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167劳动法

00167劳动法

00167劳动法
00167劳动法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1、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2、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3、国际劳动立法概况

4、劳动法基本原则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3、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第三章就业促进制度

1、就业与就业促进

2、就业促进的权利义务主体

3、政府就业促进的主要措施

第四章劳动合同制度

1、劳动合同概述

2、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和效力

3、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

4、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5、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集体合同制度

1、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概述

2、集体合同的订立及内容

3、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4、工会

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1、工作时间制度

2、休息休假制度

3、第三节延长工作时间

第七章工资基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1、、工资基准概述

2、最低工资制度

3、工资保障制度

4、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

1、安全卫生基准概述

2、劳动安全基准制度

3、劳动卫生基准制度

4、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第九章社会保险法

1、社会保险法概述

2、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3、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4、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5、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6、生育保险法律制度

第十章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1、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概述

2、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3、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

第十一章劳动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名词】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法律。

【单选】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多选或简答】劳动法上的劳动必须具备的条件:A为法律的义务之履行B 为基于契约关系C为有偿的D为职业的E为在于从属的关系。【多选】劳动法的渊源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部门规章E地方性法规和

地方规章F国际劳工公约G规范性劳动法律H法规解释I其他

【简答】简述劳动法的功能?

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3.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

4.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单选】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

关系。

【名词】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

会关系。

【简答】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

于劳动过程之中。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4.劳动

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

为主要内容。

【多选】劳动关系的种类:

1.以用人单位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A企业B个体经济组织C、

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关系。

2.以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A国内劳动关系

B涉外劳动关系。

3.以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A标准劳动关系B非标准

劳动关系。

【单选】标准劳动关系是最典型的劳动关系,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

并适用全部劳动基准和集体合同规定。

【多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A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组织B国

家机关C社会团体D律所E会计师事务所等劳动关系。

【多选】A农村劳动者B现役军人C家庭保姆D自然人用工等性质的劳动关

系仍不属于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多选】与劳动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有:A劳动行政关系、B劳动服务关系、

C劳动团体关系、D处理劳动争议关系。

【简答】如何认定哪些社会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

1.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

2.是劳动关系消灭后的直接后果。

3.是劳动关系产生、变更、消灭而附带的。

第二节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专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

【单选】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资产阶级“工厂立

法”的开端,是现代意义劳动法产生的标志。

【单选】瑞士于1848年颁布了第一个限制成年人工作时间的法律。

【单选】新西兰1894年的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低工资立法的开端。

【单选】社会保险成为劳动法的内容是从德国率先开始的。

【单选】新西兰1890年第一个开始对劳资纠纷实行强制仲裁。

【单选】劳动法典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基本形式,她开始于原苏联。

【单选】苏维埃政权于1918年通过了第一部《苏俄劳动法典》。

【单选】中国产业工人是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

【单选】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

中国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成立地点选在上海这个中国产业中心,第一任总主

任是张国焘。

【单选】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八

小时工作制案》。

【单选】我国第一个劳动立法《暂行工厂规则》标志中国劳动法产生。

【单选】1930年由江西省行政委员会制定的《赤色工会组织法》是最早的

革命根据地的劳动法规。

【单选】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单选】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劳

动法。

【单选】2007年我国通过的三部重要法律是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

合同法》、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就业促进法》、2008年5月1日施行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简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内容:1.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2.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

的一些规定。3.出现了工资保障法律。4.有了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

5.出现了社会保险法。

6.出现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

特点:工厂立法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充实,但进程缓慢,不平

衡,对劳动法的实施缺少必要保障,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简述】当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立法呈现出的特点?

1.劳资关系相对缓和。

2.劳资关系以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

3.经济全球化对

劳动法的发展形成冲击和挑战。4.信息化造成结构性影响。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法制建设经历的阶段?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劳动立法。

3.1957年---1976年劳动立法的低谷时期。

4.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法律体系逐步形成时期。

第三节国际劳动立法概况

【单选】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单选】首倡国际劳动法的思想家,主要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法

国的大卫.李格兰。

【单选】系统地提出国际劳动立法主张的是大卫.李格兰。

【单选】瑞士是最先同意制定国际劳动法的国家。

【单选】柏林会议是第一次由各国政府正式派代表讨论国际劳动立法的会议。

【单选】1900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法国巴黎正式成立。

【单选】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劳动公约:《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

《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标志着国际劳动立法的正式开始。

【单选】一战后产生的新的国际劳动立法机构是国际劳工组织。

【单选】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1919年10月在美国华盛

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法国社会党人阿尔培特.多玛被任命为首任

国际劳工局长。

【单选】国际劳工组织是一个由各会员国组成的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国际

劳工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方性原则”。

00167【依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自考教材《劳动法》郭捷编著】1

【多选】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组织机构有A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B理事会(执行机构)、C国际劳工局(常设机构)。

【单选】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立法是国际劳动立法最主要的来源。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是国际劳动立法的最主要形式。

【单选】2001年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双边社会保障协议是中德《社会保险协议》。

【多选】核心劳动标准:A结社自由权、B集体谈判权、C平等就业权、D反对强迫劳动、E禁止使用童工、F男女同工同酬。

【简述】国际劳工立法的主要内容?

1.关于劳动者基本权利的规定。

2.关于最低工资、工资保障的规定

3.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规定。

4.关于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的规定。

5.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的规定等。

第四节劳动法基本原则

【名词】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应符合的条件?

1.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

2.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

3.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必须对劳动立法、守法和执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

1.宪法。

2.基本国情为依据。

3.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理论为依据。

【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2.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同工同酬。

3.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公平保护原则。

4.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法律调解与“三方”对话相结合原则。【简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的体现?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是劳动立法的宗旨.

1.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劳动环节中的具体权利。

2.法律法规具体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劳动义务。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注重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名词】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简述】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

2.劳动法律关系不仅反应劳动关系并且对劳动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3.劳动法律关系是社会内容和法的形式的统一。

区别:1.劳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劳动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2.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而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4.劳动关系的范围大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范围。5.劳动法律关系具有法律效果,劳动关系不具有法律效果。

6.劳动法律关系属于形式范畴,劳动关系属于内容范畴。【多选】劳动法律关系的分类:

1.以用人单位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

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劳动法律关系。

2.根据劳动法律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将劳动法律关系分为,国内劳动法

律关系和涉外劳动法律关系。

3.根据劳动法律关系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划分为典型劳动法律关系和非典型

劳动法律关系。

【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

从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法律

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交错共存的特点。

3.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

4.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产性的特定的劳动行为和财

务。5.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展开的。

【名词】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是指A达到法定年龄、B具有劳动能力,C以

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D自然人。

【名词】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依法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

格,是劳动者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

【多选】劳动者A具有劳动能力,B达到法定年龄,才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

劳动行为能力。

【简述】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

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具有不可分割性。3.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

力的运用要受到劳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差别的限制。4.劳动者运用

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已经参加某项劳动法律关系后,一般就不能再

参加另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名词】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按法律的规定或劳动合

同的约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进行劳动保护,并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

织。

【多选】我国现阶段,制约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范围的主要因素有:A职

工编制定员、B职工录用的基本条件、C最低工资标准、D社会责任、E社会

保险、F工时休假制度、G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等。

【单选】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劳动行为。

【名词】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

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多选】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需要具备的条件:A劳动法律规范、

B法律事实。

【选择】劳动法律关系事实多种多样,按照他们的发生是否以行为人的意志

为转移,可以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第二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选择】劳动者的基本权利:A就业权、B劳动报酬权、C休息权、D职业安

全权、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F生活保障权、G结社权、H集体协商权、I

合法权益保护权等。

【名词】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劳动者有获得劳

动机会的权利。

【选择】就业权是劳动基本权利的核心,包括四个方面,A就业自由、B就

业平等、C就业促进、D解雇限制。

第三节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简述】我国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依据我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我国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可以概括为1.

