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

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

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
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

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演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将心理学中“皮革马利翁效应”的有关原理应用于口头表达有关课程的教学中,着重从教师、演讲者、听众三方面阐述了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应用方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论述了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皮革马利翁效应演讲教学口头表达能力

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靠其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1]。而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的体现必须通过出色的口才表现出来。所以口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工具,是人们智慧的综合反映,良好的口才是卓越人才开拓前进的有力武器。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你能面对多少人讲话,你的成就有多大!股神巴菲特说:有一件事你是必须做的,不管你喜欢与否,那就是轻松自如的当众演讲,这可能得花些功夫,这是一种财富,将伴随你五十到六十年之久,如果你不喜欢这样做,那就是你的不利条件,同样会伴随你五六十年,这是一项必备技能。可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想在将来的职场上获得成功,除了要掌握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多年的演讲教学中,我发现将皮革马利翁效应应用到演讲教学中是培养同学们口头表达

能力的有效方法。

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2]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暗示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暗示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权威者的心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不自觉地暗示着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强烈的暗示”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学生也会认为自己就是“最有发展前途者”.

其实,这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

心理暗示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在演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应用这种心理暗示培养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一、教师要做学生们的皮革马利翁

自信心是演讲成功的基本要素,在演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而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一般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的, 尤其是重要人士或权威者的评价被视为认识自己的最重要因素。顾泠沅博士曾经说过: “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维系着学生的自信。”在教师赞扬的点头、鼓励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中, 学生得以用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 从而正确认识自己, 肯定自己。而自我概念的提升又更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消除了自卑感。就是在这样看似不经意的点点滴滴感情交流之间, 学生逐渐树立起了自信心。自信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 为拥有者打开成功之门。

[3]

经过多年的演讲教学,我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都是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因为现在的高考是不考口头表达能力的,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很少受这方面的训练,大部分的学生上台演讲都会表现得缺少自信、紧张、恐惧,很多学生告诉我,自己在台下已经练习得很熟练、很流畅了,可是一上台,看到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就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记得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如下从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消除学生的恐惧。第一,教师要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消除学生们上台的恐惧感。

教师要告诉学生们,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指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上台的恐惧,甚至许多职业演说家都从来没有完全消除登台的恐惧。让学生们认识到上台的紧张是很普通很平常的情况,那么就没必要为自己的紧张感到焦虑的了,认识到这一点,部分同学上台的情绪反倒放松下来。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不管台上的学生讲得精彩还是糟糕,教师都要表现得对台上同学的演讲很感兴趣。要始终以赞许的目光、欣赏的表情、入神的倾听姿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心理暗示:你讲得真精彩,我都听入迷了。在教师的积极暗示中,很多开始表现不佳的学生还真以为自己的演讲吸引住了听众,随着演讲内容的展开而渐入佳境。第三,在学生们演讲完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演讲中表现出的哪怕一星半点的闪光点或某些独特的表现大加赞扬,让学生们认为即使我的口才不是最好的,但我总有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的人。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们做自己的皮革马利翁

教师的心理暗示固然重要,但最有效的心理暗示来源于学生本人,就是说学生只有自己做自己的皮革马利翁,在演讲中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指导学生怎样成为自己的皮革马利翁。

1.演讲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学生只想正面的因素,避免去想负面因素。

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积极暗示,事物就会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

种负面暗示,事情往往就会朝糟糕的方向发展。演讲前的心理暗示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在演讲前总是担心自己的演讲会紧张、大家会取笑自己、到台上会忘词之类的负面因素,那么他的演讲就真的会出现他担心的结果,至少会朝着他担心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演讲前他总是在想象自己的演讲怎样地声情并茂、口若悬河、听众是怎样被紧紧吸引、讲完后掌声经久不息等等之类的正面因素,那么他的演讲即使没出现他所想象的最完美的结果,也会朝着他想象的方向发展。但不尽人意的是:笔者在多年的演讲教学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演讲前的心理状态都是担心,无意中在进行负面的心理暗示。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将这种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学生们,让他们懂得这种心理规律对演讲结果的影响。然后可以在演讲课上要求每个学生进行这种心理训练,尽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自己的演讲的最美好的结果,并要求学生们把自己想象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接下来在课后作为课外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强化这种心理暗示。

