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达国家养老经验

发达国家养老经验

发达国家养老经验
发达国家养老经验

发达国家流行“居家养老”模式研究指最人道

2011年01月09日10:06 来源:《广州日报》

1月5日,我国《新老年法》草案出炉,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年关将至,在亲人团聚之时,“空巢老人”这一日益庞大的群体再度得到社会关注。

实际上,不单是中国,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独守一台电视机;他们需要饲养小动物来排解寂寞;他们会在节日来临时,认真地等待电话那头儿女的一声问候……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如何为老人“暖巢”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近年来,“空巢家庭”发生的悲剧不时见诸报端,甚至有“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才被发现的报道。这样的事件一次次警醒人们,“养老”已不光是家庭成员的独立责任,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国际跟踪研究发现最人道的养老方式。由于欧美、日本这些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相关配套体制,并在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方面想出了很多妙招。他们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的丰富经验,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专题文字:蒋林

新闻背景

全球空巢老人增多

养老急需社会化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在美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而在中国,据民政部统计,目前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空巢老人”问题已是全世界普遍面临的社会命题。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而随着生活方式迅速变化,照顾父母的观念似乎正在变弱。过去,日本社会中90%的老人

都和子女一起生活,而今天只有50%的日本老人与子女一起生活;美国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为二战前的52%,到上世纪80年代降到10%左右。

在美国和西欧,许多父母在儿女离开自己后,都患上了“空巢综合征”,心情沮丧,整天无所事事。而更悲惨的是,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和日本,先后发生过老人失踪或去世很久才被人知晓的事件。对此,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广井良典说:“子女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生是死,这令人震惊,这是当今日本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薄弱的典型例证。”

经典案例

瑞典前首相佩尔松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作为政府首脑,他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如何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而是怎样应对瑞典的老龄化。

按照瑞典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该国目前男子的平均寿命为79岁,而女子寿命更是接近84岁,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此,瑞典大力推广“居家养老”、建立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和家政扶助制度,鼓励老年人二次创业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由于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成为世界的典范,瑞典堪称“老年人的王国”。

老而快乐着,成为瑞典老年人的标志。

瑞典:“老年人王国”

居家养老率可达90%

保障:

全球最慷慨的养老金体系

瑞典在上世纪60年代构建起世界上最慷慨也最发达的普享型养老金体系,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由于坚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设计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为应对养老金财务危机而出现的世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浪潮中,瑞典养老金制度的数次调整都取得了成功。

上世纪90年代,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低迷的双重压力下,瑞典开始改变过于慷慨的基金回报率。1998年进一步规定,雇员和雇主的合计缴费为工资的18.5%,其中16%进入名义账户制度,用于现收现付地支付当年养老金;2.5%进入个人积累制账户,用于个人风险投资,个人自负盈亏。这就使得养老金收入和缴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实践表明,瑞典的养老金改革比较成功。改革后,政府财政状况好转,企业经营成本降低。

目前,瑞典不仅仍然是世界上养老金制度最慷慨的国家之一,而且也恢复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增长速度,近年来其国家竞争力排名一直保持在世界前三名的水平。瑞典经验表明,公平的养老金制度通过促进社会稳定、解除后顾之忧让人们能够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创造,进而促进社会活力。方式:

大力推广“居家养老”

根据瑞典法律,子女和亲属没有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赡养和照料老人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瑞典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制度。

瑞典目前实行的有三种养老形式,即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人公寓养老。

瑞典政府眼下大力推行的是居家养老的形式,争取让所有的人在退休后尽可能地继续在自己原来的住宅里安度晚年,这主要是因为居家养老比较人性化,也很个性化,而且更能给人以安全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斯德哥尔摩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1.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2%,其中继续居住在自己家里颐养天年的大约为10.27万人;住在疗养院或养老院的有6400人;此外还有2900人居住在随时能得到服务的老人公寓。

而为了使儿女照顾父母更方便,政府还为老年人提供住宅服务,在普通住宅区内建造老年公寓,或在一般住宅建筑中酌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辅助住宅。凡领养老金的老人,都可以领到住宅津贴。

服务:

打造全方位家政服务网

在斯德哥尔摩近郊的一个“富人岛”——利丁屿,老年人口比例高达18%,居家养老的比例高达90%。据该镇主管老人社会福利事务的部门介绍,实行居家养老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家政服务网。目前,地方政府在全岛设立了4个家政服务区,为当地所有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全天候服

务。这些服务包括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居家养老的人凡有需要,几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

这一制度是瑞典“家庭扶助制度”的集中体现。早在2003年,瑞典议会就专门成立了“老人委员会”,并出台了文件《未来老人政策》。根据这一制度,老年人提出的申请只要核实批准,便会有专业人员定期到其家中进行医疗、家政服务,并为那些有特别需要的人配备了专门的警报器。

瑞典各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家政服务虽说是福利性质的,但还是要收取一定费用。收费标准根据接受家政服务的老人的实际收入确定。

“居家养老”一碗汤的距离

日本

让老人回归家庭

因老龄化问题严重而有“银发之国”之称的日本,居家养老非常受欢迎,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服务周到细致,相对完善,能够让老人发挥余热。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主要目的。国民每年缴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家庭的“空巢”现象十分严重,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

为标准。这样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够方便照顾长辈。后来,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最近为“一碗汤”距离,最远为“一炷香”时间。

德国

鼓励大学生以劳换租

德国的妙招之一是安排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外出采购等,这样,既照顾了老人,又省下了宿舍的租金。

德国社会福利机构还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老人平时可以和“孙子孙女”一起过日子,体验“祖父母”照顾孙子的快乐,单身母亲或父亲也能省下请保姆的费用。

新加坡

与父母同住可获津贴

199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

在此法令下,被控未遵守《赡养父母法令》的子女,一旦罪名成立,可被罚款一万新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为了弘扬孝道,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不少明显带倾向性的政策。如在每年的政府花红分配中,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的照顾。

新加坡政府还规定,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的单身者购买政府组屋,如果是和父母同住,可享受二万新元的公积金房屋津贴。

