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概论试题库

教育概论试题库

教育概论试题库
教育概论试题库

教育概论

一、填空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质。

2、非学校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方式的变化轨迹是:最初完全是非学校教育,奴隶社会后形成

了两者并列的结构形式,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学校教育逐渐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

3、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隐蔽化。

4、清末民初教育上的主要变化是兴学堂、废科举和近代学制的建立。指导这一变革的基本方

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政治对教育实施影响的主要途径是组织手段、方针政策、法律以及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

6、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两个层次,共有个体自身条件、

环境条件和发展主体的活动三大类。

7、个体成熟遵循的规律有机体生长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机体各部分机能发展的互

补性以及机体成熟的个别差异性。

8、卢梭对人的发展的阶段划分已打破了分段时间上的均等模式。

9、教育中应有意识培养幼儿形成的两种交往模式是与他人合作和理解与服从外在规则和成人

要求;应帮助幼儿树立的两种态度是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

10、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始终有“形成”、“矫正”和“弥补”三方面的任务,只

知道顺应现实个体发展水平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

11、绝对个体本位观的代表人物有卢梭和萨特等,调和的个体本位观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和

埃·弗罗姆等。

12、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

13、19世纪中叶有影响的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而

20世纪初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14、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

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15、把人跟动物的活动直接区别开来的是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社会性。

1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

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8、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19、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

称呼。

20、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

人都是教育者。

21、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22、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的是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

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23、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24、当人类本身不仅有教育的需求,而且具备了教与学的最基本的内容与工具--“类经

验”与“语言”时,教育才会成为真实的存在。

25、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原始性、同一性的特点。

26、对于教育来说,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的形成时期,这首先表现为学校

的出现。

27、义务教育法最早在德国提出。10世纪初,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现了初等义务

教育的普及。

28、最早的学校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现在埃及。欧洲最早出现学校的地方是古希腊

的雅典,约在公元前8-7世纪。

29、封建社会的学校具有等级性特点,如我国唐朝官学分六馆四个等级,欧洲封建社会专

设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宫廷学校。

30、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以其著作《大教学论》,宣告封建教育思想的结束和资产阶级教

育思想的诞生。他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和一系列教学理论影响至今。

31、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执行的近代学制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

32、文化主要有四种存在形态:物质形态、用物质手段存留的观念形态、与各种文化创造

和传播有关的活动形态、人的心理、行为形态。

33、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方面。

34、人的自然性对人发展的影响,一是体现为限制,即人的发展不能随心所欲;二是体现

为保证,即可教性。

35、个体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身体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

36、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

37、外烁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由环境、他人、学校教育与训练等外在的力量决定。

38、循环扩展论和螺旋扩展论认为个体发展诸方面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同时发展着,有的甚

至认为由孩子到成人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只有量的变化。

39、“二层次三因素论”中的两个层次是指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

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

40、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中,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基础。

41、人体成熟的一般规律包括机体生长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机体各部分机能发

展的互补性以及机体成熟的个别差异性。

42、亚里士多德划分年龄阶段的主要标准是个体发展的特点与需要。他以7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43、孔子以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来判断和划分人生不同阶段。

44、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对人生阶段的划分以6年为一期,已经涉及到人的心理能力的生长次

序问题。

45、卢梭开启了把个人成长经历作为教育理论研究重点的先河。

4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以人的性机能发展状态和表现方式为标志划分人生阶段。

47、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以“自我”的发展变化为标准,以“危机”性质的变化为标志提出

了著名的“人生八阶段”理论。

48、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使人生阶段的划分超出了单因素的分析模式,建立了生理、心理、

社会的关系分析模式。

49、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都从心理结构变化的角度来划分阶段。

50、婴儿智力发展状况是以他们能完成的动作为标志的。

51、婴儿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育。

52、2-3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艺术人才早期开发的最佳时期。

53、幼儿教育的一个任务是要帮助幼儿掌握两类工具,一是语言工具,二是生活中使用的

各种器具。

54、社会与个体关系的社会本位观忽视了个体作为一个个独特个体的内在个性的丰富性。

55、卢梭是社会与个体关系的“绝对”的个体本位论的代表,讴歌个体与社会的对抗。

56、社会与个体关系的个体本位观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化了,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

集合。

57、关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关系模式的好坏,第一位的判断标准是方向问题,不是一致

或对立的问题。

58、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在教育史上首次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同教

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立起来。

59、童年期是发展儿童意志的最佳时期。

60、“第二次断乳期”、“危机期”、“风暴期”和“起飞期”分别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少年期儿童

的特征。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

成。其中级表示学校实施教育的程度高低,在学制结构图中用纵坐标表示。类是表示同一级学校中入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别;类在学制图中用横坐标表示。3、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

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个体发展沿着一定的程序前进,表现出阶段性。不同个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基本特征制约,又各有差异与特色。它是通过发展主体自己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

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这个区域内,才能有效地推动人的发展。

5、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6、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

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7、复合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尽管承担的任务不同,但都是组成教育的活

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的地位。他们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即主体活动指向的共同对象。又因为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或前后相干的,因此,应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

8、教育者:广义上的教育者包括各级教管人员、专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家长、

学生,有时也包括随机地、义务地进行社会教育的人士。狭义上的教育者是指专职教师,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因此,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9、受教育者:广义上的受教育者可以是所有人,狭义上的受教育者是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

固定的教育对象――学生。相对于教育者来说,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只有受教育者把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长需求时,或者善于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他才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10、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

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其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其价值具有发展人的智、德、体、美、劳方面的作用;其表现形态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

