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进才中学物理八年级简单机械单元训练

上海进才中学物理八年级简单机械单元训练

上海进才中学物理八年级简单机械单元训练

一、选择题

1.在建筑工地,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建筑材料运送到高处。当电动机用800N的力拉钢丝绳,使建筑材料在10s内匀速上升1m的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g取

10N/k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建筑材料的质量为2160kg

B.电动机对钢丝绳做的功为1600J

C.钢丝绳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1m/s

D.电动机对钢丝绳做功的功率为240W

2.如图所示,A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100N,在拉力F 的作用下,能以 0.2m/s 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向左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拉力F=5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F 的功率是 1W B.2s 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 1.2m C.5s 内拉力所做功的大小是 15J D.物体 A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大小是 8N 3.如图所示,重为60牛的物体甲放在水平桌面上,与重为6牛的物体乙用细绳相连,绳的重力和滑轮处的摩擦均忽略不计。当物体乙恰好能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落时,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绳拉甲物体的力为6牛

B.甲物体的速度为0.2米/秒

C.5秒内绳的拉力对甲物体做的功为60焦

D.绳的拉力做功的功率为1.2W

4.用4只完全相同的滑轮和2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在绳的自由端用大小分别为F1和F2的拉力,将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时间内,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两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相同

B.F1大于F2

C.v1大于v2

D.F1和F2做的功不相等

5.重为G的均匀木棒竖直悬于天花板上,在其下端施加一水平拉力F,让木棒缓慢转到图中虚线所示位置,在转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动力臂逐渐变小

B.阻力臂逐渐变大

C.动力F与动力臂乘积不变

D.动力F逐渐变大

6.如图所示,重20N的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不计绳重及绳子与轮的摩擦)动滑轮重6N,滑轮下面悬挂一个物体B,当物体B重8N时,恰能匀速下落,若用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 A作用在物体A,使物体A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拉力F A的大小为

A.F A=8N

B.F A=20N

C.F A=14N

D.F A=7N

7.用F1的拉力直接将重为G的物体A匀速提升h(如图甲);换用斜面把物体A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拉力为F2,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为L(如图乙),利用斜面工作过程中

A .有用功为F 2h

B .额外功为F 2L -F 1h

C .总功为(F 1+F 2)L D

.机械效率为1

2

F F

8.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直尺AB ,将中点O 支起来,在B 端放一支蜡烛,在AO 的中点C 放两支与B 端完全相同的蜡烛,此时直尺AB 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将三支蜡烛同时点燃,且它们的燃烧速度相同,那么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直尺AB 将( )

A .A 端将逐渐上升

B .始终保持平衡

C .B 端将逐渐上升

D .不能保持平衡,待两边蜡烛燃烧完了以后,才能恢复平衡

9.如图,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滑轮把同一袋沙子从地面提到二楼,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 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 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 .W 1=W 2 η1=η2

B .W 1<W 2 η1<η2

C .W 1>W

2 η1>η2 D .W 1<W 2 η1>η2 10.分别用如图所示的两个滑轮组,将同一物体提升到相同高度.若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0N ,动滑轮的重力为20N .在把物体匀速提升1m 的过程中,(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都是100J

B.甲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为200J ,乙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为300J

C.甲、乙滑轮组中绳子的自由端的拉力相等

D.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相等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小超同学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200N的物体,若每个滑轮均重10N,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则他对绳子的拉力是_____N。如果小超同学体重500N,拉动过程中绳始终未断裂,他用此滑轮组能提升的最大物重为_____N。

12.一个带有刻度的均匀杠杆,在中点支起,如图所示,当在B处挂3N钩码时,应在A 处挂________N钩码,杠杆才能平衡。若平衡后在A、B两端再加挂1N的钩码,则杠杆将______(填“A端下沉”、“B端下沉”或“保持平衡”)。

13.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小南同学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来运送货物上楼,已知货物相同且每件货物重均为100N。小南改变每次运送货物的件数,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货物重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像。则当运送4件货物时,绳子的拉力F是______N,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不考虑摩擦和绳重)

14.如图所示,重为10N的动滑轮右边用绳子固定,左边悬挂重为50N的物体A,在拉力F 作用下将物体A匀速提起,绳重和摩擦均不计,则F=_____N,动滑轮这种使用方法的好处是_____(填“省力”或“省距离”).

