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总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一)、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本学期所学的“数学广角”内容,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安排学习。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习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因此复习过程中重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抓学生薄弱环节,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课时安排:7课时

1、总复习……………………………………………1课时

2、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1课时

3、数据收集整理和图形的运动……………………1课时

4、混合运算…………………………………………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1课时

6、复习克和千克……………………………………1课时

7、综合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总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3页的总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主题图:他们在做什么?

这学期的新课学习已结束,从现在开始,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板书课题)

二、这学期的收获

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②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

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③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理由。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①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②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③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

如: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表内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混合运算

计量单位:克、千克

图形:图形的运动

三、交流学习中最有趣的事

与同伴说一说。

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个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不,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达标检测

一、口算。

4×9= 92-54= 81÷9= 25+18= 6×7=

40÷8= 72÷9= 500-300= 30÷5= 230-70=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4()2000()2()1000()

500()1()

三、排一排。

3403 4303 3304 4330 4033 3044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第1、2题和第118页第12题以及第119页第14、16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今天来复习相关的除法知识。板书:除法。

二、复习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样算的。

2、练习二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3、练习二十二第2题。

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抽两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4、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5、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出示主题图,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

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6、练习二十二第16题。

出示主题图,学生读题。想:第一步要做什么?

知道每一种袜子的单价,价格低的最划算。

三、测评练习(小黑板)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9÷7= 2×4= 54÷6= 56÷8= 63÷7= 36÷4=(2)在○里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8=48 30○5=6 18○9=9 35○7=42

(3)用竖式计算。

45÷6= 56÷9= 63÷8= 34÷8=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除法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达标检测

一、填上合适的数。

5×( )=35 6×( )=48 ( )×9=63 32÷( )=8 54÷( )=9 8×( )=72 28÷( )=4 ( )÷( )=6 二、排一排。

45÷5 40÷5 6÷3 24÷6 56÷8 42÷7 ( )<( )<( )<( )<( )<( ) 三、用竖式计算。

48÷5= 36÷7= 50÷6= 四、提出问题并解答。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和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7页第9、10题和第118页第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统计,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轴对称图形,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整理和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一起来复习数据收集整理和图形的运动。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和图形的运动。

二、复习统计

(1)这学期学习了哪些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用画图形符号或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整理后的结果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

(2)出示练习二十二第11题,再次经历统计过程:

①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的。

②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③学生完成后,全班评价。

④根据统计表,回答:

A.根据调查结果,你认为该校应多准备哪种体育器材?B.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题并解答吗?

三、复习图形的运动

(1)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回答。(2)练习二十二第9题。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是怎么知道的?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观光电梯、滑滑梯……

亲身体验一下平移。

全体起立,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说怎么做的)(4)练习二十二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练习。

(5)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

体验一下旋转现象。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

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教师巡视)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

达标检测

一、下面是小明收集的同学们喜欢阅读的课外书的情况。科技书:△△△△

童话书:△△△△△△△△△△△△

漫画书:△△△△△△△△△△△△△△△△△△

趣味数学:△△△△△△△△

期刊:△△△△

(2)喜欢阅读童话书的比喜欢阅读趣味数学的人数多()人。(3)喜欢阅读()书的人数和()的人数一样多。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把下图中的小房子向下平移6格。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第3题和第117页第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小黑板)

64÷8+4 48+36-66 55-7×5 (84-36)÷8 48÷(8-2) 5×9+6

(2)学生小结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或只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在计算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时都要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算,等式计算要注意格式。

(2)对比练习。

30÷6-3 100-45-25 6×5+3

30÷(6-3 ) 100-(45-25) 6×(5+3)

学生独立完成。

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看清题意,审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解题思路。

(4)买东西。

童话故事书钢笔笔记本书包

20元∕本 10元∕支 5元∕本 45元∕个

①小东的妈妈用100元买了一个书包,剩下的钱最多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②买1本故事书和一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③买1个书包和4本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解题思路。

三、课堂总结

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运算顺序一样的一组算式是()

