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2)(有答案)_有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2)(有答案)_有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2)(有答案)_有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2)(有答案)_有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2)及答案

1.(2018·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这支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7分)

(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得出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根据材料“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得出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根据材料“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得出训练系统,注重实战。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作用,主要从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抗击倭寇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注重实战。

(2)背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作用:提高了军队思想觉悟、凝聚力和战斗素质;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2.(2015·江苏卷·24)“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9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2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即可得出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国文明之进步……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即可得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前者可以从摆脱民族危机和落后的现状的需要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即可得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的结论。

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3.(2017·海南卷·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7分)

解析:第(1)问德国的诉求,据材料“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反映出德国还是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反映要求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反映其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修改和约”实际上希望减轻对德国的处罚。第(2)问《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据材料“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并号召准备复仇”可知和约对德国的过度惩罚招致德国上下一致反对,埋下了复仇情绪;长远看,和约加深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也为希特勒利用民族仇恨情绪上台和发动二战爆发埋下伏笔。

答案:(1)诉求: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2)影响: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

4.(2014·全国卷Ⅱ·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

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解析:第(1)问,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信息“1942年2月”“日军入侵缅甸”“英军……放弃缅甸”“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等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在分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中关于远征军作战的经过分析其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2018·衡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9年7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到莫斯科出席美国展览开幕式……美国国会刚刚通过“沦陷国家”决议,该决议公开批评苏联虐待它的卫星国,赫鲁晓夫确信尼克松的莫斯科之行是要公开羞辱苏联领导人。在参加展览会之前,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私下里进行了会晤,并就“沦陷国家”决议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展览会上他们交流时仍然言辞尖刻。他们争论的高潮发生在美国式的,特别为展览建造的房子的厨房里。赫鲁晓夫毫不犹豫地嘲笑着厨房里的现代化设施,包括柠檬色的榨汁器和嵌入式洗碗机。在他看来,他们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妇女的态度”。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被赫鲁晓夫的批判刺痛了的尼克松,用一个手指碰了一下苏联书记的胸膛,粗暴地宣称美国的任何一个钢铁工人都能购买。接下来就是关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论,从洗碗机到导弹,孰优孰劣的辩论使他们之间的争论达到了高潮。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和尼克松发生厨房辩论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厨房辩论产生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1959年正值美苏两极对峙,“冷战”形成;美国和苏联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严重的分歧和矛盾;根据材料“美国国会刚刚通过‘沦陷国家’决议,该决议公开批评苏联虐待它的卫星国,赫鲁晓夫确信尼克松的莫斯科之行是要公开羞辱苏联领导人”可知,苏联和美国的领导人存在相互猜忌和严重的不信任。第(2)问,根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国际等方面论述。如政治上进一步导致了两个不同制度大国的对立;影响了美苏的社会经济实践;刺激了双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加剧了双方的军备竞赛等。

答案:(1)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与矛盾;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

(2)刺激了双方意识形态的斗争;引发了双方外交危机;影响了美苏的社会和经济实践;加剧了双方的军备竞赛;拓展了冷战的区域与范围。(答出四点即可)

6.(2015·全国卷Ⅰ·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

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解析:第(1)问,“兼修儒、释”,反映出丘处机学识广博;“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明丘处机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成吉思汗控制了广大的地区,急需治理方法等。第(2)问,“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反映出中原的思想文化对蒙古最高统治者的影响;“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可见丘处机西行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从长远看,统治者采取了丘处机的某些思想,为后来元朝统治起了一定作用。

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7.(2014·全国卷Ⅱ·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解析:第(1)问,主要应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注意要点要全面,可通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的方式作答。第(2)问,既要指出光绪帝对变法的积极推动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限性。在当时的情况下,光绪帝无力击败顽固派,因此也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答案:(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2018年全国高考二卷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 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 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 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 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 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 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 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 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 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 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 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 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 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 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 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 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 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26.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 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 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 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

2018年高考全国Ⅲ文综(历史)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5.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31.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34.)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选修改革答题套路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选修改革答题套路总结 考前必读阅卷套路深高考多拿分 高考阅卷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题目平均改卷时间只有几秒或十几秒。如果考生们了解阅卷老师在判卷过程中的规律,肯定对你答题有帮助,我们一起看看阅卷中的“套路”吧! 套路一改一道题有时只用几秒至多十几秒高考评卷速度非常快,一个老师平均每天要上千份卷子(只改其中一题),个别学科甚至要评3000 多份卷子(平均 3~8 秒改一份卷)。——对策:面对如此改卷速度,考生在答卷时要尽可能博得老师的好感。首先,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层次清楚。其次,概念要准确、叙述要简明,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要依题作答,不要乱涂乱画。 套路二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个别老师改卷只凭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常常就给打高分。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是第一段 看一下,中间看一下,最后一段看一下,分数打高打低全凭第一感觉。更多技巧敬阅读《高考文科解题技巧》一书,扫描背面二维码可得。——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改卷过程中,改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 套路三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 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靠。——对策: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建议是: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得高分。 套路四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 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套路五阅卷往往只盯住答对部分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 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对策: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套路六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每天要改数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 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套路七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 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失分的原因绝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近于死板的评分细则造成的。——对策:平常学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用语、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76277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要求填空。( 分) ( )子曰: 君子固穷, 。 (《论语 卫灵公)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按要求选择。( 分) (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分) .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是不可能的。 .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 , , , ,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 . . . 二 阅读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 题,( 分) 自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 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 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 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 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 此处不留人 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 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 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 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 济。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 父慈子孝 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 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2018年高考全国Ⅱ文综历史试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北京