2.演讲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表现得信心十足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到:强制的行为可以控制感觉。所以当我们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强制自己去做象娱乐、会朋友等快乐的事,表现得好像自己很快乐,而往往这些快乐的行动会使你获得真正的快乐感觉。如果你面对听众感到恐惧,你要表现得很有自信,运用一切意志来达到那个目标,自信就很可能会取代恐惧感。

詹姆斯的这种理论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另一种解读,那么在演讲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同学们在演讲的过程中运用一切的意志,表现得大方、自信,很多学生刚开始演讲时听众看得出这种“大方”、“自信”是刻意表现出来的,也看得出这种“大方”后面的做作,“自信”后面的慌张,但随着演讲内容的展开,大方和自信会自然地从演讲者的身体和语言中体现出来,而不需要再刻意地表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自己在不断地暗示自己:我很自信、我的演讲很有吸引力,虽然刚开始是在用意志表现得很自信,但慢慢地自信和勇气会真正地取代紧张和恐惧。

3.演讲后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多回顾自己精彩之处,对失败之处一笔带过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将一所大学的两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球队的比赛过程录下来,并将录像带分别提供给两支球队,要求球员要仔细观看。不同的是:第一支球队录下的全是他们的失误和糟糕表现,第二支球队录下的全是他们出彩之处。结果在后来的比赛中第二支球队都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第一支球队。[4]这个实验再一次验证皮革马利翁效应:即将注意力集中在失误和过错中,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事物就会朝所注意的方向发展。将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优异的一面,则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事物同样会朝所注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每个学生演讲完后,教师要多强调该学生的出彩之处,而对失败之处点到为止。而且要提醒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最满意

的地方,还要求台下的听众在课后只对该生的优点大加赞美。

三.学生之间要互相做其他人的皮革马利翁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体会到皮革马利翁效应,比如当我们面对很多人讲话时,如果发现大家对自己讲的内容很感兴趣,都在认真倾听,就会越讲越精彩,不知不觉表现得妙语连珠、热情洋溢。可当我们发现听众都在做别的事情,没几个人在注意自己的讲话时,我们会兴趣全无,只想匆忙结束发言。因为听众对你讲话的态度对你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心理暗示。知道了这个规律,在演讲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在台下当听众的学生提出要求:不管台上的同学讲得怎么样,也不管自己对台上同学的演讲内容是否感兴趣,每个听众都要刻意表现出被台上同学的演讲吸引住了的姿态,不允许开小差、讲小话,但可以不失时机地为台上同学喝彩、和台上同学互动。甚至可以围绕台上同学的演讲讨论。但不管怎么做都要让台上同学觉得大家的注意力在他的演讲上面。要让同学们懂得今天你是他人的皮革马利翁,明天他人就是你的皮革马利翁。

总之,在演讲教学中,皮革马利翁效应的正确应用是提高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这个途径的实现,需要教师、演讲者、听众三方面的完美配合、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美﹞戴尔﹒卡耐基。语言的突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9.第5页

﹝2﹞李雷雷。皮格马利翁效用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1(3):第161页

﹝3﹞石磊、朱庆伟、刘蓉洁。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J﹞理

论导刊2007(9)88—90

﹝4﹞可欣。心理奇境﹝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第18页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原创: zzb 一、图书信息 书名:皮格马利翁效应 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 二、作者简介(来源百科) 朱瑟琳·乔塞尔森,着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尔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 三、总结 第一部分人际关系中存在幻想 要理解幻想的产生,需要回顾婴儿早期认知世界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没有概念,连区分自己和外界事物都很困难。他有任何需求都可以从母亲那得到满足,所以婴儿知道有些东西可以给他带来安慰。20世

