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动覆岩移动规律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采动覆岩移动规律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采动覆岩移动规律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采动覆岩移动规律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练习题汇编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 (1)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扩大 10倍、 100倍、 1000倍…… (2)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缩小到 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例如:把7.4缩小到原来的1/10是0.74,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0.074…… 练: 1.把13.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把13.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 (),把13.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把13.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把13.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 2.把0.03扩大到它的()倍是30,把0.03扩大到它的()倍是300。 3.把48缩小到它的()是0.48,把48缩小到它的()倍是0.048。 4. 0.08扩大到原数的_____倍是8,42缩小到原数的是_____0.042。 5.把 6.08先缩小到它的1/1000, 再扩大100倍,相当于把原数缩小()倍, 所以结果是()。 6.把20.54先扩大1000倍,再缩小100倍,相当于把原数扩大()倍,结 果是()。 7.把20.54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 (),结果是()。 8.54.72先缩小1000倍,再扩大100倍后是()。 9. 2.3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位后是0.0236,是原来小数的_____;如果小 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原来小数的_____. 10. 3个十和3个十分之一组成的数是_____.如果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 动一位,就是3个_____和3个_____组成的数。

多煤层开采覆岩移动及地表变形规律的相似模拟实验

Vol.38No.4Jul.201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第38卷第4期 2011年7月 多煤层开采覆岩移动及地表变形规律的 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张志祥1,张永波1,赵志怀1,张利民 2 (1.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030024;2.山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太原030012) 摘要:以离石—军渡高速公路下伏康家沟煤矿采矿地质条件为原型,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方法,对多煤层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及地表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相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多煤层开采条件下,随着煤层累计采厚的增加,采空区“三带”覆岩下沉量和采空区地表沉降量、地表倾斜变形、地表水平位移及地表曲率变形都呈增大趋势,采空区上覆岩体更加破碎, 地表变形更加强烈。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公路下伏多煤层采空区的治理设计提供依据。关键词:多煤层开采;覆岩;相似模拟;采空区;变形 中图分类号:TD325.+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3665(2011)04-0130-05收稿日期:2010-07-13;修订日期:2010-10-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0269) 作者简介:张志祥(1970-),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 和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E-mail :zhangzx666666@126.com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覆岩移动及地表变形规律,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如刘秀英等[1] 采 用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辛置煤矿2204工作面采空区 覆岩的移动规律;刘瑾等[2] 进行了采深和松散层厚度 对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孙光 中等 [3] 采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拟对巨厚煤层开 采覆岩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以上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一煤层开采进行的, 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结论,为指导单煤层开采及采空区地基处理等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开采强度的增大及开采深度的增加, 许多矿区形成了多煤层采空区。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许多高速公路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多煤层采空区, 在建设过程中,有可能使原本相对稳定的采空区覆岩平衡遭到破坏,地表再次产生沉陷变形,危及公路的安全。由于单煤层开采覆岩移动及地表变形规律不同于多煤层开采, 加上各地采矿地质条件的差异,其成果对于多煤层来说,就失去了普适性。因此,研究多煤层开采覆岩移动及地表变形规律对保护高速公路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已有学者对多煤层开采给予关注, 并取得一定成果。李全生等[4] 利用相似材料模拟 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多煤层开采相互采动的影响规律,为煤柱留设及确保巷道安全提供了参考;夏筱红等 [5] 进行了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过程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为安全回收煤炭资源提供了依据。二者都是以指导采煤为目的,对高速公路下伏多煤层覆岩移动研究有一定的借鉴, 但由于没有考虑采空区的地表变形,不便于具体指导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治理。目前,高速公路下伏多煤层开采覆岩移动及地表变形规律研究成果仍然很少。为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非常有必要开展这项研究。离石—军渡高速公路LK21+340 LK21+900段通过康家沟煤矿采空区,该矿主要开采4号、5号和10号煤层。本文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方法,对康家沟煤矿多煤层开采覆岩移动及地表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速公路下伏多煤层采空区治理设计提供依据。 1研究区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吕梁山脉中段西侧黄土丘陵区,地表 由黄土覆盖。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二叠系和石炭系,简述如下: (1)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 2l ):分布于塬、梁、峁及冲沟两侧,为风积及冲积形成,岩性以黄土为主,棕黄色、浅棕红色亚粘土,夹数层棕色古土壤层、钙质结核层及透镜状砂卵石层,硬塑-坚硬状态,柱状节理发育,多层结构类型。厚20 50m 。 (2)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 2s ):岩性为灰绿、黄绿、灰紫色页岩与灰绿色长石石英杂砂岩互层,由下向上紫色页岩逐渐增多,浅黄、灰黄、浅灰色中细砂岩和泥岩组成。其底部标志层岩性为紫红色、灰黄色铝土质鲕粒泥岩,含丰富的铁锰质。本组厚度约390m 。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是教学重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 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 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 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少? 教师小结,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把0。08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