全面履行劳动义务。2.不断提高劳动技能。3.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范。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5.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就业促进制度

第一节就业与就业促进

【单选】就业促进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名词】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

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简述】劳动就业的特征?(就业促进主体应满足的条件)

1.就业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

2.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能力。

3.

就业必须是出自就业主体的自愿。4.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

有益于社会的劳动。5.就业必须使就业主体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

收入。

【简述】我国政府就业促进的主要任务?

1.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扩大就业机会以消灭周期性的事业。

2.通过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3.通过有效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等来促进就业等。

第二节就业促进的权利义务主体

【多选】就业促进的义务主体: A政府、B用人单位、C人力资源市场中介

机构、D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相关团体。

【简述】为什么说政府是就业促进的最主要义务主体?

1.这是劳动力市场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

2.这是控制失业率、维护社会安全

的需要3.这是解决我国人口大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必然要求。

【简述】我国就业问题表现在哪几方面?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

2.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

3.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4.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

非农领域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5.劳动力市场不规范。

6.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

第三节政府就业促进的主要措施

【名词】就业促进,是指国家采取的帮助公民实现就业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简述】政府就业促进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就业促进工作协调机制。②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③建立较完

整的就业促进的政策支持体系。④维护公平就业,禁止就业歧视。⑤加强就

业服务和管理。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开展职业培训。

⑦实施就业援助等措施。

【简述】怎样建立较为完整的就业促进的政策支持体系?

①实施有利于就业促进的产业政策。②实施有利于就业促进的财政政策。③

实行有利于就业促进的税收政策。④实行有利于就业促进的金融政策。⑤实

行统筹就业政策。⑥实行有利于灵活就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⑦实行失

业保险就业促进政策。

【简述】如何维护公平就业和防止就业歧视?

00167【依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自考教材《劳动法》郭捷编著】2

①政府具有维护公平就业的责任。②规范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

③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④保障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⑤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⑥保障传染病病原体携带者的平等就业权。⑦保障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第四章劳动合同制度

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

【单选】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该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名词】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多选】劳动合同的种类:

A以合同期限为标准分为,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B根据用工形式不同分为,典型劳动合同、非典型劳动合同。

C按照劳动合同的存在形式分为,书面劳动合同、口头劳动合同。

【名词、单选】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非典型形式的劳动合同。

【简述】劳动合同的主要特征?

答:①平等性。②自愿性。③主体的特定性。④地位上的从属性。⑤劳动权利义务条款具有较强的法定性。⑥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⑦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单纯是劳动成果的给付等。【简述】劳动合同的作用?

①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

②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③劳动合同有利于防止和减少纠纷。

【简述】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

①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②用人单位初次使用劳动合同制度或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③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法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

【简述】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共同点在于双方都包含有一定量的劳动,都具有一定的财产性和人身性,报酬的多少与一定的劳动数量与质量相联系。

区别:①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特定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只能是自然人劳动者。劳务合同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②主体法律地位不同。劳动合同在双方签订合同以前地位平等,签订以后就具有隶属关系。劳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③内容不同。劳动合同根本目标是在一定劳动条件下的具体劳动过程。劳务合同所追求的目标是物质化或非物质化的劳动成果。

④劳动风险承担不同。劳动合同中的劳动者不承担劳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而劳务合同则要承担相应的风险。⑤酬金计算和反映的性质不同。劳动合同的酬金计算及支付方式多是以法律规定进行的。劳务合同的酬金计算以市场价格来衡量,其支付方式由双方约定。⑥适用法律不同。劳务合同由民法调整,劳动合同由劳动法律、法规来调整。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和效力

【简述】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和原则?

答: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经过相互选择和平等协商,就

劳动合同条款达成协议,从而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主要原则有:①合法原则。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②公平原则。

内容应当公平合理。③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④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

在订立、履行合同,以及劳动合同终止以后的全过程中,都要诚实,讲信用,

相互协作。

【选择】订立劳动合同主要经过要约与承诺两个基本阶段。要约人可以是单

位也可以是劳动者。

【名词】要约,是指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订立劳动

合同的建议。

【名词】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对劳动合同的要约内容表示完全的同意和接受。

【简述】全日制劳动合同采取书面形式的原因?

①有利于当事人正确履行义务。②现实中不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极大损害了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③加强双方当事人的责任感,促进履行合同义务。

【简述】应该而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处理情况?

①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②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如果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

月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其行为不违法。

③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劳动报酬不明

的,实行同工同酬。

④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

同的,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补订书面劳动

合同。

⑤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

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

倍的工资,并视为与劳动者订立无期限劳动合同。

【简述】我国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规范?

①规范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②对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

合同做出了特别规定。③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义务。④

明确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⑤对被派遣的劳动者的权利做了特别规定。⑥限定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⑦规

定用人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简述】劳动合同中必备条款?

①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责任人。

②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号码。

③劳动合同期限。④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⑥劳动报酬。⑦社会保险。⑧劳动保护、劳动条件以及职业危害防护。

【案例、单选】试用期的规定:

①劳动合同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②劳动合同期限

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③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不固定

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④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⑤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非全日

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

【多选】劳动合同中可备条款:A试用期条款B服务期条款C保密条款D补

充保险E福利待遇F竞业限制条款G违约金和赔偿金条款。

【简述】劳动合同成立的要件?

①双方当事人作出完整的意思表示。②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以订立劳动合同为

目的,并能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③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简述】劳动合同生效的条件?

①合同的主体必须合法。②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合法。

③订立合同的程序必须合法。④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简述】生效的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的约束体现?

①当事人必须亲自全面履行劳动合同所确定的义务。②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

擅自解除合同。③合同解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

④当事人双方因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必须依法定方式处理。

【简述】无效劳动合同的种类?

①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②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

③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的劳动合同。

【选择】无效劳动合同自订立之日起就无法律约束力。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

机关是A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

【多选】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A取消全部无效的劳动合同。B修改部分无效

劳动合同。C赔偿损失。

第三节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

【名词】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再

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将被派遣劳动者派遣

至用工单位,从而形成一种用工的形式。

【选择】派遣单位依照公司法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

【选择】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岗位上实施。

【选择】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

连带赔偿责任。

【简述】我国法律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规定?

①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用人单位订立劳动

合同,但后订的不得影响前订的合同的履行。②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

头协议。③不得约定试用期,双方当事人均可随时终止用工。终止时用人单

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④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

准。⑤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5日等。

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简述】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与原则?

