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

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

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绥:有安抚的意思

△君若以德绥.

诸侯,谁敢不服。《齐桓公成楚》 现在“海宁”“绥怀”“绥服”都有安抚的意思,绥为什么会有安抚的意思,由字形来看,安抚不会是绥的本义,从糸来丝也丝与织品有关。

《说文》 ,车中把也,从糸从妥。

绥的本义指车中的绳带。供乘车时作拉手用。△“升车女立正,执绥。”《论语·乡宪》拉住此绳能保持身体平衡。所以引申出“安”“安抚”的意思。

再如乘。有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张

△公乘.无人。《晏婴论季世》战车。 △与屈充乘.而观之,《齐桓公·伐楚》 甲文作

素:①朴素:百姓素朴,(贡谊《治安策序》)

登高

登木

驾车 乘车 乘船

乘于人物之上 (一套车车四马)

战车

马 四

凭借利用

乘时、乘机、乘势

压倒

战 胜

镇守 防守

欺 凌

乘人,不义

②白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情倒影。《三峡》 ③白白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餐:指白吃不干事) ④平素一向:点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未看色的丝织品 平常行为:我行我素。 上和下垂的丝帛之类 下糸,细丝也

《说文》白致曾也本义是未看色的丝织品

2.可以以简驭繁地去掌握词义。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要下功夫,但要在下苦功夫的基础上去巧学,词义是非常纷繁的,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这些意义间并非杂乱无章,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性,词的本义,引申义间的关系就体现了这种联系性,抓住本义,就能抓住了网上的纲、纲笔目张,引申义的发展也就容易找到线索了,固而纷繁就能向简单转化,杂乱就会变得有系统了。

例如: 责 责

①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薛者乎?《齐策》债 ②宋多责.

赂于郑《左桓公十二年》索取 ③躬自厚薄责.于人,《论语》要求(抽象要求) ④吏簿责.洚侯。《史记·洚侯世家》(以文集责问,诘问) ⑤痛自刻责.。《汉书·韩延寿传》责备 ⑥数加笞责.

。《新王代史罗家人传》责罚 ⑦百司逃责.

。《上孝宇皇帝第一书》责任 这些意义纷繁,有没办法以简驭繁,把它们互相联系来呢,有的

《说文》责,求也,从贝来声。求什么,从贝与钱财有关,求责,欠人家的钱叫债(责)要债也要叫责

果,《中华大字典》列有31条义项,其中意义有联系的有17项 ①木实也 《说文》 ②信也 《广雅》

未看色的丝织品

白色

白白地

本色

朴素

素质

平素一白事物

发展过程时间

平常行为 平素行为

素 讨 债

索取 要债 要求

诘问

责任 责备

责罚

债 抽象

③定也 《广韵》 ④诚也, 今不果往《淮南·道应》 ⑤成也 行必果《论语》 ⑥能也,君是以不果来也《孟子·果上》 ⑦克也 是以不果奉《晋语》 ⑧终也 果伏剑而死《台览·岂廉》 ⑨美也 味一无果 《郑语》 ⑩决也,于是弗果用《檀弓》 ○

11勇(勇敢、有勇气)决也,真如此,志计不果《点语》 ○

12必行也,若是道也,果《晋语》 ○13敢行其志也,其身果而辞顺,《晋语》 ○14杀敌为果,《左宣二年》 ○15济也,善有果而已 《老子》 ○16遂也(成功、顺利)始果运游之若

○17竟也,果丧其目,《晋语》

尽管(终于、竟然)果的本义和引申义有17项之多,但抓住本义,进行分析,就可找到头绪。

其中①木实指果实,是本义。《说文》 ,木实也,象果形在木之上。说明果是象形字。甲文作 。2——17是引申义

果实是由树木而结果而成实的,开花结果是必然规律,故引申出“倍”,“定”“诚”“决”等义,由开花长成果,引申出“成”义;开花能结果,引申出“能”“克”义,结果是开花终了,引申出“终”义;果实味美,引申出“美”义,果实被破开,比喻引申出“杀敌”义。