2018年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古代商业,考查学生对商人地位的认识。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一切不得农业发展的因素都被统治阶级排斥,而商人仅靠商品流通增加财富,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受到压制。 答案:A。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 解析:本题增长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片中的机构有御史台、中书省、枢密院等,这三个机构同时具备的只有元大都,而唐三省六部、宋两府三司、明内阁在图中都未能反映出来,可以排除。 答案:C。 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解析:本题以“同一世纪”这一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外若干文化成就的掌握,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的内容也很细。但由B、C、D三项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容易排除。 答案:A。 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国家已经取得“最惠国待遇”,没有必要通过战争获得更多权益,A项错;修约与题干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和言论相符,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中总理衙门设立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类编: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含答案)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01.(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城邦利益,推动了雅典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梭伦取消了所有涉及个人劳役的债务,所有因债务而遭奴役者均被释放,并禁止将来再有任何奴役制度。梭伦立法是一种革命,所有自由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都要受同样的约束和惩罚。他使在习惯上早已被认可的私有财产制合法化。他通过开放公民权利以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凡外邦人具有各行业专长、欲携眷永久定居雅典的,可获得公民权利。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第四级则免税)。他的法律规定在雅典发生暴乱时采取中立的人将丧失公民资格,因为他认为大众对国事漠不关心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凡殉国者的子女应由国家抚养与教育,这项法律成为雅典人多年勇敢作战的主要原因。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梭伦围绕公民权利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自由;自由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私有财产制合法化;开放公民权利;实行财产等级制。 (2)特点: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或“荣誉与税捐相适应”); 将公民权利与城邦利益向结合;采取中庸之道;确立法律的权威。 (3)作用:稳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利益; 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分析回答。

2018高考北京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高考北京历史 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17.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18.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word完整版)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值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以下成语中的“鼎” 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关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 据《金布律》处罚。这说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 人群的抗议。②因此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如此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 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能够禁止不管从爱琴海依旧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 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一到八单元)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命题、校对:周斌审核:鲍志勇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废除“六一汉”制度 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5.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6.从商鞅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C法家 D.兵家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 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1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12.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推行重商主义 13.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 A.赎罪券不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也不能赦免罪过 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 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2018年高考数学真题试卷(上海卷)【学生版】

2018年高考数学真题试卷(上海卷) 一、填空题 1.【2018?上海】行列式的值为________。 2.【2018?上海】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 3.【2018?上海】在(1+x)7的二项展开式中,x2项的系数为________。(结果用数值表示) 4.【2018?上海】设常数,函数,若的反函数的图像经过点 ,则a=________。 5.【2018?上海】已知复数z满足(i是虚数单位),则∣z∣=________。 6.【2018?上海】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 ,若,则S7=________。 7.【2018?上海】已知,若幂函数为奇函数,且在 上递减,则α=________ 8.【2018?上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0),B(2,0),E,F是y轴上的两个动点,且| |=2,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 9.【2018?上海】有编号互不相同的五个砝码,其中5克、3克、1克砝码各一个,2克砝码两个,从中随机选取三个,则这三个砝码的总质量为9克的概率是________(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 =q n-1(n∈N*),前n项和为S n。若,则 10.【2018?上海】设等比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a q=________ 11.【2018?上海】已知常数>0,函数的图像经过点、,若 ,则=________ 12.【2018?上海】已知实数x?、x?、y?、y?满足:,, ,则+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二、选择题 13.【2018?上海】设P是椭圆+ =1上的动点,则P到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 A.2 B.2 C.2 D.4

高考历史选做题选修 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块内容全部 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试题情境, 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 ●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历史发展的 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 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的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认识战 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居安思危,形成对和平的追求及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自觉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高尚情操;进而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权益以及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设计的试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 相互关系,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是对他们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创造力与批判思维的训练;也是对国际视野的拓展。这还是作为高中历史教育传授历史知识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2、高考历史试题选做题发展变化趋势 (1)变化: ①、考查目标在变。试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能力”和“目标立意”的变化。 ②、试题与课本的关系在变。综观试题和课本的关系,可用“渐行渐远”来概括。 (2)“不变”: ①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变。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 ③高考历史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变。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知古鉴今,古为今用。 ④、试题的呈现方式一直未变,四选一,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二、迅速选出适合自己的试题 1、根据自己复习时所确定的选修模块来选择。 2、根据问题的呈现方式来选择。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三卷)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4分)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 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3.(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5.(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6.(4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7.(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