纪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婴儿理解外在事物时会产生幻想,例如幻想泰迪熊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他从泰迪熊上找到安慰,对于成长阶段的婴儿,这是他认知外部事物的第一步,即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建立一种连接。泰迪熊本是一件玩具,是婴儿幻想让它有了安慰自己的意义,这件玩具对婴儿来说变得跟妈妈一样重要。这种幻想技能,在人们成年后,会被无意识地用到人际关系中。因为感情的传递很多时候依靠非语言方式,所以人们对关系的理解经常靠猜。例如两个同事相见,互相问好,各自都会把一句早上好在心里翻译一遍,如他跟我说话是不是有点冷淡之类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旁白的,所以可以看出人际交往中,人们情感层次虽然丰富,但往往靠猜,你读取别人的意图,判断你们关系的远近,进而决定下一步如何对待他。人们就是在不断幻想别人的心理,在幻想中搭建这个人的形象。虽然幻想是无意识的,但是否有倾向呢?作者认为是有的,而且他认为幻想的方向取决于你的需要,即你只会看到对方身上对你有意义的信息,你把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融合在一起,加工成你看人的滤镜。你会想象这个人是你希望或害怕的样子,然后用这层滤镜推测这个人心里的反应,想象他对你的反应代表什么含义。每个人的滤镜不同,这就造成同一个人的表现被解读为不同特质。你会把自己解读的

幼儿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幼儿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谈期待心理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关注。期待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幼儿发展中,它们可以起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作用,许多研究说明了这一点。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实验后提出了“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实验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产生奇迹。本文就是想通过一些实例来阐述“期望效应”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期望各位教师和家长能对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期望,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谈期待心理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发展和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社会和周围环境对他的期待,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是他自己的创造者,都是自己信念的形象。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同是一个人,当他被淹没在人群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时,他平平庸庸;而当他换了一个环境,在那里被周围的人们寄予厚望的时候,他却能与从前判若两人,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说的就是这种神奇的期待效应。 一、期待心理的理论依据 所谓期待是将一种状态或事件同另外一种状态或事件联系起来的特殊心理表征,期待就是希望。比如,如果A帮助B,A就希望B对他表示感谢;可见,期待是一种内在化的心理表征,是人们认识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关注。期待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幼儿发展中,它们可以起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作用,许多研究说明了这一点。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实验后提出了“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

皮格马利翁效应案例

案例背景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为躲避塞浦路斯妓女而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恋之情。他祈请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真挚的爱情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学生雅各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借用了“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故事的寓意。他们主张向教师提供虚构的信息以表明哪些学生具有比现在还要大的潜力,哪些学生可能是“晚熟者”,哪些学生将表现出相当大的进步,并通过这些信息创造出新的现实来。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提供给实验组学生的深切期望和设想的区别对待,结果造成了他们的智力比比较组学生显著地得到较大的增进。教师,即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对学生的殷切期望收到了戏剧性的效果,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成功的教师总是能够积极期待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这样会导致学生不同程度地向成功的方向去努力。 案例描述 开学不久后,503宿舍的园园、燕子、小倩便来找我,“老师,蒙蒙今天没做值日,我们宿舍被扣了分。”又是蒙蒙,近来有早恋之嫌的蒙蒙,让我有点头疼,找她谈了几次话,他们还是若即若离。但她平时对班级

很关心,可能是一时疏忽,可三个同学一起来告诉我,她们又都不是宿舍长,我想这里肯定有问题。便问:“谁是最后一个走的?为什么不提醒她?” 她们说:“提醒过了,她中午根本没回过宿舍。”“为什么不互相帮忙,她忘了,你们谁最后走收拾一下不行吗?”“老师,她经常不做值日,我们老帮她做。”三个同学异口同声,让我敏感地意识到了什么。我仍然批评她们,“蒙蒙的错误就是503的错误,别忘了你们是一个集体里的成员。” 她们走后,我开始了细致的调查。宿舍长玲玲,一个内向的女孩,我一找她便哭了:“我自己有责任,但蒙蒙确实是一个娇小姐,开始两人一组值日,就因为她老不干活,我们安排一人一天,她做得很差,常常为宿舍丢分,同宿舍的人对她都有意见。”逐一询问之后我才发现,事情已经很严重了,503宿舍的同学不与蒙蒙说话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一方面为自己的失职而自责,另一方面加紧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竹竹说:“可能是因为她老不在宿舍,和我们很生疏。我如果和她说一句话,就好象背叛了我们宿舍。”我了解到蒙蒙有独生女的娇气,城市女孩的傲气,家庭的优越使她很清高,同宿舍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都看不起她。玲玲说,“她连袜子都拿回家让她妈妈洗,老是那么骄傲,看不起我们,我们更看不起她。”我对蒙蒙在宿舍竟这样感到吃惊,我和其他同学作了调查,意外的是,同学们都认为蒙蒙为人随和,蒙蒙自己也坚信:“他们七个人一起来欺负我,不知为什么,我和其他同学都处得很好,如果我自己有问题,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和我很要好,我初中就有好多好朋友。”“你首先想想自己有什么缺点。她们和你有过冲突吗?为什么所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还叫期待效应,指定就是在教学工作中,如果老师始终对学生充满了期望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受到,从而学生会为了这种信任而积极努力的学习,从而在各方面都表现的非常好的这种现象。因而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 中公讲师解析

