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LA基因多态性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进展_田雪梅

HLA基因多态性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进展_田雪梅

HLA基因多态性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进展_田雪梅
HLA基因多态性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进展_田雪梅

[文章编号]1007-7669(2016)07-0458-06[DOI号]10.14109/https://www.doczj.com/doc/2717663515.html,ki.xyylc.2016.07.002 HLA基因多态性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进展

田雪梅1,2,马田甜2,王彦娥2,丁伶清2,薛丹平2,张美敬2,房盛楠2,王天宇2,余越2,林美钦2,宋洪涛1

(1.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福建福州350025;2.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

[关键词]药物毒性;HLA抗原;多态性,单核苷酸;药品不良反应

[摘要]随着遗传药理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有研究证实HLA-B等位基因与抗癫痫药物、氟氯西林、阿巴卡韦等引起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关,麻醉药、抗癌药、抗生素、抗结核病药物、抗逆转录药物、强心剂等引起药源性肝损伤与HLA基因多态性也有一定的关联。为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HLA基因多态性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间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图分类号]R595[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progres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HLA gene polymorphism and 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IAN Xue-mei1,2,MA Tian-tian2,WANG Yan-e2,DING Ling-qing2,XUE Dan-ping2,ZHANG Mei-jing2,FANG Sheng-nan2,WANG Tian-yu2,YU Yue2,LIN Mei-qin2,SONG Hong-tao1(1.Department of Pharmacy,Fu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 of PLA,Fuzhou FUJIAN 350025,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Biological Pharmacy,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16,China)

[KEY WORDS]drug toxicity;HLA antigens;polymorphism,single nucleotide;adverse drug reactions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harmacogenetics,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fou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gene polymorphisms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Existing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HLA-B alleles were related to the risk of serious skin reactions caused by antiepileptic,flucloxacillin,abacavir and so on.And the anesthetics,anticancer drugs,antibiotics,antituber-culotics,antiretroviral drugs,cardiotonic,etc cause drug-induced hepaticinjury and HLA gene polymorphisms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In order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ividualized administra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LA gene polymorphisms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s worth further study.

[收稿日期]2015-12-13[接受日期]2016-07-14

[作者简介]田雪梅,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Phn:86-134********,86-591-2285-9972,E-mail:1512306439@https://www.doczj.com/doc/2717663515.html,;宋洪涛,男,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和制剂新技术、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的研究,Phn:86-591-2285-9459,E-mail:sohoto@https://www.doczj.com/doc/2717663515.html,

[责任作者]宋洪涛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是受现有科学技术的限制而导致必然发生的现象[1]。ADR对于医疗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负担和成本问题,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ADR的发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HL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关注。HLA即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HLA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主要的免疫相关基因家族,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且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1]。本文综述HLA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HLA基因多态性与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CAR)皮肤不良反应可表现为轻微皮肤反应及潜在危及生命的致命反应,后者统称为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SCAR),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2]。SJS/TEN主要表现为皮肤水泡和黏膜侵蚀,多伴有发热、内脏损害等,具有延迟发作的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体表表皮脱落的大小,SJS患者体表表皮脱落少于10%,而TEN 脱落超过30%,介于10%~30%之间为SJS/TEN 的重叠反应[3]。虽然SJS和TEN的发生率很低(每年100万人中0.4~6人),但致死率很高,SJS致死率达到5%~12.5%,TEN更是高达50%[3,4]。常见引起SJS/TEN的药物有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等。

1HLA基因多态性与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引起SCAR的相关性抗癫痫药物可引起SCAR,常见的药物为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拉莫三嗪、奥卡西平、苯巴比妥等。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这些药物引起SCAR与HLA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

1.1HLA基因多态性与卡马西平引起SCAR的相关性卡马西平引起SJS/TEN与HLA基因存在密切相关性,主要相关基因型是HLA-B*1502,其次是HLA-A*3101,HLA-B*1511、HLA-B*1518和HLA-B*1508与卡马西平引起SJS/TEN也有关联。

卡马西平引起SJS/TEN与HLA基因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早在2004年,CHUNG 等[2]在我国台湾人群中首次发现HLA-B*1502与卡马西平引起SJS/TEN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具有HLA-B*1502基因型的人群中SJS/TEN发生率达到98.3%。接着在香港的汉族人群中也发现具有HLA-B*1502基因型的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后出现SJS/TEN的概率相对较大[5]。随后,卡马西平引发SJS/TEN在中国大陆及其他南亚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柬埔寨等相继发现[6]。但是,在日本、朝鲜和欧洲的非亚裔后代、北美人群中未发现HLA-B*1502与卡马西平引起SJS/TEN 之间存在关系[7,8]。其他HLA-B基因型在卡马西平引起SJS/TEN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日本人、白种人及朝鲜人群中,卡马西平引起SJS/TEN主要与HLA-A*3101有关,而汉族人群中HLA-A*3101几乎与卡马西平引起SJS/TEN无关[8]。导致种族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在不同的人群中HLA等位基因分布的频率不同。

HLA-B*1502是HLA基因B位点的1个基因亚型。卡马西平引起SJS/TEN几乎在所有人群中的发生几率都较低,在白种人国家开展整体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卡马西平引起SJS/TEN的发生率只有万分之一至万分之六[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卡马西平制药商收到的上市药品不良事件报告显示,在一些亚洲国家的人群中服用卡马西平出现SJS/TEN的概率大约要比白种人高出10倍[10]。HLA-B*1502在不同人群中的基因频率不同,中国大陆572位健康人中HLA-B*1502的基因频率为10.2%,86位新加坡人中为11.6%,101位马来西亚人中为8.4%,99位泰国人中为6.1%;以91位印度人、396位亚洲人、287位欧洲人及200位韩国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结果表明基因频率分别为2.0%、5.1%、0.0%及0.5%[5-10]。综上所述,在东南亚人群中HLA-B*1502的基因频率相对较高,而在白种人中则较低,这可能是东南亚国家中卡马西平引起SJS/TEN高发,而在白种人中显著减少的原因。HLA-B*1502在东南亚国家人群中存在的比例相对高于欧洲或东北亚人群(日本和朝鲜),因此美国FDA建议汉族人群及东南亚裔在使用卡马西平前进行HLA-B*1502筛选,对于HLA-B*1502阳性患者应该慎用卡马西平,以减少SJS/TEN的发生。

1.2HLA基因多态性与其他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引起SCAR的相关性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临床上有出现交叉皮肤不良反应的报道,除卡马西平以外的其他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引起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1502基因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11]。有研究显示,服用苯妥英钠的患者

中30.8%出现SJS/TEN,服用拉莫三嗪者33.3%出现SJS/TEN,服用奥卡西平者100%出现SJS/ TEN。除了HLA-B*1502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因型与苯妥英钠、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引起SJS/ TEN具有一定的联系[12,13]。

