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根据最新的Sigma《世界保险业报告》,2008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排名为全球第六,其中,前五位分别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紧随中国之后的则是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和印度。

在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健全、福利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商业寿险的需求仍旧保持旺盛,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7%。另外,没有人口总量优势的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寿险保费收入也排在了世界前十位,且全球市场份额只比中国少%及%。这与全球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和当地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密不可分。

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险密度排名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第46位。

2013年年底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增加到165家,保费收入高达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保险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但我国保险深度仅为3%,保险密度仅为1300元/人,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公众保险知识缺乏、保险意识不足。

2014年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

2014年,通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我国保险市场保持高速增长,进入新一轮依靠市场和制度创新驱动的快速增长期。而保险监管工作也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开拓创新,成效显著。展望未来,保险业还将继续在改革路上快速前进。

我国保险市场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全球第六位跃升至全球第三位。2014年,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利润同比增长106%,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

美国:只要客户需要保险公司就承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保险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仅用20年时间市场规模就跃居世界首位,非寿险市场位居世界首位,寿险市场则仅次于日本。

美国的保险业务分人寿与健康(包括人身事故)保险、财产与灾害保险两大类。如今保险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寿、医药、房屋、汽车、游船、家具等等都可以保险,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抵御各种潜在风险带来的灾害。

美国保险的险种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令人乍舌,互联网上网保险、解聘下属员工遭报复保险、被外星人绑架保险、意外婚礼保险、流产保险、收养子女失败保险等等。美国保险业的口号是:只要客户需要,保险公司就承保。

目前,美国保险市场已相对成熟,保费呈稳定增长态势。从1978年至今的30年里,保费以平均%的速度稳定增长。30年间,保费从4000亿美元增加到18000亿美元。

日本:不买保险被认为“不可思议”

相对欧美国家而言,日本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在全球名列前茅,现已成为仅次

于美国的全球第二保险大国。

上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复苏,日本保险业规模已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形成由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三位一体的保险体系。60年代初,日本曾流行一个说法叫“国民皆年金,国民皆保险”,这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情况——国民都加入了国民年金保险;部分人加入了企业年金保险;绝大多数人买了商业保险。进入80年代,日本已发展成为世界保险大国。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大幅下跌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使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加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达,使国民个个具有较高的保险意识,谁要不买会被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保险对于日本人而言,成为仅次于银行存款之外的第二大投资方式。

英国:保险业是金融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英国保险业居欧洲之首,是全球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保险市场,2006年占全球保费收入的11%。英国保险业共有雇员万人,约占英国金融从业人员的1/3。保险业是英国金融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其1/5净保费收入来自海外业务,2006年来自海外的保费收入高达390亿英镑,其中寿险、养老险等长期业务占290亿英镑,财产险等普通业务占100亿英镑。

我国保险业:

30年发展规模增长2000多倍

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自1979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至今,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了2000多倍,成为新兴保险大国。这一方面源于我国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即人们对生活、养老、健康等渴望更多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高速增长的经济速度有关,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

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1980年我国保险市场仅由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亿元,到2008年底,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20家,从业人员320多万人,实现保费收入达亿元,市场规模增长2000多倍,保费收入的国际排名第六。

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我国只有企财险、货运险、家财险、车险等几个财产保险种类,而今,险种已扩展到人寿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基本形成涵盖所有可保风险领域的产品体系。

2014年上榜的中国保险公司有四家,分别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具体排名如下:

中国人寿排名98位,较2013年的111位,上升23位。

中国平安排名128位,较2013年的181位,上升53位。

中国人保排名208位,较2013年的256位,上升48位。

中国太保排名384位,较2013年的429位,上升45位,首次跨入前400强行列。2014最新的Fortune 世界500强的排名结果,为大家介绍其中保险业的排名情况。

月入1万每月买200元税优健康险可省40元所得税

2016年03月10日07:56 新浪财经

0 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可抵税的健康险获追捧

距离第一批税优型健康险产品上市尚不到一个星期,监管层再度批复了9家保险公司经营税优型健康险资质。“投保门槛低、不设免赔额”这两大特色让税优健康险一出台得到了市场的追捧,记者从首批获批的险企了解到,三家公司均已经签订了首单业务。

对于个人而言,以一名身体健康、月收入1万元的30岁男性投保人为例,每月花200元购买税优型健康险,每月可以省40元所得税。

人保健康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叶立坚昨日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健康险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一方面可以促进商业健康险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社会新型的健康服务关系。

文/广州日报记者周慧

投保案例

以身体健康的广州白领张先生为例,他年龄30岁,月收入到手为1万元,在购买税优型健康险后,他每月可省40元所得税。

假设张先生住院总共花费了10万元,社保报销5万元,另外5万元需要张先生自付,其中自费项目中属于医保目录内的为万元,医保目录外的为万元。购买了税优健康险后,目录外保险额可以报销80%,即2万元,那么个人自付额度只需要5000元。

记者了解到,税优型健康险保障范围涵盖住院医疗费用,包括药品费、住院手术费、床位费和其他费用以及住院前后门诊费用保险金、特定门诊治疗费用以及慢性病门诊治疗费用,专业人士介绍,“加上社保目录范围,理赔比例可以达到九成”。

纳税者均可团险投保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人群和有既往病史人群均可投保,不过部分产品列明有既往病史的投保人在投保时需要连续纳税满一年,从16周岁到法定退休年龄都属于被保范围。但在相同保费基础上,健康人群保额要远高于有既往病史人群。健康人群的投保限额每年为20万元,有既往病史的投保人投保限额为4万元。

