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特征解读及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特征解读及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特征解读及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特征解读及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11789050.html,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特征解读及教学策略

作者:陈友情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9年第10期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较以往版本的教材有了很大改变,训练的目标指向更清晰,具有整体架构、有序发展的特点,并且注重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迁移运用。正确解读这些课后习题的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编排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65-02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特点以及文本特点精心编制的,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后习题的目标指向与编者的观念与意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较于传统教材来说,统编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针对性更强,对学生目标能力的训练要求更为细化、明确。正确解读课后习题的特点,了解编者意图对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后习题训练的目标指向更清晰

统编语文教材和以往教材相比,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及表述上更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课后习题中常见的“诵读积累”为例,新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单一走向复合,定位精准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关于“诵读积累”大都是提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本要求,而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关于“诵读积累”则是对学生的朗读与积累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的课后习题为例,其中对朗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朗读课文,说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从这个习题要求来看,不光要求会读,还要求边读边思,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二年级上册《风》的课后习题,对于朗读的要求是:“你觉得课文中的‘风’好玩吗?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从这个朗读要求来看,不再是单一地读,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去读。

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这种复合型的朗读要求有了更准确的目标定位,也更加符合学生体会情感的阅读规律,有助于学生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3-14T16:07:10.25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作者:甘粉会 [导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 甘粉会(贵州省盘州市第五小学贵州盘州 561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当今独生子女大都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也缺乏独立的能力和品德,所以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产生真正的作用,去提高学生的认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看看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2-0066-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想就要突出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 1.品德课的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才是最亲切的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2.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到开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 "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3.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 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响水县八墩小学解卫萍 【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阐述了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级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的厌学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构建和谐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所谓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种收获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想学到想学、从想学到学好的变化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效教学设计体现在学生个体身上,还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不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不强求全班同步行进,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选择各自的发展目标和目标达成的先后。有效教学设计要体现适合于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 2.开放性 有效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范例,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拓展,将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心灵对话,让学生多一些感悟、体验的机会,多一份参与的激情和动力;问题解决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解法和结果的适度开放转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3.生成性 有效教学把预设看做是生成的前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预期的生成。对于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传统课堂看成是

一种意外收获,有效教学则当成一种价值追求;传统课堂看成一种教学机智,有效教学则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有效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要多一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便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涌现的各种信息,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选择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4.反思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构思于课前,展开于课堂,调整于过程,完善于课后,环环相扣,动态发展。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学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知识呈现情境化 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论述颇多。其中,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十分精辟。如果将几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是,当将这几克盐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生机活力,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人格形成 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加强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 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具有 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促使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新 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要重视品 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养成良好 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目前,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还存在 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然后采用有效的措 施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革正在全面推行中,但是大部分的小学教师还是没有转变教学理念,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取的是知识灌输的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 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变成了说教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会主动思考和探索,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对自我思想的认识以及对 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够深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小 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小学教育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 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实际的教学却并不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中对教材的依赖性过大,同时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有些甚至和实际情况出 现了脱节的情况,学生学习热情不能被激发出来,这样就会影响到品德与社会教 学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教条化的讲解完成 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比较少,学生不能领悟到品德与 社会教学内涵,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还要鼓励学生大胆 发言,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回馈,要让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学生会逐渐 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氛围,也会喜欢上教师,对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学生一旦对这门课程有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自主思考获取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刻和透彻,这样就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起 到教化学生的作用。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还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师 要通过讨论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比如在讲解《诚信是金》这 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诚信是什么?在社会中人们为什么要讲诚信?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有诚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学习效率会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保证教的有效性又要确保 学的有效性。教的有效性就是教师要研究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问题,然后创新教

哲理散文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哲理散文阅读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蕲春四中陈仕明 [教学目的] 读懂哲理散文,提高现代文阅读得分。 [教学设想] 了解散文特点,掌握散文阅读规律,把握散文中心,提高答题准确率。 [教学过程] 一、散文特点 散文是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的,这种感悟往往由眼前某物或身边某事触发,从而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大体来讲,散文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形象和情感、感悟、哲理。当然散文的形象是广义的,包括人、事、物、景等等,一切客观存在都属于形象。哲理散文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塑造出特定的形象以寄托自己的感悟。 二、哲理散文的解读步骤 既然哲理散文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寓意物)传达作者某种感悟、哲理,那么阅读它便要披形入里,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找出寓意物(形象),把握寓意物特征。 第二步:依据寓意物特征概括作者感悟、哲理。 示例如下: 例一荷塘月色 形象特征感情 荷塘月色静谧--------------------------------内心的不宁静 朦胧柔美-----------------------淡淡的哀愁 例二我的空中楼阁 寓意物特征感悟 空中楼阁充满活力对自由生活、独立 轻灵自由人格的向往 开放 例三独坐夕阳里 寓意物:夕阳大理菊 女孩 色彩丰富盛放青春形象 蓬勃的生命