美国

开发全面监测系统

据调查,美国85%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在家中养老,不愿被送到养老机构。但是,一旦独居老人突然发生意外,需要紧急帮助时,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救助措施?美国正在研制一种全新监测系统,该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被精心放置在老年人活动的关键地点,如浴室、厨房、入口和卧室,用来监视老人家中情况并记录他们的行为。如果家里一段时间没动静或房门传感器在异常时间关闭,系统就会向家人发出警报。通过电视界面,家人可以给老人发送短消息、天气预报。

专家说法

社区居家养老成大趋势

政府也应常“回家”看看

本报讯(记者蒋林)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空巢”老人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本报所采访到的专家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传统“居家养老”到具有社会化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

转变。家庭依然应该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此同时,社会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岳经纶教授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大趋势。由于机构养老的费用大,适合中产家庭,不适合一般老人养老。而利用社区服务资源,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内养老,是今后中国人95%养老的选择。但是这种养老模式实施的前提是社区各种配套服务发展的成熟和完善。目前来说,中国社区组织发育还不够完整,资源动员不足。相比较而言,广州在此方面走到了社区服务的前列。

岳经纶认为,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培育社区福利机构,建立社区食堂和配备社区医院,为居家养老打造量身定做的服务。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和静钧进一步解释说,老龄人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社会早已不是农耕时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老龄人的妥善解决已经不是家庭成员的单一和独立责任,这是一个社会巨系统下以政府为第一责任人的各方关照解决的问题,社会养老机制要跟上时代的变迁,职工工资提高与带薪休假的社会立法要跟上,社会要尽量解决两代人分居的客观障碍,老年人的话语权要与老年人人口要相适应。所以,“与其我们费神费力地针对个体私人制定‘常回家看看’条款,还不如鼓励和推动政府‘常回家看看’已经基本丧失有效劳动力的老龄国民。”和静钧说。

对解决两代人分居的障碍问题,岳经纶建议说:“让外地父母享受本地老人优惠,让老年服务少一些本地化,多一些普适性。比如地铁和公交可对持非广州户口的老年人免费等。”

岳经纶认为,与此同时,针对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相关部门也应在政策上对独生子女家庭“敬老”提供相应的便利。

(责任编辑:张惠惠)

核心提示

根据瑞典法律,子女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赡养由国家来承担。德国的妙招之一是安排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等。各国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的丰富经验,也许

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借鉴。

多重制度保障服务“空巢老人”

1月5日,我国《新老年法》草案出炉,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年关将至,在亲人团聚之时,“空巢老人”这一日益庞大的群体再度得到社会关注。

实际上,不单是中国,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独守一台电视机;他们需要饲养小动物来排解寂寞;他们会在节日来临时,认真地等待电话那头儿女的一声问候……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国际跟踪研究发现最人道的养老方式。由于欧美、日本这些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相关配套体制,并在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方面想出了很多妙招。他们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的丰富

经验,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新闻背景

空巢老人增多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在美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而在中国,据民政部统计,目前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空巢老人”问题已是全世界普遍面临的社会命题。

日本让老人回归家庭

因老龄化问题严重而有“银发之国”之称的日本,居家养老非常受欢迎,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服务周到细致,相对完善,能够让老人发挥余热。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主要目的。国民每年缴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

提供的服务。

新加坡与父母同住可获津贴

199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在此法令下,被控未遵守《赡养父母法令》的子女,一旦罪名成立,可被罚款一万新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新加坡政府还规定,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的单身者购买政府组屋,如果是和父母同住,可享受

二万新元的公积金房屋津贴。

德国鼓励大学生以劳换租

德国的妙招之一是安排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外出采购等,这样,既照顾了老人,又省下了宿舍的租金。德国社会福利机构还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

美国开发全面监测系统

据调查,美国85%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在家中养老。但是,一旦独居老人突然发生意外,需要紧急帮助

时,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救助措施?

美国正在研制一种全新监测系统,该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被精心放置在老年人活动的关键地点,如浴室、厨房、入口和卧室,用来监视老人家

中情况并记录他们的行为。

专家说法

社区居家养老成大趋势

政府也应常“回家”看看

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空巢”老人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中国正在经历传统“居家养老”到具有社会化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转变。家庭依然应该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此同时,社会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岳经纶教授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大趋势。由于机构养老的费用大,适合中产家庭,不适合一般老人养老。而利用社区服务资源,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内养老,是今后中国人95%养老的选择。但是这种养老模式实施的前提是社区各种配套服务发展的成熟和完善。目前来说,中国社区组织发育还不够完整,资源动员不足。相比较而言,广州在此方面走到了社区服务的前列。岳经纶认为,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培育社区福利机构,建立社区食堂和配备社区医院,为居家养老打造量身定做的服务。对解决两代人分居的障碍问题,岳经纶建议说:“让外地父母享受本地老人优惠,让老年服务少一些本地化,多一些普适性。比如地铁和公交可对持非广州户口的老年人免费等。”岳经纶认为,与此同时,针对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相关部门也应在政策上对独生子

女家庭“敬老”提供相应的便利。蒋林

(责任编辑:Newshoo

发达国家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

2011-01-09 03:37:30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跟贴30 条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根据瑞典法律,子女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赡养由国家来承担。德国的妙招之一是安排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等。各国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的丰富经验,也许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借鉴。

多重制度保障服务“空巢老人”

1月5日,我国《新老年法》草案出炉,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年关将至,在亲人团聚之时,“空巢老人”这一日益庞大的群体再度得到社会关注。

实际上,不单是中国,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独守一台电视机;他们需要饲养小动物来排解寂寞;他们会在节日来临时,认真地等待电话那头儿女的一声问候……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如何为老人“暖巢”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近年来,“空巢家庭”发生的悲剧不时见诸报端,甚至有“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才被发现的报道。这样的事件一次次警醒人们,“养老”已不光是家庭成员的独立责任,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国际跟踪研究发现最人道的养老方式。由于欧美、日本这些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相关配套体制,并在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方面想出了很多妙招。他们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的丰富经验,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新闻背景

全球空巢老人增多

养老急需社会化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在美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而在中国,据民政部统计,目前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空巢老人”问题已是全世界普遍面临的社会命题。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而随着生活方式迅速变化,照顾父母的观念似乎正在变弱。过去,日本社会中90%的老人都和子女一起生活,而今天只有50%的日本老人与子女一起生活;美国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为二战前的52%,到上世纪80年代降到10%左右。