“决”有坚决义,又引伸出“勇敢”“必行”“敢行其志”义

“终”与“济”“遂”“意”都有“终”了“完成”义,所以由“终”义又引申出“济”“遂”“美”

解:《辞海》收了四个读音,二十七个意义,咱们教材上举列前九项为例: ①判也,刻分也。

△庖丁为志君解牛《庄子·养生五》 △率夫将解鼋

14杀敌(果实破开比喻引申杀敌)

11勇决(果效、有勇气) ○12女行(“决”有“坚决”义故引出)

13敢行其志 ○

15济 ○

16遂 ○

17美 “终”“济”“美” 都有终了义

②离散也。“恐天下解也。”《汉书·除余传》注:谓离散其心。 ③说也,析言事理也。“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④脱也,免除也。

△解 不敢当阶。疏:脱也。《礼·曲礼》 △於法无所解。《汉书·孔老传》注:免也 ⑤开放也,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传赞》

⑥觉悟也“太祖遂与韩遂、马超战渭南,问汗於诩,对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三国志》注消释觉悟也。

⑦意识也,详见解 ⑧消释怨隙也,如方和解

⑨达也,无南无北,奭然四解,《庄子·秋水》 成立英注,奭然无碍开放

甲文写作 ,金文写作 小篆作 象两手拨脱牛角状,《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 兽也,”本义是判也,剖也,剖开

3.辨析本义、引申义也能帮助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时,“ ”,四时也,从日,乎声, 古文时,从日之声,本义是四时,也就是“季节”。《论衡·难岁》“积分为日,累日为月,连月为时,记时为岁。”顾炎武说,“古无以一月分为十二时之说”《尚书·供范》言“岁”“月”“日”不言时,《尚书·光典》之四时,《左传》之三时,皆指春夏秋冬也。

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一日分为十二时,成语“不违反时”指农业上的季节。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掌握本义是基础,不了解本义,就谈不上分析引申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分析字形结构,二是考核文献资料

1.分析字形结构探求本义

我们在“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一节中已讲过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有

剖开

②解释

③解法

⑤开放

④解脱

③解说,君知其解乎 ⑥觉悟 ⑦见解 ⑧和解

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字,从字形的分析中就可以知道它所表示的词的较原始的意义,即本义

象形,小篆作,金文作,本义指一种砍伐的工具。

臣甲文写作,小篆写作臣。《说文》“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老说臣是竖目也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位置,字形正表示俯首屈从之意。

身,金文写作,小篆写作,《说文》“躯也”引申义,本义妇女怀孕形妾,甲文写作,象一个头部受过刑跪着的人,表示屈膝服侍人的意思,小篆写作本义女奴隶。

指事。丹甲文写作,小篆写作《说文》:“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本义是丹砂(牲砂)

血,甲文写作,小篆写作,下象器皿,中间加上符号,表示那里有血,《说文》“祭所荐牲血也。”本义是特血,供祭祀用。

会意、解、判也,分也

字,小篆写作,《说文》“乳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表示人在屋子生孩子,本义是生孩子。

夙,甲文作,上象月亮,下象人举二手,合起来表示:人清晨起做事时,残月尚在宫中,小篆写作。《说文》“早敬也,从持事,虽夕不休,早敬者也。”

束甲文作,象把树枝捆起来,小篆写作。《说文》“缚也。”本义是捆缚草木。

形声字不能直接分析出字的本义,但从形符可以知道字的本义的范畴。

宣,从宀亘声,,小篆作象屋舍侧视,故从宀的字与房屋有关,《说文》天子室宝也。

,篆文作,从声,从与走有关,《说文》“之也,从声,宋鲁语”。

从分析字形入手,掌握字的本义,并不是让我们一个个去分析汉字的结构,我们可以利用前人的成果,我们要特别提到的是东汉评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专门分析汉字结构,分析字的本义的书,例如弦,小篆作《说文》“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轸同珍,转。)本义是弓弦,《史记·李将军列传》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说文》一书注释比较简单,而且是用汉代的语言写的,有许多东西不易看懂,就要看《说文》的注解本,自《说文》问世以来,有许多小学家进行注释,研究成就较大的清代有三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道训定声》研究的侧重不同,对于了解本义和引申义作用大的是《段注》,他不仅解释许慎的原解而且结合词的运用阐明其发展变化即引申义,例如:革《说