11、教育物质: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

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

12、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每个人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这里所说的义

务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每人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二是家长、厂主、师傅等有承担子女、工人、徒弟受教育的义务;三是国家有为每个人接受教育提供机构、师资等方面可能的义务。由于义务教育是由法律规定的,因此带有强制性。

13、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其中身体素质包括遗传素质

和健康状况两个方面,是人口质量中的物质要素。文化修养包括人们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等,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是人口质量中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索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

1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

别等方面。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两者的划分只是以决定某方面构成的主要因素为标推,所以并不是绝对的。

15、文化: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

成果;传播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手段;一定时代与社会中各民族或借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群体特性、传统、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它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16、双轨制: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学校教育的双轨制是指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

系统中并存着两个学校子系统:一个系统为资产阶级和其它有产阶级服务,这类学校收取昂贵的学费,提供优良的教育设施和师资,一般的劳动者子弟不可能进入,它的顶端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人才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高等学校。另一个系统是专供劳动人民的子女就学的。此类学校起点是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开办的公立学校,终点是中等技术、职业学校,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又安分守己、服从统治的劳动者。

17、现代的个体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程;把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身蕴含的潜在可能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这种整体性变化作为发展的实质性含义,从而使个体发展与个体变化几乎成为同义词。就是说,“发展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就是“变化”。

18、外烁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由环境、他人、学校教育与训练等外在的力量决定。代

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这种观点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是正确的;但只把这些外部因素看成是决定性因素则不对。

19、循环扩展论和螺旋扩展论:认为个体发展诸方面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同时发展着,有的

甚至认为由孩子到成人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只有量的变化。因此教育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到人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只顾其一面而不及其他。教育内容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别不在于需要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于程度。这种观点突出了个体发展诸方面的相关性,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了每一阶段发展中表现突出的重点、冲突与矛盾。

20、二层次三因素论: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两大类。这两类因素对发展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称之为“二层次”。在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因素。可能性层次中,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包括先天与后天,后天指每一阶

段发展主体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21、影响人发展的“现实性因素”:是个体发展得以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不同性质不同水

平的生命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结构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个体对象、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过程、结果及调节机制等。从活动水平看,包括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的活动。

22、年龄特征:指的是个体发展的每一阶段中都存在的,区别于其他阶段的,而又是同

一年龄阶段个体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富有典型性的特征。

23、能力发展最佳期: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效率最高和达到所学领域高

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24、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其中身体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

健康状况两个方面,是人口质量中的物质要素。文化修养包括人们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等,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是人口质量中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索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

25、教育者:广义上的教育者包括各级教管人员、专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工作人员、

家长、学生,有时也包括随机地、义务地进行社会教育的人士。狭义上的教育者是指专职教师,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因此,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26、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

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7、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

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其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其价值具有发展人的智、德、体、美、劳方面的作用;其表现形态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

28、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每个人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这里所说的义务

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每人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二是家长、厂主、师傅等有承担子女、工人、徒弟受教育的义务;三是国家有为每个人接受教育提供机构、师资等方面可能的义务。由于义务教育是由法律规定的,因此带有强制性。

三、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教育活动就是生产活动。

答案:两者有联系但也有区别,简单地把它们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区别:a、对象不同:人与物;b、直接结果不同:人的成长与物质财富的增长;c、遵循的规律不同: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物质生产的规律。方法论问题:a、教育活动的结果能提高生产力并不等于教育本身就是生产力。b、教育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除了能促进社会生产外,还具有促进政治、文化和人本身发展的功能。这种观点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缩小到只为生产服务,而且完全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功能。这在实践中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尤其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的成长,最终也不利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是遗传、环境和教育。

2、在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中,学校教育既是被规定的,又不是被规定的。

答案:这个观点是对的。生命阶段的独特决定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独特;生命阶段的连续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同阶段间的连续。只有认识了个体发展的规律与序列,才有可能做出有助于人发展的教育设计。这是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规律性联系的最一般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教育是被规定的。

个体的发展虽然循着一定的路线,但由于影响发展因素的多层、多样、多变、多组合性,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存在着多种不同方向的发展可能。学校教育则可与帮助个体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这是教育对于发展作用只能动的一面。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不是被规定的。

四、判断题

1、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效,下所施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错)教,上所效,下所效也

2、我国汉代许慎认为,“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

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对)

3、广义的教育包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对)

4、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被教育者认识和塑造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

客体。(错)复合主体

5、中等程度的专业职业学校,在欧洲最早出现的是航海学校和城市学校。(错)

6、在高等教育方面,欧洲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我国私学中的书院也属高等教育形式。(对)

7、职业技术教育的徒工制属于非学校的社会教育形式。(对)

8、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这是

资本主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错)

9、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普遍化要求工人具有初步的文化以便接受一定的技术教育。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原因之一。(对)

10、义务教育的义务是指国家有为每个人接受教育提供机构、师资等方面可能的义务。(错)

11、20世纪初,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现了中等义务教育的普及。(错)

12、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和一系列教学理论影响至今。对

13、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的总体的关系,而不是指与社会个体的关系。对

14、学习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

力的重要手段。错

15、教育媒体具有多种形式,从最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到图片、书面印刷物、录音磁带、录像

带、电影、电视、计算机程序等等。

16、教育具有决定社会发展的功能,具有决定个体发展的功能。(错)

17、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对)

18、中等程度的专业职业学校,在欧洲最早出现的是航海学校和城市学校。(错)

19、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只有受教育者

把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长需求时,或者善于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他才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

