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

应,很容易理解的,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这是由语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但是综合性呢?如果说,语文学习要剔除杂芜、直取“干货”,这“干货”无疑只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的因素自然是超越“干货”之外的“外延”性的因素,似乎是“非本质属性”。但新课标为什么要将其与本质属性并列为语文课程属性,甚至还排列在“实践性”之前?难道其价值就是因为语文学习内容必然是综合的,还有就是避免“唯工具论”而必须兼顾语文教育的思想性、道德性等?

其实不然。有关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特别是“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揭示了关注语文的综合性,实在是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分内之责。这些理论告诉我们,交际过程是编码和解码过程:表达者将意义编码成信息符号,以语码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解者或信息获取者进行解码和推理,在推理中获得意义。要实现有效的推理,需要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和百科知识,“缺乏百科知识等语境信息,推理是不可能成功实现的。”“百科知识是以‘积木’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人的认知环境中”。当然百科知识的积累或认知环境的构筑,是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共同实现的,但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不可能将这些“综合”因素剔除干净,专攻语文“专业”,事实上,避开综合而专事“语用”学习(含理解)与实践,基本上是不能实现的。比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中这样的句段“……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要真正解码盲青年画画的“认真”与“投入”,必须要掌握“百科知识”之绘画技艺“工笔细描”和“速写”的知识,如果单从字面望文生义地“推理”,是不能完全获取《鱼游到了纸上》作者在上述文段中所传达的意义的。

因此,语文教学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同时伴随着百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认知水平的历练与提升,语文课程是绝不存在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的,“唯工具论”的教学是无法操作的。由此可知,语文综合性正是从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本分”角度必须设定的,是实现与提升语文教学效益所必需注重的语文特性。

●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多次强调“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理解(推想、体味或推敲)词句意思,为什么要特别重视这一点呢?

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获取)意义,正是语用学最重要的观点,语用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语言文字的语境化意义,“语境”是其核心词。语用学的“指示语”研究、“会话含意”研究、“前提关系”研究、“言语行为”研究、“语用模糊”研究等,都要是在围绕语言文字的语境化意义而探讨。

另外,语文新课标非常明确地揭示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包括理解力和表达力,而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言文字理解力实际上主要是语境理解力(推理得意义的能力)。因为人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阅读与交际都基本是动态的,语境基本是以“活”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或理解者面前,只有形成了语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了语言文字理解力,当然才有可能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此,语文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一以贯之并逐年段提高要求地强调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力。

语用学关于语境理解的理论知识很多,难以一一介绍。下面我们以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一个文段,来了解一下语用学中的“指示语”知识。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文段中出现了三个“他”,属于第三人称指示语,一个“你”属于第二人称指示语,这里“他”和“你”各是谁?联系上文语境我们知道是阿曼达的父亲。那“孩子”又是谁?是才七岁、正在上小学的阿曼达。文段中出现了四个时间词,属于时间指示语,如“8小时”意味着什

么?意味着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8个小时了。这个文段中所述的事情发生的地点呢?联系上文和本文段可知,是在地震后废墟中、瓦砾堆中。孩子在哪儿?在“瓦砾堆底下”。这些都是有地点指示语告诉我们了。另外文段中还出现了社交指示中的“敬语”,孩子对父亲的称呼“爸爸”,表明了瓦砾堆底下的孩子与正在废墟中拼命挖掘的男人之间是父子关系。

要更深入地理解上述文段,特别是借此培养学生联系语境而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主要应该抓的关键词是“挖”,并需要借助全文的“话语/语篇指示”,通过设置引导深入研读和思考的问题——父亲究竟怎样挖的,为什么挖了后会是那样的模样(“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章前面部分,展开多角度的思维整理,并通顺连贯地表述出来:挖的工具?挖的对象?挖的动作?挖时的心理?挖时的困难与危险?挖后的形象变化?……这样,面对这段话,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就富有成效而扎实了。由此得见,掌握语用学的有关语境理解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课标在对学生表达的要求标准上,提出了“清楚明白”“内容具体、真实”“表达有条理”等,这些都体现了语用学的什么理论?

