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一、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束应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规范规定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如: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

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3)主风向部位。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上、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

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

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在厚度大于 3 m 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或混

凝土内部与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在25℃以内。

2.3 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

(1)在厚大无筋的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总量不超过20%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降低水化热和节省水泥的目的。

(2)改善配筋。为了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可建议设计人员将分布筋做适当调整。温度筋宜分布细密,一般用ф 8 钢筋,双向配筋,间距15 cm.这样可以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

2.4 其他方面

(1)改善约束条件,削减温度应力。采取分层或分块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后浇带,以放松约束程度,减少每次浇筑长度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的积聚,减少温度应力。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与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之间设置滑动层,如采用平面浇沥青或铺卷材。在垂直面、键槽部位设置缓冲层,如铺设30~50 mm 后沥青木丝板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以消除嵌固作用,释放约束应力。

(2)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选择良好继配的粗骨料,严格控制含泥量,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减小收缩变形,保证施工质量。采取二次投料法,二次振捣法,浇筑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或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基础内设置必要的温度配筋,在截面变形和转折处,底、顶板与墙转折处,孔洞转角及周边,增加斜向构造配筋,以改善应力集中,防止裂缝出现。

3 、大体积混凝土的信息化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加强测温和温度控制,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以便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至过大,以有效控制裂缝的出现。

3.1 温度监测

为掌握基础内部混凝土实际温度变化情况,了解冷却水管进出水温度,对基础内

外部以及进出水管进行测温记录,密切监视温差波动,来指导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并同时控制冷却水流量以及流向。

测温设备可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微机自动测试仪”,温度传感器预先埋设在测点位置上,基础承台测点位置分承台内部、薄膜下温度、室内室外温度、冷却水管进、出水温度设置。测点温度、温差以及环境温度的数据与曲线用电脑打印绘制。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控制要求时,系统马上报警。测温点的布置应考虑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

筑顺序时间不一致,应由各区域均匀布置,核心区、中心区为重点。

3.2 监测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各测点所测温度汇总混凝土温度

情况表,并绘制基础混凝土升降温曲线,了解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情况和特点。根据一般规律,大体积混凝土浇捣结束后,在基础的中心部位将形成一高温区,升温时间为60~70 h,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均在30~40 h.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较高,会加快水泥水化

的进行,故早期水化热积聚上升,将造成混凝土的升温速度加快。当混凝土保温层揭除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会明显受昼夜大气温度的影响,温度下降。一般循环冷却水带走的中心部位混凝土的热量较四周表面和底部要多,因此,中心部位混凝土因冷却水所产生的降温数值大,混凝土四周表面和底部所产生的降温数值小。在实际施工中可根据详细测温情况,进行分段计算。

1 工程概况

马钢2号2500m3大高炉工程中的高炉本体基础、热风炉基础均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高炉本体基础采用大直径挖孔扩底灌注桩和整板式钢筋砼承台的结构形式。承台底部共有39根桩,承台底板尺寸为:25m*27. 6m×2.5m(厚),底板下设0.5m厚矿渣垫层,底板上为5.47m高直径17m钢筋混凝土圆柱体,混凝土量约 3300m3。热风炉基础为30m*53m*3.5m(厚)的整板式钢筋混凝土基础,混凝土量约5600 m3。大体积混凝土施

工时间为2002年1月11日至2002年2月1日。

2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易产生裂缝,产生裂缝有多方面原因,如约束情况,周围环境湿度,混凝土的均匀性,分段是否妥当,结构形式等,都可能引起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就本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而言,由于其截面尺寸较大,所以外荷载或次应力引起的裂缝可能性很小。但正由于结构截面大,水泥水化时所释放的热量就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由此造成的温度梯度收缩应力是导致大体积砼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种裂缝分为两类:一、表面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内部与表面散热速率不一样,在其表面形成温度梯度,从而表面产生拉应力,内部产生压应力。而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此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3~4天里。二、贯穿

裂缝,混凝土浇数天后,水化热基本已释放,就开始进入降温阶段,由于逐渐降温而产生收缩,再加上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和蒸发以及胶质体的

胶凝等作用,促使混凝土硬化时收缩。这两种收缩由于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此拉应力超过砼此时的抗拉强度,砼整个截面就可能产生贯穿裂缝,这种收缩裂缝才是危害最大的裂缝。