试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学生中的应用

试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学生中的应用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爱抚她、装扮她,并向神灵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他的真诚终于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的启示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就会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状态的连续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从而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所用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罗森塔尔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扶"不行。” 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应用学生教育中,就是要遵循平等与尊重这一教育的最根本原则。也就是把学生当人,尊重人的本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个原则的话,班级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一定是融洽的,沟通一定是畅通的,学生也一定是自信和阳光的。 这里的“平等与尊重”是指真正的与学生处在人格的同一个层面上,遇事要分析原因,找到适合学生脾性又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办法,多评价,多鼓励,做到“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形式上的“尊重”。 口头上的尊重不是尊重,形式上的平等不是平等,讲道理更不是尊重和平等,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是要“用心”的,是别人能感受到的。常言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好学生何尝不是夸出来的呢?罗森塔尔现象就是极好的说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没得着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他想让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孩子的感情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伤害到孩子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倾听,而不是苛责与批评。这也是我做得很欠缺的。 平等和尊重的前提是“相信”与“信任”。尤其是对待问题学生和差生,要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帮助转化过来,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信任,也是对老师本人能力和耐心还有爱心的信任。

皮革马利翁效应与教育

皮革马利翁效应与教育 梁增红发表于2006-11-18 21:07:00 推荐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革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后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时间久了,有一天这女子竟然有了生命。受这个故事的启发,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在实验中,他们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尔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他们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分外努力。结果发现,当教师期待这些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进步时,他们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研究者解释说: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师生期待的结果,即该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神奇功能。它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爱,是最好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善于鉴赏别人,自己也会被人赏识。大凡成功的老师,无不以“爱学生,爱教育,爱生活”为起点。对学生,惩十过不如奖一长。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够资格的学生。 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地爱他、期望他、教育他,不管他是一个普通人,还是身体残缺的人,又或者是别人眼中不聪明的人,先天不足的人都可以创造奇迹。19世纪德国的卡尔·威特的育儿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威特年幼时曾被人认为是有些先天不足的孩子,但卡尔·威特并没有放弃,他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天赋的人,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卡尔·威特将这一信念落实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之中,他坚信小威特一定会成为不同凡响的人,并以此来期望他、要求他。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小威特八九岁就学会6国语言,9岁时就考入莱比锡大学,未满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担任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从别人眼里的先天不足的小孩,到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主要原因是卡尔·威特把“皮氏效应”的真谛作为前提贯穿教育的始末。那么,教师期望效应是如何实现的呢?根据有关研究,它基本上是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实现的: 1、教师对某些学生寄予特定的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的期望; 2、由于这些期望,教师以不同的行为对待不同的学生; 3、这种区别对待向学生透露了教师期望他们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和成就信息,并改变了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4、如果这种对待一直持续下去,那么这种期望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受到高期望的学生就会不断地提高成绩,而受到低期望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下降; 5、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成绩和行为会越来越符合教师最初对他们产生的期望。 让我们应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看看是否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例子,如: 1、安排座位时,给高期望者好位置、低期望者坏位置; 2、在教学中,对高期望者较多注意或微笑,对低期望者则较少; 3、对高期望者多提问多关心,对低期望者则较少; 4、当提出较难的问题时,目光很自然地转向高期望者而不是低期望者;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 大同市晋柴中学张利芳内容摘要: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若能对他所带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抱有较高的期望,热忱对待,那么每个学生的潜力都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使一个教师对他所带的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期望、关爱和热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自身对学生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心。耕耘从自己的心开始。 关键词:期望关爱热忱爱心责任心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善于雕刻,有一天,他雕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少女,他把自己的全部热诚与期望投在这一少女塑像上,后来竟使塑像活了起来。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课堂上的皮革马利翁”实验,他们对一些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后随机抽出部分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个班的老师说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8个月后再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测验,发现这些“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提高。很显然,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这些“未来的花朵”抱有期望,并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期待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关心等。这些学生得到期望的信息,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积极起来并给教师以反馈,而这种回应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关爱会激活自己的对象,起到好的教育后果。一个教师若能对他所带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抱有较高的期望,热忱对待,那么,每个学生的潜力都会得到极大的发挥。我要说的关键是:一个教师给予学生的期望、关爱和热忱源于什么?如何使一个教师对他所带的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期望、关爱和热忱?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和热忱源于或者说主要源于有威望的心理学家的暗示。教育发展到今天,如果再用暗示法激发教师的热情就显得幼稚而不现实了,而且教育希望的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他的期望、关爱和热忱。那么,这个源动力到底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教师的心——对学生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能真正把每个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一个需要帮助和爱护的孩子,愿意与她们交流、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体验她们成长的快乐与痛苦,为她们的得失或喜或忧;这些教师往往还能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一个学生,结合它们各自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努力让他们成长为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即使是资质与品性都极差的学生也不会放弃,至少要让这些学生将来不成为社会的累赘。 我们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这里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的心理应该是健康的,向上的,有爱心的,这样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个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教师才能产生对学生的期望、关爱和热忱。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教师。 爱心、责任心并不是与身俱来的,要靠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文化水平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其实,经常关注反思一些社会现象,我们就会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我曾经经过某一广场,看见新铺不久的瓷砖上到处都是痰风干后留下的痕迹,那么的繁密,那么的均匀;我还经常在街上看见一些衣着“时尚”的小青年手夹香烟歪歪扭扭地走着,迎面走过,他们的话语中句句都有脏字,不堪入耳……。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国民素质有所提高,让社会风气变得美好一些。 有句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后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爱。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降临到世间之初,都是纯洁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管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如何,作为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引导他们向善、向美、力求上进,帮助他们摆脱环境带给他们的不良影响。每一个教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概述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来源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希腊王子皮格马利翁请人为他用象牙雕了一座美女塑像。因为雕塑中的这个美女实在是太漂亮了,以致于王子爱上了她。王子几乎把她当作真人,每天他都对雕像含情脉脉,并且诉说情话,有一天,这个雕塑真的活了过来。最后,他终于与自已所爱的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心理学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的东西会变成现实。 皮格马利翁效应曾被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先生以实验的形式得以证实,因此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1968年,他和另一位心理学家贾可布森来到了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却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由于罗森