15.图中所示是自行车上两个典型的轮轴装置,从图中可知脚踏板与________组成了一个________轮轴,飞轮与________组成了一个________轮轴.

16.如图所示,搬运工人用滑轮将重为425 N的重物匀速提升4m,所用拉力为250N,时间为20s.则此过程中总功是______J,拉力的功率是______W,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______.

17.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拉着一重为 90N 的物体匀速前进了 0.2m,若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是物体重力的 0.1 倍,则木块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为___________J。如果小勇对绳的拉力

F=4N,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

18.如图,一个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甲、乙两物体分别用细线悬挂在杠杆的A、B两端,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甲物体重10 N,则乙物体重_____N。如果将支点O向A端移动,____端将下沉(选填“A”或“B”)

19.如图长2m的粗细和密度都均匀的光滑金属杆可绕O点转动,杆上有一光滑滑环,用竖直向上的测力计拉着滑环缓慢向右移动,使杆保持水平状态,测力计示数F与滑环离开O 点的距离S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杆重________ N;当滑环滑到图中A点时,金属杆是一个________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20.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200N的物体,人对绳的拉力为125N,不计绳重和摩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如果人的体重为600N,拉动过程中绳始终未断裂,他用此滑轮组能提升的最大物重为__.

三、实验题

2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左/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______;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用字母表示)。他这样得出的结论______(合理/不合理);原因是:______;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______。

22.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试验次数123

G446

钩码重/N

h0.10.10.1

钩码上升的高度/m

F 1.8 1.6 1.8

绳端拉力/N

s0.30.4

绳端移动距离/m

.

机械效率η74.1%625%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_____(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2)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3)小组同学再用第2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实验,表中第3次实验中绳端移动距离s漏记,但仍然计算出第3次的机械效率η=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4)用同一个滑轮组装置提升重物,所提物体越重,机械效率_____。(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23.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过程中应将杠杆调节到__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和便于______。如果杠杆左端向下倾斜,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2)杠杆平衡后,在A点挂3个相同的钩码,再在B点挂______个相同的钩码,就可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

(3)在(2)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将A、B两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朝远离支点O的方向各移动一小格,则杠杆的______(选填“左”或“右”)端将下沉。

24.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丽与同学们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为______编号②处数据为______.

(3)第3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的功率为______W.

(4)分析数据可得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_____(选填“高”或“低”).

(5)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绳重及摩擦,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理由是_____.

25.小华用图示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物重G/N物体上升高度h/m拉力F/N机械效率η

120.10 1.066.7%

230.10 1.471.4%

360.10 2.5

(1)实验中应竖直向上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绳端移动距离为_____m . (2)第3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_____%.

(3)分析数据可知,提高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小华所用动滑轮的重一定小于_____N .

四、计算题

26.如图甲所示是位于宜宾市高庄桥的国内首座“公路在下、铁路在上”的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的施工现场照片,如图乙所示,是某次施工中使用的升降与移动的塔吊和滑轮组,为了保证塔吊起重物不会翻倒,在塔吊左边配有一个重物P ,已知OA =12m ,OB =4m ,动滑轮的质量为40kg ,一块重为8×104N 、体积为1m 3的正方体物块D ,(忽略江水流动对物块的影响,不计绳、塔吊横梁及定滑轮的自重和摩擦,江水密度取3

3

1.010kg/m ρ=?水,g =10N/kg);

(1)若物块D 从平台上匀速升降,为了保证铁塔不至翻倒,使其横梁始终保持水平,求塔吊左边的配重物P 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2)若将物块D 完全浸没水中后以0.4m/s 的速度匀速下沉到江底,则拉力F 的功率是多少?