20、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尽管人类社会最初的交往活动大量是在劳动

中进行的。(对)

2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专制性,在欧洲表现为以基督教充当精神枷锁,在我国以儒家思想为正

统思想。(对)

22、在高等教育方面,欧洲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我国私学中的书院也属高等教育形式。(对)

23、职业技术教育的徒工制属于非学校的社会教育形式。(对)

24、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这

是资本主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错)

25、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普遍化要求工人具有初步的文化以便接受一定的技术教育。这是资本

主义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原因之一。对

26、义务教育的义务是指国家有为每个人接受教育提供机构、师资等方面可能的义务。错

27、10世纪初,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现了中等义务教育的普及。错

28、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和一系列教学理论影响至今。对

29、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的总体的关系,而不是指与社会个体的关系。对

30、学习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

力的重要手段。错

31、在“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表述中,“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个体”,而不是指“人口”。

32、古代的个体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就是“变化”。错

33、实践是内外因作用于个体发展的聚集点,也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与现实的力量。对

34、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靠后天学习得来的。对

35、在常态下,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因素而受阻。对

36、在非常态下,人的遗传差异非常大。对

37、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没有正、反之分。错

38、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错

39、亚里士多德划分年龄阶段的主要标准是个体的而不是社会的。对

40、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分类以6年为一期,已经涉及到人的心理能力的生长次序

问题。对

41、亚里士多德开启了把个人成长经历作为教育理论研究重点的先河。错

42、荣格按人生每一阶段人格的重要变化作为人生分期标准。对

43、现代精神分析学派在人生阶段的划分上建立了生理、心理、社会的关系分析模式。对

44、应从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三方面统一的角度来考虑人生阶段的划分。对

45、应把人生阶段的划分时限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对

46、一般而言,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差异性”大于“同一性”对

47、“混沌初开时期”指的是幼儿期。错

48、“启蒙时期”指的是幼儿期。对

49、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活动主体的自主程度是有效促进个体的发展的要求之一。对

50、柏拉图划分年龄阶段的主要标准是个体的而不是社会的。错

51、童年期人们认识来源主要是口头语言和形象实物。错

52、童年期人们认知过程是有情景或表象相随的认知过程。错

53、社会与个体关系的个体本位观反映了社会存在对个体规定性的一面。错

54、在社会与个体关系上,杜威突出强调了个体的首创性、发明力、进取心等对于社会发展的重

要意义。对

55、社会与个体关系的社会本位观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化了,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集合。

56、个体认识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个体生命具有积极社会价值的重要保证。对

57、个体的正向发展,即积极自主与创造性的发展,不一定对任何发展状态的社会都具有积极意

义。错

58、首次提出要为人们高质量地渡过"闲暇"时光、享受和平生活而进行教育的是柏拉图。错

59、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更要发展人的个性。对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答案要点:我们认为,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存在着和人类两代人之间类似的“教”与“学”的现象。然而,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却大不相同。

所谓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捉食物、逃避天敌等相关。而小动物向老动物的“学习”,也是以本能为依据的。

把人跟动物的活动直接区别开来的是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社会性。而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正是在其社会性上。人之所以需要教育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其次,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所谓动物的“教育”(不是人对动物的训练)只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统的水平上,局限于动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行为的“传授”,它不可能把“类”经验转化为“个体”经验,因而也不可能通过“教育”使动物一代胜过一代。

人通过语言和其它的自己创造的物质形式(如工具、产品),把个体的经验保存和积累起来,成为“类”经验。人类教育传递的正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不只是个体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不是本能的产物,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最后,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人类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2、如何区别“教育活动”与可能产生“教育影响”的其它活动?

答:首先,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它以物或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如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其次,教育与其它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的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的。这样,就把教育活动和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抵御疾病对人的身心危害为直接目标的医疗活动,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服务活动等区别开来了。

3、学校教育内容与其他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中的客体比较起来有哪几个显著的特点?

答案要点:第一,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第二,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第三,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

第四,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4、学校教育与其它教育最主要的区别有哪些?

参考答案:第一,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个特征。

第二,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坦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满足了这两方面要求的教育活动可称为学校教育。

因此,学校教育(即狭义教育)可定义如下: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非学校教育发展变化的轨迹。

答案要点:非学校教育是指学校之外的其它一切形式的教育。

较之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并不正规,但决不是无足轻重。人类社会最初的教育活动完全是非学校式的。自奴隶社会出现学校后,就形成了两种教育活动并列的结构形式。此后,随着社会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发展,尤其自资本主义社会实施义务教育以来,由于学校教育对象的大扩展和内部系统的丰富、完善,使它逐渐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而非学校教育成了它的补充与延续,使教育整体结构改变为核心式。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非学校教育的教育影响正在逐渐加强,其形式、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而学校教育的形式也正在向着吸收非学校教育形式的长处的方向变化。

6、学校出现在奴隶社会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要点:首先,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了使一部分人能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水平。

其次,体脑的分工也使奴隶主阶级有时间从事专门的文化教育活动,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学校教育有内容可教;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从事学习和教育的空闲时间。

最后,在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使人要掌握文化就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才能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使人类知识、文化自身的发展得到了基本保证。

7、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第一,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第三,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第四,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8、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

答案要点:第一,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的隐蔽化;

第二,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三,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幼儿园;实科中学与工科大学的创建;职业、技术学校的开设;各种成人教育机构的出现);

第四,教育内容丰富化。在普通学校中压缩了古典文科的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内容,提出了劳动教育的要求。

9、为什么教育能够成为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答案要点:其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与对劳动力的文化要求的提高相关,因此它就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

其二,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改变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生育观和家庭观。

其三,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

10、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关于人的研究相比,教育学研究人的问题有哪些特殊性?