拉莫三嗪引起SJS/TEN在很多种族人群中主要与HLA-B*1502有高度的相关性[13],而最近研究结果显示白种人中拉莫三嗪引起SJS/TEN与HLA-B*38有强相关性,与HLA-B*5801弱相关,还与HLA-Cw*0718、HLA-DQB1*0609、HLA-A*6801、HLA-DQB1*1301存在边界相关性[14],边界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结果。苯妥英钠引起SJS/ TEN在中国汉族(台湾)及泰国人群中与HLA-B*1502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与HLA-B*1301、HLA-C w*0801及HLA-DRB1*1602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比例还需进一步研究[15]。通过分析中国汉族(台湾)人群中奥卡西平引起SJS/TEN的情况发现,其发生与HLA-B*1502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与HLA-B*1518、HLA-B*4001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确切的相关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6]。2HLA-B*5801与别嘌醇引起SJS/TEN的相关性别嘌醇可引起SJS/TEN等严重不良反应,死亡率达10%~40%,且别嘌醇引起SJS/TEN等严重不良反应很难预测[17]。TASSANEEYAKUL等[18]最先在中国台湾发现别嘌醇引起SJS/TEN与HLA-B*5801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具有种族特异性和专一性,在中国汉族和泰国人群中相关性程度强,而在朝鲜、日本以及欧洲人群中相关性相对较弱。亚洲与欧洲人群中别嘌醇引起SJS/TEN与HLA-B*5801间的关联度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人种中基因的平均突变携带率不同有关系。非洲人中HLA-B*5801的平均携带率为2%~ 4%,白种人群、亚洲人群和华人的平均突变携带率分别为1%~6%、3%~15%和8.8%~10.9%[17,18]。3HLA基因多态性与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抗菌药等引起SJS/TEN的相关性[19]白种人中非甾体抗炎药引起SJS/TEN与HLA-A2和HLA-B12间存在相关性;在高加索人群中磺胺异 唑引起SJS/TEN 与HLA-A29、HLA-B12及HLA-DR7间存在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的程度还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确认。

HLA基因多态性与超敏反应药疗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综合征(DRESS)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是严重的超敏反应,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药物性肝炎及白细胞数量异常等,皮疹多发生在使用药物2周后。易引起DRESS/DIHS的药物有抗逆转录药物、抗癫痫药物、别嘌醇、抗菌药、非甾体抗炎药等。

1HLA基因多态性与抗逆转录药物引起超敏反应的相关性抗逆转录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艾滋病,部分药物易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核苷类抗逆转录药物如阿巴卡韦和奈韦拉平。澳大利亚和英国人群中阿巴卡韦引起DRESS/DIHS与HLA-B*5701之间存在相关性,HLA-B*5701在白种人群中有较高的基因频率,在亚洲和黑人中基因频率较低[20]。奈韦拉平引起皮疹和DRESS与HLA基因多态性存在相关性,主要相关的基因型有HLA-DRB1*0101、HLA-B*1402、HLA-B*3505、HLA-Cw*8、HLA-Cw*4,且此种相关性在不同种族中存在差异,在西澳大利亚人群中奈韦拉平引起皮疹和DRESS主要与HLA-DRB1*0101有关[20-22]。

泰国人群中奈韦拉平引起DRESS主要与HLA-B*3505有关,发生率大约为17.5%;撒丁岛人群中奈韦拉平引起DRESS与HLA-B*1402和HLA-Cw*8间存在相关性[23];日本人群中奈韦拉平引起DRESS与HLA-Cw*8具有相关性;白种人及意大利人群中,奈韦拉平引起DRESS与HLA-Cw*8/ B14相关[24]。

2HLA基因多态性与其他药物引起超敏反应的相关性抗癫痫药物能引起较轻的斑丘疹(MPE)及严重的超敏反应(如DRESS/DIHS)。在欧洲人群中的研究结果表明,卡马西平引起DRESS/DIHS 主要与HLA-A*3101有关[25]。其他的芳香族抗癫痫药物也会引起DRESS/DIHS/MPE,与奥卡西平引起MPE相关的HLA基因具有区域性,中国汉族人群中主要与HLA-B*1502相关,高加索人群中主要与HLA-B*3802存在高度相关性[26]。高加索人群中拉莫三嗪引起DRESS/DIHS/MPE主要与HLA-B*5801及HLA-A*6801存在较弱的相关性,确切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27]。

别嘌醇引起MPE的发生率为2%~3%,主要相关的基因型在中国大陆人群中为HLA-B*5801,澳大利亚人群中未发现相关基因;白种人中别嘌醇引起超敏反应与HLA-A2/Drw52相关,阿司匹林引起超敏反应与HLA-DRB1*1302/HLA-DQB1*0609有一定的相关性;高加索-西班牙人群中碘造影剂引起的超敏反应与HLA-DR11/HLA-DR存在关联,高加索-德国人群中对苯二胺引起

超敏反应与HLA-DP相关[28]。

HLA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相关性药源性肝损害(DILI)是一种严重的ADR,目前,大约有1100多种药物被发现能够引起DILI,10%~15%的国内报道的ADR与DILI相关[29]。在美国,13%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导致的,其中75%的患者最终死亡[30]。最近报道,DILI已经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31]。DILI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肝炎,胆汁郁积,肝衰竭以及混合型损伤,引起DILI的药物包括麻醉药、抗癌药、抗生素、抗结核病药物、抗逆转录药物及强心剂等,研究发现DILI与HLA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相关性[32]。1HLA-DRB1*0701与希美加群引起DILI的相关性希美加群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一开始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在2006年由于其具有肝毒性而退出市场。研究发现其肝毒性与HLA-DRB1*0701间存在相关性,且HLA-DRB1*0701在北欧人群中基因的突变携带频率明显高于日本人[33]。此外,希美加群引起DILI还与HLA-DQA1*0201存在相关性,尚待进一步研究[34]。

2HLA-A*3303与噻氯匹定引起DILI的相关性

噻氯匹定是一种强效血小板抑制剂,在临床使用中会引起严重DILI,多表现为胆汁淤积型肝损害,噻氯匹定引起DILI与HLA-A*3303存在相关性[35]。HLA-A*3303在白种人中基因突变携带频率为0.53%,在日本人中为9.7%,在其他亚洲人中为11.7%,因此噻氯匹定引起DILI的发生率在日本人中高于白种人[36]。

3HLA-DRB1*1501与罗美昔布引起DILI的相关性罗美昔布是选择性环加氧酶2(COX-2)抑制剂,临床用于治疗关节炎和急性疼痛,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引起严重DILI,主要与HLA-DRB1*1501相关[37]。HLA-DRB1*1501最早被证明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引起DILI具有相关性[38],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已经被证实具有肝毒性,但是罗美昔布引起的肝毒性类型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不同,且罗美昔布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在化学结构上无相似性,提示药物引起DILI的机制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罗美昔布引起DILI与HLA-DQA1*0102和HLA-DQB1*0602也存在相关性,且HLA-DQA1*0102的突变频率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39]。4HLA-DQA1*0201与拉帕替尼引起DILI的相关性临床上部分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拉帕替尼治疗后会发生DILI,研究发现HLA-DQA1*0201可能为DILI易感基因[34],HLA-DQA1*0201在白种人和中国汉族人群中基因突变携带频率分别为0.13%和0.10%,因此拉帕替尼导致的DILI在白种人与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发生率比较接近,不管是白种人还是中国汉族人群在使用拉帕替尼时都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DILI不良反应。此外,还有研究发现HLA-DRB1*0701和HLA-DQB1*0202也与拉帕替尼引起DILI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还需进一步的研究[40]。

