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土地关系思考_基于1995_2008年三次山东农户调查_杨学成

农村土地关系思考_基于1995_2008年三次山东农户调查_杨学成

摘要:通过对山东省94个县(市、区)的437个农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1)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户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方式的主流,除此之外还有“招标承包”等其他形式。一般而言,按人平分的土地目前大多不再有租费负担,但以其他形式承包的土地一般仍负有或轻或重的租费负担。根据调查结果粗略估算,目前有租费负担的农户大约占35%、土地大约占15%;承包费或地租占土地年总收入的比例大约为10%。(2)目前,农业(土地)的“统一经营”比较薄弱,而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却获得了空前充分的发展。(3)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大多数农户的土地产出率是提高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4)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有近一半的村做过土地调整,调地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变化,调地的决定权一半掌握在村干部手里。(5)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土地流转(包括转包、出租和转让)的年发生率为2.4%;转包费或地租占土地总收入的比例约15%。(6)多数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的认识是模糊的;可喜的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识比较清楚。(7)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多数农民认为现在的办法就很好,希望不要改变;其他改革主张的支持率均不足30%。

笔者认为:在土地调整方面,应正视和妥善处理国家规制与农民习惯的冲突;对土地流转,应提倡“水到渠成”,而反对“拔苗助长”;对于土地规模经营,由于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因而它并非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上,完善现有的农地制度、落实和保护农民已有的土地法权是一种成本低、风险小的选择,比“推倒重来”的私有化要好得多。

关键词:农村土地关系

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调整

土地流转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而农村改革从土地关系开始。经过30年的改革、调整和完善,农村土地关系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作为农业经济学人,我们一直关注着这一制度变迁过程,自1995年以来,曾先后组织了三次农村土地问题调查。

第一次是在1995年5 ̄8月。当时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陆续到期!"

,在学术界和实际工作

中,围绕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走向发生了许多争论和探索。为了客观地把握当时农村土地关系的基本状况,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依据,我们与当时的山东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合作,组织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近百名大学生对山东17个地市、45个县、73个乡镇、77个行政村的358个农户进行了调查访谈。研究报告发表在《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3期、《农村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等学术刊物上。

第二次是在1999年8月 ̄2000年2月。当时正值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简称“30年不变政策”)的决战阶段。虽然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正式提出了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该政策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1998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了2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农村土地关系思考

———基于1995 ̄2008年三次山东农户调查□杨学成

赵瑞莹

岳书铭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各地一定要在1999年全面完成这项工作”。为掌握“30年不变政策”的落实情况,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RDI)合作,并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组织了400多名大学生对山东、江苏、江西、河南4省、344个县(市、区)、742个村庄的74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访谈。研究报告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4期、《中州学刊》2000年第6期等学术刊物上。

2008年是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也是各地相继实施“30年不变政策”10周年(有的接近;有的达到;也有的超过了10年)。在过去的10年里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实践中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广大农民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有什么期望?诸如此类的问题想必是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的人们共同所关心的。为此,我们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的几位同事于2008年1 ̄5月组织本校农业经济管理等5个专业的200多名大学生对山东省农村土地问题进行了第三次调查。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数据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方法和步骤上与前两次基本相同。第一步:调查问卷设计。在总结吸收多年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农村土地关系实际和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包含7个部分,近百个小问题。第二步:调查人员选拔与培训。首先我们在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中选择家住农村、家中有地、父母务农、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的20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三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员。然后通过专题讲座对调查人员就本次调查的意义、方法、指标含义、统计口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调查前的培训。第三步:入户调查。各位同学利用寒假返乡的时间,在本村或邻村对自己的家庭或邻居、亲友的家庭就农村土地问题开展调查。因同一村的土地关系状况具有同质性,故在每个村只调查1 ̄2户。由于调查人员和被访者之间关系密切、没有利益冲突,且本次调查纯系民间学术活

动,所以调查工作

进展顺利、调查信

息能最大限度地反

映客观情况。第四

步:调查问卷回收、

审核和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

查问卷500份,回

收478份,经认真

审核后,确认有效

问卷437份。随后,

我们运用SPSS软

件制作了数据库并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

(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涉及

山东省17个地市、

94个县(市、区)、

229个乡镇的313

个村,样本农户437

个。受访村庄的自然、经济特征和受访者个人的身份特征,如表1、表2所示。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村土地承包情况!"

1.农户土地占有状况

在很多地方,农民将土地承包称作土地分配,简称“分地”。在本文我们也将两者通用。调查结果显示,在437个样本户中,各户“在册人口”(户口在本村的人口)1 ̄9人不等,户均3.63人;“分地人口”(在村里分到了土地的人口)1 ̄8人不等,户均3.65人。多数家庭(占69.7%)“在册人口”与“分地人口”一致,但也有两者不一致的情况。其中:“在册人口”大于“分地人口”的家庭有62个,占14.2%;“在册人口”小于“分地人口”的家庭有70个,占16.0%。“在册人口”大于“分地人口”的主要原因是新娶的媳妇和新生的小孩未分到土地等;而“在册人口”小于“分地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子女上大学户口迁出但仍保留其承包地,或老人去世后其承包地仍由该户占用等。

表1受访村庄的自然、经济特征

注:本表中的非农化程度主要是基于

务农劳力(劳动力务农时间)与务工经商

劳力(劳动力务工经商时间)的比例所做

出的判断。

表2受访者的个人身份特征

从样本农户的土地面积来看,承包地面积最小的为0.3亩,最大的为56亩,户均5.43亩。人均土地面积(按在册人口计)1.49亩。与人们通常的印象一致,城市郊区农户的土地面积比普通农区农户的土地面积要小许多,前者户均3.77亩,仅为后者户均5.66亩的2/3。

全部样本农户平均的地块数为4.4块。其中:山区农户平均8.5块;丘陵地区农户平均5.4块;平原地区农户平均3.0块。每块地平均1.23亩。

通过与1995年、2000年的调查数据对比可以发现,10多年来,山东农户在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地块分布、土地人均占有格局等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稳定性。具体情况见表3。