答案要点:第一,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第二,教育学要研究的是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

第三,教育学必须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

11、简述个体发展的内涵。

答案要点:第一,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第二,它贯穿于生命的全程;第三,个体发展沿着一定的程序前进,表现出阶段性,阶段之间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和结构性的变化;变化既有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非连续性的一面;第四,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第五,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12、遗传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

答案要点:其一,人的先天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先决条件。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基础。其二,在常态下,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因素而受阻。其三,遗传因素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

13、幼儿教育的任务。

答案要点:第一,帮助幼儿掌握两类工具,一是语言工具,二是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器具。

第二,培养幼儿形成两种交往模式,一是与他人合作,二是理解与服从外在规则、成人要求。

第三,帮助幼儿形成两种对自己的态度,一是积极要求自己,二是相信自己学习能力。

14、童年期儿童在认知上发生的变化。

答案要点:第一,在认知的来源和过程方面有质的变化,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从日常经验向科学概念转化,由逐个掌握个别、分散的知识向掌握系统华的知识过渡。表现在:

A、认识来源的变化:口头语言、形象实物→ 书面语言、不用实物伴随的概念

B、认知过程的变化:有情景或表象相随的认知过程→ 经验归纳型的过程

无意识的自然情景下的学习→ 有意识、有目标地、在专门的学习环境中有教师指导的学习第二,道德认知上有较大的发展:逐渐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根据行为的世纪效果或用这个规范来评价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并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转向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

15、青年期的教育的任务。

答案要点:对青年的教育应集中到使他们“学会选择”,这是青年期最重要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其一,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其二,致力于树立青年的事业心,提高青年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素养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其三,指导青年正确处理友谊、恋爱与婚姻。

16、社会与个体关系的社会本位观。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以社会作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根据这种观点,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处于决定性的、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而个体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

这一观点有其客观性:它揭示了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性质与必须承担的义务,反映了社会存在对个体规定性的一面。但这一观点把个体过分简单化和过分社会化了,忽视了个体作为一个个独特个体的内在个性的丰富性。

17、社会与个体关系的社会本位观。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把研究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立足点放在个体身上。根据这个观点,个体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个体处于中心的地位,而社会是个体之外的外部环境。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进行服务的手段。这种观点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不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从而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但绝对的个人本位论有片面性。调和的个人本位论也有不足。它们都没有揭示出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化了,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集合,忽视社会内在组织和结构本身的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不足取的。

18、个体与社会相互独立性的表现。

答案要点:首先,两者是不同质的系统。个体是具有内组织和调节系统的身心统一的生命系统。社会是一种同样具有内组织和调节功能的人为的组织系统。两者的构成不同,需要的内容不同。

其次,两者的发展在内容上不同,所遵循的规律自然不同。社会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人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而个体的发展是个体身体、智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两种发展之间不会自动转化。

第三,从不同的系统层次上看,两者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相对价值。比如,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同一元素在系统中与在系统外,或在不同层次上,则具有不同的意义。

六、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A、一般来说,由于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相对于教育者来说,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B、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授受关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学生教教师;学生教学生;学生自我教育;教师自我教育;教师间的教育。

C、师生复合主体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而言,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不过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或前或后的,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主体。

D、在教与学两个不同性质的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E、传统教育派的观点:只有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错误:忽视教育是由教与学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学的活动只能由受教育者来完成。

F、另一派的观点:只承认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错误:之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内部关系,并把教育活动简化为学的活动,等同于个体的发展过程。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学不能代替教育者的教。

2、不同年龄阶段教育重点的变化。

参考答案:A、胎教:给生长到一定时期的胎儿以合适的刺激,对促进胎儿生长有一定意义。

B、婴儿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育。要崇尚"自然";要有意识地的为婴儿设置有丰富刺激物的生活环境;要有意识地、适度地训练婴儿的运动器官与其他器官;要注意观察婴儿的需要与发展的实际进展,据此考虑养育的要求与措施。

C、幼儿期教育的独特任务,一是帮助幼儿掌握两类"工具",即语言工具和幼儿日常使用的各种器具;二是帮助幼儿形成两类交往模式,即与他人合作模式和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和成人要求的模式,防止溺爱和迁就;三是帮助幼儿初步形成两种对自己的态度,即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提出适当难度和适当数量的任务,正面教育为主,有意创造幼儿成功的机会。

D、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旨在为今后的学习和形成积极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要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多种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扎扎实实的发展。

E、少年期教育的特殊任务是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帮助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理想自我。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一是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刺激,促使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寻求事实背后的规律、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并体验自己发现、寻求知识的惊喜与满足;二要充实学生的情感生活并促进形成高尚的道德理想;三要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理想自我,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完善的信心和愿望,并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F、青年期的教育应集中到使他们"学会选择"。具体来说,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致力于树立事业心,提高青年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素养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指导青年正确处理友谊、恋爱与婚姻。

G、成年期的教育重点在于进一步开发人的某些潜力和弥补以往发展中的缺陷,并帮助成年人解决人生中面临的一些新的问题。

H、老年期教育的重点是使老年人身心得到愉悦、需要得到满足,并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的、洒脱的老年观。

3、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参考答案:观点之一:复合主体论第一,教学地位的相对性:生教师;生教生;生自教。