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措施

从控制裂缝的观点看,表面裂缝危害小,但也会影响结构使用或外观;而贯穿裂缝则要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可能导致结构不能正常使用。为了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或把温度裂缝控制在某个

界限内,就必须进行温度控制。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和大体积砼的热工计算,为了防止出现有害裂缝,我们在马钢2#2500m3高炉、热风炉基础施工中采用以下措施:①采用低热水泥——矿渣水泥,降低水化温升,强度富余大;②优化配合比设计,在砼掺入一定比

例的粉煤灰、高效缓凝减水剂和膨胀剂,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并利用混凝土的60天强度;③砼表面采取蒸气保温养护,缩小砼内外温差。④控制砼的入模温度,进行斜面薄层连续浇筑;⑤ 电子测温

3.1 合理选择原材料

石子选用5~31.5mm粒径碎石,连续级配,含泥量不超过1%;中砂(细度模数2.5)含泥量不超过2%;桃冲水泥厂寨峰牌散装3 2.5号矿渣水泥;高效缓凝减水剂: 1%(占水泥重);膨胀剂JM-Ⅲ:8~10%;Ⅱ级粉煤灰10~15%(占水泥重),原材料均须抽样试验。

3.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混

凝土收缩,延缓混凝土初凝时间,改善和易性,混凝土配制采用三掺技术(即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减水剂针对该工程的施工特点和正处于冬季的情况,实验室经过多次试配,最后选用的配合比为:

水:水泥:中砂:石子:粉煤灰:减水剂:膨胀

剂=178:275:770:1120:40:3:26。

3.3 大体积混凝土保温养护措施

3.3.1 大体积混凝土的热工计算

1)混凝土内部最高绝热升温值:T h=WQ /Cγ,本工程中采用32.5矿渣水泥,C20混凝土。故T h=43.6℃

2)、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T MAX=T j+T h*ξ

T j=10℃(入模温度),ξ散热系数取0.8。T MAX=44.9℃。

3)、混凝土表面温度:Tb=Tq+4h(H-h)△T/H2

Tq为环境温度取5℃,△T= T MAX-Tq=39.9℃,H=2.57m,h=0.07m。故Tb=9.2℃。

4)、混凝土内表温差:△Tc= T MAX-Tb= 44.9-9.2=35.7℃>25℃

显然混凝土内表最大温差超过规定要

求值,若不采取措施,将必然会产生表面裂缝。

3.3.2 混凝土表面保温养护措施

混凝土浇注完毕,开始三天采用两层草袋和一层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护,并适当地洒些水在草袋上,以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为宜,塑料薄膜在顶层可以防止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在混凝土浇注后第三天,通过测温发现混凝土开始降温时,采用蒸气保温养护,现场有现成的蒸气,只需用橡胶管将蒸气引入养护薄膜内,根据上述混凝土的热工计算和采用电子测温仪(JDC-2)进行预埋测温来控制通气时间和通气量,混凝土表面温度一般保持在20 ℃左右,则混凝土内表温差为25℃左右,满足温差控制要求。通过混凝土温度收缩应力计算,温差控制在2 5℃以下,一般来说,温度应力<f ce/1.15,不会出现温度裂缝。并且通过蒸气保温养护可以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增强结构对混凝土收缩的抵抗,有效防止收缩裂缝的出现。

3.4 采用合理的浇筑工艺:

本工程中混凝土采用水平循环、斜面分层浇注,每层厚度为30~40cm,上下层间隔

时间不得超过初凝时间6小时,分层浇注增加散热面,加快热量释放,使浇注后的混凝土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并可避免形成施工冷缝。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入模温度,并加强混凝土的振捣,确保混凝土的连续浇注。

3.5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

在热风炉基础表面上布置8个测温点、高炉本体基础上布置5个测温点,分别监测中间、表面-0.10m位置处的温度;随时了解混凝土的内部和表面温度。测温点采取将热电阻导线预埋的方式设置,混凝土浇注12h 后开始测温,测温次数应先频后疏,开始3天内每4h一次,温度达到峰值后每8h一次,7天以后每天一次,一直持续2周。测温时间从2002年2月2日开始到2月19日结束,该期间环境温度-5℃~10℃,混凝土入模温度5℃左右,混凝土内部温度最大为46.5℃,最高温升41.5℃,第3天达到峰值,维持1 -2天后,开始缓慢降温。如下图所示:

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表61385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表

一、测温结果应在以下范围中才使砼不易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C; ?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C; ?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C/d;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C。 二、根据混凝土浇注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系统设备作以下配置,一台DM6902数字温度仪一台,K型电偶(NICR-NIAL)传感器。 三、入模测温,每台班不少于2次。配备专职测温人员,按两班考虑,对测温人员要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按孔测温,前3天每2小时测温1次,每昼夜不得少于4次,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进行交底。 四、测温工作应连续进行,持续测温及混凝土强度达到时间,经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停止测温,一般宜连续监测15天左右。 五、测温时发现温度异常,应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六、承台分两次浇筑完成,每层测温组共分6组,每组三个测点,三个测点分别为底:距底部100~150MM;中:在浇筑厚度的中部;表:在距浇筑表面100~150MM部位。具体位置见下面测点平面布置图片。 为了控制砼内外温差不超过25度,因此要做好混凝土测温,方法是:在每个施工区域砼内部埋设测温管,测温管下口封闭(焊铁板),每个测温点埋设3条测温管,混凝土表面、中部、底部各一条。当砼浇筑后强度达到1.2Mpa能够上人,约8小时开始采用普通玻璃温度计测温。8h—24h每2h/次;1d—3d每4h/次;3d—7d每8h/次;7d以上每1d/次。

测温组 测温组 测温组测温组 测温组测温组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1、首先,我说一下为什么要测温? 施工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了解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其次,测温的方法: 比较常用的是:采用建筑电子测温仪(JDC-2)配合预埋测温导线进行测温。具体操作如下: (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 (2)、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3)、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一般十~十四天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度时,可停止测温。 (4)、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 3、测温导线的具体埋设: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评说什么,我来说一下我的具体操作。 竖向导线埋设,我采用的是1根20的钢筋做竖向支撑,记得是:3米的承台砼,竖向共埋设了4根导线(每处),用30mm*30mm*30mm的小木方绑在钢筋上做隔离,然后安装测温导线上的探头,用电工用的相色带绑牢,4个探头的安装高度分别为:底板上部20公分,砼中心处,砼表面下20公分,砼表面。。。。。。 电子测温比较贵也麻烦,还是埋设测温管的好。 1、测温管的制作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1、按照图纸要求,筏板厚度大于800mm长度大于6000mm的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一般要求最小断面尺寸大于2米以上混凝土结构构件视为大体积混凝土。按照此定义,主楼筏板和柱墩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 施工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了解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测温的方法: 采用采用温度计测温。具体操作如下: (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2)、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一般七天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度时,可停止测温。 (3)、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 3、测温导管的具体埋设: 1)、测温导管的制作 测温导管采用薄壁钢管管制作而成,内径16㎜,上口用胶带封口,下口压扁并用胶带封堵,导管内尽可能不要进水。长度按照埋设位深度、位置而定。在同一测温点,按照测温深度上中下分别将三根测温导管插入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前)。 2、测温点的布置 测温点的布置原则应在有代表性的整个基础底板最深处、底板四个角点及结构尺寸变化较大的地方。测温点的具体布置为:主楼每个柱墩设置一个测温点,主楼筏板按照距筏板边3米间距每6米设置一个测温点。详见测温点布置图,测温点分别设置在筏板的下部和中间位置,表面温度在砼面向下5-10㎝部位量取。 3、测温的时间 砼浇注完6至10小时开始测温。2d内,每2h测温一次; 龄期3-7d内,每4h测温一次,7天后一天测一次,14天后结束测温,每次测温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表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表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表