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 板书: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 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 (4)为什么0。08×1000得80? (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 (5)0。08×100=8,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8,而不写成008? 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须去掉,如0。08扩大1000倍得80,而不能得0080.小结式提问: 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08-12-2修订) 通过地表移动观测确定地表移动参数: 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下沉值为10mm)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移动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临界变形值中最外边的一个临界变形值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三个临界变形值为:倾斜变形3mm/m;水平变形2mm/m;曲率变形0.2mm/m2。 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充分采动角:在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平地边缘点至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 以上各角又都分为上山、下山和走向三角。 最大下沉角:非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中心区的最大下沉点至采空区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方向的夹角。充分采动

时,在松散层不厚情况下,可依据上下山充分采动角作两直线,其交点至采空区中点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一侧的夹角。 开采影响传播角:充分采动时,倾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下沉值与该点水平移动值的比值的反正切值。 关于最大下沉角和开采影响传播角,有些书和文章不加区分,其实从以上《规程》中的定义来看,一个通过作图得到,一个通过计算得到,二者从数值上是很可能不同的。 地表移动计算参数: 下沉系数:充分采动时,地表最大下沉值与煤层法线采厚在铅垂方向投影长度的比值。 水平移动系数:充分采动时,走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与地表最大下沉值的比值。 主要影响角正切:走向主断面上走向边界采深与其主要影响半径之比。在概率积分法预计时,不用边界角、移动角和裂缝角作为预计参数而一般采用主要影响角正切作为预计参数。 注意:主要影响角与下山移动角是不同的概念。 拐点偏距:下沉曲线的几何拐点与煤壁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离距离(偏向采空区)。 对于以上计算参数,《规程》给出了根据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计算的方法。对于缺少实际观测资料的矿区,可采用覆岩综合评价系数P及地质、开采技术条件来确定地表移动计算参数(见《规程》)。《规程》还给出了煤层群条件下,如果下层煤开采的影

四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 第7讲 小数点的移动 沪教版(含答案)