5HLA-B*5701与氟氯西林引起DILI的相关性

氟氯西林是临床上常用的耐抗葡萄球菌青霉素酶的抗生素,在女性、老人和长期使用药物的患者中易引起胆汁淤积型肝炎[40]。HLA-B*5701与氟氯西林引起DILI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与DILI关联性最强的等位基因[41]。

6HLA基因多态性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引起DILI的相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用于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引起的感染,这两个药物都会引起DILI,且与HLA-DRB1*1501存在相关性[42]。而一项针对西班牙人群的研究发现,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引起DILI与HLA-DRB1*1501之间的相关性较小,而是与HLA-DQB1*0602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还发现与HLA-A*0201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还需更加深入的研究[42]。

7HLA基因多态性与奈韦拉平引起DILI的相关性奈韦拉平能够引起严重ADR,如DRESS,同时具有肝毒性,奈韦拉平引起的DRESS大约占其引起的所有ADR的52.5%[43]。最初,在澳大利亚人群中发现与奈韦拉平引起DILI相关的基因为HLA-DRB1*0101,但在黑人和亚洲人中未发现两者存在相关性[44],可能与不同人群中基因携带频率不同有关。非洲黑人中与奈韦拉平引起DILI存在相关性的基因为HLA-B*5801和HLA-DRB1*0102[45]。

综上所述,在汉族及东南亚人群中卡马西平引起SCAR与HLA-B*1502的相关性较明确,临床上已开展了HLA-B*1502阳性筛选,可减少卡马西平引起SCAR的发生。拉莫三嗪引起SCAR与HLA-B*38有强相关性,与HLA-B*5801弱相关,HLA-Cw*0718、HLA-DQB1*0609、HLA-A*6801、HLA-DQB1*1301等基因型与拉莫三嗪引起SCAR 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苯妥英钠引起SCAR与HLA-B*1502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与HLA-B*1301、HLA-C w*0801及HLA-DRB1*1602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比例还需进一步研究。奥

卡西平引起SCAR与HLA-B*1502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与HLA-B*1518、HLA-B*4001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确切的相关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别嘌醇引起SCAR与HLA-B*5801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他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抗菌药等引起的SCAR与HLA基因之间的相关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到确定的结论。药物引起DILI与HLA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类药物包括麻醉药、抗癌药、抗生素、抗结核病药物、抗逆转录药物及强心剂等,研究发现抗代谢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也与HLA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更加确切的相关性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的研究。

HLA等位基因与ADR发生的相关性作用是HLA领域的一个新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预防ADR的发生,临床上应实施个体化给药,在每个患者用药前进行相关基因型的检测,依据患者的基因型优化给药方案,实现由传统的对症下药发展到针对具体到个人的用药,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EIJER HJ,de BLAEY CJ.Hospitalisations caused by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J].Pharm World Sci,2002,24(2):46-54.

[2]CHUNG WH,HUNG SI,HONG HS,et al.Medical genetics:a marker for Stevens-Johnson syndrome[J].Nature,2004,428(6982):486.

[3]CHUNG WH,HUNG SI.Recent advances in the genetics and immunology of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sis[J].J Dermatol Sci,2012,66(3):190-196.

[4]HUNG SI,CHUNG WH,LIU ZS,et https://www.doczj.com/doc/2717663515.html,mon risk allele in aromatic antiepileptic-drug induced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Han Chinese[J].Pharmaco-genomics,2010,11(3):349-356.

[5]MAN CB,KWAN P,BAUM L,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LA-B*1502allele and antiepileptic drugs-induced cutaneous reactions in Han Chinese[J].Epilepsia,2007,48(5):1015-1018.

[6]HSIAO YH,HUI RC,WU T,et al.Genotype-phenotype association between HLA and carbamazepine-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strength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J].J Dermatol Sci,2014,73(2):101-109.

[7]KIM SH,LEE KW,SONG WJ,et al.Carbamazepine-induced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and HLA genotypes in Koreans[J].Epilepsy Res,2011,97(1-2):190-197.

[8]SHI YW,MIN FL,QIN B,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LA and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induced by carbamazepine in Southern

Han Chinese:genetic markers besides B*1502?[J].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2012,111(1):58-64.

[9]IKEDA H,TAKAHASHI Y,YAMAZAKI E,et al.HLA class I marker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arbamazepine-induced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J].Epilepsia,2010,51(2):297-300.

[10]LIAO WP,SHI YW,MIN FL.HLA-B*1502screening and toxic effects of carbamazepine[J].N Engl J Med,2011,365(7):672-673.

[11]KANIWA N,SAITO Y,AIHARA M,et al.HLA-B*1511is a risk factor for carbamazepine-induced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Japanese patients[J].Epilepsia,2010,51(12):2461-2465.

[12]HE N,MIN FL,SHI YW,et al.Cutaneous reactions induced by oxcarbazepine in Southern Han Chinese:incidence,features,risk factors and relation to HLA-B alleles[J].Seizure,2012,21(8):614-618.

[13]KAZEEM GR,COX C,APONTE J,et al.High-resolution HLA genotyping and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lamotrigine-treated patients[J].Pharmacogenet Genomics,2009,19(9):661-665.

[14]SHI YW,MIN FL,LIU XR,et al.HLA-B alleles and lamotrigine-induced ca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 Han Chinese populations[J].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2011,109(1):42-

46.

[15]PHILLIP EJ,MALLAL SA.Pharmacogenetics of drug hypersen-sitivity[J].Pharmacogenomics,2010,11(7):973-987.

[16]WU XT,HU FY,AN DM,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arbamazepine-induced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the HLA-B*1502allele among patients in central China[J].Epilepsy Behav,2010,19(3):405-408.

[17]LEE MH,STOCKER SL,ANDERSON J,et al.Initiating allopurinol therapy:do we need to know the patient’s human leucocyte antigen status?[J].Intern Med J,2012,42(4):411-416.

[18]TASSANEEYAKUL W,JANTARAROUNGTONGG T,CHEN P,et al.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HLA-B*5801and allopurinol-induced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a Thai population[J].Pharmacogenet Genomics,2009,19(9):704-709.

[19]BASTUJI-GARIN S,RZANY B,STERN RS,et al.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cases of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Stevens-Johnson syndrome,and erythema multiforme[J].Arch Dermatol,1993,129(1):92-96.

[20]CHENG CY,SU SC,CHEN WL,et al.HLA Association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T-Cell mediated 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J].J Immunol Res,2014,8(2):375-378.

[21]MARTIN AM,NOLAN D,JAMAS L,et al.Predisposition to nevirapine hypersensitivity associated with HLA-DRB1*0101 and abrogated by low CD4T-cell counts[J].AIDS,2005,19(1):97-99.