不过,专业人士介绍,目前投保人只能委托单位团体以团险的模式进行投保,而且单位整体投保人数比例不能低于30%。

除了需要交付风险保费,个人账户部分建立个人万能账户。专业人士介绍,万能账户是没有初始费用的储蓄账户,最低保证利率为%,目前部分公司的结算利率为5%,不仅如此,投保人在健康时累积的利息,可以用于退休后购买商业健康险和个人自负医疗费用支出。

险企旨在开发客户

3月3日,人保健康、阳光人寿、泰康养老三家保险公司各有两款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险产品获批销售。3月4日,人保健康签发业内首单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险,其他两家保险公司也相继完成各自的首笔交易。

3月8日,国寿股份、太保寿险、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建信人寿、中意人寿、太平养老、东吴人寿获批成为第二批拥有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险资质的保险公司。

人保健康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王为民表示,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险属于政策性导向型保险,若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低于80%,差额部分将返还到被保人的个人账户。除此之外,税优健康险不得因被

保险人既往病史拒保,并保证续保;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等。

对于多家险企纷纷抢占税优健康险市场,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税优型健康险的运营也是以保本微利为目标,但有了商业健康险的依托,险企可以进行客户的二次开发及运营后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配套。同时在健康管理的基础上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也能减少健康险赔付,形成良性循环。

减税养老再迈步税收优惠扩至商业养老保险

来源:新华网 2014-08-14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养老体系第二大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13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税收优惠扩至商业养老保险已指日可待。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有三大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政策鼓励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我国老龄化社会高峰到来之际的养老支出。

1月1日个税递延型税收优惠已经覆盖到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部分,新“国十条”又将税收优惠政策延伸至商业养老保险部分,对于准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个人将是直接利好。

纳税递延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税收优惠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投保人在养老保险缴费和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至养老金实际领取环节,降低投保人当期税务负担。目前,美国“401K计划”(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就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说,该政策是利用税收政策的杠杆效应调动企业和个人参保积极性,也就是“减税养老”。

根据我国现行税法,月收入超过3500元部分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不超过1500元须按照3%所得税率缴纳。因此月收入5000元的个人每月需缴纳45元个人所得税,全年需缴纳个税540元。如果每月拿出500元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则每个月少缴纳15元个税,全年则少缴

纳180元。如按照投资20年计算,则20年间少缴纳3600元个税。

“这3600元个税并不是免缴,而是在领取养老保险金之后补缴,具体缴纳方式还要等细则出台。”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说,优惠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时间成本”。

按此测算,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越多,享受的税收优惠也越多,专家预计细则出台将设置享受税收递延政策的金额上限,这可以有效避免税收的“逆向调节”。

“虽然每个人递延的税收不多,但对于保险业却是极大的推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

有券商测算显示,以上海试点延税型养老保险为例,每年将带来108亿元保费收入,而一旦在全国试点,每年带来的保费收入可高达2千亿元。

“这一政策通过税收小杠杆撬动养老金的大池子。”广东金融学院陆磊表示,合理的税收制度可以使个人商业保险等补充保险在养老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当前养老体系“双轨制”、养老体系碎片化的现状下,政策能够落到实处成为业界关心的焦点。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说,保险“国十条”是一个好骨架,但惠民政策真正落地还需跨过多个沟坎。

胡怡建表示,细则设计还要考虑通胀因素、缴纳方式等诸多方面,但可以肯定的是,“个税递延有利于多层次养老体系的构建,保障百姓‘老有所养’。”

个税递延型养老险政策12月出台减税养老要来了

2015年12月03日00:26 华夏时报

3,920 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个税递延型养老险政策12月出台

“减税养老”要来了

本报记者王晓慧北京报道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在酝酿8年后终将落地,这意味着“减税养老”体系渐成。《华夏时报》记者从一位参与了“保监会关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课题”的人士处了解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肯定会于12月出台。

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社部社保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为分,基本满足了城市职工养老储备要求,但大中城市职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15年是养老改革的大年,中国养老金三支柱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但许多问题还需要尽快达成共识;其中,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支柱更加迫切。”12月1日,参与此次《报告》研究工作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通过税优政策鼓励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可以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第三支柱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将出台。

养老储备未来堪忧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养老储备是否充足成了众多人关心的话题。

《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为分,接近评价基础标准。同时,从企业类型来看,国企职工养老储备最好,职工工作相对稳定,保障措施比较到位;外资企业次之,民营企业排名则在最后。

“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分别是充足度、稳定度和认知度;二级指标则涵盖了公众普遍关注的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不动产、养老规划等内容。”12月1日,参与了《报告》起草工作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该《报告》设置了5个档,第一、第二档的分值最低,第三档是60-80分,第四档是80-90分,第五档最高,分的养老储备指数接近第三档,而理想的平均分值应该是在60分到80分之间。

据悉,该《报告》是国内首个衡量养老储备稳定度、充足度、认知度,并对其效益评价进行系统调查和全方位数字化测量的一个综合性的指数,其中,充足度就是指目前家庭积累的养老储备的情况,比如是否拥有基本养老保险、年金、商业养老保险、金融资产等各种资产;稳定性就是退休前养老储备的一个预期,比如,即便这个家庭拥有充足的养老储备,但家庭负担比较重,未来的积累能力就有可能下降,同时,是否参与了医疗、意外等商业保险,都会影响未来意外大额支出的增减;认知度则是对未来养老储备的认知以及相关状况是否清晰。