文》……革更也。“段注:二字双声治去其毛是更改之义,故引申为凡更新之用。”外传曰,革,去故也,郑注易曰革,改也。

《说文》是依照小篆结构来分析本义,我们知道小篆是秦统一前后的文字,许慎本人没有见过更早的金文、甲文。从甲到小篆这一千多年中文字变化也很大,依据小篆分析字形,难免会出现错误,例如为,小篆写作,许慎释为:“母猴也。”甲文作,象手牵象《吕氏春秋·古乐篇》“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商代还使极大象,为的本义应是做,动词。《战·齐策》王使人为冠由此也使我们知道,根据汉字结构分析字的本义,主要依据古义字,最主要是甲文、金文、甲文、金文无其字可以参考小篆,由小篆到楷书,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象形的意味在楷书中基本上是看不出的,所以楷书不能作为分析汉字的依据。

2.考核文献

所谓考核文献,就是看某个词在古代书籍中相应的资料,或有关资料上对这个词的解释

因为语言不是个人现象,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荀子早指出过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一个词具有的意义,要为社会所确认,从而在实际语言中运用表现出来,这字的形体结构也只是造字时对词义的反映,它从一定的角度反映词义,但不能说明形体结构就完全等于词义。所以字形结构虽是判断本义的主要根据,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并且有它的局限,另一方面还必须查阅文献资料是否有相应的用法或解说,来检证字形分析是否符合语言实际。这样才能使本义的判断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具体说:一是要查阅字书、辞书等资料的解释,除了《说文解字》外,《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也可作为参考资料,还有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尔雅》,搜集各地方言的的《方言》都是重要的参考文献。另外最近出的对甲文(卜辞)金文(铭文,研究的论著)

二是找这个词在古代作品中的用法,就是参查一个词在古代语言实际中是否有相应的确切意义。例如:

子,本义是砍伐工具

《孟子·梁志王上》“斧子以时入山林,”正是此义。

臣,竖目,低头表屈服,是奴仆的意思

《左·僖十七年》“另为臣人,女为人妾。”

妾:奴隶。

身:妇女怀孕

《诗·大·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丹,丹妙(朱、砂)

《诗·秦·洛南》“颜如渥丹。”(源w ò沾湿)血,本义牲血

《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英。”(周公、召公奭、吕孟)

解:判也,剖也 庖丁为意义王解牛 字:生孩子

《易经·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夙,清晨,早晨

《诗·卫·氓》“夙兴夜寐。” 宣:天子的大宝,登祀室

《淮南子·本经》: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适,到……去 《论语·子路》“子适卫。”

考察本义的两种方法要结合起来考核,这样对一词的本义把握得较准。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1.掌握词义引伸的一般规律

由本义发展到引伸义,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大多数词的意义,多由个别,具体的意义发展为一般抽象的意义,从实词发展到虚词。

因为人类认识的规律就是如此,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在已有的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新的现象和事物,例如:果、素

果本来是果实,由果植的开花结果是不以人们为转移的规律,引申出信、诚、决、定等,表示人们意志的一些抽象的意义。素,本是没有着色的丝,由本色就引申出事物本质的素质又如道, ,本义是道路(具体的)引申为(抽象)方法、途径,又引申为道理、规律。

向 ,小篆作 《说文》“向,北出 也,从门从口。“《七月》”“塞向 户。”即堵塞北面的窗户,由泥涤 门上(上古多用轩竹条编门)