[22]CHANTARANGSU S,MUSHIRODA T,MAHASIRIMONGKOL

S,et al.HLA-B*3505allele is a strong predictor for nevirapine-induced ski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IV-infected Thai patients[J].Pharmacogenet Genomics,2009,19(2):139-146.[23]CICCACCI C,di FUSCO D,MARAZZI MC,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YP2B6polymorphisms and Nevirapine-induced SJS/ TEN:a pharmacogenetics study[J].Eur J Clin Pharmacol,2013,69(11):1909-1916.

[24]GATANAGA H,YAZAKI H,TANUMA J,et al.HLA-Cw8 primarily associated with hypersensitivity to nevirapine[J].AIDS,2007,21(2):264-265.

[25]McCORMACK M,ALFIREVIC A,BOURGEOIS S,et al.HLA-A*3101and carbamazepine-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in Europeans[J].N Eng1J Med,2011,364(12):1134-1143.[26]SIEBEN S,KAWAKUBO Y,al MASAOUDI T,et al.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to paraphenylenediamine is mediated by2different pathways of antigen recognition by specific alphabeta human T-cell clone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09(6):1005-1011.

[27]LI H,DAI Y,HUANG H,et al.HLA-B*1301as a biomarker for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hypersensitivity dermatitis induced by trichloroethylene among workers in China[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7,115(11):1553-1556.

[28]WATANABE H,TOHYAMA M,KAMIJIMA M,et al.

Occupational trichloroethylene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with human herpesvirus-6and cytomegalovirus reactivation[J].

Dermatology,2010,221(1):17-22.

[29]杜建霞,沈玲.17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38-139.

[30]OSTAPOWICZ G,FONTANA RJ,SCHIODT FV,et al.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 of acute liver failure at17tertiary care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 Intern Med,2002,137(12):947-954.

[31]WATKINS PB.Drug safety sciences and the bottleneck in drug development[J].Clin Pharmacol Ther,2011,89(6):788-790.[32]KINDMARK A,JAWAID A,HARBRON CG,et al.Genome-wide pharmac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a hepatic adverse event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immunopathology suggests an underlying immune pathogenesis[J].Pharmacogenomics J,2008,8(3):186-195.

[33]GONZALEZ-GALARZA FF,CHRISTMAS S,MIDDLETON D,et al.Allele frequency net:a database and online repository for immune gene frequencies in worldwide populations[J].Nucleic Acids Res,2011,39(Database issue):D913-D919.

[34]SPRAGGS CF,BUDD LR,BRILEY LP,et al.HLA-

DQA1*0201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lapatinib-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2011,29(6):667-673.

[35]HIRATA K,TAKAGI H,YAMAMOTO M,et al.Ticlopidine-induced hepatotoxicity i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enomic subtypes in Japanese patients:a preliminary case-control study[J].Pharmacogenomics J,2008,8(1):29-33.

[36]夏路风,傅得兴.噻氯匹定的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C):39-42.

[37]BANNWARTH B,BERENBAUM F.Lumiracoxib in the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and acute pain[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7,8(10):1551-1564.

[38]DONAIDSON PT,DALY AK,HENDERSON J,et al.Human leucocyte antigen class II genotype in 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to co-amoxiclav-induced liver injury[J].J Hepatol,2010,53(6):1049-1053.

[39]SINGER JB,LEWITZKY S,LEROY E,et al.A genome-wide study identifies HLA alleles associated with lumiracoxib-related liver injury[J].Nat Genet,2010,42(8):711-714.

[40]DALY AK,DONALDSON PT,BHATNAGAR P,et al.HLA-B*5701genotype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ue to flucloxacillin[J].Nat Genet,2009,41(7):816-819.

[41]RUSSMANN S,KAYE JA,JICK SS,et al.Risk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flucloxacillin and flucloxacillin prescribing habits in the UK:cohort study using data from the UK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J].Br J Clin Pharmacol,2005,60(1):76-82.

[42]LUCENA MI,MOLOKHIA M,SHEN Y,et al.Susceptibility to amoxicillin-clavulanate-induced liver injury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HLA class I and II alleles[J].Gastroenterology,2011,141(1):338-347.

[43]高世成,桂希恩,邓莉平,等.奈韦拉平相关肝毒性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9):689-693.[44]YUAN J,GUO S,HALL D,et al.Toxicogenomics of nevirapine-associated cutaneous and hepatic adverse events among populations of African,Asian,and European descent[J].AIDS,2011,25(10):1271-1280.

[45]PHILLIPS E,BARTLETT JA,SANNE I,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HLA-DRB1*0102,HLA-B*5801,and hepatotoxicity during initiation of nevirapine-containing regimens in South Africa[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13,62(2):55-57.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简介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简介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指由于编码代谢酶的DNA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可遗传变异,导致的不同种群之间代谢酶的底物特异性无变化,但是代谢酶的活性存在显著的差别的现象。由此可能造成个体间PK和药物反应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治疗失败和毒副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存在于Ⅰ相代谢酶、Ⅱ代谢酶和转运体等多个方面,其中临床影响较大的为CYP450酶的基因多态性,因此了解不同人群代谢酶活性的差异有助于理解种群间PK差异和实现个性化治疗。SNPs存在于许多亚型的代谢酶中,Sarah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如下图,其中高加索人种中CYP2D6多态性的频率最高,其次为CYP2A6和2B6。但是并非所有的CYPs均参与药物代谢,既存在较高频率的多态性,又与药物代谢相关的为CYP1A2, 2D6, 2C9和2C19,其中CYP2D6与多数药物的代谢相关,下文将以CYP2D6为代表阐述其进化特征、功能多样性和临床影响等相关内容。 CYP2D6是由49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对生物碱类物质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该酶不可被环境因素调控且不能被诱导。最早CYP2D6的多态性是由

于个体间PK差异引起人们注意的,而后随着生物技术手段的提升才逐渐揭开其遗传基础。CYP2D6位于染色体22q13.1上,其邻近包含两个假基因CYP2D7和CYP2D8。至今发现了几十种CYP2D6的等位基因,大多数编码有缺陷的基因产物,最常见的突变型等位基因分布于不同种群中,如CYP2D6*2, CYP2D6*4, CYP2D6*5, CYP2D6*10和CYP2D6*17等,详细见下图,其可分为彻底失活、活性降低、正常、活性增加和活性本质上的改变五大类,在不同种群中分布特点有明显的差异。亚洲人群最常见的CYP2D6*10,其发生了P34S的有害突变导致了P450折叠功能的丧失而造成不稳定性,且降低了底物的亲和力。非洲人群中常见突变体为CYP2D6*17发生的错义突变导致其活性位点结构发生改变,由此造成底物特异性发生改变,且其活性低于野生型。 如下图演示了CYP2D的演变规律,啮齿动物与人的活性CYP2D基因的数量存在巨大的差异,小鼠有9个不同的活性基因,而人只有1个,且7%的高加索人群缺失该活性基因。由于CYP2D6对于生物碱类的生物毒素具有高亲和力,进化角度可以认为小鼠需要保留较多的活性基因来维持解毒能力,而人类的饮食结构更为严谨进而逐渐不需要更多的活性基因。 不同人群中的CYP2D6的代谢活性可分为超快代谢(ultrarapid metabolizers, UMs)、快代谢(extensive metabolizers, EMs)、中等代谢(intermediate metabolizers, IMs)和慢代谢(poormetabolizers, PMs)四种类型。一般而言,白人种PMs的频率较高约为10%左右,而亚洲人群中