答:劳动合同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履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的法律

行为。

履行原则:①全面履行原则。②合法履行原则。

第五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简述】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与类型?

指劳动合同签订以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一定事由的出现,当事人提

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类型:劳动合同的双方解除、用人单位单

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多选】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适用即时辞退的情况:A不符合录用条件、

00167【依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自考教材《劳动法》郭捷编著】3

B违反规章制度、C严重失职,造成危害、D依法追究刑事责任、E被劳动教养的等。

【简述】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①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害的。④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⑤被劳动教养的。⑥因欺诈或隐瞒事实等问题造成合同无效的等。

【简述】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①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②未即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③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的。④用人单位违反规章损害劳动者利益的。

⑤因欺诈或隐瞒等情由致使合同无效的。⑥强迫劳动者劳动或用人单位违规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及危害劳动者人身安全的。⑦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简述】劳动合同的终止情形?

①劳动合同期满的。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③劳动者死亡或宣告死亡或失踪。④用被人单位依法宣告破产。⑤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集体合同制度

第一节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概述

【单选】集体合同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斗争的产物。

【单选】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集体协议的国家。

【单选】19世纪初,在英国某行业,由雇主协会和工会双方成立的避免发生劳资争议的机构是世界上集体谈判的雏形。

【单选】英国1871年制定的世界第一部《工会法》。

【单选】英国1875年制定的《企业主和工人法》率先肯定工会有与企业主签订契约的权利。

【选择】1930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团体协约法》是旧中国第一部单项集体合同法规。

【选择】现代西方国家集体合同大多为多层次集体合同。

【选择】集体合同的不同分类:

集体合同所规定的内容分:综合性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的缔约主体的数量分:单一层次集体合同和多层次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的内容分:纲领性集体合同和具体性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的管理体制分:单层管理的集体合同和多层管理的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的期限分:定期集体合同、不定期集体合同和完成一定项目为期的集体合同。

【选择】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3年,我国只有定期集体合同。

【选择】一方提出进行集体协商要求,另一方应当在受到集体协商要求之日起20日以内以书面形式予以回应,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进行集体协商。【简述】集体合同概念及特征?

概念: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劳动者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特征:①集体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②集体合同的内容侧重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规定。③集体合同具有较强的法定性。④集体合同争议类型具有特殊性。⑤集体合同具有劳动基准法的效能。【简述】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合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都要遵循平等协商、意思表示一致、内容合法

等原则,又都是以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均受劳动法调整。

区别:①主体不同。集体合同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代表或工会,

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

②内容不同。集体合同涉及所有劳动者的一般劳动条件、集体协商的程序等,

劳动合同的内容只涉及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条件等内容。

③目的不同。签订集体合同的目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签订的

目的在于确立劳动关系。

④形式不同。劳动合同要采取书面形式,但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例外,而集体

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⑤适用范围不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而劳动合同只对企业和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本人具有约束力。⑥争议类型

及处理方式不同。集体合同争议包括集体协商争议和因履行争议两种,发生

争议先协商后提请仲裁,劳动合同争议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调解、诉讼等。

第二节集体合同的订立及内容

【简述】我国集体合同订立原则?

①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②相互尊重,平等协商。③诚实

守信,公平合作。④兼顾双方合法权益。⑤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选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

合同即时生效。

【选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同级工会和企业组织等三方面人员共同

协商争议。

【选择】集体合同的效力是指对人的效力、时间效力、空间的效力。

【选择】世界各国集体合同内容的立法例主要有三种:①列举式。美国、法

国。②排除式。波兰。③自由式。德国、日本、俄罗斯。我国集体合同内

容属于列举式立法例。

【选择】集体合同的内容按功能可分为两类:标准性条款、程序性条款。

第三节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名词】集体合同的变更,是指集体合同生效以后,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

主观或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原合同中

的某些条款进行增减或修改。

【名词】集体合同的解除,是指集体合同生效以后,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

主观或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依照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前

终止合同的行为。

【名词】集体合同的终止,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导致集体合同所

确立的法律关系消灭。

【选择】集体合同终止的原因A合同期限届满B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

【简述】集体合同变更与解除的条件?

①双方协商一致。②用人单位因为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无法履行。③

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④集体合同约定

或变更的事由出现。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节工会

【单选】世界上最早的工会组织出现于19世纪初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

【单选】1871年英国颁布的《工会法》为标志,工会最终获得法律上的合法

地位。

【单选】我国最早出现的工会立法是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公

布的《工会条例》。

【单选】我国真正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工会立法,始于1930年中央

革命根据地制定的《赤色工会组织法》。

【单选】1950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是新中国成立

后第一部工会法。

【选择】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新

的《工会法》。

【选择】我国形成规范的工会体系的主体是《工会法》、《劳动法》、《中国工

会章程》。

【选择】工会类型:雇用单位工会、职业工会、产业工会、联合工会。

【选择】我国工会分为: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基层工会四

种形式。

【简述】我国工会的性质及地位?性质: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

级的、最广泛的群众组织。地位:①工会的唯一性和独立性。②工会大都

具有法人资格。③工会的永久性。

【选择】工会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满时,不得随意调动其工作,需要调动要

征得本级工会委员会和上一级工会同意。

【选择】我国工会的职能:维权职能、参与职能、组织职能、教育职能。

【简述】我国工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①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②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③监督劳动法律、法规的

执行。④提供法律帮助。⑤建设四有职工队伍。⑥协助企业促进经济发展。

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第一节工作时间制度

【简述】工作时间的概念及特征?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在一个昼夜或一周内从事本职工

作的时间。

工作时间作为一个法律范畴,具有以下特征:①它具有较强的法定性。②他

是履行劳动义务和计发劳动报酬的依据。③他是实际工作时间与有关活动时

间的总和。

【简述】工作时间法律调整的意义?

①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实现其休息权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③协调劳动报酬分配和促进就业。④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等。

【选择】工作时间立法起源于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是劳动立法历史中最

古老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选择】现代劳动立法开端是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一项以

限制童工劳动时间为内容的立法。

【选择】1848年瑞士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限制成年男工工时的法律。

【选择】1908年新西兰的立法最早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

时睡眠的原则。

【选择】标准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

【选择】我国非标准工作时间可分为以下几种:A缩短工作时间B延长工作

时间C不定时工作时间D综合计算工作时间E计件工作时间。

【选择】国家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

00167【依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自考教材《劳动法》郭捷编著】4

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

【选择】允许缩短工作时间的情形:A特定的岗位(矿山、井下等)、B夜班、C哺乳期女工、D未成年工、E怀孕女工。

【选择】不定时工作时间适用于:A高管、B外勤、C推销人员、D长途运输员、E装卸人员等。

【选择】综合计算工作时间适用于:A交通、B铁路、C水运、D建筑、E勘探、F制盐等工作人员。

第二节休息休假制度

【选择】休息休假的立法最早体现在1936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带薪休假公约》。

【选择】法定假日A政治性节日B宗教性节日C民族传统习惯节日。

【选择】我国法定假日:新年(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

【选择】年休假的享受条件:职工累计工作已满一年不满十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十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5年的年休假15天。【选择】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作报酬。

【选择】劳动者在A法定休假日B婚丧假期C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选择】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

【简述】休息时间与休假的区别?①休息时间的重要性大于休假。②休息时间固定普遍存在,休假除法定节日以外,不具有固定性。③休息不带薪,休假一般都带薪。④休假往往具有特定的目的或价值。

第三节延长工作时间

【选择】怀孕七个月以上和哺乳期内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延长工作时间。

【选择】延长工作时间的条件:A生产经营需要B用人单位与工会和劳动者进行协商。C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选择】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法律限制的情形:自然灾害、事故等需要紧急处理的、必须及时抢修的、连续生产运输的、国防任务等。

【选择】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作的150%的工作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第七章工资基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一节工资基准概述

【简述】工资的概念及特征?