又如:雌,雄,本来专指鸟而言,“谁知鸟之雌雄。”《诗·小·已月》,兽一般指牝牡,后来动物也可称作“雌”“雄”。

匠:原专指木匠,“匠后运于成风”《庄子·综无鬼》其他,匠另有称呼:“陶”“冶”“工”(玉石)后来所有的手工业工人都可叫“匠”。

古汉语中的许多虚词,是由实词引申虚化来的,如 被:本义被子,“翡翠珠被。”《招魂》引申为覆盖,“皋兰被经兮。”(同上)

素、未着色

白白地,空,徒

向北窗子 向着,朝向

又引申为“蒙受”。“被以不慈之伪名。”《哀部》又引申为助词表被动,“兄弟被侵而随仇。”《五蠹》这个被还保省了一点“蒙受”的意思,这正是由实到虚过度的痕迹。

2.掌据词义引申的方式

懂得词义的引申方式,有助于我们分析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使复杂词义条理化,便于掌握。

每个具体的词都有它的引申方式,归纳起来基本有两种方式。

①并列引申式放射

即以本义为中心,并列地引申出几个词义

例如:

以本义为中心,并列引申的词义很多的话,可以划在一侧,也可以划在周围,所以,这种引申引申方式有人叫它的“辐射式引申”即象“辐”条一样向四方引伸。

中心

中心

①②

节《说文》竹约也

①泛指植物茎上生枝叶的部分

②动物骨胳衍坊处

③节气

④节奏,节拍

节度,法度⑤

为坚多节,气节,节操⑦

节制,节省⑥

朝着

方向

数飞也

学习、复习、温习

习惯

会天大雨,道不迫。

会(动词,会见,会合)

以,(动使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介,表凭借

这种引申的方式很 ,同一个本义,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联想就有各种不同角度的引申。例如

②递进式引申

即由本义产生一个引申义,再由这个引申义产生另人一个引申义,接连引申,成为连锁形式,故又可称为“链条式引申”。

《说文》“速也”

以上两种引申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词义的引申时用了两种方式,原因

并列引申直接由本义引申出,是直接引申义,递进引申方式由引申义再引申

①顶端,进剑者左首,《典礼》疏:“首剑对环

②开端,多首

③首领,一群人的头

开始④

曲:(弯曲)

从另一个角度看,曲有“曲折”义。曲折而无不到之处,因此引申为“全部”“周全”“宗原应变,曲得其道。”《荀子·非十二子》

从一个角度看“曲”与“隅”(同义)角落,弯曲时有个角度,

偏于一隅就引申出“局部”“不会”“曲字多辨”《更法》 二套车

马 四

战胜 程胜 镇

拜侯探寻

寻求 访

探望

咨询 谗和

和谐

谗 连带

连词固

及赶上速也

达到某个时间和某种程度方面未及死 《释名》实与人要言《左传》

吴人要而击之《左传》

出的意义是间按引申义,对我们来说,直接引申义好掌握,初学的人应先多分析和掌握这类引申义,间按引申义在辨认上比较困难,特别是比较远的引申义,我们有行了解就可以了。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从理论上说并从大多数词引申义的关系来看,本义是源头,词义的一切变化都从这个源头开始,因而本义似乎应该是当然的演变中心,但是词义演变的实际情况表明,某些主要的引申义常常发展成为新的中心,如,朝

②词义的本义与假借义不相干

③我们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研究词义的发展变化,所以,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同我们学习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学得有趣记得住。

词义的引伸不同于词义的更替,词义更替是指词的新的意义产生的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涕古作泪讲,后产生了鼻涕义,古义就不存在了,而词义的引申是指词派生新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例引:虽有了延长拉导,后延等义。仁开弓的义当时还存在,又如道、道路由道路引伸出许多意义,道德标准、途径,等等,仁作为路这意义一直作为到今天。

叔()

伯仲叔季

代词

豆(食具)

豆子朝朝见

朝向(朝见时必须面向君)