(3)若将物体D 从江底匀速打捞出水面,假如绳子自由端的最大拉力为2.5×104N ,那么物体D 露出体积为多少时,绳子刚好被拉断?

27.某学校暑期进行扩建教学楼工程,建筑工地上,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如图所示,在匀速起吊重3.2×103N 的物体时,物体5s 内上升了6m 。若滑轮组所做的额外功为1.08×104J ,求:

(1)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

(2)拉力F做功的功率;

(3)滑轮组工作时的机械效率。

28.如图所示,重力不计的木杆AOB可绕支点无摩擦转动,已知OA段长为30cm,OB段长为10cm,A端细线下所挂的正方体重物甲静止在水平地面上,重物甲的边长为10cm.当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大小为60N的力F时,A端的细线竖直,木杆恰能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强为3000Pa.

(1)重物甲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大小

(2)当B端拉力为60N时,A端绳上的拉力是多少?物体的重力是多少?

(3)当B端的拉力变为12N,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强。

29.如图所示,某施工队利用滑轮组从水中提取质量为2000kg、体积为1m3的物体,上升过程中物体始终不接触水底和露出水面,g=10N/kg,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1)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求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已知动滑轮重2000N,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披匀提升时,求电动机对绳子的拉力;

(3)求此滑轮组做功的机械效率(结果保留1位小数)。

30.如图所示,拉力F=100N,物体重G=180N,物体被匀速提升的距离h=4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拉力所做的总功.

(2)当物体重G =180N 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3)动滑轮重.

(4)当物体重增加到200N 时,10s 内物体被匀速提高,绳子移动距离为10m ,拉力做功的功率.此时机械效率如何变化.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详解】

ABC .图中动滑轮上绳子的有效段数为3,建筑材料匀速上升1m ,钢丝绳移动的距离

331m 3m s h ==?=

钢丝绳自由端的移动的速度

3m 10s

0.3m/s t v s =

== C 错误;

电动机用800N 的力拉钢丝绳,电动机对钢丝绳做的功即总功

800N 3m 2400J W Fs ==?=总

B 错误;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00%W mgh

W W η=

=

?有总

则建筑材料的质量

2400J 90%

216kg 10N/kg 1m

W m gh η?=

==?总 A 错误;

D .电动机对钢丝绳做功的功率

2400J

240W 10s

W P t =

==总 D 正确。 故选D 。

2.D

解析:D 【详解】

A .由图可知,连接动滑轮绳子的股数n =2,则绳端移动的速度

v 绳=nv A =2×0.2m/s=0.4m/s

拉力F 的功率

5N 0.4m /s 2W Fs W P Fv t t

=

===?=绳绳 故A 错误;

B .2s 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 绳=v 绳t 1=0.4m/s×2s=0.8m

故B 错误;

C .5s 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 绳′=v 绳t 2=0.4m/s×5s=2m

拉力做的功

W=Fs 绳′=5N×2m=10J

故C 错误; D .由

A A A W fs fs f

W Fs Fns nF

η=

=

==有用总

绳 物体A 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大小

f=nηF =2×80%×5N=8N

故D 正确。 故选D 。

3.C

解析:C 【详解】

A .图示滑轮为定滑轮,绳的重力和滑轮处的摩擦忽略不计,乙匀速下落,所以绳拉甲物体的力

F =

G 乙=6N

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图示滑轮为定滑轮,甲、乙物体移动的速度相同,甲物体的速度v 甲=v 乙=0.2m/s ,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5s 内甲物体移动的距离

s =v 甲t =0.2m/s×5s=1m

绳的拉力对甲物体做的功

W =Fs =6N×1m=6J

故C 错误符合题意;

D .绳的拉力对甲物体做功功率

P =

W t =6J 5s

=1.2W 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4.B

解析:B 【解析】

A. 如图,甲滑轮组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则F 1移动的距离为:12s h =;

乙滑轮组由三段绳子承担物重,则F 2移动的距离为:23s h =,所以21s s >,故A 错误; B. 在不计绳重和摩擦时,()112F G G =+物动;()213

F G G =+物动, 所以F 1大于F 2,故B 正确;

C. 在相同的时间内,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由于21s s >,根据s

v t

=得,v 1小于v 2,故C 错误;

D. 在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 1和F 2做的功都为:()

W G G h =+物动,即做功相等,故D 错误; 故选B .