《报告》显示,一级指标中,稳定度最高,指数值为,充足度次之,指数值为,认知度最低,指

数值为。也就是说,充足度和认知度均未达到及格水平。

“除此之外,基本养老保险未覆盖人群主要集中于30岁以下的年轻职工,其比例高达%,也就是该年龄段每5个人就有1个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影响未来的养老储备指数,养老储备指数会继续下降。”齐传钧强调,如果不进行相关的改革,养老储备指数未来是不乐观的。

向第三支柱倾斜

《报告》认为,提高职工养老储备水平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尤其是尽快推出“税延个人养老账户”,让职工自己参加账户投资增值。税延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等到将来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可略微降低个人的税务负担,属于补充保险的一部分。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共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属政府主导;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为企业及职工自愿建立;第三支柱为个人商业养老保险。2015年,这三支柱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如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8月24日已经面世,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第二支柱则是今年年初2月份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管理办法,亦在逐步落地;第三支柱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如今也即将有新动作。

“总体来看,我国‘三大支柱’的发展依然处于失衡的状态,尤其是第三支柱的发展相对较弱,后续的政策一定会向第三支柱倾斜,本月内相关政策将会出台,税前列支的优惠幅度或在10%左右。”12月1日,北京大学[微博]中国保险与社保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税收优惠将全面覆盖我国养老保险三大支柱,“减税养老”体系渐成。

据了解,作为“兜底”的基础养老保险,是由个人和企业共同缴纳,免税政策已经在我国实行十余年;针对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个税递延优惠也已实施了近两年时间;如今,对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个税递延也将启动。

“税前列支的额度由企业代扣代缴,然后参与协会或者政府指定的价格便宜、保障范围和保障责任都比较公允的险种。”王国军表示,目前我国的第三支柱太弱了,市场份额不及10%,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不光有利于扩大商业养老保险的市场份额,同时,可以延迟个税到退休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降低当期税务负担。

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精算师算过一笔账,如果可以税前先列支600元作为保费购买养老保险,则应缴税下降到29元。也就是说,如果购买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产品,每月可以少纳税22元,一年就是264元。如按照投资30年计算,则30年间少缴纳7920元个税。

据记者了解,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一旦实施,商业保险公司也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为什么政府会推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蜗牛保险 2015-12-02 16:46:48 养老保险个人阅读(547)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

立场。举报

日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透露,将在下月底前出台,个人税延型养老险政策出台。

社保年金保障有限商保养老顺理成章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养老保障由三个支柱构成:强制性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购买的商业健康、商业养老保险。在第一和第二养老保障支柱带来有限保障同时,百姓借助政府税优政策,个人出钱为自己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提高保障水平顺理成章。

商保既能养老有尊严又能合理避税

所谓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即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税款。考虑到期间物价上涨因素,这一产品实际能起到个税“减负”作用。同时,由于在购买保险和领取保险金时,投保人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收入水平和边际税率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投保人可以利用这一优惠政策合理“避税”。

假设李先生今年30岁,其工资计税金额为10000元,他每月购买700元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根据其收入所对应的20%最高税率来计算,税延政策使他延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每月140元,一年即为1680元。30年后李先生达到退休年龄,从个人账户支取商业养老金,根据30年后起征点及税率进行缴税。由于退休后的收入通常不会高于工作时的收入,因此退休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通常较低,再扣除通胀因素,税收负担就更轻了。

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愿

国务院已经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保险业地位从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为“重要支柱”,并被赋予“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的重要使命。一句话,保险业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愿。

商业养老保险为什么受国家重视

通过延迟纳税的激励政策增强商业养老保险的吸引力,可以鼓励社会公众积累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养老金,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保障体系的建设,而且可以大大减轻财政负担。在我国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财政又不是很富裕,社会保险只能保基本。因此丰富保障层次,满足不同的保障需求的职责可以更多地放给市场,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商业养老险税优政策,从大的方面说可以为国家财政减负,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更好地解决个人的养老问题。

项俊波: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预计今年落地

2015年03月08日23:57 来源:人民网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分享到...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张文婷)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在今年的“两会”热词中再度榜上有名。在3月8日的全国“两会”保险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估计在今年能落地,对此他充满信心。对保险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项俊波认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这一政策如果能顺利出台,相信对我国商业健康险及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自提出来以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就备受瞩目。保监会副主席王祖继也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延迟纳税的激励政策,可以鼓励社会公众积累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养老金,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保障体系的建设,而且可以大大减轻财政负担。其次,可以丰富养老保障层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在我国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财政又不是很富裕,社会保险只能保基本,

丰富保障层次,满足不同的保障需求的职责可以更多地放给市场,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

“两会”保险业代表、委员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也表示高度关注,全国政协常委、保监会原副主席李克穆认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推进缓慢的原因是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财政支持的问题等。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保监局局长马学平建议:“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需要税收和法律支持。具体而言,第一需要税收的支持,如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第二需要法律支持。”

项俊波表示,近年来,两会对保险业的关注度及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4年,保监会共收到与商业保险相关的提案议案325件,同比增长5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商业保险,是有史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保险最多的一次。包括: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大病保险、重大设备的保险以及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对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项俊波表示,估计今年能落地,他充满信心。

项俊波:我国正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2014年11月14日07:28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分享到...原标题:项俊波:我国正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经济日报大连11月13日电(记者苏大鹏)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今天在大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保险文化建设推进会上表示,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正在经历着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项俊波说:“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保险将会经历加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人们的消费习惯将出现重大转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将大幅提升,而这也是保险业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7000美元,居民在医疗健康、养老、休闲娱乐以及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等各方面的需求呈现飞速发展趋势。项俊波表示,保险业在其中有着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培育全社会的保险文化,努力打造有利于运用保险工具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让全社会在面对保险