2.农村土地承包方式

虽然国家在政策、法律上强调农村土地应按人承包到户,但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土地承包方式还是多种多样的。在434位受访农民中(本问题有3人没有回答),有136人,占31.3%,反映其所在的村庄(或村民小组,下同)的土地是全部按人分配到户的;130人,占30%,反映他们村的土地95%按人分配到户;100人,占23%,反映他们村的土地80%按人分配到户;有39人、13人和16人分别反映他们村70%、60%和50%的土地按人分配到户。也就是说,只有61.3%的村庄(本问题调查结果的前两项之和)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中央关于农村耕地应该全部按人承包到户,“机动地”不得超过5%的政策和法律规定。这一比例还不及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之初的水平!"。

对于不按人分配的土地,在多数村(占68.6%)是采取招标的方式承包,即谁出的承包费高,就由谁耕种;6%的村是按劳动力承包;另有25.4%的村是采取其他方式承包,常见的方式是:(1)村里首先规定每亩土地的承包费,然后由村民自愿承包,如果承包人较多则通过抽签(“抓阄”)决定承包人。(2)由村干部决定将土地承包给谁,承包人可以是本村村民,也可以是外来的企业和个人。在这种方式下,往往存在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的现象。从土地的用途类型来看,这些不按人分配的土地大多是经济作物用地,如桑园、菜地、棉田、速生林用地等。同时,这些土地也往往是引发农村土地纠纷和干群矛盾的“是非之地”。

3.农村土地承包费用

随着整个国家由“以农支工”向“以工补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实施,农村土地承包费收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387个受访农户中(本问题有50个样本户未作回答),有253人,占65.4%,反映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等减负政策的实施,现在已不再交纳土地承包费了。不再交纳土地承包费的起始年份在不同的村庄不尽相同,但以2001 ̄2006年居多(约占八成)。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7.8%的农户反映他们仍按全部土地面积向村里交纳土地承包费,费用标准30 ̄600元/亩?年不等,平均201元/亩?年;有22.0%的农户反映,目前按人平分的土地不再交纳土地承包费(不再交纳承包费的起始年份与上述情况基本相同),但按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仍以60 ̄800元/亩?年不等,平均206元/亩?年的标准向村里交纳土地承包费;另有5.0%的农户反映,他们已按一定的标准(36 ̄600元/亩?年不等,平均200元/亩?年)一次性向村里交纳了若干年(3 ̄30年不等,平均6.5年)的土地承包费。由此粗略估算,目前大约有35%的农户或15%的土地仍承受着数目不等的租费负担,平均负担水平大约200元/亩?年,相当于土地年总收入的10%左右。

4.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形式。早在1998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强调:各地一定要在1999年全面完成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后续完善工作,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要全部颁发到户。但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并不乐观。统计显示,在对该问题作出回答的431个样本中,家里有土地承包合同的257个,占59.6%;家中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190个,占44.1%。有合同和证书的比率与2000年的调查数据基本相当(见表4)。由此可以判断,在山东省,大约一半左右的农户家中有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与中央的要

表4样本农户有土地承包合同和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情况

表5村集体组织为农户提供生产

经营服务的情况(多选)

注:有效样本指对该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的样本。下同。

表6不同时期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状况

表7农民对土地的长远性投入(多选)

表8样本农户土地肥力及土地产出率变化

表9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

求相差甚远。

(二)农村土地经营情况

1.村集体组织对农户的服务(统一经营)与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农村改革30年来,“

双层经营”一直是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基本特征。从本次调查结果看,目前村集体组织对农户

提供的生产服务是较为有限的。据受访人反映,目前村集体组织对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市场信息服务,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购买服务,生产技术指导服务,以及统一完成某些由单个农户不便进行的田间作业(如浇水)等。具体情况见表5。

需要说明的是,表5中的数据只是反映有多大比例的村集体组织在向农民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但并不意味着农户这些方面的事情全部由村里包揽完成。总的印象是,目前在一些村庄仍然坚持某种程度的“统一经营”,村集体组织对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还起着某种程度的支持作用。

与村集体组织薄弱的“统一经营”相对应,近10多年来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农户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以及怎样处置(出售)自己的产品之类的事项上,基本上能够完全自主决定。与1995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变化是巨大的。具体情况见表6。这表明:在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和乡村干部“催收催种”、代民种田的历史基本结束,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得以确立。

2.土地肥力与土地产出率的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农民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程度不同地做过一些长远性投入;多数农户的土地肥力和土地产出率呈上升趋势。具体情况见表7、表8。

通过与1995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以样本户粮食单产为例,1995年的调查数据

是播亩单产436.3公斤;2008年的调查数据是耕亩单产665.5公斤,若按复种指数1.5折算,则播亩单产为

443.6公斤,比1995年高出7.3公斤。

3.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的关系

分析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农户土地经营规

模与土地产出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粮食单产和单位面积产值(收入)呈下降趋势。详细情况见表9。

(三)农村土地的统一调整与自由流转

农村改革30年来,农地资源的配置机制始终是二元的:一是由村集体组织统一实施的土地调整;二是由农户自由完成的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前者为“计划配置”,后者为“市场调节”。

1.土地调整

(1)调地的频率。虽然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农村土地

表12农民对今后土地调整的预期和态度

表10不同时期农村土地调整情况

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自1979年在部分地区出现,到1983年基本上在全国农村普及。按

国家政策规定第一轮土地承包为期15年,一般在1995 ̄1998年结束,然后开启承包期为30年的第二轮土地承包。表中数据,可以大致地反映各阶段的土地调整情况。我们将1983 ̄1994年间的年均土地调整次数作为第一轮土地承包期内的调地频率;将1998 ̄2007年间的年均调地次数作为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内的调地频率。