基因多态性分析

. 人基因多态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中的重要作用。 2. 了解分析基因多态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也称为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人类基因多态性对于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毒物的耐受性、药物代谢差异及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有重大意义;与致病基因连锁的多态性位点可作为遗传病的诊断标记,并为分离克隆致病基因提供依据;病因未知的疾病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可用于辅助筛选致病易感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是一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原理是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若目的基因存在等位变异(多态性),且变异正好发生在某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使酶切位点增加或者消失,则酶切结果就会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即片段长度多态性,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可呈现出多态性电泳图谱。若将患者与正常的多态性图谱比较,可确定是否变异。应用PCR-RFLP,可检测某一致病基因已知的点突变,进行直接基因诊断,也可以此为遗传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进行间接基因诊断。 三、器材与试剂 1. 器材 ⑴离心机。 ⑵DNA扩增仪。 ⑶电泳仪。 ⑷水平电泳槽。 ⑸紫外检测仪。 ⑹移液器。 2. 试剂 . . ⑴口腔拭子DNA抽提试剂盒。 ⑵琼脂糖。 ⑶1×TAE电泳缓冲液:980ml蒸馏水中加入50×TAE母液20ml。 ⑷50×TAE母液:Tris 121g,0.5M EDTA(pH8.0)50ml,冰醋酸28.55ml,定容至500ml。

如何用PCR法检测基因的多态性

如何用PCR法检测基因的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 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longth polymorphism)。 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检测方法简述如下: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由DNA 的多态性,致使DNA 分子的限制酶切位点及数目发生改变, 用限制酶切割基因组时, 钠 问 亢兔扛銎 蔚某ざ染筒煌 此 降南拗菩云 纬ざ榷嗵 裕 贾孪拗破 纬ざ确⑸ 谋涞拿盖形坏悖 殖莆 嗵 晕坏恪W钤缡怯肧outhern Blot/RFLP方法检测,后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限制酶酶切相结合的方法。现在多采用PCR-RFLP法进行研究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是一种基于单链DNA构象差别的点突变检测方法。相同长度的单链DNA如果顺序不同,甚至单个碱基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构象。在电泳时泳动的速度不同。将PCR产物经变性后,进行单链DNA凝胶电泳时,靶DNA中若发生单个碱基替换等改变时,就会出现泳动变位(mobility shift),多用于鉴定是否存在突变及诊断未知突变。 3.PCR-ASO探针法(PCR-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SO):即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在PCR扩增DNA片段后,直接与相应的寡核苷酸探杂交,即可明确诊断是否有突变及突变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其原理是:用PCR扩增后,产物进行斑点杂交或狭缝杂交,针对每种突变分别合成一对寡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其中一个具有正常序列,另一个则具有突变碱基。突变碱基及对应的正常碱基匀位于寡核苷酸片段的中央,严格控制杂交及洗脱条件,使只有与探针序列完全互补的等位基因片段才显示杂交信号,而与探针中央碱基不同的等位基因片段不显示杂交信号,如果正常和突变探针都可杂交,说明突变基因是杂合子,如只有突变探针可以杂交,说明突变基因为纯合子,若不能与含有突变序列的寡核苷探针杂交,但能与相应的正常的寡核苷探针杂交,则表示受检者不存在这种突变基因。若与已知的突变基因的寡核苷探针匀不能杂交,提示可能为一种新的突变类型。 4. PCR-SSO法:SSO技术即是顺序特异寡核苷酸法(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SSO)。原理是PCR基因片段扩增后利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通过杂交的方法进行扩增片段的分析鉴定。探针与PCR产物在一定条件下杂交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严格遵循碱基互补的原则。探针可用放射性同位素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longth polymorphism)。 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检测方法简述如下: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由DNA 的多态性,致使DNA 分子的限制酶切位点及数目发生改变,用限制酶切割基因组时,所产生的片段数目和每个片段的长度就不同,即所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导致限制片段长度发生改变的酶切位点,又称为多态性位点。最早是用Southern Blot/RFLP方法检测,后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限制酶酶切相结合的方法。现在多采用PCR-RFLP法进行研究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是一种基于单链DNA构象差别的点突变检测方法。相同长度的单链DNA如果顺序不同,甚至单个碱基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构象。在电泳时泳动的速度不同。将PCR产物经变性后,进行单链DNA凝胶电泳时,靶DNA中若发生单个碱基替换等改变时,就会出现泳动变位(mobility shift),多用于鉴定是否存在突变及诊断未知突变。 3.PCR-ASO探针法(PCR-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SO):即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在PCR扩增DNA片段后,直接与相应的寡核苷酸探杂交,即可明确诊断是否有突变及突变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其原理是:用PCR扩增后,产物进行斑点杂交或狭缝杂交,针对每种突变分别合成一对寡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其中一个具有正常序列,另一个则具有突变碱基。突变碱基及对应的正常碱基匀位于寡核苷酸片段的中央,严格控制杂交及洗脱条件,使只有与探针序列完全互补的等位基因片段才显示杂交信号,而与探针中央碱基不同的等位基因片段不显示杂交信号,如果正常和突变探针都可杂交,说明突变基因是杂合子,如只有突变探针可以杂交,说明突变基因为纯合子,若不能与含有突变序列的寡核苷探针杂交,但能与相应的正常的寡核苷探针杂交,则表示受检者不存在这种突变基因。若与已知的突变基因的寡核苷探针匀不能杂交,提示可能为一种新的突变类型。 4. PCR-SSO法:SSO技术即是顺序特异寡核苷酸法(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SSO)。原理是PCR基因片段扩增后利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通过杂交的方法进行

麻醉药物基因组学进展

麻醉药物基因组学进展 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 展实行综述。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 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 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 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麻醉 药物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对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 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 物转化等方面。与麻醉药物代谢相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 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 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 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 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相关。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 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丁酰胆碱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胆碱和美 维库铵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 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与用药后长时间窒息相关。 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μ-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 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马多通过CYP2D6代