在美国和西欧,许多父母在儿女离开自己后,都患上了“空巢综合征”,心情沮丧,整天无所事事。而更悲惨的是,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和日本,先后发生过老人失踪或去世很久才被人知晓的事件。对此,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广井良典说:“子女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生是死,这令人震惊,这是当今日本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薄弱的典型例证。”

经典案例

瑞典前首相佩尔松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作为政府首脑,他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如何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而是怎样应对瑞典的老龄化。

按照瑞典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该国目前男子的平均寿命为79岁,而女子寿命更是接近84岁,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此,瑞典大力推广“居家养老”、建立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和家政扶助制度,鼓励老年人二次创业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由于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成为世界的典范,瑞典堪称“老年人的王国”。

老而快乐着,成为瑞典老年人的标志。

瑞典:“老年人王国”

居家养老率可达90%

保障:

全球最慷慨的养老金体系

瑞典在上世纪60年代构建起世界上最慷慨也最发达的普享型养老金体系,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由于坚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设计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为应对养老金财务危机而出现的世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浪潮中,瑞典养老金制度的数次调整都取得了成功。

上世纪90年代,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低迷的双重压力下,瑞典开始改变过于慷慨的基金回报率。1998年进一步规定,雇员和雇主的合计缴费为工资的18.5%,其中16%进入名义账户制度,用于现收现付地支付当年养老金;2.5%进入个人积累制账户,用于个人风险投资,个人自负盈亏。这就使得养老金收入和缴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实践表明,瑞典的养老金改革比较成功。改革后,政府财政状况好转,企业经营成本降低。

目前,瑞典不仅仍然是世界上养老金制度最慷慨的国家之一,而且也恢复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增长速度,近年来其国家竞争力排名一直保持在世界前三名的水平。瑞典经验表明,公平的养老金制度通过促进社会稳定、解除后顾之忧让人们能够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创造,进而促进社会活力。

方式:

大力推广“居家养老”

根据瑞典法律,子女和亲属没有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赡养和照料老人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瑞典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制度。

瑞典目前实行的有三种养老形式,即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人公寓养老。

瑞典政府眼下大力推行的是居家养老的形式,争取让所有的人在退休后尽可能地继续在自己原来的住宅里安度晚年,这主要是因为居家养老比较人性化,也很个性化,而且更能给人以安全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斯德哥尔摩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1.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2%,其中继续居住在自己家里颐养天年的大约为10.27万人;住在疗养院或养老院的有6400人;此外还有2900人居住在随时能得到服务的老人公寓。

而为了使儿女照顾父母更方便,政府还为老年人提供住宅服务,在普通住宅区内建造老年公寓,或在一般住宅建筑中酌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辅助住宅。凡领养老金的老人,都可以领到住宅津贴。

服务:

打造全方位家政服务网

在斯德哥尔摩近郊的一个“富人岛”——利丁屿,老年人口比例高达18%,居家养老的比例高达90%。据该镇主管老人社会福利事务的部门介绍,实行居家养老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家政服务网。目前,地方政府在全岛设立了4个家政服务区,为当地所有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全天候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居家养老的人凡有需要,几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

这一制度是瑞典“家庭扶助制度”的集中体现。早在2003年,瑞典议会就专门成立了“老人委员会”,并出台了文件《未来老人政策》。根据这一制度,老年人提出的申请只要核实批准,便会有专业人员定期到其家中进行医疗、家政服务,并为那些有特别需要的人配备了专门的警报器。

瑞典各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家政服务虽说是福利性质的,但还是要收取一定费用。收费标准根据接受家政服务的老人的实际收入确定。

“居家养老”一碗汤的距离

日本

让老人回归家庭

因老龄化问题严重而有“银发之国”之称的日本,居家养老非常受欢迎,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服务周到细致,相对完善,能够让老人发挥余热。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主要目的。国民每年缴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家庭的“空巢”现象十分严重,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样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够方便照顾长辈。后来,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最近为“一碗汤”距离,最远为“一炷香”时间。

德国

鼓励大学生以劳换租

德国的妙招之一是安排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外出采购等,这样,既照顾了老人,又省下了宿舍的租金。

德国社会福利机构还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老人平时可以和“孙子孙女”一起过日子,体验“祖父母”照顾孙子的快乐,单身母亲或父亲也能省下请保姆的费用。

新加坡

与父母同住可获津贴

199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

在此法令下,被控未遵守《赡养父母法令》的子女,一旦罪名成立,可被罚款一万新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为了弘扬孝道,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不少明显带倾向性的政策。如在每年的政府花红分配中,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的照顾。

新加坡政府还规定,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的单身者购买政府组屋,如果是和父母同住,可享受二万新元的公积金房屋津贴。

美国

开发全面监测系统

据调查,美国85%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在家中养老,不愿被送到养老机构。但是,一旦独居老人突然发生意外,需要紧急帮助时,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救助措施?美国正在研制一种全新监测系统,该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被精心放置在老年人活动的关键地点,如浴室、厨房、入口和卧室,用来监视老人家中情况并记录他们的行为。如果家里一段时间没动静或房门传感器在异常时间关闭,系统就会向家人发出警报。通过电视界面,家人可以给老人发送短消息、天气预报。

专家说法

社区居家养老成大趋势

政府也应常“回家”看看

本报讯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空巢”老人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本报所采访到的专家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传统“居家养老”到具有社会化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转变。家庭依然应该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此同时,社会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岳经纶教授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大趋势。由于机构养老的费用大,适合中产家庭,不适合一般老人养老。而利用社区服务资源,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内养老,是今后中国人95%养老的选择。但是这种养老模式实施的前提是社区各种配套服务发展的成熟和完善。目前来说,中国社区组织发育还不够完整,资源动员不足。相比较而言,广州在此方面走到了社区服务的前列。

岳经纶认为,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培育社区福利机构,建立社区食堂和配备社区医院,为居家养老打造量身定做的服务。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和静钧进一步解释说,老龄人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社会早已不是农耕时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老龄人的妥善解决已经不是家庭成员的单一和独立责任,这是一个社会巨系统下以政府为第一责任人的各方关照解决的问题,社会养老机制要跟上时代的变迁,职工工资提高与带薪休假的社会立法要跟上,社会要尽量解决两代人分居的客观障碍,老年人的话语权要与老年人人口要相适应。所以,“与其我们费神费力地针对个体私人制定‘常回家看看’条款,还不如鼓励和推动政府‘常回家看看’已经基本丧失有效劳动力的老龄国民。”和静钧说。