第7讲小数点的移动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年级:辅导科目: 授课日期时间 主题第7讲小数点的移动 学习目标1.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一)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提问,检查和讲解上次课的课后巩固作业 (二)上次预习思考内容讨论分享 1.看图说说妖怪是被多长的金箍棒打死的? 参考答案:9米 2.观察这几个小数有什么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变大了 3.四根金箍棒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的整数来比较。 0.009米=_________毫米 0.09米=_________毫米 0.9米=_________毫米 9米=_________毫米 参考答案:9 90 900 9000 (1)以第一个式子为标准,从上往下观察,每一个式子中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二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 (2)以第四个式子为标准,从下往上观察,每一个式子中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二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 注意:当小数点位置移动数位不够时,需要用“0”补足; 思考(1)(2)规律中的两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4. 填空 (1) 把3.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扩大()倍。 (2) 4.26扩大()倍是4260。 (3) 22.9缩小()倍,才能得到0.229。 (4) 把()扩大10倍是0.5,把()缩小100倍是2.32。 (5) 把0.32缩小10倍是(),再扩大1000倍是()。 (6) 把200缩小()倍是0.2,再缩小()倍是0.02。 (7) 把36.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是();把1.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是()。 参考答案:(1)10 (2)1000 (3)100 (4)0.05 232(5)0.032 (6)1000 10 (7)扩大1000倍36800 缩小100倍0.014 教法说明:通过图片的观察,得到小数点的移动会改变数据的大小,得到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向右移动小数变大, 例题1:计算:(1)1.37×1000 (2)1.37÷100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练习题教学提纲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 练习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 (1)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扩大10倍、 100倍、 1000倍…… (2)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例如:把7.4缩小到原来的1/10是0.74,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0.074…… 练: 1.把13.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把13.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 (),把13.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把13.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把13.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 2.把0.03扩大到它的()倍是30,把0.03扩大到它的()倍是300。 3.把48缩小到它的()是0.48,把48缩小到它的()倍是0.048。 4. 0.08扩大到原数的_____倍是8,42缩小到原数的是_____0.042。 5.把 6.08先缩小到它的1/1000, 再扩大100倍,相当于把原数缩小() 倍,所以结果是()。 6.把20.54先扩大1000倍,再缩小100倍,相当于把原数扩大()倍,结 果是()。 7.把20.54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 (),结果是()。 8.54.72先缩小1000倍,再扩大100倍后是()。 9. 2.3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位后是0.0236,是原来小数的_____;如果小 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原来小数的_____. 10. 3个十和3个十分之一组成的数是_____.如果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 动一位,就是3个_____和3个_____组成的数。 11.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一个新数,新数与原数的和是原数的 ()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具使用说明 邻水县九龙中学沈俊 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回归运动)问题是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文字表达往往不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如果说能够巧妙地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仅以利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示,进行分段分析的教学进行阐述,供参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日期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图1 一、直射点与昼夜长短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相关的基本知识,如: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二、图示分段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相应的时间段,如: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①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②段;9月23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③段;12月22

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④段。 三、分段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的变化(图2以北半球为例) 图2 (1)纬度变化规律 ①段和②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③段和④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2)周年变化规律 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图3以北半球为例)