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力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力翁效应 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揭示人类社会活动的建构特征时,提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概念。意思是说,一个本来属于不实的期望、信念或预测,由于它使人们按想象的情境去行动,结果导致最初并非真实的预言得到应验,变成了现实。 1953-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加利福利亚大学从事博士论文研究时,发现了一个“差点使自己的论文毁掉”的情况: 看上去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导着被试朝自己的研究假设和期望的方向做出反应。 由此,罗森塔尔想到,如果真的是无意识的人际期望效应影响了研究结果,那么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就可以通过几名实验者再现这一现象。 其后,罗森塔尔在实验室中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的主要情境是实验者要求被试对人们的照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当实验者对被试产生高评价期望时,被试对照片的评价就高些;当实验者对被试产生低评价期望时,被试对照片的评价就低一些。1959年,罗森塔尔把自己的论文分别寄给一家知名杂志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结果让他啼笑皆非: 在1960年的某一天,他同时收到了杂志的退稿信和美国科学促进会颁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奖。 为了检验在实验室研究中揭示的人际期望效应的普遍性,罗森塔尔随后以动物(大白鼠)作为被试又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告诉半数参与研究的实验者,实验用的白鼠善于走迷津;而对另一半实验者则说实验用的白鼠不善于走迷津。结果显示,认为白鼠善于走迷津的实验者所在组的白鼠,学习走迷津时的表现,都优于认为白鼠不善于走迷津的实验者所在组的白鼠。这进一步证明了期望效应存在的普遍性。 罗森塔尔并未由此止步。他想,如果实验者期望白鼠聪明,白鼠就变得了聪明,那么教师期望学生聪明,学生就可能变得聪明。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塑。有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都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此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角色期待”。此效应表明:我们的热切期待,会使被我们期望的人达到我们的要求。作为期待者(如皮格马利翁),以自己的全身心(认识、情感、态度等)投向被期待者(如少女雕像),这样的热切期待,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甚至可以创造奇迹。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其实就是期待者——皮格马利翁,父母总期待自己的孩子不断进步、品学兼优;而作为家庭教育中的孩子,从他们出生那天起,就已被定位于被期待者的地位,他们就是那少女雕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去做才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并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呢? 一、利用暗示的方法达到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动。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些符号。 暗示在家庭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比广告暗示来得更快、更直接。比如,在智力方面,特别要用暗示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积极性。父母可以经常跟孩子这样说,我家孩子特别聪明,特别爱动脑子,在学习中特别有方法,在思考问题时比爸爸妈妈的主意还多等。就是要用这样的语言暗示,引导孩子学习特别自觉,学习兴趣特别广泛,特别积极向上,并建立健康的学习模式。还有在心理素质方面也是一样的。如跟孩子说,我家宝宝真大胆、真勇敢,像个战士,我家孩子特别喜欢和人交往,性格开朗等。这样积极的暗示,可以使孩子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成长为一个善于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人。 暗示是用一个良性的词,引导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假如你家孩子已经很优秀了,那么让他更加优秀;假如你家孩子现在是弱者,那么你要把他当做强者来对待,把他现在的弱当做暂时现象。 我家孩子是双胞胎,而我老公是家族唯一的男孩子,在平时的沟通中经常利用家族对男孩子的期待,有意无意地跟孩子们说:“你们俩是我们家族的希望,你们俩优秀的表现给我们家族带来幸福,带来希望,因为你们俩优秀的表现,父母感到很自豪。”两个孩子真的如父母所希望的要求努力去做,同时各方面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表现越来越优秀。 二、利用感染、影响的方式达到皮格马利翁效应 感染是指个体受他人或他物的影响,在情绪和行为上不自主地、无意识地随从。它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受到某种情境的影响,无意识地自愿产生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和行为,使之与他人或情境相一致。比如,当你身临球场观看足球比赛时,受到周围球迷的影响,会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这便是感染的效果。 家庭教育的“奥秘”体现在父母以对子女的爱来感染孩子,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子女的过程中达到了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家庭中,父母应主动地运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发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发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是这样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善于雕刻,有一天,他雕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少女,他把自己的全部热诚与期望投在这一少女塑像上,后来竟使塑像活了起来。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课堂上的皮革马利翁”实验,他们对一些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后随机抽出部分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个班的老师说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8个月后再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测验,发现这些“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提高。很显然,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这些“未来的花朵”抱有期望,并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期待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关心等。这些学生得到期望的信息,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积极起来并给教师以反馈,而这种回应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了解了皮格马的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校长肯鼓励老师们,给予他们一些肯定,那么一个人受到鼓励后,为了以后别人对你做出更肯定的目光,肯定会更加努力,老师们会积极的、想尽办法去教好自己的学生。