简单地说,这涉及到语用学中的“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表达,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从交际的角度讲,都是为了把自己的表达(交际)意图传达给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从表达者所给出话语中获得语用含意(言下之意或弦外之音等实际意义)。要让接受者所获得的语用含意正是表达者所传达的交际意义,必须遵守交际的合作原则。“交际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是否合作,比如是否提供了真实信息、足量信息,是否直接传递了用意或提供了相关信息等。”表达者提供真实、足量、相关、简明的信息,才有利于交际顺畅——这就是对小学生学习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新课标对此写提非常明白。

合作原则涉及四个范畴:一是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质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三是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四是方式准则,即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如,“中秋的晚上,那轮圆月像小船一样挂在天上。”这样的表达就违背了质准则。再如,“目前而今眼目下,我大概基本搞懂了老师讲的几何学中最重要的几个原理。”这样的表达就违背了方式准则。

如果表达者故意违背合作原则,那我们正需要从中去推导出表达者的言下之意,这涉及到表达的技巧与较强的语境理解力的问题。

●课标在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中,提出了“有礼貌”,这仅仅是从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思想道德角度对学生提出的德行要求吗?

当然不是,语用学告诉我们,“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而且,这里面涉及很多理论问题,掌握并遵循了礼貌原理的表达,可以增强语用效果,提升表达水平。

举例说明吧。课文《地球爷爷的手》中一个片段:

一天,他俩在树下玩,跳啊,唱啊,真高兴!玩了一会儿,小猴说:“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

是啊,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一定很好吃。

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说:“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

文段中小猴有两次话语表达,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交际中的礼貌原理。

第一句“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遵循了慷慨原则。英国学者利奇在他的礼貌观中提出了六大礼貌原则: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逊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慷慨原则”要求在交际表达时,要(1)尽量让自己少受益;(2)尽量让自己多吃亏。猴子“请”小兔吃桃子,招待别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

第二句“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遵循了斯潘塞·奥蒂的“语用等级观”和莱可夫的“三个礼貌规则”之规则一“不要强求于人”。小猴请爸爸帮自己做事,称呼“爸

爸”是得体的,用了“请”和“您”是非常礼貌的,而且不是一定要求爸爸必须做,是用一种商量的口吻“好吗?”小猴这样表达语用效果极佳。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训练学生礼貌表达。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句子时,首先让学生体会小猴的话语妙处,其次让学生尝试填空说话,依次训练为:

爸爸(或妈妈),请您(),好吗?

()(任意角色),请(),好吗?

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遵循语用学的礼貌原理,对学生进行语用礼貌的理解,和学习有礼貌的语言文字运用。

●课标提出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生语言使用上的创意表达,教师可以依据语用学的什么理论,对学生进行切实的指导呢?

最需要了解和可以依据的是“语言模因”理论。掌握了语言模因现象及其规律,可以让我们自己在语言表达时更具艺术性,并包容和引导学生依据语言模因进行语言创新。

简述一下,“模因”,“模”即“模仿”,“因”即“基因”,模因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标语口语、时髦用语、名诗名句、网络流行新词等,都是语言模因。语言模因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复制和传播,其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是重复和类推。语言模因是驱动修辞的原动力,语言模因可以推动语言文字运用即表达的创新。

一个学生在《今天的篮球赛》的作文中写到“……上一场我们班的篮球比赛输了,这一次是最后的机会。不知怎么我竟然感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陈老师的口哨声响了,我心中一紧:‘该上场了!’”引用一句诗句(模因),即刻让平凡的叙事语言出彩。

朱自清散文《匆匆》中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于是有人模仿着这样的格式写到:“老婆离了,有再找的时候;孩子跑了,有回来的时候;煮熟的鸭子飞了,有飞回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那放心猪肉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语言模因类推中进行的表达创新,明显比一般批评“买不到放心猪肉”的表述有感染力。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为什么那么受学生欢迎?这不仅与李校长讲话贴近学生的心灵有关,更与他成功地运用了语言模因进行表达创新有关,其中他大量使用了学生经常使用的词汇,包括网络流行语,大量使用了名言警句,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还创造了经典话语。如: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当今网络时代,语言模因正在凭借网络平台飞速地变异或创新,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应

对。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表达,网络语言进入学生的话语或文章中,怎么对待?根据语言模因原理,只能在适度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绝对地堵,坚决地禁止是不行的。就像上述李培根校长讲话一样,适度地运用网络推动流行的语言模因,是一种表达创新,是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