服务时真正想得起、买得到、用得好,才能够使保险业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发展、居民消费升级的机遇,持续增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保险强国。

目前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据介绍,发达国家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经合组织成员中保险和养老金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平均达到20%。我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2013年保费收入2780亿美元,仅占全球保险市场的6%。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占金融业资产的比重不到5%。

项俊波表示,要努力培育做大保险、做强保险、做优保险的文化,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建设世界保险强国。据介绍,我国已经提出力争2020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万亿元的目标,让保险广泛服务于各个经济领域。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锁凌燕:客观全面看待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2015年03月11日18:21 新浪财经微博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推出2015年两会报道特别策划:《两会专家谈》。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等几十位学者发文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发声国企改革、互联网金融等改革议题。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渐行渐近

刚刚发布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并明确指出其中一项具体工作就是要推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相较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提法,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步子更近了一些。

关于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问题,理论上的讨论由来已久,政策层面的研究也早已开始。从2008年起,就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进行讨论和论证,当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纳入国家决策以及“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的具体议题。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与上海市研究具体方案,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媒体也是不时有报道称个税递延型养老年金产品即将开始试点,但因税收优惠政策牵涉多方利益并涉及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等重大议题,争议颇多,以至于个税递延政策一直处于规划和热切盼望之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上述明确的表示,意味着相关税优政策即将从构想和设计阶段迈入实施阶段。

税收优惠政策信号的释放利好保险业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意味着个人可以用税前收入向满足税优标准的商业养老保险计划缴费(当然,每年可以享受税收抵免的收入额度有上限要求),其投资收益也可以享受税收递延的优惠,即在领取养老金时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复利条件下,持续的税收折让所带来的回报对个人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美国401(k)计划于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后,就是因为具有税收递延优待,所以在90年代便迅速超越了传统的企业养老金计划;据统计,目前全美户主接近退休年龄的家庭中,有60%左右拥有401(k)型的养老计划。

养老保险税优的“靴子”落地,对于保险业无疑是重大利好。具体而言,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首先会激发购买,直接刺激行业增长。有测算表明,如果养老保险税收递延限额为700元,到2020年,在上海一地就可以撬动100-200亿元的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而且这部分业务对行业内含价值贡献重大。

其次,保险业可以以较低的开发成本触及更多客户,有利于客户深度挖掘和需求刺激。按前述假设,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在上海一地涉及客户规模便达1千万人左右,远超过目前商业养老保险客户总和。若在此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均保单件数和件均保额,其中蕴含的商机不言而喻。

第三,有利于培养商业养老保险对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优势,弥补其与替代品竞争中的“先天不足”。当前民众格外关注金融产品的收益水平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消费心理一时之间也很难扭转。由于保险资金运用相对而言受到了较为严格的规制,导致寿险产品在与其他投资类产品的竞争中相对弱势,而税收递延政策产生的税收节约效应,对弥补其这一缺陷大有裨益。

此外,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推广,有助于长期保险资金的积累,这对于构造有效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完善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又反过来会促进保险投资效率提升,进而间接推动寿险业发展。总体来看,个税递延型保险将有助于使消费者对保险的态度由现在的被动购买变为主动购买,十分有利于市场培育,对寿险业的未来持续发展有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税优政策的公平含义需谨慎关注

当然,看待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我们不能只是考虑它的推出会给行业带来多大的好处;这种产品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养老制度安排,我们必须着重考虑的,是它对居民养老保障的含义。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强制性的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辅以自愿性的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养老保险体系遇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自愿性的补充型养老计划发展不足。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2056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6035亿元,仅占当年GDP总量的1%。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个人积极安排养老保障,对于减轻财政压力、化解人们的老年经济风险、满足人们退休后的不同层次的保障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个税递延带来的公平性含义仍需审慎预判。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不同收入来源的税率结构和扣除模式差别很大,而工资薪金所得税采用源泉扣缴的计征方式,一方面很难规避,另一方面相对稳定,且征免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合理推断,现实版的个税递延在很大限度上只能称得上是“工资薪金所得税”递延;而按照之前探索的试点方案,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还需透过职工所在单位进行,未在职的城乡居民和没有固定单位的自由职业者很难享受这一优惠。这样一来,实际享受个人所得税递延优待的商业养老保险购买者,其范围与企业年金税优范围基本是交叠的。事实上,据国税总局统计,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仅占工薪阶层人数的8%左右,约为2400万(主要是城镇居民),范围十分有限。

可以说,个税递延型政策并不具有普惠性,必须谨防其在制度上造成新的分配不公。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市场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必须注意,有限的公共资源更应该地向弱势群体倾斜,才能确保公平性目标能够实现。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不容推卸。

锁凌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教授、博士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2016年最新消息

发表时间:2015-12-03 20:04:30 文章来源:独特网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2016年最新消息》是有独特网()为你整理收集:个税递延型养老险产品就要来了暂时可能没有投连险

某寿险公司总裁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如果能在税收递延的优惠基础上实现资金增值、跑赢通胀,将更具吸引力

种种迹象表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越来越近。

近日,投资咨询机构美世近日发布信息称,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产品定位于契约性产品的可能性较大,且应暂不会开放投连险产品。

相关调研显示,对于个税递延保险实施税优的政策,参与调研的企业中近七成将会考虑引入该产品,同时,将近六成的参加调研员工愿意购买个税递延型年金产品。

多方发声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这意味着,这个只闻楼梯响的业务,终于要“下楼”了。