朝拜(朝见时必须下拜)

朝远(朝见的地方)王朝朝代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九 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常识内容精讲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试看以下例句: ①四鄙之萌人。——萌(氓)人:草野之民。“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教学资料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 析

精品资料 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 饥、饿 《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 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 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08296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怎样确定词的本义: (1)分析字形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多行不义必自毙。”“射其右,毙于车中。”“毙”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引申义 1、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再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趋势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 ①从具体到抽象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术”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②从个别到一般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绪论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 5、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文字部分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 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 (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 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 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 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 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 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 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 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汉字的通假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 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定义 1.本义: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3.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 1.方法: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3.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

怎么能得到善终)?’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字。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mian3下,子亦声。”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广雅·释诂一》:“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郭璞注:“字,生也。”由“生子”义引申,可以有“养育”、“抚养”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相关联想) 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之义。(相关联想) 由“抚育”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相关联想) 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相关联想) 又引申为“名字”。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

古代汉语期末

第二单元《词汇》练习题 一.释词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得词性与意义) 1、齊先鬻勺(趙)以取秦,後賣秦以取勺(趙)而功(攻)宋。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梁獻書於燕王章二》) 答案:鬻,動詞,出賣。 2、齊王以燕為必侍(待)其?(弊)而功(攻)齊,未可解也。(同上) 答案:解,動詞,松懈。 3、夫斶前爲慕勢,王前爲趨士。(《戰國策·顏斶說齊王》) 答案:趨,動詞,接近。 4、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同上) 答案:病,名詞,屈辱。 5、斶願得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同上) 答案:娛,通“娛”,動詞,快樂。 6、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答案:願,動詞,希望。 7、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同上) 答案:來,語氣詞,加強肯定語氣。 8、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同上) 答案:狗馬,偏義復詞,指“馬”。 9、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同上) 答案:區區,疊音形容詞,小小得。 10、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答案:賢,動詞,超過。 11、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同上) 答案:微,否定副詞,不。 12、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錯,通“措”,動詞,放置。 13、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同上)

答案:休,名詞,吉兆。祲,名詞,凶兆。 14、及桓子[6],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國語·叔向賀貧) 答案:略,動詞,干犯。則,名詞,法則。 15、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同上) 答案:離,動詞,遭受。 16、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國語·王孫圉論楚寶) 答案:口實,名詞,話柄。 17、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 答案:爾,後綴,又叫詞尾。粘附在實語素前後,只起增加一個音節得作用,並無實在意義。 18、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詩·陳風·澤陂》:)答案:涕,名詞,眼淚。泗,名詞,鼻涕。 1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感激,動詞,感動奮發。 20、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勾踐世家》) 答案:走狗,名詞,善跑得獵犬。 二.古文标点今译题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与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强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仿徨其樂忘死遂盟强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强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戰國策·魯共公擇言》) 參考答案: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教案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

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 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绥:有安抚的意思

古代汉语:同义词

(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13.权:秤锤。衡:秤杆。 度:长度。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归、还2.游、游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9.众、庶 10.躬、身11.领、颈12.仇、雠 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肖庆峰整理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据形说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25、《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6、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27、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于古代的“小学”。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28、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 29、《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字书。原书已佚,《说文解字》中有引用,与秦国的大篆近似,后世称《史籀篇》的字体为“籀文”,即大篆。 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三书说:现代学者唐兰主张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称为三书说。后来文字学家裘锡圭主张将汉字结构归纳为表意、形声、假借三种,也称为三书说。 32、右文说:宋代学着王子韶首倡从声符推求字义的一种文字学见解,即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相同。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等。这一学说对探讨同源词和文字的音义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世学者也指出其具有牵强附会之弊。 33、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怎样确定词的本义: (1)分析字形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多行不义必自毙。”“射其右,毙于车中。”“毙”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引申义 1、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再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趋势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 ①从具体到抽象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术”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②从个别到一般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江”、本来专指长江,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3、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 相近: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相似。 如“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斗”本义酌酒器,由于形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 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条件、因果关系。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第二章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第二章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何为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朝、射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例: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代 朝,甲文作,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③朝廷、朝堂④朝代 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 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类比,因以为引申。) 形貌形状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功能作用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方式情态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标志作用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单音词和复音词培训资料