对解决两代人分居的障碍问题,岳经纶建议说:“让外地父母享受本地老人优惠,让老年服务少一些本地化,多一些普适性。比如地铁和公交可对持非广州户口的老年人免费等。”

岳经纶认为,与此同时,针对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相关部门也应在政策上对独生子女家庭“敬老”提供相应的便利。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及可借鉴经验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西欧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环保产业发展也居世界前列。中国作为一个承载着环保重任的发展中大国很需要学习借鉴发展环保方面的经验。下面以英国、德国和瑞典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德国 德国是世界环境保护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德国是世界上对环境污染治理最早且成绩显著的国家,今天的德国,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森林茂盛,草地青青,到处生机勃勃。在环保技术领域也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充分体现在水与空气污染的控制,例如在1990至1994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5%,这在欧洲是最佳成效,其减少原因部分是在工业生产中消除燃烧褐煤,更重要的是将燃煤电站改为燃烧天然气,这使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的排放 量大为减少的同时二氧化硫的污染水平亦同步下降。水污染的控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在易北河中汞污染量减少了80%。德国也是世界上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的领先者,2000年这方面市场约有70亿马克,专家们指出直接焚烧技术,与生产过程诸如流化床,和高温分解(废物干馏)成为更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其市场前景 被专家看好。 德国环保成功经验: (1)用法律确定环保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进行环境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环境保护系统,把环境保护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各领域。 20世纪70年代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1994年把环保责任写入基本大法。目前德国大约有8000部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欧盟还有400个法规,政府部门约有50万人在管理环保法律法规,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对环保的投入也很大,经过长期努力德国环保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德国无铅汽油使用率几乎达100%,而且欧盟范围内汽车都要安装一个三通调节催化器,使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对空气污染日益减少,氮氧化物降低50%,虽然汽车从1970年的1500万辆增长到1995年的4000万辆,但污染水平并未提高。 (2)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环保,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德国有一个由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校组成的庞大环保教育网络,它们向民众做环保知识介绍,向企业推广环保技术,向社会宣传新的环保立法,联邦环境部对全国环保意识建设进行总协调,德国正在实行“国家环保行动计划”,目的使全 国与环保意识建设相关的机构形成更紧密网络以在全社会更好地推广可持续发 展意识的教育。德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建设环保意识方面十分活跃,德国有“联邦自然保护协会”、“青年环保联合会”等800多个全国和地方性的环保组织或环保信息中心,它们向民众免费提供讲座和环保知识小手册,并深入民众中宣传环保,在节假日的街头常能看到不同环保组织的志愿人员搭起的临时宣传摊,向行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讲课教案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建波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页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 古代至19C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初至20C50年代:学前公共教育(3岁—入学前) 3. 20世纪50年代至今:(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2: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1明确而具体、现实的目标 如丹麦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环境目标是:试验区内水的消费量减少10%、电消费量减少10%、回收家庭垃圾减少城区垃圾生产、通过建立60个堆肥容器回收10%的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回收40%的建筑材料。这样的目标清晰明确,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利用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建设,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具体的项目 譬如,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它的实践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等。这些项目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微不足道的行动使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扎实有效地进行。 3广泛的群众参与 如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社区驱动”是开发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社区开发的管理机构—管理组,是通过邀请个人和重要组织的代表加入而组建的。 又如德国生态城市Erlangen城在建设中,努力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并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作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并可以抨击当局的某些决策。 4突出的重点领域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问题指向性,它往往不试图在城市中全面铺开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而是面向问题、抓住重点、逐步推进,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地面硬化、垃圾污染等问题,集中力量促使一两个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教育公众、树立形象、凝聚人心,逐渐扩展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建设重点在于城市交通和垃圾资源化,日本有些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而欧洲的一些城市则重点考虑生态社区,美国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初期,主要是建造一些生态核心场地项目,即这些场地的建筑物均由节能、节水技术建造,后来逐步扩大到水的循环使用、雨水的保持、太阳能供热、城市工业使用再生能源等。 德国南部著名的生态城市弗莱堡,一开始就将生态城市建设重点放在硬化地面的透水改造、屋顶绿化、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上。首先,对城市所有的硬化地面(公路除外)进行彻底拆除,代之以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砖地、卵石地、孔型砖地、碎石地、有机质屑地等)。这一项改造,给弗莱堡的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善。其次,弗莱堡城市的居民通过庭院自助绿化、墙面立体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让天然植被回归城市等方法,有效地帮助自己居住的这个太阳辐射强的城市减少了热岛效应,使其卫生状况、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第三,弗莱堡城中的河道以模拟自然河床、保持河与岸的自然过渡结构、,而且维护费用少。 5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推进建筑安全管理创新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推进建筑安全管理创新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是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在国内外已成为衡量建筑行业乃至 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对建筑安全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从法制、经济、文化、组织、技术等方面寻求降低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的途径,使建筑安全管理至今仍呈现较高 水平。具体有五大共性特点: 其一,法律法规监管严。以美英为例,两国都没有独立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均以法制作为主要的监管 手段,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建筑市场。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的体系,是国家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一部分,政 府把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以职业安全健康标准为基础与核心,发挥法律的主 体作用和标准、条例的法规作用,为建筑业提供良好的安全管理法律环境。 其二,行业自律水平高。德国建筑业有8个非盈利性行业协会,职责是拟定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 开展工伤保险和科研教育、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对安全专业人员资格认可、进行事故处理等。该国《劳动保护法》第7条规定:“企业必须加入所从事业务的行业协会,并缴纳工伤保险金。”由此可见,承包商的市场准入是通过行业协会认可,行业协会通过对安全事故频繁的企业提高工伤保险金或进行高额罚款的自律行为,使 这些企业无力继续经营,破产后自动被市场淘汰。 其三,各方主体责任明。1970年,美国颁布《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其中第5节“责任”的第1条规定:“雇主必须为每个雇员提供没有对雇员造成或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生理伤害危险的工作和工作场所,同时遵守职业 安全卫生标准。”根据该法律规定,业主和总承包商都有责任承担安全风险,因此,为避免日后的法律纠纷, 业主在工程项目招标时,将承包商良好的安全施工记录作为取得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工程施工阶段,业主也积极参与承包商的安全管理。1998年10月,德国劳动局颁布的《建筑工地劳动保护条例》规定:“业 主必须负责工地所有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采取符合法律规定的各项安全措施。”由此可见,建筑师不仅对工程 质量负责,还要对涉及安全的重要施工方案负责。业主委托协调员筹划建筑项目的安全措施,参与项目的总 体规划和设计,协调施工过程的安全事宜。 其四,安全保险制度新。美国法律规定,业主和承包商的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办理强制性保险,否则将无 法从事相关的业务活动。承包商交纳安全保费的金额与安全施工的业绩挂钩。业绩和信誉良好,则保费低廉,施工利润较高,反之,保费高可能导致施工成本亏损,甚至会出现保险公司拒保,最终失去主体施工资格。