表11不同时期土地调整的主要原因与决定权

大调整严格禁止,对土地小调整有条件许可,但调查结果显示,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仍有46%的村做过统一的土地调整。这些村土地调整的次数平均2.56次,其中:大调整1.15次、小调整1.44次。与过去相比,一方面土地调整的覆盖面大为缩小,但另一方面,在延续土地调整的村庄,其调地频率变化不大。参见表10。

(2)调地的主要原因及决定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土地调整的最主要原因:在76.5%的村是“人口变化”;在15.8%的村是“

村里的部分土地被国家征收、征用或被乡村企业占用”;在7.7%的村是“

合并地块,便于耕作”。对于“土地调整由谁决定”这一问题,50.8%的受访人回答“

由村干部决定”;38.7%的人回答“由村民讨论决定”;10.6%的人回答“由上级政府决定”。与2000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在调地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权方面变化不大。详见表11。

(3)对今后土地调整的预期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36.9%的受访人预期今后20年内还会调整土地;只有8.4%

的受访人认为以后不会再调整土地了;12.5%的人认为今后是否再调整土地由中央政府说了算;

11.8%的人认为今后是否再调整土地取决于基层干部,另有高达30.4%的人回答“不知道”。综合来看,预期今后还会调整土地的意见占上风。对于严格禁止土地调整这一问题,38.6%的受访人表示赞成;

29.8%的受访人表示反对;19.6%的受访人表示无所谓;12.0%的受访人对此“说不清”。

与2000年调查数据相比,农民对今后土地调整的预期和态度有所差异,但在整体格局上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详细情况见表12。

2.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的具体形式有多种。一是转包,即农户将某块承包地的使用权在短期内转给本村其他农户。二是出租,即农户将某块承包地的使用权在短期内转给外村农户。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两者均

属“土地租赁”的范畴,差别仅在于承租人是本村人还是外村人。三是转让,即农户将某块承包地的使用权一次性全部转给他人(包括本村人和外村人)。与“转包”和“出租”在性质上属于“租”不同,“转让”从性质上讲则属于“卖”。土地流转的其他形式还有“

土地互换”和“土地入股”等。本次调查发现的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如下。

(1)土地转包情况。在受访的437个农户中,包括转出和转入,共涉及农户107个,占24.5%;涉及土地346.5亩,占14.7%。平均到每年,土地转包的发生率以农户计为2.45%,以土地计为1.47%。转包期限1 ̄10年不等,平均4.2年。除5户为无偿转包

外!"

,95%以上的均为有偿转包,转包费20 ̄1400元/

亩?年不等,平均261元/亩?年。在土地转包合同方面,只有18.9%的当事人签订了书面合同;而高达

81.1%的当事人只有口头协议。

注:因统计口径不一,1995年的调查数据未列入。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见:《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3期。

(2)土地出租情况。在受访的437个农户中,包括租出和租入,共涉及农户25个,占5.8%;涉及土地76.3亩,占3.2%。平均到每年,土地出租发生率以农户计为0.58%,以土地计为0.32%。土地租期1 ̄16年不等,平均3.42年。年地租额88 ̄1000元/亩不等,平均377.6元/亩。在租地合同方面,有36%的当事人签订书面合同,64%的当事人只有口头协议。相比土地转包,土地出租的发生率低、租期短、租金水平高、签订书面合同的比例大。这说明,农民在处理土地租赁关系时,对本村人和外村人是内外有别的,即对本村人相对宽容,而对外村人比较苛刻。

(3)土地转让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土地转让在农村发生的较少。在437个受访农户中,包括出让和受让,共有24户(占5.5%)有土地转让行为。各户转让土地面积1 ̄8亩不等,户均2.36亩。被转让土地的剩余使用权年限15 ̄30年不等,平均24年;土地转让金按年平均一般每亩200 ̄500元,与年土地转包费或年地租水平大致相当。在土地转让合同方面,只有3户,占12.5%,有书面合同;其余只有口头协议。土地转让的87.5%发生在同村村民之间;在不同村庄的村民之间转让土地的只有3户,占12.5%。同样地,土地转让经村里批准的仅有3户,占12.5%,其余的只是当事人双方同意,而没有报村里批准。

(4)土地互换情况。为了解决承包地块数过多不便耕作的问题或为了消除插花种植达到连片建设某种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的,如建设蔬菜生产方、棉花生产方、烟叶生产方等,往往运用土地互换的方式。本次调查发现,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在437个受访农户中,发生过土地互换行为的有75个,占17.2%;互换土地面积共计101.8亩,占全部样本农户土地总面积的4.28%。

(5)土地入股情况。在本次调查的437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发现通过土地入股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事例。只有3户农民将家中的部分承包地入股于村办企业,每亩土地每年固定获得500 ̄3000元不等的分红收入。这种情况就用地企业而言,名义上是让农民土地入股,实际上是在搞建设用地“以租代征”,与农用地流转中的“土地入股”南辕北辙。

(四)有损农民土地权益的常见现象及农村土地纠纷情况

虽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国家法律中设置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条款,但在实际生活中,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1.强行收回村民的承包地!"

调查结果显示,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在受访的437个农户中,有31户,占7.1%,其承包地被村里强行收回。被收回土地的面积户均2.83亩,占这些农户土地总面积的32.9%。强行收回土地的最重要的原因:有8户,占25.8%,反映是“国家征地涉及到该地块”;有4户,占12.9%,反映“村里将一些土地集中起来给外来的企业使用”;有3户,占9.7%,反映是“村里对这些土地重新搞招标承包”;有16户,占51.6%,反映是“其他原因”,如:新建小学占地,村里搞房地产开发,村办企业占地,村里建绿化苗圃等。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土地大调整时收回各户的土地重新分配的情况不在此例。

附带地说明:与村里强行收回农户的承包地不同,有些农户自愿地把承包地交回村里。据统计,在437个受访农户中,有17户,占3.9%,在承包期内自愿将承包地交回村里。各户交回土地0.5 ̄5亩不等,户均1.6亩,占这些农户承包地的33%。自愿交回土地的最主要的原因:3户是“种地不合算,不愿继续种了”;5户是“家中的劳力外出打工,没有能力种这些地”;7户是“家庭人口减少,不需要种这些地”;2户是“其他原因”。