3月6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将采取类似EET(缴费及收益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再根据当期税率表缴税)的政策,推进方式为,先在个别地区试点,再在试点的基础上,财政部和保监会一起研究提出全国方案。

3月8日,在两会保险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称,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今年年内落地充满信心。

而早在去年8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提到,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多方的声音汇成一句话,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今年将试点。

契约型可能性大

投资咨询机构美世近日发布信息,对可能将进行试点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产品形态做了简单猜想。

所谓养老保险,从狭义角度上讲是一种契约型产品,由保险公司提供。一般养老保险分为传统险、分红险、万能险与投连险。“考虑到养老保险长期储蓄的目标,应暂不会开放投连险产品。”美世预测。

从广义角度上讲,信托型养老产品(如企业年金)也可以算是养老保险(保障)的一种。

契约型产品和信托型产品相对,契约型是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签订相关保险合同,风险收益双方共同承担,而信托型则完全由投保人自己承担,与企业年金类似。

而结合实施的企业年金个税递延缴纳的税收政策(员工缴费部分,在不超过本人工资计税基数的4%标准内,暂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政府应会避免出台重复的税优政策,且考虑到该产品定位于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所以未来个税递延养老产品定位于契约型产品的可能性较大。

延税缴纳方式仍有两种可能性。一种为一次性扣除方式,即投保人延迟

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开售在即

2016年02月23日07:08 中国经济网

0 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今年起,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的地区已覆盖全国31个城市,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模式是对基本医疗的政策衔接和有效补充,补偿的范围包括了基本医保不报销的自费药部分和进口药部分,将有效减轻国民医疗支出负担、提高医保经办效率、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保服

务质量

个人税收优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很快就要进入百姓生活了!日前,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3家保险机构获准成为首批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的公司。记者了解到,几家公司的产品已研发好报监管部门备案,一经放行将于第一时间上市。

覆盖全国31个城市

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鼓励购买适合大众的综合性商业健康保险。对个人购买这类保险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按年均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

年均2400元,平均到每月是200元,这相当于购买税优型健康险的个人每月个税免征额从3500元提升到了3700元。再简单点理解,买了这类产品,就可以少缴税,相当于以较低的价格为自己又购买了一份医疗保险。

税优型健康险给老百姓, , %)带来的实惠还不止这些。2015年8月中国保监会印发的《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按照长期健康保险要求经营个人税优健康保险,不得因被保险人既往病史拒保,并保证续保。”“不得拒保”的规定突破了商业健康保险的一般规则,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同时,个人税优健康保险产品采取万能险方式,包含医疗保险和个人账户积累两项责任。之所以要设置个人账户,一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保,以使更多人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二是可为被保险人积累一笔医疗费用,以减轻被保险人退休后的医疗负担。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不得低于80%。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低于80%的,差额部分返还到所有被保险人的个人账户。“这主要是为了督促保险公司加强赔付管理,做到应赔尽赔,使被保险人最大程度受益。”

据了解,今年1月1日起,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的地区已覆盖全国31个城市。

填补基本医保空白

“从2014年8月份出台的保险新‘国十条’提出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到同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再到后来决定试点对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不难发现,决策层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相当重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教授锁凌燕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不仅仅是因为商业健康保险是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工具,还在于商业健康保险在减轻国民医疗支出负担、提高医保经办效率、改善医保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驱动作用。

“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协同效应,

这也是各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中国人保健康总裁宋福兴介绍说。

从国际经验来看,税收优惠是鼓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最有效的政策杠杆之一。“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模式是对基本医疗的政策衔接和有效补充,带有很强的政策性,补偿的范围包括了基本医保不报销的自费药部分和进口药部分,人群覆盖也更为广泛。”泰康人寿执行副总裁兼泰康养老董事长李艳华表示,该模式是提升居民个人保险保障,缓解社会与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压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将开启我国对保险消费实施税收优惠的新时代。

健康险市场空间将升三成

“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个人购买健康险,将有效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促进商业健康保险进入新一轮的快速扩张期。”宋福兴认为。“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健康保险将继续是保险行业活力最强、增速最快的业务,逐步缩小与财险、寿险的差距,2020年保费有望达到7000亿元至10000亿元,成为与财险、寿险并列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宋福兴说。

据人保健康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家企业客户向公司提出投保个人税优健康险产品的意向。泰康养老也表示,在目前的31个试点城市中,有意向投保泰康税优健康险的企业已达数百家。此外,还有太平人寿、平安人寿、中国人寿, , %)、建信人寿、太保寿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已通过系统验收,成为有资质提供税优健康险解决方案的险企,更多的保险机构也正在积极跟进布局。

“按照全国未来3000万个税纳税人口测算,该税优政策在全国实施后有望撬动700亿元左右增量保费,健康险市场向上空间明显提升。预计健康险税优政策在全国实施后,健康险市场空间将大幅提升30%。”东吴证券, , %)分析师丁文韬表示。华泰证券, , %)分析师罗毅则认为,“微利经营”政策的窗口机遇同时对保险公司盈利模式带来挑战。(经济日报记者江帆姚进)

保险公司所得税税制国际比较研究

id=content>

src="/mx/">

id=viewad>

src="/a/">

color=#0000ff>内容提要:保险公司的税收制度一直困扰着税收政策制定者,保险公司的独特性和建立在精算基础上的保险会计制度决定了如何进行恰当的征税并非易事。本文在对美、加、英、法、澳