·标签:熊老师2013年1月在《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发表新作——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运用信息化手段研究推行“群文阅读”,是紧扣课标,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的一个绝佳途径,也是陶行知教学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本文围绕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教学资源,辅助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陶行知早在1935年就号召:“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群文阅读教学思想,是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标等最新教育指导的重要理念创新,适应了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最新信息化手段发展进步,有创造性地将信息化资源引入群读教学课堂,将有效拓宽学生阅读资源组成结构,丰富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模式,提升教师和学生深入互动的群文阅读教学成效。 一、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教学重要意义 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课堂,运用当前迅猛发展的各型互联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想

象力,也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营造多样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及特点,借助不同的画面(静态与动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乐、声效等 ),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的形象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阅读内容,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记忆并掌握所呈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阅读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各种互联网教学软件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系统原则,学生可以依靠电脑和软件的帮助,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的需要,以人机交流的方式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自学。互联网海量数据对课堂教学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使教师从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转向依赖海量数据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使学习者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从依赖教师有限理性判断转向对个体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从而使传统的集体教育转向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使提供的课程内容更符合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习成功的实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杨旭 [摘要] 语文教学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的实际,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实现品德、智力、美育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师也必须从各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育情感教育情感沟通创设情境语言能力教师素质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激发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下面我就三个方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感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真善美的激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动。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枯燥的文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12中本3 李淑荧 2012014317摘要:语文教学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语文知识。本文探究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从汉语语言学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这三面研究如何应用语言学来指导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言学语文教学语音词汇语法 有人认为识字和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诚然,识字和写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语文教学中有比识字和写字更高层次的方面。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需要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语音 语音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音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的能力,提高言语素养,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音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并不需要给学生太多的的语音理论,却需要用这些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读说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了解并掌握语音理论,并且现在要想当语文教师的老师都必须达到普通话测试水平的二级甲以上。 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我觉得语文教师应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教学生正确读准字词,培养他们普通话的正确读音。我认为,语文教师教他们从语音中的元音与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等重要方面学习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教师可以从语音学的角度让学生简单了解辅音,声母,元音,音节,韵母、声调等的概念,让他们了理解声母与元音的发音原理和舌位图,以及让他们了解自己方言中声母、韵母和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差异。比如:辅音n/l,n和l舌尖中、浊音,不同的是n是鼻音,l是边音。有些方言中这两个辅音全部相混,有些方言部分相混。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这些辅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水平?”后 来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不过,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这个周的周记中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 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合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理解到形成水平、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文本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渐染,借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文本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渐染,借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一、教师在初读课文时适时启发引领学生学会酝酿积极的情感 任何一种积极情感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激发、引导、不断酝酿的过程。因此,在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应注重启发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积淀酝酿,要通过感受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 我在教授《跳水》一课时,文中写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了轮船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他。当朗读到这段课文时,教

师启发引导学生作表情朗读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如同自己也站在人群里,体验着当时人们的紧张心情。后经过学生初读体验品味,有个学生激动地说:“太惊险了,我甚至连气都不敢喘了!”当读到船长用跳水的办法救了孩子时,学生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敬佩这位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船长,也悟出了作者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去写跳水的经过却用“跳水”命题的绝妙之处。通过这样的情感酝酿,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二、教师在范读课文中引领学生学会体验积极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更无法全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研读课文,恰当的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走入角色,才能让学生融入意境,探知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之美。 教学《火烧云》一课中的一段:“晚饭过后,火烧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并不是单一的学习汉字,理解汉字含义这么简单。每篇课文里都蕴涵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学生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思维敏锐、有见解、有丰富思想的佼佼者。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学目的。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教学容,激发学生心的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健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点点的培养。就比如情感的培养。情感大致分两种:外在的情感和在的情感。外在的情感比较简单,就是喜、怒、哀、乐。一般出生后就具备了。心的情感是小学生还不具备的,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心的情感。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要求就应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古话。对于一篇文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理解透