特征:庄严祥和火红热烈 凝思期待 平淡色彩缤纷倔强高傲 哲理 太阳辉煌、壮烈---------平淡 (1)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新 生辉煌、展示生命力走向衰亡的过程 一切事生命展开的 (2)只要曾献出过自己的热 物都有花草 -------萎落飘零力,展示过自己的热爱,可 相似的一刻的灿烂 以毫无遗憾地面对自己的 一面女孩可傲的青春-------------衰老 一生 总之,哲理散文的阅读,要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哲理、感悟,就必须仔细分析作者缘什么而写,即必须遵循寻找“理缘”,把握“理义”的步骤。 三、哲理散文常用表现手法———象征

(整理)教学策略 题

名词解释 1偶发事件:仅限于课堂中产生的意料之外的有效问题或现象 2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一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合作的关系。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 3未来课堂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 4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情的特征:第一学情客观存在;第二学情复杂多样;第三学情可以改变。6学情特征给我们的启示:一要针对学情备课;二要灵活调整学情 7“强迫式”教学:强迫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学生的活动都在教师备课预料之中,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课程过程的完善,而不是学生的学习。8教学目标的操作度: 9行为指导法:在课堂管理中实行奖优罚劣的措施,激励积极的行为,减少消极的行为,要长期坚持并形成制度。10、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存 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 效”的现象 11、分层教学设计: 是指教师改变大一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问题设置等,根据不同层次完成相应任务 12、教学目标的“三度”: 1适宜度: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是否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操作度:指新知目标的滚动是否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一致。 3达成度: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效果,任务活动的完成效果及在活动中的进步与发展。 13.营造环境:教室内外要谢绝吵闹和嘈杂、布置教室、移走无关物品 14.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15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志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16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应变能力,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 17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18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 19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过程、学习等诸多要素。 20狭窄化:把“基础”具体理解为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它们往往是那些要考试的、知识性强的,如英语、数学等,或是当前社会上较重视和强调的,而对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其他课程却随意丢弃。21短期化: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行推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 22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方案编写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写,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方面。 23集智备课:主要是指教研组或片组集体备课,它必须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它重在研讨:1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2现实条件;3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24课堂教学资源: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 源或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 25课堂管理:是指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 行计划和引导活动,使学生积极地投 入到课堂学习中,使捣乱行为和各种 纪律问题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26合作: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 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 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7合作学习:它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 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 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 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 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 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 生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28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 价,目的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它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 29口头评价:老师口头评价是区别于局 面评价而言的,重要指教师在与学生的 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通过观 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相关情况,以口头 语言的形式作出判断和反馈,是一种区 别于规范的评价程序的非正式评价。 30、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 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 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简答 1、课堂教学预设太多,生成不够的问 题主要表现: 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导致教师形式 主义抄写教案;2教案设计过于详尽, 导致教学过程规定太死;3教学目标设 计以偏概全;4教师课堂问题设计不能 真正启发学生思考;5课堂教学成为不 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6不善于挖掘 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2、平衡预设与生成冲突的五个策略 1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A从思 维狭窄、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到集 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B从形 式主义的抄写教案到注重实效的思考 教学结构);2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 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3挖掘学生本身 所蕴含的教学资源;4探索课堂提问策 略(A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B问题设计要揭 示矛盾,引起思考);5创设情景,创造 生成。 2、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的集体备 课制的具体做法 1固定备课时间、地点、人员; 2 固定备课内容;3固定人员管理;4固 定修改;5固定反馈 3、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的做法 1从思维狭窄、负担繁重的个人备课 到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2 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到注重实效的 思考“教学结构” 4、探索课堂提问的策略 1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问题设计要揭示 矛盾,引起思考 5、新课改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的原因 1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课堂教学更 灵活更开放,这需要教学机智;2师生 关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 究,这需要教学机智;3多元化的文本 理解,增加了课堂中质疑的可能,这也 需要教学机智;4课堂结构的变化,不 断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要教学机智 6、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时常出现的问题 1忽视偶发事件的价值,只顾追求与 预设的一致;2只管教不管学,无视学 生的情绪与反应;3无视学生问题的价 值,对其避而不谈或生硬拒绝。 7、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时不能灵活运用 教学机智的原因: 1忽视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学情;2教师自 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存在缺陷 8、教学机智中的教学策略 1难度过大,交换角度;2难以抉择, 活动缓冲。不妨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课后查找资料等教学活动,老师以此赢 得思考、调控的时间和资源;3实事求 是,不文过饰非;4灵活利用课堂评价 的激励转化功能 9、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机智提出了怎 样的新要求 1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课堂教学更 灵活更开放,这需要教学机智;2师生 关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 究,这需要教学机智;3多元化的文本 理解,增加了课堂中质疑的可能,这需 要教学机智;4课堂结构的变化,不断 动态生成课堂,更需要教学机智。 10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机智 1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A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B做一个 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把偶发事件的 价值最大化);2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 主空间;3增加文化底蕴,积蕴教学智 慧、灵活驾驭实施过程:(A难度过大, 变换角度B难以抉择,活动缓冲C实事 求是,不文过饰非D灵活利用课堂评价 的激励转化功能。) 