巨厚砾岩层工作面覆岩移动规律数值模拟

第2 1卷第12期 2 012年12月中 国 矿 业 CHINA MINING MAGAZINE  V ol.21,No.12Dec. 2 012巨厚砾岩层工作面覆岩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姜海强1, 2,李 猛1,2,吴晓刚1,2,杜 杰1,2,房 萧1,2 (1.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2.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 ) 摘 要:基于义马矿区千秋煤矿工作面的采矿地质条件, 采用离散元分析软件UDEC,建立了巨厚砾岩工作面覆岩移动的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上覆巨厚砾岩层的位移变化、塑性区分布和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砾岩层逐渐弯曲变形,接着上覆岩层总体均发生屈服,巨厚砾岩层与下方的岩层离层加大,到达一定距离后工作面左侧的岩层弯曲下沉强烈,岩层底部塑性屈服区域发生破坏,如果继续开采岩层会发生断裂,容易引起冲击矿压危险。 关键词:数值模拟;巨厚砾岩层;覆岩移动规律;冲击矿压危险 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2)12-0108- 04Numerical simulation of overlying  strata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of the caving  face under the thick conglomerate layerJIANG Hai-qiang1, 2,LI Meng1, 2,WU Xiao-gang1, 2,DU  Jie1, 2,FANG Xiao1, 2 (1.School of Mine,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and Mine Safety,Xuzhou 22100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geological data of Qianqiu coal mine in Yima,the paper built a numerical modelof the caving face under the thick conglomerate layer using the software UDEC to study the overlying  stratamovement characteristics.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as the increasing of mining area,the thickconglomerate layer gradually bended,then,the overlying strata yielded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hickconglomerate layer and lower strata increased.After a certain distance,the strata on the left of caving facesink intensely,and the plastic areas of lower layers were destructed.If the caving face continues to advance,the thick conglomerate layer may  break,which could cause rock burst. Key w ords:numerical simulation;the thick conglomerate layer;overlying strata movementcharacteristics;rock  burst收稿日期:2012-07- 27作者简介:姜海强(1988-),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充填采煤。 煤层顶板岩层的特性, 特别是巨厚坚硬顶板是诱发煤矿冲击矿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上覆岩层悬顶长度的增大,巨厚顶板岩层中聚积的能量变大,当顶板发生破断和滑移失稳时,巨厚顶板聚积的大量能量瞬间释放,从而诱发顶板型冲击矿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巨厚砾岩层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冲击矿压、地表沉陷等方面,鲜有对上覆巨厚砾岩层的运动规律和破坏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史红、姜福兴等利用两端嵌固梁力学模型,对厚层坚硬顶板的破断规律进行了分析,根据岩层中的应力场分 布,提出了大厚度坚硬岩层的3种破坏方式的力学判断。王金安等运用弹性基础厚板理论,研究巨厚岩浆岩下煤层不同开采阶段对上覆岩层的影响,以及岩浆岩变形规律与破坏形式。轩大洋、许家林等采用离散元计算方法,研究了巨厚火成岩下开采时的采动应力演化规律, 从采动应力影响范围的角度,解释了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原因。 本文结合义马矿区千秋煤矿21141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 建立了采动影响下覆岩运动变化的数值模型,得到了覆岩的位移变化、塑性区分布和应力分布规律。1 采矿地质条件 千秋煤矿21141工作面位于矿井西部二水平

3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讲解

第三章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第一节概述 一、煤层顶底板岩层的构成 煤层处于各种岩层的包围之中。处于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煤层的顶扳;处于煤层之下的岩层称为煤层的底板。 根据顶、底板岩层离煤层的距离及对开采工作的影响程度不同,煤层的顶、底板岩层可分为: (l)伪顶。紧贴在煤层之上,极易垮落的薄岩层称为伪顶。通常由炭质页岩等软弱岩层组成,厚度一般小于0.5m,随采随冒。 (2)直接顶。位于伪顶或煤层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称为直接顶。通常由泥质页岩、页岩、砂质页岩等不稳定岩层组成,具有随回柱放顶而垮落的特征。直接顶的厚度一般相当于冒落带内的岩层的厚度。 (3)老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坚硬而难垮落的岩层称为老顶。常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坚硬岩石组成。 (4)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下面的岩层。如为较坚硬的岩石时,可作为采煤工作面支柱的良好支座;如为泥质页岩等松软岩层时,则常造成底臌和支柱插入底板等现象。 二、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其破坏 在采用长壁采煤法时,随着采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暴露出来的上覆岩层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变形、移动和破坏。根据破坏状态不同,上覆岩层可划分为三个带(图3-l)。 冒落带。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采煤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的煤层直接顶的破坏范围(图3-l,Ⅰ)。该部分岩层在采空区内已经垮落,而且越靠近煤层的岩石就越紊乱、破碎。在采煤工作面内这部分岩层由支架暂时支撑。 裂隙带。指位于冒落带之上、弯曲带之下的岩层。这部分岩层的特点是岩层产生垂直于层面的裂缝或断开,但仍能整齐排列(图3-l,Ⅱ)。 弯曲下沉带。一般是指位于裂隙带之上的岩层,向上可发展到地表。此带内