里面蕴涵的含义。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心的情感也会随着朗读的增多而增加。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心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注重心理描写,没有过多的直接的叙述,这就要靠我们用心去体会,里面有很多神态描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神态的变化来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教师可以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戈壁上的树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结合课文描写来谈白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感悟白树身上的某些品质和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通过感悟体会到自己的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就和白树扎根在戈壁滩上是一样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和白树一样感动了我们,也激励了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心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 二、对每篇课文都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要学会很多东西。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更容易,教师在做不断的努力。现在的语文教学,要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运用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 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情感在学生的 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利用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呢? 一、注重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第一,教师的良好情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语文教学 不仅是语文知识信息的交流,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交流应当在情感的交流中进行,进而得到深化、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制约着学生情感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教师的满腔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的和蔼可亲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 切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第二,教师的良好情感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产生双向反馈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 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的表现。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是左右对待教师所教科目有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采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情感,以情激情 第一,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 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 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 陶冶情操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说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把学生 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以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 营造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 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定会出现“万马齐喑”、“教师一人唱独 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同时,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 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 第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吸引到作者所表达 的情感之中去。因此教师需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成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第三,重视课堂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 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范读或朗读录音,那抑 扬顿挫富有魅力的节奏,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在诵读中,让学生领略《春》的美好景象,感受《最后一次讲演》的震撼力量,体会 《岳阳楼记》的人文传统,欣赏《望岳》的气势与胸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 兴趣大大高涨,书声琅琅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心灵和语言的升华。在

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有人曾称流行歌曲为校园“毒瘤”,因为有些流行歌曲存在格调不高、情绪乖戾、装腔作势、语言粗俗等现象,而孩子们接触流行音乐仅仅限于电视、网络,没有受到学校教师专业的培训和引导,只是一味地盲目随从,但是,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论述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希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共鸣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密切结合,将其优秀的一面传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以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流行音乐语文教学运用 流行音乐是一种特有的日常文化形态,它以传媒的手段,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学生,在其生活中,学唱流行歌曲是他们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流行歌曲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常能见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但很少见着不爱唱歌的孩子。这是因为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以其轻快的旋律、真挚的情感、鲜活的语言,深得学生的喜爱。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由此可见,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不同的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罢了。古往今来,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经无法再现了。但

文学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 流行音乐,更确切的说是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论你喜欢抑或是不喜欢,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歌曲已经成这了一种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来自于生活的同时也充当着生活的代言人。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让语文教学贴近流行歌曲,让流行歌曲走进语文教学,那课堂将会是一片新天地。 一、流行音乐在课文讲解中的运用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艺术家。在课堂教学中,导语是老师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第一束“鲜花”。如何提高导语文的质量,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闪耀出特殊的艺术魅力,是每位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导语设计中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创造天地。课前导入,渲染气氛,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由于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很难与作品引起共鸣,可先播放江涛演唱的《父亲》(从网上下载FLASH,有优美抒情的画面效果会更好),让学生谈谈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导入新课:“父爱如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去感受一下那深沉的父爱。”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

试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试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28T09:01:50.7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09期供稿作者:王丽松 [导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王丽松广西自治区兴业县洛阳镇初级中学537800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牢牢把握这一中心环节,沟通作者与学者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定能很好地完成教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体会的情感;一是学生的内心潜伏的情感;另一是教材中蕴含着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进入“角色”,然后用情感色彩的语言以及能诱发情感的教态,将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充分表露出来,扣动学生的心扉,点燃心中智慧的火花,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目的。既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如此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平时注意培养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和谐课堂气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语文课堂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讲读语文,把握动情点。“动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教学中的情从何而来?从教材中来。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情感的海洋,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挖掘语文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的寄寓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从而把握动情点,以此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进入角色,从而产生共鸣。例如:讲《观潮》一文时,以大海的涨潮落潮为动情点,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讲《井冈翠竹》时以井冈毛竹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功绩为动情点,激发学生对井冈毛竹以及红军战士的热爱之情。总之,有的借助作者情怀;有的借助客观事物;有的借助人物形象,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怀,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 二、传道授业解惑,灵活运用激情法。教师传授知识要讲求方法,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要根据语文课读写听说训练的特点,灵活运用“导”、“读”、“讲”、“演”四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受到情感教育。“导”,即导入新课,导的方法可谓繁多,但好的导入,必须动之以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或不由自主的动情,或心驰神往,瞬间进入最佳的状态。“读”,就是有表演的朗读,文章的情感是蕴藏于作品之中的,教师要根据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定好读的基调,抑扬顿挫的适度,或豪情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读出情感,领略作品的真谛。“讲”,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转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讲课的语调、语速要随文而定,既能显示气吞山河的气魄,又能表达缠绵凄婉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演”,形象可感的演示,即直接观看的形式把语文提供的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讲“背影”一文时,抓住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太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这个特定的镜头中,要启发学生体会“蹒跚”“慢慢”“攀着”“向上缩”“努力”等词语的内涵,从而感受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但要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去影响学生,而且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学生。要有意识地发掘教学环节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多一份爱心,多一席关心的话语,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语言表情、体态表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驱使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向上,实现教与学的双丰收。 总之,激发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必走之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语用学案《言语的基本原则—— 得体》