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genotype)或等位基因(allele),亦称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或基因多态性。从本质上来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对于一个体而言,基因多态性碱基顺序终生不变,并按孟德尔规律世代相传。 基因多态性分类生物群体基因多态性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人类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研究比较深入。人类基因多态性既来源于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也来源于单拷贝序列的变异,以及双等位基因的转换或替换。按引起关注和研究的先后,通常分为3大类: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片段长度多态性(FLP),即由于单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所引起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变化,而导致DNA片段长度的变化。又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这是一类比较普遍的多态性。 DNA重复序列多态性DNA重复序列的多态性(RSP),特别是短串联重复序列,如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主要表现于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变异。小卫星(minisatellite)DNA由15~65bp的基本单位串联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kb,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这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决定了小卫星DNA长度的多态性。微卫星(microsatellite)DNA 的基本序列只有1~8bp,而且通常只重复10~60次。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即散在的单个碱基的不同,包括单个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但更多的是单个碱基的置换,在CG序列上频繁出现。这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多态性。 SNP通常是一种双等位基因的(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SNP大多数为转换,作为一种碱基的替换,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而且其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因而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遗传背景知识遗传和变异各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之间,不论在形态构造或生理功能的特点上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heredity)。但是,亲代和子代之间,子代的各个体之间不会完全相同,总会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variation)。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特征。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多样而复杂的,正因为如此,才导致生物界的多种多样性。

药物基因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 PART 01 药物基因组学 一、药物基因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人类基因变异和药物反应的关系,利用基因组学信息解答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反应存在差异的原因。 基因组(genome):是指生物体单倍细胞中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包括所有的基因和基因间区域(即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序列(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的转移。开启了人类的“后基因组时代”。 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重要方向: 功能基因组学 比较基因组学 结构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 …… PART 02 基因多态性 二、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呈不连续多峰曲线分布的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遗传变异。 CYP450酶超大家族 共涉及1000种药物的代谢(拓展) 12种亚型:CYP1、CYP2、CYP3…… 15个亚家族:A~Q 如:CYP2C9、CYP2C19、CYP2D6、CYP3A5等 药物转运蛋白-MDR1(多药耐药基因)(拓展) 调控许多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与胆红素、抗癌化疗药物、强心苷、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HIVⅠ型蛋白抑制剂有关 药物靶蛋白-ADRB2 编码人β2肾上腺受体 人类白血球抗原-HLA-B HLA-B变异,将引起某些药物的严重皮肤反应 内容: 1.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 同一基因位点上具有多个等位基因引起,其多态性决定表型多态性和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造成不同个体间药物代谢反应的差异。是产生药物毒副作用、降低或丧失药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胞色素P450酶(CYP)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在细胞色素P450的亚群中,CYP2D6、CYP2C9和CYP2C19对许多药物的效应非常重要。(拓展) 例: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由P450酶代谢,主要由CYP2C19,部分由CYP3A4代谢。 因此,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质子泵抑制剂的药动学,从而影响后者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 艾司奥美拉唑仅经CYP3A4代谢。 2.药物转运蛋白 在药物的吸收、排泄、分布、转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变异对药物吸收和消除具有重要意义。

麻醉药物,个体化用药综述,协和医院,罗爱伦

中华麻醉在线 http://www.csaol.cn 2007年9月 麻醉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王颖林郭向阳罗爱伦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 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 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麻醉药物的 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与麻醉药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

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丁酰胆碱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与用药后长时间窒息有关。 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μ-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马多通过CYP2D6代谢。此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 局部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罗哌卡因主要由CYP1A2和CYP3A4代谢。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速度。 一直以来麻醉科医生较其它专业的医疗人员更能意识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将不仅更加合理的解释药效与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用药前就可以根据病人的遗传特征选择最有效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种类和剂型,达到真正的个体化用药。 能够准确预测病人对麻醉及镇痛药物的反应,一直是广大麻醉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之一。若能了解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就有可能根据病人的不同基因组学特性合理用药,达到提高药效,降低毒性,防止不良反应的目的。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概述

基因多态性分析

人基因多态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中的重要作用。 2. 了解分析基因多态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也称为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人类基因多态性对于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毒物的耐受性、药物代谢差异及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有重大意义;与致病基因连锁的多态性位点可作为遗传病的诊断标记,并为分离克隆致病基因提供依据;病因未知的疾病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可用于辅助筛选致病易感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是一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原理是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若目的基因存在等位变异(多态性),且变异正好发生在某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使酶切位点增加或者消失,则酶切结果就会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即片段长度多态性,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可呈现出多态性电泳图谱。若将患者与正常的多态性图谱比较,可确定是否变异。应用PCR-RFLP,可检测某一致病基因已知的点突变,进行直接基因诊断,也可以此为遗传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进行间接基因诊断。 三、器材与试剂 1. 器材 ⑴离心机。 ⑵DNA扩增仪。 ⑶电泳仪。 ⑷水平电泳槽。 ⑸紫外检测仪。 ⑹移液器。 2. 试剂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 项目简介:CYP2C19是CYP450酶第二亚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人体重要的药物代谢 酶,在肝脏中有很多表达。CYP2C19基因座位于染色体区10q24.2上,由9个外显子构成。CYP2C19具有很多SNP位点,最常见的是CYP2C19*2和CYP2C19*3。CYP2C19*2会导致转录蛋白的剪切突变失活,而CYP2C19*3能构成一个终止子,破坏转录蛋白的活性。据统计,CYP2C19*2和CYP2C19*3两个突变位点能解释几乎100%的东亚人和85%的高加索人种的相关弱代谢遗传缺陷,而其他两种等位基因CYP2C19*4和CYP2C19*5主要在高加索人种中分布。大量证据证实,不同人种在CYP2C19的底物的代谢能力有很大差异;2–5%高加索人是弱代谢者,而13–23%的亚洲人是弱代谢者。这是由于在亚洲人口中CYP2C19*2和CYP2C19*3等位基因的高频率造成的。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判断患者对相关药物的代谢能力,可以指导临床用方案的制定,实现个体化用药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经由CYP2C19酶代谢的药物: 1、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omeprazole)、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泮托拉唑(pantoprazole)、 雷贝拉唑(rabeprazole)、埃索美拉唑 (Esomeprazole)。 2、治疗心血管疾病:Clopidogrel、氯吡格雷、抗凝血药物。 3、抗真菌药物:Voriconazole、伏立康唑、广谱抗真菌药物。 4、神经类药物:①S-美芬妥英mephenytoin为乙内酰脲类抗癫痫药,在体内的羟化代谢主要由单基因CYP2C19编码表达的CYP2C19酶蛋白介导,由羟化酶CYP2C19氧化生成4’-羟基美芬妥英;②地西泮diazepam,一种长效的镇静、安眠药;③丙米嗪imipramine ,抗抑郁药,N-去甲基化和2-羟化;④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传统的抗癫痫药;⑤抗心律失常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β受体阻断剂,抗高血压药和止痛剂。 5、抗肿瘤药:环磷酰胺。 6、抗结核药:利福平。 7、孕激素:黄体酮。 8、抗疟疾药:氯胍。 9、HIV蛋白酶抑制剂。 10、抗移植排斥药物:他克莫司、兰索拉唑。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标本采集及出报告时间:病人抽静脉血2ml(用 EDTA-K2抗凝)送检验科分子生物诊断室,4个工作日出报告。 电话:8801063 手机:余宗涛65327 高波 64444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临床意义: 1、基因剂量效应。 2、CYP2C19基因多态性,导致了个体间酶活性的多样性。等位基因的突变使酶活性降低,对药物代谢的能力随着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正常基因纯合子>正常基因与突变基因杂合子> 突变基因纯合子或杂合子的变化趋势。 3、对于不同代谢能力的个体,运用不同的药物剂量等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根据CYP2C19基因型给予个性化的药物和剂量可以降低副作用发生率-安全性;提高治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技术