11、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确 立的价值观)1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 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2学校应把每 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 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 步形成,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创造的意 向之确立,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12、对“学情”的认识误差主要表现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以为物 理学在某个问题上不会出问题,预设时 不在意;2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估计不足, 个别学生的回答或发问远离主题,不看 边际;3对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 多矗知识体系范畴的问题。 13学情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情客观存 在;2学情复杂多样;3学情可以改变; 14学情的这几个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1针对学情备课,2灵活调整学情。 15课堂教学中紧张师生关系的表现: 1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2强 迫式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扮演配角;3 思维缺席,问题肤浅,学生难以有砥砺 思维的机会;4放任的课堂,缺乏主体 性灵魂。 16、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教师) 1基础教育的价值观错位,教师一叶 障目;2传统教育的教学观压抑学生发 展;3传统的课程观框束学生的学习内 容;4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单调。 17、影响新型师生关系重建的传统教学 行为和模式有哪些表现 1教学目标设定中认识性目标唯一 主要目标,2知识目标要求讲深讲透; 教师备课很少研究学生或研究课程资 源的开展、研究的重点是教材;3许多 老师喜欢滔滔不绝、独占课堂,很少听 学生看法;4教师常以权威者身份出现、 以长者自居、缺乏对学生应有的信任和 平等的态度。 18、如何缓解紧张师生关系/转化师生 关系的措施或行动策略/如何建立新型 的师生关系 1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 自己的教学;2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3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4为学 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方 式);5学生评价要多用激励,慎用批评 19、从学生方面讲,不利于新型师生关 系建设的因素/影响新型师生关系重建 的因素: 1独生子女的修改缺陷;2学生家庭 条件越来越优越,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3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 面越来越宽等。 20、价值观错位的表现 1狭窄化(把“基础”具体理解为学 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2短期化(强 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 评比标准的满足) 21、学生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表现 1被动学习型,没有自己的学习目 的;2浅尝辄止型,没有深入思考的习 惯;3兴趣杂乱型,容易转移注意力;4 事不关己型,如课堂学习的旁观者;5 无可奈何型,象机械学习的苦行僧。 22、学生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 1课堂无魅力;2学生性格,人格 偏差;3学习任务对学习生动型的挤压; 4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畸形的评价 机制。 23、针对学生学习失去兴趣、教师采取 的措施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造性使用教材,重建魅力课堂; 2 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缓解学习的 压力;3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4教学活动要灵活多样;5寻找学科 魅力;6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7巧用情感评价,使学生充满自信; 8保护和引发学生好奇心。 24、学生性格、人格偏差的原因 1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是学生产生 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2部分学生 心理调控能力差;3没有目标,对自己 的学习很茫然;4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 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性格有很大差 异,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会 孤立自己或将自己孤立出来 25、教师忽视个体差异的表现 1总体发问次数过多:学习思考时间 不足,不利于学习个性化的学习,体现 不出差异性;2提问只让举手的学生回 答:没有面向全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 出现的问题暴露不够,个体差异未被充 分关注。 26、教师忽视个体差异的原因 1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分化现象; 2教师上课为完成既定任务赶进度,顾 不上关照全体;3备课时忽略学情和差 异【教案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课与教案 设计基本不符:教案详细却没有结合学 情作灵活处理;照搬他人的教学实录】 27怎样做到在课堂中关注个体差异 1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备课;2分 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A分层设 计教学目标B精心设计教学环节);3因 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4 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式,根据学习状态 分层引导(A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B提倡学 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C 老师根据不同学习状态,分层指导。) 28、人的智力组成 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 -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 29、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 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 30、老师怎样针对不同学习状态的学 生,进行分层引导:1.对积极参与型学 生的引导:对他们鼓励质疑并参与设 计,引导自我评价2.对自由游离型学 生的引导:对他们要强化诱因作用, 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交由他们做 答;小组中合作发挥其作用,从中认 识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另外也要老 师和同学及时提醒3.受暗示参与型 学生的引导:对这类学生要及时予以 激励性评价;课堂中要给一定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 31、课堂教学目标中出现的偏差表现 1教学目标叙写不当;2活动的实 效性差;3教学任务完不成;4教学 一味跟着预设跑;5三维目标的落实, 顾此而失彼;6教学一味跟着学生跑; 7教学一味跟着考试跑。 32、出现教学目标偏差的原因 1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 还缺乏理论上观念上的认识;2一些 教师缺乏教育机智等。 33、教学目标的叙写应反映哪些方面的 问题 1要求学生做什么;2据什么标准做; 3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 34、关于“教学目标”确定、叙写、组 织和实施的有效方法(如何纠正教学目 标的偏差) 1.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2.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 的关系3.课堂通过访谈、集智备课、单 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等形式提高教学 目标设定的有效性4.采用“课例研究” 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提高教学 目标的实施的有效性5.采用访谈、反思 和议课的形式来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 35、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规范/规范的 教学目标应该有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学生化 2.行为状况动词 多样化3.行为条件情景化4.行为标 准表现具体化 36、集智备课重在研讨 1.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 2. 现实条件3.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 37.当前教师教学方案的编写存在诸多 不良倾向的表现: ①教学目标设计以知识目标为主,忽 略三维目标落实②教学过程设计注 重知识传授,忽略方法渗透③照办现 成的教案,对学情分析不够④教学过 于详尽,过程预设过死⑤缺乏整体规 划,平均用力现象普遍⑥问题意识薄 弱,缺乏问题解决方案设计。 38.教师编写教案存在不良倾向的原因 ①教师过分看重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计划性和预设性②教师习惯于按统 一的标准衡量学生,忽略学生的差异 性③教师习惯于独立备课,未形成集 体备课的机制④教师缺乏对某一教 学问题进行持续追踪的意识。 39、教师如何编写教案 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2在认真分 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 3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 (a在新受的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b 设计思维的发散点)4编写解决某个具 体问题方案;5编写单元整体教学方案。 39.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方面的问 题有哪些(表现和原因):①只知有教 材,不知有课程②只知有老师,不知有 学生③只知要有多媒体,不知怎样用多 媒体④只知有应试,不知有素质⑤只知 有教不会的学生,不知有不会教的教师 ⑥只知临渊羡鱼,不知退而结网。 40.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①优先性原则②适应性原则③科学 性原则④兴趣性原则⑤广泛性原则 41、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1提供发展空间(A教师精心开源B 学生积极投入C广阔的设计思维);2 抓住即时信息;3在交流中闪光;4开 启社会的百科全书;5开发教材的第二 生命6开发实验室的课堂资源(1、开 放实验室,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2、让 学生都动手,发挥实验室课堂资源的 效益3、提供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 是暗示的课堂资源)⑦开辟现代技术 的广泛天地。 42.新型的教学活动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1学生的注意 力不那么集中了,学习不够专心了, 2一些教学媒体转移了学生对学习内 容的注意,3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 思维天马行空,行动不受拘束,传统 的教学规范失去了作用。