第1章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

第1篇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 第1章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 1.1 概述 各种有用的矿物赋存在地下岩体中的一定位置,与周围的岩体相接触,并保持其应力平衡状态。地下矿物开采后,采出空间周围的岩层失去支撑而向采空区内逐渐移动、弯曲和破坏。这一过程随着开采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逐渐地从采场向外、向上(顶板)扩展,直至波及到地表,引起地表下沉,形成所谓的下沉盆地(Subsidence basin)。采动覆岩与地表移动变形的过程是开采破坏了原岩应力状态形成新的平衡的必然过程。 开采引起矿层及围岩的移动和破坏在时间及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破坏过程,其特点如下: (1)从采空区至地表,覆岩破坏范围逐渐扩大、破坏强度逐渐减弱,根据覆岩破坏特征一般将其划分为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即所谓的“三带”如图1—1所示; 图1—1 采动覆岩移动破坏三带分布图 a-冒落带;b-裂隙带;c-弯曲下沉带 (2)覆岩移动状态可划分为5个区,如图1-2所示。其中: ①垂直下移区。该区域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作垂直于矿层的运动。 ②垂直上移区。该区域的岩层在侧向及底板应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 ③垂直与水平移动区。该区域的岩层在覆岩自重及水平应力的作用下,作向采空区中心方向的移动。 ④底板下移区。该区域的岩层在支撑压力的作用下,向底板卸压区移动。 ⑤开采支撑压力区。该区域的岩层要承受采空区上覆岩体重力的转移,形成开采支撑压力区,开采支撑压力区的应力值一般高达原岩应力的1.5~3.0倍。

第1章 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 第 页 2 图1-2覆岩内部移动状态分布图 1.2 覆岩移动破坏规律 1.2.1 “三带”的形成 矿层开采后,其覆岩要发生移动和破坏。经长期的观测证实,覆岩移动和破坏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它的特征与地质、采矿等因素有关。在采用走向长壁全部冒落法开采缓倾斜中厚矿层的条件下,只要采深达到一定深度(采深与采高之比H/m >40),覆岩的破坏和移动会出现三个代表性的部分,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冒落带(Caved zone)、裂隙带(Fractured zone)和弯曲下沉带(Continuous deformation zone)(见图1-1)。 1.冒落带 冒落带也称垮落带,是指岩层母体失去连续性,呈不规则岩块或似层状巨块向采空区冒落的那部分岩层。冒落带位于覆岩的最下部,紧贴矿层。矿层采空后,上覆岩层失去平衡,由直接顶岩层开始冒落,并逐渐向上发展,直到开采空间被冒落岩块充满为止。 冒落岩块由于碎胀,体积较冒落前增大,增大比率可用碎胀系数表示,碎胀系数大小与岩性及采厚有关。硬岩及采厚较大时,其值大,反之较小,平均约在1.2~1.6范围。在自由堆积状态下,由于冒落岩块碎胀性而逐渐充填开采空间,导致冒落带发展到一定高度而自行停止。表1-1给出了常见岩石的碎胀系数。 表1-1 常见岩石的碎胀系数 岩石名称 碎 胀 系 数 初始碎胀系数K p 残余碎胀系数K s 砂 1.06~1.15. 1.01~1.03 粘土 <1.20 1.03~1.07 碎煤 <1.20 1.05 粘土页岩 1.40 1.10 砂质页岩 1.60~1.80 1.10~1.15 硬砂岩 1.50~1.80 冒落带碎落岩块在上覆岩层沉降压力下可逐渐压实,甚至部分形成再生顶板。厚矿层分层开采时,冒落岩块受重复采动的多次破坏,岩体碎度增大,碎胀系数减小。 冒落带内岩块之间空隙多,连通性强,是水体和泥沙溃入井下的通道,也是瓦斯逸出或

最新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练习题

精品文档)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练习题一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一位扩大1()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二位倍10倍……、100倍、1000一位到(2)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则小数的值分别、二位缩小、三位… 十分之一是原来的1/10、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例如:把7.4缩小到原来的是0.74,缩小到原来的1/100……0.074 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把1.13.8把13.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 的小数点向左移13.8(),把13.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把)。动两位是(),把13.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倍是30,把扩大到它的(0.03 )倍是300 2.把0.03扩大到它的( ,把0.4848缩小到它的()倍是0.048。把3.48缩小到它的()是,倍是842缩小到原数的是_____0.042。4.0.08扩大到原数的_____)倍,先缩小到它的1/1000, 再扩大100倍,相当于把原数缩小(5.把6.08 所以结果是()。 )倍,结倍,相当于把原数扩大(先扩大1000倍,再缩小6.把10020.54 )。果是( 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20.547.把)。),结果是(()。倍后是(倍,再扩大8.54.72先缩小10001009.2.3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位后是0.0236,是原来小数的_____;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原来小数的_____.