1定义: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已知多态性的90%以上。SNP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平均每500~1000个碱基对中就有1个,估计其总数可达300万个甚至更多。SNP所表现的多态性只涉及到单个碱基的变异,这种变异可由单个碱基的转换(transition)或颠换(transversion)所引起,也可由碱基的插入或缺失所致。但通常所说的SNP并不包括后两种情况。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指在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包括置换、颠换、缺失和插入。所谓转换是指同型碱基之间的转换,如嘌呤与嘌呤( G2A) 、嘧啶与嘧啶( T2C) 间的替换;所谓颠换是指发生在嘌呤与嘧啶(A2T、A2C、C2G、G2T) 之间的替换。从理论上来看每一个SNP 位点都可以有4 种不同的变异形式,但实际上发生的只有两种,即转换和颠换,二者之比为2:1。SNP 在CG序列上出现最为频繁,而且多是C转换为T ,原因是CG中的C 常为甲基化的,自发地脱氨后即成为胸腺嘧啶。一般而言,SNP 是指变异频率大于1 %的单核苷酸变异。在人类基因组中大概每1000 个碱基就有一个SNP ,人类基因组上的SNP 总量大概是3 ×106个。依据排列组合原理,SNP 一共可以有6种替换情况,即A/ G、A/ T、A/ C、C/ G、C/ T 和G/ T ,但事实上,转换的发生频率占多数,而且是C2T 转换为主,其原因是Cp G的C 是甲基化的,容易自发脱氨基形成胸腺嘧啶T , Cp G 也因此变为突变热点。理论

临床药学习题

临床药学习题

————————————————————————————————作者:————————————————————————————————日期: ?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治疗药物检测 2、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简答题:?1、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是什么? 2、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是什么??3、尽管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与靶位浓度并不相等,但为什么仍将检测血药浓度的大小作为调整剂量的依据??4、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关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5、何为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何为目标浓度?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与药物效应有何关系??6、体内药物分析的目标物有哪些?为什么说测定游离药物浓度更有指导意义? 7、目前治疗药物监测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有哪些??8、药物分析方法学确证包括哪些方面?各有何要求??9、体内药物分析的质量控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质量控制分哪两大部分? 10、回顾性室内质量控制主要方法是什么?质量控制图绘制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11、何为室间质量控制?开展室间质量控制的目的和主要程序是什么??12、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临床指征是什么?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13、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14、治疗药物监测的采样时间如何决定? 15、样本采集注意事项是什么? 16、如何做好治疗药物监测结果解释工作和向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17、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处置? 18、调整给药方案主要从那几方面入手? 19、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主要在哪些方面??20、常规的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主要有哪 22、群体药动学在TDM中的应用有哪些方面? 些?? 21、给药方案的调整主要有哪些方法?? 24、群体药动学的应用特点和意义? 23、群体药动学的定义是什么?? 26、何为混合效应?何为混25、群体药动学分析方法中存在有几个主要参数群?各是什么?? 合效应模型法? 28、NONMEN法和Bayesian反馈法的意义及其实施步骤是什27、何为Bayesian反馈法?? 么??29、NONMEN软件有何特点? 第三章 名词解释:?1、临床试验?2、知情同意?3、检察员?4、病例报告表?5、多中心临床试验 6、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简答题:?1、我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临床试验分为几期?简述各期临床试验的概念的特点??2、简述哪些方面需要制定SOP? 第四章 名词解释:?1、遗传药理学?2、单核苷酸多态性?简答题: 1、等位基因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2、计算题:某研究分析了人体血标本100份(男、女各50份),发现该基因的突变纯合子个体10个,突变杂合子个体30个,野生型个体60个,试计算该基因中各基因型的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假设该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野生型为GG,突变杂合子为GA,突变纯合子为AA)。 3、药物转运蛋白主要有哪些?

应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MTHFR基因的C677T和A1298C多态性

应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MTHFR基因的C677T和A1298C多态 性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准确运用于临床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的方法。方法提取43例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用TaqMan探针技术对MTHFR 基因的C677T和A1298C两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并采用直接测序法对TaqMan探针分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43例样本的MTHFR C677T基因型分别为14例CC、23例CT和6例TT;A1298C基因型为24例AA、18例AC、1例CC,两种分型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选用的TaqMan探针分型方法结果准确可靠,能够用于MTHFR的C677T和A1298C两个多态性位点分析。 标签:TaqMan探针;MTHFR;多态性;DNA测序;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发肿瘤之一[1]。近年研究表明,低叶酸水平可增加包括胃癌在内的许多肿瘤发生的危险性[2]。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是叶酸代谢途径中的一关键酶,MTHFR参与的体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甲硫氨酸之间的循环反应,反应中生成的S腺苷甲硫氨酸(SAM)是体内代谢唯一的甲基供体,涉及DNA 的修复与合成,影响DNA代谢,与许多肿瘤化疗药物的疗效相关。 MTHFR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可能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药物的疗效。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为两个常见的多态性位点,有研究表明该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会导致MTHFR酶活性的改变[3],可能导致患者之间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测定MTHFR的基因型对疾病的预防和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意义。现已有的MTHF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大多数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该技术不仅费时,且易污染造成假阳性。不适宜用于临床检测。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可用于临床快速准确检测MTHFR基因型的方法,故选用TaqMan探针技术对MTHFR的C677T和A1298C 两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CT、MRI或病理组织学活检确诊的胃癌患者43例,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样本人群的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Genomic DNA Purification Kit(PROMEGA公司)对基因组DNA进行提取,使用Nanodrop 2000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 1.2 TaqMan探针技术检测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位点的多态性TaqMan探针试剂由ABI公司为MTHFR基因C677T(SNP ID:rs1801133),A1298C(SNP ID:rs1801131)多态性设计的TaqMan SNP分析试剂,每个位点的TaqMan SNP基因分型试剂中,含有两条MGB探针。MTHFR C677T一条以VIC荧光标记碱基G,对应样本基因突变位点C;一条以FAM荧光标记碱基A,