5.C

解析:C 【解析】

A. 由图可知,竖直位置时,动力臂为木棒的长,拉离竖直位置时,动力臂会小于木棒的长,所以动力臂逐渐变小,故A 正确;

B. 阻力为木棒的重力,竖直位置时,重力过支点,力臂为零,拉离竖直位置时,重力作用线远离支点,所以阻力臂逐渐变大,故B 正确;

C.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动力F 与动力臂乘积等于木棒的重力与阻力臂的乘积,由于木棒的重力不变,阻力臂逐渐变大,所以乘积是变大的,故C 错误;

D. 由C 知,动力F 与动力臂乘积变大,而动力臂变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动力F 逐渐变大,故D 正确;

点睛:重点是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理解这一过程中,木棒的重不变,而阻力臂变大,所以乘积变大,动力变大.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1)根据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已知物体B 和动滑轮的重力、绳重以及滑轮轮轴间摩擦,可求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物体A 匀速运动,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可知物

体A 所受摩擦力大小;

(2)若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 拉动物体A ,拉力F 的大小等于物体A 所受摩擦力与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之和.

解答:承担物B 重的绳子股数是2,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1186722

B F G G N N N '=+=?+=动()(),对物体A 的拉力为7N ,方向是水平向右的;

物体A 匀速运动,水平向右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物体A 所受摩擦力:

7f F N ='=,方向水平向左;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 拉动物体A ,拉力:7714F f F N N N =+'=+= ,故C 正确.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滑轮的特点,静止的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关键需要分清A 物体的受力情况,有点难度.

7.B

解析:B 【解析】

A.借助斜面做的有用功即为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则W 有=Gh =F 1h ,故A 错误;BC.

B.拉力所做的总功:W 总=F 2L ,额外功W 额= W 总-W 有= F 2L - F 1h ,故B 正确,C 错误;D. 机械效率η1

2Fh?F L

W W =

=

有总

,故D 错误.故选B. 8.B

解析:B 【详解】

设一只蜡烛的质量为m ,直尺长度为L ,因为

2m ×

14

L =m ×12L

所以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因为三支蜡烛同时点燃,并且燃烧速度相同,所以三支蜡烛因燃烧减少的质量m ′相同,因为

2(m?m ′)×

14

L =(m?m ′)×12L

所以在燃烧过程中直尺仍能平衡。 故选B 。

9.D

解析:D

【解析】(1)因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袋沙从地面提到二楼,所以两种情况的有用功相同;

(2)当有用功一定时,甲中所做的总功为对一袋沙所做的功,利用机械时做的额外功越少,则总功就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又因为乙是动滑轮,乙中所做的总功还要加上对动滑轮所做的功,利用乙滑轮做的额外功

多,则总功越多,机械效率越低.即W 1<W 2,η1>η2. 故选D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功的计算和机械效率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是学生明确哪些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才能正确比较出两种情况下机械效率的大小。

10.A

解析:A 【详解】

(1)甲乙两滑轮组所提的重物相同、上升的高度相同, 根据W =Gh 可知两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相同,则

W 有=Gh =100N×1m=100J,故A 正确、B 不正确.

(2)由图可知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n 甲=2,n 乙=3, ∵动滑轮的个数和重力以及物体的重力相同,

∴根据1

F G G n

=+物动()可知,两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不相等,故C 不正确, (3)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滑轮组的额外功是由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 根据W =Gh 可知,动滑轮重和上升高度相同时,两者的额外功相等, 即W 额=G 动h =20N×1m=20J,

∵W 总=W 有+W 额,∴两滑轮组的总功相同,即W 总=100J+20J=120J , 根据W W η=有

总可知,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等,均为

100J 83.3%120J

W W η==≈有总,故D 错误. 故选A .