工资也称薪金,是指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义务获得的,用人单位依法或约定方式向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

特征:①工资的产生是基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②工资标准的确定依据是劳动法、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规定和约定。③工资的形式及支付方法是法定的。④工资体现了国家与劳动关系主体之间、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双重性。⑤工资体现着一定程度的公法关系。

【选择】确定工资的法律途径:A工资基准B工资集体协商C工资自决

【选择】工资基准是国家立法规定的最低劳动标准。

【名词】工资基准,是指国家立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核算和支付劳动者工资时所应遵守的最低标准。

【选择】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月工资制、日工资制、小时工资制)、计

件工资、年薪。

【选择】工资的构成: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

【选择】基本工资的特点:常规性、固定性、主干性、基准性、等级性。

第二节最低工资制度

【简述】最低工资的概念及特点?

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

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特征:①最低工资的保障范围是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②

最低工资是国家通过立法确定的法定标准。③最低工资是劳动者获得劳动报

酬的最低标准。

【选择】最低工资立法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在1896

年颁布的最低工资法令,被认为是世界上专门最低工资立法的开端。

【选择】我国劳动部1993年《企业最低工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

的最低工资法规。

【选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

A协调原则B基本生活保障原则C分级管理原则。

【简述】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参考的因素有?

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②社会平均工资水平。③劳

动生产率。④就业状况。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选择】用人单位应在最低工资发布后10日内将该标准向本单位全体劳动

者公示。

【选择、简述】不适用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形:①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有迟到、

早退、矿工等违纪行为。②企业下岗待工人员。③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处于

治疗期间的职工。④处于非带薪假期间的人员。

【选择】病假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选择】我国计算最低工资不应计算在列:A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津贴、

B法定的福利待遇、C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伙食补贴。

【选择】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劳动

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

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

【选择】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

第三节工资保障制度

【名词】实际工资:是指劳动者所得货币工资所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的数量。

【选择】我国处理工资与物价关系的基本方式有:工资调整、物价补贴。

【选择】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则:A支付的形式和对象、B支付时间、C支付

凭据、D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E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

资。

【选择】工资支付的特殊规则:A加班加点工资、B休假期间的工资、C停

工停产期间的工资、D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的工资、E女职工做孕检时的

工资。

【选择】我国欠薪支付保障措施有:A欠薪索赔优先制度、B欠薪保障基金

制度、C欠薪报告制度、D欠薪预警制度。

第四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选择】工资集体协商是用人单位工资分配决定的基本方式。

【简述】工资集体协商的概念及特点?

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

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特点:①是通过法定的程序确定劳动者一方工资水平的方式。②工资集体协

议必须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审查监督。③工资集体协商的结果—工资集体协议,

具有劳动基准法的效能。

【选择】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工资集体协议进行审查,对协议的履

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选择】工资集体协议向劳动行政部门报送经过15日后,未收到劳动保障

行政部门的《工资集体协议审查意见书》,视为已经同意,该工资集体协议

即行生效。

【选择】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情况下一年进行一次。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

第一节劳动安全卫生基准概述

【选择】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简述】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和特征?

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

特征: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②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

过程为其保护范围。③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

途径。

【简述】劳动安全卫生立法的作用?

①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不可剥夺的首

要人权,保障劳动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我国劳动立法的重要任务。②有利

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具

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

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

【选择】劳动安全卫生立法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1802年英

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最早的劳动保护立法。

【选择】1992年11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

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法律,于1993年5

月1日正式实施。2001年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

2002年5月1日起施行。2002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与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选择】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关系的三方主体:劳动安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用人单位、劳动者。

【简述】劳动安全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①根据管理权限制定统一执行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②组织和推动劳动安全

卫生科学研究工作。③建立劳动安全卫生基础制度。④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

安全卫生制度进行监督等。

【简述】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中用人单位的义务和权利?

义务:①建立、健全各项劳动安全卫生制度,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发生,

减少职业性危害。②广泛开展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加强劳动者的安全卫生观

念。③按规定提供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条件,防止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等。

00167【依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自考教材《劳动法》郭捷编著】5

④对未成年劳动者和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⑤对劳动者进行安全技术培训。⑥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

权利:①依法制定内部劳动安全卫生规章。②有权对企业内部的劳动安全卫生规章的执行进行监督。③对违反劳动安全卫生规章造成事故的劳动者给予纪律处罚。

【简述】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中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①获得各项保护条件和保护待遇的权利。②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的知情权。③拒绝权。劳动者有权拒绝用人单位违规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等。④监督权。⑤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义务:遵守规章制度,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和技能等。

【简述】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内容?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②规定用人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③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④规定了在特殊工作岗位工作时劳动者的责任和安全检查人员应负的责任。

【名词】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制度,是指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的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时参照或依据的各项指标或规定。【名词】劳动安全卫生检查制度,是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本身对企业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制度。

【名词】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制度,是指国际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劳动安全卫生进行检查监督,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的制度。

【选择】事故等级分四级:A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或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B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5000万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C较大事故: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D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选择】事故报告应遵循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

【选择】事故调查处理应遵循的原则:及时、准确、公正。

【选择】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延长期限不得超过60日。

【选择】事故调查处理的主体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会、其他。

【选择】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选择】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新规定内容。)

第二节劳动安全基准制度

【名词】劳动安全基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的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建立的基准制度。

【简述】劳动安全基准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工厂安全技术准则,机械设备、电气设备方面的安全技术准则。②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准则。③矿山安全法律规范。

第三节劳动卫生基准制度

【名词】劳动卫生基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劳

动过程中的身体健康,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所采取

的各种防护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述】劳动卫生基准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防止粉尘危害的法律规定。②防止职业中毒的法律规定。③防止噪声和强

光刺激的法律规定。④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的法律规定。⑤工作场所通风照

明的法律规定。⑥个人防护用品和保健的法律规定。⑦职业病防治及处理的

法律规定。

【名词】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

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第四节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名词】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指专门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这两个特殊劳动

者群体而设立的劳动保护法律制度。

【选择】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选择】特殊劳动保护制度的意义:

①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简述】女职工特殊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对女职工特殊保护主要是消除性别歧视,女职工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同工

同酬的权利。①禁止女职工从事的劳动范围。②女职工特殊生理期间的保护。

③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的规定。④女职工特殊保护权益的救济。⑤侵犯女职

工特殊劳动保护权的法律责任。

【选择】对于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

动。

【选择】哺乳期保护是对女职工在哺乳不满1周岁婴儿期间的保护。

【选择】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受理申诉的部门应当自受到申

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女职工不服的可以自首处理决定书之日

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简述】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最低就业年龄。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一般为16岁。②禁止使用童工。③未

成年工劳动过程中的保护。④侵犯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权的法律责任。

第九章社会保险法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概述

【简述】社会保险的概念及作用?