基因多态性与各种肿瘤的关系

2003 年 Kripp l等[ 1 ]报道VEGF 936 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乳 腺癌的危险性降低, 1 Kripp l P, LangsenlehnerU, RennerW, et al. A common 936 C /T gene polymorphism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breast cancer risk. Int J Cancer, 2003, 106: 4682 471.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结 直肠癌关系的研究,已经发现VEGF 61 G/G基因型 和G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9 ] 。VEGF 936 T/C 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表明 VEGF 936 C /C基因型或936 C等位基因与结直肠 癌的生成无关,但有助于减少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 发生。含有VEGF 936 T基因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 并发吻合口瘘的机会增加,或许VEGF 936 T基因 可作为检测结直肠癌或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 口瘘的一个危险因素,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 时观察这一基因多态性在其他伤口愈合并发症中的 作用也将很有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36 T/C基因多态性 与结直肠癌及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 吴国洋王效民Michael Keese Till Hasenberg JêrgW. Sturm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危险度的关系 Lee SJ , Lee SY, Jeon HS, et al/ / Cancer Ep 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5, 14: 571 - 575 背景和目的:血管生成是包括肺癌在内的恶性肿瘤发 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 因(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变异可以导致 其编码蛋白的产量和活性的改变,通过作用于肿瘤的血管 生成过程,从而引发个体对肺癌易感性的差异。为了检验 这一假设,作者研究了韩国人VEGF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 态性( - 460T >C、+ 405C > G和936C > T)及其单倍型和肺 癌危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432名肺癌患者 和432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运用贝叶斯定理构建单 体型。采用logistic回归校正相关协变量计算OR值。结果: 在+ 405位点,与CC和CG基因型比较, GG基因型个体小 细胞肺癌危险度显著降低,调整OR 值为0136, 95%可信限 为0117~0178; 936位点变异基因型(CT和CT + TT)个体较 野生基因型(CC)个体小细胞肺癌的危险度降低,调整OR 值分别为0147和0144, 95%可信限分别为0126~0185和 0124~0180。CGT单体型与小细胞肺癌的危险度降低相关, 调整OR值为0139, 95%可信限为0118~0187;而TCC与小 细胞肺癌的危险度增加相关,调整OR 值为1163, 95%可信 限为1114~2133。上述多态性对小细胞肺癌以外的肺癌类 型的危险度没有影响。单体型TCT和TGT与整体肺癌危险 度相关,调整OR值分别为0138和3194, 95%可信限分别为 0125~0160和2100~7176, TCT和TGT单体型的这种作用 在3种主要的肺癌组织类型中均有发现。结论: VEGF基因 多态性与个体肺癌遗传易感性有关。 (冷曙光) Objectiv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s a potent stimulus

检测基因多态性的方法

检测基因多态性的方法 一种用于快速检测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具有如下特征:(a)根据所测样本靶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其中一对为锚定引物;(b)将上述两对引物及一个与锚定引物的锚定部分序列相同的引物加入到含有底物及其它PCR扩增反应试剂的溶液中,进行PCR扩增反应;(c)以适当的方法检测扩增产物中链长不同的DNA片断;(d)根据反应产物中DNA片断的多少及其长短判断基因多态性的类型。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可用于单碱基多态性、基因突变、单碱基插入或缺失、微卫星分析等。本方法是首先设计两对引物,其中一对为通常PCR引物,用于扩增含有基因多态性位点的DNA片段;另一对为锚定引物,用于判断基因多态性的类型。再将上述两对引物及一个与锚定引物的锚定部分序列相同的引物加入到含有底物及其它PCR扩增反应试剂的溶液中,在单管中进行PCR扩增反应,并使扩增反应产生与基因多态性相对应的DNA扩增产物,然后以凝胶电泳法、或毛细管电泳法、或微流控芯片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技术检测,根据扩增产物中DNA片段的多少及链长判断基因多态性的类型。为提高延伸反应的特异性,在锚定引物的3’端区域人为地引入一个与模板不互补的碱基。 用于检测遗传多态性的方法,包括:生成寡核苷酸探针和/或寡核苷酸引物,使得该寡核苷酸探针和/或引物包含在编码受体的基因或与其互补的序列中存在的多态位点,或者,当编码受体的所述基因和与其互补的所述序列至少其中之一得到扩增时,使得多态位点包含在扩增片段中;并使用由此生成的寡核苷酸探针和/或寡核苷酸引物检测编码靶受体的基因中的至少一种遗传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的多态性。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 位点多态性和长度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检测方法: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由DNA的多态性,致使DNA分子的限制酶切位点及数目发生改变,现在多采用PCR-RFLP法进行研究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单链构象多态性:是一种基于单链DNA构象差别的点突变检测方法。 3,PCR-ASO探针法:即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 4,PCR-SSO法:原理是PCR基因片段扩增后利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通过杂交的方法进行扩增片段的分析鉴定。 5,PCR-SSP法:SSP(序列特异性引物)只能与某一等位基因特异性片段的碱基序列互补性结合,通过PCR特异性地扩增该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分析基因多态性的目的。 6,PCR-荧光法: 7,PCR-DNA测序:是诊断未知突变基因最直接的方法。 8,PCR指纹图法:实用于快速的同种异性DR/DW配型。 9,基因芯片法:又称为DNA微探针阵列。它是集成了大量的密集排列的大量已知的序列探针,通过与被标记的若干靶核苷酸序列互不匹配,与芯片特定位点上的探针杂交,利用基因芯片杂交图像,确定杂交探针的位置,便可根据碱基互补匹配的,与芯片特定位点上的探针杂交,利用基因芯片杂交图像,确定杂交探针的位置,便可根据碱基互补匹

麻醉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论文

麻醉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论文 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麻醉药物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与麻醉药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丁酰胆碱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与用药后长时间窒息有关。 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μ-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马多通过CYP2D6代谢。此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 局部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罗哌卡因主要由CYP1A2和CYP3A4代谢。CYP1A2

环磷酰胺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副作用的综述

环磷酰胺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副作用的综述 02(医)七任怡2002207221 摘要:通过对1989年至2006年关于环磷酰胺对雄性生殖系统毒副作用资料的查阅,从环磷酰胺对生精细胞,干细胞因子,精原干细胞,精子的发生、形态,数量,以及睾丸染色体的毒副作用等方面分类进行综述,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有关环磷酰胺的生殖毒副作用。 关键词:环磷酰胺生殖系统毒副作用 环磷酰胺(CTX)是一种烷化剂,1958年首次人工合成,主要用于肿瘤免疫,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增殖细胞群的各期均有杀伤作用。进入人体后肝脏或肿瘤组织内存在的过量磷酰胺酶或磷酸酶水解,释放出氮芥基而杀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主要的毒性反应有恶心、食欲减退、脱发、白细胞减少、中毒性膀胱炎、肝功能损伤。我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查阅发现他对雄性生殖系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故查阅1989年至今文献现做综述如下: 1对不同发育时期睾丸生精细胞毒性损伤 岳丽琴等将环磷酰胺分别作用于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1周龄、3周龄、5周龄、9周龄雄性大鼠,应用HE染色法、TUNEI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急性期生精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及远期组织学损害结果用药后24h,除1周龄组外,各实验组生精细胞显著凋亡(P<0.()1),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膜型干细胞因子均有显著增加(P<0.05)。 (2)同一时期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泌型干细胞因子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膜型干细胞因子表达均有显著降低(P<0.05);同一时期各实验组间比较,随环磷酰胺剂量增加,膜型干细胞因子表达有显著降低(P<0.05)。(3)同一剂量三个时期比较,各实验组分泌型干细胞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膜型干细胞因子比较,大剂量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中、小剂量组中24h较4w、8w均有显著降低(P<0.05),4w与8w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增殖指数检测,4w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O1),并与剂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