2.受访人反映的有损农民土地权益的其他事项与上述直接发生在受访人自己身上的事情不同,下面的事情是受访人反映的发生在自己村庄(注意并非发生在他们自己的家庭)的有损农民土地权益的一些常见事项。在437个受访人中,有21人,占4.8%,反映在自己的村里存在着强行农户土地流转的现象;有107人,占24.5%,反映村干部不顾村民意愿,在全村进行土地大调整;有226人,占51.7%,反映村干部会在妇女出嫁后接着收回属于该妇女的那份承包地;有41人,占9.4%,反映自己村里存在着其他有损村民土地权益的情况(反映最多的是村干部自家或自己的亲友多占多用村里的土地;在征地活动中损害村民的合法权益等)。

3.土地纠纷及其解决

土地纠纷是常见的农村纠纷之一。在437个受访农户中,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有54户,占12.4%,同他人发生过土地纠纷。其中:36户是与其

表14不同时期农民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期望

他村民发生纠纷;10户是同村里(村干部)发生纠纷;6户是同自己的兄弟发生纠纷;另有1户是与外来的企业发生纠纷。

当发生土地纠纷时,61.2%的当事人是首先找村干部解决;30.6%的当事人是首先找村里有威望的人解决;8.2%的当事人是首先找乡镇政府农经管理部门解决。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没有首先去找法院解决土地纠纷的。

据受访人反映,在通过各方的努力之后,土地纠纷得到妥善解决的占63.5%;其余的土地纠纷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而成为农村安定的隐患。

(五)农民对国家土地政策法规的认知和对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期望

1.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

当我们问起“在你的心目中,你们村的全部土地归谁所有”这一问题时,在437个受访人中,有180人,占41.2%,回答“归国家所有”;有5人,占1.1%,回答“归乡镇政府所有”;有212人,占48.5%,回答“归村集体组织即全体村民所有”;有12人,占2.7%,回答“

归村干部所有”;有28人,占6.4%,回答“不知道”或未作回答。比较1995年的调查数据!"

虽然能够正确地认识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的人数有所增加,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农民对如此重要的问题认识不清。

2.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对我们提出的“你认为在土地承包期内你们家的承包地属于谁的财产”这一问题,在437个受访人中,有59人,占13.5%,回答“

属于国家”;有51人,占11.7%,回答“

属于村里(村集体)”;有305人,占69.8%,回答“属于自己的家庭”;有2人,占0.5%,回答“

属于村干部”;有20人,占4.5%,回答“不知道”或未作回答。可见,清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的人要比清楚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的人多出不少,但仍有近1/3的人对这个问题不清楚。

3.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些重要规定

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政府、村集体组织、村干部和村民等行为主体的权利、责

任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毫无疑问,“用法”须先“知法”,农民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法律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项规定,是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基本前提。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对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一些重要的政策法律规定是清楚的,但也有不少人对这些规定不甚清楚。具体情况见表13。

4.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对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的人们见仁见智。我们认为,在这个事关农民根本利益、农业长远发展和农村长治久安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倾听广大农民群众的声音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437个受访者中,有231人,占52.9%,认为“

现在这个样子就很好,希望不要改变”;有118人,占27.0%,要求“将土地所有权给予农民,村里不要再管土地的事”;有63人,占14.4%,认为应该“将土地通过入股等方式集中起来,由公司或合作社经营”;有3人,占0.7%,认为应“恢复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体制”;另有22人,占5.0%,认为应采取其他合适的方式(如“两田制”)或没有发表个人的意见。

与1995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农民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的期望没有发生原则性变化。稳定现有土地制度、强化农民个人的权利一直是农民期望的主流。详见表14。

三、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较为清晰的印象:

1.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户(俗称按人分地)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方式的主流,除此之外还有“招标承包”等其他形式。一般而言,按人平分的土地目前大多不再有租费负担,但以其他形式承包的土地一般仍然负有或轻或重的租费负担。根据调查结果粗略估算,目前有租费负担的农户大约占35%、土地大约占15%;土地租费负担水平平均200元/亩?年,相当于土地年总收入的10%左右。调查发现,约有一半的农户家中有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与国家要求将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发给全部农户的要求相差甚远。

2.目前,村集体组织对农户提供的生产经营服务是较为有限的,但是,与薄弱的“统一经营”相对应,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却获得了空前充分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和乡村干部“催收催种、代民种田”的历史基本结束,农民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基本得以确立。

3.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大多数农户的土地肥力和产出率是提高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粮食单产和单位面积产值(收入)呈下降趋势。

4.农村土地调整禁而不止。调查资料显示,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有近一半的村做过土地调整,这些村土地调整的次数平均2.56次,其中:大调整1.15次、小调整1.44次。与第一轮承包期内的土地调整相比,土地调整的覆盖面约缩小一半,但是在延续土地调整的村庄,其调地频率与以往变化不大。调地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变化。调地的决定权一半掌握在村干部手里,而由村民讨论决定的只占38.7%。

5.土地流转作为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的市场化手段在各地普遍存在。根据调查结果推断,在不考虑重复计算的情况下(在实际生活中,因土地的转包期或租期较短,致使同一农户的同一地块在一个时期里可能发生多次转包或出租),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农户转包和出租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17.9%,平均到每年为1.8%;土地转包期平均4.2年,租期平均3.4年。转包费或地租占土地总收入的比例一般在15%左右。土地转让的比例为5.9%,每年的“换手率”仅有0.6%,低于欧洲土地私有制国家每年1%~2%的土地换手率;按年计算的土地转让金与每年的土地承包费或年地租大致相当。在土地流转合同方面,大多数当事人只有口头协议而不签书面合同。