言语的基本原则——得体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语言的运用》第一单元教学案 编制:夏智明审核: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夏智明使用班级:高二十一班教学时间:2013-5-22 学习目标: 1、理解言语行为的“得体”原则,增强语言运用的规范意识; 2、分析语言实例,培养观察语言现象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言语行为的“得体”原则,增强语言运用的规范意识; 教学难点:分析语言实例,培养观察语言现象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自主学习: 1、小故事:话说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以前的一位苦难朋友从乡下赶到京城去找他,其中一个人对他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他这话说得很委婉,朱元璋听了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起了他的说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立刻就封他为大官。 另外一个苦朋友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的吧?”他也就去了。 一见朱元璋的面,他就直通通的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我们两个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罐子都被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一嘴吃进嘴里了,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并吞下去,这样红草的叶子才一起下肚了……”他说这些话,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说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2、什么是表达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3、“说话应该得体”,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听到过的特别得体或者不得体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 一、案例分析课本第6页“学习还是审议?” 二、视野延伸:周总理的语言艺术 1、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国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说明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国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2、在一次除外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向外宾介绍邓颖超同志“这是我的爱人”,大家还知道哪些跟“爱人”同意的词,你认为周总理使用的这个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高考链接 1、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2012山东)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2006江苏)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⑾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⑿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修改:(1) (2) (3) 三、探究身边的语言 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东方》以追求真实完美而引人入胜,但有几句台词值得商榷:a蒋介石说:“想不到苏联这么快就承认新中国”,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比较符合蒋介石的身份和此时的心情。b又如阎锡山对蒋说:“早在1931年中共就在江西建立苏维埃国家了”(大意),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与其身份相符了。C剧中毛泽东主席常称“我们的蒋委员长……”你怎么看。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拓展: 1、下面语言不得体的地一项是()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足以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e1296826.html,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安雪梅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5期 在语文单元教学中,比较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比较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如对孙犁《荷花淀》中几个妇女寻夫时两处划船声的比较:一处是“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节奏缓慢,表现她们边划边聊,轻松愉快的心情;另一处是当鬼子出现时,她们“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节奏逐渐加快而不乱,表现她们紧张而不慌乱的神态。比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单元教学的系统优势。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 一、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 例如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就可以联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比较点可定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比较, 还可以与刘鹗的《明胡居听书》中音乐描写作比较,比较点可放在形象的比喻和侧面烘托等。 二、精读作品找出其异同点并探究其原因 例如同是名家词作《卜算子·咏梅》,可比较毛泽东与陆游两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就可上升到对两人时代、环境、世界观的本质差异的高层次的理解上。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概况可有三种情况。 1.同中求异。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选择贾谊的《过秦论》与之比较,两文都是史论,立意都是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两文均采用评述结合,但他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有:(1)结构安排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第一段记述自秦孝公始至 秦二世末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灭亡的过程;第二段通过对比分析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用具体事实证明论点;第三段在前二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2)组材顺序不同:《过秦论》以时间为序,《六国论》以事物的类别为序。(3)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则先评后述,以评为主,边叙边评。(4)评论点位置不同:《过秦论》在文后,卒章显志;《六国论》在文首,开门见山。明确两文异同点,就有利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大有裨益。 2.异中求同。同类题材可以出现在不同体裁的作品里,而相同或相似的表现手法也可以为不同的体裁的作品采用。对不同文章的某些部分进行异中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 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