10.3个十和3个十分之一组成的数是_____.如果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是3个_____和3个_____组成的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一个新数,新数与原数的和是原数的11. ()倍。 302,把_____缩小为原数的1/1000是。0.0109_____12.把扩大它的10倍后是。302,把_____缩小为原数的1/10是0.0109把13._____扩大它的1000 倍后是,相当于把原数10.9把( ) 先缩小到它的1/1000, 再扩大100倍后得到14.)倍,求得原数缩小()倍后是10.9,所以求原数就是把10.9扩大()。是( ,相当于把原数2.56倍后得到把( ) 先缩小到它的1/1000, 再扩大10015. )倍,求得(缩小()倍后是2.56,所以求原数就是把2.56 原数是()。倍,是4.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到它的100016. ) .(判断对错4860._____) (判断对错倍是0.008m._____.17. 8mm扩大1000( ) 的算式是下面得数是4.918. 0.01 ÷×10 C.0.49A.0.49÷100 B.0.49 按要求做如下变化:把0.3519. )1()扩大10倍得()2)去掉小数点得(()) 缩小10倍得(3()(4)改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数,得(cm )1m=()厘米=()毫米=20. 1米()分米=()千米()千米10米=米1千米=()米1=(

煤矿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煤矿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本文以煤矿胶结充填开采技术为背景,通过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进行了不同充填率条件下覆岩移动和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并与垮落法开采进行对比。在综合分析胶结充填覆岩移动变形规律后,提出了充填开采上覆岩层渐进“S”型梁模型,并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渐进“S”型梁力学模型,推导出充填开采煤体区和充填区支承压力分布和顶板下沉量推导公式,并进行了理论计算。将此模型应用到地表下沉预测计算中,并对地表下沉系数取值进行研究,构建了胶结充填质量控制体系框架,在小屯矿进 行了工业性试验,技术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了小屯矿进行胶结充填开采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本文对以下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1)通过实验室相似模拟试验,对垮落法开采及不同充填率条件下充填开采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分析可知:①与垮落法开采相比,充填采煤上覆岩层整体性结构没有破坏,当充填率为80%时,胶结充填开采上覆岩层发生整体弯曲下沉,仅出现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两带发育分布在基本 顶附近,且范围较小,岩层竖直方向上无贯穿性裂隙:当充填率为90%时,只出现弯曲下沉带。即采空区充填率对充填采煤上覆岩层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充填率的提高,上覆岩层的变形破坏从产生离层、裂隙逐步变为整体的弯曲下沉,上覆岩层下沉速度及下沉量也呈现大幅度减小的趋势。②充填率越高,顶板的欠接顶量小,下沉空间少,顶板的完整性越好,充填体和顶板的承载能力越高,故煤壁前方支承 压力峰值越小,应力增高区面积减少,后方充填体支承压力越高。③与