东亚_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 [ 编者按] 近20 多年来, 现代化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焦点。在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上, 各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式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美国模式、北欧模式和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就是在东方儒家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经验和道路。它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学习并消化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互动互补的社会。 浙江在历史上即与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与文化联系。浙江的经济、人文环境与日本和四小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因此,东亚模式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 下面四篇论文系本院“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分别从经济策略、社会保障、教育规划和人文精神诸层面探讨了“东亚模式”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浙江现代化的启示。 东亚: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张仁寿 张仁寿,男,1956 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杭州310025) 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其成功经验令世人瞩目。浙江不仅与东亚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处于同一地缘带, 而且比之于东亚模式中日本及随其后的“四小龙”, 属于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后来者, 现在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要重视研究借鉴东亚模式特别是“四小龙” 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本文着重考察分析东亚成功地实行政府干预和促进出口这样两个事关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其中的成功经验, 对于加快浙江经济现代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兴工业化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如果高速增长的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 如此集中的区域性高增长是极为罕见的, 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按亚洲开发银行统计, 过去20 多年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 % , 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13 %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 %的增长水平。东亚在全世界的GD P 中所占比例从1960 年的4 %猛增到1990 年的25 % 。到200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 % 。与此同时,外贸规模也迅速扩大。1965 年,东亚地区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10 % ,1993 年已占到2518 %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 东亚贸易增长幅度将占世界贸易增长幅度的的1/ 3 。 进入90 年代, 西方经济景气低迷, 回升乏力, 而东亚经济一枝独秀, 仍然生机勃勃。在1993 —1995 年间, 东亚连续三年GD P 增长率超过9 % , 而且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超过1986 - 1995 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幅度。据世界银行1996 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 在1996 —2005 年10 年里, 东亚地区GD P 年均增幅仍将达到719 % , 人均GD P 有望保持过去10 年平均619 %的增长速度。 ·65 · 一、东亚奇迹 东亚的崛起, 已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奇迹。世界银行自1991 年下半年开始, 组织有关专家对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8 个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 年出版了题为《东亚奇迹: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政策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 在1960 年到1985 年之间, 日本和“四小龙”的实际人均收入增加了4 倍多, 东南亚新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职业教育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 职业教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中国职业教育 一、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其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具有崇高的地位并拥有战略之重要性。 2.立法保障。重视职业教育落实在行动中,职业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立法保障,依法治教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特点。德国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均有详尽的法令规定,这些法令使职业教育办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发展、违法必究,法规健全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既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具体体现。比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政府的投入则高达70%。 4.产学结合。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各种办学方式,其共同特点就是“产学合作”。无论合作的方式是“紧密”,还是“松散”,都是一种合作。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制培训体系”将学校和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职业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灵活、高效、实用的优势展现无疑。产、学、研相结合体现了国家、私人经济、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它不仅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还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并造福于社会。可以说,德国产品的精良、日本产品的精细、美国产品的大气等,职业教育发达、劳动力素质高是其品质保证。 5.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灵活的办学机制。教育层次的多级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培训专业的多种化、培训渠道的多元化、培训时间的灵活化、培训对象的广泛化等,使得职业教育获得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终身化的需求,教育机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发展职业教育除了思想重视、立法保障、资金支持和机制保证外,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没有一只过硬的教师队伍,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日本在职业教育初期,为了解决师资缺乏这一瓶颈问题,一方面采取了聘请洋人执教的临时性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则向海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同时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育自己的合格教师。通过立法、资金、薪酬等倾斜政策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了一只数量庞大、质量极高的教师队伍,从而为日本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力保证。培养并拥有大批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职业教育是先进生产力的铸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和承载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培养和培训依赖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职业教育不仅授业,也需传道);职业教育的普及及终身性更是惠及广大的劳动者。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还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而由于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使得我国产品的合格率仅及其

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

精心整理 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梁燕颜 来源:《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入小学的负担。本文就五国在幼小衔接上所做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作简单的介绍,以供我们在幼小衔接的实践和研究中参考。 前苏联为保证幼儿教育向初等教育的顺利过渡,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进行了长期广泛的实验和理论探讨。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入学准备的根本问题不是知识 26个州,日内瓦的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作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在学校及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显着的连续性。英国和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同样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当然,活动角的材料在内容、性质上已有所变化,进入小学后,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 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 1. 重视对旅游业的管理、规划与投资新加波对旅游业的管理,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两个渠道来进行。前者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规划,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科学的开发,保证旅游业布局健康发展。后者则促使旅游业规范,引导和促进各旅行社、旅游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有序竞争,保证了旅游行业有效、有序的自我发展。新加坡为了依法管理旅游业,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有《新加坡旅行社法》、《新加坡饭店法》、《新加坡旅游促进税法》等。新加坡法律之严格,世界文明,有“清规戒律新加坡”之说。为保证出售的商品质优价廉,新加坡旅游局和消协联合推出“优秀零售计划”,对有信誉的商店颁发红白相间的鱼尾狮标志,作为信得过商店。倘若有旅游购物时受到诈骗,可想旅游局或消协投诉,一经查实,不但责令加倍赔偿游客损失,还要吊销其营业执照。系。新加坡政府在对旅游业进行有序管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旅游业的规划和投资。从80年代开始,新加坡每年对旅游业的投入达2—4亿美元,2005年新加坡旅游局制定了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旅游2015”。2007年新加坡政府投资20亿新币作为旅游业发展基金,用来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 2. 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新加坡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创建国际通商口岸、免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国际会议和国际金融中心,使该国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新加坡是个免税港,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成为游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解决国内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的思考张龙安