A、58-27+36

B、72-56÷8

C、40÷5×8

8÷2×7 (42-12)÷6 40-5×8

(2)李老师买了一副羽毛球和6个皮球,一共花了68元,一副羽毛球拍32元,一个皮球多少元?列式为()

A、(68-32)÷6

B、68÷6

C、68-32÷6

二、把下面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5×9=45 80-45=35 综合算式:______

16+20=36 36÷4=9 综合算式:______

三、计算下面各题。

8×(6-2) 54÷9×8 6×6÷4 81÷9+49 15+9×7

(5+3)×9 3×9+20 72÷8×3 3×6÷2 27-5×4 四、解决问题。

面包每个3元,饮料每瓶6元,饼干每包4元。

(1)买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该付多少元?

(2)有20元,买3包饼干后应找回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第4题和117页第5、6题以及第118页第13题和第119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近似数的理解。

教学准备: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回忆学了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二、巩固知识

(1)读数、写数的复习。

①出示收集的一些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小黑板)

长江全长6300千米,实验学校为“希望工程”捐款6405元。

一个果园有果树3994棵,一本故事书有305页。小华3分钟踢毽子294个,一

台健身器的价格是2950元。

你能来读一读吗?(学生个别朗读)

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填空:读数时,从()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百位上是几就读();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末尾的0()。

②写出下列各数。(小黑板)

二千七百四百六十三千零八十九六千零五二千八百零六学生独自写完后同桌校对。

说说写数的方法。(从高位开始,哪一位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③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第4题,然后集体订正。

写一写,再读一读。

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这个读作:二千五百零六。写作:2506

(2)数的组成。(小黑板)

①在计数器上把下面各数表示出来,并说出各数的组成。

例:2700由()个千、()百组成的。

1458 3008 4060 8000 10000

②练习二十二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③练习二十二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复习近似数。

练习二十二第6题。写出红色数的近似数,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比较数的大小复习。

练习二十二第15题。

同学们举行跳远比赛,每人跳3次,取最远的作为成绩。有三个同学3次的跳远情况如下,你能排出他们三人的名次吗?

你是如何排出他们的名次的?

总结万以内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综合练习

(1)猜数游戏:请学生把答案写在题卡上,然后一起举起来。

①一个数千位上和十位上都是6,其余各位是0。

②比3999大2的数。

③2个千、3个百、2个一组成的数。

④比最大的四位数少3的数。

写出来后读一读。

(2)请你用0、7、3、1这几个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不念旧恶最小的四位数,再读出来。还能写出多少具四位数,写出来后再读一读,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有序思考)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检测

一、□里最大或最小能填几?

3□34<3516 2000>□999 6895>689□

75□2>7580 □300<4300 4048>4□08

二、直接写出得数。

400+300= 5000-3000= 99+1= 1000-1= 1000-240=450+540= 1001-1= 999+1= 5600-5000=

7000+600= 350-120= 89+2=

三、写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4301() 798() 9998() 674()四、分别排列下面各数。

8880 888 8800 8080

()<()<()<()

7000 7099 7989 7899

()>()>()>()

五、读数、写数。

3548读作:() 2407读作:()7008读作:() 5900读作:()2000读作:() 6030读作:()四百六十写作:()五千零四写作:()

三千八百写作:()七千零一十写作:()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7页第7题和第119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合适单位的填写,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1个2分的硬币、1小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说一说,你进超市买东西都见到过什么?学生回答。

(2)测量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

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克和千克)

(3)直观感受。

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重量约是1千克或者1克?

出示:1个2分硬币约重1克,1小袋洗衣粉重1千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4)进率关系。

已经明确了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谁来说一说多少个2分硬币加在一起和1千克的洗衣粉同样重?

