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墩沉降观测方案

桥墩沉降观测方案

桥墩沉降观测方案
桥墩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1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3)

1.1工程概述 (3)

1.2编制依据 (4)

2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4)

2.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4)

2.2观测目的 (5)

2.3观测围 (5)

2.4沉降观测测设要求 (5)

3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及观测频次 (5)

3.1观测点的布置 (5)

3.2观测频次 (8)

4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8)

4.1水准点的布设 (8)

4.2工作基点布设 (8)

5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9)

5.1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10)

5.2观测精度 (11)

5.3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11)

6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2)

6.1一般要求 (12)

6.2资料整理 (13)

6.3提交资料 (13)

7质量保证措施 (13)

7.1仪器的质量控制 (13)

7.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3)

7.3质量保证体系 (13)

8保护措施和制度 (14)

8.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 (14)

8.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标识、保护 (14)

8.3保护奖罚措施 (14)

1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走马垃圾二次转运站位于九龙坡区走马镇,本项目主要由成渝高速公路主线(变速车道)、新建A匝道、新建B匝道、改建C匝道、改建D匝道、改建F匝道、新建进场道路、还建道路构成,工作容有:道路、桥梁、岩土、交通安全、照明、收费场站、排水等。

A匝道桥上部结构采用2x(28+29+28)+(29+2x30)+(3x30)=349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梁单幅设置。箱梁采用斜腹板单箱单室截面,箱梁梁高1.7米。箱梁顶部标准宽度9米,箱梁底部宽度4.875米;0#台至A2#墩箱梁顶部宽度由9.257米向9米渐变,箱梁底部宽度由5.131米向4.875米渐变,翼缘悬臂1.75米,顶板厚0.28米、底板厚0.25米,跨中腹板厚0.5米,端部腹板厚0.8米。桥台均采用重力式桥台,基础为桩扩大基础,桩基嵌入中风化岩层深度不得小于3倍桩径。桥墩采用花瓶墩接承台形式,花瓶墩厚度分别为2.0、2.5米,基础为嵌岩桩。1#、2#、10#、11#采用单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米的花瓶墩;8#、9#墩采用双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0米的花瓶墩;3#、4#、5#、6#、7#墩采用双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5米的花瓶墩。

B匝道桥上部结构采用3x(3X30)+(27+29+27.5)+(50+55+33)=491.5米,其中3x(3X30)+(27+29+27.5)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50+55+33)为等截面钢箱梁,桥梁单幅设置。混凝土箱梁采用斜腹板单箱单室截面,箱梁梁高1.7米,钢箱梁为斜腹板单箱双室截面,梁高为2.2米。混凝土箱梁顶部宽度9米,箱梁底部宽度4.875米,翼缘悬臂1.75米,顶板厚0.28米、底板厚0.25米,跨中腹板厚0.5米,端部腹板厚0.8米。钢箱梁顶部宽为9米,悬臂根部高为0.62米,钢箱梁底板宽为4.7米。钢箱梁:采用斜腹板单箱双室截面,箱梁中心线处的梁高2.2米,箱梁底板水平,顶面采用与桥面相同的横坡,边腹板斜

率1:4,中腹板垂直与箱梁底板。钢箱梁顶板横坡值见B匝道桥桥型布置图,顶板下设置14道U型加劲肋,底板上设置8道U型加劲肋,横隔板设置间距为1.5m,横隔板有2种形式,一种是框架式横隔板,一种是实腹式横隔板,这两种横隔板间隔布置,具体布置方式见钢箱梁分段图。顶板厚为0.016米,底板厚度为0.016、0.02米两种,边中的腹板厚度为0.016米,横隔板厚度为0.01米。桥台均采用重力式桥台,基础为桩扩大基础,桩基嵌入中风化岩层深度不得小于3倍桩径。B匝道桥桥墩采用花瓶墩接承台形式,花瓶墩厚度分别为1.8、2.0、2.5米,基础为嵌岩桩。1#、2#、13#墩采用单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1.8米的花瓶墩;3#、12#墩采用单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 2.0米的方花瓶墩;4#、5#、6#、7#、8#、9#、10#、11#墩采用双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5米的花瓶墩。

D匝道桥上部结构采用2x20=60米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梁单幅设置。箱梁采用斜腹板单箱双室截面,箱梁梁高1.7米。0#台至D3#墩箱梁顶部宽度由9.721米向8.832米渐变,箱梁底部宽度由5.594米向4.702米渐变,翼缘悬臂1.75米,顶板厚0.28米、底板厚0.25米,跨中腹板厚0.3米,端部腹板厚0.5米。桥台均采用重力式桥台,基础为桩扩大基础,桩基嵌入中风化岩层深度不得小于3倍桩径。桥墩采用花瓶墩接承台形式,花瓶墩厚度为1.5米,基础为嵌岩桩。1#、2#墩采用单排2Φ1.5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1.5米的花瓶墩。

1.2编制依据

《工程测量规》(GB50026-2016)

《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16)

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交底、设计变更及文件资料

2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2.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了能够精确的反映出建筑物在不断增加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DSZ2),水准尺采用铟合金尺。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

本工程结构特点、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汇总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正确的运用误差原理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的观测任务。

2.2观测目的

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施工后的沉降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施工后沉降量。2.3观测围

AK0+080~AK0+380(A1#—A11#共11个墩柱)BK0+020~BK0+340(B1#—B11#共11个墩柱)

2.4沉降观测测设要求

1、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墩柱离地面1m位置,使用螺栓式沉降件进行预埋,做好标识及编号。

2、大型市政桥梁变形观测等级为二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3、沉降观测前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沉降影响围以外,以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并应定期复测,当补充新基准点时,应做稳定性检查或检验,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3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及观测频次

3.1观测点的布置

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按照《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沉降观测点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承台观测标,一种是墩身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主要作用是作为首次观测的观测点,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承台观测点布置2个,分别在左侧小里程角上与右侧大里程角上。墩身观测标设置1个在墩身一侧,高出地面1米,相对应反方向高出地面2米处再设一个

观测标。桥墩沉降观测标布设见附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