《经济师》2013年第2期 摘要:当前,土地出让收入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和风险突出。文章对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就如何解决地方财政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外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重要特点探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11-02 一、国外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 国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构成主要为税收、转移支付、各类收费。不同国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上述构成中比重不同。 1.税收收入。以财产为主要税种。美国、加拿大地方政府形成了以财产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税收管理权限较为独立,年度内依据对土地和建筑物的价格确定税率征收财产税。财产税是美、加两国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的税收来源。以财产税为主的税收收入约占地方政府全部收入的40%。英国实行严格的分税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享有各自的税种,没有政府间共享的税种。财产税是地方政府唯一的税收收入,即对不动产所征收的税收,包括对居民房产征收的市政税和对经营工商业活动者征收的营业房产税。 实施多税种征税。日本地方税收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约占地方政府收入的30% ̄40%,主要是对土地、房屋和折旧资产等能够带来收益的客体征税。地方政府可征税种较多,属于都府道县的税收有都府道县居民所得税、不动产税等;属于市町村的税收有市町村居民所得税、固定资产税、公共设施税等。在政府收支不平衡或建设所需时经地方议会批准可开征法定外普通税。 实行税收分成共享。德国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主要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税收共享,税收管理权限受到上级政府的严格控制。德国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地方税种主要包括土地税、工商业税,分享联邦政府15%的所得税和部分增值税。近年来,地方工商业税所占比重下降,税收收入更 多的来自联邦政府的税收分享。 2.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制度是发达国 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 国财政体制的公平性和运行效率,是完 善政府间责任划分和收支分配的重要内 容。如德国制定了《财政平衡法》,在分税 制方法基础上,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财政 应采取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两种方法对 财政收入进行再次分配,包括联邦对州 和各州之间两个方面。受地方收入和所 担负的公共支出不同,各国地方政府转 移支付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同,如美 国30%,加拿大40%,英国能够达到50%。 在补助条件上,分为无限制性条件的一 般补助和有限制条件的特殊目的补助, 如指定用于教育、城市发展、交通等。在 支付形式上有专项拨款,一般性补助、税 收返还等。 3.其他非税收入。包括政府经营的各 种公共事业收入和财产收入、管理费及罚 没收入等。主要是那些自愿使用地方政府 提供的公共物品而受益的公众所支付的 费用,供电费、水费、下水道使用费、道路 桥梁收费、公园门票、运动设施使用费等。 如,1965年加拿大的使用费收入仅占地 方政府收入的6.5%,至2000年增长到 21.3%.。另外各国地方政府也通过向银行 借贷或发行地方债券来平衡财政收支。 二、国外地方财政支出的重要特点 1.以公共服务支出为主。国外地方政 府的支出范围与结构体现了财政资金偏 重于向公共福利和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如法国的地方社会公共支出占全部财政 支出的75%左右,包括住房和社区服务、 教育、文化、社会治安等,而经济活动支 出和一般公务支出较少,分别占全部地 方财政支出的15%左右。美国地方政府 的支出范围主要包括道路和交通、公共 事业、治安、消防、教育、家庭和社区服 务,一般行政经费等,加拿大地方政府的 教育支出占比大,为40%,其次是交通和 地方服务支出。 2.地方财政支出以地方政府的事权 进行明确。通过发达国家财政支付机制 来看,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或需要全国 统一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由中央财政支 付,如社会保障、医疗与健康、公共福利 等,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和道路、桥梁等 区域公共产品和服务,则由较低层次的 政府提供。如美国财政实行联邦财政、州 财政和地方财政三级管理体制。在事权 划分方面各级政府相对独立地行使职 权,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的事 务集中在联邦政府,而区域性和地方性 极强的事务则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承 担。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照支出与政 府职责的关系进行支出分配,美国联邦 政府的财政支出由国防开支、人力资源 经费、物力资源开支、净利息和其他支出 等组成;州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公路建 设、基础教育、公共福利项目、医疗和保 健开支、收入保险、警察、消防、煤气及水 电供应等;地方政府的支出范围主要包 括道路和交通、公共事业、治安、消防、教 育、家庭和社区服务等。对存在交叉的支 出项目,则由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 三、几点启示 1.以职能定收支,改变地方政府职 能。通过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构 成来看,政府的职能决定支出,支出的范 围决定了收入的来源。地方政府要履行 公共服务职能,受益范围只局限于特定 地区的由地方收入来支出,而所提供的 具有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则由中央转移 来支持。从国内情况看,地方政府在履行 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也在主导地方经济 发展,进行大规模投资。因此要解决土地 财政问题,必须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彻底 扭转地方政府“卖地”、“举债谋发展”的 思路。 2.建立合理的财政来源配比、选择合 适的税收体系。完全依赖由上级政府转 移支付的地方政府独立性很低,但地方 财政完全由地方税收构成也会产生许多 问题,会造成不同地区之间无法协调,形 成不同的地方利益。因此,建立合理的财 政来源配比、选择合适的税收体系是保 障地方财政顺利平衡运行的关键。中央 政府除在事权职责划分上做好对地方的 转移支付,也要在横向上做好各地区之 间的财政收入调节,保证各地区财政收 入大致平衡。 3.以财产税方式增(下转第214页)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解决国内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的思考 ●张龙安 ●金融研究 211 ——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及可借鉴经验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及可借鉴经验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西欧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环保产业发展也居世界前列。中国作为一个承载着环保重任的发展中大国很需要学习借鉴发展环保方面的经验。下面以英国、德国和瑞典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德国 德国是世界环境保护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德国是世界上对环境污染治理最早且成绩显著的国家,今天的德国,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森林茂盛,草地青青,到处生机勃勃。在环保技术领域也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充分体现在水与空气污染的控制,例如在1990至1994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5%,这在欧洲是最佳成效,其减少原因部分是在工业生产中消除燃烧褐煤,更重要的是将燃煤电站改为燃烧天然气,这使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的排放量大为减少的同时二氧化硫的污染水平亦同步下降。水污染的控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在易北河中汞污染量减少了80%。德国也是世界上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的领先者,2000年这方面市场约有70亿马克,专家们指出直接焚烧技术,与生产过程诸如流化床,和高温分解(废物干馏)成为更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其市场前景被专家看好。 德国环保成功经验: (1)用法律确定环保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进行环境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环境保护系统,把环境保护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各领域。 20世纪70年代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1994年把环保责任写入基本大法。目前德国大约有8000部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欧盟还有400个法规,政府部门约有50万人在管理环保法律法规,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对环保的投入也很大,经过长期努力德国环保 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德国无铅汽油使用率几乎达100%,而且欧盟范围内汽车都要安装一个三通调节催化器,使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对空气污染日益减少,氮氧化物降低50%,虽然汽车从1970年的1500万辆增长到1995年的4000万辆,但污染水平并未提高。 (2)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环保,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德国有一个由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校组成的庞大环保教育网络,它们向民众做环保知识介绍,向企业推广环保技术,向社会宣传新的环保立法,联邦环境部 对全国环保意识建设进行总协调,德国正在实行“国家环保行动计划”,目的使全国与环保意识建设相关的机构形成更紧密网络以在全社会更好地推广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德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建设环保意识方面十分活跃,德国有“联邦自然保护协会”、“青年环保联合会”等800多个全国和地方性的环保组织或环保信息中心,它们向民众免费提供讲座和环保知识小手册,并深入民众中宣