二、填空题

11.990 【详解】

[1]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为n=2,他对绳子的拉力

[2]小超同学能对绳子施加的最大拉力等于他的体重500N ,所以最大物重为

解析:990 【详解】

[1]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为n =2,他对绳子的拉力

+200N+10N

=105N 2

G G F n =

=动 [2]小超同学能对绳子施加的最大拉力等于他的体重500N ,所以最大物重为

max max 2500N-10N=990N G nF G =-=?动

12.A 端下沉

【详解】

[1]当在B 处挂3N 钩码时,由杠杆平衡条件得

F1×3=3N×2

解得F1=2N ,故应在A 处挂2N 的钩码。 [2]在A 、B 两端再加挂一个1N 的钩码时有

(2N+1N )×3

解析:A 端下沉

【详解】

[1]当在B 处挂3N 钩码时,由杠杆平衡条件1122Fl F l =得

F 1×3=3N×2

解得F 1=2N ,故应在A 处挂2N 的钩码。 [2]在A 、B 两端再加挂一个1N 的钩码时有

(2N+1N )×3>(3N+1N )×2

故A 端下沉。

13.80 【详解】

[1][2]由图乙可知,运送一件货物G=100N 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得 G 动=100N

由图甲可知,n=2,不计绳重和摩擦,运送4件

解析:80% 【详解】

[1][2]由图乙可知,运送一件货物G =100N 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50%η=,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00N

50%10N (0)W Gh G W G G h G G G η=

=

===+++有用总

轮轮轮

解得

G 动=100N

由图甲可知,n =2,不计绳重和摩擦,运送4件货物时绳子的拉力

11

44100N 100N 250N (2(2

))F G G =+=??+=动

不计绳重和摩擦,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4100N 100%80%44100N 100N

W G W G G η'?'===?='+?+有用总轮

14.省距离

【分析】

解答此题要知道轮轴运动的滑轮是动滑轮,如图所示,当直接用手拉动滑轮时,根据动滑轮的省力特点求出拉力大小;

这样使用动滑轮的方法,其特点是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详解】

向上的

解析:省距离

【分析】

解答此题要知道轮轴运动的滑轮是动滑轮,如图所示,当直接用手拉动滑轮时,根据动滑轮的省力特点求出拉力大小;

这样使用动滑轮的方法,其特点是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详解】

向上的拉力等于向下的力之和,包括动滑轮的重,物体的重和地面向下的拉力,所以:

F=2G+G动=2×50N+10N=110N;

由图可知,该滑轮是动滑轮,由于绳子的一端固定,所以当滑轮上升1m,物体就会上升

2m,

由此可知,物体上升的距离大于滑轮上升的距离,因此使用该动滑轮可以省距离.15.齿轮盘省力后车轮费力

【解析】由图知:脚踏板的半径要大于齿轮盘的半径,因此脚踏板与齿轮盘组成轮轴,脚踏板是轮,齿轮盘是轴,组成了一个省力轮轴;

飞轮和后车轮组成轮轴,飞轮是轴,后车轮

解析:齿轮盘省力后车轮费力

【解析】由图知:脚踏板的半径要大于齿轮盘的半径,因此脚踏板与齿轮盘组成轮轴,脚踏板是轮,齿轮盘是轴,组成了一个省力轮轴;

飞轮和后车轮组成轮轴,飞轮是轴,后车轮是轮,组成了一个费力轮轴。

故答案为:

齿轮盘;省力;后车轮;费力。

【点睛】首先分清两部分哪个是轮、哪个是轴,再判断力是作用在轮上、还是作用在轴上来进行解答。此题考查了常见的机械:轮轴.如果需要判断轮轴是省力还是费力,只需判断出力是作用在哪一部分:若力作用在轮上,则是省力轮轴;若作用在轴上,则是费力轮轴。