同样如果一个老师可以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给予爱的鼓励,抱有高期望值,那么每个学生受到这种热心对待,就会把自身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对学生们起了很大的帮助,也对教学目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关爱会激活自己的对象,起到好的教育后果。 皮格玛利翁效应”还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当然,赞美要发自内心的表达,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目的达到意想不到的成效,也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信任,是影响一个人说服一个人的关键,是人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待,对别人的期待就是对别人的一种肯定,别人得到了你的肯定,就会对你产生一种好感,就会努力帮你做某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态度。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运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运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该定律广泛运用在企业内部管理。其实,该效应在学校的运用也大有市场。赞美、肯定、信任具有一定的能量,切实改变人的行为,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一位治校有方的校长,他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也颇有诀窍。每年对新录取的一批青年教师们经过短期的观察后,他总会逐一私下找个别教师进行深入谈话。他用诚恳的语言说:“从我多年的管理经验看,你很有教育潜质。而且,我翻看了你的个人档案资料,综合你以往的表现和我的主观判断,觉得你必定会成为我们学校的教坛新秀。你好好努力吧!”青年教师听到校长如此抬爱,内心充满着感激之情。然后,他耐心地给老师们介绍了一些入门技巧,提了些具体的要求。 经过正面积极暗示的青年老师们,感觉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如果不努力,觉得实在对不起校长的信任,也更对不起自己的实力。他们潜心钻研教材,积极向资深教师请教学习,翻阅教育报刊杂志。闲暇时间,就主动辅导学困生,不放弃每一个掉队的孩子。校长看到这些年轻教师的努力后,还会不断暗示,他们能够走得更远。经过这些激励,青年教师很快成长起来,快速站稳讲台,干劲越来越大。最后,这批新人果然成为名师。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师资培训上的运用。 一位教师,刚接手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后,该班违纪违规现象普遍。男生如同混世魔王,三天两头打架斗殴。女生游手好闲,争风吃醋,嚼舌根,说是非。比谁穿着好,谁长得漂亮,谁的身材棒。他看到整个班级的学生们在大环境的感染下,缺乏了学习的斗志,根本没有任何的理想。他们不相信自我,觉得自己不是上学的料。大多数学生自暴自弃,上课要么是不举手回答问题,要么是故意出洋相,看着老师生气,却又无可奈何他们。课下,不交作业,或者乱抄写一通。逃课、早退,是家常便饭,抱着破罐子乱摔的心态,他们厌学情绪严重。该位教师采取了迂回鼓励的策略,他悄悄去找别的老师,邀请别的老师到教室里面听课。起初,个别的教师根本不愿意去,那样无可救药的班级去了也是白去,还会生一肚子闷气。他就死缠硬磨,陪着笑脸,好话说尽,等到人家答应后。他又立即在夕会里做宣传鼓动,“某某老师听说我们班变化很大,他不相信,明天要亲自来验证一番,我相信大家都能够克服缺点,在课堂上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你们能做到吗?”孩子们睁大眼睛,充满了惊讶。要知道,每个老师提起这个班就会头疼,根本不会有人来听课的。可是,看到班主任斩钉截铁的语气,他们似信非信。老师看着孩子们的表情,继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喊着:“你们一定可以做到?大家说,是不是。”果不然,第二天教室的角落里面摆放了一个干干净净的凳子,那位碍不过情面的老师终于坐到了后面,所有的孩子们挺直了腰板,聚精会神地听讲,教师采取分层的策略,根据每个孩子的成绩设置相应的问题,不少孩子竟然主动举手回答,赢得了教师的赞扬。 此后,班主任继续采用了这个办法,屡试不爽。借助正面的心理暗示,给予学生大胆的鼓励,动员更多的老师们听课,他巧妙地告诉孩子们,越来越多的老师看到了他们的进步,很想亲自过来看看每位同学的表现。学生们开始深信不疑,因为他们自身的改变,其多数学生的成绩正在微弱地提升。为此,他还反复找到校长,说动了校长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课。当校长本人走进教室那刻,孩子们彻底震惊了。他们开始更加发奋,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一定会做到,而且会越做越好。这个班级以后的整体成绩得到了飞跃般变化。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一个人天生喜欢被轻视和忽略。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渴望成为一名英雄的心理,都希望能够得到尊重和认可。只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个体面对社会、同类产生了自卑、厌恶,从而一蹶不振。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基于心理的归属感,遵从马斯洛夫的需要层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共11页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一、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拳教授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他的学生雅各布森(L F.Jacobson)在旧金山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在每个年级各选三个班,对这些班的学生作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将20%的有“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校方,并叮嘱对名单保密。一年之后,学校惊奇的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确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学习进步很快,求知欲强,充满自信,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都大大超过其他学生。然而教师们并不知道事实真相,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心理学家从总名单中随机抽取出来的。据此,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以下简称为“效应”),并声称:教师报信他们的学生是更聪明的,学生就可能因为教师的信念而真的变得更聪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最终能充当自我实现的预言。 二、“效应”发生的理论分析 “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什么会发生?我们试图从卡自关心理学理论出发探寻潜藏在现象背后的答案。 1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和罗杰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阿德勒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天生具有一种驱力、一种追求、一种潜能,人的奋斗是为了获得成功。因此,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朝向好的结果的。在这一假设的前提下,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为发展而奋斗的整体需要,具有一种要充分施展自己潜能的愿望和倾向,他把此称之为“为卓越