一、测温结果应在以下范围中才使砼不易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C; 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C; 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C/d;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C。 二、根据混凝土浇注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系统设备作以下配置,一台 DM6902数字温度仪一台,K型电偶(NICR-NIAL)传感器。 三、入模测温,每台班不少于2次。配备专职测温人员,按两班考虑,对测温人员要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按孔测温,前3天每2小时测温1次,每昼夜不得少于4次,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进行交底。 四、测温工作应连续进行,持续测温及混凝土强度达到时间,经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停止测温,一般宜连续监测15天左右。 五、测温时发现温度异常,应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六、承台分两次浇筑完成,每层测温组共分6组,每组三个测点,三个测点分别为底:距底部100~150MM;中:在浇筑厚度的中部;表:在距浇筑表面100~150MM部位。具体位置见下面测点平面布置图片。 为了控制砼内外温差不超过25度,因此要做好混凝土测温,方法是:在每个施工区域砼内部埋设测温管,测温管下口封闭(焊铁板),每个测温点埋设3条测温管,混凝土表面、中部、底部各一条。当砼浇筑后强度达到能够上人,约8小时开始采用普通玻璃温度计测温。8h—24h每2h/次;1d—3d每4h/次;3d—7d每8h/次;7d以上每1d/次。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测温记录表 工程名称裕溪河埃塔斜拉桥 承台( #墩) 结构部位混凝土筏板基础 砼强度等级配合比编号砼数量(m3)1200 砼浇灌日期砼浇灌温度 (℃) 开始养护温度 (℃) 测温时间 气 温 (℃ ) 各测点温度(℃) 备注 年/月/日时、 分 测温点A组测温点B组测温点C组测温点D组测温点E组 底中表底中表底中表底中表底中表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一、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束应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规范规定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如: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3)主风向部位。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上、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 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在厚度大于3 m 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或混凝土内部与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在25℃以内。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大体积混泥土测温孔布置 1、首先,我说一下为什么要测温? 施工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了解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其次,测温的方法: 比较常用的是:采用建筑电子测温仪(JDC-2)配合预埋测温导线进行测温。具体操作如下: (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 (2)、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3)、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一般十~十四天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度时,可停止测温。 (4)、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 3、测温导线的具体埋设: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评说什么,我来说一下我的具体操作。 竖向导线埋设,我采用的是1根20的钢筋做竖向支撑,记得是:3米的承台砼,竖向共埋设了4根导线(每处),用30mm*30mm*30mm的小木方绑在钢筋上做隔离,然后安装测温导线上的探头,用电工用的相色带绑牢,4个探头的安装高度分别为:底板上部20公分,砼中心处,砼表面下20公分,砼表面。。。。。。 电子测温比较贵也麻烦,还是埋设测温管的好。 1、测温管的制作 测温管采用PVC管制作而成,内径17㎜,长度按埋设位置的基础筏板厚度加工,下口塞入长600㎜的ф16紫铜管,外面用胶布裹坚实,紫铜管下端用胶布层层封住,PVC管上露20 0,管内灌入机油,浇筑砼前插入一根ф14的钢筋防止塑料管变形,塞紧管口后胶布密封。表面温度测量点直接用30㎝长镀锌管点焊在上层钢筋网片上。 2、测温点的布置 测温点的布置原则应在有代表性的整个基础底板最深处、底板四个角点及结构尺寸变化较大的地方。测温点的布置详见测温点布置图,测温点分别设置在筏板的下部和中间位置,表面温度在砼面向下5-10㎝部位量取。 3、测温的时间 砼浇注完6至10小时开始测温。2d内,每2h测温一次;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完整版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三)、测温点布置基础大体积砼内测温点的布置,应真实地反映出砼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1、测温点位置该基础砼计划以后浇带为界分区段浇筑,各区段内混凝土一次浇注成型。因此,在平面上的温度测点为梅花形布置,间距10m,并综合考虑电梯井的位置(测温点布置平面图见附图)。由于底板混凝土最高温度多出现在厚度中部,故每个测温点按厚度方向沿厚度中部、混凝土表面和底部处布置三根测温线。2、注意事项(1)所有测温线的埋设,必须按测温点布置图进行编号,并在埋设前进行测试检验。(2)测温线必须在钢筋绑扎完毕和混凝土浇注前安好,测温线采用钢丝或胶布绑在一根Φ14的钢筋上,其感温头应处于测温点位置,不得与钢筋直接接触(测温点测温线布置示意图见图1)。图1测温点测温线布置示意图(3)测温线插头留在外面,并用塑料袋罩好,避免潮湿,保持清洁,留在外面的测温线长度应大于20cm,并按上中下顺序分别绑扎,每组测温线在线的上段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4)砼表面测温线感温头位置在砼外表以内5cm处,砼底部测温线感温头位置在砼底面上5cm处。三、测温(一)、测温要求1、一般在砼浇注完毕后10h开始测温,每班定时测定大气温度、砼内部温度,砼浇筑时,还应测砼的入模温度。2、测温工作不分昼夜24h连续进行,第1天至第5天,每2h测温一次;第6天至第10天,每4h测温一次;第11天至第28天,每8h测温一次。3、测温数据应认真仔细记录分析,及时汇报结果,以便对混凝土的温控实施更及时的养护措施。(二)、温控指标依据《YBJ224-91块体基础大体积施工技术规程》、《JGJ6-99高程建筑箱型与筏型基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混凝土结构内部中心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小于25℃,温度场中的断面各测点温度陡降控制在10℃以内;大气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应控制在30℃以内;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一般不宜大于2℃/d。(三)、监测程序1、检查测温线及测温仪。 2、埋设测温线。 3、在浇注的过程中检查测温线的位置及情况,开始采集数据,进行监控。 4、整理数据并分析数据。 5、提供监测报告。在监测期间,每天提供各温度控制点的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副本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 束应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规范规定 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女口: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 发热量的拐角处。3)主风向部位。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 上、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 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 在厚度大于3 m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或混凝土内部与冷却水的温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 置原则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一、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 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束应 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规范规定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如: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 量的拐角处。3)主风向部位。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上、 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 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