指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生育、因工伤残或患职

业病等社会风险的社会成员或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

保障法律制度。

作用:①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②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③对国民收入进行

再分配。④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选择】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社

会保险法》。

【简述】社会保险法的调整对象和覆盖范围?

社会保险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保险关系。

覆盖范围为: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

居民。②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③

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保险制度。④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

人,也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简述】社会保险法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社会保险法的宗旨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基本原则有:①社

会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②社会保险一体化和社会化相统

一的原则。③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原则。

【名词】社会保险法律关系,是指社会保险主体之间依法形成的收取和交纳

社会保险费、支付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

【选择】社会保险法律事实分为:事件、行为。

【名词】社会保险基金,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以法律形式

强制征缴的社会保险费和以政府财政补贴的形式集中起来的由专门机构管

理并用于支付社会保险金的资金。

【选择】社会保险基金包括:A基本养老保险基金B基本医疗保险基金C工

伤保险基金D失业保险基金E生育保险基金。

【选择】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有A个人缴费B用人单位缴费C政府补贴D保

险金的收入和罚款。

【简述】社会保险法对经办服务的规定?

①确立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制。②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作了原则规定。

③规定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第二节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简述】养老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

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特点:①强制性。养老保险有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参加。

②补偿性。劳动者交费后在年老退休后会得到退休金。③广泛性。养老保险

适用所有退休、退职的劳动者。④社会性。养老保险的影响大,费用支出庞

大,需要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

【选择】德国1889年颁布的《残疾和老年保险法》为养老保险法诞生的标

准。

【选择】中国的养老保险立法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选择】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选择】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名词】基本养老保险,是按照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

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名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

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选择】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A国家财政补贴B用人单位、劳动者缴纳保

险费。

【选择】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方法:①退休金随物价指数的上升而增加,美、

日。②退休金随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法、德。③退休金随物价和工资增

长而增加,英、瑞典。④在普通退休金之外加发与工资收入挂钩的退休金,

加拿大、挪威、丹麦。

第三节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00167【依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自考教材《劳动法》郭捷编著】6

【选择】1883年《德国劳工疾病保险法》是社会保险制度立法的开端。【选择】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简述】医疗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指把疾病保险中在医疗方面获得的服务和物质帮助。特点:①形式与其他保险形式之间的交叉性较大。②与上述第一点特征相联系,医疗保险具有一种补充保险的特点。③医疗保险的范围是整个社会公民。

【简述】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内容?

①改革的任务和原则。②覆盖范围和缴费办法。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④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⑤加强医疗服务管理。⑥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

第四节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选择】最早的工伤保险立法是德国1884年颁布的《劳工伤害保险法》。【选择】1957年卫生部制定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首次在我国将职业病伤害纳入工伤保险的保障范畴。

【选择】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选择】各国确定工伤保险费率的方式:A统一费率制B差别费率制C浮动费率制。

【选择】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差别费率制与浮动费率制。

【选择】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形:A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B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C拒绝治疗的。

【选择】工伤保险待遇的具体类型:A工伤医疗期间待遇、B伤残待遇、C 工亡待遇。

【选择】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选择】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名词】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执行职务而受到的意外伤害。【简述】工伤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特点:①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②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③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④工伤保险的投保人为用人单位。⑤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

【简述】工伤保险制度的作用:①保证受伤和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得到及时医治。②补偿损失,维持生活。③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保险待遇支付。④预防职业危害,减少职业伤害和疾病。

第五节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选择】1905年法国率先颁布了失业保险法。

【选择】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

【选择】失业保险基金的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选择】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实行基金制,在基金来源上采取用人单位缴费和财政补贴的方式。

【选择】失业保险费是失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选择】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包括:用于A失业救济B促进就业。

【选择】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支出项目:A失业保险金B医疗补助金C抚

恤金D补贴等。

【简述】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①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

年的。②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③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简述、选择】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形?

①重新就业的。②应征服兵役的。③移居境外的。④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的。⑤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介绍工作或职业培训的等。

【简述、选择】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由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

的利息、财政补贴、依法纳入失业保险的其他资金组成。

【简述】失业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指劳动者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在法定期间内从国家和社会

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特点:①适用对象特定性。只适用于

失业的劳动者。②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只在法定期限内享有。③待遇

水平较低。④保险功能特殊性。

第六节生育保险法律制度

【选择】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的。

【选择】法定产假90天,其中产前15天,产后假期为75天。难产的增加

产假15天。

【简述】生育保险的概念及意义?

指妇女劳动者因怀孕、分娩而暂时中断劳动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

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意义:①保障生育女职工和婴儿的身体健康,促进优生优育。②实行生育保

险是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可。③有助于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第十章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第一节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概述

【选择】劳动保障监察具有的属性:法定性、行政性、专门性。

【简述】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保障监督检查的区别?

①主体不同。劳动保障监察的行使主体是依法设立的监察机构,具有专门性、

唯一性等特点;劳动保障监督检查的主体不是针对劳动执法专门设立的。②

职权范围不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职权范围是综合性的监督检查;劳动保

障监督检查不具有综合性。③法律效力不同。劳动保障监察代表国家行使监

督检查权力;劳动监督检查基本不享有劳动行政处罚权。

【简述】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原则?

①重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则。②合法原则。③公开原则。④公正原则。⑤

高效便民原则。⑥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⑦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原则。⑧

监察执法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原则。

【简述】劳动保障监察的意义?

①劳动保障监察是加强和完善劳动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②劳动保障监

察是贯彻执行劳动法的有力保证。③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经济社会

的发展。

第二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选择】劳动监察员实行每3年进行一次考核验证制度。

第三节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

【选择】劳动保障监察管辖的形式:地域管辖、级别管辖、指定管辖、移送

管辖。

【名词】地域管辖指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行使劳动保障监察权上的横向

权限划分。

【选择】劳动保障监察的形式:A日常巡视检查、B书面材料审查、C专项检

查、D对举报和投诉的查处、E应急预案制度、F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

诚信档案。

【选择】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调查、检查,不得少于2人。

【选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的调查,应当立案之

后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经许可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第十一章劳动法律责任

【简述】劳动法律责任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指用人单位、劳动者、劳动行政机关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的规定

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构成要素:①法律责任主体是违法劳动法的单位和个人。②法律责任根据是

法律责任主体存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具体行为。③法律责任的性质具有

法律价值的否定性和事实内容的不利性。④法律责任形式表现为法律责任综

合性特征等。

【选择】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形式: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

法律责任。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是

劳动法律责任形式中处罚性最严的一种。

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选择】劳动争议的特点:A主体特定性、B内容广泛性、C经济利益性、D

社会性。

【名词】劳动争议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

位与工会之间围绕权力、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选择】劳动争议的分类:

①劳动争议按照争议标的的不同,可分为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②按照争议

主体不同可分为:个别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集体合同争议。

【选择】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调解

原则、三方原则。

【名词】三方原则,是指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中,应当由雇主、职工和政府

主管部门三方的代表参加处理劳动争议。

【选择】个别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协商、调解、仲裁、诉讼。【选择】劳

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

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简述】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条件?