等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非寿险公司和寿险公司所得税收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目前的保险公司所得税收制度的一些思路。

一、非寿险公司所得税税制

非寿险公司所得税通常由中央一级的政府征收,地方政府通常不设所得税(美国、加拿大等国除外)。政府通常像对一般类型的公司那样对非寿险公司征收所得税。各国的所得税税制各有特点,其主要内容如下:

1.纳税人

一般将公司划分为居民公司和非居民公司。居民公司要就其来源于境内外的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公司只需就其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纳税。当然也有例外,如法国不论是否居民公司,只需就其来源于法国境内的所得纳税。

2.计税基数

计税基数为净所得,即收入减去扣减项目后的差额。保费收入、投资收益(包括股息、利息等)和已实现的资本收益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此外还有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劳务收入等。费用(开办费、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并购费用等)、佣金、给付金和准备金(大部分国家允许准备金全额扣除,但也有的只允许按比例扣除,如泰国)是主要的扣减项目。此外还包括已付赔款、已申报但未支付赔款、捐赠支出、损失扣除、折旧,长期资产减值、债券溢价摊销等项目。也有些国家允许把一般意外事故和巨灾准备金作为扣减项目(如德国、日本、荷兰、西班牙、韩国和瑞士)。各国对扣减项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桥式起重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定稿版

桥式起重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一、目前状况分析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充分应用,社会生产力又跃上了一个新水平。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起重机生产方式也由单件小批量向着多品种的变批量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销售市场对起重机械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据分析,目前全国的桥式、门式起重机的市场份额每年大约有200多亿.市场分割主要有五部分,第一部分,大起、大重和太原重工,占去约50亿:第二部分,卫华、上起和新乡矿山等生产规模在一个亿左右的厂瓜分掉约30飞0亿:第三部分,河南长垣地区和山东新泰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约有50亿:还有一部分是以DEMAG和KONECRANES为代表的外企约有20亿:最后约50亿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消化和吸收。 目前我国桥门式起重机的市场竞争主要还是通过价格战。价格战比较残酷也比较低级,最后的结果是利润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整个行业水平的降低,最后崩溃,造成这种局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家的产品没有差异性,不能比性能,比个性。因为大家的生产图纸都是一样的,都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下,通过联合设计而来的,并且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大的改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比价格,不然比什么我们厂也是一样.桥门机图纸来源国家计划调拨,并且几十年来都没有大的改动,更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如今这种市场竞争的模式下,既没有产品特色和差异,又没有价格的优势,要如何生存仅靠现在昆重这块老牌子和一点与客户的老关系在云南这块市场苦苦支撑,还能支撑多久再发展就可能被彻底地淘汰出市场, 二、国内外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班级:投资Q1041 姓名:谭志华学号:100307025 摘要:保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市场化机制。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险服务。保险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 (三)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二)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保险改革深入推进 多家保险公司成功进行了改制上市。通过改制上市,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大大增强,经营理念明显转变,为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基础上,保险业积极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五)保险资金运用向多领域扩展 (六)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效果 (七)保险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 (八)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

国内外大型起重机的发展状况

28 表2 履带起重机公司系列型谱

2 9 a 悬挂式超起配重 b 小车式超起配重 图1 超起装置 c  环轨型超起装置

30 图3 新的臂架组合 d 副臂接主臂e 副臂接副臂 c 塔式副臂型式b 固定副臂型式a 主臂型式

3 1 图5 利勃海尔的数据总线控制系统 图4 利勃海尔履带起重机的自装过程

32 有245台,其中大连港进口200t以上的 产品就有45台之多,最大的吨位达到 600t。2004年上半年的进口量由2003年 的93台增加到228台,同比增长145%。 而2004年上半年的国产销售量为107台 (不完全统计),仅占总销售量的32%, 如图7所示。据估计200t以上的工程起 重机每年需要千台以上。因此工程起 重机在国内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 场潜力,尤其是大型起重机。国内企业 应抓住机遇,应用先进技术和通过国 际化配套,不断开发设计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大型起重机,尽快提升产品 质量,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名 牌产品竞争市场。

建筑机械 2005年第2期(总第260期) 摘要 SUMMARY 6 FEATURES:Investment analysis of 2004 and prospect of 2005 Though more and more active factors have acted on the stable growth of economy, it is difficult to eliminate thoroughly unreasonable factors in the structure of economy and investment,which accumulatedlong before.Because of the macro control policy,the growth of investment is slow. How to coordinate the invested relationship of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how tocontrol the overall invested scope,at the same time,maintain a stable and relatively-fast growth trend,and how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investment.These tasks must be faced in 2005. Some important opinions in investment and economy prospect of 2005 in China are brought forward according to analysis on the investment situation of 2004. 14 FEATURES:Further analysis on macro control and forecast of 2005 From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4,Chinese government took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cool down econony,especially limited the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But the growth rate of GDP also reaches 9.5%.whichis much higher than established rate of 7%.Although the investment of limited sectors fell down,itcaused the shortage of energy sources.Local governments’booming investment is a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The existence of civilian capital makes the condition worse.Comparing the current macro control with that of 1993,we can get the trend of macro policy.Construction machinery is not controlled,but is affected indirectly.So the macro control will continue in 2005,and the impact o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will last at least two years. 28 MARKET: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large cranes Based on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large cranes used in lifting construction is fast.You can find the cranes of every tonnage class in the market.And the demand of large cranes is increasing.The cranes of light weight,strong loading ability and other advantages appeared successively.New structures extend the work place.New combinations of arm have come forth.What is more,some cranes can install and take down all by itself.Automation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have been applied in its control system.And a mixed crane ha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the crawler and wheel cranes.In addition,the domestic market of cranes has strong potential.The enterprises ofdomestic capital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46 RENTAL:Cognition can’t be neglected in the field of China rental September 2001,Leasing Business Committee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organized a group to investigate rental policy in USA and Europe.The cognition to rental becomes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with time flying.First,we must distinguish rent,finance lease and operating lease.Secondly,the character of finance lease should be defined clearly.Commodity rental should be the primacy in finance lease.Thirdly,supervision is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Besides,through think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leasing business of enterprises with foreign investment,we can also gain some illumination.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不过20多年的发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一)我国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