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在厚度大于 3 m 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或混凝土内部与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在 25℃以内。 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 (1)在厚大无筋的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总量不超过 20%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降低水化热和节省水泥的目的。 (2)改善配筋。为了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可建议设计人员将分布筋做适当调整。温度筋宜分布细密,一般用ф 8 钢筋,双向配筋,间距 15 cm.这样可以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 其他方面 (1)改善约束条件,削减温度应力。采取分层或分块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后浇带,以放松约束程度,减少每次浇筑长度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的积聚,减少温度应力。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与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之间设置滑动层,如采用平面浇沥青或铺卷材。在垂直面、键槽部位设置缓冲层,如铺设 30~50 mm 后沥青木丝板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以消除嵌固作用,释放约束应力。 (2)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选择良好继配的粗骨料,严格控制含泥量,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减小收缩变形,保证施工质量。采取二次投料法,二次振捣法,浇筑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或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基础内设置必要的温度配筋,在截面变形和转折处,底、顶板与墙转折处,孔洞转角及周边,增加斜向构造配筋,以改善应力集中,防止裂缝出现。 3 、大体积混凝土的信息化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加强测温和温度控制,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以便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至过大,以有效控制裂缝的出现。 温度监测

大体积砼测温方案(终极版)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一、概述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体积混凝土的截面尺寸较大,由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较小,但由于温度产生的变形对大体积混凝土却极为不利。 在混凝土硬化初期,水泥水化的同时释放出较多热量,而混凝土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较慢,所以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断增加,使其内部温度不断升高,混凝土的体积膨胀变大。随着混凝土水化速度减慢,释放的热量也越来越少,积聚在混凝土中的热量由于热交换的进行逐渐减少,混凝土的温度降低,因而产生收缩。当此收缩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简称主温度应力),此时混凝土的强度较低,如不足抵抗拉应力时,混凝土内部就产生了裂缝。 此外,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相对较小。其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失,而表面热量易与周边环境进行热交换而减少,从而温度降低,就形成混凝土内外的温差。如温差较大,则混凝土表里收缩不一致,也使混凝土开裂。 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必须考虑温度应力和温差引起的不均匀收缩应力(简称温差应力)的影响。而温度应力和温差应力大小,又涉及到结构物的平面尺寸、结构厚度、约束条件、周边环境情况、

含筋率、混凝土各种组成材料和物理力学性能、施工工艺等许多因素影响。故为了保证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国家建设部于2010年颁布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第13.9.6条规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在12h内采取保湿、控温措施。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2009)中第5.5.1、5.5.3、6.0.1、6.0.2、6.0.3、6.0.6条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中第8.5.2、8.5.4、8.5.6、8.7.3、8.7.4、8.7.6、8.7.7条中都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和测温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工程概况 XXX工程项目由XXX有限公司开发、XXX公司承建。该工程项目位于XXX。该工程包括1栋26层高层建筑,4栋32层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含一层地下室)。基础为筏板基础,筏板厚度为1600 mm,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为P6。 由于该工程筏板基础混凝土体积较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较高,因此,在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水泥水化产生的温度应力和由于混凝土干燥收缩而产生的收缩应力引起混凝土体积变形,而使混凝土结构极易产生有害裂缝。 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不致因混凝土自身与外界条件产生的温差及收缩应力引起结构性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除应按编制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外,同时还应对筏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及测温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及测温方法