6.有损农民土地权益的常见现象是: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特别是出嫁妇女的承包地;村干部不顾村民意愿在全村进行土地大调整,以及村干部多占多用村里的土地等。调查资料显示,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大约有1/8的农户陷入各种土地纠纷,土地纠纷最终得到妥善解决的比例为63.5%,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土地纠纷是影响农村安定的重要隐患。

7.多数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的认识是模糊的。只有48.5%的农民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本村的土地归村集体组织即全体村民集体所有”。可喜的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识较好。有69.8%的农民认识到“在承包期内,承包地属于自家的财产”;60%以上的农民对国家政策法律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些重要规定认识正确。

8.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多数(占52.9%)农民认为,现在的办法就很好,希望不要改变。其他改革主张的支持率均不足30%。

(二)对几个热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以下的几个问题都是学术界和实践中有争议的重大问题,每个问题都是需要长篇大论的。在本文,显然不能展开地讨论它们,而只是结合本次调查的结果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粗略认识。

1.土地调整:国家规制与农民习惯的冲突。基于稳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等方面的考虑,国家在政策法律上对农村土地调整有严格的限制。然而从调查结果看,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仍有近一半的村庄做过土地调整,或者说,有近一半的村庄在土地调整方面存在违反法律的事实。并且,36.9%的受访人预期今后还会有土地调整;29.8%的受访人对“严格禁止土地调整”持否定的态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土地仍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生存保障的条件下,土地随人口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

意愿,况且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村民自治制度下,只要多数村民同意便可能付诸实践。

我们认为,在土地调整问题上,必须正视和妥善处理国家规制与农民习惯的冲突。从农村土地调整禁而不止的实际出发,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一是严格控制土地调整的频率和规模;二是对土地调整的办法和实施过程给予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少数人特别是村干部在土地调整中以权谋私,以维护农村的公平和稳定。

2.土地流转:提倡“水到渠成”,反对“拔苗助长”。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非农业和进入城市并获得稳定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农民会及时将自己的承包地转让于他人。因而,土地流转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市场现象。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率不高的原因不是由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限制,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人为地推动土地流转,势必会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不仅如此,如果某些单位和个人存有私心,则可能借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流转之名,行兼并农民土地、谋取集团或个人利益之实。目前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对土地流转干部热、农民冷”的现象值得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些地方发生的基层干部热衷于推行“两田制”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3.土地规模经营:并非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灵丹妙药。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不仅是当前中国农业的无奈之举,也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必然现象。因为即使减少一半农户,我国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也仅有1公顷左右,这种规模在全世界都属于最小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客观空间有限。这是其一。其二,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并不必然提高土地产出率。与许多人的实证研究结果相似,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粮食单产和单位面积产值(收入)呈下降趋势。由此可以断定:土地规模经营并非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灵丹妙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产出率比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在中国农业的“目标集”里居更显赫的位置、有更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无论是农业技术体系的选择,还是农业组织制度的选择,均不能舍弃土地产出率而顾其他。土地规模经营同样不能例外。

4.土地私有化:一个学者比农民更热心的话题。在学术界,土地私有化的观点被许多人推崇,甚至将其视作中国农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但是,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却没有土地私有化的愿望。赞成土地私有化的人只占受访者总人数的27%。这种结果可能出乎不少人的预料。

我们认为,虽然土地私有化有利于明晰和保护产权,进而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它对于土地的宏观利用、保护和管理却是不利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出现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机遇时,土地私有制又可能成为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农地制度是一种介于传统土地公有制与传统土地私有制之间并融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长的新型土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为农民设立的一种具有个人产权性质的物权,这种权利不仅在法律上逐步得到规范,而且为大多数农民认同。因而,完善现有的农地制度、落实和保护农民已有的土地法权是一种成本低、风险小的改革思路,比“推倒重来”的私有化要好得多。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责任编辑:程漱兰)

注释

!"1979 ̄1983年,农村相继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当时中央政策规定土地承包期为15年,俗称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

#"因本次调查只限于耕地,故本文中的土地承包指“耕地承包”。

$"1995年的调查数据是:在实行土地承包制的初期,土地按人承包的占76.6%。

%"与1995年调查数据相比,无偿转包的比率大为降低(当时无偿转包占全部转包的比例为45.3%)。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过去土地税费负担较重,转出土地时也随着转出了“负担”,而现在,土地的税费或全部取消或大为减轻,故无偿转包大为减少。

&"承包地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质载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承包地的法律形式,两者是“皮”与“毛”的关系,不可分割。只是在实际生活中多称“农民的承包地”,而法律用语则多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本研究报告的行文上,两者作为同义语使用。

’"1995年的调查数据是:60%的人认为农村土地归国家所有;3%的人认为“归乡镇所有”;24%的人认为“归村集体所有”;3%的人认为“归农户所有”;10%的人认为“归国家和集体共有”。