垮落法开采相比,充填开采工作面周期来压的步距较大,周期较长,周期来压现象不明显;充填率越高,周期来压的步距越大,周期越长,周期来压强度越小,周期性越不明显;当充填率达到90%时,工作面无周期来压现象。④对于胶结充填开采,充填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填材料作为地质填充物,及时对采空区进行了充填,胶结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充填体阻止围岩变形,提高了围岩的完 整性和承载能力,增强了顶板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形成了以煤体、充填体、围岩共同作用的支撑体系,阻止覆岩的进一步变形;此支撑体系改变了整个采场的应力状态,使采场由双向受力状态变成三向受力状态,共同阻止上覆岩层的下沉。由于上覆岩层运动空间有限,整个采场矿压显现明显减弱。(2)在分析胶结充填采场覆岩移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填开采上覆岩层渐进“S”型梁理论,建立渐进“S”型梁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对顶板移动变形进行分析。①对胶结充填采场覆岩移动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渐进“S”型梁力学模型,并对其形成条件即完全连续条件和有效连续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②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将基本顶岩梁视为半无限长梁,不考虑控顶距和支架的情况下,建立充填开采渐进“S”型梁力学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建立了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力学方程,推导出充填开采煤体区和充填区支承压力表达式,分析了煤体区和充填区支承压力分布情况: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体一侧垂直应力逐渐减小,趋于原岩应力;作用在充填体上的垂直应力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大,也逐渐趋于原岩应力。顶板的反力在x=0处不连续,发生突变。在x=0处,煤体压力

第六章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1、充分采动的概念防治煤矿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什么是充分采动?防治煤矿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充分采动: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不再随开采范围扩大而增加,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 1、留煤柱开采。 1)部分开采。 (1)条带开采。沿煤层走向或倾向,将开采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宽度相等或不等的条带,开采一条,保留一条,利用留下的煤柱支撑顶板,以达到减小地表沉陷的目的。成功关键在于合理设计采宽与留宽,确保覆岩主关键层和留设煤柱的稳定性。 (2)房柱式开采。在煤层内开掘一些列煤房,留下近似于矩形的煤柱来支承顶板,达到控制顶板和减轻地表沉降的目的。 2)留设保护煤柱。地面存在重要的需要保护建(构)筑物时,在其下部对应煤层的合理位置预留一定尺寸的煤柱,使岩层移动影响边界达不到该建(构)筑物。煤柱留设主要根据具体矿井条件和岩层移动角等参数进行设计。 2、充填开采。 1)采空区充填。即用充填料充填已采空间,相当于减小煤层开采厚度。按运送充填物料动力的不同分水力、风力、机械和自溜充填;按充填材料分为水砂、矸石、膏体充填。 2)覆岩离层区充填。利用岩移过程中覆岩内形成的离层空洞,总钻孔向离层空洞充填外来材料来支撑覆岩,从而减缓覆岩移动往地表的传播。 3、调整开采工艺和参数。 1)协调开采:根据开采引起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合理的开采布局、开采顺序、方向、时间等方法减缓和减少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 ①减小开采边界影响的叠加。 ②多工作面协调开采。 ③对称背向开采。 2)控制开采 ①限厚开采。 ②分层间歇开采。 2、简述岩层移动规律 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的情况下,根据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特点,可以分为“三带”,即垮落带、裂隙带、弯曲带。其特点如下 垮落带: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之1.5.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左右。 裂隙带:岩层破断后,岩块仍整齐排列的区域即为裂隙带。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比较小。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砌体梁”结构。垮落带与裂隙带合称为“两带”又称“导水裂隙带”,意指上覆岩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岩体破断后的裂缝流入采空区和回采工作面。 “两带”高度与岩性和煤层采高有关,覆岩岩性越坚硬,高度越大。 弯曲带: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有岩层称为弯曲带。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著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地、整体性地发生的,在垂直刨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值很小。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小数点移动引起的变化规律

小数点移动引起的变化规律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1米=()分米=()厘米=()毫米 2.如果不改变数字,怎样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变成那些数字? 3.导入新课。 师:有没有听过西游记的故事?谁能把这四幅图连贯地讲一个小故事?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来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9m= 90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师: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2.观察比较。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教案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是教学重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 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 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 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少? 教师小结,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 数缩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 位的变化规律,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把0.08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 是多少? 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 板书: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 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 (4)为什么0.08×1000得80? (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 (5)0.08×100=8,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8,而不写成008? 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须去掉,如0.08扩大1000倍得80,而不能得0080. 小结式提问: 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从而明确:……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了. 反馈:(投影)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3.18×10 0.45×1000 1.2×1000 100×0.06 10×94.5 1000×0.34 订正时要说出道理. 2.教学例3: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 规律试验研究 郝延锦 3 吴立新 3 沙从术