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目前监管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说,中国保险业的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420亿元,是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只是20多年的进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进展时期。目前我国保险业面临诸多咨询题,保险市场差不多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几家独大,不利于竞争。在制度上,爱护保险市场运行的要素和环境不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保险监管亟待加大。关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的风险及保险意识严峻滞后。老百姓关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够、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专门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增加透亮度,提升全社会的对保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而保险行业中,从业人员素养偏低、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全球当临金融危机,这对保险行业是一个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机遇。对此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加大人员治理,尽快完善保险市场监督机制以使保险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同时蓬勃进展、繁荣昌盛。 关键词:垄断,不完善,不健全,职业素养,保险意识 正文: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在空间和时刻上尽量减少风险而无法排除,因此了应对这种风险而产生了保险。风险是保险的逻辑起点,没有风险也就不可能产生保险。保险学的任务确实是揭示保险经济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形式及其本质,以阐明保险经济关系的发生,进展和变化的规律性。保险学是为了研究识不风险,测定,转嫁,分散风险,最后达到减轻排除风险的目的。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明,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关系式通过保险双方当事人以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经济关系,是分摊损害的一种融资方式。保险体现了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使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害,以保险人为

国内外起重机发展概况

国内外起重机发展概况 国际市场 国际起重机制造业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生产国为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世界顶级公司有10多家,世界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 欧洲作为起重机的发源地,轮式起重机生产技术水平最高。最负盛名的生产企业有利勃海尔1、德马克、森内博根、德国格鲁夫2、波坦3等; 美国既是生产起重机的主要国家,又是最大的世界市场之一,年市场需求量达600亿美元,主要生产企业为马尼托瓦克公司4,其特点是技术较先进、性能较好、可靠性较高,产品主要销往美洲地区和亚太地区;马尼托瓦克绗架臂履带吊,波坦塔吊和格鲁夫液压移动吊以及万国随车吊在世界五大洲的多个地方制造,销售并提供服务。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工程起重机生产大国,其产品特点是技术水平、性能、可靠性仅次于欧美,40%的产品用于出口至欧美市场,已成为国际上制造起重机的主要国家之一,代表企业为多田野、加藤、神钢、日立、小松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起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消化国外技术,实现起重机械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成为当时的技术发展主流。 国内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起重机械企业已经有能力对现有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出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到目前,我国起重机械行业的产品种类已超过1000个,并不断有新的起重机械设备问世。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758家;全年实现销售额1894.1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6.94亿元,资产规模为1554.80亿元,产品销售利润为231.09亿元。其中,产品销售利润和利润总额的增速均超过30%,行业经营状况较好。 1利勃海尔家族企业由汉斯利勃海尔在1949年建立。公司的第一台移动式、易装配、价格适中的塔式起重机获得巨大的成功, 成为公司蓬勃发展的基础。今天,利勃海尔不仅是世界建筑机械的领先制造商之一,它还是其他许多领域的技术创新用户导向产品与服务的客户认可供应商。同时也是一家欧洲知名的冰箱制造商,中国著名的家电品牌青岛海尔最早就是选择引进利勃海尔先进的技术和琴岛-利勃海尔的品牌,逐步发展起来的。 2 格鲁夫公司成立于1947年,在德国威廉港和美国宾夕法尼亚设有生产工厂,是移动式液压起重机的世界领导者。半个世纪以来,富于传统风格的格鲁夫一直是起重机大家庭中受欢迎的一员。格鲁夫公司提供从14吨(15短吨至499吨(500短吨)全系列的移动式液压起重机,包括全路面起重机、越野路面起重机、车载起重机及工业起重机。格鲁夫也是全球军用特种起重机的首要供应商。全球已销售超过55000台格鲁夫起重机,有些大的公司手中的格鲁夫吊车队伍达到几百台。现已并入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 3 自从1928年在法国拉克莱特创立以来,波坦公司一直在塔式起重机方面处于领先位置。迄今为止已在全球销售并竖立超过100000台塔机。目前,该公司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中国的工厂生产60余种型号塔机。波坦的塔机分为三大系列:最小的塔机是自升式塔机,起重量从1.0吨(1.1 短吨) t到7.98 吨(8.8 短吨);更高、更大的塔机是上回转塔机,起重量从7.98吨(8.8 短吨) 到6 4 吨(70. 5 短吨);当然还有根据客户需求而设计的特殊应用塔机,其最大起重量可达160 吨(176短吨)。波坦公司不断创新,如:太空舱驾驶室、对话控制系统和LCC起升机构等。随着拨坦塔机不仅在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地使用,而且还在众多的大坝、电场、船厂和桥梁等新兴项目中使用证明了波坦公司的声誉日益上升。与2001年并入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 4 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1925年成立于美国Wisconsin州,并于同年制造出第一台作为自用的工厂设备使用的桁架式履带起重机。从那时起,马尼托瓦克成为履带式起重机的标志。目前公司提供11个型号产品,起重量从4 5 吨(50 短吨)到907吨(1000 短吨)。为了与公司“为不同的市场设计不同的吊车”这一宗旨吻合,除了美国Wisconsin州马尼托瓦克工厂外,公司位于德国的Wilhelmshaven工厂也生产履带吊。为响应客户的需求,马尼托瓦克不仅生产起吊起重机,还为工业及船舶生产循环作业起重机以及轮式起重机。