农村土地调查方法探析

农村土地调查方法探析 摘要:本文对总体的规划、调查过程中的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类型、影像解译、数据入库等进行了探讨,提出自下而上发现问题、自上而下解决问题、相互核查 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期望为今后农村土地调查的开展提供思想方法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农村土地调查;土地权属;技术方法 1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概述 1.1农村土地调查含义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城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以查清土地利用状况 为宗旨,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任务之一。 1.2农村土地调查内容 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两部分: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 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农村土地地类调查。以航空 或航天遥感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底图,充分利用已经有的调查成果依据《土地利用 现状分类》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要求,按照实地土地利用状况对地类 及其界线进行调查。 2.总体方面的探讨 2.1资料的搜集 在农村土地调查中,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资料,包括土地权属 资料、土地利用资料等。由于是现状的调查,只调查当前的实际情况,导致已有 的关于未来规划的资料和与农村土地调查相关的资料没有得到合理地利用。例如,正在修建的铁路、公路、学校等用地情况以及相关文件中关于未来几年的规划。 为了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都应该与土地调查衔接起来。 2.2资料的整合 农村土地调查的成果内容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文字资料。关于数据库,要求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连通性。在线状地物调查中,补充技术规定中要求“从上向下俯视,上面的线状地物连续表示,下面的断在交叉处;线状地物断在隧道两端”,这与数据库保证连通性相抵。这是因为与交通信息系统等的不同,土地调查是在遵守面积统一、不能被重复计算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各部门的职能不同所 带来的差异。同时,由于不同的部门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查,使得已做过的工作 重复进行。可以通过部门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避免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情况出现。具体到在土地的调查过程中,可采用交通信息系统的已有数据,然后再结合 本部门对土地面积上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 3.细节方面的探讨 3.1土地权属调查 在土地权属调查中,需要调查是属于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及签订相关的协 议书,主要包括行政界线、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界线。作业队伍在调查的过程中,对于行政界线,可以在参考第一次土地调查的数据的基础上,再通过实地野 外指界的方式双方确认,签署相应的文件;而对于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界线, 可通过所调查县来统一协调相关的水利局、交通局、电力部门等相关部门,对全 县的国有土地有全面的了解,统一进行,避免作业队伍独自调查缺失的状况发生。 3.2地类图斑调查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文书范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法律文书示范文本 目录 申请书类 (5) 仲裁申请书 (6) 口头仲裁申请书 (8) 第三人参加仲裁申请书 (10) 回避申请书 (11) 反请求申请书 (12) 撤回仲裁申请书 (13) 变更开庭时间(地点)申请书 (14) 先行裁定申请书 (15) 财产保全申请书 (16) 证据保全申请书 (17) 通知书类 (18)

受理通知书(送申请人) (19) 受理通知书(送被申请人) (20) 选定仲裁员通知书 (21) 仲裁员回避通知书 (23) 不予受理通知书 (24) 仲裁答辩书 (25) 举证通知书 (27) 第三人参加仲裁通知书 (28) 开庭通知书 (29) 证人出庭通知书 (30) 变更开庭时间(地点)通知书 (32) 仲裁程序恢复通知书 (33) 裁决(定)书类 (34) 仲裁裁决书 (35) 仲裁调解书 (39) 裁决补正书 (41)

先行裁定书 (42) 准许撤回仲裁申请裁定书 (43) 仲裁延期决定书 (44) 仲裁程序中止裁定书 (45) 仲裁程序终结裁定书 (46) 内部文书类 (47) 卷宗封面 (48) 卷内备考表 (49) 案卷目录 (50) 立案审批表 (51) 延期审批表 (52) 调查取证笔录 (53) 开庭笔录(含调解笔录) (54) 其他类 (56)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参与人权利义务告知书 (57)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有关事项提示 (59)

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62) 授权委托书 (63) 委托鉴定函 (64) 财产保全移送函 (65) 证据保全移送函 (66) 送达回证 (67) 仲裁裁决(调解)执行申请书 (68) 仲裁建议书 (69)

国家第三次土地调查

一、目标 依据《土地调查条例》 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计划将于2017年启动,2019年12月31日完成。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 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 别。 二、主要任务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不动产权籍调查 3.基本农田调查 4.专项调查 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它四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四级 数据库,并全国汇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以外) 分辨率: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 比例尺: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 (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 调查分类标准: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标准) 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 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分辨率: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 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 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 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部署地方开展)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 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 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 据。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 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技术方案

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技术方案 根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314号)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工作任务 (一)农村地籍调查 按照《地籍调查规程》(TD T1001-2012)要求,组织开展全省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查清农村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类执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标准,开展全覆盖细化调查。已完成或正开展的地区,按照技术方案要求,进行地籍调查成果的完善与更新工作。 (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调查 充分利用农村地籍调查获取的土地权利人、地类、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信息,充实人口、税收、建筑物建造时间、利用状态以及权利人对建设用地的处置意向等信息。 宅基地需调查家庭人口数、农户主要从事的职业等情况;经营性建设用地需调查土地用途、所属行业、税收及就业人数等情况;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调查土地用途、服务人数等情况。 (三)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依据《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试行)、《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方案》(试行),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将地上建筑物、构筑物一并调查,以满足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完成一个乡镇(街道)的农村宅基地、农房统一调查登记发证工作。 (四)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数据库

各地参照省统一编制的农村建设用地数据库标准,依据调查成果,建立本级农村建设用地数据库。在全面完成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管理和业务需求,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数据库定期更新机制。 二、基础资料情况 (一)基础控制资料 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简称JSCORS),可用于外业平面控制测量和界址点测量。江苏省C级GPS网点成果以及设区市、县建立的基础控制网,可用于本次调查平面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的成果起算和检核。 (二)基础底图资料 各类航天航空遥感影像资料,充分利用省厅统一下发的0.3米分辨率航空影像数据;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以及房产测量数据成果等作为工作底图及基础数据使用。 (三)专题信息资料 经济普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农村承包经营权数据等各类数据,可作为调查参考资料。 三、主要技术要求 (一)调查精度 1.坐标系统 调查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基本比例尺为1:500,也可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采用1:1000和1:2000比例尺。 (1)平面坐标系统与投影方法

最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 第一条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下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当事人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一)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发生的纠纷; (二)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发生的纠纷; (三)因收回、调整承包地发生的纠纷; (四)因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 (五)因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因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补偿发生的纠纷,不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 第四条仲裁委员会依法设立,其日常工作由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承担。 第五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应当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注重调解,尊重事实,符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 第二章申请和受理 第六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申请人、被申请人为仲裁当事人。 第七条家庭承包的,可以由农户代表人参加仲裁。农户代表人由农户成员共同推选;不能共同推选的,按下列方式确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上记载的人;

(二)未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为在承包合同上签字的人。 第八条当事人一方为五户(人)以上的,可以推选三至五名代表人参加仲裁。 第九条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仲裁,或者由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 第十条当事人、第三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 当事人或者第三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参加仲裁。 第十一条当事人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仲裁时效因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重新计算。 在仲裁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事由,当事人不能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行为持续发生的,仲裁时效从侵权行为终了时计算。 第十二条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与纠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三)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第十三条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向纠纷涉及土地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递交仲裁申请书。申请书可以邮寄或者委托他人代交。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