X交通大学第一医院l号、2号高层住宅楼采用筏板混凝土基础,剪力墙结构,地上33层.地下2层(含夹层),建筑高度97.8 m,建筑面积72,469rn2。1号、20楼筏板混凝土总方量分别约为1 250m 3,筏板强度等级C35,抗渗等级P6。筏板混凝土厚度为600mm,基础梁l400mm,核心承台1 800mm。本筏板工程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施二r中要求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混凝土厚度小于2. 0m时,内外温差不宜大于25℃;对于厚度超过2.0m的混凝土,根据已有的经验,只要控制温度梯度小于12.5℃/m。可适当放宽内外温差至30~ 33℃,否则会产生温差裂缝。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求 1.1 本工程大体积混凝±筏板的特点 (1)筏板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C35。水泥、粉煤灰、膨胀剂等胶凝材料在水化过程中将放出大量的热量。 (2)筏板要求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因此,原材料要严格控制含泥量。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要加入优质的泵送减水剂,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同时掺入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收缩。 (3)筏板要求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防止贯穿性裂缝产生,同时尽量减少浅层裂缝的出现。 1.2 大体积混凝±施工技术要求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l号楼于2O04年5月3日(16:30)至5日(16:00)一次浇筑完毕,混凝土浇筑期间环境温度为10~28℃。混凝土入模温度15—22℃。2号楼于2004年6月1日(4:30)至2

日(16:00)一次浇筑完毕,混凝土浇筑期间环境温度为16~29 ℃,混凝土入模温度22~3l℃。白天温度较高的时候只覆盖塑料布保湿,晚上温度较低的时候及时增加覆盖棉毡进行保湿保温养护;如遇大雨天则在混凝土上面再加盖塑料布,防止积水太多(不超过20mm)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太低而加大温差。经过9d的温度监测,1号楼大体积混凝土筏板的内部最高温度从59.9 ℃降至40℃以下,表面温度相应降至30℃左右;2号楼大体积混凝土筏板的内部最高温度从64. 8℃降至40℃以下,表面温度相应降至30℃左右,已达到安全温度,可不对筏板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控。 2 测温方式 本工程采用计算机温度监控系统对X交通大学第一医院1号、2 号高层住宅楼筏板进行温度监测。 在混凝土浇筑以前,将下端封闭的测温套管(图1)固定在测温点平面位置上,并在套管的不同高度放置测温元件。通过热电转换,数据采集及处理,在计算机上监控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测温点的平面布置按浇筑前后顺序、不同混凝土厚度等共布置6 个测温点。测温点在竖向测试3个深度处的温度:混凝土表层温度(距混凝土表面10cm高度处的温度)、混凝土中心温度(即1/2高度处的温度)和混凝土底部的温度(距混凝土底面20cm高度处的温度)。对厚度小于1000mm的测点只监测其内部温度即可 3 测温结果 从监视器自动形成的温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环境曲线显示一天中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新)教程文件

国信?天悦湾一期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 测 温 方 案 四川省住业建设有限公司天悦湾一期工程项目部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六日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德阳市,为大底盘地下室,地下二层,纯地下室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主体部分采用桩基及筏板基础,纯地下室部分基础采用独立基础或桩基础加抗水板。 2、编制依据: GB50108-2008《地下室防水规范》 GB50204-2002(2010年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按照图纸要求,筏板厚度大于800mm长度大于6000mm的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一般要求最小断面尺寸大于2米以上混凝土结构构件视为大体积混凝土。按照此定义,主楼筏板和柱墩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 施工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了解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3、测温的方法: 采用温度计测温。具体操作如下: (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2)、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二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一般七天后一天测一次,十四天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时,可停止测温。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不应大于30℃。 (3)、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 4、测温导管的具体埋设: 1)、测温导管的制作 测温导管采用薄壁钢管管制作而成,内径Φ10㎜,上口用胶带封口,下口压扁并用胶带封堵,导管内尽可能不要进水。长度按照埋设位深度、位置而定。在同一测温点,按照测温深度上中下分别将三根测温导管插入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前)。 2)、测温点的布置 测温点的布置原则应在有代表性的整个基础底板最深处、底板四个角点及结构尺寸变化较大的地方。测温点的具体布置为:主楼筏板按照距筏板边3米间距每6米设置一个测温点。详见测温点布置图,测温点分别设置在筏板的下部和中间位置,表面温度在砼面向下5-10㎝部位量取。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教程文件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 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一、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束应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规范规定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如: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3)主风向部位。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上、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 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 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在厚度大于 3 m 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表精编版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 表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表