单音词和复音词

第一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复音词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第一节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古: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今:秦国军队轻浮而且没有礼节必定失败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主要特点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即一个字节有很多意义,它们占据一个字形,如“节”字,现代汉语的“竹节”、“季节”、“骨节”、“节省”等几个双音词的词义在古代汉语中都只用一个单音词“节”表示。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一般有三种途径: 1、加缀:如:虎——老虎,鼠;舌——舌头,斧;房——房子, 兔; 2、合成:燃——燃烧;道——道路;友——朋友;弃——抛弃: 3、代替:如:股——大腿;津——渡口;遏——阻止;乖——违 背;铄——熔化。 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有四种类型: 一、联绵词二、叠音词三、附音词四、合成词 一、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根据联绵词的声音特征分类,普遍分为三类:

1、双声联绵词:双声是说两个字古音中的声母相同。 磊落坎坷倜傥犹豫萧瑟崎岖陆离玲珑伶俐参差含糊容与仿佛2、叠韵联绵词:韵是指韵部,一般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入同一韵部。 窈窕依稀扑朔荒唐婆娑混沌朦胧莽撞峥嵘葫芦芍药玫瑰橄榄 3、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栝楼芙蓉蝌蚪鹦鹉扶摇葡萄狼藉跋扈不律龟兹 铿锵 1.联绵词的声韵:判定古文中的双声、叠韵联绵词必须以古音为标准依据,不能用现代汉语的音读作标准。 2.联绵词书写形式多样化: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徜徉”,至少有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相佯:倘佯:尚佯:尚阳:尚羊:常羊:相羊:倡佯:忀徉:儴佯:襄羊等。 3.联绵词的一词多义:联绵词虽然在结构上和其他的词不同,但它们本身的词义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萧瑟:(1)秋风声(2)形容凄凉、寂寞的样子 二、叠音词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分类:从表示的对象上看: 一、模拟声音的: 关关、坎坎、霍霍、辚辚、萧萧、絮絮、呼呼等,叠音象声词的广泛使用,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李斯 一、李斯其人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谋反而被腰斩。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学作品,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贵贱穷通,所在自处”——李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通过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他倾慕富贵荣华,认为自己该身居高位,不甘沦落下层的心理。

师从荀子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李斯认为楚王不足成事,而秦王恰好是能的天下的帝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白衣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机会,李斯还说“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卑贱和贫困,而人们一旦卑贱贫困便非难社会,说自己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这不是李斯这种人的本愿。于是李斯西入秦国,奔向他的大好前程去了。 吕不韦门下客到客卿 至秦,会庄襄王(异人)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犹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李斯去到秦国,正好赶上庄襄王死了,李斯于是去找当时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很赏识他,于是他得到了见到嬴政的机会,就对嬴政说现在的局势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互相兼并,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现在诸侯臣服秦国就像郡县服从朝廷,您凭借秦国目前的强大还有您的贤德去征服六国,容易的就像扫除灶上的尘土一样,如果现在再不动手,等六国缓过劲合起伙来,到时候纵使像黄帝的才能也吞并不了了。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 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 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衡:秤杆。度:长度。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5.援:用手拉。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化。 6.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道对无道。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义。 7.获:农业收成。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8.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天子。王:先秦指最高统治者。后代指最高爵位。皇:与帝并用,指天子。 9.众:可用作名词。众人指非圣贤的一般人。庶:不可作名词。庶人指百姓。 10.躬:人身。不用作抽象意义。身:人身+物身。可用于抽象意义。 11.领:总称脖子。颈:脖子,特指脖子前部。 12.仇:古音求,敌对。雠:古音酬,敌对。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