农户调查问卷

农户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1、您的住址市县(区)乡(镇)村 2、您家家庭人数人,外出打工人数人 3、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①种植业②畜牧业③养殖业④工资收入⑤个体经营⑥打工⑦其他,请注明 二、农村金融服务情况 三、(一)存款服务 1、离您家最近的是哪家银行 ①农业银行②信用社③工商银行④其他银行,请注明 2、距离您家最近的银行机构有多远 3、您的家庭存款选择哪家机构机构 ①农业银行②信用社③工商银行④其他银行,请注明 (二)贷款服务 1、您有没有从银行贷过款 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2、您有没有从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贷过款 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3、您有没有从村镇银行(江苏银行)贷过款 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4、您有没有从政府及财政部门获得过支农资金

①获得过②没有获得过 5、您有没有从亲戚朋友处借过款 ①借过款②没有借过款 6、您有没有从其他私人高息贷过款 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7、如果您有借款和贷款,数量是多少 ①1万元以内②1万-5万元③5万元-10万元④10万元以上 8、您借款和贷款主要用于: ①用于生产②用于建房③小孩上学④治病 ⑤其他,请注明 (三)服务需求 1、您认为当前在金融机构办理存贷款业务方不方便 ①很方便②比较方便③不太方便④很不方便 2、如果您认为当前存取款业务不方便,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①服务网点太少②存取款金融机构太远③服务态度不好 ④存款利息太低⑤没有私人借款方便 3、如果您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困难,主要困难和原因是 ①放款数量太少,不够用②手续太复杂,不方便 ③贷款利息比较高,受不了④没有抵押的财产,贷不了 ⑤没有关系,贷不到⑥自身信用问题

第三次国土调查流程

次全国国土 调查流程 目录 一、技术路线 (1) 二、前期准备 (2) 1、制定方案................................... - 2 - 2、人员培训................................... - 2 - 3、资料收集................................... - 2 - 4、资料分析................................... - 2 - 5、仪器和设备准备............................. - 3 - 三、内业数据处理 (3) 1、权属界线调查及上图......................... - 3 - 2、城镇村范围界限划定......................... - 3

- 3、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4 - 4、农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5 -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5 - 6、属性完善................................... - 7 - 7、调查底图制作............................... - 8 - 8、数据检查................................... - 8 - 四、外业调查 (9) 1、实地举证................................... - 9 - 2、标注核实................................... - 9 - 3、地类核实.................................. -10 - 4、图斑边界核实.............................. -10 - 5、数据检查.................................. -10 - 五、专项用地调查 (10) 1、耕地细化调查.............................. -10 -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10 - 3、永久基本农田调查.......................... -11 -

农户移民搬迁调查问卷

陕南移民搬迁调查表 调查时间: ______ 年____月____日;被访谈者:__________________ 原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 移民迁入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您了解移民搬迁相关政策吗?() A.十分了解 B.比较了解 C.一般了解 D.不太了解 E.根本不了解 2.移民搬迁后,您的户籍属于() A. 城镇户口 B. 农业户口 C. 其他 3.移民搬迁后,政府给您划拨的土地人均有多少?() A.0亩 B. 0--0.5亩 C.0.5--1亩 D. 1亩以上 4.政府给您的安置面积是() A.30-50平方米 A.60平方米 B. 80平方米 C.100平方米 D. 120平方米 E. 120平方米以上 5.政府给您的安置方式是() A.集中安置 B. 分散安置 6.您新迁入的地方属于() A. 农村 B.小城镇 C.县城 D.中等城市 7.您迁入地距离县城的距离的大约在() A. 5公里以下 B. 5-10公里 C.10-15公里 D.15-20公里 E.20-25公里 F.25-30公里 G.30公里以上 8.移民搬迁后,移入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A.很好 B.比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一点也不好 9.移民搬迁后,移入地社会服务水平() A.很高 B.比较高 C.一般 D.比较差 E.很差 10.移民搬迁后,移入地社会治安情况() A.很好 B.比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一点也不好 11.您移民后,年纯收入变化情况()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12.您觉得移民后就业条件变化情况是() A.变好 B. 不变 C.变差 13.移民搬迁后,您在移入地能否实现就业() A.能 B.否 14.如果在移入地未能实现就业,未能就业的原因是() A.没文化 B.没技术 C. 没资金 D.没土地 E.没时间 F.身体差 G.嫌工作条件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

中文English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农历八月十六 下月8日寒露农业农村部邮箱 请输入关键词搜索首页机构新闻公开政务服务专题互动数据业务管理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部公报 > 2010 > 第一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令 2010年 第1号 日期: 2010-01-20 13:37文号: 2010年 第1号来源:【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已于2009年12月18日经农业部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林业局同意,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国家林业局局长 贾治邦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 下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当事人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一)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发生的纠纷; (二)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发生的纠纷; (三)因收回、调整承包地发生的纠纷; (四)因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 (五)因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因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补偿发生的纠纷,不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依法设立,其日常工作由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承担。 第五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应当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注重调解,尊重事实,符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 第二章申请和受理 第六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申请人、被申请人为仲裁当事人。 第七条 家庭承包的,可以由农户代表人参加仲裁。农户代表人由农户成员共同推选;不能共同推选的,按下列方式确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上记载的人; (二)未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为在承包合同上签字的人。 第八条 当事人一方为五户(人)以上的,可以推选三至五名代表人参加仲裁。 第九条 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仲裁,或者由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 第十条 当事人、第三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 当事人或者第三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参加仲裁。 第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仲裁时效因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重新计算。 在仲裁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事由,当事人不能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行为持续发生的,仲裁时效从侵权行为终了时计算。 第十二条 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与纠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三)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第十三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向纠纷涉及土地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递交仲裁申请书。申请书可以邮寄或者委托他人代交。 书面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经申请人核实后由其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村土地资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了解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的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暑假期间,我对××村的土地资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使用的现状,主要是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配置,提高土地资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8月9日——1日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等) 一、××村土地资使用状况及特点 ××村是一个土地资相对匮乏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712人,拥有土地面积近80亩,其中耕地面积641亩,林地约0亩,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河滩等)19亩。 经调查,××村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面积少,地少人多 该村耕地共分三等,分别为 一等(平整黄土地)、 二等(洼地、沙土地等)、三等(岭地、拓荒地等),(注:图不一)各类土地都比例如下图所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人,且三等地占了近1/4的比例,良田面积偏少,再加上一些不当经营状况,住房挤占耕地,使耕地面积越发紧张。 单位:亩 2 地块多,单块面积小,缺乏集约性 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但地块较多,平均每户耕地多于块,这就使得单块耕地面积太小,不适合农机的推广使用,集约性差,严重束缚了劳动力。