一、测温结果应在以下范围中才使砼不易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C; 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C; 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C/d;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C。 二、根据混凝土浇注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系统设备作以下配置,一台 DM6902数字温度仪一台,K型电偶(NICR-NIAL)传感器。 三、入模测温,每台班不少于2次。配备专职测温人员,按两班考虑,对测温人员要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按孔测温,前3天每2小时测温1次,每昼夜不得少于4次,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进行交底。 四、测温工作应连续进行,持续测温及混凝土强度达到时间,经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停止测温,一般宜连续监测15天左右。 五、测温时发现温度异常,应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六、承台分两次浇筑完成,每层测温组共分6组,每组三个测点,三个测点分别为底:距底部100~150MM;中:在浇筑厚度的中部;表:在距浇筑表面100~150MM部位。具体位置见下面测点平面布置图片。 为了控制砼内外温差不超过25度,因此要做好混凝土测温,方法是:在每个施工区域砼内部埋设测温管,测温管下口封闭(焊铁板),每个测温点埋设3条测温管,混凝土表面、中部、底部各一条。当砼浇筑后强度达到能够上人,约8小时开始采用普通玻璃温度计测温。8h—24h每2h/次;1d—3d每4h/次;3d—7d每8h/次;7d以上每1d/次。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山观西苑新村二期拆迁安置房1#地下车库工程;工程建设地点:江阴市金山路南侧、带钢路东侧;建筑面积:3859.2平方米;砼强度等级:C35,顶板及侧板砼抗渗等级P6。 本工程由江阴市立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江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江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勘察室进行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江苏新东方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监理,江阴市第二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组织施工;由顾明明担任项目经理,张玉坤担任技术负责人。 二、施工准备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 1、材料选择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对主要材料要求如下: (1)水泥:考虑普通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确定采用水化热比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标号为525#,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2)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 (3)细骨料: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0.5MM,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 (4)粉煤灰: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按照规范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为25%。粉煤灰对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值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10%以内,采用外掺法,即不减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 (5)外加剂:设计无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比较及过去在其它工程上的使用经验,每立方米混凝土2KG减水剂,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具体外加剂的用量及使用性能,商品混凝土站在浇筑前应将报告送达施工单位。 2、混凝土配合比 (1)混凝土采用搅拌站供应的商品混凝土,因此要求混凝土搅拌站根据现场提出的技术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试配。 (2)混凝土配合比应提高试配确定。按照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及《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3)粉煤灰采用外掺法时仅在砂料中扣除同体积的砂量。另外应考虑到水泥的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的要求。

大体积测温孔的布置及检测.

大体积测温孔的布置及检测 **大厦续建工程主楼52层,基础底板设计为整板基础,浇筑面积为2350m2,一般厚度3.2m,总体积为7500m3,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设计,选择低热水泥,掺入高效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整个底板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电梯井底板,浇筑时间从2002年12月2日晚上18:30分开始,到12月3日早晨4:00结束;第二次浇筑大楼基础底板,浇筑时间从2002年12月18日晚上19:00开始,到12月22日下午14:00全部浇筑完毕。在两次浇筑过程中,对混凝土进行了及时的养护。并对混凝土全场温度进行了认真的测量,第一次检测时间从12月2日到12月18日,历时16天;第二次检测从12月18日到1月9日,历时21天。 一、测温设备及测温点布置 本次测温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测温传感器,传感器装入导热良好的金属套管内,并用环氧树脂密封,可保证传感器对混凝土温度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测温设备采用LD-C20-64智能巡测温度仪,仪器以集成模拟开关代替常规的继电器触点开关,大大地提高了仪表的可靠性,1点/秒的巡测速度可确保即时检测到各时刻的温度值,并可随时打印即时的温度值。测温点根据底板的浇筑方向、结构特点及预计温度场布置,在电梯井底板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测温点,基础底板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测温点。对每一个测点,沿深度方向布置上、中、下三个传感器,上传感器距离表面10cm,中传感器居中,距离底板面160cm,下传感器距离基底10-15cm。除埋在混凝土里面的传感器外,第一次温度检测过程中,另外使用了2个传感器分别检测养护层下混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大体积混泥土测温孔布置 1、首先,我说一下为什么要测温? 施工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了解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其次,测温的方法: 比较常用的是:采用建筑电子测温仪(JDC-2)配合预埋测温导线进行测温。具体操作如下:(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 (2)、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