第二,师生主体地位的相对性:相对于教育内容、物质而言,师生皆为主体;就师生相互关系而言,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从教的角度和学的角度看,同时是此活动的主体、彼活动的客体。(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有意识的、有能动性的人。)第三,复合主体不是平行的双主体: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物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不同过程中有不同之主次关系。

观点之二: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的一面。诚然,从教的角度看,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时被认识、被控制的客体,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但是,教育是由教与学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研究师生关系,不能只从教的角度看,还要从学的角度看。第一,从学的角度看,教师也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和从事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对教师的教起调节作用,影响教师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第二,学的活动只能由受教育者来完成,教师不能代替。这里涉及到能动性发挥问题和自我教育问题。在这一片面观点指导下,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观点之三:只有受教育者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这种

观点认为,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而受教育者的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持这种观点的做法将片面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的一面,而忽视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义务教育制的确立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它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每个人有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学校教育需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不只是对少数人是必须的,而且对每一个人都是必须的,接受初等义务教育不仅成为每个人的权利,而且成为每个人所必须承担的义务;给子女接受教育不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这种从少数向全体、从权利向义务、从家庭的私事向社会的公务的转化意味着人类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个趋向自身成熟,并对社会、人生诸方面产生广泛、持久影响的阶段。

学校教育在整个社会中地位与重要性提高了。由于人人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这就使学校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影响,使学校与社会上每一个家庭,与社会各方面、各部门都发生联系,同时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全部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此外,初等义务教育制的实现,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所必须的劳动力的培养发生了联系。学校教育对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它使初等教育普及并为中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和提出了新的需要,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管理形式的革新也成为势所必然。教育实践的发展又成为推动教育理论发展的强大力量。

可见,初等义务教育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不仅在总体上,而且在每一个学校中;不仅在实践中,而且在理论上。然而,这种积极的效应是在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才显现出来,并得到公认的。在义务教育法最初推行期间,曾受到过多方面的反对(其中包括一些当时知名的教育家)。

5、学校所传递的文化与社会的现实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参考答案:学校向学生传递文化,并不是可以非常顺利的进行的。学校所要传递的文化是经过过滤的,是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筛选出来的,是一种理想的文化。由于它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往往同现实中的文化发生冲突。

首先是学生的家庭文化。学生的家庭背景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在美国,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是一种中产阶级的文化。它往往与低层的劳动人民的家庭文化不能吻合。出身下层家庭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就会产生困难,有的会因受压抑而丧失信心,有的则会产生抗拒心理。家庭不仅有阶层之间的差别,还有种族和民族的差别。有色人种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孩子在接受白种人的观念时,也会产生一种不正常的心态。

其次是学生伙伴之间形成的一种亚文化。一般说来,进入少年期以后,学生就有很强的独立性,会对各种社会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学生伙伴之间会经常议论各种社会问题,在一群学生中形成某种比较一致的看法,有比较一致的行为标准,并信守一致。它们的看法、习惯也不一定愿意向成年人、教师公开。这种亚文化可能是与学校的要求相一致,成为一种教育的助力,也可能不相一致,以致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这种亚文化在青年期和成人期就更为明显。

再次是校园文化。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风貌实际上都体现着一种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如何同学校所要传递的文化相一致,亦是值得研究的。更大范围的是社会风气,社会的舆论。在一个充满着歧视、剥削、压迫的社会氛围下,进行民主、平等的教育确实是有困难的。宗教活动的盛行必然影响无神论教育的效果。

总之,理想的文化与现实的文化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学校里进行着一种教育,而现实进行着另一种教育,两者的不协调、冲突,都在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

如何解决这些文化观念方面的冲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观、态度、思想感情,是学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所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

社会文化是通过多种机构来传递和传播的。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同学校一样都是专门的文化机构。社会上的电影院、剧院、音乐厅……也都负有传递文化的任务。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都在传播着各种信息、文化观念。他们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发展文化,有必要把这些机构、单位联系起来,组成有机的网络。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种文化资源,以提高教育效果;其他单位也要配合学校,提供各种服务,以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需要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统筹协调,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6、怎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答案要点:(一)要正确判断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要合理安排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二)要提高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即明确活动目标,使活动步骤清晰和合乎逻辑,使活动手段具体化。另外,还要注意活动安排应有一定的重复程度。(三)要提高活动主体的自主程度。(四)要正确认识和总结活动的成败,提高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总之,活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随着活动本身的质量、数量、目标与主体发展水平的相差度,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即其活动的成效等方面变化而变化。

7、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

答案要点:一、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规律所规定。二、教育的水平又规定了个体发展可能达到的自觉水平。三、学校教育可能超前于也可能滞后于个体的发展。教育要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内。

8、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

参考答案:一、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定教育方针、总体培养目标以及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发展规划等带有全局性的决策时,应充分注意教育两大功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现两方面的需求,尤其要注意不用教育的经济效益和政治、社会文化等效益的指标来代替个体身心发展的指标。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既对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有定向的作用,又必须寓于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之中。教育两大功能的实现最终应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培养人的活动中去。三、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更要发展人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具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能对现实社会实际发展方向独立做出正确判断,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顶得住各种逆社会主义方向而动的潮流,具有各种独特才能和创造力,并具有健全人格和丰富个性。四、一方面国家应提出符合本国实际的对教育功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通过立法等手段,既保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性,又保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得到尊重。教育领导管理人员,应具有教育相对独立的意识。