高效课堂下小学高年段散文教学策略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11789050.html, 高效课堂下小学高年段散文教学策略浅谈 作者:王倩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5期 摘要:散文文辞优美,富有旋律,类似诗歌,画面感强。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点,重视文体教学就一定要侧重于对应的策略指导。小学阶段选入的散文都是堪称经典的作家作品,小学高年段的散文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可以更科学的号一号散文教学的“脉络”。 关键词:小学高学段;语文;散文教学;内容;选择 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明确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小學语文阅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因为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散文的现状。 (一)散文特点 散文是一种语言优美的文学体裁,它具有音律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描摹绘声绘色,引人联想。我个人比较喜欢散文,也感受到散文多数是一些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独特体验。往往写作者思想细腻,情感丰富,对生活富有想象,语言文字清新。 (二)学生学情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散文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谈几点粗浅的见解。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阅读量积累少等原因,学生不能领会散文的神韵。所以背诵的时候就是死记硬背,无法形成长期记忆,更谈不上有感而发自然应用到写作当中去,毕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所以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研究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和写作中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归纳语言风格,总结行文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一)经典作家,经典作品是最好的学习范例。 针对教学实践中如何统一,“本色语文”鲜明地指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具性价值”,工具性价值是人文性价值的基石。统一的方法只能是“在工具性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人文价值”。[1]教学时应紧盯围绕每篇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 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