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实施方案

农村土地纠纷仲裁 实施方案

临城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实施方案 临政办字〔〕45号 为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重点,以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切实做好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以任何理由违法收回、调整农户承包地,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承包方流转承包地,不得非法侵占农民承包地,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 (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为促进农村土地适度集中,发挥规模经营效益,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后,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

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禁止借流转之机将土地打乱重分;流转收益归承包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截留、扣缴。 (三)积极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要做到发生一起及时调处一起,不能久拖不决,要克服怕麻烦和消极观望等思想,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努力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镇)。 (四)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必须严格依照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办事,不枉法、不徇私。三、领导组织 (一)县级组织 成立临城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督促各乡(镇)农村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工作,负责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名。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由政府办、农业、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妇联、司法及各乡镇有关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代表和法律、经济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仲裁委员会任期为五年。 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仲裁庭。办公地点和仲裁庭设在县农业局,郝春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仲裁庭为仲裁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 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 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原因何在?比较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判断利用自然条件的程度。如何发挥潜力? (2)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利用率、生产率状况,原因何在?如何改进? (3)农业土地利用与自然适宜性是否相匹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以及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灾害是否加剧,原因、措施 (4)土壤、水体是否受到工业污染,程度、来源、措施; (5)交通用地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农村土地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农村土地调查报告正式版

农村土地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几年来,**市一直把搞好土地有序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从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XX年末,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81574公顷,涉及55700个农户,分别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0.8%和总农户的11.2%。其中流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为1907公

顷,占流转总量的2.3%;流向农民专合作组织的1980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4%;流向农户的7768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95.3%。在土地流转总量中转包的61574公顷,出租的8143公顷,互换的389公顷,转让的7252公顷,入股的1980公顷,其他形式的2236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75.5%、10%、0.5%、8.9%、2.4%、2.7%。流转的土地中自发流转的75873公顷,占流转土地的93%;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的1461公顷,占流转土地的1.8%;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4240公顷,占流转土地的5.2%。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流转总量的80%以上,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占流转总量的10%左右。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

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查报告 目前关于农村土地的使用存在很多的情况,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是三农问题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学生暑期实践调查要求,更好地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农村目前土地使用现状结合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进行了一项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情况的调查。一、调查方向: 耕种用地,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公共施设和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用地。 二、调查目的: 锻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调查能力,深入农村基层一定程度了解我国现有城乡土地差别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为探讨规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避免重复浪费而导致国家土地资源无形流失,一定程度为帮助改善农村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切实理论数据。 三、调查意义: 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方法,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农村土地使用方向,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合理科学规划、优化用地结构。为城乡统筹搭建了平台,开辟新的途径,也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切实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等方面问题,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调查内容: 暑假期间我集中对湖北省麻城市*镇*村的土地使用情况作了一项基本调查,本次调查基本以走访和搜集基层档案资料调查为主,配合当地领导对该村的农业情况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次报告主要从农村土地使用中的(包括耕种用地,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和了解,大致了解该村的土地使用方法和方向,从而扩展到省和国家的地位上。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更加真实的反应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和一些被忽视的方面。为共建和谐家园,促进国家农业发展和基层改革做一项基本参考;促使我们国家的基层建设更加的完善和提高;使农村的发展成为强国富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法宝;保障农业处于发展上升趋势。因此根据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党和国家的基层发展方针和“三个代表”思想路线,以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的思想路线紧密围绕农村发展做了本次调查和报告。把基层呼声引入国家力量之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步伐的重要性和严峻性。从而铸就强大的农业基础,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1、耕种用地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2005年度土地

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实施方案

临城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实施方案 临政办字〔2010〕45号 为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重点,以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切实做好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以任何理由违法收回、调整农户承包地,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承包方流转承包地,不得非法侵占农民承包地,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 (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为促进农村土地适度集中,发挥规模经营效益,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后,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禁止借流转之机将土地打乱重分;流转收益归承包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截留、扣缴。 (三)积极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要做到发生一起及时调处一起,不能久拖不决,要克服怕麻烦和消极观望等思想,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努力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镇)。 (四)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必须严格依照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办事,不枉法、不徇私。 三、领导组织 (一)县级组织 成立临城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督促各乡(镇)农村土地承包及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工作,负责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名。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由政府办、农业、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妇联、司法及各乡镇有关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代表和法律、经济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仲裁委员会任期为五年。 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仲裁庭。办公地点和仲裁庭设在县农业局,郝春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仲裁庭为仲裁委员会指定的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机构。在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时,由委员会指定3名仲裁员、1名书记员组成仲裁庭,并指定一名担任首席仲裁员。仲裁员实行培训上岗制度,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聘请专职和兼职仲裁员5至7名。 (二)乡(镇)级组织 各乡(镇)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接受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领导。各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分管副乡(镇)长兼任主任,司法所所长兼任副主任。由司法所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聘请专职和兼职调解员2-3名。由乡(镇)负责组建相应村级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组织。 四、工作职责 (一)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