而奋斗”。翻这种卓越包含了个人更为完整和完全的发展,以及个人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虽然与阿德勒不属同一学派,但对于自我概念的看法是相似的。他给人的本质赋予了“积极的、向前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和真诚的”等优秀品质。并且他认为有机体具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二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各种潜能的倾向。这是一种力求获得实现、保持和强化经验的基本倾向,自我实现是影响人全部现存的、已完成行为的、最核心的、最具优势的驱动力。与阿德勒不同的是罗杰斯更重视自我的作用与价值。他认为若要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个体就必须具备积极关注的品质,锗如爱、温暖、关心、尊重、接纳等。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学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实现的主动实现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反应者。换句话说,“效应”的发生正是建立在人有自我实现倾向的基础之上的。 2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班杜扛的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个体积极地参与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是学习发生的基础。他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都是先前行为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来说,恰恰起到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就是强化的作用。因此,操作学习理论特别重视学习过程中奖励与惩罚的作用,认为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人的行为要么是获得奖励,要么是受到惩罚,而学习就在这种奖励或惩罚的过程中发生了。每个人都会因奖励而加强自己的一些为他人所接纳的、赞赏的行为;因惩罚而减少另一些不为人们所认同的、不恰当的行为。如果能够在学习的每个小步上都有强化,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能得到及时的积极反馈,那么就会起到激励和积极的作用;与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不同,社