1千克=1000克

(5)测量。

测量物体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二、综合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2分硬币重1()一袋瓜子重200()

一支牙膏重150()一头牛重300()

一小瓶金龙鱼油重1000()一只鸽子重250()

一个西瓜重4()一只蚱蜢重6()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承包订正。

(2)在○里填上“>”“<”或“=”

4千克○4000克 48克○ 2千克 5200克○6千克-200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200克

1000克铁○1千克棉花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好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上。

三、拓展练习

思考: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想:2千克里有几个200克?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检测

一、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鸭梨重160()一只鸡重2()

一个鸡蛋重68()一个铅球重4()

一个篮球重450()一个乒乓球重3()

一只老虎重200()小红体重32()

二、在○里填上“>”“<”或“=”。

5千克○5000克 800克○1千克 3克○3千克 6000克○7千克900克○1千克 2克○2千克 650○560 999○9900

4-4○4÷4 20÷4○20-5 6+2○2×6 41+38○70

8000克○5千克 3千克○2900克 2千克○2010克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4、115页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巩固提高本学期所学的各部分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练习,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练习中,体验知识的运用,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计数器、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二、数与代数的练习

出示114页第1 题目主题图。

(1)找出这些算式中的除法式题。

同桌之间每人选择一题说一说它的表示的含义,以及是用什么方法求商的。(2)找出这些算式中的加、减法式题。

①先独立计算。

②订正后,交流。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找出这些算式中的混合运算式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说一说运算顺序。

(4)在计数器上表示2000+700+8、3000+600。把结果读一读并写一写。

交流:如何读、写万以内的数。

(5)2708接近几千?

学生回答。你还能说出哪些数也接近3000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6)你能说出生活中用除法或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先一个自己的喜欢的问题写下来并解答。

三、图形的练习。

出示第115页第2题。

(1)照样子剪一剪。

学生动手剪。(2)找出你剪的图案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展示学生的作品。

在刚才的活动中,有平移、旋转的现象吗?

学生回答。(4)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什么方面还要加强?

达标检测

一、直接写出商和余数。

24÷7= 38÷9 = 62÷9= 28÷6= 50÷8=

二、在○里填上“+”“-”“×”或“÷”。

15○3=5 25○5=30 20○5=4 24○6=18 3○3=9

35○7=5 9○5=15+30 2○1>2

三、按规律写数。

(1)368、()、()、371

(2)9000、8000、()、()

(3)1850、1900、()、()

(4)1、2、4、8、16、()、()

(5)0、1、3、6、10、()、()

四、脱式计算。

4×8+38 60-(17+23) 2×3×8 7×9-40 42÷7×6

五、解决问题。

(1)二年级同学参加兴趣活动,男同学有35人,女同学有37人,每8个同学一组,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书店有8包书,每包有10本,卖掉了48本,还剩多少本?

(3)小红有7朵红花,小兰有8朵红花,她们把这些红花平均分给3位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朵小红花?

(4)商店有60个皮球,每盒有6个,卖出8盒,还剩多少个?

(5)足球羽毛球拍羽毛球

48元 120元 4元

①买一副羽毛球拍和5个羽毛球共需多少元?

②买一个足球和一副羽毛球拍,妈妈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③30元钱可以买几个羽毛球,还剩多少元?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全面复习与巩固提高 一、解决问题 1、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1 桌上有18个苹果,小明吃了3个,妈妈又吃了2个,现在桌上还剩多少个苹果? 方法一:方法二: 分步计算:18-3=15(个)分步计算:3+2=5(个) 15-2=13(个)18-5=13(个) 综合算式:18-3-2=13(个)综合算式:18-(3+2)=13(个) 练习: 小明、小刚和小红每人都做了5朵红花,小聪做了7多红花,他们四个人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 爸爸妈妈和小明一共吃了15个李子,爸爸妈妈每个人吃了4个李子,那么小明吃了几个李子? 2、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比如:18-3-2= 18-(3+2) 练习: 加括号:27-11-7= 78-20-28= 去括号:33-(5+6)= 55-(5+10)=