16.100 85%

【解析】

工人做的有用功:

W有用=Gh=425N×4m=1700J,

因为使用的是动滑轮,所以拉力移动的距离s=2h=2×4m=8m,

工人做的总功:

W总=Fs=2

解析:100 85%

【解析】

工人做的有用功:

W有用=Gh=425N×4m=1700J,

因为使用的是动滑轮,所以拉力移动的距离s=2h=2×4m=8m,工人做的总功:

W总=Fs=250N×8m=2000J,

所以,W额外=W总-W有用=2000J-1700J=300J,

拉力的功率:

2000J

100W

20s

W

P

t

===

总;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1700J

100%100%85%

2000J

W

W

η=?=?=

有用

故答案为 (1). 2000 (2). 100 (3). 85% 17.875%

【解析】

(1)由题意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f=0.1G=0.1×90N=9N,

木块克服摩擦所做的功:

W有=fs物=9N×0.2m=1.8J;

(2)由图可知,n=3,则绳端移动的

解析:875%

【解析】

(1)由题意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f=0.1G=0.1×90N=9N,

木块克服摩擦所做的功:

W有=fs物=9N×0.2m=1.8J;

(2)由图可知,n=3,则绳端移动的距离:

s绳=ns物=3×0.2m=0.6m,

拉力做的总功:

W总=Fs绳=4N×0.6m=2.4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故答案为:1.8;75.

18.B

【详解】

[1]∵F2=10N,L2=0.4m ,L1=0.2m ;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

[2]如果将支点O 向A 端移动,则F1L1>F2L2,所以B 端将下沉。

解析:B 【详解】

[1]∵F 2=10N ,L 2=0.4m ,L 1=0.2m ;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得

221110N 0.4m

20N 0.2m

F L F L ?=

== [2]如果将支点O 向A 端移动,则F 1L 1>F 2L 2,所以B 端将下沉。

19.省力 【解析】

试题分析:金属杆重心在中心上,阻力臂为L2=1m ,取图象上的一点F=40N ,L1=1m ,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

解得:G=40N ;

当滑环滑到图中A 点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解析:省力 【解析】

试题分析:金属杆重心在中心上,阻力臂为L 2=1m ,取图象上的一点F=40N ,L 1=1m ,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2FL GL = ∴40N 1m G 1m ?=? 解得:G=40N ;

当滑环滑到图中A 点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 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点评:学会看图象是学物理的基本要求,象速度-时间图象、路程-时间图象等,要先看纵坐标轴、横坐标轴各表示什么,再顺着图象看懂表示的物理过程.

20.80% 1150 【详解】

(1)由图可知 s=2h

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在不计摩擦与绳重时 所以

GM=2F-GT=125N×2-200N=50N 因为人站在地面施加的最

解析:80% 1150 【详解】 (1)由图可知

s =2h

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00N

80%22125N 2

u W Gh Gh G W Fs F h F η∑=

=====? (2)在不计摩擦与绳重时

1

()2

T M F G G =

+ 所以

G M =2F -G T =125N ×2-200N=50N

因为人站在地面施加的最大拉力不可能大于自身重力,所以最大拉力为

F ′=600N

根据1

()2

T M F G G ''=

+得 最大物重为

G T ′=2F ′-G M =2×600N-50N=1150N

三、实验题

21.左 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1122Fl F l = 不合理 实验次数较少,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杠杆本身受到重力 【详解】

(1)[1]发现杠杆右端下沉,说明右端重,应该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2]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把重心移至支点处,让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3][4][5]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多次测量就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本次实验,如果只用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偶然性太大,因此应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3)[6]图乙中,支点位于动力和阻力的右侧,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弹簧测力计不但提了钩码,而且还提了杠杆,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导致拉力F 的大小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22.乙 越低 83.3% 越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