借鉴国外幼教经验

借鉴国外幼教经验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 为了迎接21世纪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很多国家深化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重视幼儿教育、加强立法、不断改进幼儿课程已经成了国际性的经验和趋势。在优先发展幼儿教育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2008年7月29日,《纽约时报》:美国成为霸主的秘密。刊登了美国著名专栏专家大卫﹒布鲁克斯文章称: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称霸全球归功于美国的教育发展。美国人均教育水平到1960年已近14年。教育程度产生差距在5岁以下,5岁以下可能预测,谁将完成高中和大学,谁不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整个教育系统中最有生气、发展最快的是幼儿教育,也取得了明显效果。2_3岁幼儿入园率90年代初为48%,1997年为64.9%,4-5岁入园率几乎达到100%。法国1970年5岁入园率已达100%,1980年4岁入园率100%,1990年2岁入园率36.2%,3岁100%,4-6岁100%。2007年,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44.6%。在我们看到建国6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在当前国家正在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学习借鉴国外有价值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经验,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是十分有益的。学前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本文以学前教育比较研究的视角,试从观念创新、法律创立 、内容创建,使我国学前教育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方面,谈一点初浅认识。 一、观念创新,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科学化 (一)美苏主要国家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之前,美国的幼儿教育并没有引起国家重视,美国之所以有重视幼儿教育的理念,是因为心理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的推动。(1)1964年,美国芝加哥心理学教授布鲁姆教授出版了《人类智力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5岁以前是人的智力发展最迅速时期,如果说17岁能达到智力水平100,4岁已获得约50%的智力,4-8岁约30%,8-17岁20%;5岁前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最大,幼儿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人永远达不到原来达到的水平;儿童学业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早期教育。(2)佩里幼儿教育研究计划,是儿童心理学家魏卡特领导,探讨幼儿教育成效的长期跟踪计划:1962年-1965年,课题组招收了123名3-4岁黑人儿童做测试。对试验组儿童进行全面幼儿教育,对对比组儿童则未采取任何措施,听其自然。被试儿童满5岁则安排进同一幼儿园及学校。此后对两组孩子持续跟踪至成年,记录他们各年龄段的发展及表现。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孩子只多经历了1-2年幼儿教育,其后各年龄段的发展均胜过对比组。(3)还有直接诱因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大震。在上述背景下,1965年,约翰逊总统提出了早

全球十大物流企业的成功经验借鉴完整版

全球十大物流企业的成 功经验借鉴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全球十大物流企业的成功经验借鉴 一个成功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较大的运营规模,建立有效的地区覆盖,具有强大的指挥和控制中心,兼备高水准的综合技术、财务资源和经营策略。近两年来,不同领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纷纷争相搞物流。但是否所有这些企业都能尽快成功转型到物流企业,并能获得丰厚收益呢我们来考察一下世界物流企业前10强的有关业务结构、运作模式及盈利状况,以期对我国物流企业有所启示。 业务结构 1.UPS 业务概况:UPS是全球最大的速递机构,全球最大的包裹递送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一家主要的专业运输和物流服务提供商。每个工作日,该公司为180万家客户送邮包,收件人数目高达600万。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美国国内并遍及其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已经建立规模庞大、可信度高的全球运输基础设施,开发出全面、富有竞争力并且有担保的服务组合,并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支持这些服务。该公司提供物流服务,其中包括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 业务分布:UPS的业务收入按照地区和运输方式来划分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从地区来看,美国国内业务占总收入的89%,欧洲及亚洲业务占11%。从运输方式来看,国内陆上运输占54%,国内空运占19%,国内延迟运输占10%,对外运输占9%,非包裹业务占4%。 2001年1月10日,UPS以发行价值亿美元新股方式收购Fritz集团公司旗下的加利福尼亚物流公司,并将该公司并入UPS不断拓展的物流业务之中,使其成为更大规模的运输集团。2000年11月28日,UPS公司将其每周的环球飞行从3次增加到5次,以应付日渐增多的跨国运输业务。UPS在这一路线上运输的货物总量每日增长20万磅。 2.FedEX 业务概况:FedEX公司的前身为FDX公司,是一家环球运输、物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商。该公司通过各子公司的独立网络,向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业务解决方案。其子公司包括FedEX?Express(经营速递业务)、FedEX?Ground(经营包装与地面送货服务)、FedEXCustomCritical(经营高速运输投递服务)、FedEX?Global(经营综合性的物流、技术和运输服务)以及Viking?Freight(美国西部的小型运输公司)。 业务分布:从地区来看,美国业务占总收入的76%,国际业务占24%。从运输方式来看,空运业务占总收入的83%,公路占11%,其他占6%。