教育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是以教育中最一般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3、《学记》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专著。 4、教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是从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开始的。是以夸美纽斯、1632年他所著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5、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原理》,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6、《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7、杨贤江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著的《教育学》被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9、布鲁纳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科结构”、最有价值的提出“发现法”。10、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环境11、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12、个体本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个体的自然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即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等人。13、社会本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代表人物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人。14、教育方针规定了教育发展与努力的方向,而教育目的是提出教育的质量要求。15、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16、教育目的具有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19、教育制度的构成有:教育体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生存和运行的整套规则20、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21、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22、我国现代学制如于清末。1902-1903年间清政府先后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现代学制。23、中国现代第一个学制是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24、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是编制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25、课程标准要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6、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课外活动、团队、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27、课外活动的教育学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儿童发展观和小学教育基本目标。28、国际社会第一个肯定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件是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29、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生存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 二、名词解释 1、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一切活动。 2、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3、教育目的:指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各种规范或规定。 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8、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9、教育途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渠道,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组织形式。10、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1、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期使学生得到主动、生活活泼的发展。1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其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两个重要的方面。1、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1)可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指导教育实践。(2)可以为学 习其他教育学科打好理论基础。(3)可以帮助师范生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2、教育的 特点(教育本质)(1)专门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特点(2)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 与系统性(3)教育活动的双边性及其相互制约性(4)教育作用的发挥是自觉性和强 制性的结合(5)教育效果的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统一3、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1)现代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3)教育形式、手段的多 样化(4)教育内容的综合化(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6)努力实现教育的 现代化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作用(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 模、速度和结构(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社会生产力发 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5、现代教育的本体 功能(1)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职能(2)教育的传递功能。教育的传递性是教育的基 本属性(3)教育的筛选功能6、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1)是劳动力和各种人员再生产 的重要手段(2)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可以直接生产科学技术(4)具有 经济效益7、“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A、关注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的、 发展的、有尊严的人)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 之者莫如乐之者”)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8、 学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9、教 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地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 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增强对人影 响的效益性。(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 不走和少走弯路。10、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 基础(2)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3)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 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5)教育则是人发展的有效手段。11、我国的教育方针 的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 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3、我国教育目的的精 神实质(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培养社会主 义建设者)(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人的素质的内在提高以及全 民素质的全面提升。(4)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 14、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直接决 定的(2)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 者身心发展的需要1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与 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3)人的发展是大工 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6)教育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16、小学德育的内容: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的教育、世 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17、思考:有人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 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你是怎么看待的?:各育之间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和 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 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18、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1)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普 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渐融合(3)高等教育层次化、多样化19、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 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4)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20、课程的实施(1)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 展的基础。义务教育是普及、强迫性的。任何部门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擅自取消国家 课程计划之内的课程。(2)面向全体学生小学教育的根本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 尽可能尊重学生差异、满足每一个儿童独特的发展需求。(3)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运用恰当的课程评价方式, 培植孩子的学习信心。21、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 能、技巧,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22、教学的本质(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 征。(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4)教学认识是教育 性的认识23、课外活动的特点A.组织上的自愿性 B.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C.形 式上的多样性D.活动上的自主性24、未来教师专业素养(1)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 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21世纪的基础教 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 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 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 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 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是个性差异性、独 一无二的个体。(2)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 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3)教师要胜任就需要新的能 力 A、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2)、管理能力(3)、教育研究能力具有教育智 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25、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内涵:(1)新 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2)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 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3)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26、如何促成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1)、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 的师生伦理关系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B、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C、加 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师生情感关系A、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孩子是神圣”)B、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

最新徐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D)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 B发展潜能 C 素质潜能 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B )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B)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 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D)。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A)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 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B)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D)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C)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A)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D),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A)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A施教态度B师德教育C学历教育D文化素质 12、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D)。 A 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共有素质B体现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独特才能 C为人类做出特有贡献,进行优秀的文化积淀 D 以上都正确 13、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D)的统一。 A 持续性B创新性C 延续性D 发展性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分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80分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A) 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 (B) 促使受教育者接受一段教育便能持续健康发展 (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D) 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 (A) 学以致用 (B) 学为我用 (C) 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 (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 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学习素质 (B) 科学文化素质 (C) 思维素质 (D) 思想道德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 (A) 多样性

(B) 统一性 (C) 同步性 (D) 专一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 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 (A) 健康成长 (B) 善于寻觅 (C) 坚定行动 (D) 科学汲取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 的大事。 (A) 勤奋学习 (B) 廉洁自律 (C) 为党为民 (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A) 课堂教育 (B) 闲暇教育 (C) 休闲教育 (D) 野外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 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 (A) 活动课程 (B) 教学课程 (C) 教育课程 (D) 学科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 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A) 个人品德修养 (B) 精神审美素质

叶澜《教育概论》(考研真题精选 材料分析题)【圣才出品】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019年统考真题] 刚开学几周,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学。她看起来有点紧张,我问她这几周过得怎么样。她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很多课程都是采用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之类的方法。这跟高中时老师讲的差别很大,感觉很不适应。我其实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把知识直接教给我们。”我又问她:“像你这种感觉不适应讨论课的同学是不是很多?”她说很多同学都不适应。小李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到自己首次在专业课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形。我本以为,采用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但事实证明我有点一厢情愿。这些年来,在我主持的案例讨论课上,尽管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似乎不高。一些学生根本不发言,只顾埋头看英语或计算机之类的书,或者低头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堂讨论的材料都不带来,对此,我感到十分的困惑。 为了改进教学,弄清楚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座谈。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您多讲,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和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您每次都让我们讨论,可我们不习惯讨论,即使讨论,也只是说出一些很肤浅的观点。而且,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貌似都有些道理,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大学读书,是交了学费的,想从老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听一帮同学在那里瞎扯。我觉得讨论课没多大意义,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您多讲讲。”另外,我还曾听说有个别学生直接打电话向学校教务部门投诉,说我的课很“水”,因为我很少直接讲课,总是让学生看材料、讨论、写评论。面对如此窘境,我不禁陷入沉思:为什么学生一方面抱怨教师满堂灌,不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当教师提供大量案例讨论的机会时,他们却害怕或逃避呢?原因究竟在哪儿?讨论课究竟