3、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4、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 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35+56=91 73-31=42 91-28=63 42-18=24 综合算式:35+56-28=63 综合算式:73-31-18=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6=41 67-31=36 91-41=50 18+36=54 综合算式:91-(15+26)=50 综合算式:18+(67-31)=5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42 8×9=72 78-42=36 92-72=20 综合算式:78-6×7=36 综合算式:92-8×9=20 练习: 33+15=48 61-11=50 48-11=37 50+18=68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21+20=41 3×7=21 83-41=42 73-21=52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歌: 收集信息不遗漏 计算方法弄清楚 分步综合自己选 方法多样才灵活 仔细计算别搞错 检查过后要答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案 (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学科数学教案 二年班执教者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一、目的 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1、巩固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2、弥补弥补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不足(教学的不足,学习的不足) 3、提高对本期所学的提高,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复习策略 1、认真研究教育局试题思路,把握教材、课标。 2、精讲多练。 3、注重学习过程,更重视复习效果。 4、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把做题与考试能力作为期末复习的重点能力训练。 三、各单元及各节目录一览表 单元小节 数与代数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写数、读数;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整理与复习。 三、三位数加、减法整十、整百数的加减;加减法的估算;三位数加法;三位数减法;探索规律;聪明的高斯(数学文化);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五、有余数的除法 六、时、分、秒认识钟表;解决问题 空间与图形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拼组图形;七巧板(数学文化)四、千米毫米计量的发展(数学文化) 统计与概率七、统计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总复习各单元整理与复习;总复习。 实践活动学习“当家”;人身上的小秘密;每天锻炼1小时。 四、教材重难点 1、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 3、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加法计算中连续进位与减法计算中连续退位是难点 4、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是难点 5、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选择长度单位、计量单位,会进行长度单位或计量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6、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8、能用象形统计图,画“正”字,画“√”等方法进行统计,并能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 五、复习重、难点 1、数数、三位数的加减、有余数的除法。 2、每次检测,学生在填空题上丢分多,可专项对填空题进行训练,这也是提高成绩的重要措施。 3、解决问题是难点(特别是合理选择型的题)。 4、操作题的训练要。 六、复习建议 1、根据本班实际制定措施,注重复习的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制定提高措施(找准突破提升点)。 3、复习时应有针对性,综合性。 4、复习时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如:复习统计可在即将进入复习时,可对班级的作业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1)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部分: 、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知道测量较大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例:一块橡皮长约6(厘米) 学校旗杆高约12(米) 2、 知道刻度尺上1厘米有多长。 例:刻度尺上从0-是()厘米;从2-9是(7)厘米。 3、 明确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熟练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例:700厘米=(7)米 2米=(200)厘米 30厘米+70厘米=(1)米 米-40厘米=(60)厘米 4、 知道角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例:角是由(1)个顶点,(2)条直的边组成的。

、 能正确读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例:2×9=18读作:(二乘九等于十八)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出来。 在2×9=18中,(2)和(9)是因数,积是(18)。 它表示(2个9相加的和是18),还表示(9个2相加得18) 提示:把意义写完整。两种说法都可以。 例: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积是(20)。 例: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36) 6、 熟练掌握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方法:相同加数×个数 例:3+3+3+3+3=3× 7+7+7+7=7×4 7+8+9=8×3(有难度,不要求都掌握) 7、 知道几种常见图形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例: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圆形上有图案,按图案的内容确定对称轴。例如圆形笑脸只有一条对称轴。 8、掌握排列组合的规律

先确定一个数放在最前面,再用这个数和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提示:不能把0放在最前面)。xb1 用1、2、3可以摆成( 6)个两位数。分别是(12、13、21、23、31、32)。 用4、8、0可以摆成( 4)个两位数。分别是:(48、40、84、80)。 9、简单推理 运用关键线索正确判断。 例:跳绳比赛结束后,小芳、小华、小明3人的成绩分别是9下、87下、100下,小华说:“我跳的不是最多的”,小芳说:“我比小华跳的少”。小芳跳了( )下,小华跳了( )下,小明跳了( )下 0、估算的应用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大约”。xb1 例:一本书有89页,已经看了42页,大约还有(0 )页没看完? 90 40 估算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按统一标准算的题都算对。高年级用四舍五入法,低年级把它看做相近的好算的数,便于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资料(直接打印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资料(直接打 印版) 一、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边)(顶点)(边)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8、三角板上有3个角,其中只有1个角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直角比直角大或说大于直角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或说小于直角的角叫锐角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要向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整百的数看作整整百来计算。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或整百数。如:49+42≈9028+45+24≈1005040305020 注意:当问题里上出现了“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未知数就等于谁加上几。 三、表内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