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验与借鉴

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验与借鉴 摘要:首先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日本、法德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状况;在此基础上,横向比较各个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最后提出了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所得结论较为合理。 关键词: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验借鉴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 (2011)10-0103-02 1 各发达国家城际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经验 1.1 日本经验 日本虽然是位于亚洲的小岛国,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花费了大量心力,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日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作为投融资方面的主导,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直接投资,还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代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投融资领域,让资本市场发挥重要的作用。 (1)政府资金直接参与投资。 日本政府每年直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数额庞大,根据

2009 年日本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表明,仅2008 年一年直接投入大 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政府资金就达9.4 兆日元,其资金分布如图1。 政府主要通过两种直接投资方式来引导民间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种是“筑巢引凤” 式,政府先行投入一定资金,对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更利于今后发展,然后以此作为优势来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建设更加大型的基础设施,最后将该区域建设得更加完备和舒适。另一种为“联合投资”式。即政府和民间团体共同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2)政府金融机构多元融资。日本政府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日本开发银行为例,它通过吸收人们的储蓄金、养老金等向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不仅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还对民间资本产生了诱导效应,使得大量民间资本竞相向政策性银行投资部门提供贷款,有效地保证了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而作为补充性政府金融机构,住宅金融公库、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冲绳振兴开发公库等,也从不同角度弥补民间金融机构资金的不足。 在电力、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日本政府金融机构除通过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外,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也为民间资本提供担保,而且担保最高可达80%,如在日本电信业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新的规定,每一个安装电话的用户都必须认购一定数量的政府债券。日本政府金融机构以这种通过发行特殊债券的方式为电信业融资,促进日本通信领域迅速发展。 (3)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日本政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 1. 重视对旅游业的管理、规划与投资新加波对旅游业的管理,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两个渠道来进行。前者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规划,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科学的开发,保证旅游业布局健康发展。后者则促使旅游业规范,引导和促进各旅行社、旅游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有序竞争,保证了旅游行业有效、有序的自我发展。新加坡为了依法管理旅游业,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有《新加坡旅行社法》、《新加坡饭店法》、《新加坡旅游促进税法》等。新加坡法律之严格,世界文明,有“清规戒律新加坡”之说。为保证出售的商品质优价廉,新加坡旅游局和消协联合推出“优秀零售计划”,对有信誉的商店颁发红白相间的鱼尾狮标志,作为信得过商店。倘若有旅游购物时受到诈骗,可想旅游局或消协投诉,一经查实,不但责令加倍赔偿游客损失,还要吊销其营业执照。系。新加坡政府在对旅游业进行有序管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旅游业的规划和投资。从80年代开始,新加坡每年对旅游业的投入达2—4亿美元,2005年新加坡旅游局制定了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旅游2015”。2007年新加坡政府投资20亿新币作为旅游业发展基金,用来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 2. 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新加坡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创建国际通商口岸、免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国际会议和国际金融中心,使该国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新加坡是个免税港,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成为游客的购物天堂。新加坡还是著名的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美食荟萃于此,为不同口味和预算的游客提供多种选择。新加坡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把邻近的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资源作为本国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使其发展成为东南亚的旅游中转站,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由于国际会议具有参加人数多、逗留时间长、购买能力强、旅游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新加坡政府早在1974年就专门设立了国际会议局,建立了100多座国际会议馆,大力开拓国际会议旅游市场。现在新加坡已成为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五位的国际会议中心。新加坡政府通过每年举办各类大型国际会议,不仅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且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及知名度,最终带动了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 3.创建良好的旅游大环境。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本国旅游大环境的营造和创建。首先,从1973年新加坡政府就掀起了全国性的、行之有效的植树造林运动,大力整治污水河道,改变市容市貌,使得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三无”城市。其次,新加坡有一套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旅游接待服务质量高,堪称世界一流。再次,为了让外国游客“无障碍”游览新加坡,新加坡旅游局在酒店、街道等地方设立包括华文在内的多种语言的旅游指南、宣传品、路牌、告示牌等。最后,新加坡政府根据华人占7%的特点,对公民进行儒家优良传统教育,积极开展“礼貌运动”和“敬老运动”,树立了新加坡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得游客在新加坡旅游时不仅感到生命和财产都特别安全,而且还感到亲切和受尊重。旅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旅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从未有过政变、暴动、骚动、更谈不上战争冲突,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很低,这是新加坡游客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积极探索,创造新的旅游形式。“旅游经济无止境”是新加坡旅游局制定各项政策的基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加坡不断扩展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除发展观光旅游外,还积极开发购物旅游、奖励旅游、会议旅游、教育修学游、医疗保健游、游轮旅游、商务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不断适应世界各地游客的需要。与此同时,以积极和创新的姿态去

发达国家保险发展特点及其经验借鉴汇总

发达国家保险发展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OECD国家20年保险发展透视(上) 2015-10-21 摘要:保险业“新国十条”的颁布开启了中国保险业的新纪元。本文对OECD 国家过去20年保险发展特点进行了总结提炼,以期对中国未来保险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基于OECD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数据与关键事实的分析,提出保险业的经济地位基本稳定、人本推动、责任险高速增长、需求弹性降低、供给质量提升、全球化加深、金融化加深、准公共品演进等八个特点。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中国保险业深化发展展开若干思考,并形成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OECD国家,发展特点 一、引言 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保险业为经济活动提供风险保障,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首次明确提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概念,明确了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顶层设计为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弄清楚保险业发展的基本经济特点和经验,无疑对像中国这样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保险业面临重要调整的新兴经济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国家为参照样本对保险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就发展历史、全球份额而言,OECD国家的保险市场在全球保险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欧洲是现代意义的商业保险的起源地;西欧、北美洲、亚洲发达国家已经是份额最大保险市场;保险占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国家也均为OECD成员国(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尽管最近20年OECD国家的经济体量占全球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这一比重仍维持在70%①以上,表明OECD国家的经济发展仍保持重要地位。OECD国家的保险业在全球中也具有代表性,近几年来OECD国家保费收入占全球保费比重保持在80%②以上。OECD国家的保险市场不仅是学者研究保险业问题的重要对象,也可为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保险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过去近20年来OECD国家保险发展的特点进行提炼总结,以期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可以比较的参照系,为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总结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通过对OECD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数据与关键事实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保险业的经济地位基本稳定、人本推动、责任险高速增长、需求弹性降低、供给质量提升、全球化加深、金融化加深、准公共品演进共八个特点。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保险业深化发展的若干思考,并形成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