?孙楚《歌》(《出歌》) 左思《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晳。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 驰骛翔园林,菓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 止为荼菽剧。吹嘘对鼎铄。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尔雅课程中国茶道章节题目答案

尔雅课程中国茶道章节题目答案

尔雅课程中国茶道章节题目答案 第一章 【单选题】 日本茶道的四规是(和、敬、清、寂) 极富盛名的日本茶道源于(中国) 陆羽写的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是(《茶经》) 茶道中的修身之道,是指以茶为载体,融入(道、儒、释)的“内省修行”思想,陶冶情操,怡养品德,感悟生命的真谛。 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的( D ) 陆羽亲自设计的技术之道包括( 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 “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吴觉农)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哪种品德(性俭) 日本茶道以(禅)为核心思想 茶道起源于哪个国家?(中国) 【多选题】 中日茶道差异的主要原因(传承方式思想体系) 下列属于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AB ) 以下关于《茶经》内容的阐述,哪些是正确的( BCD ) 对于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静、净、敬”的描述正确的是( ACD ) 茶具备以下哪几种典型的文化特征(示礼至和乐检德可行道洁性不可污) 【判断题】

中日茶道都是将“和”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对 茶叶中具有主要提神功能的成分是茶多酚。错 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茶道并著有《茶之书》的是千利休。错 根据《茶经》记录,陆羽精心设计了专用的饮茶器具。对 第二章 【单选题】 人们学会制作“饼茶”,并懂得了完整的煮茶、饮茶方法是在哪个朝代(魏晋南北朝) 唐宋时期,茶产品以(饼茶)为主,(煎煮法)是主流的饮茶方式。

古人所言“文人七件宝”是指(琴棋书画诗酒茶) “茶墨俱香”的美谈是来自于大文学家苏轼与哪位的斗茶之事(司马光) 六大茶类基本形成的时期是(清代) 以下哪本著作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出世(《茶经》) 中国最早以茶为题材的诗赋出自于(《荈赋》) “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我国哪一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白族) 以下午茶为特色的英式茶风,饮用的茶主要是(红茶) 茶作为一种药物,正式入编我国首部也是世界第一部国家统一制定的药典是(《新修本草》) 唐代、宋代、明代各个时期主要的烹茶方法分别是(煎茶、点茶、泡茶)

茶诗灿若花

郭沫若生于茶乡,游历过许多名茶产地,品尝过各种香茗。在他的诗词、剧作及书法作品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饮茶佳品,为现代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光彩。 郭沫若11岁就有“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句子。1940年与友人游重庆北温泉、缙云山所作赠诗中,也以茶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诗曰:“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缙云存古寺,曾与共甘茶。” 四川邛崃山上的茶叶,以味醇香高著称。据传,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曾在县城开过茶馆。1957年郭沫若作了《题文君井》的诗写道:“今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 1959年2月,郭沫若陪外宾到杭州,在登上孤山、六和塔和游完花港观鱼后,来到了虎跑泉,他以诗纪游,这样吟道:“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名传天下二,景对水成三。饱览湖山胜,豪游意兴酣。春风吹送我,岭外又江南。” 同样,在游武夷山和黄山后,郭沫若对当地的茶叶也是倍加关心,留下诗篇:“武夷黄山同片碧,采茶农妇如蝴蝶。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温。” 湖南长沙高桥茶叶试验场在1959年创制了名茶新品高桥银峰。五年后,郭沫若到湖南考察工作,品饮之后倍加称赞,特作七律一首,并亲自手书录赠高桥茶试场,诗的名称是《初饮高桥银峰》:“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高桥银峰茶因郭沫若的题诗一时声名鹊起。此外,安徽宣城敬亭山的“敬亭绿雪”,也因郭沫若的题字而身价倍增,一时传为佳话。 郭沫若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在描写元朝末年云南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与云南大理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孔雀胆》中,郭沫若把武夷茶的传统烹饮方法,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和表演,介绍给了观众。 王妃:(徐徐自靠床坐起)哦,我还忘记了关照你们,茶叶你们是拿了哪一种来的? 宫女甲:(起身)我们拿的是福建生产的武夷茶呢。 王妃:对了,那就好了。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喝很酽的茶,差不多涩得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 宫女甲:记是记得,不过最好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 王妃:你把那茶具拿来。 (宫女甲起身步至凉厨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别有一茶洗,形如匜,容纳于一小盘) 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它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得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 宫女甲:记得的,把这茶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的(提壶作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在这些茶杯上画圈子。 宫女乙:我有点不大明白,为什么斟茶的时候要划圈子呢?一杯一杯慢慢斟不可以吗? 王妃:那样,便有先淡后浓的不同。 从这段剧情中,可以看到郭沫若对工夫茶的冲泡是如此精通,反映出郭沫若对茶文化的热爱。