①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的当事人。②必须是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而向法院起诉。③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④必须

在法定期限内依法提起诉讼。⑤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的范围。⑥起诉

必须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

00167【依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自考教材《劳动法》郭捷编著】7

劳动法知识点整理

劳动法 一、题型 (一)辨析题(单选)2*10 (二)名词解释5*4 (三)论述题10*1+20*1 (四)案例分析15*2 二、重点(按章节整理) 第一章: 一、我国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中的是狭义的概念) (1)狭义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综合性法律。 (2)广义劳动法的概念 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关系 (一)定义(《劳动法》中的是狭义的概念) 1、广义: 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社会关系。 2、狭义(劳动法): 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二)特征(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

1、与劳动(过程)有直接联系。 2、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 3、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产生了隶属关系。 4、职业性、有偿性劳动而发生的关系。 (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 1、主体不同 2、用工双方的关系不同 3、报酬支付形式不同 4、法律的适用不同 5、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 6、关系的稳定性不同 第三章: 一、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 (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三)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五)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六)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七)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简单来说: 1、劳动权:(首要地位) 2、劳动报酬权包括:(1)报酬协商权(2)报酬请求权(3)报酬支配权。 3、劳动保护权——休息权 4、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 5、生活保障权 6、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 7、合法权益保护权 第四章: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 (一)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二)以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法规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三)是一种双务关系,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四)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 三、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一)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 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自考 00167劳动法复习资料[1]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8)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9)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11)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可分为完成一定工作成果的行为和提供劳务活动的行为。 12)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它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必要条件。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13)行为:是劳动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它是行为人根据劳动法律规范,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一定行为和不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和不作出一定行为,从而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它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4)事件:是劳动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不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它虽然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事件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消失。 15)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只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而不是违法行为。 16)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17)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就是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及事件。 18)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中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19)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20)职业介绍机构: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分为境内职业介绍机构和境外职业介绍机构两类。 21)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22)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设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23)正式工劳动合同:按劳动者是否在编,劳动合同可分为正式工劳动合同和临时工劳动合同。正式工劳动合同是正式职工劳动合同的简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制定员内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适用于常年性工作岗位的职工。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 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 2特点: (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 (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 (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 (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 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 2特征: (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 (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 (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类型: (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 (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 (3)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 (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 (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 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 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 (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 (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 (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 (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 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 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 (1)劳动法总则 (2)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 (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 保护弱者;倾斜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点汇总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点汇总 1、法的最基本属性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共同意志; 2、社会主义法以国家意志形式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意志; 3、居住在我国的外国人,在某些问题上适用于他本国的法律; 4、《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公布,2002年11月1日起生效; 5、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6、安全生产执法基本原则:合法、公正、公开,联合执法,惩戒与教育相结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在同一类问题上,特殊法优于一般法; 8、部门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 9、地方性法规由省人大及常委会制定; 10、《安全生产法》基本原则:人身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社会监督、综合治理; 11、《安全生产法》立法目的:加强管理、防止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 12、《安全生产法》调整范围:除香港、澳门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13、《安全生产法》排除适用:已发现的,特殊法中未做出规定的问题; 14、“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 15、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16、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主要领导责任的决策人; 17、工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8、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19、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依照执业标准; 20、安全资金投入应以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 21、高危行业(无论有多少从业人员)应当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22、300人以上的非高危行业应当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23、300人以下的非高危行业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或委

00167劳动法综合测试试题

[00167]劳动法 [综合测试] 列表 本套测试试卷共 40 题,共 100 分。答题得分:60分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得分:2分 [1]最低工资 答:答: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金额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一般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下的津贴,也不包括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各种非货币的收入。最低工资应以法定货币按时支付,一般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制定。在国外,除了政府可以制定最低工资之外,某些行业的组织也可以自行制定该行业的最低工资。 答案: 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得分:2分[2]劳动就业答:答:劳动就业简称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者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劳动就业的方式有3种,即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组织起来就业或自谋职业、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以及本人的专长和志愿进行安排。对于各单位劳动力的再分配,采取劳动调配方式进行。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 答案: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得分:0分[3]社会保险答:答: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答案: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生育、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等社会风险的社会成员或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得分:1分[4]无效劳动合同

劳动法期末考试知识点

主讲人:经济法学院徐志强博士 一、劳动法是个什么鬼? 1、劳动法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七分之一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1)部门法属性:调整对象、调整手段(国家干预与契约自治) (2)法域归属:属于社会法,社会本位与社会利益、社会法定义 (3)中国劳动法生成中的“私法公法化”与“公法私法化” 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的修正:职业保险义务 劳动基准、合同期限限制解雇保护 工伤无过错责任 2. 主要调整的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关联的其他社会关系(也称附随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关系、生产关系、产业关系 (1)劳动法上的劳动的内涵? 六性:自由性(劳动教养)、为他性(自我雇佣)、从属性、职业性、有偿性、契约性(2)劳动法中的劳动力的特征 七性:人身不可分割性、形成的长期性、利用可重复性、不可回收、容易贬值、流动性差、需要持续供养、需求层次低、劳动力总是供大于求 3.劳动关系的生成基础 *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劳动力与资本的分离,出现交换的“诱惑”与“冲动” *劳动力的天然从属性特质——进而形成劳动关系的从属性: 从属性体现在: (1)在人格上被雇主纳入劳动过程而受到支配,形成劳动力与劳动者人身的支配控制关系——人格从属性 (2)在经济上为了资本利益而劳动,自身的劳动力价值依赖于与资本的结合并获得对价——经济从属性 (3)在组织上纳入资本的组织体系——组织从属性 *劳动力的权利化——劳动力产权——劳动者最大的“财产权” 4.劳动关系的特征 *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 (劳动力与劳动者合体性,名为劳动力的商品性交易,实际为劳动者的人身交易) *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缔结劳动关系后,劳动者将纳入到雇主的经营管理控制关系中) 5.附随劳动关系(前提+保障) *劳动市场服务关系: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培训 *劳动行政管理关系:劳动监察、劳动安全卫生设计、鉴定、教育、研究活动 *社会(职业)保险关系:社会保险经办、社会费保险服务、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基于资本对于人身的控制和生命延续对于资本的依赖,需要化解劳动风险) *劳动团体关系:组织工会、集体谈判、罢工 *劳动争议处理关系:调解、监察、仲裁、诉讼 二、劳动法是怎么产生的? *劳动者是高等动物,连低等动物都有保护法,劳动者也需要。 *需要——权益——法律