数学教育概论期末题[1]

数学教育概论复习题 一、1、克莱因对数学教育改革有哪些建议? 答:(1)数学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2)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所以空间的直观,数学上的应用,函数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3)应该用综合起来的一般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要去深钻那种特殊的解法。 (4)应该把算数、代数和几何学方面的内容,用几何的形式以函数为中心观念综合起来。 2、数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数学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心理学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指导上。 3、国际上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演变? 答:1960、1970年代以研究教育体制、课程、教学经验或大规模的课程实验为主,使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定量的比较研究较多。到了1970年代后期,对个别或少数学生的小型的定性的研究明显增加,这种研究在1980和1990年代更加盛行。1980年代后,受皮亚杰和V ygotsky 等心理学家的影响,解释学生理解的理论及相应的思想学派变得兴旺起来。 二、4、数学发展史划分为哪四个高峰期? 答:(1)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的公理化数学(公元前700——300) (2)以牛顿发明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17——18世纪) (3)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数学(19——20世纪中叶) (4)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20世纪中叶——今天) 5、20世纪数学观有什么变化? 答:(1)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但是数学不等于形式。数学正在走出形式主义的光环。 (2)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 (3)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 6、你如何认识数学的文化本质? 答:(1)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 (2)数学打上了人类各个文化发展阶段的烙印。 (3)数学应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 (4)数学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 (5)数学成为描述自然和社会的语言。 7、简述我国数学教学理念的发展?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大能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 (4)从看重教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三、8、佛赖登塔尔的生平及数学教育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答:佛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曾经是荷兰皇家科学院得院士和教育教学研究所所长,专长为李群和拓扑学。主要代表作《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除草与播种》、《数学教育再探》其中《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是一个总体的叙述,另外两本是更加具体的分析。 9、波利亚的生平及数学教育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答:波利亚是法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和匈牙利科学院的院士,1887年出生在匈牙利,青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422页包过)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C) 思维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C) 同步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A) 健康成长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A) 课堂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A) 活动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 精神审美素质 12.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B) 教学环境 13.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C) 教育基本理论 14.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C) 现实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A) 素质 16. 教育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原因,即()才能实现。(D) 内部矛盾 17.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行。(A)素质主体 18.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A) 目标 19.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D) 创造性 20.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 素质教育 21.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D) 社会 22. ()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C) 独立人格素质 23.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C) 集体学习

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A 根本法则B 基本路径C 重要经历D 唯一方法[分值:1.0] 2. 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他们自己要形成健康成长的意识、理念,学会()前进的本领。 A 尝试实践 B 主动探索C 实践探索D 健康成长[分值:1.0]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A 教育思想B 教育水平C 教育经验D 教育方法[分值:1.0] 4. ()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与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为成为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物质”基础。A 义务教育B 高等教育C 素质教育D 科学教育[分值:1.0] 5. 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 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分值:1.0] 6. 教育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原始教育与原始社会生活就曾融合在一起。A 家庭生活B 学校生活C 社会生活D 社区生活[分值:1.0] 7.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的社会主义领导体制。这一制度为我国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和全面和谐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A 整合优化B 集中统一C 开放创新D 解放思想[分值:1.0] 8.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 A 劳动B 工厂C 实验D 社会[分值:1.0] 9.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学习素质 B 科学文化素质 C 思维素质D 思想道德素质[分值:1.0] 10. 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是()完成,需要教师、家长持续不懈地努力。A 一次性B 非一次性 C 持续性D 经常性[分值:1.0] 11. 学校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能使学校和家庭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大限度地进行()。A 单一教学B 个性化教育C 因材施教D 素质教育[分值:1.0] 12.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的领域和生长点。A 个性教育B 社会教育C 素质教育D 学校教育[分值:1.0] 13. ()是活动课程构成的第一要素,预定着学生在一定阶段的活动中最终必须达到的发展水平。A 成效B 结果C 方法D 目标[分值:1.0] 14.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是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内部的()。 A 环境氛围B 精神作风C 教学风格D 意识形态[分值:1.0] 15.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A 学以致用B 学为我用C 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D 以上都是[分值:1.0] 16. 全面传授知识即()、方法和手段全面。 A 授知内容 B 授知途径 C 授知对象 D 以上都正确[分值:1.0] 17.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A 历史底蕴B 文化底蕴C 文化修养D 社会积淀[分值:1.0] 18. ()是创造的源泉,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 思维 B 思想 C 学习D 创新[分值:1.0] 19. ()是一切教育体系的共同特点,是一个教育体系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A 教育方法B 教育目标C 教育成果D 教育标准[分值:1.0] 20.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A 社会作风B 教学环境C 校风D 校园环境[分值:1.0] 21. ()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自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性状,既包括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等精神因素,又包括主体将这些精神因素物化为活动成果的能力因素。A 主体潜能 B 主体精神C 精神素质D 道德素质[分值:1.0] 22. ()首位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教育规律的反映。A 教学B 成绩C 德育D 思想素质[分值:1.0] 23. 课程的()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民族素质。A 分级管理B 学科管理C 地方管理D 学校管理[分值:1.0] 24. 劳动()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A 技术教育 B 劳动教育C 道德教育 D 科学教育[分值:1.0] 25. 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A 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共有素质B 体现不同学生个