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74841107

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业的及演变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 (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2021年国内外履带起重机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年国内外履带起重机现状 及发展趋势浅析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1年国内外履带起重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 摘要:作者通过广泛的调研,汇集了大量有关履带起重机制造商的资料,归纳了国外履带起重机的制造水平、产品特点和技术水平状况,并介绍了我国履带起重机的生产技术现状,分析了差距,指出了国内外履带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履带起重机生产技术 履带起重机是将起重作业部分装在履带底盘上、行走依靠履带装置的流动式起重机,可以进行物料起重、运输、装卸和安装等作业。履带起重机具有接地比压小、转弯半径小、可适应恶劣地面、爬坡能力大、起重性能好、吊重作业不需打支腿、可带载行驶等优点,并可借助更换吊具或增加特种装置成为抓斗起重机、电磁起重机或打桩机等,实现一机多用,进行桩工、土石方作业,在电力建

设、市政建设、桥梁施工、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行业应用广泛。履带起重机的带载行驶、臂长组合多、起重性能好、作业高度和幅度大是其独有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具有其他起重设备无法替代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基本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吊运的物品的质量、体积和起升高度都越来越大,履带起重机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市场容量迅速上升,引起了国际知名厂商的关注,国内起重机行业也兴起了履带起重机开发热潮。 一、国外履带起重机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专业生产履带起重机的厂家很多,德国的主要生产厂家有利勃海尔(Liebherr)公司、特雷克斯——德马格(Terex—Demag)公司、森尼波根(Senebogen)公司,美国主要生产厂家有马尼托瓦克(Manitowoc)公司、林克——贝尔特(Link_belt)公司、P&H公司,日本的主要生产厂家有神钢(Kobelco)公司、日立住友(Hitachi—Sumitomo)公司和石川岛(IHI)公司,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摘要:纵观我国保险业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从保险业的发展现状、问题来分析,并且期望能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保险;现状;问题;发展 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1、保险收入增长迅速 保险收入是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我国保费收入的增速来判断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下表是我国保费收入近几年的统计 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 2、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如此庞大的群体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来提供保障服务。可想而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居民财富的积累与购买力的增强,为商业保险积累了潜在的市场资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国家,行业要发展的强烈呼唤下,保险市场的开发动力十足,而任务却艰巨,富有挑战。 二、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问题 从保险市场体系结构看,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体系结构还不够完善。我国保险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还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市场的集中度都较高,目前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四家商业保险公司。虽然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保险市场的稳定,但却不利于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使他们处于被大型保险公司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不利于保险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险市场效率的提高。 2、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是指一国一定年份直接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时是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保险密度是指一国平均每年人均保费数。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截止2011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为1046.64(元/

CRM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I 课 程 考 试 论 文 题目 CRM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 三月

摘要 客户关系管理是目前国际上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作为一项管理工程,CRM 自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企业的具体应用中,更夹杂了部分“中国特色”。在CRM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CRM的起源和内涵,再从国内外展开分析CRM现状,最后提出CRM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II

目录 摘要 .......................................................................................................... II 目录 ......................................................................................................... I II 第1章 CRM理论及其研究 . (1) 1.1 CRM的概念 (1) 1.2 CRM的内涵 (2) 第2章相关理论 (3) 2.1 国外研究现状 (3) 2.2 国内研究现状 (4)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第3章CRM的发展趋势 (7) 3.1 社交型CRM势不可挡 (7) 3.2 基于云的CRM服务将继续获得进一步发展 (8) 3.3 根据客户反馈及时调整流程改进顺序 (8) 3.4 CRM将与其它关键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 (8) 3.5 CRM将成为信息的汇聚地 (9) 参考文献 (10) III

论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

论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

论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但是中国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本文分析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并提出建议。意在促使我国保险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监管发展前景保险市场保险业发展前景高速增长 随着资本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国际间资本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 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催化、促 进和巩固作用。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的稳定或动荡,对各国经济会产生重大 影响。保险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 生了变化,转向了以寿险为主的格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呈现出了如下的状态: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保险公司逐步多元化 至2001年底,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到52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0家,外资和 中外合资保险公司32家; 2002年底,保险公司发展到54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 20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34家;2003年底, 保险公司发展到61家, 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37家;2004年9月底, 保险公司发展到80家。 (二) 保险收入快速增长且潜力巨大 保险黄金10年从06年就开始了,现在正是最佳时间,现在的中国保险市场还 是比较乐观的,国家的重视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加上银行利率一再下调, 保险法的完善等等因素导致人民观念增强。国外保险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啊。 (三)保险商品多样化、商品结构趋于合理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陆续开办了许多新的险种,如建筑工程 险、安装工程险、海洋石油开发险、履约保险、政治风险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卫 星发射保险、核电站保险等,到1996年底我国开办的险种已达700多个,比1980 年增长了60多倍,比1990年增加了500多个险种;在人身险业务方面,自1982年 恢复以来,其险种也不断增加,客户在保险市场上基本能买到所需要的保险商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