00167劳动法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1、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3、 国际劳动立法概况第二章劳 动法律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概述3、劳动者 的基本义务第三章就业促进制 度 1、就业与就业促进 3、政府就业促进的主要措施第 四章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概述 2 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劳 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集体合同制度 1、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概述3、 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 终止4、工会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1、工作时间制度 2 、休息休假制度 3、第三节延长工作时间 第七章工资基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1、、工资基准概述 2 、最低工资制度 3、工资保障制度 4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 1、安全卫生基准概述3、劳动 卫生基准制度第九章社会保 险法 社会保险法概述医疗保险法 律制度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第十章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1、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概述 2、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3、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第一章 第一节劳动 法的概念及调 整对象 【名词】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法律。 【单选】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 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多选或简答】劳动法上的劳动必须具备的条件:A为法律的义务之履行B 为基于契约关系C为有偿的D为职业的E为在于从属的关系。 【多选】劳动法的渊源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部门规章E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F国际劳工公约G规范性劳动法律H法规解释I其他 【简答】简述劳动法的功能? 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3.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 4.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单选】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名词】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 系。 【简答】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 过程之中。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 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多选】劳动关系的种类: 1.以用人单位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A企业B个体经济组织C、国家 机关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关系。 2.以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A国内劳动关系B涉外 劳动关系。 3.以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A标准劳动关系B非标准劳动 关系。 【单选】标准劳动关系是最典型的劳动关系,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 并适 用全部劳动基准和集体合同规定。 【多选】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A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组织B国家机 关C社会团体D律所E会计师事务所等劳动关系。 【多选】A农村劳动者B现役军人C家庭保姆D自然人用工等性质的劳动关系仍 不属于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多选】与劳动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有:A劳动行政关系、B劳动服务关系、 C劳动团体关系、D处理劳动争议关系。 【简答】如何认定哪些社会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 1.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 2.是劳动关系消灭后的直接后果。 3.是劳动关系产生、变更、消灭而附带的。 第二节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专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 【单选】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 的开端,是现代意义劳动法产生的标志。 【单选】瑞士于1848年颁布了第一个限制成年人工作时间的法律。 【单选】新西兰1894年的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低工资立法的开端。 【单选】社会保险成为劳动法的内容是从德国率先开始的。 【单选】新西兰1890年第一个开始对劳资纠纷实行强制仲裁。 【单选】劳动法典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基本形式,她开始于原苏联。 【单选】苏维埃政权于1918年通过了第一部《苏俄劳动法典》 【单选】中国产业工人是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 【单选】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中国工 人运动的总机关。成立地点选在上海这个中国产业中心,第一任总主任是张国焘。 【单选】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八小 时工作制案》- 【单选】我国第一个劳动立法《暂行工厂规则》标志中国劳动法产生。 【单选】1930年由江西省行政委员会制定的〈〈赤色工会组织法》是最早的革 命根据地的劳动法规。 【单选】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单选】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劳动 法。 【单选】2007年我国通过的三部重要法律是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 同法》、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就业促进法》、2008年5月1日施行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简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内容:1.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2.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的一 些规定。3.出现了工资保障法律。4.有了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 5.出现了社会保险法。 6.出现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 特点:工厂立法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充实,但进程缓慢,不平衡, 对劳动法的实施缺少必要保障,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简述】当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立法呈现出的特点? 1.劳资关系相对缓和。 2.劳资关系以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 3.经济全球化对劳动 法的发展形成冲击和挑战。4.信息化造成结构性影响。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法制建设经历的阶段?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劳动立法。 3.1957 年---1976年劳动立法的低谷时期。 4.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法律体系逐步形成时期。 第三节国际劳动立法概况 【单选】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单选】首倡国际劳动法的思想家,主要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法国的 大卫.李格兰。 【单选】系统地提出国际劳动立法主张的是大卫.李格兰。 【单选】瑞士是最先同意制定国际劳动法的国家。 【单选】柏林会议是第一次由各国政府正式派代表讨论国际劳动立法的会议。 【单选】1900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法国巴黎正式成立。 【单选】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劳动公约:《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 《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标志着国际劳动立法的正式开始。 【单选】一战后产生的新的国际劳动立法机构是国际劳工组织。 【单选】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1919年J0月在美国华盛顿 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法国社会党人阿尔培特.多玛被任命为首任国际劳工 局长。 【单选】国际劳工组织是一个由各会员国组成的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国际劳工 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方性原则”。 【多选】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组织机构有A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B理事会(执行机构)、C国际劳工局(常设机构)。 【单选】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立法是国际劳动立法最主要的来源。国际劳工公约 和建议书是国际劳动立法的最主要形式。 【单选】2001年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双边社会保障协议是中德〈〈社 会保险协议》 【多选】核心劳动标准:A结社自由权、B集体谈判权、C平等就业权、D反对强 1、 3、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劳动法基本原则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就业促进的权利义务主体 、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和效力、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集体合同的订立及内容 、劳动安全基准制度 、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1、 3、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生育保险法律制度 劳动法律责任劳动 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法概述

2015年10月自考劳动法(00167)试题及答案解析[1]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下列法律关系中适用劳动法调整的是 A.公司董事与公司的关系 B. 在某饭店从事社会实践实习的学生与饭店问的关系 C. 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担保而发生的关系 D.某律师事务所与其聘请的助理之问的关系 2.某建筑企业用工总量为2000人,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使用被派遣的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 A.100人 B.200人 C. 300人 D.500人 3.国际上最早的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立法规范是 A.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B. 英国《工厂法》 C.美国《职业安全和卫生法》 D.日本《工人赔偿法》 4.下列关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B.劳动法律关系既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C.劳动法律关系既包括财产关系也包括人身关系 D.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既具有平等性也具有从属性 5. 按照争议标的的不同,劳动争议可以分为 A. 合同争议与法律争议 B.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 C. 社会争议与经济争议 D.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 6.商某于2012年9月27日到加隆酒店工作,任前厅部领班。2013年3月7日,加隆酒店将空白劳动合同交予商某签字后,将该合同送到天娇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并加盖了天娇公司公章。2014年4月商某提出辞职,要求加隆酒店支付未订立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l l965.45元。关于本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劳动关系从用工之日起建立,所以加隆酒店与商某存在劳动关系 B.天娇人力资源管理公司与商某虽有书面合同,但商某与加隆酒店的劳动关系尚未解除,该合同无效 C.加隆酒店要求其员工与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天娇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因未反映商某的真实意思表示,属于可撤销的劳动合同 D.因未订立劳动合同支付二倍工资的起算时间是用工之日起满1个月的次日 7.下列关于服务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违反服务期约定,劳动者应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B.在约定服务期内,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能调整 C. 违反服务期约定,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返还其所提供的全部培训费用 D.劳动合同期满,但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延续至服务期满 8.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终止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劳动合同终止不包括劳动合同解除 B.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C.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劳动合同终止 D. 劳动合同终止条件不能约定 9.下列关于集体劳动合同的表述,错误的是

劳动法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劳动法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简答) 一:劳动权平等原则。 1在就业促进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 则体现为平等就业。反对就业歧 视,劳动者 不因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 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差别待遇 2在劳动基准法领域,劳动平等原则 体现为待遇均等。同工同酬体现 为:○1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与其 劳动给付相当。○2给付相同劳 动的劳动者之间,应该享有平等待 遇。 3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 则体现为劳动条件平等。○1劳动条 件应当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来确 定○2针对特定的劳动者群体,其 劳动条件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规定。二:劳动自由原则。 1在劳动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 体现为契约自由。 ○1劳动者的缔约自由