李清照《鹧鸪天咏桂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清照《鹧鸪天咏桂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画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 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 3.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4.这是一首咏物诗。请简要概括桂花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5.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词。 6.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7.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独树一帜,除前两句外,全以议论入词。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作者是怎样展开议论的? 8.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 9.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了铺垫。 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因为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桂花抱屈。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3.运用了拟人、衬托、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喜爱、赞美桂花的思想感情。 4.桂花色泽暗淡、轻黄,秉性柔和、雅致;情怀疏淡,踪迹偏远,香气纯正;朴实无华,具有独特的内在美。桂花是情操高洁、特立独行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 5.咏物 6.前两句是对桂花的直接描写,抓住了桂花色浅体柔、迹远香浓的特点,形神兼备,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7.三四句鲜明地提出观点,不需浅碧深红,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五六句用梅花、菊花来衬托桂花的高贵,是中秋之冠。最后两句借对屈原的抱怨,进一步突出桂花的高洁和高贵。语言,1分。 8.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 9.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

中国古代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

中国古代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随着我国的茶叶生产的逐步发展,饮茶风尚也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开来。茶在许多诗人、文学家中也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于是产生了大量有关茶叶的诗词文学作品。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孔夫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众多植物中的一种出现的。 真正就茶咏茶,而不是顺带言及茶者的茶诗,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全盛于唐,此后宋朝达到第二个辉煌巅峰,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诗总量不可胜数。以梅尧臣为例,据不完全的统计,单在《宛陵先生集》中,就写有茶叶诗词25首。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了300多首茶叶诗词,他并以陆羽自比。苏东坡的茶叶诗词也不少,有70余篇,人们把他比作卢仝,东坡亦以卢仝自许。黄庭坚写了许多宣扬双井茶的诗篇,他的另一些茶诗还引用了佛教的语言。范仲淹的《斗茶歌》可以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比美。欧阳修写了许多赞美龙凤团茶的诗,也写了双井茶赞诗。其他如蔡襄、曾巩、周必大、丁谓、苏辙、文同、朱熹、秦观、米芾、赵佶(徽宗皇帝)、陈襄、方岳、杜来、熊蕃等都写过茶诗。 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此后更是不乏精妙绝伦的妙诗绝句——“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宋·杨万里)”、“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白居易)”、“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宋·陆游)”……这些融茶道与人情于一体的诗句都是我国茶诗、茶词中的代表作。 在所谓“茶诗”的范畴里,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例如宝塔诗、回文诗、联句诗、寓言诗及唱和诗等。 下面就由我对以下列举出的几首各具特色的诗词做出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宝塔诗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2013-12-30 一、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 婉约----- 隽永----- 朴素自然---- 屈原—王安石—李商隐—李清照— 陆游——杜甫——白居易—— 李白——王维——辛弃疾—— 杜牧——苏轼—— 二、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 三、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的词: 1、动词是我们鉴赏诗歌用语的重点,要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叠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4.拟声词 5、色彩词: 四、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例题1 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依”字有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之态,