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 规律试验研究 郝延锦3 吴立新3 沙从术33 孟召平3 胡金星3 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33(郑州煤田职工地质学院) 摘要 通过对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相似模拟试验结果的分析,并与实际观测资料相对照,总结出了在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断裂角、冒裂带高度大小的基本规律,以及尖灭硬岩层、煤层顶板岩性对覆岩移动的影响等问题。 关键词 放顶煤开采 覆岩移动 试验研究 前 言 放顶煤开采技术由于其高产、高效、煤质好,已在我国许多有条件的矿区被广泛采用,但由此引起的开采沉陷问题也日益突出,解决在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问题已迫在眉睫。研究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规律的方法通常有理论研究、实际观测和模拟研究三种。由于岩层移动是一个影响因素非常多、非常复杂的物理力学过程,理论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实际观测是研究岩层移动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放顶煤开采技术应用时间较短,以及客观条件限制,目前观测数据很不充分,特别是对岩层内部的观测。因此模拟试验就成了研究放顶煤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规律的有效方法。本次试验所模拟的地质采矿条件完全与新集矿的实际情况相似,从而避免了模型简化对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1 模拟试验概述 111 原型条件 相似模拟试验的剖面根据新集矿试验区实际勘探剖面所得,制作模型10台,开采煤层为13—1煤、11—2煤,均为近水平煤层,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煤层赋存、顶板岩性和开采方法见表1。 112 相似材料配比 制作模型主要所用材料有:河砂、云母、碳酸钙、煤粉、石膏、水、水泥和锯末等,相似材料配比是根据煤岩层的抗压强度进行的。 113 模型设计尺寸和相似条件 模型框架尺寸为:2500mm×200mm×1800mm 的平面模型,采用杠杆加载进行相应高度补偿。在试验过程中,模型与原型之间严格遵守相似原理。 a 几何相似比 表1 煤层开采及赋存情况表 模型 编号 开采 煤层 开采 方法 开采 厚度 (m) 埋藏 深度 (m) 顶板岩性1 13—1煤放顶煤开采1017303泥岩 11—2煤普采317366砂质泥岩313—1煤放顶煤开采710300砂质泥岩413—1煤普采810320砂质泥岩5 13—1煤放顶煤开采816508粉砂岩 11—2煤普采310576砂质泥岩6 13—1煤放顶煤开采816508 粉砂岩,切 有 裂隙11—2煤普采310576 砂质泥岩,切 有 裂隙7 13—1煤放顶煤开采816508 粉砂岩,切 有 裂隙11—2煤普采310576 砂质泥岩,切 有 裂隙8 13—1煤放顶煤开采816508粉砂岩(碎裂) 11—2煤普采310576 砂质泥岩 (碎裂) 913—1煤放顶煤开采410595泥岩夹煤1013—1煤放顶煤开采410556泥岩夹煤 第1、2、5、6、7、8模型为:a L=1 150 第3、4模型为:a L=1 200 第9、10模型为:a L=1 100 b 模型的容重比为:a r=r m r p=0.625 c 模型的强度比为:aΡ=Ρm Ρp=a L3a r 第1、2、5、6、7、8模型为:aΡ=1 240 第3、4模型为:aΡ=1 320 第9、10模型为:aΡ=1 160 d 模型的时间比:a t=t m t p=(a)1 2 第1、2、5、6、7、8模型为:a t=1 12 第3、4模型为:a t=1 14 第9、10模型为:a t=1 10 第4期1999年11月 矿 山 测 量 N o.4 M I N E SU RV EY I N G N ov.199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