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3)、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一般十~十四天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度时,可停止测温。 (4)、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 3、测温导线的具体埋设: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评说什么,我来说一下我的具体操作。 竖向导线埋设,我采用的是1根20的钢筋做竖向支撑,记得是:3米的承台砼,竖向共埋设了4根导线(每处),用30mm*30mm*30mm 的小木方绑在钢筋上做隔离,然后安装测温导线上的探头,用电工用的相色带绑牢,4个探头的安装高度分别为:底板上部20公分,砼中心处,砼表面下20公分,砼表面。。。。。。 电子测温比较贵也麻烦,还是埋设测温管的好。 1、测温管的制作 测温管采用PVC管制作而成,内径17㎜,长度按埋设位置的基础筏板厚度加工,下口塞入长6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1、按照图纸要求,筏板厚度大于800mm长度大于6000mm的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一般要求最小断面尺寸大于2米以上混凝土结构构件视为大体积混凝土。按照此定义,主楼筏板和柱墩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 施工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了解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测温的方法: 采用采用温度计测温。具体操作如下: (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2)、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一般七天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度时,可停止测温。

(3)、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 3、测温导管的具体埋设: 1)、测温导管的制作 测温导管采用薄壁钢管管制作而成,内径16㎜,上口用胶带封口,下口压扁并用胶带封堵,导管内尽可能不要进水。长度按照埋设位深度、位置而定。在同一测温点,按照测温深度上中下分别将三根测温导管插入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前)。 2、测温点的布置 测温点的布置原则应在有代表性的整个基础底板最深处、底板四个角点及结构尺寸变化较大的地方。测温点的具体布置为:主楼每个柱墩设置一个测温点,主楼筏板按照距筏板边3米间距每6米设置一个测温点。详见测温点布置图,测温点分别设置在筏板的下部和中间位置,表面温度在砼面向下5-10㎝部位量取。 3、测温的时间 砼浇注完6至10小时开始测温。2d内,每2h测温一次;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测温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法1、首先,我说一下为什么要测温? 施工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了解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其次,测温的方法: 比较常用的是:采用建筑电子测温仪(JDC-2)配合预埋测温导线进行测温。具体操作如下: (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 (2)、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3)、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一般十~十四天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度时,可停止测温。 (4)、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 3、测温导线的具体埋设: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评说什么,我来说一下我的具体操作。 竖向导线埋设,我采用的是1根20的钢筋做竖向支撑,记得是:3米的承台砼,竖向共埋设了4根导线(每处),用30mm*30mm*30mm的小木方绑在钢筋上做隔离,然后安装测温导线上的探头,用电工用的相色带绑牢,4个探头的安装高度分别为:底板上部20公分,砼中心处,砼表面下20公分,砼表面。。。。。。 以下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讨论稿对测温的要求: 6 温控施工的现场监测与试验 6.0.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环境温度及温度应变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7天内,每昼夜可不少于24次;以后可按每昼夜6-8次进行测试,入模温度进行测量,每台班不少于2次。 6.0.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的布置,以真实地反映出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最大应变、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为原则,一般可按下列方式布置: 1 监测点的布置范围以所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试区,在测试区内监测点按平面分层布置; 2 在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温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确定,经理论计算基本可以确定温度场和应力场规律的可以将测点沿最不利位置布置; 3 在基础平面对称轴线上,监测点位宜不少于4处,传感器布置应充分考虑结构的几何尺寸; 4 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每一点位的测点数量,宜不少于5点; 5 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6 混凝土浇筑体的外表温度,应以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处的温度为准; 7 混凝土浇筑体底面的温度,应以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上50mm处的温度为准。 6.0.3 测温元件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列规定: 1 测温元件的测温误差应不大于0.3℃(25℃环境下); 2 测试范围:-30~15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