茶与诗词

古今茶诗欣赏(或:饮茶品诗) 朱永兴 文人写诗作文,大都是左手一杯茶右手一支笔。文人爱茶,茶以其提神益思、保健养生之功助文人创作。茶与诗词有着不解之缘。 李白月夜独酌,对影起舞,佳句遂出;此种情形人们一定不会陌生,想必许多人对此还津津乐道。殊不知茶亦醉人,而且可醉得人飘飘欲仙,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诗的全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被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佳作无数,其中不乏优秀茶诗词。据钱时霖先生称,陆游还当过十年茶官(提举福建及江西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并先后写下茶诗三百多首。白居易、欧阳修、杜甫、苏轼等古代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茶诗词。 自古以来,茶诗无数,有人曾收集茶诗一千多首。钱时霖、刘伟华等人还分别编著出版过有关茶诗词的著作。在互联网上检索,得到的现代茶诗更是不计其数。纵览古代茶诗词,感人至深的首选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现引用如下,供鉴赏: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作者: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围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白居易《杨柳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白居易《杨柳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 练附答案 导读:【原文】: 乐府杨柳枝 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注释】: 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诗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1“依依”二句:是说青青的杨柳枝相偎相依,勾引来春风吹拂,摇曳起舞,婀娜多姿,显出无限风情。“依依”,相偎相依,依依不舍。“袅袅”,经风摇曳的样子。 2“白雪”二句:是说像白雪一样的柳絮,随风在空中飘舞,然后落下沿着地面飞滚;绿嫩的柳条弱不禁风,轻得似乎站不住一只黄莺。“白雪花繁”,指柳絮。“扑地”,满地。唐时人口语。 【翻译】 柳丝袅娜,一片青色,以致春光照在她身上便似有无限的柔情。白雪一样的花多得像被子一样扑在地上,而柳条软弱无力,竟连莺想在上面停歇都承受不了。 【赏析】: 此诗极写杨柳之绰约风姿,细细品味,犹觉次句“勾引”二字之

妙。想那柳条必定是细的、长的、轻的、柔的,若是粗的、短的、重的、刚的,纵使春风柔情万种,料也是勾他不动。想那春风必定是温的、和的、酥的、润的,若是冷的、烈的、干的、涩的,料必只作摧折之势,而不成勾引之态。白居易一个“勾引”,便把杨柳之细之长之轻之柔,与春风之温之和之酥之润写尽,不得不令人叹服。 “勾引春风无限情”句实在教人惊煞、喜煞、怜煞、爱煞,于是情不自禁,脱化而成《眼儿媚》小令一首: 眉眼谁偷杏花红?无语笑东风。柳条勾引,春情无限,燕子呢哝。郎君若解春情意,折个与君同。相思已在,杏花枝上,杨柳阴中。 “勾引”二字用之于人,也是含蓄的,委婉的,风流的,蕴藉的。比方说,我勾引你去植物园赏花,必是和颜悦色,用了含笑的眼神、温柔的言语与轻盈的体态;若是一本正经,一脸严肃,肢体语言僵硬,那就不是勾引,而是命令或者强迫了。 赏析二: 柳,是泄露春天信息的使者,复苏蛰眼生命的物候。它,风姿绰约,婀娜含情,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不少名流志士和墨客骚人因与柳树“心有灵犀”,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赞美它有诗的风韵,舞的倩影,刚的禀赋。白乐天,这位唐代诗词大家,在《杨柳枝》诗中云:“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羽不胜莺。”均把柳树枝的长、轻、软的风姿,在春风里翩翩起舞,染得春色浓如酒的诱人景象描绘得真切动人。 【阅读训练】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1、知识储备 (1)常见的语言风格 ①平淡质朴(陶渊明)②辞藻华丽(杜牧)③明白如话(白居易)④婉约含蓄(李商隐)⑤清新自然(王维)⑥雄浑豪放(苏轼)⑦清幽淡雅(李清照)⑧沉郁顿挫(杜甫)(2)答题思路 ①指出其语言风格类型; ②结合诗句举例说明之; ③分析其塑造形象或表达情感的作用。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干曲(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请你试做: 老师作答: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自己作答: 参考答案:

【《长干曲(其一)》译文】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长干曲(其一)》鉴赏】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诗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春怨》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春怨》鉴赏】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诗歌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