○2劳动者的辞职自由 2 在集体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 体现为结社自由与团体自治。 ○1结社权:积极结社权,即有 组建和参加的自由。消极结社 权,即有不参加和退出的自由。 ○2团体自治: A工会团体的人 格独立。相对独立于国家,独立于 雇主 B工会团体的行 动自治。工会 团体依法享 有依自身职 能采取维护 劳动者合法 权益的集体 行动自由 3 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 体现为禁止强迫劳动。劳动力的人 身属性决定了劳动的不可强迫性。三:倾斜保护原则。 1 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

要体现为解雇保护。《劳动合同法》 中,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受到严 格的单方限制。 2 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 要表现为基准法定。国家对于用人 单位基于强势地位可能的肆意行 为的限制,倾斜保护劳动者,以确 保劳动者的生存。 3 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保 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对劳动者的救 济保障。 ○1劳动争议仲裁免费制度减少 了救济成本○2举证责任倒置○3 有限的一裁终局避免了用人单位 滥用诉讼权利而妨碍劳动者的权 利救济的实现 劳动基准法:是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 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劳动条件最 低标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 置,包括部门法地位和法域地位两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期末复习笔记(整理精华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期末复习整理笔记(含重点知识点考点及PPT截图) 一、劳动关系词源△ 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源自美国。 考点1:劳动关系概念 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广义:劳动关系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职工及其职工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权、责、利关系。 ①企业与全体职工(包括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②企业与职工组织之间的关系; ③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④经营者与职工组织之间的关系; ⑥职工与职工组织之间的关系。 狭义:企业作为用人单位(雇主)与职工(雇员)及其组织之间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形成和调整的劳动法律关系。 ①(直接)目的:实现生产劳动过程。 ②主体:基本主体:劳动者;劳动力使用者 相关主体:政府(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工会(劳动者利益代表);雇主组织(利益代表)③(基本)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 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简而言之,劳动关系的本质就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2 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劳动者技能越高,市场力量越强。) △6 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顶替辞职员工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2019年4月统考真题答案 00167劳动法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劳动法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001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C 2. B 3. B 4. C 5. A 6. A 7. A 8. D 9. C 10. B 11. A 12. B 13. C 14. A 15. D 16. D 17. B 18. D 19. A 20. 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 BC 22. ABCD 23. ACD 24.AD 25. ABCD 26. ABD 27. ACD 28. BD 29.CD 30. BCD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 即时辞退是指用人单位可以不必依法提前预告而立即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3分) 32.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后改变劳动 合同内容的法律行为。(3分) 33. 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从事工作而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劳动 者在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休息时间的总和。(3分) 34.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3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何 35.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定性。(1分) (2)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交错共存的特点。(1分) (3)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1分) (4)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产性的特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1分)(5)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展开的。(1分) 36. (1)集体劳动争议是关于劳动合同的争议;集体合同争议是关于集体合同的争 议。(1分) (2)集体劳动争议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本人,另一方是用人单位;集体合同争议的 一方是工会,另一方是用人单位或其团体。(2分) (3)集体合同争议涉及的是全体职工的整体利益,在利益构成上具有不可分性;而 集体劳动争议虽然也具有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共同理由,但其各自的权 利构成是独立的,具有可分性。(1分) (4)集体劳动争议只对争议人发生影响,对其他劳动者不具有法律意义;集体合同 争议解决的后果对全体劳动者具有影响,对全体劳动者具有法律意义。(1分) 37.社会保险法律关系是指社会保险主体之间依法形成的收取和交纳社会保险费、支付 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1分)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必备要件,包括社会保

劳动法重点内容

《劳动法》重点内容 1、【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为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2、【禁招未成年人和特殊行业相关规定】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 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4、【合同的订立和变更】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5、【无效合同】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用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不能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决定。 6、【合同期限】 (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7、【试用期约定】 劳动合同工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8、【合同终止】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9、【合同解除】 进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10、【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事项】(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追究刑事责任的。 11、【解除合同提前通知】有以下情形之一,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 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受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12、【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限制】(1)患职业病或者因工受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13、【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依据【合同解除】、【解除合同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裁员】的规定解除 劳动合同,应 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14、【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提前通知期限】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15、【劳动者随时通知解除合同的情形】(1)在试用期内的; (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16、【国家工时制度】 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17、【休息日最低保障】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18、【工作时间延长限制】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个小时。 19、【延长工时的报酬支付】(1)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150%工资报酬;(2)休息日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200%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300%工资报酬。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2)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 法。 3.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人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4.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5.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6.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7.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公式为:Es=(△S/S)/(△w/w)。 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8(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9(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1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1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2(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 1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程度。其公式为:Ed=(△D/D)/(△w/w)。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分为五类: 14(1)需求无弹性,即Ed=0 15(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16(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17(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18(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19.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20.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

2015年10月自考劳动法(00167)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劳动法试卷 (课程代码00167) 本试卷共 6 页,满分l00 分,考试时间l50 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 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o 3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 分,共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法律关系中适用劳动法调整的是 A .公司董事与公司的关系 B. 在某饭店从事社会实践实习的学生与饭店问的关系 C. 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担保而发生的关系 D .某律师事务所与其聘请的助理之问的关系 2 .某建筑企业用工总量为2000 人,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使用被派遣的劳动者数量 不得超过 A .100人 B .200 人 C. 300 人 D .500 人 3.国际上最早的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立法规范是 A .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B. 英国《工厂法》 C .美国《职业安全和卫生法》 D .日本《工人赔偿法》 4.下列关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B .劳动法律关系既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劳动者、用人 单位之间的关系 C .劳动法律关系既包括财产关系也包括人身关系 D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既具有平等性也具有从属性 5. 按照争议标的的不同,劳动争议可以分为 A. 合同争议与法律争议 B .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 C. 社会争议与经济争议 D .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 6.商某于2012年9月27日到加隆酒店工作,任前厅部领班。2013年3月7 日,加隆酒店将空白劳动合同交予商某签字后,将该合同送到天娇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并加盖了天娇公司公章。2014 年 4 月商某提出辞职,要求加隆酒店支付未订立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l l965 .45 元。关于本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劳动关系从用工之日起建立,所以加隆酒店与商某存在劳动关系 B .天娇人力资源管理公司与商某虽有书面合同,但商某与加隆酒店的劳动关系尚未解除, 该合同无效

劳动法知识竞赛必答题题库(精选.)

劳动法知识竞赛题库 1、自用工之日起多少时间内,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一个月) 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多长时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一个月不满一年) 3、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什么时候?(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 4、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多少?(百分之八十) 5、用人单位自什么时候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工之日) 6、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什么?(书面劳动合同)。 8、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多少年的,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满十年) 9、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什么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0、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多长时间?(一个月)

11、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多长时间?(二个月) 12、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多长时间?(六个月) 13、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可以约定几次试用期?(一次) 17、劳动合同规定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多长时间?(二年) 18、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什么?(支付令) 19、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什么形式?(书面形式) 20、劳动者提前多长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十日) 21、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多长时间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日) 24、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多久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一年) 25、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工作时间在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多少经济补偿?(一个月工资) 26、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工作时间不满六个月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多少的经济补偿?(半个月工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