最新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1)复习进程

素质教育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B发展潜能C 素质潜能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r (C) 教育经验 r (D) 教育方法 个选项正确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分值: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人类教 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 值: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 会的发展进 步。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 1.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咼质效传递 2.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3.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4.在国家、 [分值: 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分值:]5.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 加工。 [分值:]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分值:]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传统课程观 ()。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6. ()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7.

r (B) 培训经验 (A) 教学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 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ri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学前教育概论期末 A卷 试卷答案

昆明城市工商管理学校2014—2015学年上学学前教育概论 期末考试试卷 A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总共30分) 1、家庭教育 、 社会教育 、 幼儿园教育 2、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3、第一所幼儿园 5、南京鼓楼幼稚园 6、记忆力 、 观察力 、 注意力 、 想象力 、 思维力 和 创造力 二、选择题(每题3分,总共30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5 DCBAC 6——10 DBBCC 三、简答题(总共25分) 1、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是什么?(7分) 答: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发挥一日活动的政体教育功能、发展适宜性 2、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8分) 答:促进个体快速发展的功能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选择功能 3、请简单论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和特点?(10分) 答:特点,保教结合 以游戏为主 全面性和启蒙性 任务,保育和教育的任务 为家长学校提供便利条件 提高家长和社区居民的育儿水平,提供幼儿教育服务 四、论述题。(共计1题,总计15分) 1、请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论述在人的素质发展顺序中,为什么幼儿教育目标要把“体”放在首位。( 答:在人的素质发展顺序结构上,幼儿教育的目标把“体”放在首

位,是“体”、“智”、“德”、“美”的顺序结构,而有别于其他阶段“德”、“智”、“体”、“美”的顺序结构,充分考虑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因为,在人的一生发展的所有阶段中,婴幼儿阶段的生命力最脆弱,死亡率相对于其他阶段来说,往往是最高的。所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往往被作为衡量一个社会发达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保护婴幼儿生命与健康,增强他们体质,是幼儿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机能的健全发展,是其他各方面发展到基础。儿童年龄越小,身心两方面发展的关系越密切。全面发展在幼儿教育阶段以“体”为先,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概论练习题

《教育概论》模拟练习 Ⅰ导论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学记》----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式这个概念代表了从事某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不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不是教育学的研究方式,也不仅仅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取向。 二、问题简答 1、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还没有系统的理性认识,没有成为教育之“学”。因此,可以把这一教育认识活动阶段称为“前教育学时期”。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2、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普通教育学》这本教育学的巨著已经完全脱离了哲学的体系,形成了教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其次,赫尔巴特还指出:“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快地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那么情况可好得多。”总之,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这一论著中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出发,应用一系列的教育基本概念,建构了完整的独立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3、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高质效传递 [分值:] 2.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分值:]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分值:] 4. 在国家、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是()。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分值:] 5. 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 学取舍和深刻加工。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分值:] 6. ()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分值:] 7. 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 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 传统课程观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A) 教学经验 (B) 培训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网络教育导论试题+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 嘉兴华清学习中心 姓名严姚嘉学号705715015104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5学年上学期 《网络教育导论》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于2015年4月3日公布,2015年5月9日前在线提交;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拷贝均按零分计。 一、阐述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及其突出特点。(8分)远程教育经历了哪几个发展的阶段?你是如何认识远程教育各发展阶段的关系的?(8分)阐述参加远程教育学习需要哪些认识上的转变。(9分) 答:概念: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的教育服务。 特点:1)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2)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3)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4)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5)以计算机网络与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应用为主要特征。 认识:远程教育由于信息传送方式和手段不同,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以邮件传输的纸介质为主的函授教育阶段,第二是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为主的广播电视教学阶段;第三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上远程教育阶段。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网上远程教育离我们已越来越近,对处在大城市的我们来说其实它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分离;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与面授教育相比,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

常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多选题)2016

常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多选题)2016

常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多选题) (做了三份,成绩在74~85之间) (二)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意义在于()。P250 B沟通素质教育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桥梁C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培养新时代教育家的需要D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2. 素质教育对活动课程的要求是B明确目标、内容和形式C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D通过评估促进制度化 3. 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可以从()等方面去进行。P31 A大力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 B广泛传播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D引导个体自觉加强修养锻炼 4. 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框架中,素质教育目标按照知识领域来分可分为()。P109 A学科知识B意会知识C能力知识D信息知识5. 以下有关学习素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P35

B学习素质越高,越善于学习,越容易获得社会对其学习的积极支持 C学习素质是成人素质的核心,是所有素质形成提高的必备条件 6. 以下有关现代学习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P37 A从过程看,要持续学习,广阅博览,把握精髓,将传承与变革结合起来 B从结果看,不仅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形成,而且包括学会追求学问,进行研究创造 C从内容看,科学学习不仅要大量获取书本理论,更要积极投身实践锻炼 D从学习方法看,不仅要深入刻苦地自学,更要主动与他人切磋交流,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素质 7. ()是素质教育施教态度的基本方面。P161 A忠诚职位,献身教育B尊重信任,深爱学生C竭力躬行,托以致远D严于律己,铸树典范8. 教育思想方法一般涵盖了()等。P137 B施教态度C教育思想D教育观念 9. 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