皮革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历史学院201023120004 马英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有一位名叫皮革马利翁的青年雕塑家,梦见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少女。醒来后,皮革马利翁将梦中少女制作成各式雕像,且每天都含情脉脉地注视“她”,期盼能找到那样一位心上人。此情感动了上帝,赋予雕像以生命,让她来到皮革马利翁的身边……。 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即得名于此,由罗森塔尔(Rosenthal)和雅科布森(Jacobson)提出,系指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期望,将会影响个人或他人行为,而导致预先的心理期望在个人或他人往后的行为中验证,即所谓的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简单地说,你的预期会让最后结果受到影响而可能成真。在教育情境上,教师对学生的教师期待,将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而影响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你希望学生怎么样,你就把他当作这样的人来对待,多给其以良性的暗示,他就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一种期望效应(expectation),即要求教师要对儿童有爱心,同时懂得尊重和欣赏儿童的优点。良好的教育期待体现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爱是最好的教育,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就会向老师期望的方向努力。“赏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即在于此当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这个教育心理学原理后,我情不自禁地掩卷久久沉思,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曾有意无意的多次使用它,但今天才得以见庐山真面目!还有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哈佛大学有一群研究人员来到某中学。对教师说,经过测验,他们发现有5名学生智力超群。这5名学生有的本来成绩就好,但有的成绩只是一般。一年后,这5名学生的成绩果然都出类拔萃了,正在教师惊叹哈佛的鉴定准确时,研究人员说出了这5名学生只是在名册上随意选的,并没有什么科学鉴定。那么,这5名学生为什么成绩突出呢?就在于教师相信了哈佛的鉴定而对他们投入了特殊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产生了皮革马利翁效应。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多么重要。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关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学生。”因为教师对学生投入关爱,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学习的需求。学习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三个需要驱使:认知、自我提高和附属需要。因为教师和学生在感情上有一定的依附关系,教师是学生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谈管理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谈管理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谈管理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欢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他天天与和雕像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少女雕像被他的爱和痴情所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了少女为妻。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I)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罗森塔尔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罗森塔尔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相反消极的不良期望对人行为的影响也不容置疑。罗森塔尔(R.RosenthaI)就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术界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英国诺贝尔奖作家萧伯纳先生曾写了部作品叫《皮格马利翁》,讲述的是一个语言学家如何把一个伦敦街头粗俗的卖花女用六个月的时间培养成了高贵的女公爵。后来还拍成了电影,由著名奥斯卡女星奥德丽.赫本主演,这就是获得第卅七届奥斯卡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由这个神话故事而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很早已在西方的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领域中应用。这个效应是指我们对人的看法,无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会对对方产生影响,对方的行为结果也越来越接近这种看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实验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实验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